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

在科学进步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已经完全的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现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1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很让人震惊的,我国从最初的温饱难以维持慢慢发展到人工杂交的技术研究成功,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大区域的飞机喷洒农药,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耕种方式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来劳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农业,发展到现在部分区域实现全机械化农业,这些进步全部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发展,可以说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劳动农民的生活水平。

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其实在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现在,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因为我国的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科技的进步不够了解,受我国农业传统文化和传统种植经验的限制,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改革。在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进城务工的潮流,这样农民就几乎没有时间来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科技上研究的人员现在越来越少,现在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金融、管理等方向来定位自己以后的目标,加上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家人不能正确的理解农业科技的这一专业,往往不会选择。

3农业科技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其实农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发展行业,国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受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政府一定要非常重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需要挖掘农业科学界的有用人才,在大学开设农业科技相关专业课程,提高农业科技相关职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同时更要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研发出来的成果,可以设立相关的可研证书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给一些优秀的科研项目给予支持,让其可以成功的实践应用到我国农民的农作中。相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定会日益精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一定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提高一个档次。在我们的区域农业发展中一定要深化农民的创新意识,才能推进农村体制的创新,要不断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方向,才可以更有利的发现新的领域,农业科技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农业发展中不仅仅是对自然作物耕种和管理上的一个改变,也包括对农业耕种体制上的一个改革。我国自古以来都偏向于传统的“小农模式”,这种模式随着现在时代的进步是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的,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让专业的人士测试土质来确定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来进行大批量的种植,这样既方便后期的管理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样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区域农业水平也就会上升,新的体制有很多,需要勇于面临创新改变,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结语

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极大的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早我国历史发展的农业潮流中,区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农业科技的进步来促进。再看农业科技的发展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时,应该看到如何利用农业科技的进步来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道路,这不仅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国农业产值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农业科技的知识普及上,可以为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翟秀丽 单位:山东省东阿县农业局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减排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132-04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费不断增长,能源短缺问题困扰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另外,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而传统能源生产与消费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既可以提供新的能源,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也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取得良好的环境效应。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和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可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并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上海是我国国内第一个开始实施绿色电力机制的城市,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美国发起新能源革命,世界各地相继掀起了发展新能源的热潮。上海各界对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也在进行广泛讨论,不少人认为上海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业。上海大力发展制造业,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提供新能源装备,其作用毋庸置疑。而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分析

2.1 满足上海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2.1.1 上海能源消耗情况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对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上海是一个人口密集,自然资源稀缺的城市,能源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的总量也随之增长。自1985 年以来的20 多年间,上海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为5.66 %。1995~2003年的8年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5.2%。

2007年上海能源消费总量达9 700万t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5.22t标准煤。上海能源消耗基本情况[1]见表1。

2.1.2 上海能源消费结构

上海也是一个缺乏能源资源的城市。所需使用的能源大部由外省市调入。“九五”时期前3年,煤炭的最高消费比重占全市能源消费的70 %左右。本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消费仍是上海的主要能源。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特别是自市政府提出“十五时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上海工业煤炭消费总量实现零增长的设想”以来,采取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相结合、能源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结构调整与加强能源管理强化节能工作相结合的方针,在“十五”期间的前4年,煤炭消费占全市比重稳步下降。表2为上海一次能源消费结构。2007年,煤炭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为55.11 %。2007年上海能源消费总量7 266.85万t标煤,是1985年2 553.21万t标煤的2.85倍,1990年3 191.06万t标煤的2.28倍,1995年4 465.87万t标煤的1.63倍,2000年5 492.08万t标煤的1.32倍。能源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为上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同时也为上海城市的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带来影响。

2.1.3 上海对新能源的利用

上海在对各领域开展节能改造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上海的风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地处北纬31°,属中纬度地区,紧靠上海出海的长江口区,属我国风能资源较丰富区之一。上海电力部门在南汇和崇明东部海岸各设立了50m高的测风塔,据2年来的测风结果显示,50m高度年均风速达6.7m/s(近两年平均风速为历年来最低)。经与附近气象站历年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多年平均风速可达71m/s,平均有效风能密度达329W/m2。年有效风力为4~25m/s累计时间可达7 300h以上。崇明风速与南汇相近,稍高0.1m/s。按年上网电量估算的设备利用小时为2 000h左右。据估计,上海具有3 000MW潜在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而且有可供大规模装机的浅滩[2]。目前已建成总装机容量为244MW的陆上风电场,正在建设中的100MW,总装机容量达10万kW,将超过目前全市风电容量之和。30多台风机每台发电功率达3 000kW,是沪上现有最大风机的2倍。

上海还开展薄膜太阳电池、聚光太阳电池以及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上海已具备一定的太阳能科技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同时还将结合崇明生态岛和世博园区建设,开展兆瓦级光伏电站示范工程,目前上海光伏发电已安装累计达18MW,正在安装34MW。上海具备一定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特别是风能资源。可再生能源可以成为上海能源供应的有效组成部分。

2.2 改善并保护上海生态环境

上海是一个人口多、经济发展速度快的特大型城市。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上海,如空气污染、水质型缺水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2.2.1 环保上的资金投入

1990年代以来,上海对环保的投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由“八五”期末的1.89%上升到“九五”期末的3.12%。5年累计投入506.79亿元,比“八五”增加366.28亿元,1998年以来连续3年超过100亿元,2000年达到141.9亿元,创了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以来,通过滚动实施环保3年行动计划,每年的环保投入占同期GDP的3%以上(见表3)[3],上海建立了全社会协调推进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些努力使得上海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今后几年,上海环保投入还将保持在3%以上,重点解决上海的重大环境问题。

巨额的投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截至2008年10月底,二氧化硫在2007年排放量49.78万t的基础上削减4.8%,化学需氧量在2007年排放量29.44万t的基础上削减3.8%。目前,上海市二级及以上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已超过500万t/d,90%以上保留工业区污水得到集中处理,累计已有852万KW电厂机组脱硫改造设施投入运行,市级环保重点监管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0%左右。上海在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上海市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以API指数表征的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优良率连续5年稳定在85%以上。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苏州河水质得到改善,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黄浦江、长江口、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呈稳中略降趋势。

2007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稳中趋好,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8d,比2006年增加4d,优良率达到89.9%,为历史最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分别较2006年改善10%和16%,大部分区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也较2006有所上升。在城市建设大规模推进的情况下,上海市区域降尘量为8.0t/km2・月,与2006年持平;上海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大部分重点整治河道水质与2006年基本持平,黑臭断面数有所减少,松江、南汇重点整治河道水质较2006年分别改善14.1%和7.7%;本市区域环境噪声达到相应功能区的标准要求,区域环境噪声夜间时段和交通噪声昼间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较2006年均有下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2 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海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稳中趋好,但环保中仍然存在问题。如2007年,上海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55mg/m3,虽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中的年平均限值,但较2006年上升0.004mg/m3;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088mg/m3,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中的年平均限值,但较2006年上升0.002mg/m3;2007年,上海市降水pH平均值为4.55,酸雨频率为75.6%,较2006年上升19.2个百分点。近5年上海市酸雨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

因此,上海市改善环境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在2010年,上海将举办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对上海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突显出上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污染物减排工作,是上海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上海市政府于2007年8月13日了《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有利于上海市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

2.2.3 上海市的节能减排计划

《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上海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见表4)。到2010年,上海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26%(见表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截至2008年10月底,二氧化硫在2007年排放量49.78万t的基础上削减4.8%,化学需氧量在2007年排放量29.44万t的基础上削减3.8%。目前,上海市二级及以上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已超过500万t/d,90%以上保留工业区污水得到集中处理,累计已有852万kW电厂机组脱硫改造设施投入运行,市级环保重点监管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0%左右。上海在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上海市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以API指数表征的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优良率连续5年稳定在85%以上;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苏州河水质得到改善,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黄浦江、长江口、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呈稳中略降趋势。

而大力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为上海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可行的途径。这也是上海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2.3 上海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示范作用

目前上海正在努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提升形象的重要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平衡,是国际大都市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上海实现振兴、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上海已经作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申博承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人们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率先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环境友好型城市项目,是对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积极响应。上海将以2010年世博会为平台,向世界展示上海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

3 结语

在越来越重视环保的今天,上海实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这其中既有解决越来越紧缺的能源需求的考虑,也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城市、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全国的环保以及清洁能源的发展都有很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应当率先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有所作为。上海经济发达,企业和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坚实基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和重要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自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连续16年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平均2.2个百分点。我国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如果上海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污染物的有效减排,将为全国开辟一个有效的环境保护途径。

上海的环保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探索出一条特大型城市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更加突出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变“被动”为“主动”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统计局.主要年份上海能源消耗基本情况[EB/OL].Http://stats.sh.省略/2005 shtj/index.asp.

[2] 张希良,汪婧.上海风电前景与政策分析[J].中国投资,2004(15):48~51.

[3]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2001~2007上海市环保投入[EB/OL].Http://sopb.省略/.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s of Renewable Energy in Shanghai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i Peng1,Li Bo2

(1.Shanghai Qingpu Industry Zone Policy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201700,China;

2.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2,China)

Abstract:With rapid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nd society,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s constantly.Energy shortage is threate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conomy.Meanwhile,the emiss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green house gases has caused global warm.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onventional energy is one of the key sources of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can reduce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 and obtain environmental benefits,while providing new sources of energy and easing energy shortage.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cities in China,Shanghai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in developing renewable energy,take the li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uild up good image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and set a national example.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支撑 县域经济 安徽省

近年来,县域经济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肖志颖 吴润青,2013),在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县域地区人口规模大,地方财政收入偏紧,且支柱产业多依赖于地方资源,造成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打破资源与技术约束,对于提升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尤为关键。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掌握目前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究竟如何?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需求如何?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兴县战略的全面实施,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技与县域经济的关系也进入了我国部分学者研究的视野。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早在2006年就在对福建省县域科技与经济互动关系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县域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引导县域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孙自铎(2007)通过对安徽省全国首批科技示范市――宁国市经济发展的实地调查,也同样提出现阶段安徽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技为支撑的基本思路。禹晋卿(2008)指出河南省县域的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而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强化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岳顺之(2011)则指出淄博市县域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走在山东省前列,在于科技支撑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总结了淄博市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

可以说,关于科技支撑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已有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于县域科技支撑能力如何评价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县域层面的科技研究缺乏资料和数据的支撑,从而使评价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的研究很难深入进行。

因此,本文主要以安徽省80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利用2011年安徽省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数据,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进行评价,探讨如何强化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并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提供一些设想和建议,从而达到科技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评价指标与权重的确定

确定评价指标是进行科学客观分析与评价的前提。本文基于科技支撑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关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科技促进产业发展能力、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技投入水平四个方面设计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的四个二级指标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成果转化数、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等11个三级评价指标,从而构成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详见表1。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两两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本文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指标两两比较,根据各测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权重。以二级指标权重设定为例说明,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两两比较,确定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参照1~9标度体系来确定相应的aij值,得到二级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记为A,计算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的评价结论,可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政策的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1)总体来说,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偏弱,在本文所考察的80个县(区)中,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值低于平均值的县域占了近三分之一,比重达62.5%。可见,安徽省科技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2)安徽省各县域之间科技支撑能力差别较大,科技支撑能力综合指标值最好的宁国市与最差的蒙城县相差25倍有余。因此,如何缩小个县域之间的科技支撑能力差距,对于提升安徽省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3)从评价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科技支撑能力排名靠前的县域大多获得了上级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相对而言,排名靠后的县域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要小很多。在目前县级本级财政能力偏弱的实际情况下,提升县域科技支撑能力的重任还主要依靠上级部门。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科技发展的各种支持,包括政策和项目倾斜等。

(4)我们在分析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的几个县域的情况时,可以发现,这些支撑能力较弱的县域对于科技投入的水平并不低,但是由于他们在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方面的弱势造成这些县域整体科技支撑能力偏低的局面。因此,对于这些县域来说,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关键是如何在科技推广与服务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加强。

参考文献:

[1]周晓平,吴宏.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性评价研究――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2-94

[2]孙自铎.中部地区振兴县域经济必须以科技为支撑[J].安徽科技,2007(2)

[3]禹晋卿.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4)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第4篇

(一)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增加

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经济发展历程中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得到了验证,几乎每一次农业科技创新都极大的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农业经济结构,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增长是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创新的基础,只有农业科技人员的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保证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效应

从农业科技的进步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和规模水平的提升,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农业科学家和农业工程师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开发活动是一种包含内容众多的综合性内容,需要有一线技术人员的经验技术支持,需要有高端农业科技的理论支持,所以一个种类齐全、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整体对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至关重要。

(三)农业集约化经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集约化生产是现代社会经济主体运营的重要形式,其在现代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的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而集约化生产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重要基础就是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极大丰富,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发展不仅仅是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还集成了大量的社会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只有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数量极大丰富才能保证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有效贯彻落实。当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集约化生产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未来形式,因此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更是进一步提升。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本价值评价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从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影响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因素包含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但是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我国人力资源极度丰富存在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技术水平较低的农业劳动力,其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并不具有普遍影响。因此在本次模型构建活动中排除了普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影响,只考虑物质资本和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影响。在不考虑自然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对农业经济增长构建模型如下:ATP=AAK1βAHRβAKβLAβλЧ其中ATP为农业总产值;AAK为农业固定资本量;AHR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存量;AK为农业流动资本量;LA为土地施用量两边取对数得lnATP=lnA+β1lnAAK+β2inAHR+β3lnAK+β4LA+Ч根据上式可以对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农业固定资本量、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农业流动资本量的影响权重(β1,β2……)进行分析。

(二)数据采集

在分析模型构建完成后,数据采集是充实分析模型的重要步骤,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将会对分析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

1、农业总产值ATP农业总产值主要依靠查阅中国统计年鉴获得,同时考虑到不同时期的物价因素的影响,对选取的2010年到2014年五年的农业总产值进行不变价计算,统一到2014的物价水平。

2、农业固定资本存量AAK农业固定资本存量数据主要依靠查阅《中国统计年鉴》获得,具体表现为2010年到2014年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数额之和。

3、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存量AHR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人员是指中专以上学历具有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由于资料的限制分析主体无法获得农业科技人才的学历资源,因此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受教育年限为选取标准,确定受教育年限在15年以上(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三年)的农业从业人员为农业科技人才。

三、结论与分析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事业;经济发展方式;作用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根本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新问题显现出来。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平衡的投资消费比例,不断增多的社会矛盾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滞后。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够使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发展社会事业,其中包括有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会越发重要,社会事业作为重要着力点支撑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1.社会事业的内涵特征

1.1公共性

作为公众的事业,全体公民是社会事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并非单指某个人或团体的事业。但不排除一些特定事业,比如扶贫、救济等有针对性的特定群体所采取的特殊办法。通过这些特殊的目标来看,只要与条件相符,大部分都纳入受益。

1.2发展叠加性

无论在任何时期,社会事业都是根据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进行同步发展。在封建社会人们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在资本主义时期,医疗、伤残等社会保障和救济逐步出现。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水平使社会事业的内容不断拓宽和叠加,所以社会事业是众多事业的集合,并非某一方面或一项工作。

1.3公益性

社会事业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并非部门利益或局部利益,这种整体利益的实现一般是非营利性的活动,以大多数民众作为受益者,所以通过这些活动会产生社会性的收益。尽管在使用过程中会弥补性或辅地适当收费,但不同于单纯的营利。这点就是社会事业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的P键。

2.社会事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十会议曾指出,只有将“五个更多依靠”牢牢把握好,才能够使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更多的依靠内需,进一步拉动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更多的依靠现代化服务业;三是更多的依靠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四是更多的依靠科技的进步;五是更多的依靠城乡发展协调互动。现如今,全国上下充分认识到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使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从而将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转变内容逐步向三个领域扩大,一是要素结构,二是需求结构,三是供给结构。

2.1社会事业促进供给结构的调整

调整供给结构主要是将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过度依赖平稳过渡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目的。第二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具有较大的比重,而第三产业却占有较小的比重,发展相对缓慢。这表明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低的技术含量。作为第三产业的社会事业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GDP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要求社会事业紧跟时展步伐,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不断凸显出发展方式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社会事业中,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其具有明显的作用,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生态经济,不需要投入物资形态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使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推动和转变。

2.2社会事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使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增加。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转变就是需求结构,以往我国过渡依赖出口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消费没有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缺乏协调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具有较高的投资率,但是只有很低的消费率。根据相关数据能够看出,2014年居民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而2015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4%,同比增加15.4%,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5%,国内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变化,所以国家要及时对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2.3社会事业促进要素结构的调整

所谓的要素结构调整,主要是从过度依赖消费向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增长进行转变。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而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一切新科技和新技术都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去完成。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手段,需要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3.完善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虽然我国通过多方面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目前我国较为明显的仍然是粗放式发展方式,发展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因此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困难重重。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一些新问题出现在国内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和持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造成一定的制约。事业单位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推进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发展,从而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3.1对教育事业发展加强重视

一流的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而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社会事业建设中要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发展各类教育事业。一是推动教育改革,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教育内容进行改革,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对办学体制考试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切实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促进教育公平,对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方针坚持贯彻落实;三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将高等教育认真做好,通过一流的高等教育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这些人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3.2对科技事业发展加强重视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我国要对科技重要性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开展研究。一方面对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和培养,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积极建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科技加大投入力度,使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使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3.3对文化事业发展加强重视

文化事业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主要表现在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事业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为了使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需要对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建设。文化产业具有较低的资源能耗和较小的环境污染,呈现出绿色、经济、低碳等特点,政府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认真履行,使人们的基础需求和利益得到保障。政策和法律是保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想文化得到繁荣发展,需要对文化建设进一步规范,采取有利政策进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