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体育科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链接 数学 建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育目标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以学生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为终极目标。有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应该重视“链式”课堂的建立,即通过链接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循序渐进的教学,通过链接数学新旧知识,促进知识系统一体化;通过链接其他学科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链接课外生活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数学课堂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一、链接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循序渐进的教学
新课改强调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缓设台阶登高坡。构建链式课堂,教师首先要把整个学期的数学教学看做一个整体,站在全局高度上整体把握数学教材内容,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链接,做到每一个数学教学课时既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下工夫,认真备课,在备课时把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列举出来,在课堂结束时积极总结,与后面的教学目标进行衔接。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性质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先前学过的面积公式来算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给学生留这样一个思考问题,既能够很好地与下堂课的教学目标建立起联系,为下课堂的学习做好铺垫,又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起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链接数学新旧知识,促进知识系统一体化
链式课堂构建的重点是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先对教材内容做到极为熟悉,在课堂中能够适当地把现在学的知识和过去的或者后面课堂中要学的知识进行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负数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把前面学到的正数、小数以及后面要学习的分数和百分数一起写到黑板上,鼓励学生讨论一下这些数学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形式代表着什么意思。通过把新旧知识链接起来,学生头脑中就不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而是有一根能够串起所学知识的线,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系统的一体化。
三、链接其他学科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新课改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数学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变过去的单一学科教师为综合专家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知识巧妙地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其他学科知识,同时也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来唤醒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在“球的反弹高度”这一课的学习中,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在实验中,学生很快便掌握了如何用分数来处理数据。待学生熟练掌握了分数的应用之后,我还结合物理知识空气流动速度、空气湿度大小来进一步延伸了课堂学习内容,引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世界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数学知识和未来物理知识的学习夯实了兴趣基础。
四、链接课外生活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以苏教版“大树有多高”这一课的学习为例,我并没有呆板地跟学生讲述高度与影长之间的距离,而是把自己家里放鞭炮的竹竿拿到了学校,带着学生到院子里亲自测量大树的高度。通过测量数据、填写表格,学生自己总结出了高度与影长之间的规律,成功测出了大树的高度。我顺势鼓励学生用这种方式来测量学校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学生将自己在测量大树中的经验成功运用到了新的测量物中。课堂布置的作业为“我家有多高”,这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原则,强化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链式”课堂并不是一课一链,它应是多方位“链”的组合,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关于“课课链接、整体建构”数学课堂的构建研究是一项系统且耗时的课题,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完善。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理解,通过各种努力来增加生动有效的链式课堂构建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所提出的通过链接课堂教学目标、数学新旧知识、其他学科内容、课外生活知识这四种方式是可行性较强的链式课堂构建的方法,值得在一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晓华.整体建构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1(2).
[2]廖俊英.数学认知建构教学浅论[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2).
实验课程 教学体系 整合平台
一、引言
传统“学院式”软件人才培养所暴露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究其原因,是高校在综合实验课的设计与实际开发现场的工作流程关联度不够;围绕综合实验课的课程设置没有系统规划,没有建立起适应实际开发项目的课程体系;部分基础课程实验内容没有把开发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为此,在调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课程体系整合中,围绕“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课程实验整合思路和基于阶段项目训练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规划,结合我校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和电子商务和三个专业及全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特点,在基本不改变现有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重组和系统性规划,将软件行业的职业化场景真正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依托软件企业的真实案例和项目资源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职业化”熏陶。
二、实验课程整合的思想
1.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渗透开发思想
专业基础学科包括两种:一种是计算机科学基础学科,如C语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汇编语言等,这些学科的教材和知识结构都相对稳定,而且和学生的综合实验课项目不直接相关,这些课程可以保持稳定不变。另一种是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课程,如c#编程语言、java应用开发、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这一类课程和学生综合实验直接相关,这一类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和计算机开发实务脱节,尽管现在课程体系里也包含这些课程,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为主,没有结合综合实验课来安排课程计划,以至于课程内容和实际项目开发有些脱节,因此这一类课程是这次课程整合的重点,整合目标就是通过重组这些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这些课程能适应综合实验课大项目的开发要求,使学生能提高和培养以下三个不同层次的能力:(1)培养做真实项目的技术能力,特别是能看懂项目设计书,将来能适应程序员的工作。(2)培养项目设计能力,能在具体业务进行项目设计,将来能适应系统工程师的工作。(3)提高商业创新能力,通过在开发中对行业知识的了解,为将来自主创新打下基础。
2.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形成体系
以往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老师的个人经验确定的,主要问题是老师孤立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考核,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整合以后基础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通过课程实验课学习知识点;通过课程设计巩固课程知识点;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得训练,完成综合实验案例,使学生学到的技能成为一个体系。通过老师的努力并借助专业内容制作公司的力量,逐步形成课程实验库,课程设计库,综合实验案例库,未来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实验案例,课程设计案例和综合实验案例进行选择组合,形成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构建课程整合平台
教学课程的整合需要载体,以往上课资源或在任课老师手里,或存在学校服务器里,课程内容和老师耦合,没有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这样教学资源没有统一保存和管理,更没有实现共享;学生实验环节需要老师实施监控,学生在离开实验室后就无法进行实验,有问题也找不到老师问。因此整合需要一个教学平台,把课程整合在这个教学平台中,实现老师教案电子化,利用教学平台的数据库,逐步形成课程实验库、课程设计库、综合实验案例库,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保存,实现共享,同时利用教学平台,实现老师和学生在实验环节交互,如学生可以向老师在网上提问,老师对学生作业可以在网上进行评价,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在网络环境里实现对学生的实验管理,包括分配任务和学生实验成果物的统一归档保存,并实现在平台上进行作业评分。
为了达到上述整合目标,课程实验整合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后转变为实验教学资源引进校内,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全过程的实际训练和培养。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1.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本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整个四年专业课的任务――完成“综合实验项目”;围绕“综合实验项目”学生应该掌握那些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学生应该修那些课程;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做那些课程设计;完成课程设计,学生要做那些实验。
项目驱动式学习导向图(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
这样学生明确整个大学的总的任务,明确每个课程的课程设计和一系列的课程实验,使得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就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任务明细,在宏观上认识到课堂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单单是学习理论,灌输学以致用的求学理念,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老师无形中也施以学习压力,让学生知道大学的学习不仅是书本的学习,更要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自主学习乃至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提高在完成项目开发后提炼技术框架开发思想和行业知识业务流程以及基于某种商业模式创业能力。下图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流程示意图:
2.课程实验五层体系构成
配套“项目驱动式”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对知识点的认知规律建立起基于“教学及实验能力提升平台”的“五层结构”的课程框架如下:
知识点层:把综合实验所用到的知识点分配在各门课程中
实验层:把知识点的巩固落实在各门课程实验中并完成课程设计
开发思想层:在课程设计中提炼开发思想,为完成综合实验打下基础
综合实验层:把开发思想综合运用到真是项目中
行业知识层:结合管理类课程和开发经验学习行业知识,提炼商业模型
“围绕综合实验的‘五层结构’的课程框架整合方案”如图5所示: 四、小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课程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课程之间的知识相互交错,如何实现课程之间,任课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构建课程整合平台,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校研究,2007.
[2]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与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0-54.
[3]王锐,徐建平.校企合作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04-106.
[4]陈晴光.“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44-147.
[5]丰洪才,夏祥胜,左翠华.“数据结构”课程实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6):73-76.
研究报告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创设尝试自主反馈
情境引导解决梳理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
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常用总结方式:(1)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小结。(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3)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学习的启示三个层面进行课堂小结。(4)布置阅读、练习和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数学活动。(5)让学生撰写考后感、学习心得、专题小论文。(6)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4.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
(1)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
(2)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地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学活动地主动权。
5.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2)动机激发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层次设计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探究创新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3.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一体化”;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基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时代形势下,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大约120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涉及领域广泛,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建筑设计、美术和音乐、影视等。因此,数字媒体技术的课程设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于各个高校的教学目标与定位不同,其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如何提升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效率,是当前教育教学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其独有的优势条件,近年来逐渐被引入高校教学中,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高校若要提升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入研究“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设备不完善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教学设备则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时,应当完善教学设备,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基本保障。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特点,涉及工业产品设计、数字媒体制作、网络游戏开发、影视后期、CG造型制作等,因此这些课程实践都需要高配置的实验室,这对资金投入的要求较大。但目前,部分高校由于缺乏教学资金,对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设备投入较低,导致教学设备不完善且许多课程实践无法完成,无疑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率。
1.2 缺乏师资力量支持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飞速进步与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各个领域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相关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作为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调查显示,当前许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的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产研“一体化”的教学需求。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要求其掌握一定的现代化传媒科学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但却未能掌握必要的现代科技手段,这使得产研“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开展。部分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师虽然具备传媒技术,但是缺乏艺术文化底蕴,其知识结构体系单一,同样无法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中准确把控教学进度和计划。
1.3 实践与理论不统一
当前,许多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未能与时俱进,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现象。尤其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或用人单位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其多将学生安排在缺乏创造性的固定工作岗位上。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根本无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不利于提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率。
2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美学和艺术理念影响下,积极探索数字理念、技术和创意的结合点,进而开展一系列艺术创造活动,可见,数字媒体艺术的创造性活动,必须重视技术掌握。因此,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应当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课程作业、综合练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实践、综合练习与毕业设计都是相互独立的环节,未能形成相互支撑的实践课程体系,这显然不符合“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内在要求。高校若要促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知识,具备艺术创新思维与能力,则必须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首先,要整合、梳理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实验课程,并思考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其次,还要根据大学各个阶段专业课程的不同层次,将实习、创意和艺术认知等引入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中,促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对实习形成正确认识,并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制作项目;进而使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一项目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研究和专业技能训练,将这一项目制作延伸到毕业设计,最终经过长期积累和训练形成毕业论文和设计项目。再次,要依据课程体系,科学地安排这些环节,使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在保持独立的同时,紧紧围绕课程体系有序开展。具体而言,要确认实践项目,在大学二年级的认识实习阶段,高校就应安排选题的综合训练,组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加专业讲座、参观实习基地等。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学习兴趣、专业基础,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计划地完成这一设计项目,并鼓励学生认真探究虚拟现实、动漫、网络、影视等方面的知识,进而确立毕业实习、创意实习、毕业设计的项目。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学生的技能融合训练,鼓励学生在创意实习阶段自主选择项目,并依据相关要求进行技术组合训练。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专业知识,打破单一的知识认知,进而产生相关的创意。最后,高校还应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与设计理念。在毕业设计、实习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积累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并积极探索与制作项目相关的设计理念、资料与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制作方案,进而促使其完成毕业论文和设计。
参考文献:
[1] 韩华静,黄心渊.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一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
[2] 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教学探索[J].A章,2009.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构建
0 引言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大学,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都和传统的有一定的不同之处。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既应该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秀方法,又应该大力发展其特征。培养技术性人才是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也在不断发展,人才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在当今社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体系和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应该更加全面,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也重视实践活动。为了更好的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应当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一)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特点
(1)全面性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加强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整体性
教育体系是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对学生培养的方法,应该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合理地安排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整理好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联系等。这样一种从整体优化的教育体系做保障,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3)应用性
由于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育体系也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综合教导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增加一些有实践性的课程,并且开展课内和课外结合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适应性
社会一直是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状态,社会的行业、职位、所需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学体系的内容也应该不断改变。实时的掌握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的人才。
(5)规范性
作为一所大学,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体系的规范性应该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高等学院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规范性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学位授予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应该在一定的规范性之上,发展自身的特征。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由于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等,其教学体系的构成内容包括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等等。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应用作为领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涉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一个完整教学体系。
提高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师资力量,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更好发展。从经济方面说起,学校应该在师资力量方面投入资金,老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质量水平,因此提高老师的知识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学校还应该在教学设备方面也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吸引更多的人才、培养更多人才。老师们也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完成教学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强大的师资力量应该是构建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育的关键。
教育体系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检测,可以采用学分制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学分制的检验方法不仅可以让老师充分了解学习的学习成果,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的人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总之,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学分制。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中,应该适当的分散管理,不同系、专业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充分管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果。对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改革,不能一成不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不要坚持传统的模式,适当的创新改革。总之,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并且艰辛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实践,反复改进,才能构建成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
2 总结
一所院校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仅仅对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而应该是从整体上出发,系统的考虑到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流程,使得每一步都得到优化。总的来说,技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本着整体优化的原则,系统的安排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等,这样以来,才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体系的功能价值,更好的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