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对文化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 区域经济 关系 影响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区域经济

在对区域文化非常多的观点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范围,狭义的是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是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对生产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特定需求,决定了它对区域是有所选择的,而区域所拥有的资源要素以及市场空间,又决定了它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性。然而当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有文化产业来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以及文化的促进能力,而文化产业达到相应的水平,也要在某一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来取得丰富的资源以及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技术经济政策甚至自然条件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而比如像水分、光照、土地热量、和灾害频率等这些自然条件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有时还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又会受到什么因素所影响呢?其中包括:资金、技术以及劳动等这些因素所制约。区域经济反映出了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单只反映在一些指标数据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基本关系

首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不仅是相互促进而且是相互约束的一个统一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文化和经济,是社会系统的两大子系统。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作为人本质的一种体现,它们都是人作为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都是人为维持和繁衍自身生产所必需的消费品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知道,交通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差异不太大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却不尽相同,有的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仅仅只靠经济因素来解释的。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以此解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奇迹”和“欠发达”现象。由此可以得出:落后的文化所带来的不可能是先进的经济,而滞后的经济同样也不会产生先进的文化意识。

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区域文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区域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孕育着不同特质的区域文化,也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文化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基础,优性的区域经济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上述分析的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不同区域即使实施相同的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绩效都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区别,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区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所带来的。

文化模式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经生成,就以其特有方式对特定区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全面的调节和控制,使社会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处受其影响。

文化模式的这种特殊方式作用,不但让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更让地区经济的发展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最终会让区域经济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区域文化渗透于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就这样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所谓的特色经济,一般包含特色产业、特色技术、特色产品、特色资源、特色经济区域。

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这些阶段中可以充分的说明了文化观念的更新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起着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指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观念的更新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变革的开始。区域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文化,才能使文化真正成为增强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战略资源和内在精神动力,成为团结凝聚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区域文化认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认同作为区域内经济合作中一个必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于跨越行政区域的更广泛层次的区域合作,文化认同则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必须要有两方面的基础支撑: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政治与文化基础。经济和文化又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没有文化认同的黏结,区域经济合作也就难以整合。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我们中国存在很多亚文化,比如温州、苏南、珠江三角洲有着不同的较为开放型的亚文化。还有较为封闭的孤岛文化、山地文化、盆地文化。山西的山地文化,很封闭、守旧、保守、保护性强、排他性强。盆地文化也是一样,自娱自乐,像成都就是这样。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亚文化形成均受其要素禀赋、自然区位环境、历史环境、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政策制度环境的影响。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不同亚文化反过来对他们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影响到经济、经济影响到文化,但不是决定性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出现了多种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温州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个体私人经济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乡镇集体经济来发展地方经济,珠江模式则是指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模式的趋同不是要超越地方文化,有些地方文化与全球化市场文化一致,不存在超越的问题,有些不一致,也不一定要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文化,需要他们自我觉醒,因为如果要发展必须跟其他地方交流,必须开放,必须减少保护,必须要吸引外地资源,在交往当中他们自然而然会对文化做出选择。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文化竞争、制度竞争、改制与市场冲击,对于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五、结束语

文化的形成是漫长的,但是形成之后又有相对稳定的过程,经济过程本身变化比较快,而且在动态特性上非常明显,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发生变化,在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排除可能会有。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在越来越小了,世界文化的差异就凸现出来了,所以更要重视文化了。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就必然要把文化作为重要要素提到规划议程上,没有文化的规划是不完整的,是欠缺的,并且文化要占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我说可以包容多种文化,走向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谭希培.邱建明.论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船山学刊,2005(3)

[2]徐李全.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5(2)

[3]欧人.关于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4(5)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经济;区域经济;巴蜀文化;相互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就在这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背后,也带了很多负面的效应,譬如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种种矛盾不断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固然有政府和市场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而影响人这一因素最重要的便是文化。从而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分析在一个区域中,其文化对于该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如何影响的,旨在了解并明确地区文化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规律以及针对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试图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区域文化方面下的建议。

1.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1.1 区域文化

文化是从中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发展出来的概念,曾经指的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历史上,对于文化为和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美国的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理解为:文化是人类或某一社会整体所共同认可的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语言、价值观、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书《原始文化》中指出:文明亦或是文化,对于其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包括了全部的信仰、知识、道德、风俗、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理解和认可的任何其他的技能和习惯的统一体”。

由于文化的主体是人,并且人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之中,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文化就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的文化。这一文化所波及的范围也是包含在一定的地域之中,很难超越出这一区域。这一区域的文化是在这一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相互的交际方式之下形成的。区域文化持续的、不断的影响着这一区域的人们,人们的价值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对事物的理解方式、经济上的行为活动都受其影响,而外在的表现就是行为习惯、生活风俗、人际关系、政策制度的不同。

1.2区域经济

人类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总的来看基本算是一部经济的历史。 穿衣、食物、住房、行为、养育子女、游乐都离不开经济。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经济”一词是从中国古代就一直流传下来的,它本身的含意与我们现在口头上说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所说的“经济”有着“经邦济世”的含意;而现在我们口头上说的“经济”应该是外来品,约等于物质财富。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资源配置”学说,经济学称为: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但其实质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然是“唯利是图”,过分刺激物质欲望,弱化人性或是将人性物化。当代经济学界最流行的“经济”的概念是:为满足需要而合理的对待稀缺资源。

通过上述描述,则区域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某一区域的经济情况,反应了该区域的经济,其发展的规律,以及其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内涵,还包括外延部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按照老祖宗的意思来理解经济,便是“经邦济世”的意思,那么我们现在所谈论与分析的区域经济,其含义就在于一个区域的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1.3区域中,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

谈论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性,首先需要明确的了解到,区域文化是通过对这一区域中的人们在精神和心智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导致其经济的改变。对于文化这样一个大的概念来说,它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比如传统的行为、、神话传说等等各种规范与不规范的制度,但这些内容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因为文化是作用于人们的思维,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说,文化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既然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所做,那么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一社会政策的选取、运行模式的选择、发展方式的决定,也都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也会使这一被影响的区域产生出独有的经济形态。而这独有的经济发展形态也会反过来造就独特的文化。

2.四川省区域文化的特征

2.1巴蜀文化的开放性

巴蜀文明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如若要追溯到其初始时期,那么就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它是一个容纳性很高的文化,同时它的开放性也非常的大。我们常说的三星堆,在里面出土的铜饰就和夏文明相类似,这也可以说明,夏禹文化由西兴起并逐渐往东发展的历史过程。三星堆、金沙遗址同时与良渚文化也非常的相近,这也说明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很早就发生的。种种事实都说明,巴蜀文化是一个开放性很高的文化。

2.2巴蜀文化的整体性

追溯到巴蜀文明的起源就会发现,从一开始,巴蜀文化就有相中原发展的趋势,并不断的实现自身的拓展。其一,在秦汉以后,巴蜀文化在不断向中原拓展的进程中,文化认同感是非常强的,这也为其成为汉文化的一个分支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二,由于巴蜀人自身的个性特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不同,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巴蜀文化,使巴蜀文化更加的具有时代感,更加的能够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

3.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的路径分析

在一个区域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毋庸置疑的一个因素就是其都一定有人的参与,否则就不能成为经济活动。既然是由人们的参与,那么人对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与走向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用电脑来比喻,众所周知,一台电脑的成功运行不但需要好的操作系统,也同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只有二者相互适应,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既定的目标。而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其文化就是这台“电脑”的操作系统,而其中的人则是软件,只有文化与人相互适应,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具体来说,该区域中人们的思维观念、意识形态、精神活动、心理因素,都是该区域文化的外在体现。这些外在的体现就决定了人们怎样去行动,怎样去思考,也就决定了经济如何去发展,如何去进步。人们思考的不同,行为方式的不同,消费观念的不同,就直接使经济发展的走向产生了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区域的文化是决定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内在的价值体现,是基础。

3.1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模式产生影响

上述段落表明,一个区域的文化形成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软性环境。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区域的文化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影响就一定会伴随着消极的因素存在。对于大的方面而言,我们可以说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但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就可以区别出“好”与“坏”,好的文化就是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坏”的文化就不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不能够恰当的融入到市场经济的要求之中。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该区域选择的发展方向与道路,而这一选择的主体是人,人们是依靠对于经济的理解,对于本区域的了解,对经济规律的总结而选择的,在这一选择的背后,就是观念的差异,也既是文化的差异。

正如前文对文化的探讨中所阐述的那样,文化在一个区域中是经过这一区域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日积月累、不断的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每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机遇不同,就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一文化特征一旦形成并且固定下来,就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那么就会持续不断的影响着这一区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价值评判,从而逐渐的渗透到人们日常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经济活动,这也因此,形成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特色轨迹。

3.2区域文化对区域制度的影响

3.2.1区域文化影响制度的选择

由于文化是不断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那么文化在这一层面上与制度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文化的这种约束与引导作用不是强制性的,因此,其可看做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但这样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又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制度的设定与实施也是根据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所需要而设定的,人们的需要就是文化的体现,从而,制度的设立也和文化的特征有很强的关联性。而制度的实施与发展,就会对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2区域文化影响制度的变迁

一个制度不是说确立完成就永远不会改变,之前已经说过,制度的设立也是因为在这一区域中人们的生活、工作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向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经济环境不断的在变化,那么,有一些制度就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势头,需要作出调整。但从另外一方面说,制度的改变会存在路径依赖的特征,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特征,其本质就在于一个区域中文化的稳定性。文化是长久一来不断继承和发展的,是几乎固定的,而文化又对制度的设立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制度的变迁必然要收到文化这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如果不考虑文化的这种稳定性而变迁制度,是一种耗时耗力的行为,也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而基于文化的制度变迁,就是回归本质,找寻规律的一种做事态度,会对制度的变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对策与建议

我们已经了解到,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在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条件下,从文化方面提出一些对于经济发展有益的建议与意见就显得非常的关键与重要。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单单是其物质财富的不断暴涨,对于这个区域中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活动、生态环境都有着一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一定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上来说都是一样的。事实上,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区域间无序竞争的异常的惨烈、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也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事情,这种种困难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政府的原因、市场的原因、制度的原因、全球化的原因,但最本质的原因应该还是人的因素。人是决定一切的基础,因为这所有的状态与结果都是人参与与创造的。而对于人来说,他的行为、思维,都是由其本身的文化决定的。所以,我们说,既然区域经济会碰到各种困难,而困难的源头在于人,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文化的因素下手,来逐本溯源的解决这个问题。

4.1培育出优秀的文化人才,以人为本

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也证明了文化确实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推动或是抑制作用,另外,文化是通过人这一中介来作用于经济从而来影响经济的发展的,所以说在对策与建议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人才是一切的关键,没有了人才,一切也都是空谈。那么文化的传承、创新、改变也都是需要有一大批的人才来完善与实施的。因此,在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下,有一批既懂得文化发展又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这样的产生出来的文化才能够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服务。而人才的培育与发展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因为可能我们身边本身就有很多的人才,但我们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或是没有认真的培养他们,倾听他们,总是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殊不知,只有本区域的人才才会更加的了解本区域的文化,更加的对本区域的这片土地保有一颗诚挚之心,才能够更好的为这片自己生长的土地服务。

4.2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取长补短

在中国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那么,这样多的文化存在于我们这一个国家,其本身就为我们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因为,每一个文化在经济发展这一个面向中,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陷,都有着适应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那一面,所以,我们才需要加强相互交流的力度,不断的去交流、去借鉴、去观察、去实践,学习先进,改善自身,力求能够使本区域的文化更加的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巴蜀文化的开放性,这就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文化特征。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分工体系之上的,而分工体系得以快速发展,也是因为不断的开放交流与合作的产物,所以,在开放性这一方面,巴蜀文化有着先天的优势。又比如江浙文化中的工商文化,使他们对于工商理解与实践就领先其他区域的人们,所以,江浙的中小企业特别的多,而且发展也非常的好。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不同的文化,把自己的视野打开,把自己的心胸打开,多去学习,不断吸收。

4.3制度入手,规范先行

我们都清楚,制度是一种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作用的一种人们共同认可的取向标准,并且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制度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它能够直接决定人们在某些方面该怎样行动与思考。所以,从制度层面来说,如何建立一个适应的制度来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就显得非常关键。制度的建立需要人们对于区域环境的透彻了解、对于区域文化的本质认识,制度的施行需要相关机构与人员的密切配合和严格执行,制度的变迁需要文化的先导作用,这些都是在制度的制定与发展过程中所必要的步骤。一个好的制度能够去引导这一区域的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看法与行为,一个不好的制度也会抑制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制度的作用非常的明显。

从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层面来说,好的制度就是能够去吸纳这些优秀的人才,并且能够对人才起到好的激励作用,使人们愿意且乐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使人们能够劳有所得,能够对于人们的付出起到良好的回馈作用;其次,对于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来说,好的制度就是能够去不断的鼓励外来文化的流入与本区域文化的流出,能够建立一些好的环境来使不同的文化在一个平台上相互交流与借鉴,当然这都是需要制度的制定者有很好的文化意识的基础之上的。(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红英.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子研究――以五金文化与永康发展为个案[J].价格月刊,2013,(3).

[2] 於凡,欧向军.区域文化资源与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异[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3).

[3] 王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浅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

[4] 高彦彦,杨德才.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分析――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的崛起[J].温州大学学报,2010,(2).

[5] 李庆松,董四代.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J].前言,2009,(4).

[6] 欧人.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9,(5).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环境价值 Gray(1988)模型影响

一、对Gray(1988)模型的认识

在对会计价值进行研究过程中,Gray(1988)模型将Hofstede(1980)文化模型实际运用到了相关研究中,对于进行会计价值研究是一种突破性的创新,同时Gray模型为会计价值建构了基本理论模型,它的意义在于:为以后研究会计环境因素对会计价值的影响有了基本分析框架的支持。但是,这类的研究更注重对文化因素和一个Gray模型会计价值或者是多个的相关性的考察,忽视了非文化会计环境对会计价值也会产生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方向来看,只有少数的学者对会计价值受到非文化的会计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这些只是少数,难以形成系统性。从目前已经进行的或是正在进行的研究来看,研究多以非文化环境对会计制度或是会计事物的影响为主,并非是对会计价值的影响进行考察。所以说现有的研究考察忽视了非文化会计环境因素对会计价值的影响。

随着对国际会计准则实际应用、推广以后。已经对国际准则开始应用的国家来说,他们一般要建立至少两套会计制度即本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使用导致环境因素在会计价值影响方面的模糊,各个国家之间具有不同的会计系统。会计系统间存在的差异表现为两点:一方面就是各个国家对于一些非上市公司与非跨国公司在使用自己国家的会计制度上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就是对于不同国家与不同公司来说,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时产生的版本也不同。这两种差异性的存在共同之处就是受环境因素影响所致。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解析非文化会计环境因素对会计价值的影响,能够促进我们对当前国际会计趋同的障碍全面、精确的了解,并为解决会计趋同的障碍寻找更为适当合理的方法。这样的研究有几点意义:第一,对各个国家之间会计师的财务报告出现行为上的差异能够增强理解。第二,对于促进国际会计的协调,推动经济一体化有重要意义。第三,进行政策制定时可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主要是指当一定的环境因素变化时,相关人员能够凭借此项研究,进行对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

二、非文化会计环境因素对会计价值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政治因素对会计价值的影响

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意识形态与政治组织体制两种。我们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量方面进行分析。相对对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由,国家不进行干预,在这种环境下的会计价值则倾向多灵活、少法律控制,这也造成了会计职业团体相对发展,对专业有独立判断的偏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同,它更多的是对国家政权的强调,进行对市场、企业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所以社会主义下的会计价值偏向法律控制的价值取向。与自由主义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强大国家政权的建立为基础,对市场经济进行保护,促进其发展,同时确保发展的安全性,这种形式与会计价值采用保守的力量方法即利润计量,用以对市场安全性进行关注是相符合的。这与自由主义有很大不同。二者在对信息的影响上都有不确定性

(二)经济体制对会计价值的影响

会计发展和经济发展二者紧密联系。所以说会计系统同时也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价格是信息涵盖的重要内容,对于进行接收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大家都是平等的。而经济体中计划为主导的时候,信息以指令为主要内容。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市场为主导下的经济体中,企业偏向对外界的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而与之相对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会计价值则是对法律控制、统一性的偏向。从会计稳健原则的内容,以及对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价值进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相对计划经济而言,市场经济更适合稳健主义价值。

(三)法律渊源对会计价值的影响

法律渊源包括普通法、成文法两种。普通法以会计实务为基础,比成文法更为灵活,这点看,普通法与会计价值中所具有的灵活性是相符合的。成文法中,把会计原则及其相关制度与法律结合,纳入法律的范畴。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需要遵循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控制、统一性的价值。与成文法的国家相对比,普通法的国家相对透明。法律渊源影响了稳健主义,并且方向是混乱的。同时影响还取决于法律所发挥的执行力与处罚力。普通法国家稳健性的程度高于成文法。其强调的法律的处罚力与执行力更适合稳健计量的实际应用。

(四)税收系统对会计价值的影响

会计价值同样受到税收系统的影响,会计报表是政府对纳税所得进行计算的需要,所以税收体系会对会计准则、制度产生影响,为了与税收规定统一,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需要对考虑当地税收。部分国家,会计功能就有执行市场这一项,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由民间的会计职业团体自己制定的,与税法不同。出现了“税会合一”、“税会分离”两种形式。两种体系下,使用会计系信息者会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会计透明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非文化会计环境因素对会计价值的影响,借鉴了Gray(1988)模型对会计价值的影响,但是并未做深入探讨,存在不足之处。最后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会计价值的影响。本文只是初步探索,希望大家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潘爱玲,李彬,林亚囡,宿伟娜,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文献书评及未来研究展望[J].会计研究,2012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范文第4篇

(一)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

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任何旅游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必须拥有特有的、独立的企业文化,如果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文化的支撑,对旅游产业从长久的发展进行分析,将会对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以及制约,旅游产业的本质的特点主要是以旅游景点特色文化为支撑,以特色文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的文化具有先导作用,以竞争为方式,以发展为平衡,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特色文化对推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推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旅游收益不仅与旅游人数的数量有关,而且与旅游企业的品牌、服务以及文化层次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愈紧密,企业文化因素愈多;旅游产业经济愈发达,旅游企业发展模式就会更加健全,旅游企业的发展速度就会愈快。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只有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快旅游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从而才能推动旅游产业以及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旅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以及理解不够,很多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只是表面现象,很多旅游企业只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上以及硬件设施的创新上,但是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以及文化的变更有很多的局限性,并且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注重新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而对旅游地区中的传统文化以及旧文化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建设的新形势的企业文化缺乏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从而造成企业文化建设受到停滞的现象。

三、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不断超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旅游产业中培育创新性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和核心。但是传统的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对传统的自然情结,从而形成人们传统的观念,因此想要转化人们的传统观念是不现实的,只有不断提高全民的现代文化素质,不断吸取、学习外来文化,并不断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创新旅游产业文化。并且还应该进行分析并找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缺陷,从而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观念,培养并体现新时代的精神的竞争观念、创新观念以及市场观念,还应该充分体现传统的特色文化,将传统的特色文化融入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从而将企业文化成为旅游企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新时期管理的核心理念。随着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转变,企业中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旅游企业这一特殊的行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十分关注人的文化背景以及人的志趣,并且应该尊重人的尊严以及价值,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充分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不断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

一是经营机制的创新,在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采用市场化理念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在旅游文化企业应该采取“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以及企业运作”的原则,开展管理权、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从而形成旅游企业的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应该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建设,在旅游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形成统一的领导以及企业管理,并且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三是投入机制的创新,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可以在企业中加强投入机制的创新,可以设立专门的旅游企业专项资金作为旅游景区以及景点的宣传促销以及人才教育培训机制,还可以根据旅游企业中现有的资金开发招商引资,实施资本运作,从而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以及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创造旅游企业品牌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范文第5篇

当人们在试图破解李约瑟难题、寻找“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终极原因时,从《易经》带给国人的文化思维习俗去解读不失是一种路径。《易经》简约化表达方式不利于科学缜密思维方式的形成,《易经》简约化类比方法不优越于科学技术方法的运用,《易经》简约化价值取向不施惠于科学精神的发展。其特征与实证检验、具体系统、准确标准的科技理性不相符合,然而这种简约化文化精神恰恰影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 《易经》;简约化;文化精神;科技影响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105-04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这是为什么呢?国内外许多顶极学者和专家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发表了题为《易经与中国文化》的演讲。他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他把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芽的原因归罪于五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入世的而非出世的;二是科举制度;三是国人观念上把技术看作“奇技巧”;四是国人缺乏推演思维;五是天人合一观。而四、五点全是《易经》之过,把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萌芽,反映在思维领域的缺陷归罪于《易经》在推理方面只注重归纳法而轻视演绎法;把天人视为一体、内外同理,抹杀了自然规律跟人世间规律的区别。

事实上,《易经》文化不仅存有归纳法而且存在演绎法。《周易·系辞上传》记载“易有太极则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讲的就是演绎法。然而《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和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当人们在试图破解李约瑟难题、寻找“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终极原因时,从《易经》带给国人的文化思维习俗去解读不失是一种路径。

一、《易经》简约化表达方式不

利于科学缜密思维方式的形成

其一,《易经》符号简约化。《易经》仅用阳爻和阴爻二个基本符号,用三个爻的不同组合形成八卦,再由两个八卦的重组得出64卦。不同的卦象均由阳阴两个基本符号在易变中演生而来。比如泰卦,上坤下乾。坤是地,乾为天。古代人迷信,认为地在上天在下,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是天地交通之象。《易经》仅用二种符号来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运动规律,而不是采用每一具体的符号对具体事物进行定格;仅用极少的几个符号表达变幻不拘的具体事物的表象。用极其少的质料因来简约一切实际问题,缺乏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性质具体表征。符号简约易于拘泥于简单的符号组合,忽略事物真实的面目。试问人的名子符号能够穷尽作为自然人的思想及个性吗?代表表象的符号不能透视事物内部的规律。运用简约的符号只能便于对事物进行记录和描述,只能从最简明和简易的方面去刻画,至于表象之内的东西,仅靠简约后的几个符号进行提炼是很困难的,必然采取与简约相反的路径去探测。比如用系统化、整体化、有机化比较简约化更复杂更科学的路径去探索,可能要比从表象对事物进行简单的认知更深入、更深刻、更透彻。因此,化繁为简的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只能代表着简易和粗浅。古代先民采用简约的符号,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反映了中国文化在《易经》中所表现出的简单性、直观性和象征性。而西方文化在对事物作以区分时,总是以特别明确的符号进行标注,每个意义与事物都非常的确定和清楚。比如“”代表推理的结果;“+”代表数字累加。符号意义非常的确定、唯一和具体。而《易经》64卦象符号是在两个基本符号的易变下赋予不同的表象,不仅难以理解而且也难以记忆。不仅会给人造成形似、大致、模糊、笼统的错觉,而且使人的思维停留在一种简化、简单、近似的塑化环境中,进而习惯于“掌握表象等同于完成了对事物整体认识”的简约思维。在符号的选择上,《易经》文化走上的是一条看起来非常简单,实质上对事物的描述和表达却不是一件很简约的事。在简约符号的文化积淀下国人的思维和注意力往往放在对事物表述的简单刻画上,忽略了符号背后事物之间的逻辑性、思辨性和实证的思维联系,没有形成追求确定不疑的知识文化精神。而这三者恰恰是西方科学的本质特征。

其二,语言文字简约化。“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育的年代。”[1]在这一过程,中华文明始终贯穿着文字及语言简约的价值取向。因为语言的简约化可以重点表达语言的发音量和文字的表达效果。比如说“爸”和“爸爸”,当喊出声时,前者声量必定有力有声有色,后者则被第二个爸字轻音弱化。中国古文堪称语言文字简约化的代表和典范。为了使字词更简约、更精美、更上口,中国古文往往不遵循现代语法逻辑结构。杨振宁先生认为世界各地的原始语言和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结构,而汉语中的单音是仅有的。如64卦的卦名乾、坤等,读起来声音洪亮底气足,有力有份量,它适宜中国古人对体内过剩能力的发泄需要,因此受到当时人们的欢迎。元、利、贞、吉、凶、阳、阴等这些单音节字一直被保留下来,足以说明语言文字的简约化是受到《易经》的影响。中国先民为了语言文字的简约化,往往不注意语言的系统性和表达的逻辑性。有时为了力求字词的简约化牺牲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造成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非常的不确定性。象征意、通借字、引申意、扩展意等等从表象来看难以确定,根据不同人的心情和思绪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而英语却不同,比如word是单词、言语、消息之意,前头加上the 则变为圣经的意思。英文多以复音出现,不同的词代表不同的意义,非常的精准。比如respectable(应受到尊敬的);respectful(尊敬的人);respective(各自的)。即使它们是同词性的词,符号表达不同,音节读音不同,意义不同。结构区分相当清楚,意义区别相当明显,不存在词性不清楚,结构不明确,意义混乱和笼统问题。《易经》语言文字以简约化著称,它淡化了人们逻辑一致性和系统性的思维观念。在意义方面某种程度上《易经》带给人们的不是确定性的真理,而是思维的随意性,缺乏理性,主客不分,天人一体的幻境。从中国古文诗辞歌赋中可略知一二。中国诸子百家格言警句多,但之间联系不严密;《道德经》隽语名言多,但缺乏系统性;《论语》言语简明但不规范。既然《易经》文化表达了一种简单和大致能够描述事物表象的价值倾向、一种简练和似是而非的思维定式,缺少精准性、系统性和逻辑推演的科学探究理路,那么要让《易经》文化担当起培植科学发展精神的给养和土壤,恐怕它难负此任。

二、《易经》简约化类比方法

不优越于科学技术方法的运用

首先,简约化类比方法不是一种严谨科学的逻辑推理方法。爱因斯坦说得好,“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2]《易经》简约化思维在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联时,不是主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而是采用与归纳和演绎相比具有简约特征的类比法。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而类比推理被视为与归纳和演绎并列的一种推理方式,是从个别到一般或一般到一般。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而类比推理的结论与不完全归纳一样是或然性的。类比推理看似有归纳的影像,但不是归纳,它偷功省力,不象演绎那样进行的严密和扎实,采用牵强附会的思维达到对另一事物进行推理。“《易经》的思维方式与其说是归纳,不如说是类比;与其说是归纳思维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还不如说是类比思维犯的错。归纳是一种科学的推理方式除了不完全归纳外,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可靠的。而类比思维就不同了,得出的结论只是具有或然性。而且由于类比思维的滥用,造成中国科技上比附大行其道,确实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蜕变。”[3]简约化类比即简单类比是《易经》的根本思维方法,代表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类比、比喻、象征等思维形式,从本质上看,是同一形态的东西。比喻是类比的表现形式,象征即是隐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三者都建立在经验的、具象的基础上,都是主体借助一定的物象或原理,以阐明特定的情感意志的一种方法。”[4]简约类比主要表达主体的情感意志,常被用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理解为修辞手法更为恰当,感性的因素多一些。而归纳和演绎,尤其是演绎,它是在大前提下透析一切内涵的有效推理手段和渠道。“类比推理前提不蕴涵结论,推理的根据不够充分。类比推理所依据的是两事物一部分属性相同,进而推知另外属性也相同,这样,前提不能蕴含结论,推理的根据不够充分,不能保证结论必然正确。”[5]这种方法容易在不同类别的事物之间通过牵强的类比,形成表象的、非本质的、错误的联系,用在科学研究中是不能推出正确的定律和定理来的。《易经》在逻辑方法上这种简约化,使原来可以初见科学的演绎法自然发展下去却被简约的时尚思维环境裹挟在垃圾堆里,只计简便、可行、实用,而不再付出求真、探秘和创新的坚持。后来这种简约化的类比方法被儒学吸取,天与人的关系被类比为合一一体。到了汉代董仲舒时期,《易经》文化中的简约化类比方法被比附歪曲到天人感应的地步。

其次,简约类比方法是一种原始思维方法,缺乏严密的分析和推理。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把握,往往使用更容易表达的想象力。只要有一个类似的点,古人就爱发挥想象和幻想,在似是而非的记忆中,对似同相同的东西复现就会感觉到安全。对于事物出现的原因及结果,在飘渺不定的幻觉下很难实现理性的分析。醉酒人不理智,脑际中晃忽出现曾经发生过的同类事件,比如勾起使他不快乐的往事。这是人类本能就会的原始类比思维起到的作用。这种方法把事物之间的相同假设当成真理,而不去考虑进一步地验证,缺乏科学理性和科学实验,不是促成科学萌芽的根本方法。列维·布留尔从逻辑的角度研究了原始人的逻辑思维方式,认为简约类比方法容易产生因果不分,“他们把原因与前件混淆起来了”[6]。中国先民富有想象力的类比方法,对一种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要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科学技术,仅靠简约类比的思维方法是不能催生出近代科技的。“《易经》的类比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既有积极的影响,也阻碍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进一步研究”[7],因为易经采用的推理方法是一种原始的类比方法,用玄乎至今没人说清楚的阴阳五行是什么来类比天道、自然和社会,并主观地取象作比,为人类、自然和社会之间在观念上编织了一幅象征感应之网。用卦象的意义把人世和自然界嫁接起来,忽视严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沈致远说:“中国传统思想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许多重要发现都停留在孤立而未形成体系,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现实是非常可惜的。”[8]因此可见简约类比思维方式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进作用不如严密的推理和实验优越。如果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把科学思维熟掌于心,变成身体技能的一部分,这样才能驾驭科学技术的发展列车。

三、《易经》简约化价值取

向不施惠于科学精神的发展

一方面,《易经》以简约化画像和文字展现一种神秘主义的力量。作为古代神秘文化原是用来调适古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不是用来帮助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吴国胜认为“人的先祖,为他的巨大的心理能量所困扰,……充满了恐惧、愤怒甚至绝望的情绪”[9]。古人不是因为没吃没喝而恐惧,而是因为内心巨大的能量不知如何释放而恐慌。 “为了调适内在的恐惧心理,必须得做一些文化上的功课。第一步就是制造各式各样的人类符号,制造意义世界。”[10]人类早期的基本活动主要是跳舞、典礼、巫术、图腾等仪式表现。这些仪式都是有意义的简约文化。而“《易经》肇始于原始宗教的巫术活动,从本原和本质上说是一部预卜算命、推断祸福的经书,是古人占筮后,根据卦象所写的档案性的记录。”[11]因此,《易经》作为一种用简约化的符号,反映先祖渴望战胜内心不安通过简单而玄妙的手段而被保留下来,是人类早期进行物质文化活动基本内容的记忆,跟近代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多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它的简单而实用、奇妙而无科学性的非理性的文明趋向,在人们爱幻想的本能下以及占卜文化的影响下,被国人一代又一代地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易经》中简约类比表达一种简单而实用的价值趋向。其影响根深蒂固地凝集在国人的血液里。如“划繁为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别搞这么复杂,简单一些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可以体会到《易经》简约化思维和价值观的存在。在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里,愚民文化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易经》中玄乎糟粕思想也始终没有得到清算,《易经》中归纳、演绎方法因简约化类比方法占据上风而没有得到弘扬。对玄妙不可说清楚的符号人们可以通过类比来预知未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人的视野,蒙蔽了国人的理性,削弱了国人的斗志,麻痹了国人的科学精神。简约类比之风胜行,让国人处在浪漫的艺术世界里,没有人对枯燥无味的实验知识和试验技能乐此不疲。所以中国人可以用简单实用的类比方法去沟通人世间和自然界,使原本不同领域的规律和现象用“通感”的方法联系在一块。简单实用,排斥复杂性和庖丁解牛式深入探究,并拒绝进一步追问知识的真实可信是《易经》简约价值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源头《易经》那里所表现出来的简约价值倾向塑造了中国人注重实际和中庸的行动取向。“实用取向,即直接功利性,从事物的表层关系判断利益得失。所以中国人很难怀着虔诚之心去从事科学研究,进而把对象升华到形而上的层面加以探讨。中国人注重实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们急于用一种现象解释另一种现象,压抑了对一种现象深入研究的可能性。”[12]因此,在《易经》简约价值影响下,中国人在演绎推理、试验探究方面缺乏优势;在理性选择、主客二分方面朦朦胧胧;在思维表达方面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而是用臆想笼统、实用简单的价值观去对待人与自然和社会,同科学技术的理性精神相差甚远。

总之,《易经》简约化文化表达方式、简约化类比方法和简约化价值取向体现着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简约”《易经》精神。其特征与实证检验、具体系统、准确标准的科技理性不相符合,然而这种简约化文化精神恰恰影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2005年第1期。

[2][8]沈致远:《抽象继承——兼论关于〈易经〉的争辩》,《科技文萃》2005年第2期。

[3][7]许外芳:《略论《易经》的类比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学术探索》2007年第5期。

[4]李宗桂:《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5]中山大学逻辑教研室:《逻辑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1页。

[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47页。

[9][10]吴国胜:《技术哲学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