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口腔护理的健康宣教

口腔护理的健康宣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口腔护理的健康宣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口腔护理的健康宣教

口腔护理的健康宣教范文第1篇

口腔溃疡是各种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化疗导致口腔溃疡发生的高危因素中,小儿口腔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婴儿期的恶性肿瘤患儿,由于年龄小于1岁,无法正确表达主观感觉,依从性差,无法自主的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口腔护理,因此化疗后一旦发生口腔溃疡,极容易导致无法控制的口腔感染,增加家属的焦虑,甚至导致家属逃避或拖延化疗,严重影响婴儿期恶性肿瘤患儿化疗效果。我科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共有36例婴儿期恶性肿瘤患儿化疗后发生了口腔溃疡,经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回顾性的就婴儿期恶性肿瘤患儿化疗后发生口腔溃疡进行原因分析,总结护理干预措施,为患儿家属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提供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在我科因化疗后发生口腔溃疡的婴儿期恶性肿瘤患儿36例,其中急性白血病29例,肾母细胞肿瘤3例,神经母细胞肿瘤2例,肝母细胞肿瘤2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10+1.3)月。家属资料:祖父母陪伴护理22例,父母陪伴护理11例,其他亲属陪伴护理3例;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7例,高中及以上6例,初中及以上5例,小学文化5例,文盲13例。

1.2方法急性白血病患儿:18例采用HD-MTX方案,7例采用VDLD方案,4例DA方案,18例采用HD-MTX方案患儿在化疗后1-3天内发生口腔溃疡,其余均在化疗后3-5天发生口腔溃疡。肾母细胞肿瘤:采用A+V+D方案,本组3例患儿在化疗后3-5天内发生口腔溃疡。神经母细胞肿瘤:采用CDV方案,本组2例患儿在化疗后3-5天发生口腔溃疡。肝母细胞肿瘤:采用ICE+A(异环磷酰胺+卡铂+VP-16)方案,本组2例患儿在化疗后1-3天内发生了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使用了WHO 4级评价法,I度:口腔黏膜出现红斑、疼痛;II度:口腔黏膜出现红肿溃疡,但能够进食;III度:口腔黏膜出现溃疡,患者能够进流质饮食;IV度:口腔黏膜出现溃疡,不能够进食。

1.3在化疗过程中口腔护理原则除采用HD-MTX方案的患儿均在上药42小时使用亚叶酸钙静脉解救时加用稀释亚叶酸钙液漱口,其余化疗患儿均要求家属使用1:20稀释碘伏溶液和口泰完成漱口。护士向患儿家属讲解口腔护理的方法及重要性,每班观察并记录患儿口腔黏膜情况。

2婴幼儿期化疗患儿发生口腔溃疡的原因分析

2.1自身原因

2.1.1 36例婴儿期恶性肿瘤患儿平均年龄(10+1.3)月,口腔黏膜细胞增殖速度快,致使各种化疗药物对增殖速度快的口腔黏膜细胞破坏较大。婴儿期患儿具有不能正确表达主观意愿,无法积极有效的配合口腔护理的特点,一旦家属对口腔溃疡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或家属执行口腔护理的依从性较差,家属主观的拖延或逃避执行口腔护理,均可导致预防性的口腔护理执行效果差,与家属的亲疏关系、文化层次并无明显联系。

2.1.2 36例婴儿期恶性肿瘤患儿均为混合喂养,由于化疗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大多直接采用配方奶喂养,很少在化疗期间添加固体辅食,加之饮奶后由于漱口液的药味可能导致患儿呕吐而没有及时漱口。患儿因为缺乏正常辅食的添加而导致缺乏正常的咀嚼锻炼,口腔内唾液腺分泌较少,唾液腺正常的分泌对口腔有着重要的冲洗作用,而且唾液中含有丰富的杀菌蛋白,再加上各种原发疾病导致患儿各个器官功能低下,一旦缺乏唾液腺的分泌和进食后对口腔的及时清洁,导致发生口腔溃疡的几率明显增高。

2.2化疗原因

36例婴儿期恶性肿瘤患儿在化疗方案中,使用了能够造成口腔溃疡的细胞毒性药物如甲氨蝶呤、足叶乙甙、柔红霉素等等。化学性口腔溃疡的严重程度玩玩取决于所用药物的用法、计量和周期。大剂量的甲氨蝶呤和足叶乙甙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缓慢滴注,可以长时间直接或通过唾液的分泌对口腔黏膜上皮细胞造成直接的损害,因此使用了甲氨蝶呤和足叶乙甙的患儿因此发生口腔溃疡时间较早在1-3天内出现。而柔红霉素等抗生素类化疗药物,是通过阻止DNA合成而抑制上皮细胞增殖而造成损害,往往在体内代谢物质耗尽,上皮细胞脱落后后表现出毒性反应,因此使用柔红霉素的患儿的口腔溃疡高发在3-5天最为明显。

2.3其他原因

儿科工作中,由于大部分患儿对家属的依赖及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会导致临床很多生活护理和口腔护理均由护理人员指导家属完成。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也无暇一直看顾着家属为患儿漱口是否落实。在此36例患儿中,回顾性的发现,家属们因为对口腔溃疡严重性认识不足,大多借口因为患儿睡眠、因疼痛而哭闹、漱口后诱发不适,大多只“蜻蜓点水”式的完成口腔护理,最后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

3 护理对策

3.1 健康宣教在化疗前,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陪护家属的健康宣教。根据使用药物可能导致口腔溃疡发生的规律,在不同化疗阶段对患儿家属实施口腔护理及化疗的指导。联系个案,加深家属对口腔溃疡严重性的理解,促进家属执行口腔护理的依从性。

3.2 实施个体化的方案,落实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3.2.1 漱口时保持口腔清洁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一般建议在非睡眠的状态下,每WHO评分I度、II度的患者,每2小时漱口1次,III度、IV度的患者,每1小时苏口1次。对于婴儿,可以通过喂服温水来帮助口腔的清洁,从而达到保持清洁舒适、减少刺激损伤的目的。

3.2.2 在预防化疗患者口腔溃疡中应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为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可减少口腔溃疡的发生及促进溃疡的早期愈合。婴儿期患儿因为年龄幼小,部分漱口液药味重会引发患儿哭闹,最后无法完成口腔护理。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方案,落实预防口腔溃疡的措施。婴儿期患儿会有无选择性的吞咽动作,可以选择能够口服的漱口液如稀释亚叶酸钙液、盐水、康复新口服液来漱口;可以将浸泡了漱口液的无菌纱条让婴儿咀嚼来完成漱口的工作。对于一些高危患者,推荐化疗期间口含冰块,以减少化疗药物进入口腔黏膜进而减轻或避免口腔溃疡的发生。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冰冻的生理盐水纱条让婴儿吮吸从而预防性的减少口腔溃疡的发生。

3.3 口腔溃疡的护理对策

3.3.1控制疼痛,促进口腔护理的依从性。婴儿一旦发生口腔溃疡,常因为口腔疼痛而哭闹、拒食拒饮,常常导致家属焦虑、内疚、无助、绝望的心情,最后逃避或拖延、甚至放弃执行口腔护理,甚至终止患儿的化疗。因此要采用控制疼痛的方法,促进口腔护理的依从性。可以在进食或进饮前使用局部物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局部口腔溃疡的涂抹,止痛效果能够维持在15-30分钟;还可以在饮食间隔期使用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涂抹口腔,通过保护受损的黏膜而起到止痛的作用。

3.3.2控制感染口腔溃疡感染的致病菌以细菌最为常见,其次是霉菌和病毒。此36例婴儿期化疗患者,有22例为厌氧细菌感染,14例白色念珠球菌感染。针对不同的致病菌采取了相应的抗感染治疗。22例厌氧菌感染患儿,采用口服抗生素,并配合低流量口腔吸氧20-30分钟/次,3-5天内口腔溃疡愈合。14例白色念珠球菌感染患儿,采用2%的稀释碳酸氢钠碱化口腔环境,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并使用口服液局部涂抹口腔溃疡,3-7天内溃疡明显好转。

口腔护理的健康宣教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一口清,一手精” 口腔专科护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55-02

随着社会对口腔专科护士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口腔专科护士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具有职业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未来口腔专科护士培养的重点。我校致力于培养出符合国际需求的牙科团队成员,自2011年开始实施“一口清,一手精”实践技能教学和文明礼仪训练相结合的特色实训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一 “一口清,一手精”实训模式的应用

1.实训要求

该模式实训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边说边做,理论知识“一口清”,实践技能“一手精”。通过实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口腔专科临床技能的操作步骤及技术要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实训方法

选取我校2011级、2012级口腔护理方向的学生,四个班级共2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实施“一口清,一手精”实训模式前后的实验成绩进行对比。在口腔护理学中选出临床必备的操作技能,为满足岗位需求,特选定:玻璃离子水门汀调拌、口腔科个人感染防护、浅龋病人的护理、颌面部绷带包扎的护理等项目,按照规范操作。

3.规范操作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项目实训:仪表操作前准备(环境准备)护士准备用物准备具体操作整理用物。“一口清”语言标准精练,“一手精”动作娴熟规范。

4.实训结果

运用“一口清,一手精”实训模式培训前后学生实验成绩的对比见表1~4。

二 实训结论

1.“一口清,一手精”培训方法提高能力的目标

第一,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具有熟悉准确的专业技巧、娴熟的技能是建立和维护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为培养出高水平的口腔专科护士,我们注重对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训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培养探索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一口清,一手精”的培训方法应用于课堂后,见表1~4培训前后技能操作成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第二,提高语言沟通能力。为了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口腔保健服务,要求口腔护士能够与患者交流得体,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做出全面的健康指导以及灵活应对突发的复杂情况,树立护士的职业荣誉感,让护士以积极、平和、宽容的心态和患者沟通。因此,语言沟通能力在口腔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一口清,一手精”的实训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模拟临床情景,与医生、患者都有良好的语言交流,见表1~4培训前后语言沟通成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第三,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了促进合作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理念,“一口清,一手精”实训中由口腔医学专业和口腔护理方向两个专业的学生同时参与同一项目的操作“浅龋病人的护理”,见表3培训前后团队合作成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一口清,一手精”培训方法增长知识的目标

在“一口清,一手精”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熟悉疾病的诊疗程序,能够做出正确的护理评估,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便于临床诊疗过程中与医生的密切配合,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口腔宣教知识,在诊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口腔宣教及健康指导,还要具备口腔预防保健相应的知识。熟悉口腔科常用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并具备基本的养护常识。在项目实训中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使理论知识更加精深,技能操作更加娴熟,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训的过程,不断完善和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一口清,一手精”培训方法培养情感的目标

第一,人文素质的提高。“一口清,一手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同时建立高度的责任心和道德观。见表3~4培训前后人文关怀成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第二,护理礼仪水平的提高。护士的礼仪可以体现出内在的修养和素质,仪表修养、言谈举止、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都会对患者产生直接的心理影响,更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为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提高服务质量,口腔护士在实训中要做到“微笑在脸上,文明用语在嘴上,娴熟动作在手上,仪表整洁在身上”。见表1~4培训前后礼仪仪表成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一口清,一手精”的实训模式在口腔专科护士的培训中,有利于精深口腔护理的专业知识,规范实践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为临床工作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口腔护理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林楠、林杰、彭波.“一口清,一手精”特色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4(5):612~613

口腔护理的健康宣教范文第3篇

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826例手足口病患者,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13例,对照组41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则采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实验组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2.35天(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缩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 病程 复发率 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32-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和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5岁以下儿童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节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手掌、足底和口腔粘膜发生散在的水泡、丘疹或斑疹,数目不等,直径2mm—4mm,膝盖也可出现若干皮疹,口腔损害表现为咽峡、舌、腭等处水泡,溃疡,有的患儿兼有口臭,流口水,厌食拒食,烦躁和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心力衰竭,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从而有效缩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1]。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选取我科自2010年3月01日—2011年02月28日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826例,其中:男489例,女337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岁。其中4-5岁153例,3岁以下635例,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413例,对照组413例即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平均住院6.6天,实验组平均住院4.25天,其中3例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半年内复发76例,复发率18.04%;一年内复发58例,复发率14.04%;实验组半年内复发21例,复发率5.08%;一年内复发11例,复发率2.66%。两组病例在年龄,知识结构,城乡地域及治疗方法方面均无差异。

1.2 方法。随机对病人分组后,分别对对照组病人实行一般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之外采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即:在刚入院时,就针对患儿及家属对手足口病及其药物治疗的认识程度、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估。制订出科学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并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对比,表明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縮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实验组较对照组平均縮短病程2.35天,半年内复发率降低了12.96%,一年内复发率降低了11.30%见表1、表2。

2 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2.1 护理干预措施。

2.1.1 发热护理。手足口病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护理措施: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洗温水浴,如果体温超过38.5℃,可行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和头部冷敷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1小时更换一次。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布洛酚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0.9%NS5ml+注射用头孢噻钠1.0g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喝的饮料;每4个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对持续高热的患儿要补足液体量,喝一些淡盐凉开水。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指导患儿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及时观察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2.1.2 皮肤护理。给患儿选择棉质的衣服和被褥,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做到随脏随换,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为患儿修剪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抗生素软膏;臀部有皮疹时,便后用温水清洗并保持臀部干燥。

2.1.3 口腔护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鼓励患儿多饮水,早晚各行口腔护理一次,每次进食前后,助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康复新液或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口腔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min,半小时后方可漱口及饮水或进食以保证疗效,减轻疼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2.1.4 饮食护理。此病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导致食欲差,不愿进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菜泥稀饭、蒸蛋、牛奶等,禁忌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粗纤维菜梗,以免刺激溃疡面,加重黏膜损伤。

口腔护理的健康宣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病毒性脑炎;护理

2008年4~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20例,经过精心的治疗,细心的护理,2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5.5岁,平均3岁;住院天数最短的8 d,最长的18 d,平均13 d;轻型12例,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精神差、烦躁、哭闹;重型8例,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发热、呕吐、抽搐,体温在39℃~39.5℃。实验室检查:WBC升高6例;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升高9例;体格检查:有阳性体征的10例。经抗炎、抗病毒、镇静、营养脑细胞药物、降颅压等治疗效果满意。本组患儿入院时皮疹已消退者10例。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本院成立了手足口病专业病房,实行严密隔离。房间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 h;地面、床头柜、床头、凳子、患儿的用具、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500 mg)擦拭;被褥、衣服在阳光下暴晒;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用等量的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1000 mg)浸泡消毒半小时后倒掉;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后用液体皂流动水洗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2 发热护理 本组病例均属中枢性发热,药物降温效果不好,均采用物理降温,用40℃左右的温水、35%~40%乙醇或冰袋降温。擦浴时动作轻柔,关心体贴患儿,嘱其多饮水。

2.3 抽搐护理 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同时备好氧气、吸痰器及抢救物品,抽搐频繁时用开口器或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放置牙口中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痰液及呕吐物,病室保持安静,操作要轻柔,以减少刺激。

2.4 皮肤护理 患儿手掌、足掌疱疹因搔抓而继发感染,一旦抓破,疱疹液会引起病毒扩散,加之高热、降温时出汗,呕吐物易弄脏衣被,因此,应保持皮肤清洁,穿柔软宽大的衣服,经常更换。洗澡时用温水,床单要清洁、干燥,勤修剪指甲。臀部有皮疹的患儿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5 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 患儿因高热、口腔溃疡、疼痛、张口困难而影响食欲,应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以略凉为宜,不能过酸或过咸,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用刺激性溶液漱口,可用棉签蘸3%碳酸氢钠溶液擦患儿的口腔,然后在溃疡面涂锡类散[1]。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测量体温、呼吸、心率及血压,特别是体温、呼吸和心率,观察抽搐的次数及持续时间,神志、精神的变化。本组患儿神志都是清醒的,但烦躁哭闹不安的占多数,少数患儿有嗜睡现象;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准确记录到护理记录单上;躁动不安时,按医嘱给镇静剂,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入睡时间;用降颅压药物时一定要快速静脉推注,加压滴注时护士一定要在一旁看守,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和疗效。

2.7 静脉留置针护理 本组患儿均用脱水剂,有时间性。轻型1~2次/d;重型4~6次/d。为减轻患儿痛苦,笔者对本组病例均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写上穿刺日期,每班交班并观察局部有无发红、肿胀现象,判断留置针是否脱落和局部是否有感染现象。通过采用静脉留置针,明显减轻了患儿因多次静脉穿刺而带来的痛苦,有力的配合了对本病的治疗。

2.8 心理护理 由于口腔、手足疱疹的疼痛刺激,加之颅压升高导致头痛、烦躁、呕吐,又处于陌生、被隔离的环境中,患儿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用和蔼的态度爱护患儿,多鼓励和夸奖,给患儿讲故事保持其情绪稳定,对较大患儿耐心解释,争取配合治疗。鼓励多进食,以增强免疫力,争取早日康复。

2.9 健康教育 教育患儿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喝开水,吃熟食,不要吃生冷食物。嘱其在家多通风,勤晒衣被,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介绍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及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表现等知识,要做到对本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教会家长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饮食护理,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讨论

本组病例是手足口病引起的病毒性脑炎。所以,要从预防手足口病做起。手足口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经过接触含病毒的疱疹液传播,属局限性疾病,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因此,临床护理工作及卫生宣教、对症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过程中,配合临床药物治疗,加强了本病的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引导患儿及家长消除恐惧心理,树立科学的疾病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地遏制了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进一步发展,使医务人员和家属对本病有了新的认识,也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密切了护患关系。

口腔护理的健康宣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健康教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108-02

健康教育是以住院患者及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病因、相应护理措施,饮食调理、消毒隔离、用药知识、疾病转归等。尤其是牧区蒙古族的患儿由于对疾病了解少,容易产生恐惧心理,通过健康教育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全程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0例蒙古族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112例,女48例,年龄6个月~11岁。所有患儿均有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符合第七版《诸福堂实用儿科学》中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手足口病常规护理项目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及宣教,具体项目如下。

1.2.1 入院时的宣教 责任护士在患儿入院时主动热情接待,根据病情合理安置床位,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区环境、消毒隔离原则、入院告之书的相关内容、科主任、主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等,并履行签字。使患儿及家长尽快熟悉医院的环境,适应住院生活,消除恐惧感。

1.2.2 住院期间的宣教 根据患儿和家长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并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和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皮疹和口腔的护理、休息及饮食、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及探视制度等。同时发放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处方,张贴宣传画、每月一次集中健康教育课,通过示范授课的形式为患儿及家长解答提出的问题,并教会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

1.2.3 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1)病因: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性急性传染病,其型别甚多,主要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含有效氯消毒剂及干燥敏感,甲醛、碘伏也能灭活,病毒在50 ℃可被迅速灭活。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常年散发。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该病潜伏期一般3~7 d,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2]。(2)临床表现:起病急,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臀部及肛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病情凶险危及生命。具有下列特征的患儿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为重症病例:年龄

1.2.4 并发症的处理及宣教 (1)发热时的护理及宣教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卧床休息,多饮水,若体温超过38.5 ℃,应给与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浴,必要时遵医嘱口服百服宁口服液,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防止着凉。(2)皮疹的护理及宣教:患儿衣服、被褥清洁、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每日用0.5%的络合碘消毒两次;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教会患儿及家长七步洗手法。(3)口腔护理及宣教: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协助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给予西瓜霜喷剂喷涂,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愈合。(4)饮食知识的宣教: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禁食冰冷、辛辣、过咸、坚硬等刺激性食物。对于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5)心理焦虑护理:由于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小,加之口腔溃疡、疱疹、疼痛影响进食、惧怕打针等原因,多哭闹不安,情绪不稳定,护士应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及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要用温和的态度,娴熟的技术,爱护体贴患儿,取得患儿的信任,消除其陌生感和恐惧感,保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2.5 出院后指导 向家长及患儿做好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保持病室内卫生清洁,勤为患儿洗手,禁止患儿抠嘴、吸手指,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由于周边处于草原地区,农牧民卫生条件差,对疾病认识不够。出院后告知患者家里要经常通风换气,勤晒衣被。要喝开水,吃熟食,对玩具、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其中严重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肺水肿、心肌炎。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试验组住院时间(6.46±1.54)d短于对照组的(7.56±3.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性急性传染病,其型别甚多,主要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4]。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常年散发。由于本市周边牧民居多,对该病的一般性常识了解少,患者家属多有焦虑,本研究通过积极的健康宣教,使患儿及家属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稳定的不安情绪,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及病情的控制。健康教育要把握时机和技巧,例如新入院患儿家长心情比较急躁,应在病情较稳定,心情平和的情况下,护患双方有供求信息的情况下最好。健康教育的方法应得当,根据针对性强的问题,为家长答疑解难,激发家长及患儿的参与意识,便于沟通和交流。健康教育的语言要标准,恰当的称呼、亲切的态度,语言应富与感情,通俗易懂。健康教育多样化。编足口病宣传单,宣传画,患儿及家长共同参与,图文并茂,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和宣传意识。本研究结果提示合理的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上全程护理干预及宣教可以降低手足口病患者的并发症出现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810.

[2]李兰娟.手足口病[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3]陈清.手足口病临时病区医院感染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0):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