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业态,园区位于天津静海区,占地650亩,交通便利,拟建成集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园区。甲方预计每年客流达到40万人次,客流主要来源京津冀地区,以自驾游为主,团体旅游为辅。接到此项目时,甲方已经完成了围墙和大门建筑,需要做本项目的入口处景观,包括北门停车场、前广场和入口处广场。
二、入口处景观设计
入口景观是一个园区的形象标识和气质体现,也是整个园区的交通枢纽。它在景观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整个项目的第一印象,常常会成为整个项目的焦点,所营造的氛围将直接影响园区的形象与其本身功能的发挥。
(一)入口处设计的要求
由于甲方已完成的大门为集装箱改造建筑,具备了购票、监控、办公等作用,工业感和现代带感十足,我们在做景观设计时,就要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建筑的风格,创造其景观艺术性。1.交通功能本项目为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人流车流需求量较大,交通安全性和合理性尤为重要。因此,入口处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基础上,设计了园区前广场和园区入口广场,作为集散空间和缓冲空间。同时进行了人车分流设计,北门为人行入口,东门为车行入口,西门为安全通道入口,其中北门为园区的主入口,尺度为18米,是园区与外界的分隔界定。北门停车场是一个非常狭长的地块,长1200余米,宽仅14米。怎么才能做到既要满足客流需求,还要合理便捷呢?按照游览场所停车位指标计算:N(景区车位数)=AA(景区占地面积)*系数(郊区机动车系数为0.12)/100,计算得出北门停车场需设置520个停车位。得出需求量之后,就是在这个狭长地块上合理设计停车场的交通路线和车位,设计采取了标准段和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标准段126米,47*2=94个车位,每个车位2.4米*5.1米,角度60º。停车场出入口分离,单向行车。由于燃气输送管道贯穿,无法种植深根性植物,否定了植物生态停车场设想,满足其功能性即可。2.视觉形象:强调入口形象的特殊性怎么体现其现代感,又能体现其生态感呢?首先从设计元素开始考虑,构筑物、标识牌、广场、植物等均为常用的设计元素。根据项目的特点和甲方的商议,最终选择了以构筑物为主体。其次从选材上:为体现其工业感和休闲感,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耐候钢,和风干的农作物(如玉米、小麦、向日葵等)。再次从设计思路上考虑,设计了将园区名称耐候钢为框架的形式表现出来,风干的农作物合理填充进去,沙子和凤尾兰、枯树等进行配合,很有视觉冲击感。
(二)入口空间的植物配置
入口处植物配置的设计对于周围的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需要更多的注重植被与景观的运用,形成一个从从园内外进行过渡的区域,同时更好的体现出休闲娱乐的氛围。1.配置分析首先分析一下园区的景观特点,在此特点的基础上,做有目的的植物配置设计。(1)园区的定位为休闲娱乐性质,以集装箱改造为特点,轮胎、枯枝、木板等旧物利用为特色,是一个性格鲜明的现代感和艺术感突出的规划。(2)园区内植物现状,除了沿北墙有将近5000棵法桐之外(胸径25cm~30cm),其他区域都是野草。(3)甲方的设想,在植物配置上,均采用国外的树种。经沟通协商,甲方放弃了此想法,同意适地适树的配置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植物进行造景。2.树种选择挑选植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它对园林植物景观至关重要,在挑选过程中只要关注乡土性和多样性已足够。乡土植物代表本土的代表植物,是长期形成的具有本土乡土气息的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乡土植物在季节变化时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特色,本土植物拥有林相和季相的变化。所谓的多样性原则,即是加大植物种类,选择不用品种的植物,利用每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方式,带给观赏者不同的美感效果。在保持统一风格、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性、注重植物造景的整体效果的原则的指导下,选择树种。骨干树种选择标是:树形壮观,花朵艳美,适应性强,抗逆性高、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的树种。我们选择法桐。基调树种需要量最大,使用量最大,能行成统一的基调,一般以1~4种树种,应为本地区的适生树种。我们选择白蜡、白杨、垂柳等。一般树种还有很多植物品种在绿化景观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时间、色彩、形态、效果上补充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不足,成为绿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选择:日本早樱、五角枫、元宝枫、黄栌、腊梅、碧桃等。另外,为表现其生态野趣的特点,我们使用了大量的观赏草,如粉黛乱子草、狼尾草、须芒草等。观赏草具有广适性、抗逆性、广用途性、易繁殖性、生态性的特点,但是秋冬季节注意防火。3.植物配置设计尊重现有场地特征,充分考虑绿化基础、气候条件、地域条件和文化基础,融合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人为本,自然造园,强化绿地的层次,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最大限度的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一个完美的群体景观,应该侧重于树形的比较与搭配,然后中庸林缘线轮廓线以及天际线的变换,另外植物造景时应从每种植物的外表,生长习性等来整体把握草本植物造景的观看效果。另一方面,为了达到大部分绿色效果,应该打造出一个上中下立体绿化,然后增加自然式群体,充分表示群体效果。(1)重点区域,如入口区域、前广场、入口广场,中心景观,花境、各类烘托小品处应做精细设计。(2)根据当地条件定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例,长江以南的区域骨干树种应以常绿植物为主。(3)注意乔灌木的搭配比例。(4)慎用带毒,带刺的植物。(5)注意植物之间的株距,层次,林冠线,林缘线以及植物空间的营造,(6)隐形消防道宜设计成草地及草本植物为主的低矮植物,(7)遵循植物与各类管线距离有关规范。
三、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停车场区域
燃气输送管道穿越的安全处理措施由于停车场区域有燃气输送管道输送,我们就需要做符合燃气安全规范的处理。在管道贯穿的地方,做成2.5米宽的绿化带,种植紫叶小檗、月季等有针刺的浅根性植物,防止人们踏入;有管道贯穿的行车区域,基础加筋,增加稳固性,防止车行的重载和动载带来的扰动。
(二)入口处高差处理
进入北门之前,需要先通过一座桥,桥和北门的高差0.7米,对于车行十分不舒适。方案一:抬高地基,分坡处理;方案二:北门广场后移20米,缓坡处理。通过商议,最终和甲方达成共识,采纳方案二的做法。
(三)成本节约
甲方都需要用最少的成本,做出最好效果,我们设计师从项目初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从效果材料、施工做法、施工程序、施工管理等方面注意把控。资金预算是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园林项目工程相同,其资金分配也需划分为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两个重点,不能够顾此失彼,影响园林整体绿化效果。(1)园区内的树池均为下凹式绿地,延长雨水汇流时间,达到削减雨水峰值流量的目的,同时结合地形,进行雨水散排,减少开沟下管的工程量,降低雨水管道工程规模,减少投资。(2)植物造景中采用适合地表物覆盖,比如松鳞、石子、锯末等,可以减少地表蒸发,减少用水量。(3)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经济成本和后期养护成本,选择繁殖容易、生长迅速、栽培移栽成活率高的植物品种,节约工程投资,降低后期养护成本。(4)路灯控制中采用微电脑智能控制路灯的工作功率。在启动至午夜12点期间维持灯具正常功率工作,控制器起到稳压作用;在午夜12点至闭灯期间进入限流节能工作状态,其功率降到正常功率的70%工作。
四、结论
关键词:休闲时代 太极拳 休闲文化
前言
太极拳是中国体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十分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强调身心兼修,以求健康长寿的文化特色,其文化内涵与当代休闲理念如出一辙。我国学者胡小明认为:“太极拳是休闲的,人类在21世纪跨入休闲时代的进程中,最能得到世界性认同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属太极拳。”本文从休闲的角度探讨太极拳所蕴涵的休闲文化以及在休闲时代的价值,期望在休闲时代太极拳能与过度注重“追求极限”的西方体育文化相辅相成,共同为人们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1.休闲时代来临的必然性
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许多学者也提出并论证了21世纪将是休闲的时代。
从闲暇时间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不断减少,空闲时间越来越多。从20世纪最后20年至今,许多国家陆续出现了休闲时间超过工作时间的情况。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并在1999年实行春节等长假以来,人们的余暇时间也大幅增加,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从人们经济收入的角度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财富的创造即使在劳动时间日益缩短的条件下仍然不断得到提高。人们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给人们创造了休闲生活的经济条件。从人们的价值观看,人们的价值观经历了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化、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变化,人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休闲活动。在收入和休闲权衡的问题上,美国劳工部曾做调查表明:平均每个工人准备放弃他的4.7%收入以换取更多的休闲时间。
从以上三个维度分析可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以及人们价值观的转变,21世纪休闲必将成为一
个时尚的话题,休闲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休闲时代背景下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重构与多元价值取向
2.1太极拳的休闲文化内涵重构
伴随休闲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也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不断碰撞与吸收中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当西方体育为利益驱动而严重异化的时候,当人们沉迷于不健康的休闲中不能自拔时,代表东方文明的太极拳及其文化将为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积极、健康的导向。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也在人们的不断加深的认知中进一步得到深化和拓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融入自然,天人合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太极拳文化的一大特色。太极拳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许多思想家看来,人与人、人道与人道、人性与人性是相通的,自然和谐理念和“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一种先进的自然观、人生观。太极拳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它是对征服自然错误理念的反思和纠正,继而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处、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要求在意念上使自己的身体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就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与统一,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始终贯穿在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在充分体现并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以祥和、恬静的心态去追求身心和谐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不仅可以排遣忧虑,抛却浮躁,还可使人的身心上升到一种轻松自在的境界,对陶冶人的风仪和内在心境是颇具裨益的。这与休闲时代人类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是符合人类未来价值趋向的休闲文化方式。
2.1.2宁静致远,松静为本。
太极拳通过身体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质。其基本活动理念便是松静为本、动静相兼、以静驭动、动中求静。太极拳以其行云流水般柔和舒畅缓慢的身体动作,去表达生命中“动中求静”、追求永恒的意念和要求。其动静方式体现了传统中医关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不当使极、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在修心养性方面,它按照穷通易变、宁静致远、返朴归真的方式,去体悟那空灵神妙和大化流行的大道,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太极拳仪态上的要求是“神舒体静、意气腾然”,这就是“宁静致远、返朴归真”的结果和表现。从人生之修习的角度讲,修习太极拳要求一种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境,表现为“安静闲活、虚融淡泊”。在摆脱了激烈竞争、紧张节奏的工作之后,练太极拳使人进入一种无干扰、无欲念的宁静之中,会获得神清心静的情感,去感知人生的另一面。太极拳“贵柔主静”的思想与精神,将为人类身体文化的发展带来启示,符合人类未来休闲价值趋向。
2.1.3形神兼备,内外兼修。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是武术的基本特点,同样也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太极拳运动的最高境界是外在的“形”与内在的“神”的“合”,《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有“心静身正,以意运动”。内外兼修可以培养人的精神面貌,对塑造稳重、成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作用。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将气与心结合,以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的基础,既蕴含生命本原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太极拳休闲既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同时能够通过文化熏陶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因此,太极拳休闲是一种文化塑造,是一种“成为人”的状态。这与休闲研究中关于“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becoming)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的观点是一致的。
2.2休闲时代背景下太极拳的多元价值取向
2.2.1太极拳作为一种休闲健身方式的生理学价值。
太极拳要求修习者要清静用意、精神内守、意动身随、形神兼备,要有较强的自控力。因此,经常从事太极拳运动可以使人体各个肌群相应的运动神经中枢之间,以及运动神经中枢与植物神经中枢之间达到高度的协调。这种有规律的调节过程能改善各种分析器的功能。坚持太极拳锻炼,对神经衰弱、失眠、头晕、记忆力弱,以及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造成的其他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太极拳在运动过程对血管与淋巴管能起到良好的机械按摩作用,保持气血通畅。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人,其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血容量及每搏输出量增加。同时,太极拳的练习又要求全身肌肉的放松,从而反射性地引起血管舒张,从而减轻心脏负担,有利于身体健康。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明显提高心肌的机能,对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会起到良好防治作用。
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一动无有不动”。从“内气”的舒通到外形的变化,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动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快慢相间、内外结合,节节贯穿,可使人的运动组织器官都得到活动和锻炼。长期练习太极拳,不但能保持骨骼、肌肉应有的弹性和韧性,使各关节周围组织的营养状况得以改善,而且对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病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2.2太极拳作为一种休闲健心方式的心理学价值。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太极拳练习要求身体各部位均放松,精神意识集中,呼吸自然协调配合。主张以意为主,以力为辅;圆活连贯、轻灵沉着的“身动”;不急不躁、不张不狂的“心静”;气沉丹田、以意导气的“气敛”和朴实无华、自然随意的“神舒”,这使太极拳具有调整心态平衡、修心养性的作用。太极拳认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其重在养心,要求清静,泰然处世的自足心态,通过自我意念控制,使身体和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太极拳修炼到一定层次,每一次演练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比划,而是追求对自然、人生的自我感悟,内心世界的自我净化与升华。
因此,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沉着从容、温和冷静、耐心细致、做事有恒、意志坚强、乐观进取等优良心理品质。把太极拳作为休闲选择有利于消除、缓解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精神紧张,情绪烦躁,思绪紊乱等不良情绪而保持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
2.2.3太极拳作为一种休闲文娱方式的社会学价值。
“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从生物体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瑰宝,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修身养性等价值功能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得到了积极的拓展,其追求“中正和谐”的精神内涵和“内外兼修”的健身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太极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其道德文化体系中承载着广泛的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要求。汲取太极拳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文化精髓,通过太极拳休闲活动渗透到修习者的思想观念中去,可使修习者在追求轻松闲适、恬淡自然的休闲方式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休闲太极拳和谐的文化思想观。因此,太极拳对于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说,在促进其社会化方面有很大帮助。
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将步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就成为老龄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太极拳这种动如抽丝、静若处子、行如流水、轻若浮云、强度适宜、内外兼修的拳术,十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最佳选择之一。
3.积极拓展太极拳的生存空间,发挥太极拳的休闲文化价值的对策
休闲时代的来临,对于太极拳乃至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与挑战。虽然太极拳的休闲文化和恬然的运动形式与当今时代人们所追求的休闲内涵是一致的,但我们不能无所作为、裹足不前。我们必须积极迎接挑战,为太极拳的发展做好准备。
3.1积极创立太极拳休闲俱乐部。
体育俱乐部模式是促进体育项目正规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鼓励和支持各系统、行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组建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扶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主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这为发展太极拳休闲俱乐部提供了政策支持。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聚居区存在着一些松散的太极拳组织。这些组织和太极拳辅导站避免不了向俱乐部模式逐渐过渡。发展太极拳休闲俱乐部,一方面,要反映出太极拳浓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给人们创造一个古典、优雅的休闲氛围。通过俱乐部为习练者提供习练场所、太极服装、音像资料、教练、组织参与竞赛表演等服务,可使人们在俱乐部不仅收获练习技术带来的健康和拥有归属感,而且受到太极文化对人情操的陶冶。
3.2加强宣传,树立太极拳的休闲文化品牌。
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记载和表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松静为本、内外兼修等中国先哲对精神世界的内省和追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大优秀品牌。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影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太极拳,让人们对太极拳及其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宣传不仅让大家知道以太极拳作为休闲运动好,还要让大家知道太极拳作为休闲运动为什么好。此外,在宣传时要注意太极拳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减少太极拳推广工作中的障碍,为更多的国际友人认识、了解、接受太极拳提供便利条件。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太极拳、体验太极拳,太极拳的休闲文化品牌才能树立起来,进而为太极拳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太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松静为本”、“内外兼修”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强调伦理道德和修身养性共修的方式以求健康长寿等的文化特色,这与休闲时代人们所向往的融入大自然,享受宁静氛围,追寻身心健康的休闲生活理念极为相似。不仅对习练者有着“修身养性”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对其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分析,太极拳显示出其重要的多元休闲文化价值,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因此,我们应积极拓展太极拳的生存空间,使更多群众从中受益。通过在群众中大力倡导、广泛宣传太极拳运动、发展太极拳休闲俱乐部等多种方式来树立太极拳的休闲文化品牌,使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宣兆凯.论以可持续伦理为基础的休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14-16.
[2]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3]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59-64.
[4]周兵等.休闲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楼嘉军.试论休闲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策[J].旅游科学,2004,3:45-48.
[6]隋克.对中国太极拳价值的新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4,4:428-430.
[7]阮纪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J].岭南文史,2002,2:38-41.
[8]游敏惠.当前我国休闲文化发展的几个误区[J].山东社会科学,2006,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