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为科学研究法

行为科学研究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为科学研究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为科学研究法

行为科学研究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灵活性;思维品质;科学实验;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8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28

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1]。具体表现在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方面。林崇德教授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研究得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其智能的突破口。灵活性作为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具有广度和富有顺应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学实践表明,思维灵活的人,不仅智力方向灵活,而且分析、解决问题全面透彻。

一、正逆思维结合,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2]。在实验教学中,若把正逆双向思维结合起来,将积极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例如,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若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实验的同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举出诸如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水,就不是中和反应,其原因是中和反应不仅生成物要求是盐和水,而且反应物必须是酸与碱。通过正逆思维相结合,学生较明确建构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又如电解水与H2在O2中燃烧实验,通过正逆思维结合,有助于正确概念的建构。

通过正逆思维相结合,既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深化对概念理解,又可完善思维顺序,优化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灵活性的思维品质。

二、不同角度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人们发散思维活跃,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开展分析和研究,善于超越一般模式,e极地进行各种猜想与联系[3]。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笔者在复习教学中要求每个小组结合图1,进行仪器组装。然后开展讨论,该装置有哪些作用?讨论结果如下:

(1)收集气体,若用排空气法收集,则收集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如O2,应从a端进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则应从b端进入。若将集气瓶装满水,又可收集什么气体?该气体从哪端进入?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可补充该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考。

(2)洗气装置,若干燥O2,则在集气瓶中装浓硫酸,气体从a端进入。

(3)除杂装置,若要除去CO中混有少量的CO2,则集气瓶中应装NaOH溶液,气体从a端进入。

(4)测量比较产生气体速度,如在探究不同的催化剂对H2O2反应速度的影响时,通过该装置装满水,从b端通入气体,以从a端排入到量筒的水体积来表示产生O2的多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寻求变异、独辟蹊径的一种开放式思维方式[4]。在实验教学中对同一个装置开展多角度、不同层次的探索,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灵活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概括迁移规律,提高问题解决速度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新知之前,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而实验教学往往是在学生已获得的技能和问题解决方法的基础上迁移开展的,也就是将新的、需解决的问题纳入到学生自己已具备的问题解决的图式之中。

例如,如图2所示,请同学们推测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图2由于锥形瓶内CO2和NaOH反应,导致气体量减少,气压变小,小气球变大。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感觉难以理解,究其原因,这与学生迁移能力不强有关。其实在学习测空气中O2含量时,已运用了类似原理。如图3,瓶内O2含量减少,气压变小,水就压入瓶内。得出规律:一定容积的容器内,气体量变少,气压减小。若把此概括出的规律,迁移运用到上述实验题的解决,则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

加涅认为:“提高学生或人们在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策略能力,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人们认识和掌握学习迁移的能力。随着时展,知识量骤增,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速度,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四、组合分析装置,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思维品质的灵活性经常表现在对实验仪器的正确选择上,能根据实验目的对仪器进行正确的组装,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正确的调试和操作。在学生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过程中,经常会滋生出许多“为什么”,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从而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例如,在按教材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见上图3),发现测量结果偏小。笔者组织学生认真分析原因,其中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装置内的氧气低于一定含量时,红磷就不再与氧气反应,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为此,针对该原因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实验改进,如图4所示,在一容器中放入“暖宝宝“黑色铁粉末,再在上面放足量的白磷,迅速扣上烧杯,随后白磷自燃,利用这一装置可更准确地测定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发展。

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去建构新的概念,去设计、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运用实验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且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把看似无序的现象观察变为有序的思维活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变式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载体,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21-26

[2] 丁莉.化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及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2):15-16

[3] 熊言林,张勇.创设实验教学情境 优化学生思维品质[J].中国教育学刊,2009(6):38-41

[4] 王敬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提高创新意识[J].化学教育,2003(1):14-16

行为科学研究法范文第2篇

一、结合多媒体践行趣味教学法

21世纪之前,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说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多媒体已经有效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给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活力。多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结合多媒体可以有效践行趣味教学法。

例如,执教立定跳远的时候,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喜羊羊跳远》的动画游戏,学生点击鼠标,喜羊羊就开始跳远。喜羊羊标准的立定跳远动作可以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刺激,让他们快速、准确地记忆立定跳远动作。这样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教学效果好很多,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立定跳远动作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基于此种情况,我用DV把学生的技术动作一一记录下来,然后用多媒体播放给他们看。看到自己的技术动作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再加上师生共同指出这些错误动作,学生有效改正了自己错误的技术动作。这一过程亦充满了很多欢声笑语。

结合多媒体践行趣味教学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只有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配合,才可能真正有效地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有效践行趣味教学法。

二、结合游戏践行趣味教学法

游戏一直是初中生的最爱,但遗憾的是:初中体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很少采用游戏的方式。结合趣味游戏践行趣味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游戏,与具体的技术动作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例如,执教排球的上手传球这一技术动作的时候,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不利于他们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对于他们体育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种情况,我把学生组织起来,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提出具体的游戏要求:小组内的成员依次用上手传球的方式把排球传入篮球的篮筐,时限为5分钟。时间结束之后,哪个小组传入篮筐的球数最多,哪个小组就获胜。这一游戏要求布置下去之后,学生参与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起来,各个小组的学生各显其能,都想在游戏中获胜,课堂教学中充满了一片难得的快乐情景。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并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我们初中体育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符合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践行趣味教学法,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三、结合教具践行趣味教学法

教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对于体育教学亦是如此。由于教具的引入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是践行趣味教学法的重要手段。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结合教具践行趣味教学法,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例如,执教长跑教学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长跑学习兴趣,我向朋友借了十几个塑料假山道具,然后把这些道具依照一定的距离在400米跑道上平均摆放,要求学生在长跑的过程中遇到假山必须要进行蛇形跑。教学方式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假山的介入,却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长跑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亦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有的学生在跑动的过程中还玩起了捉迷藏,他们边跑边游戏,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长跑练习,快乐而精彩。同时亦让我增添了结合道具践行趣味教学法的信心。

行为科学研究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主观题 失分原因 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教学中,主观题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所在,很多学生在遇到主观题时都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因此,研究考试中学生失分的原因,并给出恰当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本人通过总结日常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给予大家一些帮助和指导。

本课题组针对高中政治教学中主观题失分原因与答题方法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在了研究,现将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政治主观题失分原因分析:

1.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能具体领会和全面把握情景材料的基本内容,不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更不能将书中所学的理论语言转化为材料语言,一旦题目中换一种说法,就读不懂题了。二是把握不住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的指向,即答错答题的范围,答非所问。。

2.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导致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或者没话说。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之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之对应;甚至于有的学生明明知道问什么,但不知如何下笔或者下笔时没话说。究其根源,还是源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理解不到位。

3.回答问题时,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及专业性。例如,有些学生只是把相关的书本知识点罗列起来,缺乏概括和思考,只是死记硬套基本理论,没有真正落实理论和材料的结合;有些学生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

二、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分析:

1.必须过好基础关。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材料的时代性强,选材多是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但是答案始终来源于教材,因此熟练地掌握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才算真正掌握了教材呢?这里有三个要求:第一,具体知识的记忆全面准确,不能丢三落四,缺字少字。第二,教材体系要清楚,每一部分包括哪些知识要了然于胸。第三,特别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我们所学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我们需要用理论解决的却是生活中多变的实际问题,这时,如果我们只是记住知识点而不理解,那就根本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经济生活中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计算题中通常不是直接说社会劳动生产率,而是说某国的(某商品生产部门或某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其实就是指社会劳动生产率;哲学生活中关于意识这个概念,主观题里通常用国家的政策,措施,人们的观念等来说明意识这个概念,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答题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读材料,要舍得在读材料审题时用时间。很多学生认为审题时间长会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写两条答案。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做题更是这样,在做题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经常出现,很多同学答案写的非常多,结果多是无效的。因此,审题就成为我们作答的关键。审题时应遵循先审设问后审材料的原则,带着问题进入材料,我们的材料理解就更有针对性。具体审题应做到:

第一,通过审设问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是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具体到课题、节题、框题)、方向限定(是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辨明该题属于何种题型)、材料限定(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对象限定(要求我们对什么现象具体分析)、主体限定(是从党的角度回答,还是从政府、企业、个人角度回答),最后,审题时,观察分值,确定答题的要点大概有几个,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审材料时要结合设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归纳中心,明确主题。尽量用最简短的语句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其次,划分层次,找联系。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归纳层意,并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最后,抓住关键,理要点。挖掘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设问中所限定的课本知识进行推理,梳理出答题要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表格材料,要全面解读表题、表头、数据、尾注,不可遗漏。

(2)发现并建立知识与试题有效信息之间的联系,运用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

这一步非常关键,是知识运用的起点。学生通过审题,明确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后,应立即回顾和调动书本知识,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对试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建立知识点与各个信息点之间正确联系。为此,考生必须熟谙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明了这一知识所包含的要点,并构建起完整的要点体系。没有这一前提,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了。这是一个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把试题所提供的全新的材料(信息)转化成答题所需要的“已知条件”了。

(3)规范书写,组织答案

组织出的答案,是学生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结果,也是判定学生试卷得分多少的唯一依据。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试题题型的基本模式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观点与分析有机结合,观点要表达准确,分析要全面到位,做到逻辑合理、思维严密、层次清晰;第二,书写要工整、文字要精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答案应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

总之,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答案必须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洁、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内在美”就是政治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晰,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锦聪.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失误的原因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年05期

行为科学研究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材料研究方法 ; 教学改革 ; 研究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39-01

“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课程,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包含许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目前,材料研究方法课程已经成为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专业等的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可见,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日益受到重视。

关于材料研究方法的教学改革措施各个学校都在认真考虑和研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门课程,并能够在将来的工作和研究中应用自如,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先后有不少人提出了关于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如采用项目实例进行仪器讲解的创新课堂教学与设计型实验和虚拟型实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1];在教学内容中穿插科研工作(即项目实例)的思路[2];综合实验课程的设置[3],等等。总之,“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即具有“创新思维”或“研究性思维”。

1.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教材出版了很多[4-5],每本都有自己的特色。但纵观各校的材料研究方法课程及出版的教材,在内容、形式和目的上基本一致,均以仪器为主,以讲解各种仪器的原理、用途及仪器实验课程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利用材料现代测试技术。

本人从事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学7年,带领材料化学专业和材料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近10年,以及担任公司研发部负责人工作2年、项目合作公司研发部研究人员辅助培训2年,在这些专门的课程教学和工作经历中,遇到了很多关于材料研究方法的问题。具体体现在:①单纯的理论授课和单纯的实验课,对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有限,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②课程考试或考核完全合格,但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依然不知道如何开展一个课题,如果进行材料的设计、研究和分析;③公司的研发部门所招人员均为国内不同高等院校材料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本科阶段或研究生阶段已修过材料研究方法课程,但真正从事材料研究工作的时候缺乏研究性思维,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2.材料研究方法教学改革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本论文从理论教学内容、大型仪器上机实验、材料研究方法的综合实验及分析三个方面研究和改进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以“培养研究性思维”为目标,以“材料分析为中心、仪器为依托、引入材料设计与分析的研究性课题相结合的课堂讲授、仪器实践、研究性课题贯穿始终”为教学模式,构建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框架,通过拓宽理论教学内容、引入材料设计及分析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的材料研究设计能力,最终实现研究性思维的培养。

(1)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①加深理论基础教学

作为一个材料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性能、形态的理解不能仅仅浮于表面,各自孤立起来理解,材料的性能是与其结构、成分、形态等密切联系的,这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遇到相关的理论基础,及时学习和复习。

②以理论为基础,拓宽应用

每种检测仪器附带的附件可有几类,因此检测信息也有多种。

③以项目为实例,贯穿整个材料研究方法课程

材料研究方法虽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单纯的把教学与实践分开来,可能更有利于培养检测人员,而不利于培养具有“研究性思维”的人才。

(2)课程的实践探索

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分开

本次教学改革中,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完全分开,即单独开设纯粹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而且实验课以专门的实验教师为主讲授,理论授课教师为辅助。

②辅助课题

在理论课程开始前,每个学生或者每组学生设计一个课题,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样品检测、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到课程全部结束,完成该课题。这样的课题更有助于加深对材料研究方法的理解,培养“研究性”思维。能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材料研究方法,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或工作打好基础。

3.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实践的初步成效

2013年上半年,我们在本校化学专业的材料研究方法课程中部分实施了新的教改内容。其中将理论课与实习课完全分开,课程教学结束后,由专门的实验教师进行实践课程教学。

4.结论

“材料研究方法”课程对于材料学科的学生至关重要,是一门既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因为,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体现其学科特点,尤为重要。本次教学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后可进一步加强和贯彻。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学生人数众多,教学资源不足,老师的工作量加大。因此为了保障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培养出具有“研究性”思维的人才,学校需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吕春菊,舒康颖,司平占等,《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科技信息,2011(16): 109.

[2]雷彩虹, “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改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7-128.

[3]曾鸣,严蕾,潘勇军等,“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探索[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1(10): 185-187.

行为科学研究法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王俊峰,男,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邮编:314200。

高中美术课程改革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艰巨挑战。自我省2006年启动高中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模块教学实践,在开始的两年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

一是课时少而分散,学生缺少直观体验,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校美术课程设置是高—隔周1节美术鉴赏课,高二隔周1节美术选修,高中阶段累计美术课时在21个小时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既要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又要进行选修模块课程的教学,效率不佳,艺术的魅力未得到充分彰显,对学生成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是学生美术学科基础不足,学生技能水平差异明显。由于种种原因,进入高中的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美术知识架构,对视觉语言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基本技能匮乏,更难以运用视觉语言进行艺术表达。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早已掌握了自己信赖的文字语言表达方式。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早已不再满足于儿童时期的视觉表达方式,而与其身心成长相适应的视觉表达技能又未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对技法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阻碍了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如何使学生在鉴赏课的学习中能够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如何使学生的技法学习得到明确的目标引领,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又在学习技法的同时学会用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如何减少或消除学生对美术技法教学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掌握运用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并获得成功的快乐?如何克服实际困难,使每名学生拥有公平的体验创作快乐与成功的机会?这些是笔者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无法回避又必须设法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于2009年开始了模块整合式教学的探索。模块整合式教学是以汤姆·安德森的“为生活而艺术”理论为指导,旨在打破课程设置中鉴赏与技法学习相分离的模块学习状况,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鉴赏活动,发现主题,整合其他模块的相关内容,用视觉语言表达主题、阐释意义的美术教学。它的侧重点,从理解艺术本身转移到通过艺术来理解生活上,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艺术能告诉我们什么?

本文以在2009-2010学年进行的“点亮星空发现自我”主题创作活动(以下简称“点亮星空”主题活动)为例,阐释模块整合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运用。

一、在模块中找节点,解构、重组教学内容

把握内容的本质,以主题鉴赏为起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解构与重组。对教材内容按照表现主题、表达的意义、形式语言、表现手法进行解构,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批评的方法寻找新的视角,找到各个部分之间新的联系。围绕学生在主题鉴赏中生成的视角对解构的元素进行重组,通过重新组合生成新的主题和意义,并使之成为艺术创作的来源。

“点亮星空”主题活动意在探讨表达“自我(个性)与团体合作”之间的关系。梵高的《星空》在《美术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中被用来阐述“情感的投射”的问题。为了表达“自我(个性)与团体合作”这一主题,我将鉴赏《星空》与拼图、指纹结合起来。用指纹引领学生审视自我,发现自我的“与众不同”;以拼图“融合个性”,表达“集体与合作”的力量。同时,将《绘画》模块中有关绘画中“形与色彩”的教学融入主题创作的过程中,实现理解绘画中“形与色彩”与运用“形与色彩”表达意义的整合。(图1为“点亮星空”主题教学结构图)

二、在教材中找层次,整合教学目标

从教材教学目标走入,以在鉴赏中理解“意义”为基础目标;以用视觉语言阐释“意义”为行动目标;以在学生心中确立“自信、自尊、自省、群体、合作”为情感目标。通过系列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获得深入的情感体验,实现审美、立美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美育的间接功能。三大目标的实现融于主题活动始终。(图2为模块整合式教学目标阶梯实现过程)

关于“点亮星空”主题活动教学目标整合的具体做法是:

1.知识目标:鉴赏《星空》,了解梵高的艺术成就,理解《星空》中线条语言的运用,以及线条中所展现的艺术家的情感;理解《星空》中对比色的运用,以及对比色对画家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观察自己指纹形的特点,理解色彩的明度对比原理和空间混合原理。

2.技能目标:熟练运用格子放大法解决造型问题;分析指纹规律,理解、掌握线描造型法,并能运用线描方法将指纹与色彩分布相结合;学会运用色彩的对比和空间混合原理分解原作品色彩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指纹了解自己的与众不同,审视自身;通过合作完成指纹拼图,体会合作的重要,感受集体的力量,审视自身在团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情感目标这一总目标为引领,整合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在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逐步生成活动主题所宣示的“意义”。

三、在综合中找载体,关联教学形态

综合,是指美术鉴赏与批评同其他选修模块相融合,与学生的体验与意义生成相结合;教学形态上,它打破了美术鉴赏、技法学习相互分离的僵局,使鉴赏教学、技法学习、艺术创作三者有机融合,形成有机的模块整合式教学体系。

“点亮星空”主题活动的实施包括以下环节:

1.准备材料

教师准备白云笔、调色碟、广告色、印泥、白纸、白卡纸、《星空》印刷图、尺子、双面胶、编号卡、塑料桶等。

2.鉴赏《星空》,介绍指纹拼图的活动方案

教师介绍梵高的艺术成就,讨论梵高作品的艺术特点。讨论《星空》中线条语言的运用及线条中展现的艺术家的情感,讨论《星空》中对比色的运用,以及对比色对画家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介绍“点亮星空”主题活动的活动方案(图3)。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做拼图。拼图游戏是大家都熟悉的,制造商将印好的图片按一定的形状切碎,消费者购回后细心地将打乱的图片碎片耐心拼合后,即会得到独具韵味的完整画面。

将由30厘米×39厘米的《星空》印刷品分割成的1170块1厘米见方的方形小卡片分给学生,每人一块。学生各自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小色卡放大绘制到30厘米×30厘米的白纸板上,重新拼合将其组成12米×9米的巨幅画。但创意还不够足,因为复制的卡片并没有体现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没有自己的元素。每个人性格不同,相貌也不同,但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来说,这些个性特征是很难描绘出来的,例如,相貌特征就无法转化到卡片上。不过每个人的指纹各不相同,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指纹印下来,截取其中的1平方厘米,用铅笔将其如实描绘到大纸板上;再将其与得到的《星空》小色卡的色彩纹样相结合,运用色彩明度对比的手法与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既保留了画面的颜色,又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指纹融入画中,使学生自己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

3.指纹采样

发白纸,学生印制自己的指纹。—般要求学生印制自己拇指的指纹,若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印制,允许学生换其他手指。在纸张空白处写上姓名、班级、学号。

4.指纹放大

指纹采集好后放大复印。

5.手绘指纹

发放白卡纸(边长为30厘米的方形卡纸)、指纹复印件,学生用等比例放大法手绘。学生没有美术基础,造型能力不足,所以采用网格放大法绘制指纹。(图4)

6.作业任务一

分发《星空》印刷品裁好的局部小色卡,要求学生将色卡颜色分布情况与指纹图相结合,完成线描稿。

(注意事项:小色卡【图5】1厘米见方,易丢。为此,教师把小色卡贴在大纸上编号【图6】,记录学生名字、学号、班级,便于完成后拼和以及学生寻找自己的作品。为防止小色卡丢失,登记后,学生不上课时以班为单位装袋由教师保管。)

7.作业任务二

学生依据教师讲解的色彩对比与空间混合原理,自主调色,绘制作品。

四、在全面中找生长,生成教学意义

这里的全面,指的是拓宽美术教学的视野,使美术教学不局限于鉴赏与技法的学习,而是通过美术学习生成希望表达的主题,并以此引领艺术创作,学会用视觉方法表达主题。或者说,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表达。这样,美术学习就与学生自身紧密联系在—起,不再是分散的、相互脱离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使美术教学真正得到生长,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机的教学体系。“点亮星空”是从美术鉴赏中生成的主题,这个主题表达的具体内容就是“自我与集体”。主题的来源都是学生熟悉的经典美术作品。通过对原作的重新解读与利用,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在鉴赏的同时,联系自身进行深度思考,进而通过作品的绘制,充分理解原作对艺术语言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挖掘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时,美术教学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科本身,而是真正成为审视自身与世界的窗口,从而促进身心发展。 主题教学的评价是模块整合式教学意义生成的重要一环,是学生检验欣赏学习成果,享受成就感,重新审视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的最后的反思过程。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1.作品展示

此次组织的“主题活动”参与人数多,易于聚集成“势”。作品(图7)由于采用拼图形式,面积较大,同时运用了色彩对比手法对原作进行了色彩解构,要实现色彩的空间混合必须在较大空间展示,所以,笔者选择在体育馆篮球场地展示作品。通过展览,使学生充分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2.交流创作体会

创作过程的回顾与创作体会的交流采取两种形式:—是在展览现场开讨论会,面对作品谈自己的体会,回顾创作过程,讨论的时间为15至20分钟;二是将自己的体会、梦想、心愿写在彩纸上,折成纸鹤展示于作品上方,成为作品的—部分,并作为放飞梦想的方式。

3.拍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