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单一、综合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社会调查结果研究表明,当代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亟需提高,其重点应放在文化、知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与提高上。
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通过积极思考,予以融会贯通。从总体看,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贯通、再积累、再贯通,循环往复的过程。技能形成是由试练到熟练、试练与熟练相结合的过程,其总是经过一定时间与次数的试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总体来说,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试练、熟练、再试练、再熟练,循环往复的过程。能力是指人能够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心理学认为,上述三者的发展是不可能同步的;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耐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并非所有知识与技能都可转化为能力,只有长期广泛被运用的知识与技能才可转化为能力;能力的高低影响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当代体育教师,从知识的学习过程,到技能的形成过程,再到能力的培养过程,都是单一的追求专业性。因此,当代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成为社会公认的普遍现象。
1、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偏低
对于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评价,社会舆论认为一般甚至偏下。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于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多出自体育院校,其课程要求对于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单一性较强,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累积、转化形成的能力素质也就偏专业科目方向,综合能力素质也就大打折扣;其二,在于体育教师未主动积极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在担任教师工作后,体育教师普遍更加放松对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了解与学习,使其他知识、技能更难以转化为自我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系着学校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其对学生教育。所以,除了掌握运动技术水平外,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其它技能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1.1提升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素质,重在培养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重成绩、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的发展。体育教师在学生阶段,虽然掌握了科目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然而并未接受到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培养,综合知识的培养更相对匮乏,使其在后期的教学阶段也难以创造性思维改进教学。而重复依照教科书和参考书,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呆板授课,一方面,造成学生持续对体育认识浅薄;另一方面,也使体育教学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进行即时变革。
1.2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专业运动技能的展现,应主动进行自我提升,以更好地实施教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又是其最基本的,最必须具备的。首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与其他课程相比是具有实践性的。可以说,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比如,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传授某个运动动作要领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标准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相应理论知识给学生。如果教师自身表达出现问题,学生又怎能领悟其运动要领的关键所在,又怎能正确地进行知识技能的锻炼?其次,个人道德修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相比其他教师,会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学场地清洁卫生的保持,公共场所不抽烟,身着如何得体等,如果教师都不能做好,学生会得到怎么的示范?
2、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探讨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其次,体育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新形势下提出的教学要求,具有更新知识,顺应发展,不断完善的能力。第三,应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善于观念更新和勇于开拓创新。第四,具有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向技能,以及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等,具体地讲,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要包括: 2.1丰厚的文化底蕴。人的文化积淀的多少决定了人的素质高低。新时期,体育教师的培养,要强调文化基础,重视文化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课本书面上,这样才能促进体育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增强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社会单位的用人信心,改善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公共形象的偏见认识。
2.2扎实的领域知识。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育教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专业内和专业外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多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知识、理科与生物学科知识、方法论知识、逻辑学知识、美学知识等。
2.3优良的道德品质。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人们具有与该种职业相适应的道德品质,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有:
2.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情操,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言行一致,讲文明,有礼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3.2优秀的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只有对体育教师工作认识正确,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坚定的志向与毅力,对工作有隆厚的热情,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体育事业,作出卓越成绩。
2.3.3朴实的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谨慎谦虚的教学态度,善于团结同志,任老任怨,不怕苦累,始终精神振奋的工作。
2.3.4关心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作学生知心的朋友。
关键词:教师;教学;执教能力
教师的执教能力,指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的执教能力涵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技巧和教育能力。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评价与期待,古人更是把教师比作“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肩负着培养塑造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做一名称职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加强师德修养,塑造高尚人格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由于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获得知识,也必须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作为教师,我们还应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有时并不因学生的毕业而终止,还将在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因此,不难想象,如果教师对本职工作不热爱,三心二意,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将不仅影响其对知识的传授,还会直接影响其育人工作,教师要完成自己的职责、使命也会成为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时刻刻注意发挥自己的典范作用、榜样作用、带动作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以及教学活动中,自觉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并逐步将其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道德品质。教师以传授知识、传播真理、教书育人为己任,因此,教师为人处事必须追求真理、尊重科学、正直诚实、光明磊落、是非分明、忠实坦诚,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培养优秀学生的第一要素。
二、增强业务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一般而言,高等学校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学生的素质、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与原来相比都出现了较大的区别。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深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都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技巧的运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教师的执教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高等学校的特点又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的任务。教师的劳动不应只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应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劳动成果、增加新的内容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学研究的规律和治学方法,把握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追踪最新的学术动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科发展以及专业的改造。
三、研究学生特点,探讨授课技巧
专业知识水平高是教好课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知识过硬讲课就一定出色。讲课不仅仅反映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体现着教师的授课水平。讲课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和一定的授课技巧。由于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现今的大学生和以前的大学生生活、成长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改变,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以前的学生也有了较大的区别。尤其是我们属于市属院校,生源均来自于北京,生活环境的优越使学生对生活的艰辛与压力体会的甚少,对“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感受也不深,反映到学习上,就是学习不够努力,没有紧迫感,也由于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这十几年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好,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这些都影响了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作为教师,在授课时如果不问对象,盲目地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将导致教与学之间较大的差距,既影响同学掌握相关的知识,又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同行多讨论授课技巧,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新的教学方法,变埋怨批评为鼓励欣赏,用“反木桶”理论看待学生,讲课时尽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既考虑同学的接受能力,又兼顾课程的重点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执教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娴熟的教学技巧、认真的教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的思考时间和参与体会,都将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体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而高校师生关系则体现着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忽视了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势必影响人们从高校师生关系这一角度对高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准确的把握,难免会造成学生中心主义或教师中心主义的偏颇[2]。
我所理解的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学习精神,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自由的学术研究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第二,教师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将来。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就必须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使其增强责任意识。属于教师职责范围的,教师应当尽职尽责;属于学生职责的,教师则不应越俎代庖。学生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应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要学会感恩、明辨是非、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
教师的执教能力,涉及到为人师表的能力、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传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多个方面,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其终极目标应该是既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本领,又具有搞好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和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牢记,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不断地改革,已经成了学校体育的核心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重新对角色进行定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逐渐产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体育教学得到了应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师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尽快地适应这种需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诉求为己任,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课程中得以落实,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身体素质
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了体能与技能。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各方面也应有良好的素质表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练习,还要坚持在课外的辅助练习,这也是保持稳定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
(二)知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荐的今天,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汇,不同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影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为密切的接触学生,各方面交流也更丰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顺应时展的新知识的储备、新教学理念的执行、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施以积极的影响,获得学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质
相对智育、德育,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社会对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训练条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能撂担子、满腹牢骚、一蹶不振,而应该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使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差、社会认同感不强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最核心的体现是意志力。教师的意志自觉性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上,工作态度的明确上;意志的果断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中突况的处理;意志自制性体现在体育教师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应对困难。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与其他门类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是以学生的实践练习为主,而且学生以群体的方式接受长时间的室外教学。也正是由于体育教学有这样的特点,突况、外界干扰较易发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教师不能单纯得按照教案机械得进行授课,导致遇到问题毫无对策,而应时刻保持警醒,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突然问题。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开阔视野多学习、多了解。
(二)教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能力;2、基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运动技能、正确的示范、组织竞赛、裁判等;3、参与比赛、指导训练能力,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分析比赛情况、运用技战术、临场指导的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体育教师教研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上好一节体育课,让学生通过课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锻炼。教师要通过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用这样的理论再去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受到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更注重的是评级、评职称。因而,教学研究反而成为教师投入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学研究室的基本职能缺失,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更注重自身积累,使高校体育教学保持活力,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课题大有学问可做。加强教学研究,无论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是学术素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预测能力、调查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学士以上,但学历只能说明专业素质的水平,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学习的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提升专业素质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总语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新课标的执行者,需要不断的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业务素养,始终走在体育教学知识的前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
关键词:高职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发展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高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由过去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知识理论的学习,向知识结构合理并具备较高能力的“智能型”过渡。
一、高职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1.高职体育普通基础知识
高职体育普通基础知识其特点是“博”,体育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专门人才,必须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
2.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包含三方面的知识:(1)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对这方面的知识要求面要“宽”。(2)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包含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大纲,还要在多能基础上,对某部分做到精细研究,做到“树业有专攻”,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系统观点,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对科研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这方面知识要求“深”。(3)应用科学理论包括数理统计、科研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对这方面知识要求要“新”。
3.教育学科理论
分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理论两个方面,教育理论包括高等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体育学科理论包括体育概论、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等等。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若缺乏这类知识,要熟练地驾驭教材,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是有困难的。
4.“多媒体”知识
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再有教师指导动作,使学生较易掌握动作技术。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力是每位老师必备能力之一。
二、高职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所谓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来的系统结构属性。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组成:
1.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
2.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给学生造成自觉地、科学地进行锻炼的气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训练能力。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包括:科学选材能力,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能力,管理训练和组织比赛能力,协调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关系的能力。
4.思想教育能力。包括组织培养健全集体的能力,对学生思想发展分析及预测能力,对后进生疏导与转化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教育的能力等。
5.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搜集整理文献,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掌握运用基本科研方法的能力。
6.保健能力。包括对学生体质进行全面的测量、统计与技能评价的能力,医务监督的能力,一般运动创伤和疾病的预防与处理的能力等。
三、完善高职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措施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学习任何知识的人不可能有较高的能力,而能力很差的人更不会创造知识,因此仅仅学习知识还不够,重要的是在头脑中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有目的去指导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并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现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继续教育和终身体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观摩、训练经验交流会和各种论文学术报告会等形式,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使我国体育教育与现代科学同步发展。
1.优化高职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加速教师队伍的年轻化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有关要求,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存在年轻教师少,女性教师少,高学历教师少、专任教师课时量多等问题。在专任体育教师中,任课周学时在12课时以上的有12人(平均16课时),这也和50%的专任体育教师周学时小于等于12的优秀标准差距很大。
年轻教师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能够将新课改的要求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所以应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年轻、高学历的体育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素质的老、中、青结合的体育教师队伍。根据现有教师中田径、篮球等项目教师较多,而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项目教师少的现状,做好青年教师的选拔工作,同时调整专兼职教师比例,使素质过硬、教学能力强的兼任教师成为专任教师,让他们专心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以缓解专任教师课时量大、科研能力弱的现状,提升专任教师的素质。
2.加强机制建设,谨防“跳蚤效应”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公办院校,在人事、工资等方面没有完全的自,相对固定的人事和薪酬制度、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有可能成为“跳蚤效应”中的玻璃罩,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机制建设,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这里所说的职业意识,包括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心理预期,包括对该职业的收入、地位等在社会上的定位,也包括对从事该职业人员社会行为特征的认同等等。就职业教育来说,职业意识的存在不可避免。它正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特点所在。在职业教育类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意识有着双面的影响。
一、职业意识的作用
(一)职业意识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未来职业的预期和定位情况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那些他们认为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课程,表现出较大兴趣,反之则应付了事。由于学生并不了解各职业的实际情况,只凭表面的和当前的印象,凭社会暂时评价来作心理预期和定位,因此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其共同的表现之一,就是忽视基础理论课。例如建筑施工造价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造价课有兴趣,讲这门课程时,学生到堂最齐。而基础理论课,甚至与造价直接相关的建筑识图、建筑结构等课程,只因为他们认为不是在直接地学习造价方面的知识就没有什么兴趣和学习要求。分析其原因,根本就在于,这部分学生进校时已认定,毕业后的就是工程造价的计算,而他们对作好造价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其实并不了解。这还是职业内容比较明确的专业。在更多的情况下,学校只可能取大的职业方向,而非具体岗位,学生会觉得即使操作课将来也不一定就正好用上。那么在校学习的意义只是毕业时取得一个职业身份,取得在相关职业就业资格。
职业教育类学校学生,在作职业定位时,往往只看到该职业当前的情况,只看到自己毕业后在该职业最低一级岗位上可能遇到的情况。因此,他们的定位往往不高。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如果一个学生给自己定位只是一个操作工,那他连一个操作工也当不好。不少学生表示,我出去就是做工,学那么多理论干什么。是否接受过相关职业教育并不十分重要,即使有差别,他们会因职业意识的偏差而处于心理焦虑之中。他们和同时代其他青年人一样,向往与自己知识和能力不一定相符的地位和待遇较高的职业,同时,对自己实际从事的职业(在职教学生中表现为预期的职业)不满意,尽管这种职业为其他有同样心理的人所羡慕,当想要实际改变职业时,又感到能力不足。想干的干不了,能干的没兴趣,结果学习整个失去动力。
以上所列举的职业意识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一些可能性。
(二)实际上,职业意识的存在也有积极的一面
只要职业预期和定位比较适当,在校较早建立职业意识,毕业时容易适应人才市场的选择。明确职业方向,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职业所需要的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正视职业意识的存在,自觉把握职业教育的这个特点,就可以利用它来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利用学生的职业意识来提高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如前所述,对职业的不适当的定位,会影响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积极性。但就职业本身的要求而言,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基础理论提供职业发展前景,或者说,学校的学习提供职业发展的知识背景。初入工作,知识背景只是作为一种发展潜力而存在,可能与当前工作业绩的优劣没有直接的、直观的联系。做施工员,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开始有可能不如未受职业教育的熟练工。但他在众多施工工人中脱颖而出,或寻求更为理想的岗位的机会肯定会比其他人多。教师应当首先建立这种信念,并积极影响学生。同时,学校应尽量筛选出知识生长点较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讲课时,应充分考虑让学生建立起一个宽而扎实的知识结构。尤其对于在校时间较短的学生,在这较短的时间里还必须兼顾能力、知识和技术等多个方面。因此,对他们来说,合理的知识结构比知识量更为重要。
作为配合,职业学校的思想教育应当包括职业思想教育,并在其中淡化职业意识,突出理想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是终身的,职业不是终身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只是发展的基础。
此外,职业意识的存在还揭示,职业教育应当由重视职业技术训练转向职业技术与职业能力并重。这是在职业教育类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