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幼儿 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著名作家鲁迅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说明孩子是具有发明创造的潜力的,只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影响十分关键。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已有广泛表现,不过这种表现往往被家长所忽视甚至误解。

幼儿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创造性思维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培养可以通过幼儿日常从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索欲望

幼儿阶段,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其中表现之一就是他们总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满足探究世界的愿望。不同的家长在面临幼儿形形的问题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家长会不耐烦,有的则恨不得把知道的都告诉孩子。那么到底该如何应对呢?可以根据幼儿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区别对待。如果幼儿的问题是他自己经过思考或别人提示后可以容易找到答案的话,就应让幼儿自己去探索答案。比如,夏天一小女孩从冰箱取出一块冰,冰很快就融化了,小女孩好奇地问妈妈:“冰跑哪去了?”妈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取出一块冰块,把冰块放在火上加热,让小女孩亲眼看冰化成水,水又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妈妈没有更多的言语解释,而是通过直观形象地展示,帮助孩子一起去探索答案,而探索的过程将激发孩子进一步去探寻未知世界。如果孩子的问题令家长很难回答或不好回答,这时也不要简单地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之类应付的话,因为这样孩子会认为自己现在没必要知道,逐渐就不再提问题,不再好奇、探索了。面对这类问题,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查找相关书籍,帮助孩子一起去探索答案。比如,十九世纪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小时候曾问父亲:“肥皂泡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父亲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说:“你的问题,写这本书的人解释过,不过还是初步的,他的名字叫牛顿,你以后从他的书里可以找到答案。”父亲的答案激发了麦克斯韦进一步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并增强了他对书籍的渴求。

幼儿好奇心强烈的另一突出表现就是好动。因为好奇,有的孩子会把刚买的玩具拆开弄坏;有的还会把热水倒进鱼缸给小鱼“取暖”。他们总是会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甚至令人生气的行为。但有时孩子的这些行为中恰恰蕴藏着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比如,一个孩子不小心踩到香蕉皮,他没有像成人那样绕开走或是马上捡起香蕉皮,而是用脚又踩了几下,然后把香蕉皮反过来再踩几下,这样反复踩了几次才扔掉。那么这个孩子是在调皮捣蛋吗?当然不,他在试验香蕉皮的正反两面是不是都那么滑。如果家长不了解他的行为,而是马上制止或批评他,那岂不是扼杀了他的探索行为了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展创造性思维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只有那些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才能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现象,也才能有所发现。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能力上,可能在众人之上。”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观察的主动化、角度的多样化。例如,拿来一只平时吃的土豆,先让孩子猜猜它会长成什么样子?过一段日子后,让孩子观察土豆发的芽的形状、颜色及底部的变化。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使观察有目的性、计划性,这样,孩子的观察目的明确了,观察兴趣也就提高了。对于孩子的新发现,家长要给予及时鼓励。

三、运用启发式提问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更多地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在游戏、绘画、劳动及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去观察、分析、判断、推理,鼓励幼儿大胆设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幼儿认识“什么是动物”的对话中,两位家长提问幼儿的方法截然不同,以下是她们和幼儿的两段对话对比:

第一位家长:

家长:什么是动物?

幼儿:猫是动物,狗是动物……

家长:鸡是不是动物?

幼儿:是动物?

家长:鸭是不是动物?

幼儿:是动物。……

家长:记住,像猫、狗、鸭、鸡……能自己活动的生物都是动物。

第二位家长:

家长:什么是动物?

幼儿:鸡、鸭、狗是动物?

家长:为什么呢?

幼儿:因为它们会叫唤。

家长:蚯蚓不会叫唤,是不是动物?

幼儿: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都是动物。

家长:鱼不会爬,只会在水里游;鸟不会爬,会飞。它们是不是动物?

幼儿: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会活动,能活动的是动物。

家长:飞机会飞,汽车会走,是不是动物呢?

幼儿:不是。它们自己不会飞,不会走,是人开动的。没有生命的不是动物。

家长: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很显然,第二位家长的提问更具启发性,因为她一直都试图让幼儿自己总结答案,而第一位家长是在直接告诉幼儿答案。

四、给幼儿提供宽松的游戏环境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精神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例如,一个塑料杯,孩子开始知道它是喝水用的,后来见别人提水桶,他会在杯上安个小把手当小桶提沙子玩。以后见别人玩望远镜,他又把塑料杯的底打穿,两边盖上透明玻璃纸,又做成了望远镜。这时,如果家长斥责孩子总是破坏东西,就往往会在无意中挫伤孩子的创造意识。反之,如果来自成人方面的限制和压力小,且能对他们的创造性活动予以鼓励或强化,那么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更充分、更自由的发挥和发展。

五、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我们要解决某一创造性问题,首先要进行发散思维,设想种种可能方案,然后进行集中思维,通过分析比较,确定一种最佳方案。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更为重要,它是思维的创造性的主要体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发散性思维入手,培养幼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求异思维能力。家长可以让幼儿说出一些常见物品的用途,例如,让幼儿说出“红砖”有哪些用途,幼儿可能会说:盖房子、修路、当锤子、当武器、当颜料、压纸、垫东西、写字、吸水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说的数量越多,说出的用途越广、越新异独特,就越具有创造性。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范文第2篇

一、概念界定

(一)幼儿科学活动教育是指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是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是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和经验的过程。

(二)幼儿创造性素养是指在幼儿科学活动教育中,幼儿获得创造性意识、创造性习惯和创造性能力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1.创造性意识是指幼儿在科学活动教育中体现出的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思考。

2.创造性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活动教育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获得创造性意识并在此作用下产生一系列相对持久和稳定的行为的心理特征。

3.创造性能力是指幼儿在科学活动教育中,在获得创造性意识或习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某一任务或工作的行动和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是采取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分别是大班幼儿和一线幼儿教师,调查地点是包头市某幼儿园和该园的M大班。以访谈内容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和观察所获得的质性材料为主。

三、幼儿科学活动教育中幼儿创造性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特点

整理、研读和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幼儿科学活动教育中创造性素养的培养存在的问题和特点相对明显和集中,主要体现于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儿教师三个方面,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根深蒂固

幼儿园由于发展基础的限制,仍旧未能摆脱中小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忽略了幼儿本身的特殊性,进行填鸭式教育教学。具体表现为:1.教师的权威性过强,教师唯自己的观点独尊,用权威约束幼儿,重在维持秩序。2.教学内容以课本为范本,忽略幼儿兴趣,脱离幼儿实际生活;教学知识难易程度不当,或完全脱离幼儿原有知识基础和经验,或知识选择过难,或内容过于简单,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基于幼儿年龄特征设计科学的教育活动。3.教学方法死板、单调,不能给幼儿充分的创造空间,未能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观察、思考、提问和探索的科学体验过程等。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科学活动教育中创造性素养的培养未给予高度重视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忽略了以下方面对幼儿科学活动教育中创造性素养的培养:大多数父母忽视或很少关注这个重要的敏感期;家庭教育一般有三种方式:权威性的教养方式,父母控制孩子的一切;放纵型的教养方式,父母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呈现失控状态;而平等和谐的民主型教育方式严重缺乏。没有很好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一个孩子开始玩积木时和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不熟悉的材料做实验时的意义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都在探索未知领域,都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

(三)幼儿教师的师资良莠不齐,教师本身未具备创造性素养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实施者,成败的关键便在于幼儿教师。幼儿科学活动教育中创造性素养的培养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幼儿教师本身的创造性素养。笔者查阅的众多文献资料显示:

1.从宏观角度来说,幼儿教师未改变教学观念;幼儿教师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幼儿教师本身未具备足够的开拓创新能力等。

2.从微观角度而言,就是把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获得等同于科学本质;科学活动材料没有经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脱离了幼儿的经验水平,教学方法单一、模式化;教师主体性代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创设有利的物质环境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环境;注重让幼儿死记硬背科学知识,灌输教育和记忆式教育比较严重。

四、分析案例和访谈笔记

案例:这是幼儿园的一节观摩课。在某班,星期五下午第二课。

活动过程大致如下: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个小实验。

桌上有两个杯子,同时给杯子里倒入热水,一个杯子上蒙上纱网,另一个杯子上蒙上保鲜膜。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杯子上蒙上纱网,看看热气怎么样?”“杯子上蒙上的是保鲜膜,看看热气怎么样?”“为什么保鲜膜上会有小水珠?而纱网上没有小水珠呢?”

教师一口气问完,让幼儿自由回答。现场有点混乱。

之后教师拿起纱网和保鲜膜,幼儿比较观察发现纱网上有一个一个小洞洞,而保鲜膜上没有。教师总结:网的物品具有通透性。

师:根据桌上提供的材料,我们来做个试验。

师:“看看桌上有些什么?”“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第一组是捞小鱼:鱼缸里的水该换了,看看哪个小朋友先捞出小鱼?”

“第二组是分小米花生:我不小心把小米和花生倒在一起了,看看谁先把小米和花生分开?”

“第三组是倒茶:从茶壶里倒出的水好香好清澈啊,怎么没看见茶叶落在水里呢?”

然后教师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哪种工具更方便?”“为什么?”

师:“有了网做的东西的确很方便,那我们也来做个筛米的筛子吧!”

说完便下课,之后并没有真正做该活动。

分析案例:上课效果良好,教学内容与目标均体现了科学性及创造性,原因如下:首先,老师做了一些比较充分的准备。该园各方面资源都很好,所需材料都是轻而易举可以弄到的,而且是成品,不需要老师的手工制作。

其次,上课的人数骤减,减到一半,另一半在户外活动。同时,该课之前上过好几次,有几次也是观摩课,整个活动的设计在经过全园老师的集体讨论和试课,比较全面、合理和科学。但是整个课堂还是由老师控制,老师不停地问,不停地提问这些筛选出来的幼儿,幼儿的回答也很到位,教师不停地赞扬。

最后,所谓的延伸活动,其实只是注重形式的表现,并没有实际操作和练习。然而老师的这种“榜样”行为间接地渗透或影响到幼儿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那么这样对幼儿长久的影响又是什么?特别是对幼儿习惯的培养呢?

五、笔者的深度访谈录

本次谈话的主要思路是从“您认为幼儿科学活动教育现状、幼儿园和家长对该课的态度、自身在该课方面的难题和困惑、您的一线经验和建议”等方面着手,这些方面都将对笔者研究的幼儿科学活动教育中创造性培养产生诸多有益启迪和思考,从中发现影响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应采取的合理策略有哪些,总之,由于此次访谈确实给予笔者很多以前未知的信息和思考,笔者姑且将其称为深度访谈。访谈对象主要择录两个受访对象,分别称为A号和B号受访者,以下是访谈录梗概:

笔者: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课的现状如何?

A号:虽然上面的政策说五大领域是主要内容,而事实上,那是不太现实的。原因很多,一是幼儿人数早已超出合理的班容量,导致科学活动课受时间、空间和材料等限制;二是幼升小的升学压力大。家长和社会的要求,幼儿园的任务,我们都要兼顾,的确很难全面顾及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发展。

B号:我们老师经常要有观摩课,有比赛,有园内的任务,而且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科学活动课就是副课中的副课,幼儿园自己订购了科学活动课的课本,从园里的时间排,就可以看出科目的轻重。只有观摩课才得大下功夫。

A号:我们有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很好地上科学活动课,如果上不好,小朋友们很混乱,当然他们其实最感兴趣的是科学活动课,还有音乐课,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还是比较自由的。

笔者: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根据我们的经验,觉得现阶段的大政策和小政策,上自国家,下至本园,有什么优缺点?

B号:现在的条件是好了,公办幼儿园能得到比较丰厚的资金支持,可是幼儿园并没有充分利用。你也知道,我们幼儿园的科学发现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里边的材料买的都是新的、全套的。可是每个班一周就去一次,而且短短的半个小时,孩子都以玩为目的,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们科学地玩。再说,现在大面积发展的幼儿园招收教师的资质也良莠不齐,就像我们园,算是这里数一数二的幼儿园,但是绝大部分老师的学历是大专,现在幼儿园让我们考取本科文凭,在职考本,其实意义不大。

笔者:家长对幼儿科学活动教育这门课程有什么意见吗?

B号:基本上没有。因为现在家长从事各行各业,都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特别是这样的课程,他们都不是很熟悉,基本是不闻不问,因为他们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有不同的目的。他们理解的幼儿园就是托管,而不是教育的场所。偶尔让家长配合,回去和孩子一起上网搜索某个知识点(你也记得,比如鲸鱼是不是鱼),有些会很配合,但是有一些就不怎么管。这关键在于家长的态度与认识。我们也没办法,时间长了,这门课就这样被搁置了。

笔者分析:从受访者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以下事实:一是在幼儿园中的五大领域课程是有明显区别对待的。幼儿园和授课教师会有重点地倾向某些课程,特别是幼升小考试的科目。而幼儿的科学活动课基本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活动课不足,不提供机会,又何谈科学活动教育中创造性的培养?二是幼儿教师准入资格普遍未能满足实际中的有效需要,一般水平的毕业生均可以成为幼儿教师。首先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还是教学技能来说都存在很大的空白和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科学活动中创造性素养的培养,因为幼儿在这方面的潜力和发展,要靠教师的科学引导和指导帮助。三是家长也出于各种需求和目的,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没有合理而明确的认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或付出努力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这一系列息息相关的事实向我们昭示:幼儿科学活动教育和幼儿创造性素养的培养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瓶颈,我们仍需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在国家政策和各方面的支持下,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因地制宜地运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并且重在落到实处。

六、思考及建议

笔者在认真访谈和实习过后,查阅相关资料,获得有效的翔实资料,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斟酌推敲,对于该问题形成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总结如下:

(一)创设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氛围和环境,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注重幼儿探索过程

中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陶行知在他著名的《创造宣言》中强调“处处是创造的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并号召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提出了五大“解放”的主张。

幼儿科学活动课应该创设一种自由、开放、舒适的心理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心理安全”即幼儿没有受到威胁和压迫,处于放松、和谐的氛围中;“心理自由”即幼儿没有受到过多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在地创新。众所周知,由于幼儿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中心的局限性,他们如果获得肯定,自我成就感特别强,教师可以适当适时表扬幼儿,给予充分的刺激,及时强化,笔者把这种刺激和强化称之为“鲜红的诱惑”,如同新鲜的草莓,可口喜人但又极其脆弱。幼儿的这种舒适的心理感觉获得也是如此。如果教师长期禁锢幼儿的各种“明察秋毫”和“异想天开”,势必会导致幼儿的胆怯自闭,失去创造兴趣,抹杀了一切可能的发掘他们创造性的“诱惑”。此外,教师要把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放在首位,注重探索过程,得到的结果性的认识并不是科学活动课的主要目的,幼儿对过程中的观察、思考、问题解决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要远远大于结果。在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二)幼儿创造性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而非局限于科学活动课

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活动教育也如此。而幼儿创造性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尽管幼儿科学活动课是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幼儿创造性的课程之一,但是靠短短的半个小时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创造性素养的培养还可以渗透于其他各个领域,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

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吸取了西方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后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幼儿科学活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其重要性不逊色于教学活动,而创造性的培养及体现也表现于一日生活的每时每刻。因为教师和幼儿的本领,远不止于课堂中展示出来的,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对幼儿的影响是隐性而深远的。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幼儿创造性素养的培养应该有科学的认识:把它落实于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每时每刻,大事小事都是绝佳契机。

(三)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意识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问题即冲突,而冲突才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和创造良机。冲突的解决实质就是发展。在探索过程中,会有很多顺应及平衡出现,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已不能解决新问题,这时候问题即冲突的出现,正是教育者施教的最佳契机。

当下教师应该及时地、适时地关注孩子发现和提问的需求。对于幼儿科学活动课而言,活动内容和目标均可以是生成的,从幼儿的实际情况或需要中发掘有效的科学内容等。科学需要好奇心,科学需要大胆发现和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问题的来源便是好奇心,儿童天生是“科学家”,喜欢探究,在这一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各种各样的发现。教师面对幼儿千奇百怪的问题,面对幼儿的意外发现,要积极对待,认真处理,抓住各种发掘创造性的契机,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创造力,给出幼儿科学的引导并引导其挖掘和探索,开发其更大的潜在科学创造力量。

(四)提高幼儿师资质量,培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教师

幼儿教师本身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幼儿的创造性素养的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是开始认识世界的时期,很多东西的获得绝大部分靠他人的引导,受他人影响很大。教师是幼儿最主要的教授者,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能够胜任教学工作。首先,幼儿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树立科学的创造性观念。教师要意识到幼儿的创造性不可估量。自己和幼儿互为学习者,彼此共同进步。另外,有创造性的老师肯定有着创造性的态度,喜欢实施创造性的教育,喜欢有着创造潜质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环境、活用教学方法、巧妙的教学活动设计等方式激励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提问,教师要乐于、善于回答幼儿的各种提问,随时注意幼儿的兴趣点,肯定幼儿的发现和问题。笔者还发现,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学会耐心等待,幼儿的思考和表达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 创造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170-01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新时代对幼儿教育的呼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幼儿园的孩子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对于他以后能否适应未来社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每个幼儿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创造力,他们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敢于让他们实践摸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 结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培养创造力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意志力都较弱,他们的创造活动不易持久,创造愿望来得快,去得也快,常常是瞬间即逝,因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具有短暂性的特点。

幼儿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游戏、绘画、语言活动、思维活动和个性特征等方面。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无拘无束地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力,如玩“奥特曼大战怪兽”的游戏,幼儿用积木拼搭成不同形状的“大炮”、“飞机”、“机关枪”,用肢体模仿“奥特曼”、“怪兽”、“战士”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游戏的酷爱使他们玩起来像是真的一样,一会儿找“怪兽”,一会儿“开飞机”,嘴里还念念有词,时常用身体动作表现游戏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幼儿活动的主导者,对幼儿的创造力是扶持培养还是反对限制,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一些人认为活泼好动的孩子吵闹、难管、鬼点子多,像小猴似的,因此,总是想方设法把他们“管起来”,要求孩子的言行举止都看教师的眼色,听从教师的口令。如一味要求小嘴巴抿好,两腿并拢,双手放小腿上,长此以往,表面看起来纪律很好,个个都很听话,然而,幼儿的创造力却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毁灭了。问起话来一问三不知或一个模式回答,不善于动脑筋,不愿尝试接触新事物,不爱与人交往,做事有始无终,变得胆小。

二 充分发挥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幼儿园的孩子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爱提问是幼儿求知、探索精神的体现,而孩子的问题是各式各样的,有些问题似乎很“傻”。作为老师要鼓励、引导孩子提出各种问题,并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有时与孩子的沟通也很必要,不要因为孩子的追问而厌倦、不耐烦、不理睬,甚至说:“滚开、吵死了、不要问”等,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求知欲望,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支持、鼓励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探索行为,有利于萌发幼儿的创造力。

好奇心与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而富于好奇心与想象力正是幼儿天然的心理特征。记得一次美术课,主题是画《我的老师》,孩子们安静地准备着自己的作品,一个孩子边画画边看着我笑,而且双手遮住画,很神秘地不想让别人看的样子。当我笑着走到她身边,问她:“画什么这么开心,能让老师看看吗?”她还是笑着不肯让人看,我又说:“不管你画什么老师都喜欢。”结果她亮出画面,并告诉我说:“我画的是你”。原来当时我怀孕了挺着大肚子,她觉得特别好奇,就把大肚子的我画下来,后来这幅画参加了年级的画展比赛并获了奖。

三 要创设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环境

《纲要》提出了“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理念,这就要求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环境氛围。首先,在物质方面应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时间,独立的空间和一些基本材料,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组合、拆装、创造,以此激发其创造力。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要做到不随意干涉孩子玩、不强制性地让孩子上兴趣班,不随意性地斥责孩子的多端性思考。如强制性的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等,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

另外,在精神方面应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孩子勇于自由地想象和决定。当幼儿表现出任何创造行为时,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赞赏、鼓励,要经常微笑、经常伸出大拇指,让孩子感到安全、温暖、自由、愉快;还要接纳幼儿的错误,幼儿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难免会“闯祸”或出现差错,我们要予以宽厚的谅解,不要过分责备。如孩子将小鸡放到浴缸里给它洗澡,把鱼种到泥土里等,虽然现在孩子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但他们的思维是正确的,只是没有生活经验,需要大人的引导,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童年时的幻想引发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使更多的幼儿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善于引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式方法,幼儿的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充分的展现!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造性; 内隐观; 幼儿绘画; 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2-0028-05

一、研究缘起

幼儿期是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启蒙和奠基阶段,教师在幼儿创造性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 然而,“大部分教师虽想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却不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2〕缺乏明确的评定幼儿创造性的标准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教师往往通过作品来评定幼儿的创造性,作品评定法不但运用最广,且被认为比较可靠。〔3,4〕已有的对幼儿园教师创造性内隐观的研究〔5〕发现,教师会根据外在表现来评定幼儿的创造性,而绘画等艺术领域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创造性的领域。

绘画既是幼儿创造性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想通过绘画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评价问题,即什么样的画是有创造性的,什么样的画是缺乏创造性的。评价直接决定着他对幼儿绘画表现的态度以及对幼儿创造性培养的对策选择。陈红香(1999)对3~6岁幼儿创造性想象进行过调查,她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即独立性、图案利用、新异性和整体布局对幼儿绘画的创造性想象水平进行评价;王灿明和马玲玲(2008)对3~6岁幼儿主题画创造性的发展进行过研究,他们是从构图、造型、设色和讲解四个方面来评定幼儿绘画的创造性的。这些较为明确的评定标准,往往被称为创造性的专家观或外显观。〔6〕而一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所持有的创造性观念被称为创造性的内隐观,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在个体头脑中的关于人类创造力及其发展的看法”。〔7,8〕一线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虽然没有被明确表达出来或形成正式的文本,但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影响这些教师对幼儿绘画创造性的评定,〔9,10〕并贯穿于对幼儿绘画的指导过程中。

本研究以幼儿的绘画作品为载体,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用极端抽样法确定了3名幼儿园美术学科带头人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两名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另一名的访谈因录音机故障而放弃)。这两名教师一名是业务园长,女,42岁,代号为Y;一名是教研组长,女,35岁,代号为Z,Y和Z都有15年以上的教龄,指导的幼儿绘画作品多次公开发表或在相关活动中获奖。

之所以采用极端抽样的方法,主要是考虑到两位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她们反映出来的关于创造性的内隐观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幼儿园美术教师这一群体关于创造性的内隐观。

对“什么样的画是有创造性的”这一问题,研究者在访谈前没有作特定的假设,而是在访谈中以“学习者”的身份加以了解的。〔11〕

(二)研究素材的获得

研究者与两位访谈对象有着较好的工作关系,因此访谈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访谈一共进行了两次,访谈前确定访谈提纲,访谈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追问。

第一次访谈:在访谈前,笔者随机抽取了访谈对象所在幼儿园中班的6幅儿童画作为讨论对象,这些画分为装饰画和意愿画(想象画)两类,每类3幅。根据研究目的,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1)当孩子画完这幅画(依次呈现儿童画),您会如何评价?(2)这3幅画中您觉得哪幅最有创造性,为什么?哪幅最没有创造性,为什么?(3)您如何看待范画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4)如果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黑色的,或者把苹果画成了方形,您会怎么办?

第二次访谈:在对第一次访谈结果进行转录分析之后,研究者发现第一次访谈中出现的6幅画恰好是访谈对象Y指导幼儿创作的作品,这可能影响了Y对画作的评价,同时研究者意识到对有关问题可以追问。因此,三个星期后安排了第二次访谈。在这次访谈中,笔者从其他幼儿园随机选取了3幅儿童意愿画为讨论对象,这次访谈的问题为:(1)您觉得这3幅画中哪一幅画得最好?为什么?哪一幅不好?为什么?(2)您觉得哪幅画最有创造性?为什么?哪一幅创造性最欠缺,为什么?(3)如果要让这些画更富有创造性,您会如何指导孩子?

(三)访谈资料的处理

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本,并进行编码。因为本研究的问题是主题式的,所以采用类属分析法归类。首先是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重点为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共得到166个码号。接下来对166个码号进行分析归类,删除缺乏具体意义的码号,合并同义的码号,得到150个码号。建立编码系统,形成类属关系,最后得到86个与幼儿绘画评定标准相关的码号。

三、研究发现

(一)“好”的儿童画

在访谈中,Y和Z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都会说“我觉得这幅好一点”,这说明访谈对象都是首先从“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来评价一幅儿童画的。联系到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时,教师往往会以“好”为标准来评价儿童画,这里的“好”具体指什么呢?根据相关研究,大部分教师认为聪明的幼儿是有创造性的幼儿,以此推断,教师会不会认为“画得好”的幼儿也是更有创造性的幼儿呢?为此,我们对访谈中涉及的“好”的项目进行了编码分析。结果发现,访谈对象基本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的。

1.整体感觉

在评价一幅画时,两位访谈对象都会强调对画作的整体感觉。如Y认为某幅画好是因为“从整体上看,这幅感觉最好”,这个“整体”指的是画面的整体布局或构图。因此,一幅画画得好是因为“造型好”(Y),“设计也很漂亮”(Z)。而一幅画画得不太好是因为“没有形成整体的概念”“不够丰富”“比较简单”(Y)。

2.关系

在访谈中,两位教师都提到了“关系”这个词。关系在绘画中主要表现为“遮挡关系”,如前后、重叠;“对比关系”,如黑白、大小、高矮等。如Z说“我们提倡孩子绘画要用对比的方法,如大小的对比、图案的对比”。Y在谈到一幅画得“不错”的画时说:“你看这两棵树,有高有低,有层次感。”换言之,画得不太好的画往往是因为没能表现出层次关系。如Z在谈到一幅画得“不好”的画时说:“这幅画给人的整体感觉很平均,树干的粗细,树冠的大小等都是很平均的。”

3.变化

绘画中的“关系”如何来表现,Y和Z均强调指出要关注幼儿的绘画是否有“变化”。画树时如有前后高低的变化,就形成了遮挡关系;有颜色的变化就形成了对比关系。因此,是否有变化是教师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重要标准。如在评价一幅“还可以”的画的时候,Y说“它这个有组合,上面和下面不一样,中间有点小变化”,而在评价一幅画得“不太好”的画时,Y认为画作“比较简单,变化不是太大”,Z也评价该画作“高矮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要多一点变化”。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会指导孩子对画作做进一步的加工。这种加工主要就是让孩子在原画作基础上进行“变化”。研究者追问如何对孩子做进一步指导时,Z表示自己会这样引导孩子:“这些小鸟太规矩了,没有变化,应该把这些小鸟画成飞往不同方向的姿态。”她还认为,要使一幅装饰画看上去更好,应该要有变化,要对“黑白关系作些调整,前后关系变一变,让人感觉到差异”。

4.满

在访谈中,笔者常常听到“满”这个词。在谈到一幅画“不太好”时,Y和Z常提及“满”字。Y评价某幅“比较弱”的画时这样说:“该满的地方没有满,显得有些单调”。而在鼓励孩子进行加工或进一步创作时,她们也会鼓励孩子“画满”,如Y认为,“可以启发他们再画一些东西,把整个画面画满”。Z则表示自己会对没有画满的孩子说:“你画得太空了(意指内容画得少),我收上来怎么挂啊?你画满再给我。”

(二)什么样的画是有创造性的?

评价幼儿的画是否具有创造性是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前提。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是从以下角度来对幼儿绘画的创造性进行评定的。

1.变化

两位教师都认为有创造性的儿童画在图案上是有变化的。如Y谈到一幅“更有创造性”的画时说这幅画“变化比较多”,如造型有所不同、图案有变化、线条多种多样、画面有差异等。而谈到比较缺乏创造性的画作时往往会认为它“线条比较单一,变化比较少”(Z),“很多地方跟老师和别人画得相似”(Y)。

2.丰富

当幼儿在造型、线条、图案方面有变化时,画面自然变得丰富起来。因此,“丰富”是教师在评价儿童画是否有创造性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Z谈到一幅“不太有创造性”的画时说:“要想有变化,就要加点东西,丰富一点。”她甚至认为“多画一点就是创造”。因此,在她们看来,图案丰富、色彩多样的儿童画是有创造性的,而没有画完,画得太空太简单,图案、颜色等太单一的画则是没有创造性的。如Z认为“(有创造性的那幅画)线条和图案比较多,这个(比较缺乏创造性的那幅画)就比较单一”。

3.独特性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访谈对象在评价儿童画是否有创造性时,非常强调是否是“画自己的画”“有自己的特色”“会画书上没有的东西”。如Y说:“我们经常在孩子作画之前说,‘看谁画得和老师不一样,比老师画得更好’。”她认为一幅有创造性的画就是“不要学别人,不要模仿别人,而是画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Z在评价一幅有创造性的画时说“这个(画中的一个图案)书上是没有的”。

四、研究讨论

(一)在幼儿园教师的内隐观中,什么样的儿童画是有创造性的?

“变化”“丰富”和“独特性”是幼儿园教师评价儿童画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标准。“变化”指的是绘画线条、图案、造型等的变化和差异,“丰富”指的是画面的“多”与“满”,“独特性”指的是与范画、他人、书本和教师的不同。

托兰斯等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界定为三个方面:“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由此可见,访谈对象是依据创造性的定义来评价幼儿绘画的创造性的。教师对幼儿绘画“丰富”的要求可以视为创造性思维中“流畅性”的体现,“变化”可以视为“变通性”的体现,而对“独特性”的要求则直接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结合已有研究对幼儿绘画创造性评价的标准可以发现,访谈对象所持有的幼儿绘画创造性评价标准与专家的标准差异不大,这说明访谈对象有关幼儿绘画创造性的评价标准较符合理论期望。

访谈对象之所以能在评价标准上与专家所持有、所期望的标准基本相符,可能跟近年来我国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对创造性的呼吁有关,正如Y所言:“前几年大家都十分强调这个方面(创造性)。”这说明,社会各界对创造性的重视已在观念上影响了幼儿园教师,但这种观念还未成为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时的首要意识,因为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首先是以“好”或“不足”来评价,而不是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评价儿童画的。

(二)幼儿园教师是否更容易将“好”的儿童画视为“有创造性”的画?

幼儿园教师是否倾向于将“画得好”的画视为“有创造性”的画呢?从访谈结果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在研究中,我们请教师分别以“好”的标准和“有创造性”的标准来评定同样的儿童画,结果发现,在两次访谈涉及的9幅画中,只有一位教师在“好”和“有创造性”评定之间有差异。比较访谈对象所持的这两个标准也可以发现,“好”的画和“有创造性”的画都强调“变化”“丰富”“满”“整体感觉”等。略有区别的是,教师在评定“好”的画时比较重视“关系”,即画面的整体结构,而在评定“有创造性”的画时更加注重“独特性”,即强调画的内容应该表达幼儿自己的经验、想法和想象。这种态度还表现在教师对“范画”的态度以及培养幼儿绘画创造性的策略中。如,访谈对象十分强调范画的不同使用方法,希望幼儿在绘画中突破范画,具有更多变化。又如她们在指导幼儿作画时,不论是鼓励、接纳还是启发、引导,都是为了让幼儿画出“好”画。

(三)“好”的画和“有创造性”的画是对立的吗?

以往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目标往往是希望幼儿能画出一幅“好”画。然而,随着社会对创造性的不断提倡,人们逐渐打破了以往整齐划一的标准,突破了“好”这一要求,并逐步形成了“有创造性”就是与众不同的观念。但与此同时,“好”的画和“有创造性”的画两者之间似乎又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

这种对立关系导致了教师在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时产生了一种评价上的矛盾,即在外显观念上表现出对“创造性”的重视,而在内隐观念上仍秉持传统的“好”画标准。也就是说,教师在评价标准、指导策略上还是以“好”为标准来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这种在观念和行为上的“两张皮”现象,使幼儿园的创造性教育活动难以落实。

从外显观和内隐观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12〕如何促进教师创造性观念的转变,我们认为也许有两个选择,一是指向一线教师的,即让外显观来改变教师的内隐观,也就是提出一个明确的外显的“有创造性”的儿童画的评定标准,让教师有据可依,即直接用这一标准来评定儿童画作是否具有创造性;第二种选择则是让内隐观促进外显观的转变。这里需要审视外显观中将“好”的儿童画与“有创造性”的儿童画对立起来的看法。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好”的儿童画的标准中应该有一条标准是有“创造性”的,那么,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幼儿朝着“好”的方向改进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NICHOSON W M,MORAN D J. Teachers’ judgements of preschoolers’ creativity〔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6,63(3):1211-1216.

〔2〕〔7〕KAMPYLIS P,BERKI E,SAARILUOMA P.In-service and prospective teachers’ conception of creativity〔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09,(4): 15-29.

〔3〕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 (1):5-13.

〔4〕〔6〕〔8〕RUNCO M A.Creativ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4,55:657.

〔5〕CHIEN C,HUI A N N. Creativ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Teachers’ perceptions in three Chinese societies〔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10,(5):49-60.

〔9〕王灿明,马玲玲.3~6岁儿童主题画创造性的发展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2):39-42.

〔10〕杨治良,蔡华俭,符起俊.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1,21(6):641-647.

〔1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05.

〔12〕CHAN D W,CHAN L.Theories of creativity:Teachers’ perception of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in Hong Kong〔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9,12(3):185-195.

What Kind of Drawing Is Creative:A Qualitative Study on Preschool Teachers’ Implicit Theory of Creativity

Liu Baogen1,Xu Yu2,Liu Jinhua3

(1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2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0015)

(3Shenhua Road Kindergarten of Hangzhou, Hangzhou, 310030)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教育;创造性思维;语言能力

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语言获得的最佳途径是创造性模仿:在文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在讲述活动中,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从谈话活动中,把自己的所感、所知、所想,通过创造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如何利用语言教育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做创新型教师,增强自身的创造性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伙伴,幼儿的各种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而语言活动是最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幼儿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的作用是显著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会带给幼儿具有创造性的空间。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对教育活动进行多重创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如:“你讲得真好,跟别人不一样。”“你很棒,想象得真奇特……”引导幼儿想得越多越丰富越好。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幼儿来园、饭后、游戏、离园等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幼儿交谈。在交谈中,教师和幼儿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会更加亲密。这不仅对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而且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的作用。在组织幼儿集体学习时,教师应注意给每个幼儿“表达”的机会。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性,才能开展生动活泼的语言教育活动,所以,教师需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创新型教师,增强自身的创造性。

二、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中介和桥梁,要能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在观察中发展幼儿语言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让幼儿仔细观察它们,并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五颜六色的花朵”“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枝条”。从一年四季中各种天气的变化来观察身边环境的变化,并说出自己看到的事物。在下雨天,让幼儿去观察,然后表达下雨前是谁在预报天气,“小蚂蚁搬家”“小燕子低飞”,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下雨时的地面、树、马路、房子和人们都有什么样的变化?”让幼儿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和句子,并可用比赛的形式看谁说得多,看谁说得好。通过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

三、童话故事是最好的“礼物”,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童话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例如,故事《龟兔赛跑》,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自己喜欢的结尾。有的说:“第一次赛跑,小兔子赢了,可是它很骄傲,于是当小乌龟不服气地找它再比一次的时候,它躺在路边睡着了,结果乌龟得了第一名。”也有的说:“还有第三次呢……”第三次的比赛中幼儿又加入了新的小动物,又产生新的故事情节。

四、儿歌、诗歌、唐诗是幼儿创造性语言的“良师益友”

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先听后模仿,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时,不仅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表达新的意思。如,学习儿歌《秋天多么美》时,有幼儿问棉桃姐姐:“为什么咧开嘴呀?”教师带来了采摘的棉桃,让幼儿观察后说出:棉桃成熟了,炸开了口,可以说“咧开嘴”,好像在高兴地笑了一样。这样,幼儿就能说出:“小树叶飘落,好像在跳舞呢。”又如,在《小雨点旅行记》语言活动中,幼儿边表演边讲述,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还引用了《萤火虫》《小星星》《悯农》《江雪》等一系列唐诗和儿歌,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在朗诵中,幼儿出口成章,在实际运用时,又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进行一些创造,这是教师启发引导的结果,也是幼儿自己经验积累的过程。这些语言活动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互为联系,在绘声绘色的朗诵中,联想、对比、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不断地产生。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应渗透进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幼儿语言的创造性也是这样,它与幼儿自身的潜能一样有待细心的教师进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