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创新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一、教育对创新的贡献分析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工人,在知识水平和劳动经验以及劳动技能上都会为创新做出准备和贡献,这些技能知识和经验是创新的知识基础,也是创新的物质基础。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掌握的,而且许多技能与实践经验密不可分。在社会中不仅要存在这样一个能产生出更多有利于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员工实训的基地和场所,而且还要有对社会发展不断产生的需求能做出敏锐反映的教育机构的存在。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培育人敢干创新的勇气和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现代的科学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出现有效的创新活动。因此,职业教育是以培育创新精神为主的场所。

教育是提供创新思维的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只有传授者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培养出来更多创新的人才。这也从另一方面要求创业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重新进行设计,以培养技能为主的课程设计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创新人才的必要基础。

二、现代职业教育历史使命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结构还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与此相应的,初等教育人才,也就是中职中专和高职教育人才是培养出熟练工人的摇篮。过去几年普通高校已经扩招,但是职业教育生源却在下滑,职业教育的比例2005年比1990年下降了38%。我国目前出现的技工荒就是人才结构及培养模式不合理造成的。从现在的普通高校招生后的情况来看,50%的入学率表明,职业教育的生源也应该是余下的那50%。可是却有12%的人未能进入高等职业学院就读。

从发达国家的数字来看,德国70%的初中毕业生在16-19岁接受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学生不到30%。之所以是这样,就在于德国崇尚职业技术教育,根本不存歧视现象。而在我国,这种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歧视现象比比皆是。在瑞士,也有70%的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这也是这个国家在现代高技术领域能前居世界之强的原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发展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创新教育模式。在我国经济转型之际,不断地改革创新是这个时代的要求,职业教育要能够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人才,就得进行改革。改革之标准就在于职业教育职能定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条腿。要用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把事办好,才会更为完善;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从一开始就对社会经济生产负有输送人才的责任;树立高职教育信息化教育和管理,也是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内容

(一)创新就是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的职能

在经济在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实用型人才在为社会经济活动做着贡献,职业教育的职能就在于“服务”经济和社会之需。职业教育的另一个服务对象是家庭。职业教育只有从观念上改变,树立新的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家庭”这样的观念,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市场需求。对于长期发展和支持不足的职业教育应从思想意识和观念上提高,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相应的学历等同起来。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应用型人才,这样的技能型人才通常在生产一线工作,对于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的要求比较高,所以通过技能鉴定的人才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主要的是对于所掌握知识技能的实地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建立一支一定数量质量的教师及管理人员队伍

针对现有职业教育中教师队伍缺乏实践技能这一特征,对于高校教师资格认证中将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放宽一些,让职业学校能够从社会上聘请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专业技术人员担当兼职教师,一方面解决了职业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也密切了职业学校与社会联系,更有利于专业和市场的结合。

(三)职业教育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合力培养人才

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对职业教育发展非常重要。国家要从法律上和政策上进行支持,劳动就业的准入制度我们可以依照德国模式。德国规定,只有在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机构中接受过职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才能就业,而且德国以法将职业教育定性为校企合作、以企业为主的培训机制,教育培训机构担负培养符合企业所需之人才,形成了“产业界向学校投资,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模式。

(四)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数学 创新模式 教学探讨 学习方法

现代职业教育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教育观念、思想、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都处于变革之中,这给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从根本上更新教育理念,遵从先育人后教书的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创新能力教育、生存能力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数学改革教学模式,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1教学原则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首先,应从观念上树立突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原则,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独立研究、更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培养只是受过简单培训、只会记忆与背诵经验、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的人。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实现职业教育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2教学方法

2.1差异性教学方法

学生因相互间的智力、体力、基础、学习动机、情感、毅力及条件等不一致,导致各人在学习中的收获相异。教师应充分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各有所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价值。教学中应建立科学的弹性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异步教学,按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进行教学。基础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而且可以达到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提高性和发展性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动态的确立自己各个学习阶段的目标层次,为自己创造选择和发展的条件与机会。分层教学中的“分层”是隐性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解、示范、提问、评价等各教学活动中,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层教学也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再“一本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激励机制,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这种教学过程异步化、学习过程个别化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均能在自己可达到的教学目标内个性化地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两个方面,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文化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使职业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与普通的学历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相比,职业教育着重于培养企业第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的职业人才,因此,学生更应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http://

职业教育要更加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当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更多地从感性上了解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其次,要能够努力创造实际工作环境,进行模拟教学,让学生更早的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各个环节之问的联系,熟悉工作流程,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后果,让学生在做中学。再次,要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缜密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顺思路,提高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最后,作为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是实现培养适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共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要依托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尽可能到企业中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模拟操作和实践教学与一体的“三位一体”化的立体教学模式。

2.3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在数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人类的思维特征,采用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信息交融在一起,突破了封闭式教学模式和“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了教学结构和过程的裂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得到了全面优化,为教学格局的改变和模式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多媒体技术使数学教学转为全面开放的多向信息交流过程,教学从抽象、微观的认知领域转化为生动的情景,缩小了解情况认知时空,扩大了认知领域,教学活动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更为开放和富有创造活力。教师应利用现代技术去点拨、激励学生,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必将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改革进程,使整个教学过程得到全面优化,从而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4教学评价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工科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强化认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完善政策,加强投入力度,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推进,实现良好的教育质量。工科院校应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与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的开展。本文就工科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实践

一、引言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转型,为了更好的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人才,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科学探索和实践,寻找到合适的途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并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具备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

二、树立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首先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进行缓解,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素质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使其能够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工科院校需要提高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学生创新意识、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完善课堂教学体系的建设,优化实践训练,实现校企的有效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专业教育、通识课程等,[1]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落实,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以及质量的提升。

三、将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的根本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的基础是课程,要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人文素养,使其具备充足的知识投入未来的创业中。工科院校中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设置成为公共必修课,[2]使其与专业课有机结合,通过专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以有效地渗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堂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提高其层次性、科学性以及立体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加实用,能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丰富和优化,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水平得到提升。

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结合

当前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方式,将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需求,利用高校的技术手段,实现高校、政府以及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加强与工科院校相关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实现校企合作,能够对当前市场的实际需要全面了解,使得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能够不断优化调整。通过充分发挥企独特的教育资源以及环境,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生产的结合,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以及实践水平,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水平。工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需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注重职业教育与实践水平提升的有机结合,实现校企合作,使产学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让学生更好地从大学过渡到创业阶段。

五、优化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的建立

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以及目标,从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建立科学有序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推进。工科院校应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强化院、系、专业三个方面的审检,优化校院的督学检查制度,使得创新实践能够顺利推进。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情况制定实践活动的标准,加强考核评价,[3]使得创新实践教育能够高质量推进。实现长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工科院校需要将工程作为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以素质教育的背景,深入分析和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发展的情况,建立长效的实践机制,使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需要相适应,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技术的进步,强化国家实力,工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运行平台,将学生作为主体,使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完善教学质量的监督控制体系,使得教学环节得以优化,树立完善的教学理念、方法等,使得人才培养方式得以转变,使人才的质量得到提升,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作者:李俊儒 秦森 何文劼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宾.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4(34):277.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职业教育;模式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成为国内金融业界重要的新事物。互联网凭借其“平等、开放、分享”等特征迅速渗入传统金融行业中,催生了一大批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云金融、财富管理等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模式。截至2014年12月底,其效益已经突破10万亿,其中较为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从业人员约为39万,超过200万家企业因此受益。互联网金融也于2014年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信号。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金融职业教育必须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向金融行业培养和输出互联网金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互联网金融对金融通才的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

互联网精神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内化互联网思维,以及迁移和转换互联网金融职业角色。

1.培养与内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为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网络小额信贷等新兴业务应运而生。传统依赖于金融中介的金融交易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成本低、交易便捷灵活的无中介模式,这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变,使培养的现代金融人才更加契合互联网思维,能够在全面开放、多元变量并存的互联网环境中形成职业思维模式,能够在设定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互联网金融业态中进行思考和工作。高职教育要以开放性、兼容性的互联网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切入点。

2.快速转换金融业职业角色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也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互联网企业攫取了传统金融业的丰厚利润,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产品重构等方面的竞争更加白热化。这必然会要求从业者具备互联网思维,必然会增加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金融业人才必须及时迁移与转换自己的职业角色。相较于传统金融职业人才角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职业人才更需要改变理念和思维,更需要具备“通识知识、创新意识、互联思维”的能力素质。

3.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金融教育新模式要求学生通晓金融学基本原理,掌握金融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此外,还需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互联网营销、P2P网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等典型业态分类的特点。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具备设计创造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要系统学习互联网金融中的征信、风险测量、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的原理,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了解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等。在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互联网金融运行、管理能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能较好地驾驭和掌控商务谈判。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叠加的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全方位的渗透、影响和改变,使得金融业的格局、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必须要求金融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通才”,所以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硬技能)进行培养,而是需要采用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变革需求开展教学,有效地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行相互叠加,从而在传授传统业务知识和硬技能之外,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的软技能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互动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环境。互联网金融运行的路径、平台、程序等鲜明特点,也需要金融职业教育在教学各环节得以体现,以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三)就业导向的新需求

1.培养模式需要重构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形成了金融业新的就业模式、就业路径和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重视金融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订单”合作,根据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公司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基层业务岗位进行针对性培养。

2.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重塑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就业元素,就业元素权重、企业录用诉求等发生了变化,需要在就业策略上进行调整。在互联网金融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上需要进行重塑,切实做好目标定位。初始就业岗位包括:互联网金融一线业务操作、产品营销、支付结算、系统运营与产品维护、电子商务、投资理财、征信、贷款、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3~5年工作经验积累后可向具有管理职能和专业业务职能的岗位发展。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教育的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仍停留在银行柜台人员等传统低技能就业岗位,对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创新领域的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涉及很少。因此,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教育现状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必然会使得学生失去兴趣。

(二)市场需求的即时性与教育创新滞后性的矛盾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催生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相关工作岗位,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而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没有反映金融业的新发展,在金融理论教材的选用上仍停留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版本,滞后性明显。

(三)教育环境与教育现状的不匹配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金融职业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金融理论学界及业界的变化,以及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以随时拓展创新教学内容。但现阶段,教学质量与评估手段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主动去更新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教学内容,也部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互联网金融教育需求的不均衡

互联网金融具有强有力的跨界整合能力,相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对证券,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行业的整合运作能力要更加强大。跨界整合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将不同行业的功能结合起来,为区域经济的空间和深度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力。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具备跨界知识背景的金融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实践中看,当前金融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旧各自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培养,结果出现了这两类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互联网金融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观念

以金融学科为立足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互联网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一线的,能综合运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通才”

将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引领,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如投资理财专业可以考虑在兼顾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譬如电子商务类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通过网上金融交易操作强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考虑开设金融类选修课程,在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兼顾学生金融基本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等与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够掌握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拥有熟练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营销能力,还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

(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证融合

课程设计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完成金融经济与投融资领域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证书等。按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职业标准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考证课程纳入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培养计划,实现课证的融合。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触角深化和前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互联网金融实训室、软件开发与应用实训室、网络资源共享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以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根据专业面向的不同工作岗位群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比如微贷网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能够提供软件开发和网站建设岗位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真实软件、网站项目的开发与测试,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并能承担简单的程序编码和测试工作。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2]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3]徐谷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应多元化[J].中国经济时报,2014,(6).

[4]张慧瑶.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4,(22).

[5]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6]于博.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与教学设计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4).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网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共享更加迅速、便捷。很多高职院校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建立了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开启了网络教学的尝试。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创新型专门人才,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本文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就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及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顺应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的能力培养包括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这就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能力,从开设课程的设置,到课程内容的选取,再到教学方法的制定,都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社会接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

2、以企业需求为原则,推进校企合作

在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过程中,最好能够多征求和倾听相关行业企业的意见和需求,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研讨,从实际出发,开设更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让学生和岗位“零距离”对接,使招生与就业更好地实现良性循环,体现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一方面,专业课程引入行业、企业生产技术标准,修订教学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校本教材,这样不仅使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得到了及时更新,更使学生通过企业项目实训,提升了其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由此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线联动和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对学校来说,与企业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原则,教师可以深入生产单位一线,丰富实践经验,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定期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对企业而讲,吸纳了紧缺人才,减少了资金投入,弥补了自身产能和技术研发力量的不足,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员工培训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这种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得职业教育走上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之路。

3、突出地方特色,服务经济社会

高职院校要充分立足于本地经济发展,尤其是重点行业、支柱产业以及各类服务业,积极围绕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问题。只有很好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提高其适应、服务和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新要求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各类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加工和处理、利用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交流沟通的水平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作为手段,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在网络环境下组织教学活动要摈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况,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建立公开、平等的教学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注重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无法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开展工作。因此,信息时代的激烈竞争使得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更多的信息获取、加工和拓展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代教师应该能够教给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学会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通过自身知识的建构和加工来不断获得新知,与时代保持同步。

3、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作为教师应尽力使其课堂教学内容科学、方法优化,让学生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汲取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网络在此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新知识、新方法,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也随之改变,较之以往的课堂教学更直观、便捷,更易于接受,从而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新变化

1、学习对象主体化

利用校园数字化,学生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习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从按部就班地接受已制定好的学习目标到量身定制自己的学习进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教师的角色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转变,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主宰者和讲授者逐渐转变成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主导者和设计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引导、帮助、督促学生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2、学习方式多样化

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形式上比较死板,差异化学习、互助学习很难实行,网络教学改变了教师长时间讲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个别化学习、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很好地将知识理解、消化和吸收,这样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学习过程完整化

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从提出问题出发,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带着问题对新知识进行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在同学间互助学习,能够产生并迸发更多的灵感,探索和分析问题的所在,再通过对获取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所应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环环相扣,达到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四、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的现状以及所开展的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有如下一些思考:

1、网络教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无论采用传统的还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都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网络环境如何发展,其服务教学的性质不能变,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展开较早的美国和德国,网络教学只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教师仍为核心。因此,在发展网络教学的进程中,不可盲目夸大外部的网络环境,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网络的飞速发展往往更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和及时地督促,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的能力,切不可形成依赖心理而忽视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更新。

2、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和教学研讨

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应用于课程中?”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我们需要对网络教学的广大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专门培训,内容可包括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网络教学设计与实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等等,尤其是利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训的形式可以采用面对面集中的方式,更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进行远程的培训活动。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学科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探讨和交流,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3、学习资源做到能用、够用、好用

目前,网络中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可以说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真正能够成课程体系、质量较高的学习资源较为匮乏,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开展。优质、高效的学习资源为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不应像大海捞针一样繁多杂乱、毫无头绪,也不该是空中楼阁,深奥难懂、不接地气。教师应本着能用、够用、好用的原则将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制作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以及教辅材料上传至网络,并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合作,讨论交流,发挥网络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结语

总之,职业教育任重道远,教学模式的改革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效。要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教学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依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扩大就业为重点,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需求的能力,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为职业教育的振兴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波.“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

[2]敖立鼎.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网络化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29).

[3]师慧丽,徐超.德国“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3,(19).

[4]曹志宏等.基于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6).

[5]谢传兵,王梅.翻转课堂模式及其对技能教学目标的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

[6]曾向昌.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要素组态及其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