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

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

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范文第1篇

分工及专业化理论

――全面地发展孩子的思维。

根据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的分工及专业化理论,如果谁在某件事情上有绝对优势,就应该让他来做这件事。我和他爸性格不一样,因此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也做了明确分工。我比较感性,因此负责儿子的情感教育,经常给他讲故事或和编故事,带他到农村和孤儿院去体验生活,和他一起感受人生的悲欢和喜怒。他爸做事果敢,行动干脆,所以负责儿子性格和意志力方面的培养,经常带他去体育场观看赛事,和他一起玩战争游戏,带领他自己动手做玩具、修家电。在感性和理性的双重引导下,儿子变得热情、善良、睿智、坚强、勇敢、动手能力强,人见人爱了。

自我调节理论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权利和空间。

经济学认为,市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可以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和效率最大化,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干预市场,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才应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对孩子一直采取“放养”的方式,只要他不做什么危险的事,我们就尽量放手让他去做,给他充分的自由和空间。我们家有个16平方米的大阳台,堆满了玩具,那是儿子的领地,我们一般不侵入,更不会干涉。儿子在他的领地里,随心所欲地设计硝烟弥漫的战场,设计充满温情的童话森林,设计未来的房子和公路,快乐无比。

商品价格理论

――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选择最有利于孩子的活动。

儿子读幼儿园时,参加了绘画培训班;8岁时,他说不想学画画了,于是我们同意了他的请求。一位朋友不解:“你怎么能这样纵容孩子,学本领可不能半途而废呀!”其实,我们是运用了经济学上的商品价格理论。经济学家认为:为了一件“好商品”而放弃其他好商品所付出的代价,是这件“好商品”的价格。我们可以将绘画培训当作一件“好商品”,为了获得它,就要舍弃去游乐场、看书、和小朋友交流等活动,这就是绘画培训的价格。幼儿园时期的绘画培训是涂鸦,老师鼓励孩子自由创作,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色彩的敏锐力等都非常有意义,所以放弃其它娱乐活动而选择这件商品是值得的。而8岁以后的绘画培训开始注重基本功训练,对于无意于在绘画方面有所发展的孩子来说,绘画培训就有些贬值了。而这个年龄段,选择运动、和小朋友交往、看书等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更大,再花高价选择“绘画培训”这件商品是不值得的。

成本理论

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范文第2篇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使儿童的个性品质和智能在入学初期就得到健康、有效、踏实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开好两个培训会,一是家长培训会,二是教师培训会。前不久,我国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公室等七个部门联合编制的《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正式印发,以及新疆克拉玛依市历经4年实施的“和谐家庭教育工程”的成功探索,充分证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一位外国学者走了19个国家研究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表明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密切的家校关系。另外,家长是孩子入学前期个性品质和智能发展的主宰,永远扮演着孩子的家庭教师的角色,是影响孩子一生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人物。很多家长没有学过教育的相关知识,所以召开家长培训会是必要的。教师虽有教育经验,但小学幼儿园衔接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需要再学习才能提高和有效实施的。通过两个培训会,让家长和教师充分认识到孩子在这个时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一、家长培训要点

1.家长要学会投资

如果入学前家长没有关注过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么从孩子入学后,就要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家长应多看些儿童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的书籍,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儿童的方式方法;看些孩子喜欢看的儿童书籍,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创设与孩子交流的话题;听些教育讲座,订购一些教育书刊,增长教育交流能力,帮助孩子成长。人们常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家长的育儿起跑线比孩子更重要。另外,对孩子的投资,家长不但要花在增长孩子的知识技能上,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如孩子喜欢画画、舞蹈、表演、动手操作、实践观察类的项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适当选择特长培养,并引导孩子上好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以此入手引起他们对学校课程的兴趣。

2.家长要懂得沟通

学生入学以后,施教的主体是学校。而学校的教育要得到社会和家庭的积极支持。家长与教师勤沟通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动态,有经验的家长可以主动调整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心态;缺少教育方法不自信的家长,还可以通过沟通在教师那里讨教一些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后再施教,配合学校教师更好地完成对孩子的教育任务。如果三者各一套,互相矛盾,互相抵消,学校教育就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求家长常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与教师形成合力,研究学生个体特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处处受到积极的良好的统一的影响,得到健康的发展。

3.家长要永做绿叶

让自己永远是孩子的绿叶,鼓励孩子上进,引导孩子创新。卡尔威特和他的妻子在培养小卡尔时,就十分重视在实践中引导孩子创造性思维。比如,讲一段故事,到阶段,就让孩子猜测,下面应是怎样的情节,猜对了,表扬孩子聪明;猜错了,鼓励孩子比作者有创意,妈妈都想不出这样的情节――正是他们的适时鼓励,致使出生时还是个智力残缺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称为神童。孩子的心理是积极的,但也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打击的。家长应以赞许的、鼓励的、超越自我的态度激励孩子,才能使他不断进步,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被孩子教诲 》一书,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教学相长,孩子的智慧很多时候是成年人始料不及的。只是他们所欠缺的是系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罢了。他们在漫不经心地涂鸦时、无所顾忌地玩耍时呈现的是儿童的智慧。家长要适时赞赏,让孩子自然地认为他样样都能超过父母,能创造出更多的惊喜。

二、教师培训要点

1.让学生诚信做人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旦知道你是谁,你与谁有关,你就应该知道你该做什么,担负着什么样的责任。这是教孩子做事的最直接的办法。在家里,是孩子,百善孝为先,要孝顺父母;在学校,是学生,尊重老师,友爱同学;作为社会一成员,要懂得帮助邻里和他人。这是孩子最应该做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交往,养成尊重别人的思想。交往的基础是诚信,交往的深层就是担当,首先学会做人做事,才能成功与人交往。

2.帮助学生确立目标

成功从选择目标开始。入学初期,帮孩子确立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很重要。而这时的目标往往是他所熟悉的、具体的、表象的人或事,教师可以此鼓励孩子进步。一是随时为自己鼓掌。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漫长的,应该让学生知道,只要有进步,要不断地为自己叫好,还要喊出来,为自己鼓劲,这是学生确立目标的重要方式。二是耐力是成功的智慧。半途而废是达不到目标的,只有坚持才有可能实现。在目标确立后,学生就要学会坚持。

3.让学生热忱执着

(1)热爱学校。感性是这一时期孩子的重要心理特征。学校是孩子们汲取营养赖以生活学习的重要环境。一个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刚入校孩子能否很快进入学生的角色。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新生爱上学校的助推器。那么,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学校,介绍亮点,熟悉环境。宣传学校理念、校规等,让孩子从表象上喜欢学校,这是孩子起好步的基点。再让新生从感性上喜欢老师和同学,因为他们也是学校的一部分,母性的温柔、漂亮的着装、不厌其烦的对答将是他们爱上老师的理由。

(2)保持童心。孩童时代,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什么事都喜欢问,而聪明的孩子往往不断地向大人提出奇怪的问题。这颗好奇心正是孩子学习进取的表现。孩子的学习是积极的、自觉地、感兴趣的,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孩子提问,或指点迷津,或者和孩子一起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帮助孩子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

(3)习惯训练。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坏习惯一旦养成了很难改正,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入学伊始,学生就应建立起自己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时间观念。学生的入校一日常规的训练要从报到时日起严格训练,而且细致入微,如孩子坐姿、握笔方法、书写顺序等技能的训练,孩子整理书桌、清扫班级、出入教室的规矩的训练,孩子待人接物、公共场合礼节的训练等。

(4)能力训练。汉语拼音的教学要将语感和模仿能力的训练作为首要任务。孩子学前主要通过视听知觉收集信息,以形象思维为主接受新知。进入小学后,教师应逐渐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空间感和逻辑推理能力,从形象思维过渡到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上来,以提升孩子的观察力、倾听能力和思考能力。

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范文第3篇

奥林匹克数学 竞赛 教育功能 误区 兴趣 升学

近几年来,我国奥数的培训教育目的有些异化,培训班也增加了许多,奥数热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奥数本来的教育价值功能究竟是什么?目前我国奥数的教育价值功能又是什么?目前我国奥数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我国奥数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大面积、低龄化的奥数培训

大面积、低龄化的奥数训练违反孩子的认知规律。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早点参与奥数, 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接受有深度、难度的知识。但是,结果恰好相反, 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或数学思维一般的孩子以及太早接触奥数的低龄孩子来说,奥数的教学难度以及内容就显得比较高,这样会明显超出了孩子们理解、接受的范围, 不但对孩子无益, 而且会阻碍孩子的学习进程。

假使奥数培训的难度能不超过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就能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品质的提升及认知发展。其实具备数学天赋和高智商的学生才是奥数培训的对象,因为它的出发点不是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 而是难度要高出《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所以奥数教学基本上都是超出了一般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因此, 低龄或一般资质的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结果是不但不会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还会使孩子产生不开心的体验, 降低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奥数的题型训练战术

“题型教育”的不足,第一,只教孩子解题方法,导致孩子不能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过分追求偏题、难题, 摒弃了与孩子一起探讨数学的基础知识,造成孩子的基本知识不扎实, 思维能力不发散,才产生了这样的怪现象――“奥数学得好而数学学不好”;第三,题海战术,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实际上,孩子能够灵活应用基础数学知识才是奥数培训应当重视。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但不等同于掌握数学知识。如果只是单纯地复制教师的知识,没有自身的思考与判断, 必定不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学奥数是升学的捷径

许多家长将奥数作为孩子进入重点中学的“垫脚石”。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文规定,“小升初”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实际上孩子想要进入重点中学,还要参加学校的自主考试,而一些重点中学把奥数列为必考内容,奥数成绩作为选拔优秀学生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孩子能进入重点中学,一些家长如蚁附膻,不仅送孩子参加奥数学习班,还送孩子参加其他补习班,他们认为这样孩子进入重点中学的几率就高一点。于是有些家长千方百计给孩子找补习班、请家教,无一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家长这样做也得到了孩子所在学校的认可,因为这样学校的升学率就可以得到保障。

(四)把奥数教育当作经商

奥数热的背后是丰厚的经济回报,这点单从学习奥数的费用就可一目了然。许多人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市场经济被当作市场社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二、我国奥数教育误区存在的主因分析

首先,“就近入学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一‘减负’措施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很多中学把奥数作为招收更多的优秀生源的标准。其次,大家都意识到高校开始扩招,‘天之骄子’不再是大学生的代名词,最好的出路是进入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自然而然奥数又成了进入这些热门专业的“敲门砖”。结合以上的观点笔者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浅谈了原因。

(一)学校方面

有些重点中学规定:学生能否进入重点班,奥数成绩是一个重要指标。许多家长们让孩子来到“奥数”班学习,是为了让孩子跨过这道槛,进入一所重点中学。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指导理论,然而奥数却超出了范围。学校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学校较大面积、超低龄化的普及奥数知识,首先,没有尊重小学生心理和认识发展的规律,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孩子们白天正常上课,晚上要加班加点,礼拜天还要上培训班,大脑根本没有时间得到足够的休息,会降低孩子的学习效率;更有甚者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这个角度来评价,校方较大面积、超低龄化的普及奥数知识,是急于求成的做法,后患不可衡量的。

(二)家庭方面

1.家长的从众心理

许多家长看到别家的孩子因为学习奥数,或者哪个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在奥数比赛中拿了名次,上中学时获得了加分,于是非要自家的孩子也学习奥数并参加奥数培训班。这样的从众心理根本就不是奥数发现、培养人才教育的初衷了。

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成为了家长让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班”的主要目的,并希望自家的孩子每个学科都很好,但奥数的内容又与平常的数学课本有多少联系呢?其实奥数的内容起不到帮助学习数学的作用,反而会事与愿违,让孩子们承受繁重的学习负担并背上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致使孩子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一落千丈,就连学校里正常开设的数学课都会感到很吃力,却要在“奥数培训班”里接受高难度训练,后果不堪设想。

(三)社会方面

1.政府方面

助长“奥数”星火燎原之势的是国家政策上的默许鼓励。教育行管部门为了减轻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对各级各类的竞赛曾经作了具体的限制,有效地遏止了各种比赛的泛滥成灾。但是,不懂出于什么考虑,对“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却网开一面,不仅允许它生存, 而且支持鼓励它的发展。

2.媒体方面

媒体方面的肆意炒作,满足了宣传的某种需要。在革除教育弊端方面新闻媒体没能承担起它应承担的责任,反而不适当地参与了“奥数”的“炒作”中。这些礼遇让人们明白:奥赛已不只是在学业上有其价值,更在政治上有其意义。一种关在教室里经过反复训练的解题本领一下子被提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它的神圣性就变得不容置缘了。

综上所述,数学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超过了一定的度,则会走向其反面。正所谓:物极必反。尽管前段时间,媒体对数学奥林匹克批评的较多,但我们认为这个错并不是数学奥林匹克本身的,而是因为数学奥林匹克被我们冠上各种“功利”代言,比如升学、考试、办班、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这些就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为,奥林匹克数学被大大变味了。为此我们应当为数学奥林匹克“松绑”,让数学奥林匹克回归“自然”,回归到科学的发展轨道上来,这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我们想要的结果,那原汁原味的奥林匹克数学。

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范文第4篇

一、郑州市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在回收的274份问卷中,61.5%的被调查者为男性,38.5%为女性;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68%);从户籍上来说,63.9%为农业户口,36.1%为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在郑州居住的时间以3年以上最多(38.7%),依次是1年以下(21.9%)、1~2年(20.8%)、2~3年(18.6%)。受访者平均拥有1.5个孩子,其中,59.3%的受访者拥有1个孩子,34.4%的受访者拥有2个孩子,5.7%的受访者拥有3个孩子,0.5%的受访者拥有4个孩子。对于子女是否和自己在一起生活,63.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36.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其中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的比重越高,如在郑州居住3年以上的104名受访者中,有74名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占71.2%,而来郑州居住半年以下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只有41.7%。

(二)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1.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41.2%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低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仅有32.1%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一样重要,20.4%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可有可无”;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的回答中,有49.9%的受访者表示“认同”,50.1%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回答中,仅有27.7%的受访者表示“认同”。2.流动人口对子女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43.8%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培养“没期望、顺其自然”,22.6%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成为孩子的“一技之长”,17.5%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使孩子“成名成家”,还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进行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是“升学”。从上述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取决于流动人口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有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家长、学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对升学影响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中,而把音乐课仅作为一种“副业”,学校对音乐教学投入的力量有限,教学设备等硬件不足,学生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也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分数制”限制了流动人口子女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环境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环境主要从家庭是否经常播放音乐、播放音乐的类型、播放音乐的次数、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偶尔听音乐,36.1%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经常听音乐,6.6%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从不听音乐,仅有4.0%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每天都听音乐。受访者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及对孩子音乐学习的影响普遍认识不够。仅有40.2%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很重要”“重要”,有59.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可有可无“”不重要”。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教育环境上来说,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这一方面与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四)教育形式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爱好和接受度较高,55.9%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很喜欢”“喜欢”音乐,29.1%表示喜欢程度“一般”,仅有5.1%表示“不喜欢”。这说明音乐可以使人愉悦,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即使可能不太理解音乐,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但是在他们心中也会感觉到音乐表达的某种情感,听音乐会使他们开心、快乐。对于家庭亲子音乐学习的活动形式,30.7%的受访者表示“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1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教孩子唱歌”,10.6%的受访者表示使用“家庭卡拉0K”,值得注意的是,还有47.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开展过家庭亲子音乐学习。流动人口对于子女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3.7%的受访者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其余76.3%的受访者没有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在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的受访者中,仅有7.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有40.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对于参加培训项目以器乐为主的占到了43.5%,其他依次是舞蹈(21.7%)、唱歌(20.3%)、综合素质训练(14.5%)。对于累计接受社会音乐培训的时间,40.0%的受访者表示在“1~2年”,32.3%的受访者表示在“2年及以上”,21.5%的受访者表示在“1年以下”。对于每周接受音乐培训的时间以1小时居多,占到了63.1%,每周2小时以上的仅为21.5%。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开展家庭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两者共同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学习的机会。

(五)教育影响因素对于家庭负担孩子参加音乐学习费用的承受能力,23.4%的受访者表示“有困难”,22.6%的受访者表示“刚好可以”,仅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负担”,另外,有38.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上述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方面,62.4%的受访者表示取决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配合,21.2%的受访者表示是学校音乐教育,9.5%的受访者表示是社会音乐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但是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受生活条件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认为对孩子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音乐教育的仅占6.9%。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能力”(40.5%),其次是“家庭环境”(24.8%)“、学校课业负担”(18.2%)。上述分析表明,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因此,要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必须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使其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二、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状况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上来看,受自身受教育程度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孩子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2.从教育环境上来看,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3.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以自学为主,家庭开展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4.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主要因素。

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特点;兴趣;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儿童早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及省市级名目的比赛此起彼伏,儿童绘画也不例外,年轻的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谁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给孩子报名学习。但是,怎么才能让孩子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是在父母或老师的强迫下被动学习呢?我认为,作为老师或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了解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是一种自我本能的创造性游戏,是孩子把心中美好的事物用手无拘无束的涂抹出来,尽情地描绘。儿童所画的往往不是真实的刻板反映,特别是早期的儿童绘画不是表现他们看到的现象,而是画他们知道的或者记忆的形象,并使用一种象征符号来表达,他们往往喜欢通过夸张的形象传达对所经历的事的感受,或根据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创造出虚构的形象或场景,同时还会自发地把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排列组织、装饰或美化,使其具有美感。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记忆性、符号性、描述性、夸张性等。

儿童绘画一方面反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儿童心智成长。绘画本身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绘画把经常处于静态的思维激活,对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是颇有裨益的。 儿童绘画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幼稚、单纯,所以他们的画不受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清规戒律,由此形成了儿童画所特有的雅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点。儿童绘画的特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表现,受技能的局限,儿童画中所表现的艺术趣味并不是儿童的有意追求,而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

二、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解儿童绘画的特点后,为了使儿童积极主动的学好绘画,我们就要寻求培养孩子学会绘画兴趣的方法。

(一)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说:“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活动的最好课堂,我们应经常带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经常多看,经常参与社会生活,丰富其感性认识,增强其审美感受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美术教学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如果像以前那种依样画葫芦,幼儿简单地服从教师的命令,像木偶一样,他们就会兴趣索然,要使幼儿绘画兴趣始终高涨,教育内容、方法应该多样化,应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用鼓励的口吻,激发幼儿想象力,引起幼儿作画兴趣,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在系统学习中,要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孩子从“游戏行为”一步一步过度到“学习行为”上来,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并通过传授一定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启发孩子们形象思维的活动。画画是是儿童智力开发的手段之一,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心理特点,把他们天真的奇想引向生活、自然、社会美的生活欣赏和追求,把他们技巧的粗拙,逐步提高到精巧的水平,从而提高创作素质。

(三)多鼓励,培养幼儿绘画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和自我评价的正确认识、体验和充分估价。幼儿需要鼓励和赞赏,当他们作出一幅画时,教师要适时说些肯定和鼓励的话语,帮助幼儿树立对绘画的兴趣和自信心,要尽可能避免指责的话语,那样容易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尽量找出你赞赏的地方,一旦幼儿作品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

三、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

一是千万不要以“像不像”来断定孩子的作品。教师或家长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能单纯地以画得“像不像”来确定一张画的好坏,应认识到:更可贵的是幼儿的创作兴趣与绘画热情。在孩子的早中期,作品大多是夸张变形的,这些无意的变形是他们内心的独白,是心理发展的必然。突破像不像的局限,他们能够更加大胆自信的表现自己。如果我们总是以“像不像”来要求他们,必然使他们的信心受到打击,自主性将逐步的受到抑制,画起来畏手畏脚,无从下笔,所以要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

二是对儿童绘画,我们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有些家长让孩子学习就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成为一名画家,或升学时能够加分,强迫他们去画,学不好就横加指责,弄得孩子学画画有很多压力,很被动的学习。儿童从事绘画活动本是很自然的行为,他们常常是在涂涂抹抹中不知不觉地成长起来的。我们不要给他们施加过多压力,使他们过早地背上沉重的学技能的负担。当儿童产生了绘画的积极愿望时,他们就会画得很好。

实践证明,当儿童画画的时候,他的大脑和手都受到了锻炼,绘画对他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通过儿童的绘画创作活动,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尊重儿童对美的创造,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