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医; 辨证治疗; 社区老年高血压; 疗效评定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32

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并发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及社区人口所占比例大,随着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及老龄化步伐加快,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多[1]。长期西药降压治疗,副作用及并发症多,对高血压患者,尤其老年患者的躯体、心理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中医药为我国及世界民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在提高疗效、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确切[2-3],已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的认可。但目前中医辨证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病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对这一病证也未制定出统一疗效评定标准,各种研究结果重复性差,难以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对社区老年高血压进行科学、系统、客观、规范的中医疗效评定愈发重要。

1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疗效评定基础

1.1 挖掘中医理论精髓是前提 高血压病归属祖国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有了“肝风”“诸风掉咬,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等论述;朱丹溪提出了“无痰不眩,无火不晕”;张景岳则强调“无虚不作眩”;王清任提出“瘀血头痛”之说。综合各家之说,“风、火、痰、虚、瘀”是“眩晕”的主要病因,这为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奠定了理论依据。虽然高血压病机涉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近年来“阴阳平衡失调”学说占了主导地位[4]。归结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失调、劳逸过度、饮食不节、素体禀赋不足或体质偏盛、偏衰等,最终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平衡失调,气机升降失常,痰火内生,气血瘀阻而发病。中医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四诊合参为手段,在诊疗疾病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独特体系,挖掘并创新中医理论精髓是中医辨证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的基础。

1.2 中医临床疗效是保证 中医历史悠久,简便易行,某些中医理念大家已耳熟能详,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及预防保健运动更在大众中遍地开花,说明中医治病保健在我国有良好的民众基础,加上副作用少,安全可靠,人们易于接受。这些口碑为社区开展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奠定了基础[5]。祖国医学承载了几千年中国人民的健康,当今依然屹立于世界,主要靠的就是其临床疗效佳,副作用少等特殊优势。对顽固性高血压或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加用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更好、有效地降压、降糖,而且还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心衰症状[6-7]。此外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中医药逐渐走出了一条与现代医学相融合的诊疗模式――“病证结合”,这种诊疗模式已被国内纵多专家认可[8-9],在实践中被证明临床疗效最好。这些成果为社区开展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提供了借鉴。

1.3 中医证候评定渐趋标准化、规范化是条件 目前中医证候评定标准尚未统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走向社区,但通过诸多专家不懈努力,高血压中医证候评定标准正得到广泛关注,并渐趋标准化、规范化。张朝曦[10]将高血压证候分为肝阳上亢、热毒亢盛、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肝血不足、中气不足、肾阳不足等7型。王严冬等[11]对不同区域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主要临床证型有肝火亢盛、瘀血阻络、痰瘀阻络、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火上扰等。归结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类型,主要有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瘀阻络、痰湿雍盛、阴阳两虚等证型。证候趋于标准化是社区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

2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疗效评定方法

2.1 中医证候评定方法 中医证候能更透彻的揭示疾病本质,能较好的综合评价治疗效果,包括躯体、心理、社会活动等。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评定标准是目前研究最多,也是对临床诊疗最重要的评定方法。刘福明等对临床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型按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火允盛型>痰湿雍盛型>阴虚阳尤型>阴阳两虚型[12]。侯丕华等[13]通过观察全国七省市131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症候特点,证型及分级规律,结果表明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不同中医证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朱灵妍等[14]对近20年间国内高血压病相关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证候类型常见的有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等,老年高血压阴阳两虚证的比例明显上升,高血压病机以本虚标实多见,近年来血瘀等实性证候因素在高血压证候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2.2 中医辨证施护评定方法 大量研究发现,高血压临床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质量,健康宣教尤为重要[15-16]。社区辨证施护主要有健康宣教,中医食疗,情志护理,运动疗法,针灸推拿等,而疗效的评定则主要体现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上,研究表明,运用社区中医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显著优势[17]。辨证施护蕴涵着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理念,属于一种综合的干预措施,但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化治疗方案,真正将人性化护理应用到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2.3 有效性评定方法

2.3.1 降压作用 许多中草药均有降压作用[18-19],如野,夏枯草、钩藤、石决明等镇肝熄风、平肝潜阳药;黄芪、熟地黄、杜仲等益气养血药;丹参、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药;半夏、天麻、茯苓、泽泻等化痰利尿药。其机制可能为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释放细胞内钙因子及调节血管活性物质(NO、NOS 、ET)等方式,进而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血黏度及血小板的聚集,缓解动脉的痉挛,改善微循环等从而达到降压作用[20]。但中药单用降压一直不是研究重点,其在快速降压及高血压危症抢救等方面不如西医快速有效。中医药强调的是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因此更能持久、平稳的降压,降低药物对靶器官的毒害作用。许多研究表明,中医综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病的平稳降压效果优于单用西药,对伴随的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提高了生活质量,并且操作简便,毒副作用小[21-22]。同时中医药平稳持久降压,副作用小等极大缓解了患者压力及焦虑情绪,这无疑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有利于长期持久降压。另一方面,中医辨证治疗方案疗效好、价格低廉、简便操作、群众基础性好,这无疑有助于为社区、基层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开展防治工作。

2.3.2 临床症状改善 中医整体观及辨证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突出的是“治人”而不是简单的“治病”,因此中医从起源开始就非常注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治疗方案。研究表明,中医在改善高血压患者急躁易怒、眩晕、健忘、夜尿频、腰酸、耳鸣、气短乏力、盗汗、膝软、口干口苦、失眠、口唇紫暗、面赤、心悸、胸闷、头重如裹、五心烦热、头痛、目赤等临床症状上较单用西药治疗效果较明显,并且无不良事件的发生[23-25]。临床症状的改善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增强临床疗效,并可以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2.3.3 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卫生的发展,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过去仅侧重疾病防治措施(如发病率、生存率、病死率、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等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提倡全面考虑疾病对患者精神、心理、生活、情绪、工作能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体现了从“治病”到“治人”的转变。因此对中医药疗效评价不仅在降压水平,减轻靶器官损害等客观指标,同时也应加入现代临床疗效方法―生活质量评判指标。SF-36量表是一个已被普遍认可的生活质量测量量表,王悦等[26]应用SF-36量表测评复方羚角降压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在生理功能、社会职能、躯体感觉、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总体健康等六个维度均有显著改善。梁玲等[27]采用杜氏量表全面评价对调平康(由丹参、玄参、车前子、羊蕾组成)对高血压患者生理躯体症状、睡眠状况、失调、焦虑、压抑、强迫状况、工作状态、人际关系敏感等维度影响,结果表明中药调平康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既解除了患者忧虑、紧张的情绪,也提高了患者治疗积极性,这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一大优势,也是现代医学所追寻的治疗目标。

2.4. 安全性评定 药物安全性永远摆在首要位置,中医药虽在众多疾病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药起效慢、成分不明,加之近年来临床发生的多起与中药注射剂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导致部分医生和患者开始对中药安全性产生了质疑。但这些报道都是个案,甚至是片面的认识,缺乏循证学依据,比起西药报道的不良反应则是小巫见大巫。因此安全、有效地推广中医药在社区基层的发展就必须做到:注重中药配伍禁忌,规范技术操作,建立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等[28],逐步形成安全性评定体系。

虽然中医药有效性评定方法多,但各个评定系统研究权重不同,也各有利弊,宏观性和普遍性都受到较大质疑。因此需要对各种评定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信度和效度的严格检验,最终确定一种科学、客观、规范、经济、简便且易于统计的中医药辨证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疗效评定体系。

3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疗效评定面临的问题

社区老年高血压中医疗效评定由于受历史、文化、经济及临床研究设计差异的影响,其疗效评定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3.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尚未统一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化是科学、客观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前提之一,但目前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候尚未完全统一,病因病机研究尚未有突破性进展,而且文献报道的证型多为经验自拟,结果欠集中,缺少多中心、随机、大样本的对照研究,造成研究结果可靠性低,重复性差,影响了社区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的推广。因此在诊治老年高血压过程中,应该借助现代循证学方法,归纳总结证候构成和演变规律,逐渐明确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最终建立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

3.2 疗效评判混乱 目前中医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评判指标还难以达到量化和客观化,也缺乏规范性操作等,这些均造成了中医临床疗效评判体系的混乱。造成即便中医药治疗有效,也可能得出不利于中医药的结论,也就是说疗效评定既可以验证中医的有效性及科学性,也有可能从根本上否定中医。因此客观、科学、统一的疗效判定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关乎中医药能否得到世界的认可。

3.3 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同思维模式冲突 中医与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现代医学临床科研设计方案较严谨,需多中心、随机、大样本、前瞻性的对照研究;而中医理论自身的模糊性及中医药疗效的相对滞后性,因此中医研究偏重个体化评价,造成结果难以统计分析,重复性差。这些矛盾与冲突给社区老年高血压的辨证治疗造成了一定阻碍,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融合。此外中药剂型与西药比较,在携带及服用上仍有一定差距,这些都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颈瓶。

4 结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可以造福全人类,因此必须面向社区、基层的广大群众。中医关注“以人为本”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与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这无疑是发展中医、弘扬中医的一大机遇。但中医药想更好的走向基层,服务更多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就必须规范化、客观化中医证候及疗效评定标准。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借鉴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现代科研方法,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医特色、适合中医自身发展的中医临床疗效评定体系,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促进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官杰,李浩.对老年高血压前期的若干思考[J].北京中医药,2009,28(11):858-861.

[2]谷万里,史载祥,余云旭,等.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特点[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9):842-847.

[3]郭东锋,霍敏俐.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防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6(11):125-126.

[4]邓旭光.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J].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5]鄢凤仙.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出院后遵医用药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05,27(1):23.

[6]王守富,李五江,卢吉锋.中医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97-1199.

[7]李文.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84-86.

[8]王阶,熊兴江,张兰凤.病证结合模式及临床运用探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3):297.

[9]杨晓忱,熊兴江,王阶.高血压病辨证分型及证候客观化研究概况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杂志,2014,39(2):157-161.

[10]张朝曦.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J].中国医药指南,2009,7(6):114-115.

[11]王严冬,刘志龙,刘培中,等.不同地域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新中医,2009,41(6):23-25.

[12]刘福明,陈晓虎,沈乐,等.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9,41(10):33-34.

[13]侯丕华,陈改玲,谷万里,等.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5):536-540.

[14]朱灵妍,姚成增,韩栋,等.近20年高血压病相关中医证特征研究的文献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4):788-790.

[15]李学敏.高血压病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2,4(中旬刊):7-9.

[16]魏永平,阙伟东,叶定村,等.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家庭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101-103.

[17]奉新英,曾岚,赵兰芳,等.社区中医护理对399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干预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7):11-13.

[18]梁勇.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9):89-91.

[19]索建兰,丘建荣.抗高血压中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4(2):21-27.

[20]王灿,张跃文,贾佼佼.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12):62-63.

[21]郭东锋,霍敏俐.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防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6):125-126.

[22]张孟仁.中西药合用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劣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6):7-9.

[23]贾真.中西医结合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8):1914.

[24]鞠建庆,李运伦,沈真真,等.镇肝熄风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6):1060-1063.

[25]林艮秋. 滋阴平肝降压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J] .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 34) :23-24.

[26]王悦,张融碧,何炳荣.中西降压药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9(2):86-58.

[27]梁玲,朱汀,孙寒静.调平康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新中医,2001,33(4):31-32.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药;疗效观察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108 hypertensive patients by TCM

Guangzhou Yuexiu TCM Hospital Jie YiHeli Wei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by TCM.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ed clinical datas of 108 hypertensive patients,and 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by TCM.Results After treatment,60 cases(55.56%) were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38 cases (35.19 %) were effective,10 cases (9.25%)were no effec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74%.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cure hypertension patients by TCM.

【Key words】Hypertension;TCM;Clinical efficacy

高血压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多以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为主,当属祖国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其发病率在我国呈加速上升趋势。当代医学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1]。长期高血压是心、脑、肾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院对近年确诊的108例高血压患者采用纯中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7年12月~2009年12我院门诊病例,且都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2],除外症状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3例,女45例;肝阳上亢型54例,肝肾阴亏型36例,阴阳两虚型18例;年龄最小26,最大75岁;体重48-106kg;病史2-26年;血压范围20.2/12.8-36.2/14.4kPa。

1.2治疗方法

1.2.1肝阳上亢型 54 例,主症见血压升高、眩晕、头痛、失眠多梦、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头胀、耳鸣、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当平肝潜阳,清泻肝火。方药:龙胆草、木通、当归、泽泻、车前子、黄芩、柴胡、生地黄、栀子。

1.2.2肝肾阴亏型 36例,主症见头晕头痛、目花、耳鸣如蝉、腰膝酸软、足跟疼痛、心烦不寐、舌质红、苔少或红降,脉沉细弦。治则滋养肝肾。方药:生地黄、何首乌、桑寄生、山药、白芍、枸杞、泽泻、杜仲、珍珠母、萸肉、川牛膝、天麻、丹皮。

1.3疗效标准[3]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对高血压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显效:舒张压下降≥10.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0~19.0mmHg;无效:未达到有效水平。

2结果

所有患者疗程均为1~3个月,并观察其临床疗效。108例患者中,显效60例(占55.56%),有效38例(占35.19%),无效10例(占9.25%),总有效率为90.74%,见下表:

3 讨论

中医古文献中无高血压病的名称,但有关该病症状的记载,散见于“眩晕”、“头痛”、 “中风”等论述中,并对现代高血压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目前,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不一,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说来,急进期以肝风、肝火、肝阳为主,慢性期以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为主,而痰浊、瘀血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医疗治方法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平衡阴阳,调整气血”的原则,其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平肝、补肾、健脾、化瘀等方法。

虽然近年来各种降压药物发展速度很快,但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不同的药物都还有各自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而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属于绿色治疗,毒副作用小,针对性强,其功效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广大的中医师们正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新途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不足,一方面,由于中医辨治的临床分型不统一,造成了对高血压病规范化治疗的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中医辨治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现仍多以血压值的升降来评价其疗效,不够全面。为此,我们应该摒弃以前僵化的辨证论治思维,与时俱进,从中医学理论的角度重新认识本病,寻找更加切合实际的病变规律和方法,以提高中医辨治本病的疗效。

本研究观察表明,108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中医辨治法治疗1~3个月后,降糖总有效率达到90.74%。所以,我们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时,应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各个患者具体病程、病情及其他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合理用药,以达到较快消除患者临床症状和降低血压的目的。因此,用中医辨治高血压患者降压平稳、疗效显著、价廉,治疗简单且无副作用,中医辨治法将值得在临床上逐渐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3.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辨证分型;穴位敷贴疗法;原发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54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7(c)-108-03

Clinical research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point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LUO Fasheng1, LI Gonghui2, LI Qilin2, XIA Dongbin2, LIU Quhui1, PENG Yanfei1, LIU Xiaoxia1

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ufo Hospital of Luogang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55, China; 2.Department of Emergency, Zhuji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2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point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and to explore the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120 cases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9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the patients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yndromes with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syndrome, phlegm wet blocking syndrome,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Patients without classification as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groups was given corresponding Chinese medicine with vinegar as ointment to post in Shenjue acupuncture point, bilateral Yongquan acupuncture point,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wheat bran to post the same acupuncture point, blood pressure chang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observation, treatment group had 51 cases of excellent, 51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4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29%. In the control group, no one was excellent, 3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26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3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wo groups (P

[Key word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Primary hypertension1.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尤其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更是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本病的防治。长期以来,临床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多以内服西药治疗为主,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毒性反应,患者耐受性较差。因此,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已逐渐成为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手段,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2]。本课题研究旨在观察辨证分型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8周后的血压变化,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联盟,2005年)的标准和课题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辨证分成肝阳上亢证、痰湿阻滞证、气虚血瘀证,对照组为未辨证分型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先后有3例患者退出,实际参与的研究对象为87例,其中,男48例,女39例;年龄:男(62.7±8.3)岁,女(58.9±7.5)岁,平均(59.6±7.2)岁;病程4个月~22年;平均收缩压(175.5±8.4)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舒张压(95.2±7.8)mm Hg。对照组有1例患者退出,实际参与的研究对象为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男(62.5±7.8)岁,女(58.3±6.9)岁,平均(58.9±7.9)岁,病程5个月~21年;平均收缩压(174.8±9.1)mm Hg,平均舒张压(94.9±7.6)mm Hg。观察前停服降压药物3 d以上。两组病例性别、年龄、高血压分级,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病例选择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联盟,2005年)的标准,收缩压(SBP)≥14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无明显心脑肾器官损害。

1.2.2 辨证分型将治疗组患者辨证分型成肝阳上亢证、痰湿阻滞证、气虚血瘀证,将未辨证分型的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

1.2.3 辨证依据①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②痰湿阻滞证:眩晕而见头重、形体胖、胸闷恶心、食少,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濡滑。③气虚血瘀证:头晕目眩、少气乏力、自汗、疼痛,舌淡紫暗或有瘀斑,脉细、弱或涩。

1.2.4 方药组成肝阳上亢证中药组方为:天麻、、牛膝、水蛭、磁石各等份,简称敷贴1号。痰湿阻滞证中药组方为:白芥子、半夏、莱菔子、白术、牡蛎各等份,简称敷贴2号。气虚血瘀证中药组方为:党参、丹参、川芎、黄芪、当归各等份,简称敷贴3号。分别将上述各组方药研成粉末,过100目筛,干燥备用,用时用醋调成糊膏状,对照组用麦麸。

1.2.5 选穴选取神阙穴、双侧涌泉穴,3个特定穴位进行敷贴,贴药前用碘伏消毒,待干后,将药膏敷于穴位上,用橡皮胶固定,每次5 g,每次敷贴时间持续6~12 h,隔日1次,间断时间不超过48 h,4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后的血压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血压采用台式血压计测右臂血压,测前休息15 min,由本课题医生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测前患者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下,连续测3次,间隔至少5 min,取平均值。以治疗前均数作为初值,治疗8周后血压均数作为终值,其间每2周测血压1次。

1.4 疗效评判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高血压的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①舒张压下降10 mm Hg(1.3 kPa)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虽未下降到正常,但已下降20 mm Hg(2.7 kPa)或以上,须具备其中1 项。有效:①舒张压下降不足10 mm Hg(1.3 kPa),但已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 Hg(1.3~2.5 kPa),但未达到正常范围;③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 Hg(4 kPa)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观察,辨证分型穴位敷贴治疗组显效51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29%。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3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10.34%。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由上表可见,辨证分型穴位敷贴三组治疗组患者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别,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理法方药特点

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范畴,病因病机多为气滞痰湿血瘀互结,阴阳失调。从相关文献[4-7]研究中发现,临床多见肝阳上亢证、痰湿阻滞证、气虚血瘀证,因此,分别以平肝潜阳熄风,健脾化痰祛湿,益气活血祛瘀为法治疗。天麻、、牛膝、水蛭、磁石组方具有平肝潜阳熄风之效;半夏、白芥子、莱菔子、牡蛎、白术具有健脾化痰祛湿之效;党参、当归、川芎、丹参、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祛瘀之功。神阙穴居于脐中,主治百病,内连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膜。将药物敷贴于此,可达到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能;涌泉穴位于足底凹陷部,属足少阴肾经,通过按摩贴敷双侧穴位可达到降压、强身健体的目的。正如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故穴位敷贴上也离不开中医的辨证论治,上方正是据证选药,从而达到理法方药的完美结合。通过将中药敷贴在穴位上,来激发经络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以发挥调节血压的作用。

3.2 困难与努力方向

查阅临床研究文献[8-10],结合本课题研究,支持了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肯定了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切实可行的。但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存在不少困难,仍需不断努力加以完善。一是中药的成分,处方的配伍还待筛选, 西药具有降低血压达到保护靶器官的作用,而中药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但中药对并发症的防治及逆转某些靶器官的损害尚待进一步研究。二是穴位的特异性,穴位组合的机理以及穴位贴剂与针刺,内服中药、西药的疗效尚未深入比较研究。三是中药穴位敷贴制剂工艺有待提高。如何突破中药透皮给药、中药味多、成分杂、含量低、吸收差的问题,是尚待解决的关键点与难点。四是证候分型不规范,临床样本规模小,重复性差,缺乏远期疗效对照以及对靶器官损害的评估。因此,制订统一规范的辨证分型、疗效评定标准,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强调长期化个性化的综合防治是今后中医研究工作的重点。

3.3 现实意义

本课题发扬祖国医学外治法,中药和针灸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病证采用不同的药物敷贴,做到病证统一,多水平、多层次、多路径、多靶点治疗,所使用的中药敷贴膏剂制作简单,药源丰富,价格便宜,符合中医的“简、便、验、廉、效”的优势,而且治疗操作简单方便,对于当前广大高血压病患者具有更现实的治疗意义,也为今后临床研究开发出更有效可行的系列穴位敷贴药的新剂型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下册)[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30.

[2]谢璞.中医治疗高血压研究近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 6(5):566-5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4.

[4]杜午奇,刘福明,司晓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1):60-62.

[5]任毅,顾爱华,林晓忠.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6,26(5):58-60.

[6]李建松.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7,20(4):129-130.

[7]蔡光先,朱克俭,韩育明,等.高血压常见证侯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8):492-493.

[8]张小斌,陈书存.降压稳贴片的制备及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2):156-158.

[9]袁霞,邱春复,蒋绍祖.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J].江西中医药,2004,24(12):57.

[10]汪桐.循经贴敷磁片诱发感传220 例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0,9(1):8-9.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降压药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因此降压新药层出不穷,虽已发展到多达近百种,有利尿剂、α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 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β阻滞剂六大类降压药,但在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上仍不尽理想。临床常见同一降压药在不同患者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有较大差别。如何选用降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并且副作用最小,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中医重视气血、脏腑、阴阳的平衡,强调心理、整体、环境的调整,辨证使用中药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的症状;西医注意血压指标及危险分层,使用抗高血压药可有效、迅速控制血压,但临床症状改善有时不理想,如失眠、便秘等长期困扰患者,有的患者还因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而新增加一些不适表现[1]。近年来,国内已有降压西药辨证应用研究的少量报道。

1 降压药的中医辨证应用

在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指导下用药,根据中医辨证选用抗高血压西药,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明显提高原有西药使用的准确性,降低使用盲目性,避免其副作用[2]。

1.1 利尿剂 常用的如寿比山(吲哒帕胺),系非噻嗪类吲哚啉类衍生物,具有利尿作用。有研究表明,寿比山对痰湿壅盛组的降压疗效和症状疗效、降压幅度明显优于阴虚阳亢组,且痰湿壅盛组的患者对吲哒帕胺耐受较好,这说明寿比山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较阴虚阳亢型更为有效,临床用于有水肿或舌体淡胖等痰湿壅盛表现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合[3]。对其作用机制,有人提出“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是高血压病的总病机”的假说,认为痰湿壅盛与脾虚、肾虚相关,脾失健运,津液内停、水湿不化;肾阳虚患者血浆心房肽含量低,利尿作用减少。寿比山能拮抗其利尿作用减少、组织饱满度增高,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4]。因此,利尿剂或有利尿作用的降压药(如寿比山)对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疗效较好。

1.2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血浆肾素活性,抑制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降低心排出量,适用于高血流动力状态(心率快、心排出量高)的患者。此类症状类似中医肝阳上亢证的表现,因此,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疗效较好[5]。

1.3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钙拮抗剂)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减低心脏后负荷。钙通道阻滞剂对痰湿壅盛型、血脉瘀阻型高血压疗效较好[5]。对第2代钙拮抗剂波依定(非洛地平)的降压作用与高血压病的四种常见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表明,波依定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血压降低幅度更明显、症状改善的有效率高,对痰 湿壅盛型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其他三型[6]。

1.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对该类药的辨证应用研究也相对较多。如洛汀新(盐酸苯那普利)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的血压降低幅度更明显、症状改善的有效率高,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其他三型[6]。依那普利对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也优于对非肝阳上亢型。中医肝阳上亢证的主证有烦躁易怒、头痛、头晕、烘热等,这些症状与交感神经功能兴奋有关,而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阳上亢型以高肾素、高血管紧张素Ⅱ居多。洛汀新和依那普利作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故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7]。另外,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型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更佳[1]。综合上述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或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疗效较好[5]。

1.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与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比较研究表明,二者总有效率和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1.6 肾上腺素能抑制剂 利血平是影响交感神经递质的肾上腺素能抑制剂,能耗竭血管壁和心脏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囊泡中的肾上腺素,从而降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利血平对肝阳上亢、肝阳夹湿、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等热性证候的症状有效率、降压疗效均优于脾肾阳虚、痰浊内阻、脾胃虚寒、风痰阻络等寒性证候,可以使阳亢症状消失或减轻,起到平肝潜阳、清泄肝火的作用[9 ]。因目前该药使用较少,缺乏后续的临床研究报道,性味归经、配伍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降压药对同一中医辨证分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也不同,如复方降压制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4种降压药临床疗效的综合对比性研究显示,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患者服用上述4种降压药效果无明显差异( P >0.05);阴虚阳亢证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效果最好,其次是钙拮抗剂、复方制剂,利尿剂效果最差,痰湿壅盛证服用利尿剂效果最佳,其他效果则相似[10]。

2 降压药中医辨证应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有限的报道可以发现,降压西药的辨证应用,是中西医两种医学适应证的交集,更体现了高血压当代个体化治疗的最新理念。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吕士选等[9]的“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虽然学术界对此仍有争议,但是我们发现,在符合西医用药规范的基础上,同时在中医辨证指导下运用降压药,是增加了中医适应证的进一步优选,可以提高降压药的临床疗效;由于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明显提高西药使用的准确性。目前关于降压药中医辨证应用的研究还不成熟,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实验数目少,范围有限。迄今为止,辨证使用降压西药的相关临床研究只涉及了临床常用的六大类降压西药中的一部分,而每类降压药中又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它们的作用又互有异同。(2)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各家说法不一,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也存在争议。对有些证型,如阴阳两虚型还没有相关西药辨证治疗的报道。(3)样本量小。除了“波依定与洛汀新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疗效比较”的实验为适宜样本外,其余均为小样本或

次小样本。(4)关于利血平的实验研究未说明各组之间受试者年龄、病程、高血压病分期及并发症、用药时间等各证型组组间分布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关于“利血平的中药样特性”的推导仅从“利血平的片剂与针剂味甘,且中药平肝熄风的药味也有甘味的记载,故将利血平的药味定为甘”的推断有待商榷[11]。而且只解释了利血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原因,而肝阳夹湿和肝肾阴虚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却没有进一步的研究说明。(5)钙通道阻滞剂对痰湿壅盛型、血脉瘀阻型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阴虚阳亢型或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疗效较好的机制还有待研究。(6)对降压中、西药的相互作用以及降压西药之间、西药与中药之间的联合应用,以及是否可以按照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应用的研究还几乎为空缺。因此,降压西药的辨证合理应用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3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展望

现代医学将高血压病定性为终身性疾病,降压 药的研究虽然日新月异,但是还缺乏完全无副作用和更长效的药物,仍需终身服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不仅关注降低血压,而且对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疾病加以重视,并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了大样本多中心观察研究,发现降压治疗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其所致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西药着重于降压治疗,具有确切的降压效果和靶器官保护作用,广泛适用于某类型高血压或高血压的某项并发症。但是不少病人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虽有所下降,但临床症状未解除,少数病人甚至加重,生活质量反而有所下降。随着“联合用药、个体化”的高血压病治疗新理念的提出,西医也开始更加重视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着眼于提高生活质量。另外,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还要重视降压药的性价比,即用最少的药物、最小的剂量,取得最佳的疗效,同时价格又便宜,使患者经济上能够承受长期服用。因此,从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出发,分别从中、西医理论对高血压病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除借助现代诊察手段外,融合中医的四诊、辨证,通过中西药理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贯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在中医个体化的辨证用药指导下应用降压药,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可以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减少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在迅速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同时,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将副作用降到最小。总之,降压药辨证应用的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将对降压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指导方案,是中西医结合在临床药学领域的有益探索。在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和风险的前提下,为克服西药毒、副作用,发挥药效和寻找新的用途提供了可靠的思路与方法,不但能丰富中医药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中西医的交流、融合,是中西医结合工作切合实用的研究方向,虽然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非常值得我们去克服困难努力完成。相信随着研究的开展,会有更多的有志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的临床医师加入到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Li G. Clinic thoughtway and experience on hypertensive treatment with integrat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Shi Zaixiang. Zhong Xi Yi Jie He Xin Nao Xue Guan Bing Za Zhi. 2006; 4(3): 235-237.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李格. 史载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思路和经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3): 235-237.

2 Jia HZ. Monomer drug’s special effect and applic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3; 1(5): 15-17.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贾海忠. 论单体药物疗效的证型差异与西药辨证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 1(5): 15-17.

3Liu WL.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indapamide on hypertension of different TCM syndrome types. Zhong Yi Za Zhi. 2002; 43(6): 455-456. Chinese.刘望乐.寿比山对不同中医辨证类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比较.中医杂志. 2002; 43(6): 455-456.

4 Deng XG. Discussion of TCM pathogenesis of hyper-tension. Zhong Yi Za Zhi. 2001; 42(4): 197-199. Chi-nese.邓旭光.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 中医杂志. 2001; 42(4): 197-199.

5Shi ZX, Huang L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correlated diseases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eijing: People’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 2003: 203. Chinese.史载祥, 黄柳华. 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03.

6 Zhao ZH, Hu HY, Fan LL, et al.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plendil and lotensin on hypertension of different TCM syndrome types. Zhong Yi Za Zhi. 2005; 46(9): 690-691,70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赵泽红, 胡海燕, 范翎翎, 等. 波依定与洛汀新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疗效比较. 中医杂志. 2005; 46(9): 690-691,701.

7 Yan D, Jiang WM, Chen XH, et al. Recent develop- ment of research 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

n of hypertension.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0; 20(1): 70-72. Chinese.严冬, 蒋为民, 陈晓虎, 等. 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质研究近况.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1): 70-72.

8 Wu XM, Huang QX.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of irbe-sartan and amlodipine on liver Yang exuberance syn-drome hypertension. Xian Dai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5; 14(11): 1409-1410.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吴夏棉, 黄启祥. 伊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疗效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11): 1409-1410.

9 Lü SX, Yue FX. Clinical study on basic properties of reserpinum with TCM theory.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1995; 15(3): 177-179.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吕士选, 岳凤先. 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 15(3): 177-179.

高血压病中医健康指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血压病;颈动脉窦;桥弓穴;推拿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4-01

高血压病[1]是指以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超过正常范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性疾病,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以该病为原发病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居人类死亡原因之首,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甚至会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2]。目前,高血压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运用西药,各种药物只是暂时控制血压,还没有药物可以彻底治愈高血压病;降压药物种类繁多、方案复杂、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服药,导致依从性差、副作用大、耐药性问题日渐突出,寻找安全有效的降压疗法越来越紧迫。推拿手法作为传统医学中治疗高血压病的非药物疗法,大量临床报道降压作用显著[3]。目前,手法降压的作用机理不十分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积极开展手法降压机理的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是高血压病防治的新思路、新方向。

1 血压调节与颈动脉窦的相关性研究

颈动脉窦,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与血压调节功能有关[4]。压力感受器反射的调节在人体血压的调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在血压调节中更为敏感,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与动脉血压间存在负性相关关系[5]。Sleight P等[6]开展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年龄、血压水平和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等因素中,后者是唯一能单独影响血压变异性的因素,决定着运动、应激状态或血管舒缩剂等引起的血压变动范围。

通过刺激颈动脉压力感受器降低血压,在几十年前已经被视为一项颇具潜力的降压方法[7]。现代研究证实[8-9],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对肥胖引起的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这种全新感念的降压方法。该方法具有不损害人类生理压力反射调节,不会出现反射调节紊乱的症状[10],然而技术上的困难使这种方法难以推广[11],有待后期进一步研究。

2 推拿手法作用颈动脉窦(桥弓穴)治疗高血压病

桥弓穴位于颞骨乳突下前方至锁骨上窝内侧线的连线上,下方有许多重要的肌肉、血管和神经分布,从现代解剖学看,颈动脉窦正处于桥弓穴上。颈动脉窦是内脏在体表的反射点,它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当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内压力随之升高,血管壁内压力感受器感受到由于管壁扩张所产生的牵张刺激,引起神经冲动的释放,传递至延髓内的孤束核,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至心脏,形成反射弧,这一反射作用使心率下降,血管扩张,从而使血压降低。现代医学认为[12],推拿桥弓穴正是通过按摩颈动脉窦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传统医学对手法作用颈动脉窦(桥弓穴)治疗高血压病具有大量的应用研究。严隽陶教授[13]主编推拿学应用推拿手法作用于桥弓等穴治疗高血压;罗道珊[14]推拿桥弓穴,发现桥弓穴对高血压病患者有快速降压作用,对有些用药后血压仍居高不下的患者仍可有效降压;高震[15]研究表明指压高血压病人、健康人颈动脉窦区人迎穴皆有降压作用;程炳卿[16]认为,推拿手法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能调节机体功能,加速微循环的建立,改善肌肉的血氧供应,促进新陈代谢,使血管舒张,以达到降压之目的。罗才贵教授[17]认为推拿使人体肌肉放松,肌肉紧张缓解,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阻力降低,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并通过对神经、血管、血流改变的调节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血压。大量临床应用及研究证实手法作用颈动脉窦(桥弓穴)降压作用明确,疗效显著,但作用机理仍不完备。

3 讨 论

传统医学中,桥弓穴是翳风与缺盆的连线区域,《灵枢》所谓“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热去乃止”,即原系“抹桥弓”而来。桥弓与胆经、小肠经、三焦经等经络关系密切,通过手法刺激桥弓穴可以调理经脉气血运行、平衡脏腑阴阳,有平肝息风、清脑明目、宁心安神等效,从而治疗高血压病相关症状,为治疗高血压的经验穴。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桥弓穴区有很多复杂的感受器,包括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节等,推拿刺激桥弓穴可产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可对作用于心肌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产生良性调节,推拿桥弓穴降压是刺激颈动脉窦引起降压反射与其他作用的综合结果,但手法作用颈动脉窦使血压降低的相关机理还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有关推拿防治高血压病的临床文献报道颇多,运用桥弓穴降压疗效明显,但缺乏机理研究作为指导,阻碍了手法的推广应用。通过文献检索及分析,总结出手法作用于颈动脉窦(桥弓穴)降压的可能机制,开展研究观察手法作用后机体相关机制的变化,对手法降压效应机理做进一步阐释,为手法的临床运用提供更为充分的科学依据,实现高血压病安全、有效的手法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血压病防治研究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丁关萍,刘淑华.高血压病的合理用药[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8):953-954.

[2] 胡蓉,罗开良,王翼平.国产坎地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6,31(1):94-96.

[3] 刘元华,洪明星,刘明雪,等.传统手法治疗高血压病的机理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2):32.

[4] 王光明,高利平,蒋信伟.压力感受性反射引起夹闭家兔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升高[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7):432-434.

[5] Buchholz RA,parison of 1-hour and 24-hour blood pressure recordings in central or peripheral baroreceptor-denervated rats[J].Hypertension,1986,8:l154-1163.

[6] Sleight P.The Influence of Arterial Baroreceptors in Man on the Variability of Blood Pressure and Plasma Catecholamines in Man[J].Chest,1983,83(2):320.

[7] Agishi T,Temples J,Peirce EC,etal.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carotid sinus as an experiment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J].J Surg Res,1969,9:305-309.

[8] Sameer K,Mehta J,Eduardo Rame,etal.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and Inflammation[J].Am J Hypertension,2007,20:1385-1391.

[9] 褚稳稳.吴秀萍.刺激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治疗顽固性高血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3):3864-3867.

[10] HeusserK,Tank J,Engeli S,etal.Carotid baroreceplor stimulation'sympathetic activity' baroreflex function'and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J].Hypertension,2010,55:619-626.

[11] Bisoggano J,de Leeuw P,Irwin E,etal.Reduced arrhythmia burden in a resistant hypertensive patient recieving 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 from an implantable device[J].Heart Rhythm,2009,6:5327.

[12] 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

[13] 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87.

[14] 罗道珊.推拿桥弓穴快速降压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l2):1847.

[15] 高震.指压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窦区的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l994,l0(l):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