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民族文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改革
截至2016年,全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超过300所。近年来,虽然人才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在就业问题上,环境设计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从地方高校来看,为了满足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就需要突出地方特色,更好地支持地方发展建设。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中引入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从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突出专业培养特点的角度重新思考熟知的环境设计专业,明确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以拥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会成为必然趋势。
一、目前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通过对地方环境设计一线用人需求的调查,设计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拥有实践性设计能力的技术人才。实践性设计能力包括基础设计能力与满足甲方特殊需求的特色性设计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毕业生仅仅能完成基础性环境设计,而不能完成特色性方案设计,这导致其进入工作单位后只能成为设计辅助人员,而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师。这凸显出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专业特色不突出地方高校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艺术理论基础和基础创意启发,缺乏民族文化设计意识培养。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偏重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忽视民族特色性设计能力的问题。由于环境设计是应用型、综合型学科,人才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贴合当地的具体需求,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设计能力的人才。2.环境设计教学模式雷同目前,一些院校的环境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性、工程技术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打破固有的艺术类教育方式。环境设计类学科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在完成基本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导入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设计基础、融入民族文化,突出环境设计的教学特点,破除雷同的教学模式。3.环境设计与民族文化设计之间缺乏衔接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难以激发学生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设计创造力。环境设计是涉及建筑、规划、景观空间、室内空间设计的复合型专业,但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生掌握的是孤立、片面、零散的知识,没有突出的设计主题将这些知识贯穿起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4.环境设计教学内容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环境设计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相对死板,教学内容与地方实践性设计项目要求脱节,使其成为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如果仅仅调整局部教学模式和方案,没有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出发,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很难满足广西地区环境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为了满足地方性环境设计人才需求,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通过民族文化设计教学理念研讨、民族特色内容挖掘、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引导、教学内容服务地方、本科与硕士培养体系衔接、课程评价主体转换等方面展开。1.在环境设计教学上融合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理念中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学理念,引导师生拓宽视角,从更高的设计层面看待环境设计专业,从观念上打破以往课堂上仅关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弊端,而是将民族文化全面引入环境设计的整体教学,力求从过去强调课堂基础设计能力的教学,转变为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统一,引导学生在不同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的设计项目中,学习与了解项目文化背景和地方用人单位的针对性实际需求,并运用到环境设计教学。2.在环境设计教学中修订与之对应的特色教学方案环境设计专业要调整和修订原有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原有的教学课程中适当增加民族学、社会学等类型的教学课程,同时,在传统环境设计课程中增加融合性专业设计内容(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室内设计与广西传统民居室内装饰的关系、景观设计与特色城市风貌的关系等衔接内容),让环境设计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内容覆盖面更广阔。在具体的设计教学模块中,如园林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小型空间设计等,以民族文化设计作为教学体系建立的核心,教学内容围绕如何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特色与环境设计相融合来安排。教学方案的修订,从内容优化与结构优化两方面同时入手,让学生从单一基础能力人才向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转化。3.采用科教协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堂传授教学与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相结合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多与民族文化研究相关,横向设计项目亦是如此。环境设计教学采用科教协同教学模式,本身就有贴合地方文化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先天优势。在教学上,教师要突破以往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的束缚,探究如何利用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为引导,指导学生参与地方实际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通过具体项目的民族文化背景分析、讲解、分工、项目小组合作设计等步骤,理解民族文化设计在项目中的意义,主动适应地方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达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目的。4.课程教学形式上结合传带教学模式,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学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本身具备模块化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的方式,教师常选用虚拟课题,要求学生完成相应作业。课程虚拟课题设置会出现课题设计细节不够完善、项目设计场所环境背景信息不足、学生设计成果细节不够、完成度不高等问题。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研究精神与学习兴致也有所不足,尤其是民族文化设计特点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来。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此时,可以将高年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引入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高年级学生选取毕业设计课题,依据其具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结合模块化课程,引导低年级学生有目的地学习。5.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增强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培养体系的衔接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内容极其丰富的专业,其包含环境规划、城市区域规划、建筑学、民俗学等内容。单纯四年的本科教育不足以涵盖所有的学习内容。在本科教育中,教师要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将其融入专业课题模块教学,为学生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提前指明研究与学习方向,做好特色体系培养的衔接工作。6.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引导,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新型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评价机制以民族文化设计为导向,将其作为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基础。课程成绩评定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评价为主体,结合传带型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对设计成果共同完成评分,达到评分更客观、更公正的目的,从而提高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如,具体评分构成为:高年级学生作为项目组长评分占40%,小组公开答辩成绩占30%,教师评分占30%。
三、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基于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其价值在于改变以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仅关注本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民族文化设计能力教育、人才缺乏特点、专业缺乏特色等问题。在人才培养层面,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往环境设计教学仅仅从基本设计能力的浅层入手,无民族文化设计思维的设计教育理念。建立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效果,突出地方院校专业特点,能够促进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体而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适应当前地方环境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和设计上加强民族文化与设计融合的设计探究意识;有利于明确学科特点和建立地方高校特色专业。推动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地域与民族文化特点,将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育内容体系的始终。运用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育创新理论,探索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导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为环境设计专业与地方建设融合发展、树立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的目标做出积极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吴红梅,陈若茜.民族文化元素与包装结构设计融合的教学探讨.中国包装工业,2014(18).
[2]于超.论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渗透.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关键词:“以赛促教”;环艺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31-02
2015年10月教育部提出,“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培养动手能力强和专业应用水平高的学生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首要方向,“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有利于深化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现如今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一方面提高了社会文化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客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与此同时社会上许多企事业单位却招不到所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甚至出F了“用工荒”现象。“就业难”和“用工荒”普遍存在,环境设计专业也不例外。我们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动手实践能力弱,缺乏技术性的知识环节,不能毕业后立即进入岗位角色。环境设计专业应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只有培养出了社会认可的高水平的毕业生,才能提高专业影响力,办出特色专业,使环境专业得到发展。
二、“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特点
“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是以仿真性职业情境训练为依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大赛的具体项目任务来设计课程内容、开展专业教学,以竞赛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1.“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环境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有一定的艺术设计基础,又要求学生具有完备的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的相关知识。当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实践之间产生了断层,导致毕业生不能快速胜任工作岗位。“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磨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与新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是相符的。
2.“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常规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着重于创新意识的训练过程,但创意若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是不够的,只有把意识化的概念转化为有形的设计方案,或者实施完成具体作品,才能将劳动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整个创作工作才算全部完成。应用型人才是同时具备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的人才,应当具有能把创意思维转换成具体方案的综合能力。在“以赛促教”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修改和完善设计创意的过程中,综合培养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与执行能力,提高了其实践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一致的。
3.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加专业的竞赛,锻炼了学生的理论实践和动手能力。在成绩考核中,教师考核和评价方式也从曾经的期末考试,调整为多重考核,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4.“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从单一理论转向知识与能力并进,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的深层发展。在以设计竞赛为主的教学中,学生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融合别人,最终融入社会的开放平台。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和不同团队的选手之间相互交流,既可以肯定自己的优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又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向更优秀的选手学习,取长补短得到进步。
5.“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激励了教师与时俱进。“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反作用于教师教学过程,使学生被动参与转变为师生互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缺乏成熟的方案实施和设计项目业务运作经验,对目前市场上最新的设计材料工艺和前卫的设计案例不甚了解。“以赛促教”教学模式迫使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等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竞赛内容与具体的授课方案紧密相连,学、练、赛一体化,调动学生的兴趣,既增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创作团队的指导水平。
三、“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依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企业的用人标准为脉络,根据基础课、技能课、专业课、职业规划四层递进建立课程体系,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在增加实践学时比例的同时,采取理论传授与实践教学“双轨并行”模式,强化课程传授内容与提高就业能力的联系,保障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质量。
从教学实践上,以设计竞赛的具体要求为实践训练的主干,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将专业竞赛作为一个单独教学模块穿插在日常的教学中,因势利导,服务于日常教学;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整理出一套适合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学科的训练方法,促进全班每个同学的发展进步。同时邀请权威设计专家和前沿设计师开展教学讲座,实时安排设计沙龙活动,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和参赛积极性,也提高了参赛的起点。
参赛后及时总结经验,以团体小组为单位,就比赛中的创意设计、方案表达和项目实践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出书面报告,取长补短,瞄准自我的不足,将总结经验与教学计划的制订相结合,在课程设计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归纳出新的设计趋势和方向,为下次参赛做积极的准备。
2.培B“双师型”教师队伍。参赛学生的创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水平。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以高职称、高学历的知识型教授为主,现阶段教师中具有丰富的一线设计项目工作经验的人数比例不高,因此高校应针对自身实际,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和措施。一方面加强自有教师团队的培养,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对青年教师加大培养力度,选派教师参加前沿行业的培训,到大型设计公司参观学习,提供教师到设计单位学习实践的机会,使之快速成长为“双师型”的教师。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针对教师结构不完善的板块,广纳人才,从企业、设计院、事业单位聘请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导师来校任教。
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参加比赛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建立课下学习小组,强化参赛的意识,提升参赛的稳定性、积极性。如创立专业竞赛社团,区别于学生自发组织的普通娱乐兴趣社团,主要由专业教师设计方案,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和专业方向直接相关的专业性社团,配合专业教学。学生拥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加上竞赛的经费的支持,就会在竞赛中百舸争流,自然就全情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去。
4.制定奖励政策。对学生进行鼓励性奖励,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奖励办法,如在相对应的设计课程中实行“以赛代考”考核模式。学生在比赛中的设计方案和作品,可以作为学生的考核作业进行测评,把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获奖证书作为课程考核成绩之一;甚至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竞赛成绩都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
针对教师的奖励制度,则需要对指导教师降低日常教学工作量,对在竞赛中获得成绩的教师给予鼓励。具体措施很多,如建立教师参赛专项基金制度,为教师的创作和指导提供专项经费,另外也可以把教师的参赛成绩与其年终考核和教师推优等荣誉评定相挂钩,鼓励专业教师踊跃加入到专业比赛中,提高教师的参赛意识。
四、结语
“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既加强了教学理论内容与职业实践应用之间的相关性,又突出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完成比赛的过程建构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执行能力。“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是积极推动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Promoting the Teaching with the Gam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Specialty
DONG Qiu-min,ZHANG Huan
(Wuhan College,Wuhan,Hubei 430000,China)
(一)重理论,轻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环境设计教学则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和开创性的工作。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课与毕业实习都是放任自流,更甚者有些院校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单位与其专业没有任何的联系。单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培养出实用型人才的,必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树立市场观念和实践观念,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够达到岗位需求,为社会、用人单位创造效益。
(二)教师方面
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大学一毕业之后就进入教学岗位的,对于环境设计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空有理论的教师显然并不足够,学生们更需要的是在设计岗位工作过的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引进上进行注意,以及加强教师顶岗实习的力度,教师也应该抓住一切提高自己的机会充实自己。
二、环境设计中教学创新及提高途径
(一)建立环境设计工作室
想要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社会岗位对接,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设计工作室,增加教学第一实践点,让学生直接学习到实际工作的流程,了解实际岗位的需求。并且把这个工作室打破年级的分界,使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更早地为自己的未来制订计划。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
(二)建立材料考察中心
环境设计说通俗一些就是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景观设计),无论做室内外设计都脱离不了材料,不同的装饰材料可以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比如室内设计需要设计出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来满足使用和审美的要求,设计者想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对材料的性质和加工工艺熟练掌握,做不到的话就只是一个空有美感而不能付诸实践的方案。对于装饰材料的认识只用语言是达不到教学需求的,必须让学生看到实物并与之亲密接触后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通过建立材料工艺考察中心,把装饰材料中常见的材料的性能和质感正面地展示给学生,并教其绘制出相应的施工图、节点详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到各种材料的特点及其施工工艺。还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性实践设计,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空间需要与形、色等造型元素密切结合选择出最恰当的材料,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练习快速地提高。
(三)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在教学中,很多模拟实验都不如实践的磨炼,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能培养更高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磨炼实践技能。所以,一所好的院校需要去建立一个甚至更多的教学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能够更早地到合作单位实践,以员工的身份参与到整套方案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去。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学会设计,在设计中完成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三、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
(一)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环境设计的工作别讲究团队精神,例如,一栋大厦的装修、一个公园的设计是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就完成的,通常这样的设计方案都是由一个团队分工合作完成的,所以与人的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师可以就理论问题让学生展开研讨,这样,在培养学生独立见解的思考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养成了集体研讨的习惯并和他人有效的合作精神。其实,现在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学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学校都会把学生分成6-8人的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展现每个人的特长,将个体创造力纳入到集体中。在日常作业中很多老师都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与锻炼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做出了更全面的方案,也让学生掌握与他人协作所应有的态度、手段和原则,为进入社会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的面是比较单一的,这样就不利于其知识面的拓宽及见识的增长,而参加比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整个比赛活动中,学生从设计的准备阶段、方案的设计阶段、设计实施阶段到最后的评价阶段可以得到各方面素质的锻炼,并通过比赛扩大了其合作交流的圈子。尤其是一些全国性的比赛,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全国优秀的设计师以及同样在校的各大高校学生,无论是否能在比赛中获取名次,对其都是宝贵经验的累积过程,不可错过的交流平台。
(三)教师队伍面临的新挑战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将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是否能够因材施教地指导学生,是否能对实践教学顺利有效的开展。通过考察发现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地将环境设计的实质与内容弄明白,所以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不尽合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同时担任着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责任,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切身地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只有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实践中去,教师再因势利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相关学科发展规划
1、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具有属于自己的规律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能完全按照其他专业的模式来教授。但实际中,综合性或理工类院校中的环境设计专业授课、考察方式都是同一模式,统一管理,很多规定不适合这个专业的管理和发展。
2、环境设计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动手和操作示范才能有创新的教学成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和操作更为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时间都是传统的“课堂练习”,学生直到做毕业设计前,才会进入实习单位进行短期实习。在实习单位,学生不知道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面对工作不知该如何下手,以致认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没有用。原因是长期处在封闭的“课堂练习”式训练中,不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步入社会比较困难,即使勉强就业,企业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再次培训方能真正上岗。
3、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过程离不开电脑的操作,且不能很多人用一台电脑,它需要每个人一台,而且需长时间持续维护和保管,因为在设计创新过程中,很多资料是不能公开共享的,需要的是个体的单元性。
4、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和实践中需要设计团队,需要队员的集思广益,相互协作,在教学中要满足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规律,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但在实际中环境设计教学依然是学生“大教室、排排坐”,老师则站在“三尺讲台”授课的方法,这种情况下,环境设计专业必需的实践教学,学生无法在这样的教室里进行,只能在课后各自分散去完成。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1、以探索性教学模式,提倡探索性学习方式
在普通教室里,主角是教师,而在工作室里,主角则是学生。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教师帮助与引导下动脑、动手做设计,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全程跟踪,逐步加强对环境设计的深入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最终从一名学生成长成合格设计师。在工作室内,不同层次学生按专业能力和兴趣组成设计团队,一起讨论,一起完成设计工作,不仅起到技能训练目的,而且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专业思维得到加强。同时提高了实践交流与合作的团队意识。工作室教学强调自立自主的教学精神和自我教育过程,在开放的环境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钻研能力、创作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学生也能深刻体会“设计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精神,并在学习中掌握以后的工作学习方法。
2、加强环境设计专业学习过程与现实的联系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实用性。学生在工作室里将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地用在真实案例上,以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讨论与思考机会,做到专业知识的消化吸收,并提高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教师对环境设计专业内部的原理与规律进行探讨研究,再次上升到理论高度。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以充分利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教师则可以融课堂教学、课题、实践、竞赛为一体;突出了过程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动手能力,凸显创新人才培养精神,有利于培养精英人才;工作室模式模拟真实的设计公司的专业氛围,使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更符合社会人才需求。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1、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教师经常将真实或模拟业务单交给工作室的学生进行设计,学生得以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平,知道自己缺什么,这样就会主动学习,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减少用人单位岗前培训的资源投入。并且,学生在工作室里参与设计的每一套方案成果都会建档保存,便于学生毕业时应聘工作和用人单位翻阅。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师在在工作室里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参与到设计团队中,全面讨论,团队内部互相激励、鼓舞和影响,从而激发出成员的主动性、首创性及求知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平时所学的“书本知识”来完成业务单的设计任务,亲身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融合与运用,边教、边学、边做,真正摆脱“眼高手低”现象,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于一体,提早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3、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大多情况下,学生在拿到毕业选题后不知从何下手,临近毕业之前才开始着手毕业设计工作,由于时间紧,开夜车、熬通宵是普遍现象,为完成毕业设计而设计,这样的毕业设计质量可想而知。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合理规划时间,分阶段进行毕业设计,针对毕业选题设计多种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筛选,最后定出一至两套方案深入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完成后由教师点评,指出设计方案的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等。这样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由被动接受任务到主动寻求机会,由原来的接受任务后的“不知所措”到能有明确的设计思想和一定的表达技艺。更重要的是,工作室的学生在平时就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后来的毕业设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彻底避免了为毕业设计“开夜车、熬通宵”的现象,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整个大学知识学习的全面总结。
4、有助于解决专业实习设施、场地资源不足等问题
学生在工作室内实习,能较好地避免实习设施、场地资源不足问题,提高工作室利用率和效能,同时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遏制学生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的不良设计作风。
5、有助于促进工学结合
关键词:“新常态”;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工科院校
我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使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顺应“新常态”的发展,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成了该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形势:“新常态”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总体形势下,建筑装饰行业迎来了巨大挑战:房地产投资和政府基本建设的大幅压缩、部分楼堂馆所项目的停建和装修档次的严格控制,使建筑装饰工程资源有所缩减,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社会对建筑装饰品质,如舒适性、艺术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富有专业精神的设计人才将是未来装饰行业所急需的人才。
2问题:滞后的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无法顺利对接
以笔者所在的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历年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体系等方面还相对滞后: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侧重于美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无法完全契合工科大学自身的特点和师资、生源等现实条件,以致学生的各方面技能较为平均,与美术学院和其他文科大学同专业学生相比缺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第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具体表现在:教学观念滞后,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规范意识薄弱,设计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专业课程的设置脱离实际,学生的设计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甚至照搬、抄袭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预期效果。第三,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成绩评价的依据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二是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关注最后的方案表达,对于设计过程重视不够,难以保证学习效果。
3对策:“新常态”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3.1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目标
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与美术学院和文科大学的同类专业相比,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都有较大差距,但在文理交叉和高新技术应用方面又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工科背景支持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要提升就业市场的品牌效应,需要找准自身的专业定位,利用工科资源和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
3.2以提高设计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改革
(1)将“工作室”模式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群。“工作室”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被德国包豪斯学院应用于当时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如今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模式广泛应用于全世界的高校教学中。从国内外成功的设计教育经验来看,成立设计“工作室”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首先,要构建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将“工作室”模式贯穿每个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同行和本校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促进设计同行之间、高校之间的良好互动。最后,要积极寻求本土企业的支持,将“工作室”的研究课题与企业在研项目相结合,由企业提供设计条件和技术支持,构建设计、工程、市场紧密衔接的设计创新链条,提高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搭建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要求设计师在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多面。例如,在公共建筑的装饰项目中,必须了解建筑物理的相关知识和消防、电气、空调等系统的运行原理和使用规范;在办公场所设计中,需要清楚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内涵和使用原则,以便研究企业的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在设计中的应用。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注重各艺术设计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精简课程数量,提高教学质量。(3)培养学生的设计深化能力。由于课时原因,室内设计课程中除了讲授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外,往往没有条件再针对装饰细节进行专项讲解和练习,以致学生容易忽略对细节的关注,设计作品粗糙、品质较低。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装饰工程要求设计师具备更高水平的方案深化能力。对此,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同时强调设计细节的重要性,针对一些重要的装饰细节,安排2~4课时的专项练习,如装饰造型的收边处理、石材的铺贴和拼花练习等。
3.3教学评价体系从看“结果”到看“过程”
进一步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设计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设计过程中采用分段评分制,对设计前期调研、初案设计、方案深化等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段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来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重视设计过程、教师掌控设计进度;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进行原创,杜绝抄袭。第二,设计成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组成的评分小组,对一些重要课程和实践项目可邀请校外专家、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参与评分。评价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设计成果,可以将调研报告、设计草图、方案汇报等纳入考核范围,进行综合评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师生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将评价的结果即时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分析并解决问题。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根据设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特长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与岗位需求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细节研究和设计规范训练,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创建以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设计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作出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形势展望[J].住宅产业,2015(11).
[2]王文玲.环艺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1(7).
[3]倪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新构建探析[J].大舞台,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