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社区康复;体育康复;城乡统筹
前言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谓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缩小城乡的区别,最后都变化为社区。而中国社区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手术后恢复或者残疾人的体育康复没有具体的实施,大多数人都是出院后自己康复,其实这是社区康复CBR(Community Based Rehabilitation)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就是要讨论现阶段如何将社区康复与我们常见的体育康复有机的结合起来,为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提供一定。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重庆市主城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和垫江县、奉节县、梁平县、彭水县的公共体育场所以及该地区从事体育锻炼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1)资料法。搜集了国内有关社区体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查阅了近几年重庆市政府下发文件,重庆市体育局长会议、重庆市体育发展大会及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群众体育的相关文件,重庆市各区、县体委的相关资料。(2)问卷调查法。本文就体育康复在社区中的开展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同调查了社区28个,发放患者问卷1 630份,回收1 587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1 546份,有效率95%。(3)访谈法。走访了重庆市体育局副局长、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北碚区、垫江县、梁平县体委领导及其体育公共场所锻炼群众共49人。(4)数理统计法。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
二、社区体育康复的现状
1.国家政策的现状。2000年,民政部、卫生部等14个国家部委文件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其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需求的残疾人70%得到康复服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50%。到2010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重庆市社区体育康复现状。(1)领导重视不够。部分领导认为社区康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不能把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总体规划之中,是社区康复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认识不够。人们对社区康复的理解混同于综合医院所开展的现代康复诊疗技术,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开展工作;残疾人本人及其家人对康复的认识与参与性也差,使得社区康复的推广受到影响。(2)专业人才匮乏:重庆市康复机构、专业康复人员都严重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又普遍缺乏康复知识,没有接受过正规康复知识系统培训,所以这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很难得到持续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经费短缺:当前政府的资金投向主要是经济建设,对社区康复的投入还远远不足,有些地区在搞试点时,由国家拨给经费,试点结束,经费用完后,社区康复也随之陷入窘境;有些社区因经费困难,社区康复工作根本就难以起步。(4)康复设备资源不均:社区康复的设备主要是社区申请举办康复站,残联配备一定的设备,设备的多少、好坏,全根据当地的经济和重视程度来定,有需求的地方可能没钱配备,配备好的地方可能缺少技术支撑,往往造成设备的资源不均,甚至是空置浪费。 转贴于
三、发展对策
1.体育康复工作人员的培训。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中的康复训练与社区康复服务“九五”实施方案中服务指导网络的精神。要发挥技术资源的中心作用,由有能力承担康复体育教学部门、人员担当培训工作。编写教材,配合音像材料对各省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的人员进行培训。然后由各省级的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对省内县级人员培训,直至各社区的康复站人员。体育康复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知识,即康复医学知识和体育训练的知识。所以可以由负责康复训练的人员参加,学习体育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由负责体育工作的人员参加,学习康复方面的知识和康复体育的特点。国外有以康复和体育两方面的人员一起开展康复体育的形式。应该像重庆市全科医疗中心一样,定其举办康复培训班,针对各社区体育教师,聘请专业的康复学者进行培训。 以社区内体育教师为体育康复骨干开展社区体育康复。社区内体育教师是体育康复骨干开展社区体育康复的重要环节,因为现在毕业的体育教师就具有一定的体育康复知识,在校时系统学习过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传统康复体育训练手段等,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以进行体育康复的指导土作。还可以依托学校,利用学校的运动设施进行体育康复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不用再建立体育康复站,可以缓解我社区康复经费紧张的问题。社区内体育教师对社区残疾人及需要体育康复的患者情况熟悉。社区内体育教师担任基层社区体育康复员最有利的两个条件,一是社区内体育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地点都在社区的学校内,熟悉和了解病患与残疾人的体育康复需求。符合开展社区体育康复的需要,利用学校运动设施为其提供就近,就地的体育康复服务的要求;二是大部分年轻体育教师有正规高校教育背景,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的体育运动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体育康复知识。从而增加自己在社区内的作用,还可以适当收费,增加经济收入。我们从康复服务与运动保健中寻找出一个结合点和两个提供的工作方法,即利用我市社区服务功能网络建设的时机,将残疾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介入到社区内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去,为社区内体育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康复技术专业培训。 体育院校开设体育康复专业的可行性。体育康复是根据疾病的特点采取各种体育锻炼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它通过体力活动对人体的影响,来治疗疾病和创伤,预防并发症,加速功能和劳动力的恢复。在医学科学中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康复专业是国家教委根据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趋势,于20世纪80年代末增设的新专业,是培养较系统掌握体育科学、人体科学、卫生保健和康复医学的专业。体育康复专业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而“吃香”起来的热门专业,而且还是一门可以独立“经营运作”的专业。重庆地区的体育院校开设这门专业可以为重庆市的体育人才多元化培育及体育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
[1]徐杏玲.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4).
沈永梅.社区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广矿医学,2007,(4).
黄耀明.社区康复模式及本土化发展策略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20-24.
熊小兵.以乡村医生为康复技术骨干开展农村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2).
赵焕明老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养生学家、国家卫生部紧急救援中心首席中医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
赵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西医和中医的理论基础以及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十二经络与西医学的人体解剖之间的优劣进行互补、相互印证,并进行深入研究把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应用,在国内医学领域是比较少见。因此,中西医结合是赵老师的一大特殊优势。赵老师在为患者诊病的同时从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四大基本手段出发,通过诊脉的三部九候法,辨明阴阳之间的转化关系,判断出疾病的根源以及体症的表现。在通过四诊与佐症,同时利用西医学的检测进一步印证。并且采用子午流注的法则,按时辰服药,尽量缩短治疗的时间,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
在养生保健方面赵老师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所主张的天地人合一、四时养生法,借助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疏通十二经络,以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五脏的康健。因人施治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体征等制定出不同的诊疗和养生的方案,使成千上万的疑难病患者得到了救治,摆脱了痛苦。
养生的意义
如今人们都在关注养生,可是能够真正懂得养生真谛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赵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他对于养生的理解即“人的寿命长短,先定死后定生”,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一般是由遗传基因来决定的,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遗传密码是很难改变的。比如我们人可以活到80岁,那么注重自身保养的人就会在这80年内,通过运动和饮食的调理让身体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尽量减少健康问题所带来的困扰,高质量的过好每一天,这才是养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中医二十四节气养生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每个人出生的时间不同,经络运行也不尽相同,患病时的体征也有区别,治疗上即便是同样的药,也不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深刻的体现了祖国医学对疾病治疗的独到之处,即一人一方百人百药。
二十四节气养生也是依据这个自然法则所产生,它不仅是指导农民耕种,也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法宝。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一,也必定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不同的变化,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
我们的祖先从劳动中获得无穷的智慧,根据其对大自然的体味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养生,十二经络在一年里面的一进一出恰好对应着二十四个节气。经络上有365个穴位,而自然界一年有365天,这也是人体与自然相联系的一个表现。我们知道每隔四年的二月份就会润一日,那么全年就变成366天,而人体也会相应的每四年就会出现一次膏肓穴,这个膏肓穴就叫做第366穴。在人患病的过程中,如果生病四年都还没有痊愈,那就会危及生命,这就是古语所说“病入膏肓”。在治疗的过程中,膏肓穴出现的这一天也是很关键的,利用二月份润这一天,通过膏肓穴对人体的调整可有效治疗调节疾病。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非常了不起。因此,非常有必要依从二十四节气的要求,进行养生与保健。
介质茶调养生息
关键词:中国传统康复医学 非药物疗法
Chinese tradition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and non-pharmacotherapy
Ai Changshan
Abstract:The Chinese tradition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is under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instruction, has the unique recovery theory and the method of treatment discipline.In ancient times, related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theory and method dissemination in each kind of medical book.His glorious history may trace business week time, counts the millennium to come in all previous dynasties medicine diligently under, 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obtained the enric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like th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qigong, the massage, the massage, guiding, the therapeutic athletics, th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the nutritional therapy and the psychotherapy and so on, and have made th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prosperously for Chinese nations multiplication.Today, the Chinese tradition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deeply takes generally domestic and foreign medical arena and the general patients with welcome, has had the very tremendous influence in world each place.
Keywords:Chinese tradition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Non-pharmacotherapy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15-02
1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的康复理论与治疗方法的学科。在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理论与方法散播于各种医书之中。他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数千年来在历代医家的努力下,康复医学得到了充实与发展,如针灸、气功、按摩、推拿、导引、医疗体育、药物治疗与食疗和心理疗法等,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深受国内外医学界和广大患者的普遍重视与欢迎,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公元前造酒业的兴起,不但改善了人类的饮食结构,而且也很快应用于疾病的康复治疗,商•伊尹《汤液经》记载了用酒治疗疾病及饮食康复疾病。春秋时代的《吕氏春秋•和乐》中记载“阴多滞伏尔湛积……筋骨瑟缩不达,故做为舞以宣导之”,这里明确提出体育导引能使人祛病康复。“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径申鸟”是通过气功、导引方法,使人维持健康祛病延年。至汉初时期中国的传统康复医学即已形成,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彩色导引绘图。东汉张仲景《金要略•肺脏经络先后病脉第一》中例举导引、气功、针灸、按摩、饮食等方法康复疾病。三国时期华佗十分重视医疗体育,根据古代导引,模仿虎、鹿、熊、猿、鸟等活动创立“五禽戏”体操康复疾病。巢元方于公元610年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用医疗体育与物理疗法进行康复疾病的专著。在其67类疾病的1720个症候中,对多种慢性疾病与急性疾病多附有“养生方导法”,并说明“其汤熨针石,另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对少数不适合于康复治疗的“下痢”、“中毒”、“黄疸”、“出血”等疾病都有详细说明。唐末宋初朝廷还为残疾人设立了“养病房”,类似于现代的康复医院,官方医院设有养生科,包括康复、保健、疗养等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康复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有许多的专门论述及专著面世,如汪绮石《理虚元鉴》中提出“知节”、“知防”康复原则,知节是指康复病人应当注意控制情绪,即当今指的心理康复与精神康复;知防是要病人注意生活起居,以免旧病复发。陈实功《外科正宗》列有“调理须知”,专讲外科病人的康复问题,既重视药物与饮食的康复作用,又注意避免精神刺激和生活起居调理。书中记载了一则病案:“一人因坠马,患右胫骨粉碎性骨折,半年稍愈,但脚挛缩不能伸。人教以大竹管长尺许,钻一孔,系以绳,挂于腰间,每坐则置地上,以足滚之,勿计日程,久当有效。用此法,两日便觉筋骨宽畅。不越两月,病筋悉舒,行走恢复正常”。清沈子复《养病庸言》是康复医学专著,所列康复内容20余项,强调“导引之功,百倍于医药”。至此已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内外结合、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中国康复医学,拥有药物、针灸、气功、按摩、推拿、导引、医疗体育、矿泉疗法、空气疗法、食疗、心理疗法,以及支具、助力器等丰富多彩全方位的康复医疗技术。
2 非药物疗法
2.1 针灸疗法:现代医学物理学认为,针刺与艾灸是一种温和的物理性刺激,针刺是一种轻微的刺伤、艾灸是一种热能由体表传入,从而产生兴奋与抑制两种效应,双向地调节人体各种功能,发挥康复治疗的作用。国内外大量试验证明,针灸对中枢神经、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关节运动及内分泌系统都有双向调节作用,有人称之为“阴阳信息调衡律”。如针刺内关穴能使缺血的心肌通过侧枝循环的开放而改善。对大脑中枢有兴奋与抑制双向调节作用(针刺的镇痛作用研究中证明:针刺使疼痛刺激引起的感觉和反应受到抑制;同时因针刺信息进入中枢后激发了神经原的活动,从而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对脊髓休克及软压迫性瘫痪有利于功能恢复;对周围神经的非离断性损伤及离断吻合后的神经有明显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及功能康复的作用。针灸可使淋巴液流动加快,对因淋巴管阻塞、循环不良引起的水肿有一定疗效。针灸能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使损害的组织得以修复,松解肿胀、痉挛、粘连的组织。针灸某些穴位能使胃肠蠕动加快、改善胃肠功能,对于瘫痪病人有利于二便功能重建。针灸并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白细胞总数增加、吞噬能力增强、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总数增加及活性增强,还能调节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有利于机体康复。
2.2 推拿按摩疗法:是运用手法刺激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以其安全、有效、舒适、无害、无副作用等优点为世界人民所喜爱。他不用药,不需特殊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只凭医生的一双手,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针对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调整人体阴阳、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活动关节,起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3 气功疗法:气功是呼吸、意念、姿势相结合的练气、练意、练身的功夫,是患者用意识不断地调整呼吸及姿势,以意引气、循经运行、增强元气、调和气血与脏腑功能,恢复病体的阴阳平衡,从而使身心健康,疾病康复。是中医独特的锻炼精气神的自我康复方法。气功能治病,特别是治疗人体因内环境失调所致的疾病,已被举世公认。他根据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等基本理论,强调整体观念。纵观几千年来各家气功流派的练功方法,可以概括为:“调身”、“调息”、“调心”,从而达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肉”的健身祛病方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功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当练功者达到“入静”状态时,大脑皮层脑电图处于一种不同于睡眠的特殊状态,α波波幅增高,节律变慢,出现θ波,皮肤点位下降,肌肉时值延长;练功时呼吸频率降低,呼吸运动曲线柔和、均匀、潮气量增加,横膈活动扩大至平时3-4倍;膈肌又对胃肠可起按摩作用;练功后唾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加,提高消化能力;练功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肢体容积增大,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练功时的代谢率平均值比基础代谢率低20%-30%,而正常人在熟睡状态下只下降10%;并能调节内分泌功能和增强免疫功能。
2.4 医疗体育疗法:适宜和适当的运动,对机体可起着自我修变,自我调整的作用,在医学上对疾病的治疗与防治起着整体性的影响,改善身体的素质,从而使病体也趋向好转。如锻炼得法,对缩短疾病疗程、提高疗效、促进健康的恢复,可起到好作用。如太极拳与五禽戏。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太极是宇宙间派生万物之本源,其包含有动静阴阳两个方面,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消长转化,不断运动,变化无穷。太极拳以此理论为依据,讲求动静、阴阳,形体外动、意识内静。形动于外,则分虚实、运阴阳,拳路整体以浑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按太极图形组成各种动作;意守于内,以静御动,用意念引导气血运行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这样,即达到了动静结合,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境地,体现了“太极”本义的内涵,借以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力更加旺盛。
康复训练器械是康复训练中的必备工具,安全性至关重要,否则容易造成二次损伤。《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将促进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提高。本期专栏特邀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介绍《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背景,并对标准要点进行详细解读。
2009年9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GB24436-2009强制性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涉及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的国家标准。
标准从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康复训练器械的生产厂家必须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有关部门将按照标准的要求严把产品质量关。进行康复训练的朋友们,如果在训练时因器械质量造成磕伤、碰坏、刮破等等,就可以用“国家标准”说话了。这是一项对用户、对企业高度负责的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标准。
让企业看到这部标准的内涵,让公众看到这部标准的意义,是本解读的目的。
背景资料
康复训练器械
康复训练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内容,各种器械是康复训练的必备工具,涉及各类残疾人的功能恢复训练。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通过运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等康复训练器械进行训练,可以消除、减轻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并以最佳状态参与社会活动。残疾人特定的肢体和心理的能力及特征,决定了康复中使用的训练器械与一般的健身器材有很大区别,康复训练器械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避免残疾人最为担心的二次损伤。
产品质量状况及问题
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近年来检测了国内10余家企业生产的上百件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械产品,检验主要依据企业标准和产品说明书中明示的技术条件。检验结果表明:康复训练器械总体质量良好,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检验依据中的技术要求。
尽管康复训练器械产品均合格通过检验,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康复训练器械的质量高枕无忧。在以往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委托检验中仅将备企业标准或技术指标作为检验依据。不同企业标准间差异过大,检测项目和方法过于简单,缺少能够起到参考作用的技术参数和机械性能要求,检验报告的含金量不高,不能完全体现出康复训练器械产品的质量水准与存在的问题,有些企业标准很难起到促进产品质量,提高和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例如,有些产品负载后变形量较大,严重影响使用;与人体接触的部件材质过硬,给使用者造成不适;调节部件调解困难,给使用者带来不便;训练位缺乏无障碍空间的考虑,使轮椅乘坐者训练困难;把套松动旋转,给使用带来安全隐患等等。
专家点评
王保华(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缺乏对康复训练及器械使用的深刻认识。康复及训练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企业只注重生产环节,忽视了康复医学的知识,在没有充分理解康复训练及器械使用特性和要求的情况下,盲目上马,互相模仿或是参照国外产品仿制;二是个别小型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有一定技术力量的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和设备,检验环节仅靠技术人员或凭经验把关,其产品质量与使用者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三是企业标准过于简单。有些企业标准除了规定了几个外形尺寸和产品重量外,没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起到指导生产的作用。
出台国家标准
为进一步提高康复训练器械的质量,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康复训练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2006年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出了《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国家标准制定项目建议书,并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针对康复训练器械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和目前企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标准提出了12项安全通用要求,这是康复训练器械生产企业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和必需按标准执行和组织生产的。
标准要点提示
标准覆盖的产品
对应多种不同康复训练人群的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器械的品种大致可分为上肢和下肢训练器械,又可以细分为站立训练器械,步行训练器械,矫正姿势、防止畸形的器械,肌力、耐力训练器械,关节活动度训练器械,平衡、协调性训练器械以及综合基本动作训练器械,其中包括由钢材、木材、塑料等各种不同材料制成的康复训练器械,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具有各不相同的外观形状和用途。从具体种类上来说,常用训练辅助器械包括:平行杠、肋木、站立架、分指板、姿势镜、股四头肌训练椅、手指肌力训练、肩关节旋转训练器、砂磨台、踝关节校正器、划船器、滚桶、砂袋、康复训练床、运动垫等等用于康复训练的器械。
标准要点解析
标准提出12项安全通用要求
标准对各类康复训练器械的安全通用要求十分详尽,包括整体结构设计要求、安全防护装置、部件结构设计要求、整机稳定性要求、机械强度要求、外观要求、软包要求、表面涂层、环保要求、电器安全、安全使用寿命、固定安装在墙体、地面或顶部器械的安装要求。
标准提出5项警示要求
康复训练器械应永久性标记清楚如下相关内容:
a)在无人监护情况下禁止使用器械的警告标记;
b)老人、儿童、智障者等使用器械的警告标记;
c)不当操作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警告标记;
d)使用器械必须予以注意的事项;
e)其他必须警示的内容和事项。
总则要求
标准在总则中提出,康复训练器械设计应符合身体功能障碍者康复训练运动规律,并具有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和适应性。
安全通用要求
标准在安全通用要求部分规定了以下12个方面的内容:
1.整体结构设计要求
训练位
器械有两个以上使用者同时训练时,标准要求使用过程中,不应存在训练位与训练位之间或同一训练位之间的器械干涉、运动范围干涉、人体干涉等现象。
乘坐轮椅直接训练的运动位应符合:
a)在使用者操作位置的左右各350 mm及高1500 mm空间内应无任何障碍;
b)在使用者操作位置的前后应有放置轮椅的空间,其中使用者身体重心向后空间应大于400 mm,向前空间应大于700 mm;
c)使用者手臂伸展操作时,器械的活动范围应控制在双臂伸展前后、上下活动的范围,如图1所示的内弧范围内,最大极限不应超出外弧线的范围;
d) 在使用者操作部位的台面下边缘高度至地面应有大于600 mm,纵深大于450 mm的无障碍空间(见图2)。
剪切、挤压部位和旋转活动部件
在训练位正常训练状态下,使用者可触及的区域内,不应存在被剪切、卷入、挤压或碰撞的可能。
在器械高1800 mm 以下,处于训练位正常训练状态时,使用者可触及范围的活动部件与相邻的活动或固定部件的距离应大于60 mm,若仅危及手指,则应大于25 mm;若活动件与固定件的距离保持不变,其间距应大于10 mm。
刚性碰撞部位和移动重块
器械活动部件和固定部件发生刚性碰撞的部位,应设置接触面积不小于1000 mm平方或直径不小于36 mm的弹性缓冲装置。例如:安装橡胶垫等缓冲装置。
器械上所有重块移动范围应按康复训练使用时的要求加以限制,不应出现无法控制的偏摆现象。除非特殊移动外,堆码式重块的移动应能自如地返回静止点。
2.安全防护装置
下肢摆动训练的器械,应有上肢依托防护装置,以确保使用者上下器械或训练中能够安全依托保护,如图3所示。
圆形依托防护装置直径应大于36 mm,矩形依托面的宽度应大于40 mm,依托面的棱角半径R应大于10 mm,其余棱角半径R应大于2.5 mm。
器械座位上应有防止使用者身体滑脱的护栏或防护带。
高于500 mm的器械两侧应设有安全抓握杆,其高度尺寸应为850 mm或可调节;当设置两层抓握杆时,下层高度尺寸应为650 mm。
3.部件结构设计要求
抓握杆末端应向下≤90°成弧形转角或安装保护套。
踩踏类器械的踩踏板(垫)应安装牢固,使用中无转动或移动,并具有防滑功能。
以晃动形式运动的踏板,其主动方向和易滑脱方向应设置高度不低于20 mm的防滑凸台、护板或以其他形式固定足部;相邻运动的两踏板的间距小于60 mm时,应设置内侧防滑凸台、护板或以其他形式固定足部,防止滑落。
进行站立训练或其他需要的器械应配有腰部、腿部防护带或其他辅助保护装置,防护带宽度应不小于80 mm。
训练中与人体接触的倚靠部位或其他必要部位应采用软包防护。
如果配重移动重块移动时不在使用者的视野范围内,除使用者一侧外,其他各侧面应设置防护挡板,以防第三方意外进入训练区。
手握持件
用于承载的环形手握持件材料直径应为20 mm~30 mm。
用于承载的杆状手握持件,圆形时材料直径应为30 mm~45 mm,矩形时材料宽度应为30 mm~45 mm。
必要时,应装配把套,并适合手的握持、防滑、无转动现象,不应因配合不当和震动等导致脱落现象。
阶梯台阶
阶梯台阶的梯面应平整、防滑,不应采用无踢面(见图4)和有凸缘(见图5)的直形台阶,当无法避免使用带凸缘的台阶时,其凸出踢面的距离应≤5 mm。
梯段内侧宽度应≥500 mm,梯面深度应≥300 mm,踢面高度应≤200 mm。
梯道两侧应安装抓握杆,梯面两侧应设有高度≥30 mm的安全挡台(见图6)。
调节和锁定装置
器械的可调节部位应配有锁定装置,并应易于操作,锁定安全可靠,易被使用者识别和安全使用。
调节部件,如手柄、操作杆等不应与使用者的活动范围相干涉。
器械的转动部件应安装止退装置。例如:安装止退垫圈或止退螺母等。
各类调节和锁定装置应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手动操作。
4.整机稳定性要求
自立式器械应着地平稳,底脚与水平面的差值≤2mm,并在使用中不应产生晃动。
自立式器械按要求做稳定性试验时,其倾翻角不应小于10。C。
5.机械强度要求
承载人体全部重量的装置应能承载力2000 N±2 %,承载部分重量的装置应能承载力750 N±2 % ,按要求静载试验后,悬臂支撑物(悬臂表面)变形量f不得超过f=1/150,主体支撑结构尺寸不得超过f=1/100(见图7),其他变形不超过1%,并不应有任何裂纹、破损等。
使用防护带的器械,其防护带应能承载1000 N±2 %,按要求静载试验后,应能牢固连接无任何损坏。
加载用的牵索的抗断力试验应能达到最大额定阻力源的6倍。
人体悬吊带或吊兜的额定载荷力应 ≥ 2000 N,按要求静载试验后,应能牢固连接,无任何断裂、松动等损坏。
把手、抓握杆应能承载1000 N垂直力、500 N水平力,承载时不应有超过f=1/50的变形;按要求静载试验后,应无任何断裂、松动等损坏。
把套应能承载70 N的拉力,按要求进行试验后不应被拨出或松动。
疲劳强度要求
器械使用中运动的部件,按要求进行疲劳试验后不应产生任何裂纹、破损等损坏,并仍满足标准的各项功能。
如器械包括两个或多个单独的功能部件,需分别进行疲劳性能试验。
6.外观要求
长度大于8mm的硬制件外露突出物,其尾端均应倒圆或采用其他方式予以防护。倒圆半径不应小于5 mm。
螺钉的外露长度不应超过其螺距的两倍,突出部分不允许有锐利尖端和毛刺,或其端部应有光滑的螺母帽覆盖。
硬质材料的边缘和尖角,应有半径大于2.5 mm的圆滑过渡或其他永久保护件予以防护。
硬质管材末端应有部件或管塞封堵,且不应有因封堵件老化、配合不当、振动及轻度人为损坏等原因导致脱落。
焊接件焊缝表面应均匀平整,不应有漏焊、虚焊、焊瘤、夹渣、裂缝、烧穿、飞溅物等缺陷。
木制件榫结合处应结合牢固,外表结合处缝隙不大于0.2 mm。加工表面不应有崩茬和刀痕,表面和边缘不应有毛刺、虫眼,尖角应倒钝。
薄木和其他材料贴面的拼贴应严密、平整,不允许有脱胶、鼓泡、凹陷和压痕等;人造板制成的部件应进行封边处理,封边条不允许有脱胶、鼓泡。
7.软包要求
坐垫、靠背等各种软包填充物应充盈饱满,缝边应牢固规整,外表面不应有皱褶、褪色、跳线和破损等缺陷。
与人体接触的零部件不应采用玻璃纤维等对人体有刺激的增强材料。
8.表面涂层
钢铁制件(不锈钢除外)表面,应进行防锈处理,如:电镀、喷塑等。
喷涂件表面色泽应均匀,光滑平整,不允许有露底、起泡、脱落、开裂、漏挂和明显的擦伤、碰伤等缺陷。
镀层件表面应色泽光亮、均匀,不应有锈蚀、露底、鼓泡、剥落和明显的划伤、毛刺等缺陷。
9.环保要求
器械在正常使用时产生的噪声不应大于声压60 dB(A)。
器械使用的橡胶、塑料、皮革、木材等非金属制品和金属制品的表面涂层,不应存在感官能察觉到的异味,原材料及涂料应符合有关环保的规定。
10.电器安全
器械的电器安全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11.安全使用寿命
制造商应在使用说明书中明示器械的安全使用寿命。
12.固定安装在墙体、地面或顶部器械的安装要求
器械安装后尺寸应适合使用者。
器械不应安装在盲道或无障碍通道上。
器械安装应避免水、电、气、光缆等各类地下管线。
残疾人特定的肢体和心理的能力及特征,决定了康复中使用的训练器械与一般的健身器材有很大区别。为避免残疾人最为担心的二次损伤,康复训练器械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防止器械故障,尤其是结构复杂的产品、含有运动件的产品、受力大的产品、含有电气因素的产品等。使用中应注意正确安装产品,包括器械内部零部件的组装联接,以及器械整体的安装质量,螺钉、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应具备防松措施。康复训练器械与家具、墙壁、其他障碍物之间要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同时,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注意用电安全,加强器械的保养、维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修理。
自2007年上半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未病”的试点工程,希望通过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养生优势,为广大百姓的健康造福。
近日,沪上首个“治未病中心”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正式亮相。该院主管“治未病”项目的行政管理部主任竺炯和治末病中心副主任艾静就大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疾病预防”有何不同?
大众医学:“治未病”这种说法对大众而言似乎是全新的。但若换成西医的表述,即“疾病预防”,大家就都能懂了。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的“疾病预防”有什么区别?
竺炯: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大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疾病预防。
中医药素来注重养生防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该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大主题。它要求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的“治未病”并不是简单的体检加治疗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防病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但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西医往往束手无策。而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整体调理的方法对这类人群进行具体,细致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中药调理及中医特色治疗,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对那些已经患病的人,中医药可以对其作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促进疾病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元气。
“治未病”概念的提出将给大众带来什么影响?
大众医学:中医学界近期高调提出“治未病”这个理念,主要原因是什么?会给大众带来什么影响?
竺炯:积极倡导“治未病”,或可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的目的被定义为“治已病”,人们也普遍认为“有病才需要去医院”,忽略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如今,随着大众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治已病”不仅会给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也使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堪重负。
有研究显示:一元的预防投入可节省7元的医疗支出,更可节约近百元的重症抢救费用。因此,积极倡导“治未病”这个理念,提高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可有效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意义深远。
“治未病”门诊与普通中医门诊有何区别?
大众医学:据悉,国内已有数家中医院开设了治未病门诊。同样用中医理念,中医治疗,治未病门诊与普通的中医门诊有何区别?
竺炯:治未病门诊与普通门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着眼点在于预防――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复发,而不是简单的开药。“治未病门诊”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力推的一个试点项目,已在国内几家实力较强的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上海曙光医院)亮相。由于该门诊的设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大家都在尝试和摸索。我院的治未病中心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与北京的昆仑保险公司、炎黄健康公司等健康管理机构合作,在原体检中心的基础上,抽调了部分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内科医生组建而成,并整合了我院的优势学科(如传统中医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等)。中心主要以非药物治疗对求诊者进行健康干预,发挥预防疾病、减轻病症的作用。同时,中心还将为就诊者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的健康管理。与此同时,我院还希望“治未病”能“走出去”,“走”进社区、敬老院,乃至现代办公楼里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中医“治未病”在对付现代人最易遭遇的“未病”――亚健康有什么特色?
大众医学: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亚健康现象非常普遍,“治未病”门诊是怎么治疗亚健康的?
艾静: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能在干预亚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人的健康状况可分为健康、亚健康(含高危状态)和疾病这三种状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再加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亚健康人群与日俱增。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亚健康人群多表现为疲乏、易怒、失眠、头痛,咳嗽、上火、便秘等,体检时常查不出指标异常或明确的疾病,又感不适,不知道该看哪科的门诊。值得注意的是,亚健康状态的发展是双向的:如果忽视调理,使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含高危状态),就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接受合理调整干预,机体可恢复至健康状态。众所周知,人一旦从亚健康进入疾病状态,尤其是慢性重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医疗费用的投入将是巨大的,而治疗效果却未必理想。
由于亚健康人群尚未达到疾病状态,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西医缺少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只能通过针对性改善睡眠、通便、止痛等方法来缓解症状。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则能在干预亚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医认为:亚健康虽然症状繁多,但总体而言是阴阳升降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治未病”门诊通过为亚健康者提供合理的、多方位(饮食宜忌、运动方式、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中药或非药物干预)的健康指导,从而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门诊的流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