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作物 高产 栽培技术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191-01

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在不断的提升,随着作物种类的多元化,也给栽培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土地沙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农民的收成受到很大影响,威胁到国家粮食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对土地和环境的改善,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土地生产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1 实现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 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

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提高农作物的光照时间,从而确保光合作用延长。利用间种、套种及立体种植等来提高复种的指数,确保农作物收获面积的增加。可以对农作物的生育期进行延长,对其进行补充人工光照。利用合理密植及改变株型等来增加农作物的光合面积,利用通风透光及增施各种肥料等来增强农作物的光合效率。

1.2 改良遗传因素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其是否高产与种子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确保农作物种子的优越性,选用具有较好抗逆性、稳产及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种子品种,通过育种来对株型进行改良,确保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使其具有较为适宜的成熟期。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多种育种方式进行有效配合,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确保育种水平的提升。

1.3 提高栽培技术

土壤耕作、施肥及病虫害防治可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利用土壤耕作技术可以有效的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结构,确保土壤具有较为适宜的孔隙比例,能够对土壤中的水分分布进行有效的调节,协调土壤中的肥力问题,并做好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杂草清除及表土的疏松工作,确保土壤的高产性。在对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农作物进行施肥时,需要根据气候、土壤、生产条件及产量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肥料,做好肥料用量配合比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肥效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和优质。

1.4 其他措施

目前在农作物生长发展过程中可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可以适当的延长农作物的成熟期,灌浆期,使其完成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目标的实现。

利用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温,有效的保持土壤的水分,不仅能够对土壤物理性能进行改善,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对降低土壤盐渍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温度,而且还会对温度的变化起到较好的缓和作用。

2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 实现农作物高产的建议和措施

3.1 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为了改变片面的追求高产,而加大化学肥料的用量,导致土壤不断恶化的状况。需要对土杂肥的施加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还要利用深翻改土来实现对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确保土壤肥力的增强。另外,还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实现对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控制,利用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择抗病能力强品种及利用化学控制病害等多种防治措施来对病虫害起到有效地预防作用。在实际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措施结合一起应用,这样才能确保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2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要加快栽培观念的转变,通过科学栽培来加强管理,确保实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以增施有机物作为基础,对施肥过程中采取科学的配方进行施加,确保土壤肥力的提高,实现高交、稳产的目的。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通过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增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通之深耕、细耙及精细整地、除草等来强化对农作物栽培期间的管理工作,确保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高效。

3.3 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通过不断的对以往的栽培经验进行总结能够发现许多可以实现农作物增产、防病的重要措施。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对马铃薯进行施加,可以有效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减少化肥用量,实现增产的目标。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主导品种;粮食;增产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219

1 新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品种多但农民选择不多

种子公司每年都向市场上推出大量的新品种,截止2015年12月31日适宜四川种植且有效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达1308个,其中水稻353个,玉米364个,小麦128个,油菜196个。然而农民在选择品种时往往是只观察当地表现好的品种,而更好的新品种却很难接受。有些新品种已推广多年,但却只限于一个区域,很难发挥大面积增产的效应。同时面对如此之多的品种,种子经营者往往只会积极推广利润大的品种,很多更好的新品种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

1.2 目前推广的个别新品种不适应农民的需要

通过种子经营者的积极推广农民接受了一些新品种,但经过种植后,并不是农民需要的品种。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加快适宜成都的新品种推广速度,促进成都市的粮食增产,成都市农业委员会一直在努力。2007年成都市农业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快成都市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品种推广步伐,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引导良种推广和应用,规范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推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办法》和《成都市农作物种子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了《成都市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推介办法》。该办法规定:由成都市种子管理站组织区域性和适应性试验及品种展示,获得准确可靠的试验示范数据,经专家组进行丰产性、优良性和适应性论证,筛选出适合在成都市推广应用的新品种;由成都市农业委员会进行审核,确定下一年度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名录,并适时;根据成都市区域内不同生态条件设置相应的试验示范点,以确定适合成都市的主导品种,同时选择交通便利、辐射面广的地块进行试验示范,增强主导品种的宣传示范效应。

为提高成都市粮食产量,成都市坚持以主导品种推广为根本点,以品种试验展示为立足点,以种子市场监管为着力点,大力提升成都市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随着种子市场放开,民营种业成为市场主体,品种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引导农民种植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品种,成都市在多年试验试点的基础上,根据各品种的综合表现,根据《成都市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推介办法》推介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主导品种。同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介及主导品种宣传画册等方式,广泛宣传主导品种;通过品种对比试验、良种进村入户、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力推广主导品种。

通过严格的试验示范、现场考察和专家论证,2015年成都市推选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主导品种52个,其中小麦、油菜22个,水稻、玉米30个。上述这些品种都经过多年多点试验种植,证明高产、稳产,在抗病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非常适合成都市各涉农区(市)县种植。例如,此次推介的水稻主导品种F优498,经过试验示范,平均667m2产高达631.3kg,比普通水稻品种每亩增产7%左右。2015年该品种在我市推广种植面积达1.976万hm2,以此面积计算,该品种可以为成都市粮食增产1224.1万kg左右。据统计,2015年成都市良种覆盖率达96%,成都市主导品种占有率水稻61%,玉米58%,小麦66%,油菜52%,核心示范片中,主导品种占100%;示范片中,主导品种占95%。综上所述成都市主导品种对粮食增产具有促进作用,能为粮食增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水资源;收获;种植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83-1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上也有所不同,我们必须根据当地适宜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来制定相适应的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提高我们农业总产值。

1 我国农作物基本种植制度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水量不充足、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一般主要实施的是以小麦、青稞为主的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制。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地形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农作物上也多以水稻、蔬菜种植制度为主。东北平原地区的农作物普遍为一年一熟制,实行春天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的轮作或间作。

我国南北方由于热量、水量、地形等存在差异,南北方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也有所不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多以种植冬季小麦为主,实行的是两年三熟的制度,并与冬天种植小麦的种植制度相联系。具体的农作物换茬情况大概如下:第一年的九月份中下旬或者十月份上旬种植冬小麦,到第二年六月份上旬收获;接着种玉米、高粱、谷子等。到十月下旬收获;第三年三月中下旬种植玉米、高粱、谷子等,秋天收获,再在九月下旬种植冬小麦。这样两年里可以收获三次。在我国南方地区,多为水稻、小麦、油菜轮作为主,一般一年两熟或三熟;最南边海南、台湾等省份由于自然条件较好,单水稻就可以种植三季,种植制度以一年三熟制为主。

2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应用

农作物节水增效的制度是近些年来才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来实施的一种新型的用水少、并可以取得有效收获的种植方法。在我国北方实施这种方法,更是可以给国家、给社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我国的北方多省份普遍缺水,人均可用水资源仅为300多立方米。每公顷可用水资源量也只有3000多立方米。加之地下水位的普遍下降、地面沉降和水污染情况加剧,使得农作物用水更加紧缺。因而大力推广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利措施,也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保障。

2.1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北方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北方很多省份在节水灌溉方面做了很多非常有效的改进,比如喷灌技术、管道输水、渠道的开发以及微灌技术等,都起到一定的节水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其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节水技术的应用多是小范围的、形式单一的实验,灌溉的定额相对较大,灌水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水源的利用效率及对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都相对较低,并且资金缺乏也是局限节水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节水面积比较小,灌溉的工程标准相对较低。上个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河北省以14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以及28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为龙头,大范围实施农作物节水增效的种植技术,按照国家相关的新型规范规程,以河北省实际的农作物节水灌溉制度、低压管道喷灌技术及输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等研究成果为指导,与全国各省节水管理的经验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将工程节水做为技术中心,从而形成了管道送水、喷灌、渠道开发和新型农作物种植制度等综合节水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使得北方的农作物在原来一年一熟的基础上,在得到大棚气候的改善下和水利充分有效的灌溉下,可以实现一年两熟的基本状况。

2.2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南方的应用

我国南方的水资源相对充足,因而在农作物的灌溉上,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灌溉模式落后的现象。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制度更是,几千年来一成不变。可是,近些年来,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加之我国南方某些省份也出现了少雨、干旱的情况,使得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南方也开始推广开来。

在农业上来讲,农作物田间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有作物蒸腾、棵间蒸发和田间渗透这几种主要方式。在我国江西省吉水县,由于实施了这种新型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已经有效的改善了农作物灌溉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同时实现了水稻和红薯的增产。

3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效益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从而也充分的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并且,无论是水资源管理还是资金管理、或者是工程建设维护,又或者是效益评估以及科技推广等都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体系,这些都为后续节水技术的推广及发展总结了宝贵经验。从环境方面来看,节水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灌溉保证率低以及灌溉不及时的问题,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等都可以得到科学解决,不仅节约用水,而且实现了提产增效的目标,并且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而节水技术对于田间小气候以及土壤湿度和温度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蔓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而且农药的使用率也有所降低,从而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有效的推进我国的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下,我们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实施会越做越好,越做越精。

参考文献

[1] 杨勤,刘永红.干旱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J].玉米科学, 2008(1).

[2] 张玉屏.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

[3] 徐仁吉.形成农作物产量的温度指标[J].农村科学实验,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作物;施肥;问题;改进方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102-02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和农业大国,多年来化肥的施用为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和生产规模都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已经导致土壤生产能力严重下降,化肥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还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肥料仍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分析我国农作物施肥的现状,对以后我国农业施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积极探索。

1 目前农作物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作物施肥主要存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肥方法不科学两个问题。

1.1 施肥结构不合理

1.1.1 过量施用化肥,有机肥施用不足

化肥对农作物生长具有作用速度快的优点,但过量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的过量施用容易导致农作物营养生长过于旺盛,贪青迟熟的问题,而且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影响。化学氮肥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劣化,肥料中的NO3-会污染地下水和臭氧层,且氮肥可促进作物毒素类真菌的生长,有资料表明氮肥的施用还能导致作物病虫害加重;磷肥的过量施用容易导致土壤中镁、铁、锌等矿质元素含量下降,而且磷肥中含有少量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以及氟元素,这些都会对农作物和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钾肥的施用容易导致土壤板结,降低土壤的pH,另外由于钾肥的主要成分是KCl,其中的氯元素对某些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农作物的产量也不可能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无限增加,过量施用化肥只会导致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加重。

相关研究表明: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化学性状的发挥效率,对土壤养分进行平衡补充,从整体上提高土壤的肥力,另外有机肥还能促进农作物根系的生长,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长期以来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农家粪、秸秆等有机肥资源浪费严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过量使用化肥对土壤的负面影响。

1.1.2 过于注重氮、磷、钾肥料的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不足

农作物的生长有如人的发展,不仅需要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同时还需要钙、镁等其它大量元素,有些作物还不能缺少铁、锰、锌、铜、硼等微量元素肥料,如油菜缺乏硼肥时会造成“花儿不实”。

1.2 施肥方法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农民缺乏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和农作物所需矿质元素多少的认识,施肥时仅仅依靠经验,导致不能根据农作物和土壤的实际情况合理施肥,造成肥料资源浪费,土壤生产能力下降以及能产品品质变差等问题。尤其是氮、磷、钾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农作物病害加重和环境污染。另外,农民施肥时存在肥料施放位置过浅或离根系过远等不合理现象,致使肥料利用率下降,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近十年来肥料施用量增加了90%,但是粮食产量的增加却还不到7%,由此可见我国肥料利用率确实很低。

2 对策及改进方法探析

2.1 改进施肥方法

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肥料元素的不同,结合农作物种植土壤的理化分析,明确农作物所需化肥的种类和数量;另外,对农作物根系特点的研究能提供合理的施肥位置,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达到合理施肥的目的。此外,土壤的理化分析还可以为土壤结构的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提倡叶面施肥和重施底肥,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2.2 合理搭配施肥

只有根据农作物生长所需对肥料进行合理搭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肥料利用率。

化肥具有肥力高、肥效快、省事省力等优点,但长期单一地施用化肥容易导致土壤板结等问题,致使土壤生产能力下降。有机肥虽然肥力弱,但营养元素较为全面,肥效长久,而且有机肥中大量的微生物和有机基质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另外,化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有机肥中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肥的分解,二者相辅相成,使土壤增肥和改良有机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

肥料元素的配比要科学,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对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时也对其它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也有不同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对肥料元素按农作物生长所需结合土壤的养分结构进行合理配比,才能有效地增产增效。为此,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农作物生长所需肥料结构,加强土壤的理化分析,为肥料的合理配比提供理论依据。

另外,还要注意直接肥料和间接肥料的搭配、基肥与追肥配合施用、根部施肥与页面施肥相结合等问题。间接肥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土壤肥力,追肥能消除基肥不足对农作物的影响,叶面肥也是对根部施肥的有效补充。这些方面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肥效。

2.3 加强秸秆还田工作

农作物的秸秆是宝贵的肥料和饲料资源,但由于我国对秸秆的综合利用缺乏研究,导致我国秸秆资源浪费严重。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加强和完善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

3 结论

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将是生态型的农业,农作物的施肥要注意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加土壤结构的研究和秸秆的综合利用分析,提高施肥技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俊,刘文兆,李凤民.半干旱区不同作物与苜蓿轮作对土壤水分恢复与肥力消耗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7(1).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涂层缓释肥;应用;效果;建议

中图分类号S1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07-02

1肥料涂层缓释技术

肥料涂层缓释技术是以涂层大颗粒尿素为基本氮源,对磷、钾分别涂层、造粒,采取掺混工艺,而配制生产具有作物专用,可控缓释特性的肥料。采用涂层技术生产的涂层缓释一次肥与其他形式复(混)肥料相比,具有投资少、成本低、配肥灵活、针对性强等优点,并能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和生态环境来确定平衡施肥方案。由于涂层缓释一次肥中以涂层尿素为基本氮原,尿素表面经过包膜涂层后,由于包膜涂层阻隔而对土壤脲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使氮素分解释放速度明显降低,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氮素的挥发、淋失和反硝化作用,提高尿素利用率达8%~10%。经过多次不同涂层处理的尿素,能够组配不同氮素释效期,养分释放期可分不同阶段(80~100、150~180、200~240 d),对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养分需求,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磷、钾经过涂层以后,可以增加作物对磷、钾的吸收,可见涂层缓释肥料具有控氮、促磷、保钾的特点[1]。正是这些优点,有效地解决了农作物生产中传统的重施氮肥、不注意施钾肥的错误施肥理念。

肥料涂层缓释技术虽然在当前农业生产中是一项先进技术、热门技术,在河北省及全国正在大面积推广,但是应用该项技术必须和农业生产中其他一些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应用不恰当,将会影响和制约涂层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用。

2涂层缓释肥生产应用效果

2.1棉花应用结果

棉花使用涂层缓释肥后,单株成铃数多1.5个,单铃重增重0.2 g,衣分高0.2个百分点,平均增产13.9%,产值增加2 160元/hm2,纯收入增加2 505元/hm2(表1)。根据SPSS方差分析结果[2],习惯施肥与施用缓释肥对比,单铃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单株成铃、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差异。

2.2小麦应用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在产量结构各指标上,缓释肥平均比常规施肥数值高:穗数多36.0万穗/hm2,穗粒数多1.1粒,千粒重重1 g,增产677 kg/hm2,增幅9.3%,节本增收1 555元/hm2。根据SPSS方差分析结果,在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各方面,常规施肥与施用缓释肥均有显著差异。

2.3玉米应用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与施用缓释肥的产量结构均比常规施肥高,穗粒数多34个,千粒重多12 g,增产936 kg/hm2,增幅12.7%,增收926.1元/hm2。SPSS方差分析结果,穗粒数、千粒重和亩产,常规施肥与施用缓释肥均有极显著差异。

3涂层缓释肥生产应用建议

3.1肥料涂层缓释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相结合

生产涂层缓释肥料必须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相结合,因为不同地区的土壤地力基础不同,为了生产出适合当地农作物的涂层缓释肥料,需要对当地的土壤进行化验,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和作物需肥规律,确定当地的作物需肥配方,再根据配方生产的涂层缓释肥料,可促进作物增产效果。如元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农作物测土配方方案后,由石家庄中吉化肥有限公司按方生产测土配方涂层缓释专用肥料。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施用测土配方涂层缓释肥料和习惯施肥比较,棉花增产皮棉180 kg/hm2,增收2 505元/hm2,增产13.9%;玉米增产936 kg/hm2,投入成本一样,增收926.1元/hm2。小麦增产678 kg/hm2,增收1 555元/hm2。

3.2肥料涂层缓释技术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

在当前的农业实践中,发展新型缓释肥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仅仅有肥料还不够,还需要科学的施肥方法。涂层缓释肥料必须底施才能发挥其更好的肥效,如果追施,将会降低肥料利用率。而普通肥料和免耕机在一起施用,前期氮肥的肥效快,农作物容易旺长,而后期肥效不足,容易脱肥,出现早衰现象。涂层缓释肥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氮肥养分被缓慢释放,磷、钾更容易被农作物吸收。农作物全生育期养分释放比较均匀,前期不旺长、后期不早衰。由此看来,涂层缓释肥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实践了机械施肥与肥料深施、肥与根基供养的理念,体现了肥料生产与肥料应用的统一,发挥了新型肥料与农机、农艺相结合,更大程度地提高了新型肥料的利用率和增产潜能,作物增产效果明显。

3.3涂层缓释肥料宜在中上等地力上施用

元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经过3年试验,涂层缓释肥料最好在中上等地力上施用,不适合在沙土地和低等地力上施用。沙土地和低等地力由于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保水保肥性差,肥料施用需要多次少施才能满足作物需求。中上等地力养分平均含量标准:有机质>1.5%,速效氮>70 mg/kg,速效鳞>20 mg/kg,速效钾>75 mg/kg。

3.4农作物施用涂层缓释肥料前期最好有一次充足的底墒

因为单质肥料经过涂层后比普通肥料溶化速度慢,只有在肥料施用前期有一次充足的底墒水后,才能更好的进行溶解,其养分就可以被作物缓慢吸收利用。如果在不能灌溉的耕地上施用,作物生长前期没有有效的降水,就会影响肥料养分的释放,降低肥料利用率。

4参考文献

[1] 徐玉鹏,赵忠祥,张大道,等.缓/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2007,22(B10):190-194.

[2]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 梁智,何生丽.矿物包裹型缓释肥料肥效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2,39(6):360-361.

[4] 赵先贵,肖玲.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3):95-97.

[5] 段路路.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及进展[J].化肥标准化与质量监测,2010(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