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证医学的利弊

循证医学的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证医学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证医学的利弊

循证医学的利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循证医学;基础医学;异位妊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39-02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意即遵循证据的医学[1]。其经典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结合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 [3]。

循证医学的证据包括:病人资料,基础、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随即对照实验和系统综述。就是这些证据成为了临床决策的指南。[4]循证医学中指出了当前所能获得最好的研究依据,就包涵了基础医学的研究,因此在循证医学革新时代到来的同时,坚守基础医学的研究则是格外的重要。

循证医学带来了临床专业的巨大变革,从中开启了重新审视临床指南的归属[6];也许还有人仍坚持教科书,但是观念就从此开始转变,教科书介绍的一般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则,虽然也有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但是读了以后无法真正很好地应用到临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重视基础医学的研究和文献的检索,则会开启更加科学的循证医学,真正的对循证医学进行“真理”式的膜拜。

身处既往开来的一代医学生,医学院校对其教学模式、培养方法的攫取,贴近循证医学,此倾心也油然而生。从源头做起,从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研究做起,也是更加清晰认识循证医学在临床上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未来性,循证医学正在改变整个医疗环境;而循证医学也在实现更加科学的“医病更要医人”的理念[8]。

循证医学最早始于妇产科学领域,同时妇产学科是第一个受益于循证医学的学科。[8]1987年世界循证医学之父Archie Cochrane使用氢化可的松治疗先兆早产孕妇,促进胎儿肺成熟的系统评价表明,早产儿死亡率下降30%~50%,挽救了大批早产儿生命,这充分说明循证医学在指导妇产科临床决策的巨大作用,保证疗效,降低不必要的卫生资源消耗,提高效率[8]。

循证医学有三大要素 :①收集整理最新最好的科学研究依据:通常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和以病人为中心的随机化双盲临床试验,找到科学的准确合理的疾病诊断方法,进而实施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以及更方便、更价廉的疾病防治办法。②扎实的临床经验:深入学结临床医积累的临床经验,迅速对就诊病人的健康状况做出综合评价,进而提出可能的诊断以及拟采用的治疗方案。③体恤就诊患者的情况:即针对每个病人对就医的选择,及对疾病的耽心程度到对治疗手段期望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8]

只有将上述三大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临床医师和病人才能在诊和治疗上面获得共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然对于医学教育的起始(本科)教育中,基础医学教育的势头将以循证医学的角度开展新的教学法,将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结合于启发式等教育方法,以循证思维来扎实基础医学知识,为后来的临床医学学科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加科学的临床思维[3]。来以下以妇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异位妊娠为例。

患者王某某,女性,25岁,因阴道流血3天,下腹痛1天,于2010年8月30日入院。患者于3天前出现阴道流血,色暗红,量少,自认为月经来潮,昨日出现下腹疼痛,以右侧为甚,阵发性加剧。当地医院以月经不调给予止血、止痛等治疗(药名不详),因治疗无效,疼痛加剧而今日来院就诊。

看到这个病例时,会让我们想起与之有关的有多少种疾病,然其基于的大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研究,依据循证医学,进行诊疗:

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明确诊断,是对该病治疗的关键[2]。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其症状:(1)有无停经史;(2)有无阴道流血;(3)有无腹部包块;(4)有无晕厥与休克;体征:(1)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情况,有无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2)腹部检查:有无病变部位的压痛、反跳痛,有无腹部包块,有无腹肌紧张等急腹症的体征;(3)盆腔检查:及妇科专科检查:了解宫颈有无举痛、有无摇摆痛,了解子宫有无压痛及双侧附件有无压痛、反跳痛、有无包块;最后若怀疑有腹腔内出血者,可行阴道后穹窿穿刺术,若能抽出不凝血,则可确定有腹腔内出血,有剖腹探查的手术指针。当然,临床症状及体征只是帮助我们对该患者的情况有一个大体认识;要明确诊断,还需要依靠科学的客观依据―及辅助检查。对于异位妊娠患者而言,最有意义的辅助检查就是:(1)B超:阴道超声的准确性较腹部B超高,其特点是:宫腔内空虚,宫旁出现低回声区,其内探及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与HCG测定相配合,对确诊意义很大;(2)HCG测定是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方法,阴性一般可以排除异位妊娠,阳性则需根据B朝鉴别是宫内妊娠还是宫外妊娠,动态监测对诊断及评估治疗效果有意义;(3)腹腔镜检查:有助于提高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性,尤其适于输卵管未破裂流产早期患者,也可用于原因不明的急腹症鉴别同时进行治疗。综上所述,根据患者有无停经史、腹痛性质、阴道流血情况、是否发热、有无休克、盆腔检查,HCG是否升高,B超结果,后穹窿穿刺结果等综合评估,异位妊娠的确诊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亦不难[5]。

其次,查阅当前解决问题的最佳证据。根据最新最好最方便的基础、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依据,确诊异位妊娠后,治疗就成为了关键。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治疗讲究有效、安全、方便及廉价,最重要的是评估每个患者的综合情况,综合考虑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再次,评价证据。得到证据后首先根据基础、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对单个病因、诊断、防治等方面的证据进行评价、鉴别。从研究设计、资料收集、结果观测、统计分析等方面判断证据是否真实可靠;从临床效用指标如痊愈率 、有效率、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或绝对危险降低率等方面判断结果的重要性;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该证据是否可行,有何利弊,患者能否接受。即便是 sR也要对其每一步骤加以评价,因其质量受作者水平的影响。但高质量的sR已对单个研究的质量进行了严格评价,故使用更加方便。

最后,使用证据,实施方案。证据的使用,综合临床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选择最为满意的方式实施综合治疗。如:异位妊娠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分为期待疗法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分为保守性手术及根治性手术[5]。

1 保守治疗:

(1)期待疗法:对于腹痛轻微、阴道流血少;无或有少量腹腔内出血、无输卵管

妊娠破裂的证据;确诊条件可靠;血HCG低于1000U/L,且继续下降;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小于3cm或未探及,若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考虑期待治疗。

(2)药物治疗:对于生命体征平稳;腹痛不明显,无输卵管破裂和腹腔内活动性

出血的表现;停经时间短,流血时间长,估计腹腔内出血少小于150ml;B超检测包块小于3.5cm且无明显胎心搏动;HCG小于4000U/L;有生育要求,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无药物治疗的禁忌症,若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破裂型(腹腔内有出血征象,生命体征不稳);无生育要求或要

求结扎者;药物保守治疗失败;诊断不明确者;药物治疗的禁忌症者都应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为:切除患侧输卵管(根治性手术治疗);保留患侧输卵管(即保守性手术)[12]。

(1)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治疗失败,又不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盆腔粘连严重;腹腔镜手术失败后,尤其适用于出血并发休克的急重症患者;

(2)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特别是对侧输卵管已切除或有明显病变时,可行保守性手术治疗;

另外,若异位妊娠破裂后出现大量腹腔及盆腔内出血时,应尽快备血、建立静脉通路、输血、给氧等抗休克治疗,并立刻进行剖腹探查术。

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对于一个异位妊娠的患者,我们必须根据患者就医的愿望如年轻女性是否需要保留生育功能、是否需要采用微创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等,在评估了适应症的情况下,选择对该患者最有效、最安全、最廉价的治疗。

传统医学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10]。循证医学则强调证据,注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就在这差别之处显现了循证医学理念必须深入诊疗全程,只有这样循证理念才会真正植入我们医生的职业精神中;而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妇产等医学科学中,也给广大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妇产科医生进入临床实践工作中,面对诸如异位妊娠的妇产科疾病诊疗问题,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还应归纳总结,将问题变为简明扼要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应查证资料(循证医学称:寻找证据),不断学习积累更新更好的治疗信息,将循证思维真正的建立并将其转化为诊疗方法。

总之,循证医学是现代妇产科等临床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作为医学院校的园丁,我们应积极开展高质量的基础、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创造证据,为循证医学提供“原料和营养”;为推进医疗改革创新贡献应有的责任;然而国情决定了,科研条件不足的情况,可以查证 、用证,将新的方法、方式综合应用诊疗。使现代各学科早日走入循证医学的轨道,实现有据可循、有方法可行、有法律可依;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实现更加规范的医疗环境,国内的医疗体制也会因此得到更多科学的制定,循证医学必将止于尽善尽美,我国的卫生事业也将会因为基础、临床、流行病学等研究,使未来的循证医学例证更加具有活力和魅力!扎实基础从源头做起!

参考文献:

[1] 王 雷,任成山,赵晓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与循证医学结合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开发[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8):2846―2847.

[2] 张 静 ,许良智.输卵管性不孕诊断的循证医学证据[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8):467―468.

[3] 陈华容.临床教学中的“循证医学”[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24―26.

[4] 漆洪波.教会医学生在产科临床实习中应用循征医学[J].医学教育探索 ,2004,3(4):31―32,54.

[5] HUANG J,ZHU FF,D1NG YL,et a1.Clinical analysis of an― tibical wsage in 810 eases of ccsal-3gl section[J].China Journal 0f Modem Medicine,2004,14(6):98―102.

[6] 周 波.建立医学生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51--53.

[7] 蔺 莉.用循证医学指导医学生的临床实习[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3(1):34―35.

[8] MRC/ RCOG Working Part y on Cervical Cerclage. Fin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 cil/ 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 Mult icent re Randomi sed Trial of cervi cal cerclage [ J] . Br J Obst et Gynecol, 1993, 100: 516-523.

[9] 曾智,余敏,杨鸣 .循证 医学 一临床医学发展的新趋势.临床荟萃,2003.18(4):240.

[10]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2] Daskalakis G, Papantoniou N, MesogitisS , et al. Management of cervical insufficiency and bulging fetal membranes [ J ] . Obstet Gyn ecol 2006, 107: 221- 226.

循证医学的利弊范文第2篇

近半个世纪以来,利尿剂一直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的临床实践显示,利尿剂在小剂量应用时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对多数高血压患者有效,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可单独作为首选药治疗轻度高血压,也可与其他药物合用治疗中度及重度高血压。美国JNC-VII(2003年)主张无合并症的高血压病人,以利尿剂作为首选药物。利尿剂种类较多,其中噻嗪类利尿剂以其作用缓和、作用时间长和不良反应较少的优点而最为常用。

1 利尿剂的主要作用

利尿剂的降压作用一直得到人们的公认。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如SHEP、STOP等)的结果证明,利尿剂的降压效果是肯定的,对老年人、肥胖及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效果更加明显。在对多个临床试验的分析中显示,与其他的降压药相比,利尿剂对收缩压(SBP)的平均降压幅度略低,对舒张压(DBP)的降压幅度优于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与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ARB)相似,但低于ACE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CCB)。

抗高血压药物的联用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约有82%的患者需要使用2种以上药物,51%的患者需要3种以上药物。利尿剂是公认的、有效的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在最早推荐的联合用药方案中,就以利尿剂作为基础的首选药物,大量的循证医学资料也都证明利尿剂是联合用药时的一种有效降压药物。除了显著的降压作用外,利尿剂还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对临床上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利尿剂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利尿剂与其他各类的抗高血压药物合用,都能获得良好的降压疗效。利尿剂和ACE抑制剂有协同作用,它能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从而使作用于RAS的ACE抑制剂作用更明显。由于ACE抑制剂有强大的肾脏和心血管保护作用,所以联合应用利尿剂和ACE抑制剂有显著的器官保护作用。

利尿剂价格低廉,广泛用于多种复方降压制剂。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药物中,除了ACE抑制剂与CCB合用外,都应用了小剂量的利尿剂。

利尿剂控制血压的时间长于CCB和ACE抑制剂,短时间内漏服药物对控制血压的影响较小,即容忍度较大。此外,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吲哒帕胺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微白蛋白尿。噻嗪类利尿剂还有助于延缓骨质疏松患者的矿物质丢失。

2 利尿剂的不良反应

利尿剂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又可能引起代谢障碍,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关键在于灵活、合理地应用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会引起血钾降低,与保钾利尿剂搭配,或者与ACE抑制剂、ARB合用,都能防止血钾的减少,必要时还可以采取补钾措施。噻嗪类利尿剂会影响糖代谢,而吲哒帕胺则不会引起糖代谢紊乱。利尿剂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缺乏循证医学的验证。利尿剂并不是血脂异常患者的绝对禁忌药物,小剂量的利尿剂不会引起高血压患者血脂的严重紊乱。利尿剂对人体代谢最严重的影响在于引起高尿酸血症和尿酸排出减少,主要原因是噻嗪类利尿剂可竞争性抑制尿酸的分泌排出。在尿酸升高的高血压患者中不宜应用利尿剂,而在尿酸得到控制时可以小剂量使用。

总之,要全面分析利尿剂的不良反应,权衡利弊、合理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利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7report[J].JAMA,2003,289(19):2560-2572.

[2] SHEP Cooperating Group.Prevention of stroke by antihypertensive drug treatment in older person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Final results of the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Program(SHEP)[J].JAMA,1991,265(24):3255-3264.

循证医学的利弊范文第3篇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药物两大类,但其各有利弊。其中干扰素是注射用药,使用不方便,而且禁忌症较多,如失代偿性肝硬化、重症肝炎,以及妊娠、有精神病史和严重心脏病史的患者,都不能应用。副作用有流感样症状、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精神抑郁反应、脱发等。核苷类似物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服用方便,适应症广泛,副作用小,但易产生耐药。因此,患者应对抗病毒治疗有正确认识,科学使用。

耐药性:抗病毒治疗的风险不同的核苷类似物药物有不同的耐药率。据有关部门统计,拉米夫定治疗5年后的耐药率约70%;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的患者,5年耐药率为29%;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患者,2年耐药率约20%;恩替卡韦治疗6年的耐药率仅为1.2%。因此,首次使用核苷类似物药物治疗时,应尽量选用耐药率低、抗病毒作用强的药物;一旦出现耐药,可改服或联用其他核苷类似物药物,或改用干扰素。不可轻易停止治疗,以免前功尽弃,甚至加重病情。

依从性:抗病毒治疗的障碍 抗病毒治疗是“长期抗战”。核苷类似物药物初治疗程不少于2年,有专家建议,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慢性乙肝患者,甚至应当终身服药。干扰素的疗程至少1年。由于肝病患者经济条件限制、对肝病认知不足、治疗中副作用大不能承受等原因,使其依从性差,中途停药或不按医嘱服用药的现象比较普遍,是医患双方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循证医学的利弊范文第4篇

“消灭硬化”做不到,“软化血管”不科学

上两期我们曾谈到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肥胖或超重等等,若能早诊断,积极防治达标;戒烟限酒,纠正缺少运动的不良习惯,也可以大大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

但有些危险因素是不能改变的,如年龄、性别,对于遗传因素也尚无良策。由于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参与动脉硬化因素牵涉面广泛,尚存在很多未知数。因此,根据现在的医学水平要完全“消灭”动脉硬化是做不到的。即使把已知的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完全达到靶目标,虽然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仍有部分人会发生心血管病,或因此而死亡,即仍然存在“心血管剩余风险”。

那么,目前是否有减少动脉硬化进程的药物呢?根据循证医学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能做到。

长期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如瑞舒伐他汀每日20~40毫克,阿托伐他汀每日40~80毫克,可阻止动脉硬化的进展,甚至使动脉硬化斑块逆转和消退。降压药钙离子拮抗剂中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如氨氯地平等,也己被证实具有抗动脉硬化和逆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也有延缓动脉硬化的作用。

某些媒体宣传报道中所谓“软化血管”的提法并不科学,有待商榷。即使上述药物能延缓动脉硬化进程,甚至使粥样硬化斑块逆转或消退,使动脉弹性和顺应性获得改善,但不等同于“软化血管”。

曾有某些传媒提出,中老年人最好每年到医院静脉点滴一些活血化淤的中西药1~2疗程,这样可以“软化血管”或“通通血管”,能够减少动脉硬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但这种疗法至少目前还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明。

动脉硬化是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要防治动脉硬化应从婴儿时期抓起,但即使你已人到中年或已存在动脉硬化,亡羊补牢也为时未晚。

调脂治疗重要,但不是唯一

血液中总胆固醇(TC),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这一点已获共识。毫无疑问,调脂治疗已成为防治动脉硬化最主要措施。但由于动脉硬化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要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对上述各种危险因素都需要作相应处理,换言之,调脂治疗并非防治动脉硬化唯一方法。

2011年欧洲最新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首次提出取消“血脂合适水平”的描述,强调应根据危险分层指导治疗策略。也就是说各人心血管风险情况不同,其血脂达标的靶目标也不相同,必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

在危险分层方面,指南增加和扩大了极高危人群比例,包括:①凡是确诊为心血管病的患者,包括各种类型冠心病、缺血性卒中、除冠状动脉外其他动脉血管重建手术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②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合并靶器官损害(如微量蛋白尿);③中重度慢性肾脏病等都属极高危人群。

对于极高危人群,调脂治疗目标更趋严格,要求将LDL-C降低到<1.8毫摩尔/升(70毫克/分升)或将LDL-C较基础值下降>50%。高危人群包括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患者,也应该将LDL-C降到<2.5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换言之,对于已经存在动脉硬化、糖尿病、中重度慢性肾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应该将LDL-C降得低一些更好。

包括最近召开的美国心血管年会中,已有临床研究证实,LDL-C越低,动脉硬化进程会更明显延缓,且有可能逆转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至于血脂降得过低不利于血管健康的说法,迄今为止未被证实;只有少数临床研究认为,在出血性卒中患者中,若血脂降得过低可能有增加出血风险倾向。目前,调脂靶目标较以往更低更严格,因此,调脂药的剂量会相应加大,由此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可能增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权衡利弊,最大程度使血脂治疗达标,而把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虽然调脂治疗干预靶点呈多样化,但指南认为,LDL-C仍是首要目标,首次提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不再作为干预靶点。因此,今后在调脂治疗方面将重点关注在LDL-C,而HDL-C和甘油三酯(TG)作为辅助关注点。

纠正血脂异常和调脂治疗,必须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这适用于所有人群,只要持之以恒必将大大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但对于极高危/高危人群,必须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尽早更积极开始调脂药物治疗,。

循证医学的利弊范文第5篇

子宫脱垂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公元400年前希波拉底就描述了将石榴作为子宫托放在阴道里来减轻脱垂,19世纪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解剖、消毒、麻醉和手术器械等)手术很难成功,19世纪盆腔手术才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两病(子宫脱垂及生殖道瘘)的防治,采用曼式手术治疗子宫脱垂,有一些效果,但复发率高,大约25%~52%复发。近几年国外学者采用新型材料来治疗“子宫脱垂”,从而重新审视了子宫脱垂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治疗措施。子宫脱垂不再是简单的认为子宫沿生殖道离开正常位置,而是整个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手术方式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型材料的应用,子宫脱垂治疗效果大大提高,使女性盆底学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作为一个亚学科或亚专业已经在我国兴起,从20世纪90年代伊始,国际上关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或盆底重建外科出现了很多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涉及泌尿科、妇产科、消化及肛肠科,有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诊治、预防保健诸多问题。因此、妇科医师要重新审视这一理论,全方位的解决中老年这一常见病和多发病,真正提高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首先要从理论上重新认识子宫脱垂的概念和治疗,过去认为主要是分娩损伤及长期的腹压增加使子宫沿生殖道离开正常位置,合并阴道前后壁的膨出及压力性尿失禁,传统的阴式子宫切除或宫颈部分切除加阴道前后壁的剪除修补,能治疗部分患者,但有易复发、影响性功能(阴道缩短和狭窄)等效果差的不良后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穹窿脱垂。子宫脱垂仅是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plapse,POP)的一个方面,它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统称为盆底功能障碍(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它的病因目前认为是盆底整体理论、“吊床”假说和阴道支持结构的3个水平理论的综合,也就是说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支持盆底组织的结缔组织或韧带损伤造成的,那么也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解决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盆底整体理论”,它是与解剖学密切相关的理论,盆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而并非各部分的简单叠加,是一个平衡的、相互关联的,由肌肉、结缔组织、神经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用整体理论修复盆底功能障碍,主要强调加固盆底的重要受力结构,即重要的肌肉、神经、结缔组织,依靠悬吊钢缆的张力支撑,加强盆底韧带及筋膜等结缔组织构成的盆底板支撑阴道、膀胱,消弱任何一部分结构,都会导致整体失衡,盆底支撑力量和功能受破坏。“吊床”假说是将支持女性尿道和膀胱颈的盆腔内筋膜和阴道前壁比喻成吊床样结构,腹压增加时,盆底筋膜周围与盆筋膜腱弓相连的肛提肌收缩,拉紧“吊床”结构,尿道被压缩,尿道内压能有效抵抗升高的腹内压,而控制尿液排出,这个机制被破坏,膀胱尿道产生过度活动,腹压增加时,尿道不能正常闭合而增加抗力,从而发生尿失禁。阴道支持结构3水平理论就是主骶韧带复合体提供第一水平的支持将子宫和阴道上1/3悬吊至骶骨;覆盖在提肛肌上的腱膜及盆底筋膜腱弓提供第二水平支持阴道的中段;尿生殖膈和会阴体为第三水平支持阴道下段。

建立在上述整体理论基础上的新手术、新技术与传统手术的主要不同在于:(1)微创,如通过腹腔镜手术、阴道会阴手术来完成;(2)低风险、低疼痛及低不适为其外科准则,体现以人为本;(3)根据解剖或功能障碍之恢复,采取最适宜的手术方式和手术路径;(4)强调症状的改善,包括那些虽有轻度脱垂却有明显症状的病例,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PFD性疾病往往不是单一问题的表现,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许多临床表现出的症状上,只是各种损伤引起的一个综合反应,例如,阴道前壁膨出得到矫治后,后壁的薄弱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后表现出来,使得阴道后壁膨出加剧,子宫脱垂的患者在传统手术将子宫切除后,使阴道前后壁失去更多支撑,残端脱垂的患者增多,并给临床处理带来困难,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改变观念,因此整体手术的处理、个性化的处理等概念时时要求术者在术前要认真评估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合适的综合术式,力争通过一次手术就能很好地解决患者存在的盆底问题。因此必须针对这些理论进行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解剖关系,改善泌尿功能、生殖功能、肠道及性功能;原则为修补缺陷组织,恢复解剖结构,减少手术创伤、体现个体化,适当合理应用替代材料。手术途径有经阴道、经腹、腹腔镜及不同途径的联合,手术途径的选择取决于POP的病因、类型、部位和程度,病人的年龄、生育要求,病人对手术途径的偏好及结果的期望值,泌尿生殖道的相关功能以及医生的观念及手术的训练和经验;手术涉及的区域包括阴道前壁、后壁、穹窿、会阴、膀胱颈、括约肌的单一部位或同时数个部位;这些途径各有利弊,需要综合判定;手术类型包括恢复解剖型:运用自身支持组织修复;补偿或替代型:采用移植替代自身削弱的支持组织(合成、同种、异体以及自体材料)用于存在脱垂病因、盆底组织薄弱及复发者;封闭型:手术关闭阴道,适用于因医学指证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和麻醉,将来无性生活者。手术是治疗此类疾病最好也是最后的方法。

盆底重建外科是在古老、传统的问题和技术基础上新兴的学科,它带来了新的概念和观念,以及新的外科技术。目前对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认识还很有限,基础研究还远远不够,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解剖难于理解,诊断治疗还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个体化最佳方案的选择有难度有分歧,治疗的副作用和远期复发令人尴尬,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些新的观念和技术,从理论到实践不断的去探索,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为广大妇女患者造福。

妇科泌尿学和盆底重建外科学(Urogynecology and Reconstructive Pelvic Suigery,URPS)是针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新的亚学科,旨在研究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患的诊断与处理,其主要问题是解决女性SUI和盆腔器官脱垂,这两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医疗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SUI是一种可以医治好的疾病,而PFD性疾病,要进行盆底重建术时必须实现个体化,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充分评估,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法,Mesh等新型材料为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及重建盆底提供了新装备、新思路,还有一些适于阴道或盆底手术的器械也有待于改善,以解决此区域手术的不便,在盆腔器官脱垂的治疗中,仍有许多难点,需要多科医生共同努力,不断改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鲁永鲜.盆腔器官脱垂的手术治疗进展[C].全国微创妇科新进展论坛汇编, 2008:9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