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1.信息获取全面,迅速发现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管理过程中,能够利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大学生的各项信息。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活动,也可以通过“辅导员———年级干部———班级干部———寝室长”以及“辅导员———党员———积极分子”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的信息获取,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具有心理缺陷、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途径进行第一时间的疏导,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有效利用资源,加速学生培养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联系学生、学校和家长的重要联系纽带。高校辅导员在掌握大学生详细情况之后,及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取得联系,预约心理健康专业指导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指导,与此同时,辅导员应将所有信息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1.传统消极心理学带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

传统消极心理学模式引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显著的修复性、对立性和焦点性特点,主要针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使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了困境。

1.1修复性替展性。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经常被冠以“心理垃圾处理站”的名号,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表征之后采取应急措施进行补救,忽略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开发,降低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抗击打能力。这使得学生在出现情绪波动时,不能有效进行自我调节,最后由问题心理外化成问题行为,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1.2对立性替代平等性。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工作者总是存在将学生定义为心理有问题的倾向,使得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致使需要心理求助的学生也不愿主动寻求帮助。在学生看来,一旦进入心理咨询室便被贴上了“问题心理”的标签,受到周围同学的另眼相待,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加重。

1.3焦点性替代普及性。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少数心理困惑、行为失常的大学生身上,把较少的注意力放在了普通学生身上,忽视对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危机排查或者个体咨询以及团体辅导等活动也是在传统消极心理学的框架下举办的,只针对心理问题的鉴别却忽视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2.高校辅导员自身引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削减

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培养的新要求,也同时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目前,我国各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实际经验有所欠缺,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

2.1缺乏积极品质,降低教育正能量。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事无巨细,管理繁杂,也同正常人一样会有情绪波动。而真诚理解、乐观包容的人格力量总是能给充满疑惑的学生以正面的感染和积极的影响。辅导员如果不能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将自己的所有情绪都表现出来,只能带给学生更大的负担和压力,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和疏导。

2.2专业知识不足,难以把握平衡度。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高校辅导员才能准确地分析心理问题,把握学生心理问题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方法调整心态,使其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有些辅导员仅仅是利用自己对学生的热情进行安慰,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排解。

2.3觉察能力较弱,忽视信任基础。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如果仅仅靠个人魅力、专业理论等方法是很难与学生达到实质的互动和默契。面对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调整策略,与学生建立信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真实问题根源以及问题的妥善解决。

三、总结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辅导员

1.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1.1树立积极教育的理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以自我引导为导向,有效的预防学生的抑郁心理,在唤醒学生内心对尊严、生活意义渴望的基础上,达到鼓励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心理教育。辅导员应当从学生身心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强调运用积极的心理测量方法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消除消极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人生遇到的问题,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目标。

1.2进行有效的角色定位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明确辅导员在心理辅导中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仅仅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是达不到进行心理引导目标的,高校辅导员应当把自己定位为心理辅导员的教育角色,根据角色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思想方面的问题,重视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与人格方面造成的影响,以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素养得到全面成长,提高心理辅导有效性目标。

1.3改革心理教育的方式

辅导员使用积极的心理引导方法,应当消除传统一刀切教育的弊端,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具体可以运用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心理沙龙、心理微电影大赛等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心理教育活动。还可以针对一些有心理或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实现个性化心理辅导的目标,进一步挖掘心理教育中的平民榜样,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心理需要,不断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达到有效进行心理引导的目标,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

2.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辅导员教育引导方法

2.1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较大,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时间较少,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有效实现对大学生更广泛的影响,还要以积极心理学生的视角下构建优良的心理成长环境氛围,注重促进学生个体在集体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这样才能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更积极的影响。首先,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氛围上,而不是抓住学生的缺点进行高耗时的纠正活动。其次,大学生的努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人生未来的走向,高校辅导员不应当局限于对个别学生的批评,而应当在表扬的理念下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对学生群体进行积极的人格塑造。

2.2重点开展心理预防的教育工作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难需要通过个体的积极因素进行克服。教师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外因,辅导员教育应当以正向的积极引导促进学生找出解决问题和思想困惑的办法。教师应当挖掘学生自身力量,引导学生依靠自身力量战胜各种困难。辅导员应当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预防工作,根据社会热点新闻,学生的思想动态,阶段性的重点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强调在坏事发生之间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让学生更美好的目标。

2.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

促进学生心理积极向上成长,还要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注重以有限的条件深入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积极品质。教师应当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辅导员应当积极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积极关注他们的成长需要,进一步通过组织系统性的活动给学生展示自信的空间。教师应当在专业课、公共课、校团委等部门辅助下配置心理健康引导资源,进一步发挥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帮助作用。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10-02

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下,因各种因素影响,其身心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我约束力差,性格懦弱,经不起挫折等,时而导致发生一些极端事件,让人扼腕。教育部在2006年7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可见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创新研究工作,拓展工作思路,作好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及模式建构取向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方面。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政府政策层面给以保障,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持续有效进行,但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专题研究,多是引用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二是社会方面。张耀灿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价值作用。纳玲则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指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1]。三是高校方面。樊富珉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高等教育的双重价值,又与高校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它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阐述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因素的关系,明确指出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2]5-10。四是个体方面。部分学者从人的认知、情感发展以及自我实现与超越等角度,探讨了心理教育的价值,指出健康的心理是人才的根本素质。[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主要有三种取向:一是医学模式取向,二是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三是教育综合型模式取向。我国早期心理咨询基本属于医学模式取向,20世纪九十年代则属于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对大学生本人和周围同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现在部分学者越来越趋向于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积极面向社会的教育综合型模式。[4]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与辅导员责任担当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高校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其次,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最后,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三、高校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的优势

1、高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大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心灵,这为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易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从而为辅导员接近并深入了解其心理状况提供了可能。一旦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3、高校辅导员能够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研究的较好施行。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之一,高校辅导员有责任、有义务将其做好。其次,高校辅导员是经专门选拔而担任这个工作的,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与理论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对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活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解和把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懂得如何使用专业知识,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再次,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与同学形成并保持密切的交往,对广大同学的情况较为了解。最后,高校辅导员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形成了特定的关系网,各项工作能够得到传达、反馈和认真落实。这种理论和工作实践基础,使辅导员对学生了如指掌,能够较为充分地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极其创新研究有效进行。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的具体要求与方法

1、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高校辅导员要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及创新研究的先行者,首先要对大学生群体各种心理方面的特征及表现有所了解。如,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其次,加强与专业心理咨询辅导部门的沟通交流,不断地掌握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与思想观念。再次,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这样,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正确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成功地加以解决。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加大感情投入以增强信赖。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采取“提纲挈领”的班级管理方法,即下大力气培养班干部、树立典型,以此来实现对班级的有效管理。这种方式有好的一面,但另一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所以,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当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覆盖面和透射度,增强师生间的沟通,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如利用宿舍访谈、节日慰问等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赖。3、迎难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辅导员要建议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进一步常规化、制度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通过心里普查、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等,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着重指导大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良好心态,逐步达到人格的成熟与完善。[5]4、加强自我调节,养成科学生活方式,培养良好人格品质。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促使老师与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实现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集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有利于大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达到情感上的满足、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增强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以求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两类。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帮助其掌握调解情绪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我调节起到应有的作用。[6]5、辅导员应摈弃传统的认识误区,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机制,拓展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优化心理结构,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健康成长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而高校辅导员进行的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研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外在条件。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韩志宏(1982-),男,汉,河南博爱人,信阳师范学院教师,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纳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9):321-323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申荷永.心理环境与环境心理分析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学思考[J].学术研究,2005(11):5-8

[4]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5):91-94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大学阶段作为人生重要的转折期,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无论在生理、心理还是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独立面临着学业困惑,交友恋爱的困惑,就业择业的困惑等等。随着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个群体逐渐成为一个机体健康、心理却严重亚健康的特殊群体。一项对全国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心理病症和精神分裂之类的精神疾病成为其休学、退学和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任务、性质与大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他们在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峻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中,起到了有效的化解作用。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的急剧膨胀,使得辅导员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开始严重失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二、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保障途径

(一)加强辅导员心理学理论的培训。高校应加大投入经费,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着重提出了对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对此,笔者在了解陕西省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情况的基础上,简要提出高校在加强辅导员心理学理论知识培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高校应对辅导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培训。其次,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中,也应针对辅导员的层次进行分化培训。对于新上岗辅导员和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进行区分对待。最后,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应注重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如运用案例研讨分析、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等培训形式,加强培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合理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虽然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占有重要比例,但是其工作环境与现状决定了这个群体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所占据。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的辅助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讲授、心理健康专题活动的组织开展等方面,但是高校要求他们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开展心理调查和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为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会促使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三)开拓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渠道。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教授在《登天的感觉》一书中提到,哈佛大学的学生咨询热线已经相对成熟,他们主要针对一般的心理问题提供服务,如对情感冲突、学习困难、家庭矛盾、同学不和、考试焦虑等问题的咨询,也包括对特殊心理问题的咨询,如对厌食症、贪食症、自杀预防的认识等问题的咨询。他提到,学生的相互咨询,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专业咨询人员的不足,也可使学生之间更加容易产生同感共鸣。当然成立学生咨询热线的学生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专家的定期指导。结合我国高校基本情况,高校辅导员应大力鼓励和支持这样的学生群体出现,定期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以便更快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和深入的开展工作,为更好的协助心理咨询专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三、结语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大学生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5周岁期间,其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他们的心理尚不成熟,常常面临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等多方面的冲突和矛盾。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疏导和解决,就有可能形成心理障碍。

高校的扩招,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也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就业等压力增大。大学生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如自杀、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案例不在少数。根据统计,2008年大学生自杀人数占中国自杀人数的比例为8%,而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逼近11%,自杀已经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也上升到了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已上升到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能承受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挫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至今日,已上升到关系校园稳定、社会稳定的高度。所以,辅导员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者,应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更好地在引导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人际交往的问题。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了。学生都渴望在大学能收获更多的友情,愿意保持较为广泛的人际交往,但是,他们又缺乏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和技巧,同时,五湖四海的学生在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人际交往往往复杂,而一旦这种人际交往被否定后,就会让他们陷入孤僻的困境中,产生心理问题。

2.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大学生活靠的是“自我管理和服务”,面临新的学习方式、内容,很多大学生都在刚进入校园时不适应,放松了对自己学习的要求,缺乏学习的动力。又或者高考填报的专业不满意,进入校园后,经常旷课,沉迷网吧游戏,出现了学业困难。诸多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一部分人产生了自我否定的心理,这些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3.恋爱中产生的问题。大学阶段,处理好恋爱关系,有其正面积极的效果,情侣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能促进学习和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但反之,恋爱受挫,不仅耽误双方的学习,还会因为一些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问题导致极端的事情的发生;还有那些暗恋产生的问题,这部分同学往往将感情放在自己心里,不敢或者不能向心仪的对象表白而不能自拔,这些状态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4.就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信息传播迅速,用人单位对来求职的学生的硬件条件和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相对于过去来说提高了很多。其次,就业的人数递增,高学历的硕士、博士的比例也增多,毕业即失业成为了普遍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辛苦十几年的供送自己读书,找不到好的工作来回报父母,让很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而因找不到工作而产生的迷茫、失望甚至是绝望的心理严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加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对策

首先,细致工作,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极端的行为。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工作的重点,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大一新生,对校园充满了新奇,但是,面对校园的新环境,又有生活学习环境的不适、身份转换的不适等问题;到大二时,会有学习的困惑,因而产生焦虑心理;到大四,又面临就业与择业的压力,这是辅导员需要关注的焦点。辅导员要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要经常去查课,下宿舍,找贫困生聊天,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苗头,把很多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其次,要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掌握最基本的方法。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辅导员自身就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例如心理学、社会学等,接受职业培训,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专门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

第三,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而言,我们都是广泛开展面向学生举办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测试、校园广播的宣传,开展校园讲座活动等,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以活动为载体,并进行引导。

辅导员个人的形象素质也会在平时对学生的管理与指导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所以,辅导员要每天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阳光的形象出现在学生中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得学生都愿意和辅导员接触,谈心。

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坚持在学生工作中的中坚力量,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做好大学生引路人。并不断深入研究,掌握科学的方法指导大学生们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靖宇.大学生恶性案件多发就业训练中心“送课到校”.http://epaper.省略/yzwb/2010-07/28/content_17305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