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随着教育的不断升级与发展,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在求职难的大环境中激烈地竞争,企业的岗位有限,很多的毕业生都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现状。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聚集一切有效资源与创新教育模式的主阵地,因此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革新纳人到各院校的教学体系改革中,使其成为驱动人才培养的根本助力。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多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导致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力度,从而实现创新创业事业的高速发展。
各院校应全面贯彻并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职责,要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革新视为促进教育有效性及质量提升的革新突破口。创新创、IU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加大创业教育的发展力度,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优势,转变产业结构,一方面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众多新兴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刺激我国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提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能够培养专业能力和拼搏创新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从快速增长转变为了中速稳定增长,需要通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刺激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很多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创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并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渐探索出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途径,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实体创业学院。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学生积累一部分社会经验,使学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充满热情。
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社会认同创新创业的程度低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政府等外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的质量以及结果,使得创新创业活动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学生所面对的创业环境十分恶劣。首先是社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相比于创业,人们较为接受的还是学生毕业后进人用人单位工作,部分人认为创业无论在稳定性还是收益上都不如传统的“铁饭碗”职业,不支持学生创业。社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落后的想法对于那些积极的创业者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使得创业氛围不浓厚。部分人认为创业相比传统的“铁饭碗”并不稳定,或是认为创业仅仅是解决就业的手段,并不支持学生创业。社会人士对学生缺乏信心,认为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进行创业,这样的想法造成社会对学生创业的错误定位。学校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支持的力度一也比较小,校园和社会对于创业人才的鼓励程度不明显,使得学生创业活动处在艰难的环境中。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师资力量的不完善,一也是限制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日前仍有许多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加人到院校教学规划中,只是将其包含于经济学等学科之中,学科定位模糊。仅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只侧重理论知识,没有实践因素,教学内容凌乱、分散,缺乏各行业针对性的讲解,一也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行业的教师队伍川。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
各大院校均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在校内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很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多为选修课,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却无法从深层次理解创业活动的内涵。院校的创新创业体系尚在摸索阶段,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较低,往往学生只注重书本教育,将书本上的知识作为学习中的重点,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院校普遍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之间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推动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学生很少能够进行相应的实践,并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在实际中。其次,很多院校的课程缺乏针对性,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日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涉及的层面很少,大部分实践活动都流于形式,仅仅局限于创业比赛之类的项日,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人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对于创新创业缺乏有效的系统科学的培训,加大了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事先没有掌握实践方法,影响到了学生创业的激情。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思想、新理念,不少辅导员对创新创业政策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不能很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教育中去,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待创业并不是很积极。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开展创新创业主题班会活动,为学生宣讲并解答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方针,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实质、国家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以及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为学生提供的财力、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二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创业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优秀企业家的创业历程,让学生能够理解创业含义,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创业不是一时冲动的“下海”,也不是简单的技能比赛或科学实验,其本质是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实际研发出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理论知识的掌握者转变成为社会经济价值的创业者。
2.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差异化培养
辅导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并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合理分析,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霍兰德正六边形图)发现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特征的学生,并与这类学生逐一沟通谈话,对喜欢竞争、敢于冒险、做事有较强目的性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并鼓励其为日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督促学生一定要利用课余时间, 不能占用平时的上课及早晚自习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大学一年级最重要的任务是打好基础,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及创业基本知识,为将来大三、大四实现更大的突破打好坚实的基础。辅导员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进行分类培养,可更加突出共性与个性,尤其是对企业型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帮助其发挥特长,在创业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
3.创新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以“社团组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组织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拓展”“创业探索”和“创业实践”等活动,锤炼创业者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创业团队,成立创业协会和创业俱乐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坚韧意志,突出意志力、创新力、坚韧性、责任心、诚实守信、冒U、挫折承受力等因素的培养。又如开展挑战杯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优秀品格,同时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许多学生在创业初期雄心勃勃,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境,最终心灰意冷,信心锐减。因此,辅导员要发挥引领作用,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走出困境。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日,大学生要想成功创业,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只是成功创业中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辅导员应实时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态进行正确引导,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更加成熟的创业心理。 创新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不断进行学习思考总结,在创新创业教育引导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努力钻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和规律,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均明确指出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相关举措,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切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在经济学领域,“创新”一词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比特提出,其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驱动力和主体是创业者,创业者的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经济学领域,创新和创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但若因此认为“创业必须基于创新,创新必然带来创业”也显然不符合社会实际,多数创业是一种重复市场利润的过程,而非是技术或制度革新所带来的新利润空间。不可否认的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创新驱动下的创业模式也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新引擎。“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向社会各界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大责任,而人才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意识都将对其自身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并对其从事的行业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在高校开展和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战略性意义。实际上,我国多数高校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统称为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往往侧重于创业教育。严格区分来说,高校的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顶层设计,涉及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升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所有教育活动。高校的创新教育实际上是理念式的,渗透于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中。不难理解,创新本身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执行能力,往往是基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尝试创新活动。也就是说,创新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创新精神以及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较而言,创业教育既包含创建公司、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理论知识且注重团队管理、风险规避等实践方面的教学。因此,部分高校在校内相关师资教学的同时,通过聘请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成功创业者进行教学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与高校中一般的实践课程很相似,更具有“知行合一”的特征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总的来说,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需要我们对当前教育制度进行结构性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理论学习与考试评价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对教育制度的简单修补,也不是单单推行广泛的创业教育就能达到的。实际上,即便是广义的创业教育也无法承担起创新教育的全部责任,但由于创业教育具备创新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当下高校培育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一种主要手段。那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理想的运行模式应该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相辅相成,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是唯一的整体,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健全的整体。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学生在实习参观、社会实践、模拟实训和技能教学等环境的能力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项目,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这种模式下,应该基于以下五点共识。其一,创新教育渗透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即使作为高等教育中日益突出的部分,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创业教育仍应包含在广义的创新教育中。其二,创新教育是个宏大的命题,自身就对教育制度、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其深层意义更在于推进教育制度的整体改革,显然,实用主义的创业教育无法担负起创新教育的全部使命。其三,承担部分社会责任的创业教育也有其一定的实用性,即使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完成创新教育的全部任务也不影响创业教育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其四,高校中开展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应充分与专业相结合,依托专业课程的平台,注重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其五,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应该更注重具体化、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不可模糊地将其归入“素质教育”的大流中。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在时展的外部因素和人才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共同需求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明显增强,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开展教学和实践改革,并深入理论研究。但另一方面来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仍普遍薄弱,缺乏创新思维和持久毅力,未能形成明确的人生价值观。从大学生自主创业数据来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创业率一般占总数的3%,而毕业三年后其中创业成功率仅维持在5%,相较发达国家每年20%~30%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自主创业比例较低,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够成熟。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理解上是充分的,但在实际执行上总是力不从心,资源和力量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当下我国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思想固化,无法充分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思维,自身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也不够深入,在施教过程中,更难以让学生接受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能力锻炼。创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软件包括优质的师资,充足的人员配置,成熟的评价和管理体系等,而硬件主要是指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基地以及孵化器等。其中,高校持续培养和储备优质校内外创新创业师资,构建完善的配套机制,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基地等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入度低。在大多数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作为一种边缘教育,未将其真正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内容衔接不够连贯,未能充分满足学生跨多领域的综合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的需求。学生、高校、企业三者融合度低。高校与企业未能充分考虑到双方以及学生的诉求,签订的合作协议也往往只留于纸上,未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高校的人才优势,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及先进理念渗透到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实现企业、高校、学生三者的深入融合。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创业素质和本领,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社会财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教育体系之间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高校作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施教主体,完善教育体系的优化设计有利于从多角度、全方位为受教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具体落实和推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学以致用,更新教育目标理念。创新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创新能力是维持大学生创业续航力的重要指标,同时要注重通过创业教育将创新成果实用化和应用化。与创新教育相比,创业教育更注重理论成果的价值实现和计划的落地,更要求受教育者运用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转化为实践的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强调大学生的全面知识学习,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习方法的学习,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应尽可能多地涉猎法律、经济、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其次,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不断注重其独创力、团队协作能力、市场洞察力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软硬结合,营造优良组织环境。高校的组织环境是指包括创新创业氛围,专兼职的师资人员和相关考评制度等在内的软环境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搭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等硬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环境。通过成立创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机构,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规范化管理,指导学校整体的创新创业工作和开展研究实践,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营造浓厚氛围,孵化优秀项目,转化创新创业成果。此外,培养校内的优质师资和引进校外成功创业人士,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备的创新创业教师与学生考评制度也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不可或缺的软条件。其次,创业园、科技园以及产业孵化园能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更直观地了解企业的创立、运营,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强化三方协调配合。学生、高校、企业三者的行为关系和协调配合是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机制。作为施教者的高校和受教者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应充分分析社会和企业的现实需求。同时,通过增强企业与高校、学生的互动有助于创业经验的分享和创业资源的共享互惠,并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方向与内容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今后学生更好地择业还是创业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寓教于术,完善教育课程内容。高校在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学习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创新创业在本专业的应用实现,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也应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批判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
四、总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目前国内高校应在充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厘清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时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系统化发展,构建学生、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这种格局也将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化转型升级,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坤伦.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模式创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6)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6)
[4]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5]何迪.“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6)
[6]曾禛,刘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3(1)
[7]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行动学习;激发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14?04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创新和创业教育,它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另一种理解则是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它是创业教育的一个子集,目的是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传授给学生利用和抓住商机的技能并鼓励学生基于创新创建企业。2012年3月,教育部就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出通知,对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大力支持。2012年8月1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要求指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该要求为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详细指南。但并未涉及“创新创业”这一创业教育的子领域。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细化。本文拟基于行动学习理论构建一个树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介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4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其取得的成果。
一、行动学习理论介绍
毋庸置疑,在必要的理论传授之外,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实操性”,诸如机会识别、商业计划等重要教学环节必须结合实践方可使学生领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以管理培训中流行的行动学习法作为指导思想。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又称“干中学”, 是英国学者Reg Ravens教授提出的。该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参加业务拓展团队、参与项目攻关小组,或者在比自己高好几等级的卓越领导者身边工作等,来发展他们的领导能力,从而协助组织对变化做出更有效的反应。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模式,是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和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方法。包括4个层面:
第一,行动学习是一小组人共同解决组织实际存在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行动学习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也关注小组成员的学习发展以及整个组织的进步。
第二,行动学习是一个从自己行动中学习的过程,行动学习的关键原则:每一个人都有潜能,在真正“做”的过程中,这个潜能会在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第三,行动学习通过一套完善的框架,保证小组成员能够在高效的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和发展。行动学习的力量来源于小组成
员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互质疑和在行动基础上的深刻反思。因此,行动学习可以表述为以下公式:
AL=P+Q+R+I
AL(Action Learning):行动学习
P(Programmed Knowledge):程式化的知识
Q (Questions):质疑(问有洞察性的问题)
R (Reflection):反思
I(Implementation):执行
即:行动学习=程式化的知识+质疑+反思+执行
行动学习是建立在对团队成员所积累经验的激发和重新诠释的行为上。
在过去,对商学院来说,只有书本的内容才是至高无上的。商学院总是双手合十地祈祷他们的学员回到各自工作中后实践行动会自然产生。这就像过去那种往空中射箭的理论:尽力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①你就可能射中点什么。但是在今天,这套说法就不太合时宜了。
行动学习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1)成立小组。
(2)确立目标。学习小组要确立目标,并就此达成共识。目标要立足长远、从个人、团队及组织的三方立场出发。
(3)制定战略。行动战略的制订和产生也要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深思熟虑。
(4)采取行动。在学习小组聚会前后的时间里,小组成员合作或者独立工作,收集相关信息,搜寻支持要素,执行经由小组议定的行动战略。
(5)展示讲解。小组成员反复聚会、研讨、学习、行动,直到认定的困难、问题被解决,或者又有新的指导方案被提出为止。
(6)点评建议。在小组举行研讨会期间,教师可以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打断小组会议,向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借以帮助他们澄清问题,并寻找更佳的途径,使得团队行动表现得更好
(7)工作循环。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召集会议,讨论进展情况、吸取经验教训、审议下一步工作。
行动学习法如果被有效运用,可以减少学生由学习创新创业到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可对团队成员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产生富有创意的创新创业解决方案,增加组织凝聚力。
二、基于行动学习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且更要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因为,创新创业区别于一般创业,是基于创新而创业,特别是基于技术创新去创业,这就要求创业者对所从事的领域具有深刻的理解。从这种角度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是更加接近技术创新的工科学生,他们较经济、管理等商科专业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时相对具有优势。
关于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检验一直存在争论,有很多社会人士会否认中国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毕业后立即转化为创业者的影响较小。是否能用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这种指标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创新创业者产生,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创建,但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刚一毕业就去盲目创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太缺少职业训练,太缺乏企业经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同学尚不具备领导一个基于创新的商业团队的能力,不仅如此,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同学对机会的判断并不是基于深思熟虑的调研,而是基于一时的冲动。这种情况下,鼓励大学生盲目基于创新去创业,只会增加更多的“无谓的死亡”的创新创业案例。
尽管如此,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希望培育出更多合格的创新创业者,唯如此,才能最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但这需要较长时间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学者们的研究已经证明,创业是可教的,大多数成功创业是可复制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植入创新的基因,培养其识别和利用商机的能力,使得训练有素的大学生在商机来临时可以敏锐发现并能成功利用。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真谛所在。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①激发和培育创新创业精神。②培养创新创业技能,提高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在校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学应该在对全校学生进行普及式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对于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学生开展层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这就要求大学建立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①激发培育体系;②课程体系;③实践体系。此外,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尚不成熟,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还需要一个制度层面的体系即政策体系,来保证上述三个体系的正常运转。
我们把上述体系称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根须,旨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撑,为激发培育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提供政策环境,包括学分制度、第二学位等制度体系。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培育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导环节,包括为新生提供创业讲座,组织创业大赛,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旨在为渴望创业者提供创业技能的专业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不仅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创意的产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还能最终促使创新创业者产生。
树状体系的形象之处在于,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果实。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目标。高等教育应当不能容忍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地做事,只在八小时内做事,甚至八小时内只做3~5个小时的事。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创新创业精神的启蒙(如果中学未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启蒙)和进一步的教育。因此,第一个层次的创业教育要规模较大,要能够足以形成一种创新创业的文化,目前,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培育体系大多由高校的团委或者专设的创新创业中心负责。
与之相对应,使有创业意图的学生具有创业技能是第二层次的目标,如果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培育出创业者的话,怎么说都不能算成功。成为创业者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的,这就需要认真建立课程体系,为有创业意图的同学提供所需的创业知识和训练。
在树状体系的最上层,对于有强烈创业倾向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为了内化学生在第二层次所习得的技能,还是为了借用实践的力量来检验学生的创意。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足以为未来的创业活动做好知识、技能和心理上的准备。在创业实践教育中,如果创意可行,那么最终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了,这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TIPs项目的核心理念所在,该项目毕业的学生超过一半都创办或者是合伙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最为成功的毕业生曾在毕业时获得20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目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同样在这个层面上作出了实际行动。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建教授开设的《创办新企业》选修课程以“培养未来的企业家,为有创业机会和能力的同学提供孵化机会,让同学们在创业导师和创业扶持基金的支持下,创办和发展新企业,追逐创业梦想”为目标,该课程面向清华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开放,选修该课程需要通过导师组的面试,学生被要求已经开始创业或者已经有完整的商业计划和初步经营的团队,已成立公司的学生将被优先录取。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之树的果实,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也呈现出层次性。在树的下层,所结的果实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他们可以暂不具有创新创业的技能,但创新创业精神可以促进其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为雇主工作。中间层次的果实是具有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他们也并不需要一毕业就去开办企业,而是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寻找创新创业机会。最上层的果实是耀眼的创新创业未来之星,凭借其独特的创新创业能力,他们有可能在毕业后甚至尚未毕业时就开办自己的企业。
不同的高等学校在体制特点、历史积淀、专业特色和学生层次方面都会有所差异,必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例如,高职高专类的学校倾向于学生做生存型创业,这类创业成功率高,需要的投资较少,一般家庭即可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而重点大学特别是985、211高校则倾向于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例如技术创业),这类创业需要学生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能力,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很多高校的财力都做不到为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提供资助。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以及对种子项目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可以为该类项目提供后期资助。
层层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为不同类型的大学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创新创业教育组合。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自己的政策体系,将精力和财力根据自身的情况分配在某些特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实现本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清晰地描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层次,有利于各个高校针对自身情况构建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一个本科院校的实践案例
2010年,我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获得了名称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省级教改项目立项,然后即开始了本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与设计。作为一个拥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1万、拥有30多个本科专业、几乎全部专业在各省都以高于一本线30分录取学生且一次就业率几乎达到100%的本科院校,必须兼顾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冲淡专业教育,而要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因此,我校的创业教育必须走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道路,其目的不是鼓励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创业从而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率的目的,而是要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夯实创新创业的技能,在其潜意识中为其注入创新创业的基因,从而使其在机会来临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创业决策和行动。
然而,我校的改革是渐进性的。除了延续过去的培育创业精神的做法(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活动和不定期邀请企业家或者创业教育专家做讲座)之外,我们还探索一些新方法。最初的实践开始于2009年6月工商管理专业实习项目。由于当时学校并未开设创业相关课程,我们设计了为真实存在的创新型企业完成商业计划书为任务的实习项目。我们觉得这样的实习项目会有利于学生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误打误撞,竟然应用了行动学习的原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之后,学校开设了8学时的《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导论》选修课程,该课程面向大三全体学生,首次开课选修学生人数竟然达到了1122人,以后每年选修人数都在600-700人之间。进一步,我们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组织编写《创新创业》教材,该教材还被列入到东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之列。
2010以后,我们将行动学习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由我校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研究所实施的SCIP项目就是对行动学习的一项应用。该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它包括四个环节:收集资料并撰写一个创业故事(Story);进一步,将创业故事编写一个创业案例(Case);选择一个行业做行业分析研究报告(industry);最后制定一份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所有故事和案例来自在深圳股票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创新型公司。研究所从应聘的90名学生中,优选了31名学生成为第一批SCIP项目的参与者,学生在研究所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四个环节的任务,他们通过行动学习在信息收集和分析、行业认知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则仍然坚持2009年的实习方式,并不断进行改进,到如今,该实习的前端实现了和《创业管理》课程的对接,后端则实现了与商业计划路演比赛的对接。在《创业管理》课程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四周的全职实习,在此期间,学生团队被要求完成7项具体任务:创业故事,环境和行业分析报告,市场与竞争分析报告,商业模式分析与诊断报告,企业战略与发展规划的论证报告,财务预测和估值报告,风险分析报告,并最终形成一份真实存在的创新型企业的商业计划。实习结束后,所有团队参加本校组织的商业计划路演比赛。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评判包括三部分:由风险投资家担当评委对学生的商业计划进行评判,由企业家担任嘉宾在路演现场对学生团队的表现进行评价,由导师组对学生的商业计划的规范性做出评判。综合上述三部分评判成绩,最终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其实,当学生顺利完成该项目时,考核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学生在完成实习之后,大都体会到了极大的成就感,应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该实习项目作为我校承担的河北省省级教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不仅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而且还在周边城市的高校得到认可和推广。
关键词:双创背景;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30-02
引言
通过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16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高达820多万人,但是我国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还不足200万人,这就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制约性。所以很多高校把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很多高校比较侧重于理论论述和宏观指导,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创业教育问题上,使得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依然非常严峻。本文以某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为入手点,从学生创业的角度来探究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优劣势
(一)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优势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重视民办大学的教育,使得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与国有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比较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民办高校没有沉重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所以在培训双创人才过程中能轻装上阵,而且相关的体制制度也比较灵活,对遇到的问题能做出快速的反应。而且民办教学属于自主经营,所以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很强的紧迫感,设置的专业课程都是当今社会人才比较稀缺的专业,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民办教学的知名度,从而获得经济盈利,保证民办高校能正常地发展和运行。所以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比较重视社会的需求,设立的专业能与实际工作有紧密联系。所以,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更好经验。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国有高校的学生相比,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动手能力更强,具有双创教育所需要的多方面的潜质。所以说,民办高校能够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1]。
(二)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劣势
民办高校与国有高校相比,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实践学习要高于理论知识占的比例,比较适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不是很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学习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有很大影响。除此之外,虽然国家也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但是民办高校对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双创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二、双创背景下的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智能化的机械设备代替了人的工作,使得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基础下,国家鼓励提倡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来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很多高校也开始走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但是民办高校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师资力量都不是很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虽然民办高校经常提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限制的因素太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2]。本文在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曾翻看了大量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几乎没有看到创新创业向的方案,在高校课程安排上也鲜有创新创业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创新创业当作企业教学的补充课程而已,虽然有的民办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大多都停留在口头上,比较零散,通过报告、讲座、创业大赛的形式要宣传创新创业教学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讲座费时费力,笔者曾调查过一些民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从他们口中得知,在大学四年的时间内,创新创业教学只是象征性地开展过3―5次而已,而且没有相关的教材,更加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体制。
(二)虽然积极参与,但缺少正确的认识
很多高校毕业生当被问及,毕业以后是就业还是创业时,98%的学生都会回答创业。所以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激情非常高,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参与到各种创业组织、创业大赛中,但是没有对创新创业有本质的认知,没有丝毫的创业经验,而很多学生存在比较强的盲目性,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艰辛,而且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还不够成熟,不能科学合理地处理遇到的问题[3]。
(三)创业想法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
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停留在听说、观看的阶段,在内心深处有一个美好的想法,就觉得自己能创业成功,对创业的理解,更多的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创业的想法比较理想化,但是没有体会到创业成功背后曾经的辛苦和失败,而且他们没有足够的创业经验,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如果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感到痛苦和茫然,失去了创业的信息。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高校也在教学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实际经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上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技术和体制都不完善。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把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
把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是解决目前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措施,比如:在民办高校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逐步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思维,或者在高校内部设立专门的教育模块,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创业的相关知识。以便在将来创业道路上更加顺利。同时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成绩录入毕业总成绩当中,提高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二)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班级
民办高校要通过具体的调查和分析,将毕业以后有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成立创业精英班级,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创业相关事项的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能力和创业实战技能。也可以把民办高校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引入社会各界的资源,提高创业班级创业实战的能力。同时,要在高校内部成立具有实体化的创业学院,通过“辅助+双专业+双学位”的形式培养具有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4]。
(三)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创业训练项目
从2012年开始很多著名高校就开始落实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在创业训练计划书中要明确这三方面的具体落实步骤,从而达到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运行结果来看,落实创业训练项目对提高大学生创业各方面知识有非常好的效果[5]。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最有时间创业,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处于人生最辉煌的年龄段,所以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国有高校,不但要培养和塑造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还要引导、激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学校要尽力营造要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的平台,以便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龙.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创业月刊,2015,(17):37-39.
[2] 宋丽娟,蒋荣.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以江西服装学院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5,(5):42-46.
[3] 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校长说”首坛实录[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6,(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