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途径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合理的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广大体育教师为之探索的热点。本文仅从体育能力、培养途径进行探索与研究。

1.体育能力的内涵

体育能力是指从事体育锻炼所必备的知识、身体素质、技能和方法。如不具备这些,体育锻炼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体育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保健能力,体育的组织管理和裁判能力,对一般运动损伤和运动疾病的紧急处理能力等,它与体育锻炼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指人体有效地、成功地运用体育知识和技能完成体育活动的基本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和完成一定的活动中,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心理条件和该项活动的基本技能。它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体育能力的基本条件。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指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包括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与方法,自行安排锻炼计划、锻炼时间,能用所学的体育知识进行独立的锻炼,能在人生中的不同生理时期,不同心理水平,不同健康状况下,从事体育锻炼,并能科学地调控生理负荷。

2.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反思

2.1当前高中学生体育能力,仍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追求竞技体育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通过的百分比,过分的强调传统教学模式的管理,在对现在在校学生体育兴趣问卷了解到,有81.5%的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2.2对近十年高中毕业生走上社会实际情况调查看,约有83.6%的学生尚不会自主锻炼身体,也不会享受运动的乐趣。因为缺乏必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很少会欣赏体育比赛,不少人还是“体育盲”,结束了学校生活等于结束体育生活,甚至,从此与体育无缘。

3.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3.1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益。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互相促进的,必须从高一年级新生入学抓起,同时运用学校体育中的多种体育活动途径的优势,做到课内外结合,只有具备了体育能力,才能在漫长的一生中,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以满足身心健康,达到终身体育受益。

3.2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学校的体育理论教育,不少学校教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理论教学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以及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体育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知识是能力的前提,能力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程度。无论是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选择适合的锻炼项目和运动方法的能力,借助体育锻炼进行保健和医疗的能力,还是自我监督和锻炼后的评价,检测能力涉及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方法等学科知识都是理论教学的内容,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使学生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体育锻炼的实践。

3.3引导学生带操、组织练习是帮助学生获得体育能力。学生从高一到高三毕业的三年中,是接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习和培养发展体育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投入。通过规范设计课时计划让学生参与课的准备活动和组织基本部分的分组练习及组织课外活动体育锻炼,实践证明可以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提高。

3.4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辅导能力是体育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而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如果一位学生缺少必要的自我评价能力,他在练习中只会机械重复死练硬套。产生错误时,不仅判别不清,甚至有可能由于一再重复技术的错误而定型。具备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去寻找解决问题或改正错误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

对体育能力培养结果统计分析,各类能力项目检测均具有显著性意义。这表明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带操做准备活动、组织分组练习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学生获得了体育能力和成功感。如果一个人在学校里打下坚实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树立了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自立、自强的人格培养,为个体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小结与建议

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终身体育;培养手段;师范生

How to Cultivate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Teacher Health and Ability

He Huai Zhu

(Hua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hui Huainan 232001)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directed at training students for life with the ability to take physical exercise and sports entertainment.Students cultivate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workers, especially college sports research.This paper focuses on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ways and means to put some of my colleagues thought and discussion.

[Keywords] Lifelong Physical Health : Teacher training means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师范学院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尤其是目前师范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将来的职业是中小学教师,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教师健康的形象和习惯要求更高。因此,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工作就更加的有意义,任务就更加迫切。

1终身体育的意义和作用

终身体育的思想是培养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和规律。走向社会后,即使环境改变了,却能用在校养成的良好的兴趣,习惯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及方式,方法,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自觉的用新的锻炼方式去适应社会环境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1.1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中小学教育,而中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他们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局限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具备了终身能力和体育习惯,势必就使教师每天保持充沛的体力,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工作中,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热爱事业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无疑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良好的积极的影响对学生而言往往是终身的。

1.2师范院校作为师范生规范系统体育教学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培养师范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对社会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特别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智能发展、体质的增强和身心健康的提高以及逐步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特殊的意义。

2学校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关键

终身体育思想是随着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而产生的。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现代快节奏、高速度、高强度的生活方式,已深刻认识到坚持终身健康的重要性。因而,终身体育的思想也就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应运而生了。

终身体育要求重视学校体育,更要重视学前体育和毕业后的体育锻炼,使人的体育锻炼贯穿于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而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对形成终身体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在学校学习期间正是一个人由幼儿到青年的成长发育时期,不仅良好的学校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原理和方法,而且有规律的学校体育锻炼还可以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显然,学校体育是完成终身体育过程的关键。

3如何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3.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志、品德,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进程。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思想、意志、品德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潜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总是性情开朗,情绪活跃,能充分反映出平时不易暴露的问题,更表现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情绪和感情,以及利益的冲突,因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德的教育和培养,也可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3.2培养体育兴趣。“为什么教”,“教什么”是一切问题的核心,这也是体育学科的必要性和价值问题。体育教学指向应是培养学生具有锻炼身体和体育娱乐能力而非增强学生体质(引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毛振明),从这个角度来看,应首先改革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改革师范院校考核标准的侧重点和权重。

目前师范院校体育课每周2节,每学期18次课,共36学时,而每学期只有1-2次理论课,占教学内容的2.7~5.5%,大多数师范院校开课到大学二年级,从教学内容看多是重复的、消极的教学内容的再现,甚至同中小学内容重复,不仅使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而是从课时来看也很难使学生完成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另外从考核的标准来看,如果学生达到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的考核标准,仅仅靠课上的每学期36学时是远远不够的,而学生课余又缺乏兴趣自觉或掌握的知识无法指导本人进行课余锻炼,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依照标准不及格,反过来就更加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笔者与同行在淮南师院(北区)初等教育专业的男生中进行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改革的试验,首先增加理论课的课时(占全学期的20%),我认为理论讲授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指导日常的体育锻炼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改变考核标准,降低达标难度,增加技评、课堂提问、平时作业以及考勤的权重。另外请学生每人报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三项任选一项),编成三个大班,每周辅导两次(课外活动),每学期进行喜爱项目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组织比赛的原则、方法进行理论考核。这样经过一年的试验,通过问卷和一年前进校时的问卷结果对照,发现男生每周下午自觉进行锻炼三次以上并能从锻炼中得到情感体验的(快乐)由原来的20%上升到65%,使大部分学生都自觉的动了起来。

3.3 加强能力的训练。古语讲“授人以鱼,只供一顿之炊;教人捕鱼,则终生受益。”在传播体育知识和指导学生锻炼时,应注意方法的教育培养和原理的讲解,如生理解剖,生理和卫生知识,体育的社会价值,体育锻炼身体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使学生学习动作时不仅能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为将来指导锻炼打下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产生体育意识,从而自觉的积极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去。

培养学生的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体育能力已成为终身体育基础的核心。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个基础包括身体发展、体育素养、锻炼习惯等要素,最核心的是体育能力。人在漫长的一生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不同年龄上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以及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都能独立地从事体育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

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3.1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是培养体育能力的基础,就是运用体育科学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体育实践的。为此,要让学生深刻认识体育的意义及其对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人体的基本知识;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与原则;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及效果;体育锻炼的卫生知识等。

3.3.2培养学生的一般体力。一般体力,指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即奔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举重物等能力)与一般身体素质(即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弹跳等)。人的身体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通过肌肉活动表现出来,含有生理机能与动作技能两大要素,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游戏与全面身体锻炼得到发展和提高。一般身体能力是学习和从事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体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应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和总结,进一步巩固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提高全民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

3.3.3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在进行身体锻炼时,在掌握动作的节奏、正确性、姿态以及锻炼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别,体现出不同的体育能力,关键就是体育技能的问题。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体育基本技术,尽可能提高其体育技能,是学生现在和未来从事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运动才能的需要。

3.3.4培养学生独立从事体育实践的能力。学生掌握了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并不等于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此,教师应在体育活动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条件,选择锻炼内容,制定锻炼计划,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实践。这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不可获缺的重要环节。

3.3.5 培养自我检查和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从事体育锻炼,效果如何?能不能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是能否进行科学锻炼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知识、方法,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提高锻炼效果。

学校体育要对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加以合理影响的话,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以使终身受益。

4建议

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因此,体育教学应是以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手段科学化,活动形式经常化,课外体育活动体系网络化为趋势发展,因此建议:

4.1各级领导在对高校体育重视的同时,应首先侧重于发展师范院校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投入力度,把教学母体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4.2增加师范院校体育课时,三年制和四年制的学制中体育教学应伴随始终,并考虑改革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的指向。

4.3加强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监督和检查。

参考文献 :

[1]《体育教学》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主办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

[2]《学校体育科学新编》 主编 安徽大学吴兆祥教授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

[3]《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程》主编 北京体育大学张力为博士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4]《学校体育学》主编 陈文卿(湖南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5]《体育学》 主编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

[6]《大学体育》 主编 周志俊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6

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有计划地、长时间坚持进行正确的身体锻炼。对于中学生要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要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

所谓的习惯就是指学生不在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下自觉的、主动的、心甘情愿的进行的行为方式。我们的体育教育就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课堂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健身计划》要求无论哪个阶段的哪所学校都要全面的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体育教学工作。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学生锻炼身体、提高技能的热情,同时促进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一、简析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一些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是让学生练习体育的基本技能,而对于学生的态度和兴趣则有些不太注重。其实,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不端正,又对体育锻炼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又怎么会真正的掌握那些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呢?无法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就无从谈起身体素质的提高了。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到学生对于锻炼习惯的养成。正好相反,如果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和端正的态度,就会以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参与练习。这样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生也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他们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行坚持不懈的学习和思考,对其学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健康水平以及民族的兴盛,保证学生能够富有活力和朝气,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让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人格品质,推动学生养成独立的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不是说所有的活动都算是体育活动,也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都能提高身体的素质。不懂得正确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很有可能损害自身的身体健康。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原理和知识的锻炼才是正确的、有益于身体成长的锻炼。因此,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传递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其具体做法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体中各种器官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个人卫生常识,了解及掌握相关的体育运动规律。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来传授给学生。然后在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科学的、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方案和程序,懂得进行运动前的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点,采用适宜的锻炼手段和方式,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性的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加强学生进行良好锻炼的习惯性训练。让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习惯,拥有长时间坚持锻炼的意志和毅力。而体育锻炼意志和毅力的来源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来进行。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特别严格的要求学生,准确的、规范的进行体育训练。积极引导学生经过体育课堂的学习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教材的教学内容来进行严密的、科学的、适宜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争取在每一堂体育教学中都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项目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的把握动作要领和练习习惯,掌握体育锻炼的全部过程和整体结构。鼓励学生坚持不懈的反复进行训练。教师要做到勤督促,常检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锻炼心态。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体育学习中逐渐的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发挥好两个教学因素,有效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比较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体育示范环节,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直接效仿的良好榜样。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发挥自己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科学性的进行知识的讲解、规范自己的动作示范,加强对学生方式方法的指导。正确在体育课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经历一个科学性锻炼身体的过程,从而体验到进行科学锻炼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和暗示学生在生活中也要重视身体的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晨练现状学生昌硕高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84-0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有关学术研究资料的阅读,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查阅了10余篇有关论文,为论文的撰写确立一定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总共发放150份,回收148份,其中高一55人、高二65人、高三28人。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3)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常规处理,用作分析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现状

(1)参与晨间体育锻炼的学生的基本情况

表1晨间体育锻炼参与者的基本情况(N=133)

调查发现(表1),参与晨间体育锻炼的学生中,男、女生基本一致。从参与者的身体健康自我评价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身体状况都适宜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希望的项目

表2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希望的项目可多选(N=133)

表2显示,学生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活动项目排在前4位的是:(1)篮球(2)跑步、(3)羽毛球、(4)乒乓球,再依次是跑步、足球等。学校可依此来安排晨练活动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运动项目来进行分组练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晨练的热情。

(3)晨间体育锻炼过程的调查

表3晨间体育锻炼过程(N=133)

调查显示,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强度规划、准备活动方面不够不合理,缺乏科学性(见表3)。学校应该加强晨练活动的宣传,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每位同学都能列出计划,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在学生进行运动的时候安排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使得锻炼更加科学。

(4)晨间体育锻炼效果的调查

表4晨间体育锻炼效果(N=133)

据表4所示,对锻炼效果满意的同学仅占22.6%,而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锻炼的效果不明显;有53.3%(经常受伤9.0%,偶尔受伤44.3%)的学生在运动中有过受伤经历。锻炼的效果一方面在于自身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要长期,持续的进行才能看的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性,使得大多数同学锻炼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2学生晨间体育锻炼意识情况

(1)学生对体育及晨练的认识情况

表5对体育及晨练的认识情况(N=146)

表5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在如何看待晨间体育锻炼这一问题上,反映出虽然学生普遍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是没能够把这种意识和晨间体育锻炼结合。学校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当中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晨间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样才会提高学生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热情。

(2)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

表6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可多选(N=133)

由表6可见,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不同,这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2.3影响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表7影响晨间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可多选(N=146)

通过表7可以看出,天气因素是影响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原因,占61.0%。天气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在组织和指导上,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体育锻炼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加强体育指导使晨练活动更加科学。

2.4学生对于晨间体育锻炼的要求

表8晨练的最佳形式(N=146)

表生对晨练的要求可多选(N=146)

通过表8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晨间体育锻炼的形式以及内容能有所改进,超过半数(56.8%);也有25.3%的学生希望按运动项目分组。学生方面的要求,在希望自由选择运动项目,有组织的进行晨练活动,等方面(见表9)提出了要求。学生对于晨间体育锻炼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想主导自己的观念,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晨练活动开展并且切实可行的都应该被支持,学校应该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晨练活动更加科学的开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晨间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晨间体育锻炼参与不积极。

(2)影响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的最大原因是天气和必要的组织保证。

(3)学校在晨间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及内容有待改进,同时在建立制度;教师的指导方面做得不够。

3.2建议

(1)学校要加强对晨间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2)学校要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使晨间体育锻炼开展的更加科学化。

(3)学校要改变现有的晨间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把学生喜欢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加入传统的锻炼中。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行为;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42―0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但从目前学校体育的情况看,由于学生的体育意识特征、锻炼情感特征、运动环境等因素决定了学生难以自觉、科学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所以研究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六所普通高校1999―2002级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75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50人,女生5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行为科学方面的著作及有关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的论文资料,较全面地了解行为科学的理论和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研究现状。

1.2.2 调查法 用座淡、现场观察统计和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按照问卷设计原则对所设问题运用特尔菲法进行筛选确定的。问卷采用逻辑分析的定性方法,以行为科学理论为依据,对反映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各主要方面内容经专家评定和判别,认为该问卷基本上能反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高内容效度。信度检验采用小范围的重测法,重测时距为一个月,重测人数为男女各50人,重测相关系数男生为0.81,女生为0.84,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较好信度。共发放问卷750份,收回有效问卷702份,其中男生216份,女生486份,有效回收率93.6%。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严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涵义 体育锻炼意识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情感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节。体育锻炼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体育锻炼意识是对体育本质、特性、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是人们在后天受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学校教育是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同时受到个体心理状态和周围环境因素的制约。体育锻炼中出现的行为与锻炼者对体育的认识、锻炼动机、锻炼能力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行为环境有关。

2.2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认识上的差异 人的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体育参与是一种社会化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背景,其中环境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可能最大。随着社会对体育的日益重视和全民健身意识加强,受学校教育和家庭影响,大学生对体育已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在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卜男女学生无显著差别。调查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向的,健身和娱乐仍是主要动机。由于男女学生在心理上的差别,女生比男生更关注自身的形象和外表,所以女生更注重体育健身;男生生性好动,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强于女生,体育是男生余暇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女生业余生活的内容要比男生丰富,在体育活动中娱乐的成分要少于男生。

女生自控能力较强,比男生能更好地处理学习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所以女生认为体育锻炼有利于专业学习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认为体育锻炼影响学习的人数比例低于男生(表1)。

2.3 男女大学生在对体育锻炼效果认识上的差异 对锻炼效果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受益情况。由于以健身为动机的女生要多于男生,所以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女生认可程度明显大于男生。在体育锻炼对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作用上,男生认可程度要大于女生。分析原因是由于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要大于女生,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交往范围和在体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大于女生,所以对体育在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方面的感受要强于女生。对于通过体育活动消除心理压力、调节情绪方面男女学生认识基本一致(表2)。

2.4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情感上的差异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调查表明,在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对体育的关注上,男女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在运动乐趣体验上二者差异不大。从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体育的情感表现是积极的、肯定的,均处于较好水平;但男生比女生表现更为强烈(表3)。

2.5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频度和内容上的差异 锻炼频度指锻炼者每周参加锻炼次数。频度是保证运动效果的前提,只有长期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调查发现,男女学生在开学期间和假期能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30 min)的人数男生要明显多于女生,但二者在假期能坚持锻炼的人数均低于开学期间(表4)。这一现象表明男女学生养成锻炼习惯的人数还不多,都不同程度存在对体育的认识和实践脱离现象,这不利于大学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体育锻炼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个体行为,必定要受到行为环境的制约。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除个人兴趣爱好外,在很大程度―亡还要受到时间、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之间既有相同也有差异。跑步并非是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但却是男女生最经常活动的内容。这是由于跑步是个人活动项目,简单易行,随时可练,又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验项目,所以成为学生锻炼人数最多的项目。乒乓球自备器材,练习方便,运动量适中,又有一定对抗性和趣味性,颇受男女学生喜欢。此外,男生多喜欢参加对抗激烈、有刺激的项目如篮球、足球、轮滑、散手等;女生多喜欢体现女生特点的健美操、舞蹈及身体接触少的隔网类球类项目如排球、羽毛球等(表5)。

2.6 男女大学生在自我锻炼能力上的差异 调查表明,大学生基本了解自身的情况,并能进行较科学的评价,这是因为每学年进行的健康检查和身体素质测验使学生基本掌握体质的评价方法。但能针对自身情况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还比较差。女生在了解自身和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锻炼项目方面要好于男生,在主动收集健身信息,创新锻炼手段,因地制宜进行

自我锻炼方面男女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别(表6)。

2.7 在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上的性别差异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环境、行为环境、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四个方面。调查,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表明有性别差异。即制约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排列是行为环境(75.4%)、社会环境(69.4%)、心理因素(67.7%)、和生理因素(38.9%),女生是心理因素(95.8%)、社会环境(83.1%)、行为环境(67.9%)和生理因素(38.8%)。(表7)。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对体育的认识正确,且趋于―致;对体育的兴趣、关注程度以及坚持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上有明显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认知水平和行为意都存在认识脱离实践的现象,这是学校体育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健身和娱乐是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差异在于女生持有健身动机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持有娱乐动机的人数比例要高于女生;男女都有10%以上者持有考试动机,对这部分学生需加以引导。

3)动机和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导致对体育锻炼效果的感受不同,女生偏重于认可健身效果而男生偏重于体育锻炼所带来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增强。

4)简单易行的体育项目是男女生经常锻炼的内容。且男生更喜欢对抗激烈、新颖刺激的项目而女生爱好节奏感强,富有表现力的舞操和隔网的球类项目。

5)男女学生在行为环境和心理因素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男生对场地器材的不满足感比女生强烈,而女生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来的懒惰、依赖心理比男生严重。

3.2 建议

1)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使学生通过锻炼获得增进健康、愉悦精神的效果,以激发其继续锻炼的动机,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针对男女学生的不同爱好积极组织学校体育活动,要特别加强对女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帮助其克服体育锻炼中的各种不良心理障碍,激励其参与经常性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