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护理操作;应用解剖;教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74-02
护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培养目标的实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因此,护理应用解剖课程已成为众多从事护理专业解剖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现将我校多年来在开展这项工作上的体会做一总结,供同道们借鉴。
一、护理应用解剖学有利于把课堂知识与临床需求相结合
从解剖教学而言,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的系统解剖学教学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难以达到培养现代护理人才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学制下的护理教育,教学内容已有了较大的改变,逐步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整体护理的需求。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一般的护理操作技术,还应掌握适应这一发展的临床各专科护理的操作技能。目前虽多数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在不断改进,但基本仍保留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向专业性强的护理模式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将远不能适应新世纪对护理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利于护理人员未来的发展及参与高层次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护理人才,强化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促使解剖学教学与护理临床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而为临床护理继续教育打下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注重实用。打破各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基础课与专业课优化组合,与临床课紧密结合,加强有机的逻辑联系,减少重复与脱节。因此,应注重医学基础与临床护理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以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在第二学期把护理应用解剖课程列为限选课,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都要修,学时为16节,讲授一些临床常用操作的解剖基础。正如护生自己说:“在校通过各个实验,一到临床,很快就能发挥出来,不论是静脉注射还是各种操作,都能做到胆大心细,能胜任临床工作。
二、护理应用解剖学有利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打破盲目积累知识的教学方式,突出应用能力目标。目前,解剖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未能紧密结合和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和后续课的教学。因此,开设以应用为目的的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是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在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必须进行改革。教材内容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反映学科新进展,增加与临床相结合的内容。要为临床应用服务,以“临床上有用、够用”为原则,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加强与实际工作的有机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要淡化学科意识,打破过去只讲系统解剖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以临床护理实践为引导,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解剖学教学。随着国内外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深入,与护理专业相配套的应用解剖学教学大纲、实验指导或实习手册将逐步完善,教具也会越来越多,从而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将人体解剖学知识与护理操作训练有机结合,将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比较直观的形式认识或回忆护理操作所涉及的解剖知识,进而提高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率。护理解剖标本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结合的有效手段。制作护理解剖标本、模型,要密切结合护理操作的特点,创建一个完善的能适应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的实验室。我校在讲授护理应用解剖时,结合教学录像、护理模型和解剖标本,创造亲临其境的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从事解剖学教学的大多数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知识,一般不在临床护理第一线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的需要,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解剖学教师可以加强与护理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主动学习护理学基础等课程。利用第二学期无教学任务或任务较轻的有利条件,进修临床护理;参加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护理解剖学学术研讨会;等等。通过护理应用解剖学的教学,将促进教师钻研护理应用解剖学知识,加强与护理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教师们遇到问题互相请教,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时常也从学生中吸取临床知识。如在“四肢的浅静脉穿刺”这一章节中,教科书均提到要向心穿刺,但在实际操作中,同学们看到临床教师在手背静脉穿刺时也有离心穿刺,并且不影响流速,我们就分析了这一现象,认为手背静脉网交通丰富,离心穿刺也是可行的。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增加护理知识,从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的需要。职业教育的目标要紧紧盯在“能力”上,激发学习动力,落实做中学,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利用护理应用解剖学这一平台,把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职业行动能力的训练;把理论与实践分离转变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把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把“听中学”转变为“做中学”。
四、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护理操作能力
知识是学生需要学的,能力是学生练出来的。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具有整体护理所“必需”的专业基本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应用解剖教学中,结合不同局部的临床操作,学习解剖学知识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同时配合大量的图片和应用解剖学教学标本,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胸膜腔穿刺、胃及十二指肠插管、男性导尿、腰椎穿刺、臀大肌注射等,结合标本,确定操作的部位,叙述经过的层次结构、局部结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学生在标本上演示和叙述了操作过程,为正确实施操作奠定了基础。改变学生被动封闭的学习局面,解决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克服知识与能力、教书与育人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开阔思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对提高护理操作的成功率,提高护理队伍的业务素质,促进护理技术的提高,为临床输送合格人才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又有助于其保持知识的完整和记忆力的长久性,为临床护理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解剖学;静脉穿刺;应用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依靠静脉输液给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常能遇到因病情特殊,周围循环衰竭而导致外周浅静脉穿刺困难,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是解剖学知识不丰富,尤其是与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不清楚,造成许多人员在操作中的盲目性,为此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特组织为期两个月护理解剖学知识学习,选取6名护理业务能手,一点带面,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合理应用教材:使用丁自海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学,组织科护士长与参加培训护士一起座谈讨论,提出儿科护理穿次工作中与解剖学相关的主题 ,根据提出的主题,找出局部解剖学相关的章节,确定学习内容。
1.2运用多媒体制作局部解剖幻灯片,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在讲课时精心设计,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1],增加了人体表面的标志,体表投影,与内部器官的位置,毗邻组织血管之间关系图片说明,重点讲解解剖学理论,与儿科临床实际操作中密切相关的内容。
2护理特设的局部应用解剖学内容的选定
2.1头皮静脉:头皮静脉分布于颅外软组织内,数目多;在额部及颞区相互交通呈网状分布,表浅易见。正逆方向都能穿刺,故特别适用于小儿静脉穿刺。头皮静脉中的主要静脉有:(1)滑车上静脉为起自冠状缝处的小钵脉,沿额部浅层下行,与眶上静脉末端汇合,构成内毗静脉;(2)眶上静脉在内毗处构成内毗静脉;(3)颞浅静脉。
2.2颈外静脉: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颈外静脉由前后两根组成,前根为面后静脉的后支,后根由枕静脉与耳后静脉汇合而成,在小儿病人常被选作穿刺抽血的静脉,尤其在小儿病人拼哭时或压迫该静脉近心端时,静脉怒张明显,更易穿刺。
2.3上肢浅静脉:上肢常用作穿刺的浅静脉主要有手背浅静脉和前臂浅静脉。手背浅静脉较为发达,数目多。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在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相交通,贵要静脉本干则沿肱二头肌内侧缘继续上行,最后注入腋静脉。在前臂尺侧、尺骨头背侧缘处用手指仔细触摸有弹性感或沟痕感处,即可找到贵要静脉。头静脉起始后向上绕过前臂挠侧缘至前臂掌侧面,在肘窝稍下方发出肘正中静脉后;沿航二头肌外侧沟上升,予三角胸大肌间沟穿入深部,汇入锁骨下静脉或胶静糠肘。目前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作为PICC穿刺的首选血管
2.4下肢浅静脉:下肢常用做穿刺的浅静脉主要有足背静脉和大隐静脉起始段。足背浅静脉多构成静脉弓或网。弓的外侧端延续为小隐静脉。弓的内侧端延续为大隐静脉。
3在技术操作中的应用
3.1部位选择:根据年龄及病情可选择不同部位的静脉。婴幼儿多选用头皮静脉和颈外静脉,其次选用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成人常选用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
3.2穿经层次:虽选用的静脉部位不同,但穿经的层次基本相同,即皮肤、皮下组织和静脉壁。因年龄不同,静脉壁的厚度、弹性及硬度有所不同。 做各种穿刺的穿经时注意穿次经层次、深度、角度;插管的深度、力度和方法。
4讨论
4.1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实现是建立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广度和深度上紧密结合和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特点,在阐述解剖学内容的同时,密切联系和有机结合护理操作技术[2]。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而设置,以解剖学引导,以临床护理为使用目的,将解剖学识与护理专业的有关内容紧密结合。
4.2护理应用解剖学随着医疗、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出现,与之相关的解剖学问题又会不断提出。如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技术操作简单,保留时间长,可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和高浓度液体、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带来的痛苦。但要求护士要掌握一定的护理解剖学知识,因此,解剖学教学对于护理临床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解剖学;静脉穿刺;应用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依靠静脉输液给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常能遇到因病情特殊,周围循环衰竭而导致外周浅静脉穿刺困难,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是解剖学知识不丰富,尤其是与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不清楚,造成许多人员在操作中的盲目性,为此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特组织为期两个月护理解剖学知识学习,选取6名护理业务能手,一点带面,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合理应用教材:使用丁自海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学,组织科护士长与参加培训护士一起座谈讨论,提出儿科护理穿次工作中与解剖学相关的主题 ,根据提出的主题,找出局部解剖学相关的章节,确定学习内容。
1.2运用多媒体制作局部解剖幻灯片,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在讲课时精心设计,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1],增加了人体表面的标志,体表投影,与内部器官的位置,毗邻组织血管之间关系图片说明,重点讲解解剖学理论,与儿科临床实际操作中密切相关的内容。
2护理特设的局部应用解剖学内容的选定
2.1头皮静脉:头皮静脉分布于颅外软组织内,数目多;在额部及颞区相互交通呈网状分布,表浅易见。正逆方向都能穿刺,故特别适用于小儿静脉穿刺。头皮静脉中的主要静脉有:(1)滑车上静脉为起自冠状缝处的小钵脉,沿额部浅层下行,与眶上静脉末端汇合,构成内毗静脉;(2)眶上静脉在内毗处构成内毗静脉;(3)颞浅静脉。
2.2颈外静脉: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颈外静脉由前后两根组成,前根为面后静脉的后支,后根由枕静脉与耳后静脉汇合而成,在小儿病人常被选作穿刺抽血的静脉,尤其在小儿病人拼哭时或压迫该静脉近心端时,静脉怒张明显,更易穿刺。
2.3上肢浅静脉:上肢常用作穿刺的浅静脉主要有手背浅静脉和前臂浅静脉。手背浅静脉较为发达,数目多。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在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相交通,贵要静脉本干则沿肱二头肌内侧缘继续上行,最后注入腋静脉。在前臂尺侧、尺骨头背侧缘处用手指仔细触摸有弹性感或沟痕感处,即可找到贵要静脉。头静脉起始后向上绕过前臂挠侧缘至前臂掌侧面,在肘窝稍下方发出肘正中静脉后;沿航二头肌外侧沟上升,予三角胸大肌间沟穿入深部,汇入锁骨下静脉或胶静糠肘。目前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作为PICC穿刺的首选血管
2.4下肢浅静脉:下肢常用做穿刺的浅静脉主要有足背静脉和大隐静脉起始段。足背浅静脉多构成静脉弓或网。弓的外侧端延续为小隐静脉。弓的内侧端延续为大隐静脉。
3在技术操作中的应用
3.1部位选择:根据年龄及病情可选择不同部位的静脉。婴幼儿多选用头皮静脉和颈外静脉,其次选用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成人常选用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关键词] 解剖学;实验标本;制作;保养
解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医学中的难点,其原因就在于人体结构的复杂性,所以,直观、真实的实验标本对解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导致标本变干变硬甚至发霉变形,使得原本就比较匮乏的试验标本资源被浪费,会直接影响解剖学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解剖学实验标本的制作与保养谈几点体会。
1血管、神经等标本的制作
对于系统的解剖学实验标本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血管、神经等标本的制作。在实验室要制作一具完整的血管、神经和肌肉标本,并可以放在一张实验桌上,使学生可以观察到一个完整的标本。其他四个实验桌就用两具尸制作,把尸体沿着脐的上缘和腰椎体的下缘作水平切面,再把尸体作个正中切面,将颅腔、胸腔与腹腔的脏器取出来,制作成离体标本或者陈列标本。再将各个切面的标本制作出血管、神经与肌肉标本。
2内脏实验标本的制作
2.1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头颈部作正中切面,侧颈部沿环状的软骨下缘作水平切面,作冠状切面切开胸腔与腹腔的前壁。这样就可以观察到大部分的消化腺、消化管、腹膜等,此外还能观察到肺、呼吸道、胸腹与纵隔。还可以再制作一些游离消化和呼吸系统实验标本。
2.2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
可以选用2.1中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实验观察之后淘汰的实验标本,制作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标本。
2.2.1制作腹后壁的实验标本,例如,肾、输尿管与盆腔内脏。
2.2.2制作男性盆腔实验标本,例如,前列腺、膀胱、尿道、精囊腺、附睾、、、输精管与管等。
2.2.3制作女性盆腔实验标本,例如,子宫、卵巢、输卵管、阴道与外阴等。
3运动系统实验标本的制作
3.1骨学
在一个实验室里,应该配备十套散骨与二具骨架。
3.2肌学
选用那些淘汰了的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实验标本,作为肌学的观察与研究。
4制作各系统对应的陈列实验标本
根据不同实验的要求,对于那些容易扯断的结构,解剖层次也较深,而且较为复杂的结构,以及那些在大标本上不容易展示清楚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按系统制作对应的实验陈列标本。再分系统地摆放到陈列室,有序的组织参观者去实验室去观察。
5保养
5.1瓶装化保养管理
每个实验室,要把人体的各个系统的瓶装标本放在橱柜中,并且对瓶中的标本做科学标记,便于相关人员观察的时候,可以保护实验标本不被破坏。常用的一些瓶装标本一般采用下面4种方法进行那个标记。
5.1.1直接标记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像肌肉等那些结构比较大的实验标本,可以将已经写好结构名称的标签,用蛋清粘贴在标本上。
5.1.2间接标记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像神经、血管等那些结构比较小的实验标本,可以先在标本结构的附近贴上一个比较小的标签,然后再按照顺序把标签和它对应的内容抄写在目录的标签上,最后再把目录标签用胶水粘贴在标本的盒子上。
5.1.3混合标记法
在同一个标本上。如果需要显示大标本的时候就用直接标记法,如果需要显示小标本就用间接标记法。
5.1.4图片标记法
对于那些特别细微的标本,如内耳、视器等,就可以在实验标本盒的旁边贴一张附有该实验结构名称的绘图或者是照片。
5.2袋装化保养管理
在实验室里,湿标本一般是放在用塑料布盖着的搪瓷盘里的。但是,由于塑料布的质地比较硬,所以在遮盖标本的时候经常无法遮盖搪瓷盘的下部,从而形成一些空隙,使实验标本变得干燥变形,而且还会使福尔马林扩散,这样就会造成实验室的空气被污染。所以需要制作文件夹样式的标本袋,材料一般会用市场上的普通尼龙布,长约130cm,宽约110cm,在宽边侧地正中装一根双向拉链,在袋子长边的40cm和80cm处各装一根尼龙背带,便于捆扎尼龙袋。使用的时候,要先把尼龙背带的其中一面放在实验台上面,打开标本带双侧的尼龙拉链,再掀开没有尼龙背带的那一面,把事先准备好的搪瓷盘放进尼龙袋里,放好之后,把拉链拉好就可以了。从使用经验中可以总结出,用标本袋保养实验标本有以下优点:防挥发的性能好,这样,标本就不容易干燥变形,还便于清洁;经济实用,每个只需要40元左右并且外观很美、制作起来也很简单;实验室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在标本袋中,实验标本中的福尔马林很少,甚至不挥发,使实验室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5.3桶装化保养管理
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可以放置20只盛有10000ml清水的塑料桶,在桶内放入适量的5%的福尔马林溶液。然后,就可以把那些制作好的体积比较小的内脏标本或者脑组织放在桶内。过去一般是把体积比较大的标本和脑组织标本混合放在托盘理,会造成脑组织被挤压变形甚至损坏。采用桶装化保养管理之后,就可以把比较小的内脏标本和脑组织标本放在一块了,这样既可避免损坏标本,又可以节约经费,效果良好。
5.4利用电脑等高科技对实验标本进行管理保养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固定组织相关的技术员对实验室的实验标本逐一进行清点,并认真进行登记。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哪些实验标本发生变形或损坏要及时进行处理,对于那些缺少保存液或者保存液已经变浑浊的实验标本要补加液体或者更换新液体。在做这些更换的同时,要同步更新计算机的原有资料,对实验标本的名称、制作地点、数量、规格等相关数据进行补充登记;此外,还要仔细地把实验标本在教学,以及科研等场所使用前后的具体情况记录下来,这样,实验室的技术员就可以对实验标本的具体动态情况,进行清晰的了解,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制作实验标本时的盲目性与重复性,大大提高实验室里实验材料的充分有效利用。如果工作人员可以努力地钻研自己的业务,并且不断地优化自己的工作,并对自身工作作出总结,就可以补充并提高对实验标本的保养和管理,同时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就剖工作,相信在做好解剖学实验标本保养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可以为医学的教育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6小结
无论是解剖学实验标本的制作还是保养,都很重要,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系统的解剖学的尸体,一般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的,使实验室现有的尸体材料达到最大化的再利用。将陈列的标本应用于实验课程之中,这样既可以减少尸体的耗损,还可以克服尸体来源不足的缺点,满足了实验学习的需求,当然,也为医学的教育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玉康,雷秀兵.系统解剖学实验标本的设计与制作[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2,10(2):125-126.
[2]赵爱民,古振波.几种解剖学实验标本的管理方法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2):126.
[3]刘希伟,胡涛,曲洪林.局部解剖学标本的设计及综合利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5):102.
[4]张忠.解剖学标本的设计和应用[J];大同医学报,200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