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范文第1篇

1 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最早发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文化界的展开。我比较认同的人文精神含义大致有以下三点:即尊重个人经验、维护个体尊严、尊重个人思想。表现为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人尊严的维护,价值的关心;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和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是一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素养,是指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德性、气质修养、价值取向,其内涵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社会学,人文学的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和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力,能与人和谐相处的沟通能力。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质量、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核心就是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权利的敬畏与尊重,就是关爱生命。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也是如此,《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家唯一之目的就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因此,“仁爱救人”、“救死扶伤”就是古今中外医学家将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治疗、护理等临床活动各个环节之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文明价值在尊重人,关心人。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结合医学伦理课程进行。

2 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我国的医学生多数为理科生,由于我们的高考制度影响,很多高级中学几乎不开设文科课程,造成理科学生对文学的缺乏,进入医学院校后,又几乎没有人文学习的环境,学校的人文教育力度也不够,所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不明显。

医学院校重视医学教学和科研,轻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折射出医学院校不够重视人文教育。加上医学教育课程负担重,往往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而对文学知识不够重视,进而表现为人文功底薄弱。

社会责任感不强,作为医学生,本应具有维护医术的圣洁和为医学事业的献身精神,而现在的医学生多受功利主义影响,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奉献精神,对社会,人文不关心。

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强,表现为不适应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出现表达障碍,有的出现心理孤僻,对老师敬而远之,对同学也是离群索居。

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下降,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医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有交往障碍、冷漠自卑、焦虑抑郁等。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缺乏创造力,我们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应试教育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标准化思维障碍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更不会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3 结合医学伦理教学,塑医学生人文精神

为了更好应对医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必须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位置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医学院校必须借力医学伦理课教学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1)医学院校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确定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学观。医学教育领域、医学院校主要领导、各部门、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医学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性要达成共识,这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的主导因素。

2)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发扬和光大。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和理学思想家提倡的“人文”的内涵都体现了尊重生命、重义轻利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借鉴。《黄帝内经》就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可见生命的珍贵。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在崇尚科学精神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传统文化,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

3)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也有待提高,大专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等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医学人文素质和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以便他们能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地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教育;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12-02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包括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人的道德、文化传统,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做人的基本态度,等等。人文精神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因而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护理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生命质量和人类未来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因此,护理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

医学人文素养是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广博的人文知识以及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投身社会实践、完善自我的能力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许多典籍中都含有丰富的人文哲理和人文知识,这些都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宝贵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应该继续得到发扬光大。如儒家提倡的“仁” 学思想和易学中的 “人文” 理念,就体现出了爱人、尊重学生、重义轻利的人文精神,是非常值得当代医学生借鉴和学习的。

二、在护理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优势

1.医学的本质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

医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和维护人类的生命活力和身心健康,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第一,人具有双重的生命属性:一是具有所有生物体所共有的自然生命,二是具有人类所特有的文化生命。自然生命是生命的物质实体,文化生命是生命的精神结构。完整意义上的“人”是由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这“一撇”、“一捺”两笔组成的。第二,人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体。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视阈中,医学不但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更关注人的文化生命,其所具有的人文性日益凸显。第三,我国古代把医学定义为仁术,因而医务工作者被赞誉为“仁爱之士”。在古代西方,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名医、欧洲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于2400多年前就特别强调医学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操和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为医者的首要前提,是良医行事的道德支柱和天然良知。第四,人文关怀是良好的治疗护理方式。医者治病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能用语言不用药,能用药物不用刀;而所谓的语言治病则是人文关怀的突出体现。

2. 护理学是极具人文精神的传统学科

之所以说护理学是极具有人文精神的传统学科,其原因有三。第一,护理学的本源是关爱生命。一般来说,护理贯穿于人生老病死的整个过程。跟踪医学进步的历史,在护理学的本源中仁爱与医术从来都是并驾齐驱的。第二,护理学的人文特征是内在的。护理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和满足健康需求。而人对健康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护理强调的是关怀和照顾病人。护理学本身具有人文内涵和人文追求。护理学的人文特征是内在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第三,护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耦合。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护士如何去关怀和照顾患者。护理学不仅要从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躯体微观层面,而且还要从家庭、社会、生物界、地球乃至宇宙等宏观环境上,把握和揭示生命、健康、疾病、衰老、死亡等人类基本现象的相互联系和本质特征。因此,护理学必然会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所以,护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未来的护理学应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整体护理。

三、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当前的“重专业、轻人文”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护理专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在护士资格考试内容调整中增加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护理法规、护理伦理等人文学科的内容。为此,应进一步增强人文护理教育的改革意识,加快人文护理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护理科学和护理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提高各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对人文护理教育的认识,增强人文护理意识,理清人文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路,形护理教育的基本框架。

1.加强教材建设

好的教材无疑是促进人文精神形成的“点金石”,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医学专家们应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编写一些在内容上涵盖人文护理的精髓、在品位上能震撼学生心灵的综合人文护理读本。另外,我们应对原有的专业教材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教材要自始至终体现出人文护理色彩,在内容上要实现专业知识和人文护理知识的有机融合。原有人文护理学科群中的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等人文学科教材也要突显出科学、可读、精致、人性化的特点。

2.改革教学方法

把知识体系静态地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体验与参与,仍然是现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主体参与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教师应采用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既具有人文知识又具有医学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所以,应加强人文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应从根本上转变护理教育工作者的观念,重新进行定位,实现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应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修养。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应加强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文、史、哲等人文知识的积淀,更要重视良好人格的养成。身教重于言教,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学教授的敬业精神、严谨学风、高尚品格、渊博知识、宽广胸怀、端庄举止对他的学生会产生无形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4.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美国学者提出,在课程设置方面仅仅追求学术性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社会适应性和身体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应设置包括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在内的综合课程,从课程中挖掘人文精神。应该说,护理学是一门对道德性和技术性要求极高的学科。针对这一特点,应增加人文护理课程的学时。国外的医学课程由医学、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三部分组成,其中人文类课程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最多,约为20%~25%。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8%左右,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所占比例显然偏低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将人文、社会心理科学与医学科学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出系统性和层次性。以三年制护理专业为例,第一学年应开设公共性质的人文课程;第二学年应开设专门的人文护理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等,使学生形成科学、完整的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第三学年,在临床实习和临床实践中,应逐步将这种知识体系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人文护理素养。

5.加强人文护理环境的建设

人文护理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全方位的人文策划,如洁净的校园、和谐的环境,富有人文特色的校训、系训、伟人像、宣传栏、标语口号、丰富的人文书籍、期刊以及设施齐全的场地等,使学生在感受温馨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在软件建设方面,首先应从人格的内涵建设到外在形象的表达上对教师进行训练,使教师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感染学生。其次,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团活动,如高年级学生的义诊、青年志愿者对老弱病人的援助以及对农村卫生状况的考察等。

另外,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应设立专门的人文护理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人文护理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一方面应加强纵向的交流研究,另一方面,应加强横向的联合与交流。所有的护理工作者和护理教育工作者都应参与研究,相互交流经验,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使得人文护理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全面展开。

四、结语

无论是实训室的护患角色体验还是临床护理实践工作,都是护理专业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及职业人文素养有效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确保实现其职业价值的重要基础。为此,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情感、提高职业技能,将人文素养体现为人文关怀。如在护理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想到病人有哪些需要、会有哪些反应、会发生哪些情况;应做到操作前解释、操作中的指导和操作后嘱咐;恰当运用倾听、提问、沉默、阐释、移情、鼓励、支持、疏泄、体触以及积极的暗示等,充分调动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实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促进整体护理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登极.医学伦理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6.

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范文第3篇

“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人文”一次最早出现于《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在《易经》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中国古代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一方面强调内心修养,使人成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强调掌握礼乐仪文、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或技能。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考。

现代学术界把人文精神定义为依靠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和对人生的的意义与价值的批判和思考。它是以对人生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相结合为原则,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它对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定向或定位的作用。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授予受教育者的历史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历史熏陶的与涵化,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乃人文之本,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历史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从“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

2、通过悠久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千百年来,这些丰富的遗产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奋勇前进,是我们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如中国古代的瓷器,通过对瓷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精美的瓷器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能表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进程,反映每一个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启发、诱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审美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如:唐代妇女多彩多变的服饰,处处显示出靓丽、浓艳的色彩,各种造型都很丰满,雍容之中显示着富庶,这些,无一不说明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饰所呈现出的包容、开放、大气、进取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培养人文素养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无限创造的民族,在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通过改革创新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这些改革为国家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结束语: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创新连绵不断。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灿烂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培育了中华民族丰厚的人文精神,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丰厚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今后应该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升华教材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6.2.

[2]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弘扬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3]楼宇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夏毅辉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2

[5]袁英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科教文汇2008.7

[6]余伟民历史教育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范文第4篇

1引言

1.1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医学的理念构架、人们观察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理念构架及人类医药活动的行为范式。关于医学的理念构架,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及医疗医药活动的根本看法,即医学本体论;人们观察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理论构架,是指医学本身发展中的认知范式,即医学认识论;观察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从事医药活动的行为范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医务人员从事医药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作为一种模式,上述三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具有特定性、稳定性、结构性、系统性等特征。其中,医学本体论是其医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即医学哲学观对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及医学思想方法、医学思维方式、医学实践方式、医学行为范式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们认为,在医学史上,医学模式大体经历了远古时代巫术医学模式、古代自然医学模式、中世纪神学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学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eorgeL.Engel)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概念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现了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这一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还要研究人的状态和人所处的环境。医学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基础上,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病、防病和促进健康。

1.3当今世界的医学模式

现今时代是生物医学模式和心理医学模式交替的时期。生物医学模式的最基本概念就是把人看作为单纯的生物或生物机器。机器是由另部件一个个组装起来的;反之,也可以一个个拆开还原;因此,作为生物机器的人体同样可以用物理化学的概念还原为物理化学的单体。生物医学模式最根本的观点是要求任何疾病都要有生物学上的证据,即要求任何疾病都可以在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上找到可以检测的形态变化或生理生化上的异常。此即莫干尼所说的,凡病均有“病灶”。生物医学的疾病概念强调的就是病灶。而心理医学模式的最基本概念和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字。也即生物医学注重的是“病”,心理医学注重的是“人”。心理医学注重的是心身统一的整体和心身统一的社会实体的人。心理医学的健康概念包括以下内容:(1)生物机体是完好的;(2)心理是健全的;(3)与社会是协调的。其中尤以后两条更为重要。心理医学认为,心理上的失常是最重要的不健康,对社会的不适应是心理失常的最大原因;所以,根据这一健康概念,心理症(neurosis的另一种命名)将是临床心理医学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和重要的防治疾病,心理卫生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

1.4现代医学面临的新挑战

1.4.1时代信息化,心理负荷加重20世纪以来,信息量骤增。有人称这个时代为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距离和时间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竞争意识激烈,抢时间、抢速度,意味着经济效益和利益;意味着进步和前途;甚至意味着“生存”。这既是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巨大创造和积累,但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心理和社会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成为心因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因此,如何稳定心态,如何诊治心理上的的疾病和保护心理健康以及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如何认识心理的物化和人体潜力、潜能的本质,如何进一步探索、研究、讨论这一系列原来是很少有人关注的问题,现在却成为现代医学及其重要的课题。

1.4.2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将进入老年社会,这是医学又一个面临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老年既有生理上特点的问题如:衰老和抗衰老问题,更有特殊的以往很少关注过的老年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老年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心理衰老(也即精神衰老)是促进、加速生理衰老的重要原因,而心理衰老则与社会问题(主要是社会矛盾)有重要的关系。生物医学所研究和解决的衰老问题其重点往往放在生物学上的生理衰老,而很少甚至从来还没有考虑心理衰老的问题。现在,与生理衰老密切相关的心理与社会问题将成为医学的崭新课题。

1.4.3病谱及病谱顺位变化近现代的高科学技术对生物性、体因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生物性的致病因子在大量高效药物及先进预防措施的干预下,得到明显的控制;好多曾经吞噬过成千上万人类生命的烈性传染病,有的已经消灭,有的也近乎绝迹;一般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显减少,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在与心理社会因素明显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肿瘤、以及心理症和精神疾患却在不断上升。因此,整个人群的疾病谱和病谱顺位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变化。曾经有很高发病率的结核病已被排在第十位以后,而心血管病、肿瘤却上升到第一、第二位;在某些地区、某些年龄阶段的心理症和精神疾患则几乎被列为首位而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面对这种情况,单纯生物模式医学的诊治手段和药物几乎已难以为力。

1.4.4医学观念更新存在决定意识。观念总是带有时代特征。当医学的现状发生变化时,人们不得不检查一下原有的原理、理论、学说、观点是否还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一般说来,观念总是滞后于现实发展,它的惰性相对较大;当时代已经大踏步向前、新事物大量涌现时,人们这时才思考(不得不思考)原有的东西需要更新;这时,新观念方随之出现。新医学模式的诞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客观的事实存在所决定。

2分析与策略

2.1我国医科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p#分页标题#e#

信息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人本位”概念,一切以人为本。人本位贯穿在所有领域。医学更不能例外。医学是人的医学,更突出人本位的重要。只看到“病灶”和“病”,而忽略人,或不重视人,这个医学就是个落伍于时代的医学。当前的生物医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此,所存在的问题、矛盾的根源也在于此。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医学越来越多地干预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的最大负面影响就表现在它导致医学生不重视甚至忽略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属性。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往往把病人看作是疾病载体,而不是看作一个生了病的人,对人身上的疾病非常重视,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思考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之中,对病人则持冷漠的无所谓态度,即所谓“见病不见人”。加之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市场经济带来了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分散化,使得我国社会生活领域中出现了多种价值观、道德观相互交错、相互摩擦碰撞的局面。这种道德观念的交错与摩擦,正是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思想根源。而且这对于需要复杂,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崇尚个性而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一些青年从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道德观出发去选择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所提倡的共同价值观采取否定态度,从而为医学高校人文教育的开展及强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恩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既要看到“自然的人”,又要看到“社会的人”,对待健康和疾病问题不应只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还要从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从而对提高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向我们表明,不应该把对医学生的其它素质教育看成是医学知识之外的额外要求,它们应该是医学教育本身极其重要的内容,把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医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应是医学院校的附属,而应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医学的本质是以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使命,然而现代医学院缺乏的正是宝贵的人文精神,现代医生中有不少因缺乏人文素质而不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病人。因此,医学院校不能再继续只教给学生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应该赶快补上医学渗透交叉的医学人文科学,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应该只是学到专门医学知识去诊治“疾病”的医学技师,而更应该是富于人文素养,慈祥可爱的白衣天使。

2.2医学高校人文教育呈边缘化倾向

我国长期以来医学高等教育实行的是过窄的专业教育,片面强调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认识自我。其中包含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我国的医学院校学生,除了能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笔者认为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弱化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1)人文学科的选修课比例不适当;(2)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3)我国医学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克隆技术的出现及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单纯的医学科学技术问题,但绝对不能应用于人类社会,因为它是缺乏人文导向的反伦理、反人类现象。

2.3在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毕业后足不出户,沉浸在做实验、练技术的追求之中,为了练习娴熟的手法竟到了忘我的境界。按理说,这个医学生的精神值得赞赏,但是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单纯追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技术素质固然是一位医生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但无论技术有多好,也只能成为局限于本专业狭窄领域的单向型专家。而要成为专业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学者型人才,在教学理念与教学环节上,注重人文修养与人文环境熏陶至关重要。政治课不是说教课,应与时俱进,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为医学生搭建培养人文关怀情感的教学整体环境,弥补他们在人文关怀情感上的缺失。医学专业最早把人当器物研究,包括对各种疾病的研究,后来发展到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人作为社会人、整体人来看,人的疾病不单纯是机体因素,还有环境、工作压力、情绪使然,新型的疾病被称为心身疾病。以治病为对象,只诊病不看人,桎梏了医学的整体发展,当前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非常紧迫。在掌握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自然科学技术方法的同时掌握人文科学方法,是未来医学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科学教育。首先,要加强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的研究和宣传;其次,加快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体现医学人文科学性质和强化医学教育,人文底蕴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最后,还要加强医学人文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2.4关于医学院校开设人文教育学科的几点构想

医学院校人文教学的学科设置,一般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医学哲学、医学史为代表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医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其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医学科学家提供支持。二是以医学伦理学为代表的学科,其中包括生命伦理、高新技术应用中的伦理、生态伦理等,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医生。三是以医学社会学为主的学科,其中包括医生与病人、医学与法、卫生保健政策、卫生经济学、医患沟通技巧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处理好医疗保健服务中的种种社会问题。根据这一设想,当前我国医学高校宜以以下七门学科为主要人文学科: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卫生经济管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技巧,此外还应该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美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课程。课程只是载体,通过课程来实现培养目标,塑造人文精神。课程设置要坚持采取必修课、选修课和公选课相结合的形式。重视人文课程是必要的,但人文精神的培育绝不是单纯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的,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人文精神培育尤为重要。要把人文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将人文关怀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传授医学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许多医生在工作初期大都胸怀任爱之心,恻隐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医生对病人的关爱逐渐淡化,道德观念和价值伦理偏离。应该看到带教老师的语言、行为、仪表、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人文教育不单纯是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需要,还应成为临床医生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一。#p#分页标题#e#

3结论

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院 文化创新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建设发展、医疗服务以及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医院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行业文化。医院要在日趋激烈的医院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具体分析医院文化创新的制约因素,才能提高医院文化的创新能力。

1 缺乏科学精神等文化积淀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历史因素

医院文化是由各具功能的实体要素、科技要素、人文要素和组织要素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医院文化创新的历史基础,它不仅影响着医院文化的生成、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医院文化创新的成效。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同时又包容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综合体。一方面,它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自立、锐意进取等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精神不足等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仍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医院文化创新。

(1)科学精神不足。正如学者吴国盛所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都认同,从希腊理性科学到近代欧洲的数理实验科学的发展,构成了‘科学’的正宗来源”①而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就得益于内在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的精髓,正是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近代科学家们摆脱了一切来自主观世界的阻力和干扰,一往无前地去探索和发现客观自然规律。而与此相反,“我国历史上虽然有着伟大而丰富的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但相对来说,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也是一个缺陷。”②

(2)重整体综合轻个体分析、重体悟轻理性的直观思维方式。刘大椿对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进行了比较,他说:“相对于西方科学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还原论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机论思维方式,是所谓系统观的一种特定的历史形态。它对世界的看法,它处世的精神以及它的方法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把此基色概括为:本体论方面大一统的宇宙观,价值论方面的伦理中心说,方法论方面重视直觉体验和援物类比的趋势。”③他进一步指出:“摆在近代和现代科学发展的世界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传统思维的主要弱点是与其主要长处联系在一起的:整体观伴以结构弱点。一体化认知结构伴以狭隘的人伦化倾向,直观比类伴以不同层次过渡的模糊性。”④事实也正是如此,当我们考察古代中国指导科学的元气理论、阴阳学说、风水理论等,均有上述特征:长于现象观察和取象比类方法,长于辩证逻辑思维而弱于形式逻辑思维,重综合性的科学观察而轻分析性的科学实验。

(3)伦理中心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家庭为本位、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的文化。这种群体文化不同于西方的个体本位文化,它存在着极其鲜明的等级尊卑观念,压抑个性的自由和个性的创造。“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⑤“天地君亲师”之说也正是对一伦理要求的生动反映。

(4)封闭性与保守性。正如美籍华人学者孙隆基所言,中国的文化因为结构性和地缘性的两方面原因,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超稳定形态,对待世界的态度是锁国心态,而且“事实上,一直到今天,中国人还未能完全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中国人历来对‘世界史’的定义,是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他们的历史’”。⑥

(5)经世致用的功利思想。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先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⑦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管他的个人兴趣与意愿如何,他格物致知之最终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而并非是去探求宇宙世界的规律,“学而优则仕”的说法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述特性,对医院文化的创新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例如,由于科学精神的不足使得医务人员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时有出现故意歪曲事实、隐瞒求证的现象,背离了求真求实、实证分析、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要求;由于重整体综合轻个体分析、重体悟轻理性的直观思维方式影响,使我国的一些医务人员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人们熟悉的事物,不善于在两个相同事物之间发现本质的差异,如中医就偏重于对病人的整体性治疗,但这种思维方式有时很难科学地说明和界定疾病性质;由于经世致用的功利思想影响,使得医务人员的研究活动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往往关注应用性医学问题的研究而忽视对那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的医学研究,关注医学研究的即期结果而忽视医学研究本身所具有的长期性和风险性问题,他们进行医学研究的目的是了晋升职称、职位,是为了完成单位的科研任务,是为了多产出多收益、多多取得“经济效益”,其结果往往是只重视近期论文数量,而轻视长远实际效果,追求数量、不讲质量。

2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社会因素

2.1 市场经济对医院文化创新的促进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往往决定着人类科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医院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医院文化的功能也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对医院文化的创新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医院文化的创新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随之增加,将为医院文化的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唤醒了人们的自主、平等、法治、效益等意识,将有助于医务人员形成竞争、开放、服务等观念并端正行为规范。

2.2 市场经济对医院文化创新的消极影响

(1)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可能冲击医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如果对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放任自流而缺乏道德、法律、文化等方面制约的话,就会导致科学精神的缺失、科学道德的失衡、竞争的无序、卑鄙手段的运用。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功利只能在感到失望的时刻给人以宽慰,却不能指引我们的研究方向。”⑧市场经济的这种功利性思想可能导致少数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淡化奉献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收红包、吃回扣;在医学科研中,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甚至对科研成果进行造假。而一些医院则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忽视科学行医、文明行医、廉洁行医的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可能导致争名、争利、争位等不正之风的出现。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市场经济本质属性的反映,市场竞争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外在压力。历史经验表明,哪里的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有效,哪里的经济就越具活力,科技进步就越快。科学道德要求正确对待竞争,允许善意竞争的存在。善意的竞争能够激发科研团体或个人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提高科研效率,而恶性的竞争也容易产生门户之见、技术封锁、弄虚作假、人身攻击等弊端,导致争名、争利、争位等不正之风的出现,使得医院文化在创新过程中浮躁与发展同步,泡沫与光环俱增。

(3)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可能诱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行为。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这种自主性易于诱发一些医务人员的个人本位主义,使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没利不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没钱不图”等不良现象。

3 政府投入不足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物质因素

资金投入是医院文化创新的基本保障,否则,医院文化的创新就会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实现。从我国投入卫生事业的资金来看,当前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却表现出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状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卫生总费用虽持续增长,但是总量仍然显得不足。据卫生部的《2012 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19980.4亿元,占GDP比重为4.98 %。而2008年时这一比例在美国为15.2%,英国8.7%,法国11.2%,加拿大9.8%,德国10.5%,意大利8.7%,日本8.3%。同时,我国目前卫生总费用的投入主体――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负担比例不协调,存在明显失衡情况,即政府、社会投入小,个人投入过多。在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当中,政府卫生支出5732.5亿元(占28.7 %),社会卫生支出7196.6亿元(占36.0 %),个人卫生支出7051.3亿元(占35.3 %)。而2008年时,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美国为47.8%,英国82.6%,法国75.9%,德国74.6%,意大利77.2%,日本80.5%。另外, 2008年时,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0.3%,而西方主要国家这一比例分别是,美国为18.7%,英国15.1%,法国16.0%,德国18.0%,意大利13.6%,日本17.9%。⑨

(1)政府投入的不足影响医院文化创新的物质基础。由于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足加之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定得过低,导致一些医院失去了稳定的经费来源,2011年,我国五级综合医院院均总收入总收入为16916万元,业务收入为15568万元(其中医疗收入为8519万元,药品收入为6817万元,其它收入232万元)。⑩由此可见,在我国综合医院的收入中,政府补助的比例不到8%。政府补助的过低,常常使医院入不敷出,也难以使医院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去兴建医院建筑,采购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影响了医院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养病场所和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场所。

(2)政府投入不足影响医院文化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人始终是医院文化创新的主体。但现实的人本身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对于个人而言,人有各种各样的利益需要,人的行为是由各自不同的利益驱动的。不存在没有动机的社会行为,更不存在没有动机的创新行为。从人的需要来看,既有物质利益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既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政府投入的不足,加之分配制度的不尽合理,使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得不到很好提高和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在收入分配方面,“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方面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当医务人员每日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时候,也往往使他们丧失了外出进修培训、攻读学位等自我发展的机会,不利于医务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医学科技素质的提升。

4 现行医学教育等方面所存弊端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体制因素

(1)医学教育体制中的医学人文教育缺失。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重要影响,这也要求医学模式必须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在医学教育上,对医学人才的教育,不仅要传授他们生物医学知识,也要传授他们诸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史等方面的人文知识,将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得他们敬畏、关爱、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哲学家周国平就曾指出:“一个优秀的医生,不光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是一个科学家,而且,应该是个知识分子。”Z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喊了许多年,但当前的医学人文教学仍存不足,一些医学院校除了开设医学伦理学之外,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人文课程基本未曾开设,相应的医学人文讲座等也是一片空白,医学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缺乏对人文精神的诠释。而最终的结果是,一些医生在他的医疗实践中缺乏人文理念,缺乏对病人的关爱与尊重、漠视生命与健康,致使医患关系恶化、影响医院形象等等。

(2)现行卫生法规对医院利益保护的不足。医学的根本目的是恢复健康,缓解症状,恢复功能,拯救或延长生命,对病人病情及其预后提供咨询,在治疗过程中避免给病人带来伤害。但是,医学科技在许多情况下往往不可能同时达到所有这些目的,而且医疗活动本身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医学科技利用得好,能解除病人痛苦,增进健康,使用不当,则会造成更大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但是,我国现在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凡属医疗纠纷,均实行“举证倒置”制度,即只要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诊治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表示怀疑,就可以不需要任何证据直接提出诉讼,院方必须举证以证明己方无过错,否则,视为举证无能,予以赔偿。该政策的执行,使医生思想顾虑增多,出于保护自我和维护医院形象的需要,尽量避免因新技术应用引起医疗纠纷,导致不良社会影响,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严重妨碍了救死扶伤精神的实现,束缚了医学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阻碍了医学技术的创新。

(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商业化趋势。尽管我国的卫生事业是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福利事业,在总体上不要求医院像企业和商业等其他服务行业一样去盈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多元化,我国也利用一些市场化机制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如开办一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医疗机构等。商业化了的医疗机构往往把病人看作是赚钱的对象,把创收看成是医疗活动的出发点,而没有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而这一切,就有可能导致这些医疗机构“见钱不见人”,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时候出现拜金主义的倾向,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制约医院文化的创新。

5 结语

医院文化是多学科综合的一种行业文化。当前我国医院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很多,如医院改革如何深化,医德医风如何端正,医疗质量如何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医院文化的创新。恩斯特・卡西尔曾说过,科学是一种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得到发展的非常晚而又非常精致的成果,[因此,我们也只有客观分析医院文化的制约因素,才能构建出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竞争的环境,从而促进医院文化的创新发展。

注释

① 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5-6.

② .论科技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77.

③ 刘大椿.科技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360.

④ 刘大椿.科技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375.

⑤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1.7:429.

⑥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3.

⑦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