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的含义

环境设计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设计的含义

环境设计的含义范文第1篇

书法是文字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对汉字书法与建筑空间结构的分析可知,汉字结构与建筑空间结构都存在着“间架”的关系,而书法与建筑在空间处理手法上又具有一致性。文章分析了汉字书法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联系,通过“远景”“中景”“近景”之间的转换剖析了汉字书法在建筑景观设计空间中的表现,并提出将这种新的认识运用到建筑空间设计中,以期为建筑设计寻找新的灵感。

【关键词】书法艺术 建筑空间 文字转换

一直以来,文字与建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我们几乎可以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像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象形文字即图画文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汉字有着图案感和结构美。同时,汉字的个体性与篇幅的整体性,如同城市聚落中建筑个体与城市整体之间特性和共性的关系。对于汉字书法空间结构的研究,将有助于对建筑空间结构产生新的认知。

一、汉字书法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联系

(一)文字与建筑空间的联系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作为存在于空间的艺术,其物质形态的空间形象是可以被感知的。“间架”可以说是汉字与建筑空间的共通之处,也是连接它们之间最好的桥梁。这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从造字结构上看,各部首、笔画、单字以左右、上下、包围等样式组合成字,如“木”和“詹”左右叠加即为“檐”。这与中国传统建筑构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梁、柱、檐、椽也可叠加垒砌成为房屋的各个部件。其次,对汉字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很多汉字都与建筑有很大的关联,甚至有些汉字是从建筑结构演变而来的。如“穴”“柱”“梁”“檐”等。一般与建筑有关的汉字大多是“木”偏旁,如“椽”;或者宝盖头,如“室”。最后,从审美观来看,建筑与文字都遵循对称、疏密、和谐等构成形式。

(二)书法与建筑空间的联系

在书法中,单个字的空间构成形式可以看成是一个“结”,整篇书法的构成形式可以看成是一个“章”。“结”和“章”共同形成了书法空间结构形式。书法中的“结”“章”在建筑中的表达就是建筑个体的空间构成与建筑群的空间构成关系。可见,书法与建筑在空间处理手法上有共通之处,书法中“结”“章”的处理决定书法作品的优劣,而建筑个体与建筑群之间空间构成的处理也决定着建筑的成败。“结”与“章”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平衡对称和多样统一原则、对比照应原则、艺术的辩证关系这些原则贯穿于书法作品中,一个成功的建筑作品同样也要遵循这些原则。

二、汉字书法艺术在建筑景观设计空间中的表现

如果宏观地把整幅书法作品比作城市或聚落,那么书法中“远景”的存在,就如同从远处观看城市或聚落的整体“风景”。如果从建筑师的视点出发,对书法作品进行空间层面上的整体观察,会发现书法作品中的文字相当于聚落中的房子,书法中文字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建筑中房子之间的关系。以的书法作品《卜算子•咏梅》(图1)为例,其书法内容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书法长卷本身就是在一个长方形空间内所进行的空间划分。对这幅书法作品进行三维化处理,从“中景”的视点进入书法作品中,行走在由汉字书法所构成的“街道”中,可以观察到形成“街道”的空间具有彼此穿插的特征。这就好像设计师利用不同视角和高度变化展现从空中鸟瞰到透视图的过程,也是运用漫游的方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建筑景观整体的观察与书法家的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近景”如同把书法作品中某个独立的汉字抽离出来,对其内部空间进行观察。这就仿佛进入到一个封闭的建筑空间中,真实地感受墙体在空间结构中的变化。从“远景”到“近景”,视野也在不断地缩小。

三、汉字书法艺术在建筑空间及道路规划中的成功案例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整体结构是根据“王”字进行布局。前后院本来是不同的建筑群,经过长期的发展壮大,根据建筑布局和地势差异巧妙地将两个独立的院落通过“王”字将道路连接起来。这种通过汉字进行道路规划的方式,在我国城市道路规划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王家大院的庭院风格延用了周朝前堂后寝式的布局方式,周朝是非常注重礼仪尊卑的朝代,从文化角度来看,它反应了家族之间和睦、礼让、谦卑的高尚品格;从空间情感来看,大院本来是王氏家族的住所,道路又与汉字“王”结合,运用得非常巧妙。将“王”字融入到建筑空间中,使“王”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汉字形式、或是一种装饰、一条道路,而是很好地与地势结合,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时“王”字作为巷道,便于行走、防火、采光、排水。这样的设计使王家大院不仅是生活的家园,更是精神的家园。结语中国书法艺术与建筑空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文字与建筑空间结构、书法与建筑空间结构的认识,找到它们的共通之处,有助于对建筑空间形态产生新的认知。这种认知可以被当代建筑设计师采用、继承和创新,从而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群和优秀的设计作品。只有汲取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才能使中国设计有独特的历史性、时代性和创新性,这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汤雅丽,李路葵.设计基础之创意图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何炳武.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环境设计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复苏

21世纪是环境、历史与文化赋权的时代,由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假如我国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元素仅仅处于维持状态的话,其城市历史文脉展现的光辉只会逐渐磨损、消失,就如一个固化的躯壳,这种简单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只是维持一种自然衰败。从近年来人们对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范围来审视,可以看到其保护对象由个体的文化建筑、文物古迹,发展到今天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整体性保护。其保护对象的内涵在不断扩大,这种转变预示着人们开始从更为广泛的层面看待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意义。因此,积极有效的保护方法和传承措施越来越受到现代人们的关注。

一、我国现代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元素的价值认识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历史文化景观的价值认识程度,已上升为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及时空物化为基础的阶段。我们从价值的理论研究出发,当今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在我国正处于不断变化、不断磨灭与再生的时期,对历史文化景观起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决策者,而是形形的各种社会集团与个人。

历史文化价值是文化价值的一个范畴,是以人们的创造和需求为中心的概念,人类作为社会的主体,系统论的价值论观点是对历史观念的修正,是具有广泛意义的价值论。现代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脉与景观文化的研究,应该以系统论的价值观为基础,彻底突破狭义的研究范畴,但又不得不重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程度,因为文化毕竟是人类的文明。在人类造物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所认同,但是外在的环境因素却改变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元素价值的讨论一般建立在将城市景观文化当作一种资源的基础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将孕育出具有东方神韵的园林文化体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因此,我们不得不积极吸取地域性文化价值,关键在于现代设计师如何使其成为造就新艺术形式的契机,这种追求应当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方式,而不仅是形式的承袭或是仅局限于某种设计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者是在盲目寻根,仅仅作孤立的纵向认同,那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便会成为一种惰性,将会无法注入新的生机而失去发展活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去营造现代城市景观文化,同时又需要我们去深入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只有现代设计师自觉承担起自我批评与反完全崇拜西方化为中心的设计任务,才能使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如何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应用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消遣方式。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这也意味着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因为旅游产业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旅游消费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对于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它常常与历史文化的整理、选择、强化、辐射密不可分。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必须了解旅游业的文化属性,只有寻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稳步发展。目前,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开发,从而,呈现出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例如北京的国子监街、哈尔滨中央大街、山东青州昭德古街、苏州的平江路、山塘街,以及杭州的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呈现我国现代城市历史文脉的典范,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复苏。

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建设实施过程中,一些设计者认为,具有历史文化的街区景观将阻碍了我国现代城市街区的环境设计。对于存在这种矛盾不少人认为是因为设计师犯了将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是因为价值观念没有改变,没有认识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性,没有认识到保护概念中蕴含着发展的含义,从而对保护进行新的阐释。因为保护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时光,而是要敏锐地调适各种变化力量,保护是从历史资产和未来改造者的角度对当代的一种解释。具有真正意义的保护不在于重拾过去的环境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事物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变化方向,保护的目标常常是要保持城市地域文化结构的稳定性,防止社会生活频繁过度演变的现状。城市传统景观文化的复苏具有保护与集成的含义,是保留原有对象有价值的元素,去除原有对象失去价值的元素。复苏不仅仅含有保护与继承的含义,同时,也是对象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性变化,具有发展和创造的含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人居环境成为当今景观设计师的崇尚目标,在上海“新天地”项目设计方案中,规划设计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对现有建筑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和价值评论,从而决定原有建筑的保留与改造措施,此设计项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设计师不仅保留了原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质环境,同时也延续了场所精神的意义和人民大众的认同感。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认识程度的逐步提高,面对我国哪些传统文化值得保留、应该传承什么样的文化等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我国目前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策略中将采取保护与开发的措施,人们会针对不同的城市环境面貌分别对待,采取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提倡设计师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中充分结合城市地域历史文脉,以高水平、高素质的设计策略取代商业化、粗放化、快速化的城市开发模式,追求精品意识,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支撑保护,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中的文化属性。

结语

总之,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结晶”,又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的确可以说,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传播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这段话全面地阐释了城市文化的内在“奥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复苏问题更加关注,如何能让传统历史和文化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体现出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又能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不断地反映出具有时尚的审美气息,这些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者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宜的人居环境会调动人们所有的感知,只要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能够融合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才能营造出城市环境的传统文化魅力,有效展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赵飞鹏,刘晓红.城市中历史文化景观的恢复与营造[J].山西建筑,2008(14).

[3]刘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h境景观设计[J].中华文化论坛,2014(3).

环境设计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生态理念;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94-01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艺术形式,它的本意是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涵盖了环境、艺术、设计三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既有各自的定位,又有紧密的结合。

在一定的环境中,设计者既要考虑自然的限制,又要合理考虑艺术的合理布局,例如建筑的风格、雕塑的类型、色彩的运用、环境的承载力等,这所有的因素杂糅起来,就是艺术与设计理念的综合。几乎所有的环境艺术设计都要求环境与美感的结合,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规划、色彩掌控、成本预算、理念运用上,能够做到运用自如,胸有成竹。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含义及特征

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在1866年提出的,它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外界环境关系的自然科学,它强调社会的良性生态循环,提倡生态的价值观和生态美学观。生态理念运用到环境设计中来,强调的是人类与外部环境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和谐,强调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联,强调天、地、人的自然融洽。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也可以这样来概括:空间环境的改造,要在保证外界环境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来进行,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一定要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消耗,确保生态的良性循环。可以说,生态理念的引入,让环境设计变得更加人性化,这也要求环境设计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把人、物质的塑造和自然的运行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没有谁轻谁重,既不能唯“人”论,也不能唯“物”论。

环境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具有以下特征:高效、多样、科学。高效,是指杜绝粗放、浪费的发展模式,加大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力度。多样,是指环境设计产品的形式多样,消费者具有多样选择权。环境设计工作者可以利用多种资源为消费者提供多样消费,当然,多样消费与无节制消费是有区别的。多样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单一消费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把消费方式向有利于环境和人类发展的方向转变。

科学,主要体现在环境设计的循环型和可持续性上。人口过多,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加大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力度,是最科学的资源利用方法。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

(一)树立科学的环境设计理念

社会发展证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社会变革、改变人们生活环境的关键因素。环境艺术设计要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高新科技的运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为人们创造出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环境。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者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的光芒照亮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道路。

(二)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合理运用废弃能源,加快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有效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可靠方法。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不但要注意能源的清洁和搜集,还要加大能源回收和利用的力度,要知道,变废为宝不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美德。

(三)运用天然的材质

天然材质的运用与生态理念最为吻合,环境艺术设计师要对天然材质有充分的了解,并懂得如何加工、利用好这些材质。只有这样,才能物尽其用,让生态环保理念真实服务于消费者。

(四)注重环保设计的舒适度、高效性

社会文明化程度的加快,让生态理念和和谐理念的结合程度进一步提高,设计师们在追求低消耗、高效率的同时,也要重视人们对舒适环境的需求,不但要赋予环境浓重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也要考虑建材、技术、构造等要素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和舒适度,特别是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更要多加人文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立足社会生态发展的高度,确立环境设计生态理念,广泛应用科学技术,不断促进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环境设计的含义范文第4篇

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应当是“一个以生态美学为指引,以环境科学为基础,以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的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立将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学院环境设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室内外设计施工及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中提道:“创业型大学很像高科技工业中的企业,开发一种涵盖变革的文化。”由于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温饱问题,环境设计行业体现的是新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社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现状分析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设置雷同

从现行专业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来看,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办学之初的一套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均复制于母校。建校之初的模仿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弊端,在市场的导向和学院及专业本身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专业的原有培养方式,提出了必须变革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借此契机寻求其他路径,改变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社会对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其具备环境设计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在环境设计实践中发挥创作的灵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作灵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母校在环境设计专业“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建立属于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现存问题

毕业设计是独立学院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实现培养专业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就是毕业的一种计划、规划、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毕业设计活动的过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创作过程,还是一个毕业生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总结及展示的机会。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现存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培养方式和选题特点来看,无法与其他普通高校相区分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都是沿用母体高校多年的教学经验,没有创新,选题内容偏学术研究型,而不是应用实践型。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导致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偏理论化而非应用,使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环节的应用型特点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也使学生的专业性质和特点未能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明显的区分,直接导致就业的困难。

2.题目宽泛,质量不高

由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均是由指导教师独立给出,大部分为模拟工程题目,未能完全考虑和照顾到学生的实际兴趣和动手能力,其实践性较弱、造成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类型趋向单一。并且题目都较为宽泛,学生不易深入完成。

3.研究内容多缺乏创新性和前沿性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因为需要,由教师给出多个模拟工程题目,而大部分教师从事的项目实践不足以满足多个题目的制订,从而导致部分题目所涉及的技术创新性不足,同质化情况严重,甚至出现很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过时技术的题目。

4.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脱节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一般是在大四下学期学生毕业前四至五个月开题,学生接受题目后自行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及撰写论文,期间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沟通不足。此期间,学生可能处于求职或考研阶段,所以存在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精力较少。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用少量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论文拼凑现象严重,抄袭内容较多。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应用型”选题

环境设计专业涵盖面较广,而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其应用型特点应当在毕业生进行选题之初就和其他类型高校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的就业中有一席之地。毕业生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阶段时的选题,可以从环境设计专业内容的分类着手,从选题方向、选题范围、题目确立等方面出发,使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应用型实践特色和创新性。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更应考虑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综上,解决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应用型转型第一要务便是选题。选题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选题可以看出作者的毕业设计研究的方向和理论掌握水平,选好了论题,就等于完成毕业设计的一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好的选题是直接向大家展示毕业设计方案的研究方向以及内容的精确阐述。毕业设计选题范围的确立是指导毕业生如何使一个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特色和个性。如何体现其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独特性,是先决性条件之一。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涵盖面广泛,毕业生在起初进行选题时,就会遇到较大困难。而针对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定位,在毕业设计选题之初,就应当以应用型和技术型为方针进行选题,这也是和其他院校培养类型进行区分的一个关键。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出发,其专业涉及内容包括建筑的内部环境(建筑内部功能的规划、室内景观、色彩、空间、材料等建筑基本元素的构成设计),外部环境(建筑之外与之直接联系的广场、绿地、水环境、交通组织等项目的组织与规划设计),小建筑设计(辅助主体建筑使用的小环境构筑物,如会所、活动中心、茶室等设计)的相关设计内容。毕业生的选题均以室内、室外或建筑设计为主,而无论哪一种类型,均应以实践、应用、技术为方针,教师进行指导,毕业生进行设计实施。以景观设计选题为例,景观设计的设计应用型内容选题可以分为宏观型和微观型两大类。从宏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中场所设计的红线范围和尺度大小,决定其所属性质。尺度较小的一般以场地布局为主,而尺度较大的地块一般就以生态理念考虑为先。从微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可供选择的题材较多。如小品设施、公共设施类,都是属于微观应用性角度来看环境设计的领域。

四、结语

环境设计的含义范文第5篇

针对环境设计课程中线型要素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设计对象本身的形象应包括:物体的形状、物体上的纹理、物体之间的组合关系。文章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图解释了线型要素的形式及线型要素的使用方法,最后论述了四个相关案例。

关键词

环境设计;线型;形式;分析

一、前言

在环境设计课程的方案设计阶段,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拿出一个设计方案,教师评价为“缺少形式”,重新修改。但是针对形式的修改意见多为改变设计对象本身的形象、增加或减少对象的某种元素、改变设计对象的轮廓造型等内容。学生对教师的修改建议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照着老师的意见修改就行了,具体为什么这样做,恐怕还是“闹不清楚”,等到下次方案设计时,相似的错误又要出现。要改变这种现状,不搞清楚“形式”是什么含义是不行的。但是什么是环境设计的“形式”呢,如何找寻环境设计的“形式”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使学生在自主设计阶段就有方法可寻呢,教师在这方面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线型要素与形式

在字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形”的解释为实体的样子;“式”的解释为物体外形的样子或特定的规格。因此我们可以归结出,“形式”的含义其实就是物体本来的外形或特定的样子。而在环境设计中,形式一词可以定义为“设计对象本身的形象”。笔者认为,“设计对象本身的形象”可以概括为三部分:物体的形状、附着在物体上的纹理以及物体之间的组合关系。

(一)物体的形状

物体的形状是物体本身的独特造型或者是其表面的轮廓。它是我们辨认、理解以及为某物体进行概念分类的一种基本手段。清晰的轮廓线能帮助我们将物体本身从背景之中分离出来。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表述,越是简单的轮廓越能帮助我们加强对物体本身形状的理解;而复杂的轮廓则增加了我们对物体形状理解的难度,但充满细节的美妙轮廓同时也增加了物体对人们的吸引力。

(二)物体上的纹理

物体上的纹理分为质感纹理以及花纹。质感纹理是物体表面呈现出来的可视化的凹凸不平的沟纹。而物体的花纹则是指物体本身的颜色或明度的变化。本文探讨的纹理属于后者。它可以附着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也可以出现在粗糙的物体上。一般来说,物体上的纹理可以分为点、线、面三种形式。由于点、线从概念上来说是没有大小、宽度的,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点和线是指带有某种形状的类似点或线的面,而面的轮廓则是组成物体上纹理的重要部分。

(三)物体之间的组合关系

物体之间的组合可能来源于单个物体之间的再排列的方式,也可能来源于单个物体差别较大的组合方式。这种方式在视觉上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各要素间彼此接近的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可能在一个更加宏大的尺度上形成一个新的轮廓或形状,它要求各单元间彼此靠近,并且具有类似的视觉效果。它可以是集中式也可以是分散的,还可以将各种形状、各种尺寸以及各种方向的形体结合在其结构中。

三、线型要素的形式分析

(一)线型要素的形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无论“设计对象”的“形象”是物体的形状、物体的纹理还是物体之间的组合关系中的哪一种,其实都离不开“线”这种物体最基本的元素。“线”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对象的形式,因此对设计对象形式的讨论离不开对“线”的讨论。在此我们通过一张分析图来进行线型元素形式的讨论。图中横竖两条线将图面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图面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线”的形式。其中左上图为矩形和等腰三角形,它代表了所有由直线段构成的规则几何图形,其它图形如菱形、等腰梯形等。左下图为圆形和螺旋曲线,它代表了所有由曲线构成的规则几何图形,其它如椭圆形、抛物线等。右上图和右下图则分别是由直线段组成的不规则图形和由曲线组成的不规则图形。这四种图形基本囊括了环境设计中可以看到的所有“线”的基本形式。将图面横竖对折可以分成上下左右四个部分。图面的上半部分由直线线型组成,带有硬朗、简约、直率的视觉感受;而下半部分由曲线线型组成,带有柔美、细腻、圆润的视觉感受。图面的左边是由规则的几何图形组成,这种类型的图形在自然界中并不常见。矩形、等腰三角形等基本是由人类的抽象思维创造出来的,大自然中并不存在纯粹的矩形、等腰三角形。而圆形、螺旋线等曲线几何图形可以从日月的形象、螺壳的曲线中总结出来,但除此之外也非常少见。因此左侧的图面象征着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而图面的右边是由不规则的线段组成,类似石头上的裂缝、或是不规则的鹅卵石的轮廓,依赖于人类的感知能力,无论是直线段或是曲线段都可以从自然界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因此右侧的图面象征着人类的感性思维能力。

(二)线型要素的使用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幅图面之间有着非常巨大的形式差别,每一部分元素都存在着自己独特的形式感受,同时每张图与自己相邻的两个图面有着形式感受方面的共同属性。这就形成了四个单独的形式和四对相邻成组的形式。一个优秀的设计案例一般都是由一个单独的或一对成组的形式组成。单独的形式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到,这种形式易于使用者的理解,同时也便于施工,统一设计标准。但许多设计往往是由一对成组的形式来设计完成的。由于单独形式只与自己相邻的形式产生共性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在设计中尽量避免使用四幅图面中的对角线搭配。也就是左上图面与右下图面或左下图面与右上图面的搭配方式。这样的搭配由于其线型方面的共性感受过于缺乏,因而给人形式感受不统一、不和谐的感觉。因此,由这种交叉搭配的方式形成的设计方案也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设计作品是设计师的思想感受与使用者之间搭建的桥梁,一个易于理解,能够产生共鸣的设计案例更加利于达到设计师的初衷,便于使用者明了设计师想表达的含义。而形式感受比较差的设计作品则无法达到同样的目的,混乱、难于理解、是这类设计作品通常带有的问题。

四、线型要素的形式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一)Habitat67

这是一栋使用单一矩形元素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住宅建筑。1967年,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举办了当年的世界博览会,当届博览会的主题之一是就人与住宅。建筑师MosheSafdie在结构工程师AugustE.Komendant的帮助下用预制构件技术为Habitat67创造出一个高密度的社区典范。这些不同的矩形住宅,看似随意布置,实际上是经过精心的设计,每套住宅都均衡的分配了采光和绿化,高低错落的布局保证了良好的视野和公平配置的屋顶花园。整栋建筑使用标准的矩形作为基本单元,通过对基本型之间的摆放方式的改变,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平面形式。这些经过基本形组合而成的形体,再一次进行了互相组合变化,又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平面图案。但由于基本的矩形元素没有破坏,因此无论从立面看还是平面看都没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建筑物上的细节比如窗洞、电梯井等依然大量采用矩形这一单一元素,经过不同大小关系的对比,空间形态呈现出丰富的样式。建筑在元素堆叠的过程中还刻意留下了许多处空白,而空白的基本轮廓也是矩形组成的,使得整栋建筑灵动而不呆板。

(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这是一栋使用直线几何图形和直线不规则图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共建筑。东馆落成于1978年,由著名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主持设计。东馆位于一块梯形地块中,附近建筑大多是古典风格的纪念性建筑。贝聿铭将地块用一条对角线进行切割,形成两个不同得三角形。一部分面积较大,呈等腰三角形,用于进行美术作品的展览。另一部分为直角三角形,作为行政区域和研究机构使用。两部分在形体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采用类似的线型元素,在形式感上依然非常统一。这栋建筑外形适应了不规则地块,满足了业主提出的许多特殊要求,妥善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成为了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三)柏林爱乐音乐厅

这是一个使用直线不规则图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共室内设计。在这个案例中,德国设计师HansScharoun将整个建筑的室内与室外统一在一个非对称的帐篷风格的建筑中。1956年,HansScharoun提交的设计方案没有采用传统的长条形的音乐厅,而是将原来乐队和观众席隔开的表演区放在了观众席的正中间,整个场地好似是一个体育场一般,中间赛场外是一圈圈高起来的观众席。由于建筑本身强调听觉效果,顶棚上设置的反射声音的隔板形成了不规则多边形的形式感。因而整栋建筑都采用了复杂的不规则线型轮廓作为整个建筑的主题。音乐厅的前厅空间复杂、曲折,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摸不清门路且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同时听众席也化整为零,好似一块块梯田一般,高低错落、方向不一。由此产生的效果是宏大的尺度配化解,呈现了亲切随和、轻松潇洒的气氛。

(四)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这是一栋使用曲线不规则图形和直线不规则图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共建筑。在这一建筑中,设计师FrankOwenGehry将他的结构主义理念充分的运用到整栋建筑的室内外设计中。它由大量的不规则流线形多面体构成,上面覆盖了大约3.3万块多边形钛金属片,在阳光的照射下,与它前面的河水相互呼应。虽然使用了大量的钢材,但是整栋建筑造型飘逸、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沉重。整栋建筑围绕一个中心轴旋转形成,室内的中庭创造出了以往任何直立空间所不具备的强悍冲击力,层层曲线旋转向上,而光则从玻璃顶棚倾泻下来,对观众心里产生巨大的震撼。

五、结语

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线型元素形式的理解是非常淡薄的。他们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往往大量采用借鉴的方法,东边抄一下、西边抄一下。看到自己觉得好看的部分就拿来使用,并不管各种“拿来”的元素搭配到一起是否和谐统一。通过对线型元素形式进行分析并且讲解它们在实际案例中的使用,学生基本可以做到理解形式的含义,掌握设计过程中运用线型的形式进行环境设计方案的方法。

作者:王川 孟霓霓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西蒙•贝尔(英).经过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