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

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

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 实际工作 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行为

大学生在进入到大学生活的时候,还处于青春期的阶段,对于事物还缺少一些正确的认知,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当代的大学生,他们所具有的心理素质与思想行为还有一定的欠缺,心理素质薄弱、思想行为落后都会影响大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没有随着生活的改变而前进,一些大学生心理脆弱,容易受到攻击和伤害,在面对社会竞争的时候,不能勇敢的面对,极易受到打击,最K引发一些悲剧。另外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多,在大学生进行择业与就业的时候,虽然在初期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与参与竞争,但是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却不能较好的抵抗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出现偏差,对自己失去信心。心理素质必定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素质较好地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会进行约束,从而表现出适合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在思想行为方面,大学生一般表现为:政治思想薄弱,政治观念淡化;缺乏诚信与集体观念,个人功利极强;抗压能力弱,易受打击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与思想行为的出现必然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对大学生应该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学校也应该加强相关思想政治工作,制定更高的符合大学生的标准。

2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1心理疏导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理念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党对我们新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要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意识习惯,对未来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必然影响到今后祖国的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应该随着发生变化。一些学校只是注重学生学业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教育,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后,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心理活动的讲座或者辩论赛,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大学生逐渐从自我走向集体,拥有更强的心理素质和更高水平的行为习惯。

2.2心理疏导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做到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教学的第一位。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应做到以人为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挖掘学生的内心需求,是学生融入到当代社会中来,融入到集体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班上设立专门的心理委员,对班上学生的心理变化加以观察,心理委员或者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以此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另外老师也需要坚持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致力于培养拥有科学文化知识与崇高品德的大学生。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科学的心理疏导方式,对学生施与关爱和尊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思维,在进入社会时能够较好的应对压力和挫折,走向成功。

3结语

将心理疏导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上来,使大学生树立端正的思想政治,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重心应该逐渐的转变,不仅仅需要重视学生学业的完成,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化情况,大学生始终是要走进社会,适应社会,拥有较强心理素质的思想态度才能在社会更好的立足。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需要用心理疏导加以熏陶,需要学校开展更多的心理教育,在学生生活中更应该去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感知。大学生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加强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与培养,是当代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平.构建六位一体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心理疏导网络[J].人力资源管理,2012(06).

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50-01

作为我国在义务教育工程中的基础建设,小学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对其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小学生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具有极强的求知欲以及上进心,但是,因为其年龄太小,在各个方面都还不太成熟,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容易影响其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其心理方面的教育要重点关注。

一、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时期是人的一生独特心理的成长时期,学生处在小学的阶段,在自我表现的方面展现欲望比较强,希望得到老师以及家长的关注。而且,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阶段出生成长的孩子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商,在自我表达发展的方面能力较强,他们在这个时期渴望得到身边人的表扬以及肯定,从而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但是,由于心理教育力度的不够强,许多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竞争的时候会采用一些比较极端的方法来吸引身边人的注意。如有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会在课堂上故意吵闹捣乱,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这样的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的话,就会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重点关注。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要注意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对其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对其心理的教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措施

1.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上进心

小学时期的孩子相较与别的阶段而言,都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以及上进心,在一定程度上渴望受到身边人的关注和肯定。而且,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对与教育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模仿,所以,教师和家长要时刻注意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小学生做好榜样。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小学生的心理正确培养,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自信心

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是识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学习的趣味性、连贯性以及其中的知识性进行挖掘,运用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激发,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其在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中掌握知识重点,从而使学习成绩得到不断的提高。结合生活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树立良好学风,培养自觉性

小学生在刚刚入学的阶段还是一张白纸,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纪律的整顿,引导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风。学生入校学习的过程就是其向标准学生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转变中,其结果会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以及学习造成直接的影响,与其以后的未来和前途也有一定的相关。在学生刚进入学校的阶段,由于其年里较小,模仿能力极强,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正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作风,为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领头作用。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其心理的引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启发。另外,还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一些与学习知识密切相关的比赛或是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得到良好的培养,使其学风得到良好的树立。通过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是人的一生独特心理的成长时期,学生处在小学的阶段,在自我表现的方面展现欲望比较强,希望得到老师以及家长的关注。而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对其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得到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他们优点的鼓励与肯定,适度的表扬对学生的上进心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优点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小学生的心理正确培养,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硕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1,13(6):193-194

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范文第3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有意识、无意识的活动都是借助大脑发挥作用,然后由意识进行支配。声乐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艺术,他与其他学科不同,是以人体自身的器官为乐器,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支配运用这个器官,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声乐的技术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技巧,要想掌握娴熟的技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需要一位明智的老师进行指导外,还需要自己坚持不懈的练习,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这需要我们有强大的耐心,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坚持下去,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停滞不前。除了平时的练习在上台表演的时候也是一样,为什么有的人在琴房练习的时候唱得非常好,然而一上台就感觉像是变了个人一样,也就是通常老师说的“琴房歌手”。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演唱者的紧张心理造成的,那么到底应该来克服这些紧张心理,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加强技能练习,增强自信心

在演唱者上台表演的过程中通常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技巧掌握不到家,到舞台上的表演需要顾全所有,比如说表情、形象、情感等,这些也许在我们平时的练习过程中不太在意,可是一上台就必须要做到,因为这些都是确定整个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由于技巧掌握的不够扎实,演出过程中就很担心自己哪个高音上不去,哪里咬字会不规范,哪里气息会不会不够等等,当我们总是在考虑这些的时候,下意识会告诉你出了错会怎么办、会不会被观众嘲笑。而且就在我们全身心的纠结这些技巧性问题的时候,其他的情感、形象问题等我们更是无暇顾及,最后会导致演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败。有的人说唱歌要以声带情,所以只有当我们的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才能心无旁骛得去考虑情感以及其他方面的东西,情感又是我们声乐表演最重要的部分,固然情感最重要但是只有在掌握了技巧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表达情感。

(二)声乐的学习和演唱要有恒心和自信

声乐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信心,坚信我一定可以做得到,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哪怕是练声曲中的一个音符我们都要以饱满的激情和积极的心态去演唱,而且都要有意识的带有情感去演唱,通过不断的练习,便在我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这样在我们上台表演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真情流露。

(三)塑造良好的艺术修养

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含了语言、文学、表演、喜剧等多种姊妹艺术,每首声乐作品都有自己的不同创作风格,比如说有的歌曲是我们熟知的古诗词,所以在我们演唱这些作品之前必须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境、创作目的以及创作意图,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作品。还有一些作品是运用一些戏曲元素来进行的创作的,我们必须对各种戏曲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进行相应的把握,才能正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于表演来说,尤其是民族声乐,在演唱过程中,需要一些舞蹈动作来辅助表演,这样有助于作品风格的把握。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就是音乐本身的修养,包括作品音高、旋律、节奏、音色等以及调式、调性特点的把握等的把握,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情感的正确拿捏。以上这些都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

(四)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声乐是一个全身上下相互协调的运动,其实是非常耗费体力的,大家想象一下一个人需要在相应的时间内一下唱完十多首作品,尤其是一些大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体力是根本坚持不下来的,所以为什么看音乐会时会看到演员最后的演唱总是没有刚开始唱得那么游刃有余,归根到底是因为演员体力不支,不能很好的坚持下去,所以在我们练习之余必须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加强身体肌肉的韧度,使身体各个器官得到加强,使我们的嗓音发声更加持久,能保持最佳状态。

(五)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实战”经验

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心理素质;小学生

一、小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

1.小学体育教育与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关系

小学体育教育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关系密切,二者皆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体育教育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能够培养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具有质的差别。个性化的心理素质意味着每一个小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特质。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可以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较好的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为塑造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学生心理素质

小学生的素质是指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基本品|,亦即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统称。在实际中,这五种方面并不是均衡发展的,亦非各个方面脱离整体而各自独立发展的,这五个方面是全面、和谐、互联的。其基础是小学生个体的先天心理、生理条件,通过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身心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智力水平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竞争成为占领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强化心理素质,夯实小学生发挥自身效能物质基础,才能为将来的竞争做好准备。

2.有利于健全学生的心理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点,是学生心理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本身的辨识能力弱,易先入为主。这些特点容易使学生滋生一些不良心理。如果没有及时纠正,易造成终生心理阴影。在心理教育层面,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养成健康、达观、积极的心理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健康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础。

3.有利于调节情绪

小学体育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使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小学体育教育还可以增进快乐,调节情绪,在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作用。

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中最有活力的主体。沟通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会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勇于表现自己,积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优秀的能力如果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则会使小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5.有利于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是个体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感觉。研究表明,个人之所以会最终取得成功,是因为个体具有积极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小学生通过体育课,从自己的行动入手,采取措施来规避失败,进而达到成功。

三、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干预

1.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内容

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来源于其对活动内容及活动过程的掌控。若体育课的内容令小学生感到新鲜与好奇,自然会引发小学生的兴趣;反之,若小学生感到课程十分简单,易于掌控,在掌握之后,对体育活动的新鲜感就会消失殆尽,随之对体育的兴趣亦荡然无存。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保持愈久,课堂活动效果也会愈加明显。因此,激发小学生持续探究的欲望十分重要。

2.强调参与体育活动的纪律性与荣誉感

在体育课堂上,要强调参与体育活动的纪律性。用课堂纪律的制约力作为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要求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不许随意请假,不许无故缺课,杜绝懒惰思想。强化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体育竞赛项目的选择时,选择有利于提高其集体荣誉感的项目。在参加体育竞赛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注重榜样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并不是封闭化的。其本身所具有的对外部世界的强烈好奇心与探索欲就具备实施榜样、引导教学的基本条件。例如,列举我国在国内外赛事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我国体育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等等,充分发挥榜样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实施要点[J].安徽体育科技,2013(12).

[2]张建平.体育教学的人文观[J].体育文化导刊,2014(3).

心理素质极强的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自信心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自信心是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但现在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在家庭中得到百般呵护,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一旦离开家庭就会产生较强的焦虑和不安,甚至导致性格孤僻;二是因运动技术、身体素质或学习成绩长期落后,造成心理障碍所致。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创设集体锻炼的氛围,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便学生发挥其自身能力,建立自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总结了一些方法。

1. 热情鼓励,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以增加其重复出现的可能性的一种方法。在运动中,当学生对完成某一困难动作表现信心十足时;当学生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时;当学生遇到挫折,能自己站起来,一往无前时,我们都会给他们微笑或热烈的掌声,使他们能体验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快乐和荣誉,以增强他们下次完成动作的信心。例如:在跨栏跑教学中,会有许多同学有惧怕的心理,往往助跑到栏前停下,心理害怕而跨不过去,这时候教师以激励的目光及运动员刻苦训练出成绩的实例正面教育,耐心的做好个别辅导,使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到教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鼓起他们勇于进取的勇气。当同学不能独立的完成好一个相对困难的动作时,教师要适时的帮一帮,当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教师应给予语言和态度上的鼓励和支持。这样一来,当学生跨过困难的第一步时,便消除了畏惧心理,树立了自信心。

2.循序渐进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原则

培养稳定而持久的自信心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为A、B、C三组:C组为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且自信心不足的学生;B组为身体素质较强而自信心不足的学生;A组为运动能力强且有坚定自信心的学生。通过边练边测试,水平提高者可晋升上一级别,即使是C组的学生经过教师指导和自己的努力,技术水平提高幅度大的也可以越级列A组,A组优秀学生可作为小老师到C组辅导。这样有目标的进行训练,有针对性培养,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竞争意识,使每个人都有努力的目标,形成了良性循环,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树立榜样,分层对待

利用同伴的优秀表现,树立榜样,是体育课解除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技术技能、知识水平的不同,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欲望也不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强、中、弱三个层次。体育成绩好、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分在一组,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培养动脑、想象和自学的能力,提出较高的发展性目标,通过其自身的努力,能较快的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那种自我满足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更加自信。体育成绩及素质中等的同学分为一组,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就可以和强队同学一样,只要有信心,就会取得成功。体育成绩及素质弱的同学分在一组,通过简单的模仿和练习,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肯定,让他们相信自己,只要建立起信心就可以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必要时可以让上两组同学帮助他们,同学之间容易沟通,将他们的体会和弱组的同学交流。通过这样的方法,使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有效的避免了“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并且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有主动探索的机会

在体育教学,教师应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立性和创造性。当体育器材展示在孩子面前时,教师应让孩子自己想出玩的办法,如“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可以怎么玩,想的办法越多越好”、“除了这样玩,还可以怎样玩”等等。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一次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5.参加比赛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战场

比赛对每个参加者来说不仅是对运动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教师要根据学生运动技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因素,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多参加比赛,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可采用不平等竞赛法,获得机会均等法,即比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大家只要全力以赴地去参加比赛均有获胜的机会。通过这种教学比赛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全体学生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更可以增强他们参加比赛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5.1短距离跑的项目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差距采用让距跑的方法;较长距离跑的项目可以采用少对多的方法,如在800米跑比赛时,2人对4人比赛(即能力强的学生每人跑400米,能力较差的学生每人跑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