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亚健康;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08-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类健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疾病不再是医学研究的唯一,而对人的健康状况的研究已是生物、心理及社会医学模式的重点。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客观上提示了教师在注重群众体育活动的同时,要认清形势,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有关自身健康的理论与实践,为体育锻炼参与健康服务拓展空间的同时,也为体育锻炼如何与医学合理的结合而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提供借鉴。教师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引领者和助推者,他们的健康与否牵系着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作为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推动者和实施者,自身心理健康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人格的引领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隐形资源,也会对学生产生的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古人所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心理正常和人格健全的基础上,因为只有在教师心理和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无穷力量。教师的人格被认为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无人格根基的教育过程难以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和心理特质,以及哪些人格特质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哪些是必须予以隐藏的。教师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体育锻炼是增进教师身心健康的有效生活方式

1.教师体质的提高是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保证。

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首要因素,应将体育锻炼贯穿于人的整个生活方式之中。教师应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给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肌体和阳光的肤色。同时在身体机能上也增加了自身的抵抗力、免疫为、适应力和生理的调节能力,使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保持旺盛的体力、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承受力,从而也可以减少心理疲劳状态的侵袭,改善和消除可能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负面效应。在某些发达的国家,把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是“期望换同最大的经济效益投资”。因此,身心健康和精神快乐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师工作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2.锻炼可以促进教师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教师认识自我,还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发展。体育锻炼大多是集体性、竞技性的活动,通过体育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还会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教师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而且也会增加教师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增强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适应学生发展的助推者和引领者。

3.体育锻炼能够培养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要适度地根椐自身的身体状况而有选择性地进行体育锻炼。但是随着运动量的不断增加,也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不但有助于培养教师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意识,还有助于培养教师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从而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锻炼是教师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体育锻炼能促进教师良好心态的形成,它与日常的身体运动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健康的心情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脑部放松,从而促进良好心态的形成,可以逐渐树立起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精神,这也是健康人生最难得的。体育锻炼时各种情况下发生的心理变化,对参与运动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我们教师的信条。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保持和增进教师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

目前,对教师健康的关注,不仅局限于医学的范畴,与提高机体功能关系密切的体育锻炼也日益引起了相关学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客观上提示了教师在注重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要认清形势,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有关健康和健身之间的理论和实践,为体育参与健康服务拓展空间,同时,也为体育与医学如何结合为健康服务,提出了新的课题。讨论健康必谈运动,但我们认识还相对不够。我们期望并建议,千人一面的锻炼方式应该修正,为远离心理疲劳,提倡教师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的健康行动计划,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盲目、随大流、没有明确目标进行锻炼的随意行为,让体育和医学为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做出实实在在的服务。广大教师也可通过各种适宜自己的体育运动锻炼,从中获得愉,从而保证健康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顾渊彦著.体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第2篇

摘要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长期以来人们把身心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被长期忽视。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小视,2000年诸杰等人对2086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6.99%的大学生心理反应不正常。毕秀淑等人在2003年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得出: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比较严重的,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在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问题上,处于接触社会临界点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地被发现,这些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希望能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使自己能真正肩负起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

当今社会,人们受到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急剧变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压力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刺激,破坏心理平衡。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的动态变化阶段,他们常出现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如孤独感与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波动与理智的冲突;美好愿望与当前现实的冲突等。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如常见的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等。

造成心理疾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呵护溺爱,或家庭环境不和谐、教育方法不得当等,是造成不良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在当今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要不可抗拒地面对各种竞争,加上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学生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及经济来源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常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第三,是因为部分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疏导,导致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保健知识的匮乏,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可以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释放体能、展示自我、重塑人格。体会默契协作的团队精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会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方式。如在积极热烈的节奏中练习健美操、街舞等,这有利于消除烦恼、缓解压力、调整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在球类和游戏运动中,大声的呼唤、喝彩、助威,适当的身体接触碰撞,合理的推拉等,都是转移不良情绪的好方法;精彩的进球、精妙的战术、良好的配合,都会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同学的赞许、教师的鼓励,都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释放,良好情绪得到补充。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三)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体育锻炼对提高自尊的作用是明显的,这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让体型更加健美,提高人的自信,让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都将提高人的自尊。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第3篇

本文作者:景明工作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这就形成想锻炼没时间和精力,自己的身体健康就难照料,有些慢性疾病接踵而来。对于50多岁的教师,教学任务、晋升、职称评定、家庭压力等相对减小些,是调查中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较多的部分,他们锻炼的主要原因是强身健体减少疾病。除此之外,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学校校区进行了搬迁扩建,远离市区,而高职院校教师一般都难以解决住房问题,很多教师家庭都离校区较远,增加了教师在路途中的时间,相应的也减少了体育锻炼时间。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高职院校教职员工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而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于保持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认清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大意义,成为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典范。高职院校各级领导、教授应以身作则,周密组织,自上而下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在宣传上、制度上、尤其是经费安排上优先保证广大教职员工的健身锻炼,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体育健身的关系,认识到只有保持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充沛的体力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生活的和谐美满,从而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将教师参与体育锻炼形成制度高职院校主管领导需认识教师的教学科研很重要,但其身心健康更重要,体育活动是简单宜行方式之一。应将教职员工参与体育锻炼形成制度,多组织些简单宜行的群众体育项目,丰富教师的体育文化生活,如在教师中培训和推广课间操、太极拳等体育项目,提高教师的参与度。除每年院、部(系)办好有教师参加的体育运动会外,还需组织多个针对教师的体育俱乐部。每个俱乐部有相应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行相应的会员制度,有奖励与处罚。在参与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对教师参与运动的相关指标采集与追踪,形成有效的电子档案,并及时公布。用实践证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增强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它们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使其有更多的活力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去。增大投入,积极加强体育场馆等设施建设在调查的几所高职院校中,学院对教职员工参与体育锻炼的投资相对较少,举行普通教师的体育技能培训、比赛也比较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对教师的影响力度也小。因此,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增加对教师体育活动的投入,对比较适合教师的运动项目,根据学校的经济及其他条件尽量建设场地,借用或租用其他单位和或社会经营性体育场馆的设施,对学校体育活动有冲突的场地器材,可以在一定时间划出部分场地器材供教职工专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参与体育锻炼高职院校尤其是各级领导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调查当前制约广大教职员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努力解决他们的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在工作科研中给中青年教师进行减压,想方设法在校区附近解决教职员工的住房问题,如能将教职员工每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运用在体育锻炼中,必然可以增强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关系他们自身的健康状况,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目前虽然不少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不是很理想,但是通过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通过院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是可以提高教师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改进他们的体育锻炼水平。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第4篇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青少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女性作为人群的弱势群体,更要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身体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使自己在国家的各个行业中成为中流砥柱,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对中学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研究,了解当代中学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挖掘中学女生不愿意参与锻炼的原因,了解体育锻炼对中学女生产生的影响,分析长期处于不参与体育锻炼下的中学女生所存在的隐患,进而总结得出消除中学女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通过对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分析,使当代中学女生更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使社会更关注这些国家栋梁的健康状况,为中学女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平台。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通过对各中学的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反映当代中学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而根据状态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2.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根据数学统计思维得出中学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大致状况,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中学女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

结合学校实际,对在校女学生发出有效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88份。通过对收回的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以及对于体育锻炼相关资料的查询,了解导致中学女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有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合理,内容枯燥单一,女生不能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以及生活学习无规律及网络诱惑太大等。

1.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合理,内容枯燥单一

由于目前人口性别比例发展的不平衡,女生明显比男生少,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组织,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照顾男生这个大群体,紧张激烈的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多,这样造成了这一小部分的女生在旁边看男生的表演,有的坐在大树下聊天,有的到处闲逛。没有女生自己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让她们成了体育课堂的边缘人。比如铅球项目,其对臂力和耐力要求较高,更是要参训者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本条件,女生参与的就特别少。

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多样化,这是很多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很主要的原因,加之适合女生参加的体育项目本身就不多,这就更导致女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2.女生不能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生命在于运动,人体在生命运动过程中有很多共性,但是也存在着差异。因此,练体强身应该是一门个体性很强的学问。每个人在不同时段,身体客观情况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若练体无章、练体不当,必然会损坏人体的健康。现在的很多中学女生自身无合理的锻炼计划,加上体育场所等条件的限制,能坚持锻炼的人很少。体验快乐与成功是每一项体育活动的目的,体育活动比较累和苦的体育课女生是不愿意参与的。

3.生活学习无规律,网络诱惑太大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42%的人无吃早餐的习惯,54%的人只是偶尔会注重营养膳食,32%的人睡觉无规律,经常上网的人占38%,48%的人每天学习的时间高于六小时,38%的人每天上网两小时以上。

晚睡晚起成为部分学生的一大特色,这样无规律的睡眠习惯直接导致了一天三餐的不规律,吃早餐更是得不到保证。由于有了更自由的选择食物的空间而又缺乏营养知识,在这个时期容易养成偏食、挑食、不吃早餐、喜好零食、快餐等不良习惯。加上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很多学生痴迷网络,经常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导致每天学习的时间太少,每天锻炼的时间也就更没有了,这是影响部分女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三、促进中学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策略

针对导致中学女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以此来预防和消除中学女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

1.在中学女生中普及体育锻炼的知识

通过学校内的宣传栏、体育锻炼知识讲座和开设体育锻炼选修课等方法,在中学女生中普及体育锻炼的知识,让中学女生对体育锻炼的概念和表现有足够的了解,使其知道参加体育锻炼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好处,从而从源头上使中学女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

2.激发中学女生自觉加强体育锻炼

引导中学女生制定每周的体育锻炼计划,遵循周计划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依据自身条件制定符合自己的运动处方。

3.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第5篇

摘 要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这一核心内容对技工学校特色体育教学的开展进行了深入讨论,从三个层面展开了分析。其中,文章认为必须将体育教学与技工学校特色专业相互挂钩才能使得体育教学更好的服务于技工学校的专业活动开展。文章分析从实际出发,能够作为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参考。

关键词 技工学校 体育教学 特色体育活动 身心健康发展

一、引言

技工学校是我国当前教育形式中的一类,是培养基础性技术人才的重要院校,对于社会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工学校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生长的时期,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对于学生身心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技工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不重视,认为体育课程会浪费学生很多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时间。但是,从长远的发展出发,技工学校必须加强体育课程教学,并且将其设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从多层次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保障。

二、技工学校特色体育教学探索

技工学校与普通中学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技术技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大多数技工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并不完善,甚至有些学校没有设置体育课程,在这种基本状态下,学生的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得不到保障,对于后期个人发展影响较大。针对技工学校的基本情况,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特色体育教学活动,保障学生的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一)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理念

由于专业设置及教育要求,技工学校很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以及未来从事的行业都与体力工作有关,例如机床,土工建筑等。这些工作对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身体条件才能更好的进行工作。特别地,在技工学校学习阶段,学生大多是未成年的少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强化其体育锻炼的理念,为未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层面上,体育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学生一生有益,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理念,并且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第二,帮助学生选择良好的体育锻炼方式。体育锻炼方式有很多),例如长跑、篮球等,每一种体育锻炼方式所带来的身体锻炼效果是不同的,教师应当针对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第三,体育锻炼过程中个人身体保护措施。在体育锻炼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状况,例如受伤等,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一系列个人保护措施,以及突况,例如骨折等急救措施,为学生健康的体育锻炼提供保障。

(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色挂钩

技工学校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特色能够深化到学生基本技能锻炼中。体育教学与专业特色挂钩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开展活动,第一,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色相互挂钩,必须将技能教学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例如,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体育课程中设置点钞运动,最好能够编成体育操的形式,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第二,体育器材的专业特色化。对于一些技工学校而言,专业体育器材可能并不完善,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专业技能培训的工具作为体育器材辅助体育教学。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将汽车轮胎等作为基本的体育器材进行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仅有效的减少了体育器材成本的投入,并能够深化学生专业技能学习。

(三)开展多种特色的体育专题活动

在前文中,对于技工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对于技工学校而言,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同样也是学生个人身体发展以及后期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技工学校中必须从教学设置到学生个人体育锻炼意识多个层面进行相应的强化,使得体育教学成为学生专业学习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第一,重视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从学校管理层以及体育教师本身,对于体育教学必须重视,重新树立体育教学的全新理念,在课程设置上紧扣专业特色,并且进行系统的体育教学管理;第二,开展特色的体育教学活动。对于技工学校而言,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通过技能比武等方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另外学校可以定期的举行体育活动,例如新生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等,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理念,并能够提高班级的凝聚力;第三,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的针对当前主要体育事件,例如迎新杯篮球赛、羽毛球赛等进行专门研讨等活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当然这样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而不能作为经常性的活动开展。

三、结语

技工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这种现状不利于正处于身体成长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学生后期发展不利。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为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思路,特别是与学校本身专业设置相挂钩能够为实际的技工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马红春.对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