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资源的构成

文化资源的构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资源的构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资源的构成

文化资源的构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业文化; moodle; 职业教育网络课程; 教学资源; 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61-03

System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culture

Fang Xiaodong

(Donggu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bstract: After a surve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ultur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dustrial culture is introduced to the design of a competence-oriented platfor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ourses. The practical content, methods, paths and carriers of “Industrial culture in school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 class” are explored, taking the working valu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way of how to carry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oriented network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Vocational network designing strategies, process and methods are proposed under the guideline of industrial culture, to increase the developing quality of competence-oriented network course in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industrial culture; moodle;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ourse;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0 引言

工业文化是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的产生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产生,文化的积淀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积淀,文化的发展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发展。当今世界先进工业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方向是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而不是系统化知识体系来设计和开发课程[1]。我们认为,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工业文化的结合,可以为职业教育网络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能力本位的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也可以充分地体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思想。

我国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思维习惯制约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网络教学给职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大多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网上翻版,还未形成自己的职业设计体系和特色。因此,思考如何在现代工业文化的指导下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职业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制作出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校企合作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促进校企合作的教学设计等是十分必要的。

1 工业文化理论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目前的职业院校教师受传统教育影响很深,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希望把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对职业教育学习者来说,一个好的在校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其综合的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形成是由课程知识、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者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充分整合校内外因素的教学设计来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应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岗位具体需求重新设计职业教育内容,将传统教材按照学科逻辑呈现的知识点转化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学习者探究学习内容,并强调学习过程的教师引领性、学习的互动性、过程的挑战性和自觉性。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发生在一个从现实中提取的虚拟的任务环境中,而且更需要考虑学习中人际远程互动环境的支持及工业文化环境的支持。

工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职业技术能力网络课程设计,将摈弃传统的“知识体系”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倡导以工业文化对接的培训理念,开发以教师引导并协作实践的职业网络课程。因此,把学校学习和先进工业文化结合起来,共同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 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的前期分析

2.1 企业文化的共性内涵

根据职业网络课程设计策略,工业文化关于从能力本位的职业培训理念出发,课程内容本身应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能激发学习者增进认知、情感和社会存在,并且强调“群体学习活动中的人际交互”特点。根据工业文化对接的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企业文化中的共性内涵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关键,该共性内涵应为许多教育者和企业界所参考,能在学习系统中被使用、参考或运用,基于某一学科领域知识,有一定学习前提、学习目标和学习角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2.2 校企合作领域的分析

本网络课程的核心是利用先进企业文化中的共性内涵获得的研究,主要从课程知识与企业具体岗位工作结合出发,对专业对口企业的工作项目进行具体调查、分析和研究,其总体目标是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计划中的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上结知识来执行企业中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了完成本网络课程的前期分析,必须收集企业文化、工作岗位任务、网络课程环境的相关信息,并分析和设计好本课程的学习目标。网络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网络课程环境分析和学习目标分析与设计。

2.3 学习前提、学习目标和学习角色

学习前提是学习者运用该企业文化对象需要具备的知识,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完成学习后期望得到的知识。学习目标分为二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类型,即事实性知识、概念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另一方面是认知过程,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学习前提和学习目标都要结合学科领域知识进行表示。学习角色是学习对象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或作用,比如讲义、案例、练习、作业、测试等[2]。

2.4 自主合作学习的虚拟网络平台

课堂是教师的工作场所,研究教学就要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的课程需要一个平台,教学平台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先导。研究教学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网络课程管理平台是使用Moodle软件设计的,这是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一个用来构建网络学习环境的软件包。Moodle课程管理平台除了可以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以外,还提供了多种活动类型:LAMS(学习活动管理系统)、Wiki(协作共享式学习)、作业、SCORM/AICC、测验、词汇表、投票、讨论区、专题讨论、问卷调查等。

2.5 学科课程分析

工业文化是一个形式化、明确的共享概念模型,提供了对某一领域的共同理解。构建学科领域知识体系是实现与工业文化对接的关键。为了规范网络课程计算机专业教学,在构建该课程群的知识体系本体时,我们选择动态网页制作这门课程,按教学目标与大纲要求,编写稿本,收集素材,然后直接在网络课程教学支撑平台上创建、编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我们预先制定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把该课程按知识体系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三个方面。知识领域对应于课程层次;知识单元对应于章或节,它包含若干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规定有在线学时要求;知识点处于最底层,代表了知识单元中相对独立的主题模块。针对性的学科课程分析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技术模仿,欠缺创新;信息量少,欠缺思辩;课堂交互少,指导欠缺全面性;跟踪反馈不及时,欠缺课程延续性的问题。

3 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

Moodle即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本平台的管理系统采用PHP脚本语言开发,符合当前流行的三层B/S结构,可以实现数据访问、业务逻辑和用户界面的分离,大量使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模块化的思想设计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Moodle平台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即教育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

3.1 Moodle平台系统的功能分析

根据Moodle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建立起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网络课程,探索网络课程在职业技术能力教学中的基本模式,它的主要用户对象是学习者和教师,因为Moodle课程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所以很容易创建新的功能模块。Moodle平台系统具备的基本功能有:内容管理、论坛、测验、作业、聊天、选项表、日志、标签和调查等。此外,它还拥有诸如任务分配、联系、对话、签到、日历和文件管理等功能。

3.2 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

3.2.1 从学习管理到学习服务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的一个学习行为,为浏览阅读教学资料,完成作业或自测,参与学习讨论等[2]。该网络课程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服务、感知学习环境并提取教学资源将其呈现给学习者的功能。在构建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时,我们将平台设计思想从学习管理转移到学习服务,是因为系统具有动态适应能力,也就是能够感知学习环境,比如学习者偏好、企业特点等,选择相应的学习对象。

3.2.2 Moodle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Moodle软件实现的教学平台的系统结构是模块化的,这种结构设计灵活,修改和扩充十分方便,可以提供多种课程活动,包括讨论区、学习资源、学习日志、单元小结、聊天室和在线调查等。教师通过这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给课程加入这些活动模块,管理员可以通过管理界面选择安装各种活动模块,而开发者可以依据定义的接口开发新的活动模块。正是Moodle这种模块化的灵活结构设计给使用者、管理员和开发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选择空间。

⑴ 版块模块:包含HTML、主菜单、用户对象(教师和学生)、即将发生的事件、显示在线用户、论坛搜索、日历、最新新闻、活动目录、消息(师生、生生一对一沟通)、登录、课程管理、显示课程、课程\站点描述、RSS种子、随机词条(词汇表)、Blog。

⑵ 资源模块:包含网页、文本页、链接到其他网站或者本站文件、课程文件目录、标签。

⑶ 支持多种标准的活动模块:配备了一个SCORM模块,从Moodle 1.2起,可以导入IMS QTI数据流。有一个WebCT/IMS向Moodle转换的工具。还有Wiki、专题讨论、作业、投票、测验、聊天、讨论区、词汇表、课、问卷调查等。

4 基于工业文化理论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案例

以动态网页制作的网络课程来阐述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本设计案例考虑到动态网页制作实验的操作型、演示型和交互型的特点,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及岗位工作实践为指导,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发动态网页制作实验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学设计运用任务书或预习提纲将学生的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的联系起来。不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习,教学内容、目标、方法都是以“任务”为支撑,知识、技术、方法通过“任务”处理转化为能力,让学习者可以高效地进行动态网页制作分析实验。图2是工业文化对接的职业网络课程导学体系开发框架图。

通过对学习对象和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将该课程分为课程认知和实训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认知部分,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等,第二部分是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部分,主要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视频等,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情境,使学生在兴趣中产生疑问与动机,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与实训相关知识的学习。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或向老师咨询求教。实训部分主要是结合实践工作相关知识,以学习兴趣激发引入、以动手操作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交流为提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将学习者的个性学习与团队协作学习结合起来。这部分学习是对教学计划内容的延伸和知识强化,整个实训过程可由学生结合教学任务内容提示自主进行操作和完成,也可在教师指导下来完成。

5 结束语

本文综合研究了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与网络教学整合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采用Moodle软件设计了一种先进的异步网络教学方式,同时将工业文化引入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管理系统架构中;分析了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并设计了Moodle课程管理系统框架。本文已经构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动态网页制作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学团队共同实现了校企对接的实训项目的设计,接下来的工作是结合计算机硬件系统对教学资源进行建设和管理,根据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特性,研究如何使用Moodle软件技术来具体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所需的网上异步教学。

参考文献:

[1] 蔡新.基于投入学习理论的网络职业培训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2] 李晓锋,吴产乐.基于SLO与SOA技术构建新一代教学资源管理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3] 薛萍.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究性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6.

文化资源的构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文化遗产;吸引力;泰山;旅游者感知

一、引言

作为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来源于自身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因素,如何认识这些因素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是遗产旅游研究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实际旅游时,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旅游者的判断,旅游者的感知情况决定着吸引力的强弱。据介绍,国内外旅游感知研究往往为旅游企业提供市场定位战略,或进行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形象感知类型、形象感知行为模式、形象感知营销、目的地形象策划等[1]。其中,有研究者提出了旅游者的数量与其感知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此作为旅游需求引力模型[2]。也有人通过旅游地市场因子分析,对比分析旅游地间的吸引力状况,得到各自的旅游地吸引力因子,完成旅游地市场现实定位[3]。关于中国世界遗产旅游者感知的个案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对同里镇旅游者感知的分析研究[4],对武当山认知要素、满意度、景点感知度、形象定位的研究等[5]。上述研究多关注影响旅游感知的因素、感知行为的模式、旅游地形象特点与形象定位,而对于旅游者所感知的文化遗产的吸引力特性及吸引力系统内部结构的分析则较为薄弱。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文化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了解文化吸引力系统特性及内部结构,探讨旅游吸引力与遗产地整体文化的关系,有必要选取相关遗产进行个案研究。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据有关研究,在中国的遗产地中,泰山在旅游者中几乎到了无人不知的程度。被调查者表示想到泰山旅游和认为泰山“旅游最旺盛”的比例都比较高[6]。泰山旅游的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对于许多有代表性的泰山文化资源在旅游方面的价值已有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如关于泰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7],关于泰山石刻旅游价值的研究等[8]。这些研究对于认识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促进旅游发展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缺乏更为具体的定量分析,比较注重特定类型的人文资源,缺乏泰山文化系统的整体感。而且,在研究角度上基本是从研究者的主观认识出发,或者从旅游供给的角度分析资源价值,缺乏对旅游者感知情况的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及用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确定哪些因素构成了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并对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系统的吸引力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泰山的旅游吸引力可以看作是多种旅游资源的综合吸引力,或者可以认为是资源的组合吸引力[9]。这样的方法和思路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或“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基本相同[10]。但本研究更注重分析泰山旅游吸引力的系统构成,以及旅游吸引力系统与泰山文化系统的关系,以期为国内遗产地旅游吸引力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问卷内容设计

(1)有关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感知问题

依据泰山旅游活动的历史及现实情况,借鉴有关泰山文化资源研究的现有成果,本文将泰山文化旅游资源分为名人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平安文化、传统政治文化、鬼文化、封禅文化、泰山文学与艺术、国际化活动、民俗文化、泰山人文化、石文化、美食与特产文化、称号文化等15个方面共63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分别从旅游者是否知道、旅游者的感兴趣程度和旅游者的评价3个方面考察旅游者对泰山旅游资源的认知。填写问卷时,旅游者根据自己对旅游资源的知晓程度,在各项资源后打“√”或“×”;对于对资源的感兴趣程度和评价,采用李克特(R.A.Likert)5点量表尺度进行测量,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中立”,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旅游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填写1-5之间的数值,数值越大,表示旅游者的感兴趣程度或评价越高。

(2)开放性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旅游者的看法,还设计了三个开放性问题,询问旅游者最希望增加的旅游体验设施及文化活动,在泰山旅游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3)旅游者的个人信息

包括旅游者来自哪里、年龄、性别、旅游动机等方面的问题共16个。

2.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于2006年4月28日开始,2006年6月10日结束。本问卷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492份,其中有效问卷319份,回收率82%,有效率53%。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样本的宽泛性,600份问卷发放方法如下:(1)200份由笔者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在红门、桃花峪、天外村及泰安、济南火车站对已经到过泰山的旅游者发放,并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访谈调查;(2)200份由旅行社导游对旅游者进行调查,由导游收回问卷;(3)200份由饭店客房服务员放在客房,由客人填写后收回。

3.样本基本情况

样本中泰安地区及省内的旅游者占总数的68%,说明泰山的旅游市场主要是近距离市场,吸引力范围主要是省内及周边地区;接受调查者以年轻人为主,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近78%;总体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0%以上;职业或社会身份构成中,学生最多,达40%,其次是企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及公务员;家庭收入中,1000至3000元者最多,近半数;旅游目的类别以观光为最多,40%的旅游者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近80%的旅游者停留时间在三天以内;上下山的路径以红门为最多,上下山的方式以徒步形式为最多。样本的基本情况显示,泰山旅游者主要来自省内及周边地区,年轻人占多数,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停留时间不长,活动内容及方式比较传统。

三、旅游者感知的吸引力系统结构

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分析泰山的文化旅游资源中被旅游者感知为构成泰山旅游吸引力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限于文章篇幅,在此只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而对问卷的开放性问题及旅游者的个人情况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不作讨论。

1.泰山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系统的主要成分

对问卷涉及的63项旅游资源,测量其因子载荷并进行因子分析,能够反映出该资源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整体吸引力的关系。在此之前,对样本进行了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以判断观测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为0.934,大于0.5。根据Kaiser(1974)的解释,如果KMO值大于0.9,表示“非常适合”因子分析。另外,参与因子分析的63个变量的巴特利特球体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值是9427.901,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这两种检验的检验数据表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最后,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VarimaxwithKaiserNormalization),以“特征根\特征值”和碎石图为标准来选择合适的因子数(Hair,Anderson,Tatham&Black,1995;Norusis,1994)[11]。

最初,指标10“冯玉祥墓和冯玉祥小学”和指标11“小泰山”被提取为因子13。然而两指标间的可信度系数等于0.587,表明它们不存在内部的一致性。指标1、6、8、32、33、46因其在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因子负载小于0.5,故被剔除。通过可信度分析,其它被提取因子的可信度均大于0.6,说明问卷是有效的。剔除这8个指标后,剩下56个指标被提取为12个因子(见表1)。也就是说,在所调查旅游者的感知中,这12个因子是符合泰山文化特性的,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

2.泰山文化旅游吸引力因素的结构

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特征值)是衡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标[11]。根据各个因子变量的特征值,可以把泰山文化旅游资源分为3个层次(见表2):

特征值E>4的三个因子为核心吸引力资源,分别是称号文化(E=5.684),特产与美食(E=5.391)和宗教文化与道教景点(E=4.222);

特征值2

特征值E

作为核心吸引力资源的三个因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最强,在旅游者的感知中,代表着泰山文化的特性。从三个因子的构成要素看,称号文化是人们对泰山文化的概括,特产与美食是泰山环境和当地生活传统的产物,宗教文化与道教景点则主要是中国固有宗教的内容。由此可以认为,在旅游者眼中,泰山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原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表1 因子分析提取的泰山旅游吸引力的12个主要因子(N=319)

表2 主要因子的特征值与吸引力强度

对文化旅游资源三个层次的划分,主要是体现具体文化因素在旅游者主观评价的泰山整体吸引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客观构成的结构关系。泰山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吸引力的大小有时无法科学地反映具体因素在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对旅游者吸引力较高的因素可能是容易被感知的表层的形象,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理解。在因子分析中,特征值最高的是[BF]“称号文化”[BFQ],即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4A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这些因素是在对泰山某方面或整体自然与文化资源进行概括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需要以具体资源为基础。整体与个体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本次研究表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整体吸引力较高,但一些重要的具体资源特征值较低,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图1 泰山文化旅游吸引力的结构

四、旅游吸引力系统与泰山文化系统的关系

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指标10、11、1、6、8、32、33、46因可信度较低或旋转后因子负载太低被剔除。但是在未经过旋转的载荷矩阵中,除了指标1“旅游体验的三重空间”因子载荷(用“L”表示)低于0.5外,其它指标的因子载荷均约等于或大于0.5,相对较高的均值说明这些文化资源是旅游者比较关注的。而它们在统计归类过程中被剔除,则说明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传统文化系统在性质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通过对因子分析中被删除项目的分析,可以初步认识旅游吸引力系统与泰山文化系统的关系。当然,问卷设计的项目无法包容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全部内容。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毕竟只是当地文化资源中具有代表性、独特性或在一定条件下被旅游者所认识的资源。

泰山国际登山节的感兴趣程度与评价指标都很高,说明其影响力很大,受到旅游者重视,社会评价较好。该项目被剔除,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它过于强调经贸和体育娱乐功能,与旅游者认识的泰山文化形象有一定差距,这说明竞赛性的登山节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文化传统并不协调。

泰山庙会、泰山石敢当、旅游体验的三重空间、小泰山都是泰山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项目的剔除可能与调查对象有一定关系。本次接受调查者多为年青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还需要一个过程。

岱麓游览区和桃花源景区的有关景点开发相对较晚,旅游者感兴趣程度和评价都较为一般,围绕这些景点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需要加强。

冯玉祥墓和冯玉祥小学属于近代革命文化的范畴,与泰山传统文化系统有一定距离,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利用则应注意与泰安地区现代革命文化资源进行统一协调与规划,寻找不同的发展模式。

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只是泰山文化总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并不能孤立存在,而需要总体系统的支持。而且,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本身及其与其它文化资源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旅游吸引力系统也没有清晰的界限。旅游吸引力系统的构成及特点依赖于旅游者的感知,不同的旅游者所感知到的吸引力系统有所差别。即使是相同的旅游主体,因感知环境、条件的变化,旅游吸引力系统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总体系统中的因素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化为吸引力因素,而吸引力系统中的因素也会由于种种原因失去旅游吸引力。

表3 因子分析删除项目的各项指标分析

五、结语

像泰山这样的遗产类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明确其旅游吸引力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内部结构,对于正确认识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及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见,旅游者普遍认同的是泰山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特性。当然,某类因子在旅游吸引力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的文化价值,以及遗产文化系统的真实结构。如泰山的石刻、以帝王封禅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在泰山遗产文化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旅游吸引力只处于次级地位,表明对遗产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判断应重点考虑旅游者的感知。

本次调查也能反映遗产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泰山符号文化因子数值最高,说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化倾向明显。正如研究指出的,我国多数遗产旅游的发展还停留在“符号旅游”阶段,缺乏对遗产旅游价值的深层次开发与研究,也很难让游客充分领略遗产资源的自然与文化内涵[12]。称号是文化系统的符号,有赖于具体资源的支撑。而具体因子数值相对较低,说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稍嫌欠缺,长此以往,泰山的整体吸引力也会受到影响,陷于空洞化。

一些重要的文化资源项目特征值较低,反映出文化资源系统的一致性存在问题。尤其是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国际登山节;而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项目数值较低,提示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注意文化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由于文化系统的复杂性,对文化资源的认知有一定难度,即使对于相同的资源,不同人群的认知也相距甚远,如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不同特征的旅游者。本研究只是对于一部分旅游者关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结果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注释:

①虽然因子载荷大于0.5指标才是有意义的,但为更全面反映主要因子的内容,结合指标间的可信度数据,本表中列出了因子载荷接近或大于0.5的指标。为了便于比较,将各因子均值统一转换成李克特(R.A.Likert)5点量表形式。

参考文献:

[1] 郭英之.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3(2):280-284.

[2] 王海鸿.旅游吸引力分析及理论模型[J].科学经济社会,2003(4):44-47.

[3] 杨玲,胡小纯,冯学钢.旅游地吸引力因子分析法及其数学模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6-69.

[4] 刘莉,陆林.江苏省同里镇旅游者旅游感知调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2):220-223.

[5] 肖静.世界遗产地武当山旅游感知形象研究[J].十堰技术学院学报,2006(2):35-37.

[6] 朱NBD2E#,吴旗涛.中国世界遗产类旅游产品的感知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5(5):21-25.

[7] 崔凤军,袁明英.泰山宗教文化特征及其旅游开发研究[J].岱宗学刊,1999(2):10-13.

[8] 刘水泰.山石刻的旅游价值[J].泰山学院学报,2003(5):6-12.

[9] 陈岩英.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统及其管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4(3):16-21.

[10] 毛瑞谦,刘春燕.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6(8):40-44.

[11]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92-298、307.

文化资源的构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跨国并购 民族文化 人力资源

跨国并购是指国外投资者通过兼并、收购东道国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获得对东道国企业控制权。随着全球化经济迅猛发展,跨国并购日益演变成企业寻求国际化资源、实现全球发展战略的快捷方式。企业借助跨国并购在将成功的产品和创意从本国移植到国外市场的过程中面临一个重要的跨国人力资源战略:如何体察、响应跨国并购双方企业所处文化差异对跨国人力资源整合的影响。

企业跨出国界并购,在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上生产运作,一定会面临来自不同国家、地域层次的民族文化冲突和并购双方企业层面的组织文化冲突,而组织文化差异是企业所处特定民族文化的沉淀。跨国并购企业必须意识到其进入国家的法律、习俗等民族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整合的影响,即人力资源整合与特定民族文化背景相对应。Hofstede提出的民族文化理论包括5个维度:(1)权力距离(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3)阳刚与阴柔(4)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5)不确定性归避。权力距离指人们对组织内权利不平等现象的接受程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集体间的关联程度;阳刚型文化注重对工作目标的追求,阴柔则追求友好氛围或与上级和同事和睦相处;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倾向程度;不确定性归避表明人们对确定和不确定情况的偏好程度。跨国并购企业在跨越国度寻求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因跨越民族文化而担负更大营运风险。

一、民族文化差异加大跨国并购企业人员安置难度

伴随跨国并购多元文化背景人力资源大量涌现,新企业整合人力资源第一步就是合理安置人员。然而跨国并购双方民族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员工安置带来以下难题:首先,在大权利距离文化下的跨国并购方崇尚集权、主张整合成管理层次明确、组织结构层级化的新企业,而东道国企业在小权利距离文化下分权管理、偏好组织结构扁平化。并购双方在组织结构、管理层级设计上的分歧必定会影响基于组织结构框架的定编、定岗;其次,跨国并购双方分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阳刚与阴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不同文化维度,在聘用员工标准设置上也存在分歧。跨国并购方在集体主义、阴柔及长期导向文化下聘用员工标准不仅覆盖有关员工以往业绩的定量指标,还要涉及员工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社会价值,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定性定员指标;而目标企业在个人主义、阳刚和短期导向下定员标准侧重员工个人能力、工作目标实现和短期盈利能力;再次,跨国并购双方处于高或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下,因双方员工对安置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容忍度不同,对安置过程透明度、因安置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人力资源流失程度也不尽相同。

不同文化背景下跨国并购双方很难在组织结构框架、管理层次、定编定岗、定员标准的设计上达成共识,致使新企业未能依据双方人力资源系统实际状况,通过科学设计组织结构、合理安置员工来降低人力资源流失率、整合人力资源队伍数量结构。

二、民族文化差异对跨国并购企业人员培训提出挑战

企业跨国并购安置了大量不同国籍的人力资源后,势必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力度,而人力资源培训也因民族文化巨大差异面临挑战:第一,跨国并购双方处于不同权力距离文化,人力资源培训需求不尽相同。处于大权力距离下的跨国并购方尊重权力、管理等级深严,培训需求多是自上而下,来自上级命令或规定;目标企业在小权力距离下管理层级少、员工自大,培训需求是自下而上,由员工向上级提出培训要求;第二,跨国并购双方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下对培训对象选择有所不同。跨国并购方在集体主义下关注集体共同发展,多选择工作团队为培训对象;个人主义下目标企业往往重视个人发展、将员工个人作为培训对象;第三,阳刚与阴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下跨国并购双方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也不同。阴柔和长期导向下跨国并购方注重员工社交能力和未来工作所需技能的培训;阳刚和短期导向下目标企业将培训内容定义为员工工作能力和短期工作行为;第四,跨国并购双方分处高或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培训方式设计各不相同。跨国并购方在高不确定性规避下尽量避免含不确定性因素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传统严格的培训方法如:授课、实践操作训练等;而目标企业在低不确定性规避下,倾向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灵活、能动性较强的培训方式。

民族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跨国并购双方具有迥异的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和设计不同的培训对象、内容与方式,故新企业很难借助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源潜能。跨国并购企业应该立足于多元民族文化折射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差异实施跨文化培训,改善人力资源队伍质量构成。

三、民族文化差异导致跨国并购企业人员绩效考核面临威胁

跨国并购企业合理安置多元文化背景人力资源,改变人力资源队伍数量构成;跨文化培训不同民族文化人力资源,改变人力资源队伍质量构成;此外,还要考核不同国籍人力资源、发现其优势与劣势,改善队伍效率构成,但民族文化冲突致使人员考核面临威胁:首先,不同权力距离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在绩效考核实施者、考核方式选择上相距甚远。处在大权力距离下跨国并购方员工严格服从领导,企业常选择被考核者直接上级作为考核实施者,而上级领导会采取较严格传统的考核方式如:笔试、结构化面试等;小权力距离下目标企业组织结构松散,被考核者上级领导、同级、下属员工、客户等均能以考核者的身份出现,多元化考核者在考核方式选择上相对灵活,多采用气氛轻松、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其次,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下跨国并购双方考核对象的选择不一致。集体主义下跨国并购方重视团队工作效率,常选择工作团队作为考核对象;个人主义下目标企业注重员工个人发展,将员工个体作为考核对象;再次,阳刚与阴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考核内容实施有所差别。阴柔和长期导向下跨国并购方考核内容涵盖员工帮助他人、保护环境等社会价值实现情况,以及员工未来工作能力、发展潜能;阳刚和短期导向下目标企业考核内容多是围绕员工工作目标实现情况和员工过去、现在工作绩效设置;最后,在高或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跨国并购双方在考核标准设置上侧重点不同。跨国并购方在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下侧重于设置标准化且具操作性的考核指标,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下目标企业设置的考核指标体现灵活性、可变性。

多元民族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在考核实施者、考核方式、考核对象选择、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设置上的差异导致新企业未能针对双方员工各具特点的价值观念、岗位要求来实施差别化的绩效考核,削减了绩效考核提升人力资源队伍效率的功效。

四、民族文化差异致使跨国并购企业人员激励阻力重重

跨国并购企业不仅通过安置、培训、考核人力资源改变人力资源队伍的数量、质量和效率构成,还需借助激励改变队伍的价值构成。然而,跨国并购中人员激励举措因民族文化制约阻力重重:第一,在不同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人力资源物质激励方式各具特色。由于大权力距离和高不确定性规避下崇尚权力和确定性因素,跨国并购方在物质激励上突显薪酬和职位升迁的激励效用,尤其采用基本工资占较大比重的固定薪酬模式;小权力距离和低不确定性规避下目标企业权力影响下降、不确定性因素增强,故物质激励上基本工资占较小比重,绩效薪酬、奖金红利占较大比重的可变薪酬模式和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等工作再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阳刚与阴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人力资源精神激励手段不尽相同。阴柔和长期导向下跨国并购方和谐人际关系氛围、未来升迁机会的激励效用显著;阳刚与短期导向下目标企业短期工作目标、对员工过去工作行为的肯定都能激励员工改善短期工作绩效;第三,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下跨国并购双方激励对象也不一样。跨国并购方盛行集体主义,将工作团队视为激励对象;目标企业崇尚个人主义,其物质与精神激励的对象是人力资源个体。

跨国并购双方民族文化上的冲突借助不同的物质、精神激励方式和激励对象显现在激励活动上,新企业要想提升人力资源队伍的价值构成,就必须正视人力资源的多元文化背景、采取个性化激励举措,复原物质与精神举措的激励效用。

跨国并购给企业带来扩张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强化了文化冲突,能否体察并响应民族文化冲突对跨国并购企业安置、培训、考核及激励人力资源的影响,是企业成功跨国并购的首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赵曙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文化资源的构成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晨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文化资源的构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模型 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68-02

1 心竞争力模型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提出之后,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逐渐受到了理论界的关注,学者们也根据不同的角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给与了不同的解释。本文是以核心竞争力系统观为主,综合各种类型观点之长,设计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模型,见图1。

图1中三角形代表企业及企业内部环境,三角形内部粗体字代表大类,非粗体字代表大类下的小项。三角形外的圆代表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箭头代表方向或趋势。

核心竞争力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企业内部环境众多因素中的一部分,是对核心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战略目标以及与战略目标相关的远景和使命、价值链、企业软实力几大类要素,而价值链和企业软实力又分别由多个具体要素构成。价值链包括采购、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等若干环节,企业软实力则包括人力资源、企业能力和企业文化三个子要素。

2 心竞争力的方向应与战略目标一致

2.1 标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企业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沿其经营方向所预期达到的理想成果,是战略管理活动的核心。战略目标的设定,是将企业远景和使命转化为具体的业绩目标。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说,战略目标规定了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建立起战略目标能使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统一协调,比如,战略目标明确了各部门和每个员工的要求,也会激励每个员工积极发挥自己创造性,促使了人力资源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有效整合,从而形成管理上、技术上等方面的创新和竞争优势。按照战略目标的要求去进行整合,将促使核心竞争力成为一个由其各构成要素有机融合形成的有明确方向的系统合力,反过来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前进的动力,其发展方向只有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才能最终使企业的远景和使命得以实现。

2.2 标的设定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战略目标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应要考虑到未来可能的市场变化,也要考虑到自身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情况。只有战略目标与未来市场发展方向相一致时,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决定要素才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影响和改变其他要素,逐步促进核心竞争力整个系统的发展。战略方向错误,或者与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潜在要素相悖,均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甚至将会对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目标的确定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

3 心竞争力通过价值链活动的某些环节表现出来

学者侯汉坡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揭示的是企业的内在能力,这种内在能力一般通过成本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和资本运作等活动外在地表现出来,而这些外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成本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和资本运作等活动也可以说成是企业价值链活动的各个环节,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这些价值链环节表现出来,表现为某些环节的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是竞争优势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现象是事物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因而核心竞争力比竞争优势更持久。我们不能把技术创新能力等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它只是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态。技术创新能力实际上是通过对企业的研发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机整合形成的,通过企业在技术上的优势表现出来,最终反映在为消费者提供的创新产品上。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竞争的日益加剧,产品生命周期也不断缩短。企业的创新产品可能很快被淘汰,企业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也可能转瞬即逝,企业只有抓住竞争优势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个内在能力,才能获得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业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基础

4.1 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所需的重要资源

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一点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经济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不再只是低成本策略,而更加依赖于技术和创新优势,这都是由知识所派生出来的。因此,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最终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动,企业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战略目标,企业要克服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都需要人的参与,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也需要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能动地整合各构成要素,这同样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赖怀特(Wright,1999)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具有特殊素质的员工,是其他公司通过模仿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也难以抵消的优势。因此人力资源是一个不可被模仿的要素。

4.2 合能力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企业能力泛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满足企业生存、成长和发展的系统方法和综合过程表现水平。企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整合各要素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正是运用企业能力对各要素进行整合,使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朝着有利于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方向发展。只有各要素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才能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各要素在企业内部经过整合才能使企业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导者。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个要素的状态,因为任何一个要素的效果都是建立在其它要素的配合上面的。要素整合能力就是能动地干预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发生有利于实现战略目标,即产生相对于战略目标的正效应的能力。

4.3 创新的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源泉

(1)竞争力的开放性要求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

马克思指出,可开放性是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系统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环境中,必须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才能存在与发展,这就驱使系统的结构是开放性结构。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子系统。核心竞争力这个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才具有生命力,企业文化这个子系统的开放性是核心竞争力系统开放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开放性是核心竞争力其他组成部分开放性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成员的思想,开放的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想的开放,思想开放才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将其融入企业的发展。

(2)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创新的源泉

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为企业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卢福财等人(2002)从企业文化角度探讨了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创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基础。

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而企业文化的创新精神又为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只有不断创新,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与其他外部环境变化。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竞争优势不同,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创新精神的不断激发下,形成的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种固化的竞争力,而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渐丧失。因而企业必须时时刻刻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并不断推进、丰富更新。

参考文献:

[1] 侯汉坡.中国企业战略并购熵决策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84.

[2] Boxall P.,Mole Steeneveld.Human Resource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ngineering Consultanc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36(4July1999):43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