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教育;课程综合化;课程体系
一、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早期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发散思维和实践两方面训练
近一段时间以来,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即是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所谓“创新性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基本特征是:对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很快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能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观念的高度流畅性和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由思维科学的研究可知,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复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思维品质。
复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各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是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并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
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试图通过对同一问题沿着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它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它包括: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夸张思维和脑风暴。由此可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对事物触类旁通、随机应变,而不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对事物的反应迅速;对事物有不同寻常的见解。正如美国创新思维学家迪泊诺所言:“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求正确,而是求有效”。即发散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直觉思维,它不依据确切的逻辑推理,而与人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并与掌握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知,创新思维不等于复合思维,也不等于发散思维,而是复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者辨证统一的结合体。前者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后者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两者相辅相成,交互发展,有机结合而构成了个体的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前者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后者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动机。
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当然之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绝大多数学生升入大学后一方面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幻想;另一方面面对突如而来的大量课余时间又不知道如何支配,以至于对大学生活感到无所侍从,更有甚者开始沉迷于小说、网络等不能自拔。因此对新入学大学生进行早期的指导教育显的致关重要。此阶段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学院应通过各种教育形式,组织各种形式竞赛等,一方面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对知识再次发现;一方面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就是对现有知识和相互渗透的学科知识以及新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再者是培养学生准备创造事物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实践性,通过实践可以将想象转化为“产品”,从而检验创造性想象的正确性。同时,从培养实践能力的视角,又可以发现它对创新思维、创新想象以及创造力的激发训练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现阶段的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系统性的可迁移的知识”,而且还要使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和实践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制定完善的独立学院科技创新体系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办学机制,各种相关制度尚未完善,特别是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相关制度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而导致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议独立学院应根据学院的规模、专业设置情况等,每学年定期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健全各种竞赛的奖励制度。有实验室的学院还应该平时将学院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严格管理制度,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学院应该成立专门的题目审批小组,严格审批各种创新基金的申请,组织专业教师对申请题目进行审核,答辩,并定期对申请的题目进行检查,监督课题进行的进度,对不符和要求的题目进行淘汰,严格杜绝有名无实,浪费基金的现象发生。课题结束后对本学年的工作加以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反过来再对科技创新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逐年建立健全完善的独立学院科技创新体系。
我院根据自己学院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科技创新管理条理:首先学院设立科技创新项目评审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审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书,组织项目筛选、培训和答辩,同时还要负责对科技项目基金的管理。其次,确定申请立项与审批程序。所申请项目必须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在技术上具有独创性先进性的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新发明或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等。评审小组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对学生申请项目公开组织答辩和筛选。最后就是对审批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器件和资金管理制度。本条理至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知识面,健全知识结构,进行通才教育
课程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教育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的优化,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国外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加强基础理论课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课程改革的理念理应与国际接轨,即要以人为本,进行通才教育,避免纯科学主义和专门职业化的教育。在课程体系的组织时,既要克服我国高校过去专业知识的职业化的倾向,又要避免高深学问的专门化带来的唯理性和无懈可击等单纯强调逻辑思维的作用的影响。适当加强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形象和直觉思维方面得到训练,弥补我国高校理工科教育中始终存在的偏重于原理学习、演绎的收敛性思维训练的缺陷。
现代科技发展对人才模式的需求,基本可以归纳为:基础理论研究型、科技开发型和工程技术应用型。根据我校的“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培养全面素质,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我院课程优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后效性,强化工科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和实践性,同时注意结合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加速更新课程,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完善选修课学分制度,激励学生涉猎课外知识,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性人才。
在实施过程中,借学制改革调整之机,根据我院课程体系原本较注重理科基础知识教育的特点,将重点放在内容更新和课程综合化以及加强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综合化,它是实施通才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实施创新教育改变教育观念的基础,即高等教育的课程应是一个内容广泛并融成一体的基础知识体系,是以“导向性”观点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教学,是以理、智能力训练为取向的普通教育。
四、建立完善的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作为独立学院,我院首先是建立了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科技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占地面积14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80余万元,可同时容纳50人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设计;实验室设备先进,配备了高性能的测试仪器及开发仪器,极大的满足学生创新设计的需要;实验室全年对选定学生免费开放。
其次,我院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保证大面积成才,强化优秀生的培养,促进拔尖生脱影而出的分层次培养方式。二是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影而出的良好环境,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对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协作精神和综合设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三是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参赛选手。
再次,设立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电子电工技术的发展,以实践教学为主,分层次设置,分阶段进行,通过一系列知识模块的综合运用达到培养电子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具体阶段分为:电子技术实践技能的训练;电子测量原理及应用的训练;电子设计应用软件的训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训练;在系统可编程技术的训练;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训练。
最后,建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人才选拔及培养机制。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人才选拔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提前对学生做一定的宣传与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竞赛的意识,端正对获奖的认识,鼓励学生参赛。受条件限制时还可以利用学生自己的条件,如微机、场地等。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上的资源,尽可能的使用新器件,新软件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积极扩大知识面。我院有专门负责竞赛教师对报名参赛学生进行测试选拔,利用暑假时间对选中的学生集中培训,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器件选择,焊接电路,到测量调试,由简单电路到复杂电路,循序渐进。实验室每天对学生自由开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自从我院创新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申请项目参加2006年5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计划大赛获校级二等奖;我院与05、06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分别获山东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成功参与奖一项,这在其他独立院校来说都是很少有的。
总之,现阶段的独立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就是应在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综合和优化,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为创建一流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J]. 中国教育学刊,2000,(1).
[2]郑金洲. 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 中国教育学刊,2000,(1).
[3]王伟廉. 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 上海高教研究,1997,(4).
[4]岳晓东. 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教育研究,1999,(10).
[5]张志勇. 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 教育研究,2000,(3).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急诊内科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年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将这7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71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经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效果优6例(16.67%),效果良29例(80.56%),效果差1例(2.78%),效果优良率97.22%;对照组效果优2例(5.56%),效果良24例(6.67%),效果差10例(27.78%),治疗优良率72.22%。两组患者在效果优良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2.04,P
【关键词】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20-01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发病率也在显著增加。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具有临床危重、预后凶险的特点,一旦抢救不及时或者抢救不当,很容易导致患者的死亡[1]。并且这个老年患者大多存在并存病,体内各脏器功能都处于减弱状态,临床治疗会面临重重困难,在急诊治疗时十分棘手。本文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年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将这7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年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将这7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的64岁,最大的98岁,平均年龄为(81.01±2.25)岁;原发病是陈旧性心肌梗死的16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高血压5例,肺部感染4例,肾衰尿毒症2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心功能Ⅲ级26例,Ⅳ级1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的63岁,最大的97岁,平均年龄为(81.21±2.03)岁;原发病是陈旧性心肌梗死的17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高血压4例,肺部感染3例,肾衰尿毒症2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心功能Ⅲ级27例,Ⅳ级9例。两组患者在数量、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即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利尿剂、强心剂进行治疗,可以给予静脉微量注射硝普钠治疗[2]。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注意美托洛尔从小剂量开始,每次12.5mg-25.00mg,每天两次,逐渐进行增量,最大剂量不超过50mg;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每天一片,每片含有厄贝沙坦75mg、氢氯噻嗪6.25mg。
1.3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3] 效果优: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二级或者恢复到Ⅰ级。效果良: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的得到缓解,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但未达到Ⅰ级。效果差: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缓解,患者的心功能没有改善或者加重。效果优良率:(效果优病例数+效果良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临床效果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组间比较采取x2检验,以P
2 结 果
71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经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效果优6例(16.67%),效果良29例(80.56%),效果差1例(2.78%),效果优良率97.22%;对照组效果优2例(5.56%),效果良24例(6.67%),效果差10例(27.78%),治疗优良率72.22%。两组患者在效果优良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2.04,P
3 讨 论
老年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比较难处理的内科急诊情况。本文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其中美托洛尔的阻断β-受体的药理作用大约和普萘洛尔作用相等,而对于β1-受体的药理选择性却低于阿替洛尔[4]。美托洛尔在治疗心力衰竭时,可有效减慢心率,抑制心的收缩力,降低自律性以及延缓房室传导的时间,因为其对血管、支气管平滑肌的药理收缩作用比较弱,所以对患者的呼吸道影响也比较小,更有利于老年患者的治疗。另一种药物,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合制剂,其中的氢氯噻嗪可以促使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可对抗降压作用,并且可以降低血钾的水平,而厄贝沙坦可以抵消因为利尿剂而诱发的各种代偿机制,进而帮助加强利尿剂降压的临床效果,并且同时还可以选择性的阻断AT1亚型受体来发挥其降压作用,此外,厄贝沙坦还能够削减氢氯噻嗪所诱发血清尿酸的升高以及对血钾的降低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急诊内科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军辉.浅谈152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急救治疗[J].健康必读杂志,2011,5(5):62-63.
[2] 林修.老年重症心力衰竭130例急诊内科治疗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08,9(4):215-216
[关键词] 徐州地区;设施;连作障碍;秸秆生物技术
徐州是农业大市,日光温室是徐州地区冬季蔬菜生产的主要形式之一,常年面积20万亩以上,由于连年种植,化学肥料用量大,造成了土壤连作障碍逐年加重,加上设施内环境密闭,CO2浓度不足,冬季地温低,植株生长不良,直接影响了蔬菜生产效益的提高。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周年多茬次生产给病虫害发生提供了丰富的寄主及温暖的越冬环境条件,病虫害及生理障害发生日趋严重,有些地块甚至无法种植。传统的土壤处理方法如休耕、换土等可操作性不强,也不符合我国国情;水旱轮作的方法对水源条件不好的地块根本行不通;土壤消毒的方法在杀死有害病虫的同时也会一起杀死土壤中的有益菌群,造成土壤环境质量的下降。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在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有关项目资金资助下,2010年以来我们从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引进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沃丰宝”生物菌剂,在徐州市睢宁县和贾汪区等日光温室生产基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它不仅增加了地温、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降低了土壤连作障碍,同时也开辟了作物秸秆利用的新途径,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作物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从生物菌剂的生理习性与功效、应用效果及该技术的施用要点三个方面来具体介绍秸秆生物技术在克服设施蔬菜尤其是日光温室蔬菜连作障碍的研究与应用。
一、生物菌剂的生理习性与功效
1.该菌剂为复合菌群,好氧型菌株。在分解秸秆时产生大量CO2,可提高大棚内CO2浓度4~5倍,满足蔬菜对CO2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蔬菜产量。
2.该菌株是嗜热型的,能缓慢、均衡的释放热量。持续3~4个月提高冬季地温4~7℃,提高夜棚温1.5~2.5℃,可以满足蔬菜对地温和夜棚温的需求,促进根系的发达和产量的提高。
3.该菌剂能固氮、解磷、解钾,有效降解化肥、农药的残留,提高肥料利用率,省肥省药省投入。
4.该菌株的大量繁殖过程中,产生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多种植物激素类物质,刺激作物生长,提高雌花节率、坐果率和单瓜重。
5.该菌剂的大量、长期使用,大大减少土壤中有害病原菌的存量,有效抑制土传真菌的发生和危害,同时寄生土壤中线虫。
6.五至七个月后,埋入土壤中的大量秸杆,被菌剂转化为腐殖质,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
二、应用效果
1.增温效果良好
据睢宁试验点试验,在试验区和对照区各选取3个点分别放置测量地温和气温的温度计,其中地温分别为10cm、15cm、20cm,每天记录两次,从定植后开始记录到植株第七穗果出现、番茄植株打顶时为止,试验区比对照区日平均地温高2.5~3.8℃,气温高0.8~1.5℃。
2.室内CO2含量明显增加
由于在生物菌剂(肥)作用下作物秸秆的陆续分解,不断释放出CO2。因此,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棚室CO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区。据初步测量,一般日出前棚室内CO2浓度达到1200×10-6~1400×10-6,较对照区提高700×10-6~800×10-6,平均提高1倍以上。
3.植株健壮,上市早
据贾汪试验点观察,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棚室,番茄根系发达,根数、根长(粗)度较对照均明显增加,生长前中期番茄平均株高较对照高10~20cm,茎粗增加0.5~0.9cm。据睢宁试验点试验,在番茄生长中后期,应用生物反应堆技术的番茄植株在株高、第一穗果下方的茎粗、第三穗果下方的茎粗、第五穗果下方的茎粗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2.4cm、0.72cm、0.61cm、0.48cm。据贾汪和睢宁两个试验点试验,应用生物反应堆技术施用生物菌剂的棚室的番茄比对照区的番茄上市时间可提早上市10~15d左右。
4.产量效益大幅提高
由于应用生物反应堆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地温和气温,提高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室内CO2含量,另一方面也改善了作物根际环境,增强了保水保肥性能,植株生长健壮,产量明显提高,平均较对照增产20%~30%,一般亩均增收可达3000~5000元。较对照区亩增收25%以上。
三、技术要点
在作物定植前将秸秆埋在栽培畦下,或在作物定植后埋在栽培畦之间,具体操作技术要点如下:
1.挖发酵沟
畦下挖发酵沟。要求于冬季日光温室蔬菜定植前在种植畦下挖沟(熟土翻向两边,在犁底层下挖。),沟宽50~80cm(一般等于畦上定植行的宽度),深25~30cm,不要超过30cm。
2.铺秸秆
生产上除用玉米秸秆外,也可以使用稻草、麦草、豆秸和食用菌下脚料等。一般越冬栽培的日光温室每畦铺秸秆30~50kg,每亩用秸秆约2500~4000kg。要求秸秆应铺满发酵沟,铺平、铺实、踩实。畦沟两头的秸秆要露出10~15cm。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项目名称: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GJZ201301036)
《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是热力学的基础课程,将热能热力和节能技术衔接起来,认为节能是一门科学,且热能利用时更应该做到有效利用和热能节约。该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热力动力学原理,了解热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并懂得热工设备的基本构造,能够熟悉热工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等等。《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是热力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相关院校在新形势下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其创新性。下面,笔者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根据新教学大纲的要求,《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在实际教学时,教职人员应该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所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规定的前提下,教职人员有必要组织调研活动,对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进行交流分析,并全面掌握好国内《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的学科特点,掌握国内相关院校在该课程上的教学情况,再回过头来建立一套符合本校校情、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开展《热能利用与节能工程》课程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与时俱进和贴合实际。
为了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时,院校和相关教师可以选择将《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和生活,将课程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这一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更加牢靠的课程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另外,在教学机制上,院校还需要改变过去原有的教学机制,或者在原来的教学机制上建立一套新的,支持教学、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创新教学机制。具体做法可以有:引进业界内最新的科研成果,或者跟踪该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教学思想并将其引进,全力争取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目的。
二、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教学
《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在开展实际教学时,由于会涉及到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与利用,所以课程中关于能量的计算公式很多,推导工序也极为繁琐,这些复杂且抽象的内容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畏惧,进而厌学。面对这样的难题,教师教学时就应该根据该专业课程的特点,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采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导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来进行创新式教学,注重理论、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掌握定为教学重点,然后引入实践应用教学,将理论知识适当穿插在实践活动中,向学生强调热能利用与节能工程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其在教学中跟随教师的思路,牢固的掌握住《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应用理论的同时,也提升自身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课程教学的互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三结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按照教师讲授、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思考和课堂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搜集事实材料,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设想,勇于实践探索,激发学习欲望。在课堂教学中从工程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避免枯燥的灌输,开启学生思维心智之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耐心细致而富有趣味地讲解,以及情感的投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自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懂得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怎样去指导实践,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只是课堂互动,还包括课后的沟通和交流。可以通过网络搭建交互讨论平台,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和协作交流,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即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通过网络随时进行解答。开设网上虚拟实验,供学生选做。积累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参考资料、网上课件、电子教材、习题集、模拟试题、虚拟实验软件、实验指导书等,全部教学资源上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突出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在实验中的实际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能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增强学生对热工设备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平台。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作了分析,提出在新形势下,《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切实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何雅玲,陶文铨. 对我国热工基础课程发展的一些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7,( 3) : 12 -15.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及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自主创新的能力。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新的教学质量观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近年来,医药院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除了增设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部分经济管理类课程外,还对在读的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经济管理类选修课程。目的是培养既掌握医药学知识,又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现行高等教育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重基础知识传授,重考试分数,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考场上的强者、实践中的弱者,对经济管理理论缺乏深入理解,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够,不能满足医药市场对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导致用人单位普遍要求“相关工作经验”的现象。
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深化学生对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爱学习、会思考;善表达、会交流;懂理论、重实践;善分析、会决策”,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几年来,在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我们努力突破传统的“讲课—听课—作业—考试”机械化教学模式,采用“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一、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实践教学进行研究
传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概念可以完整地从教师脑中传递到学生脑中,或者说告知就是教学。现代认知理论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强调已有的知识、态度、动机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建构主义认知观把人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情境知识三种。陈述性知识是指对内容的了解和概念、规律、原则的掌握,即 “知道是什么”,通过课堂讲授内容、定义、举例可以获得这种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在新遇到的问题中,有选择地使用概念、原则、规律,即“知道怎样”,通过讲授和反复练习等方式能够获得这种知识。情境知识是指“知道为什么、何地”使用特定的概念、原则和规律,这种知识必须结合问题、背景进行建构,通过合作学习的途径或者从实践中直接获得。如果学生过度依赖知识的灌输,不能把知识和真实问题联系起来,不会运用知识,就产生了怀特海所说的“呆滞知识。避免的方法就是注重实践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到自己建构的知识情境中去,对事物进行探索,学会解决管理中发生的真实的、复杂的问题。
二、从人才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进行研究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实是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眼高手低的情况较为普遍。要尽快缩短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满足社会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期待,高校本科教育阶段加强实践教学刻不容缓。只有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才能真正完成。
三、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探索
(一)校内实践环节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大学教学策略。它将基本理论渗透于典型、真实、复杂、具体的管理情境,启发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强化与活化理论知识,在学习和利用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在《市场营销学》、《医药国际贸易》、《管理心理学》、《企业形象策划》等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引入“5步案例教学法”,探索出切合实际的课堂组织形式,并对案例教学比较薄弱的成绩考核环节制定了系统的评价方案。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其就业和发展十分有益。
2.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训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利用多种模拟方式和手段进行情景教学。例如,我们尝试利用《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和运用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寓教于乐,充满挑战和竞争。既提升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效能,又节约成本,易于操作实施,对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到学生欢迎。
3.学术报告会
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家、同行业资深人士给学生作学术报告,讲述他们的相关经历、经验以及遇到的困难,还可以出一些有趣的讨论题,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对前沿知识和相关交叉科学的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作用。
4.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和专业知识竞赛
指导学生利用课间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进行科研。帮助他们选择符合专业方向,适合自身发展,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的课题,确定研究思路,在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研方法,培养团队意识。另外,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全国大学生营销大赛这样的活动,增加知识和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校外实践环节
1.带学生走出去实习考察
带领学生到医药企业实习考察,了解关于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掌握企业经营的国际国内环境、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各项经营策略的实施,相关经验及面临的问题,并将问题带回来,作为案例,继续研究分析。
2.开发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资源
开发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做到教学、科研、产业三结合,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社区志愿服务
结合社会需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增加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例如,推荐学生到南岗文化园区进行社会服务,收到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针对医药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讨,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很大帮助。
(本文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高等医药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维果茨基,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选著[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王鉴.实践教学论.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3]程光旭.突破人才培养方式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8)
[4]江龙华. 论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 现代大学教育, 2007,(5)
[5]郭毅夫,匡令芝. 美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及启示.教育研究, 2007,(4)
[6]高秋香. 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培养方案述评. 教育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