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现状 现实意义 改革启示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humanism)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

二、培养人文精神在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发达国家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人文课程教学时数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德国达到20.0%~25.0%,英国、日本也占到10.0%~15.0%。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的教学时数大约占到总教学时数的8.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相对而言,中国的医学生接受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修、基本原理概论等都是基于理论学习,却也占据了人文精神在医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有一项针对我国10所护理院校的调查,发现这些学校中开设人文课程最少的仅有6门,仅占教学时数的6.2%,有些学校根本不开设人文必修课程。对医学生缺乏人文社科知识的系统性培养,也直接影响了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1]可见我国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课程建设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情况更是令人堪忧。

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相比,我国医学教育的师资水平依旧比较落后。殷小平曾以“对教师人文素质的评价”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师人文素质‘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仅占25.3%,认为‘一般’的学生占55.2%,‘不满意’的学生占19.5%。”此外,在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中,作者指出:“学生们反映,即使是人文科学类的课程,许多也是徒有虚名,教室并未讲出有吸引力的内容。”“学生们最期望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73.9%)、交互式(61.2%)和小组讨论(44.2%)。事实上,枯燥的理论不仅很难将鲜活的人文精神点燃,而且必然促使医学最终对医学精神本身的背离和异化。”时代与生命的对医学生的要求是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医学科学、医学人文、医学社会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现代医学精神。

三、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略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收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不少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更是带着这个行业在社会中有着高收入的功利色彩。“救死扶伤”这四个字后面的精神内涵,并不是他们在踏入这个业甚至是在学校接受教育阶段所强调的学习内容。专业知识是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伦理实践,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更加关注人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利用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的相辅相成,让病人感受到来自医者的温暖与关怀。可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滞后,“医者仁心”的传统道德已经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目前社会上医疗逐渐远离对人和生命的关爱,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费用高涨,医患关系紧张,人们对医生越来越多的不信任,医患纠纷屡见不鲜,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如医疗条件有限,医疗卫生政策不完善, 社会舆论的偏激报道等,但其最根本原因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校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据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一组组震惊人们眼球的数字,一个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都是对我国医学教育敲起了警钟: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呵护、关怀。

四、人文精神对中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启示

首当其冲,是要调整人文精神的课程设置。医学人文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主要是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建立科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味。第二层面是使医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医生职业、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珍视人喝生命。第三层面是融人文精神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课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充分发掘专业知识文化内涵的同时,发挥人文力量对专业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把这种提升带到今后的实践中,把握医学这一生命科学的社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只讨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不够的,需要让它作用于我们的信念,在医疗实践中得以实现。因而各医学院校应该发动各项可利用资源,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积极投身与课后的实践中,开展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两者互相促进,培养出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

医学人文精神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医学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人类赋予的神圣使命,二者的融通才是现代医学发展之未来。期待着医学发展的历程会进一步朝向人类寻求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治愈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朝向人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尊重思想、尊重灵魂、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前进。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第2篇

1993年8月,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生既要精通医学技术,又要具有仁爱精神。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也明确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2009年11月,在我国召开的“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上,医学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成为达成共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医学已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阶段的今天,医学人文精神已成为医学教育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智商高、专业强的七年制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刻不容缓,因为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成就不了高层次的医学人才。为了加强七年制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除了对其进行医学人文学科诸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的教育外,属于人文学科的英语教育在施行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本文旨从医学人文精神的视角出发,探讨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刘德培先生认为:“医学按其使命来说,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把关爱和尊重人的理念和意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医学人文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我们的意思是说,不仅要治病,而且要关爱和尊重病人;不仅要关爱和尊重病人,而且要关爱和尊重作为病人的人;不仅要关爱和尊重作为个体的人,而且要关爱和尊重作为人类存在的人即人类本身。”从刘德培先生对医学使命和医学人文精神的诠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核心即是关爱和尊重。这与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中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以及西方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患者的幸福着想”所包含的是同样的内涵。如何在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教学中教育学生懂得关爱和尊重人以及怎样去实现这种关爱和尊重是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三、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医学人文精神视角下的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应该致力于发展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关爱和尊重人的理念和意识。因此,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必须富有人文性。为改变传统倾向于技能训练的“精读+听力”的工具性课程设置模式,满足七年制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需要,根据七年制医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普遍较好的特点,医学七年制一、二年级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可以借鉴一些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改革为“综合英语+人文修养类课程”的模式,即每个学期均开设《综合英语》和一门人文修养类课程。笔者认为,起点高、文理科基础宽厚的七年制医学生比五年制医学生和研究生更有可能接受这些专业化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可以激发七年制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会让学生感到“英语教学或是流于形式、行同虚设或是陷于停顿、放任自流”,更可以把关爱和尊重人的理念和意识融入英语教学中,培养其医学人文精神。《综合英语》已得到教师和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不再展开论述。本文的课程设置改革重点分析侧重文学文化内容的“人文修养类课程”。这类课程是公共英语教学回归大学教育之道,提高七年制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实现“高层次”目标的最好途径。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人文修养类课程”可依次开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英语影视赏析》和《英语文学作品赏析》。

第一学期开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该课程介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让七年制医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他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力、辨别力和批判力,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二学期开设《英语影视赏析》。影视作品因其直观性、艺术性、趣味性、刺激性以及明星效应而成为众多大学生喜欢而且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材料。更重要的是,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人文精神,展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歌颂人性本善,批判人性丑恶,不失为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绝佳材料。

第三、第四学期开设《英语文学作品赏析》。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反映人生百味和跌宕起伏;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折射人生哲学;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通过创造不同的艺术形象颂扬美、善、爱,批判丑、恶、冷漠。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教育价值,即对人精神上的某种启示。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包括生活教育价值,即丰富、充实、改进学生生活的经验,并激发其生活向上的勇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教育价值,即使学生在作品中体验到各种社会行为;情感教育价值,即增进学生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正是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所需要的。因此,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课程中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有利于启迪七年制医学生的心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锻造健全的心理素质、塑造完美人格,让自我感觉非常好的他们学会放下身段,正视自我,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由于文学作品对七年制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教益优势明显,故《英语文学作品赏析》课程开设两个学期。

四、结语

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医学生必须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学会尊重、懂得关爱的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七年制医学生更应该是实践医学人文精神的典范。外语作为人文学科,具备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条件和内涵。因此,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角度改革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第一,可以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英语语言综合技能得到更快、更高层次的提升;第二,可以使他们获得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和思想疆域,这样他们日后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第三,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完美的人文人格,使他们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能具备关爱和尊重人的人文精神,成为真正的医学大家。

参考文献:

[1]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3):5.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第3篇

一、目前“补课”性质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偏才教育”使我们很难招收全面发展的适合医学专业的学生

文与理相融则利,相离则弊,相离是违反自然,违反人的本性,则难于大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钱学森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我虽然不赞同当下中国要培养出多少大师,但人为地搞文理分科,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高中文理分科人为地分割了科学知识本来相互联系的链条,搞得文不习理,理不学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不足。单一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创造、思维、实验操作等能力得不到施展。再加上忽视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和僵化的考试手段,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只是一句空话。

历史证明,凡是杰出的医家大多是博学者,医生精湛的医术要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我国古人要求医、文、哲为一体方能成为名医,还有学医必先学文的说法。孙思邈主张一个医生要想取得较大成功就必须博览群书,要集各种知识于一身,否则就是“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根据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八年研究”的结果显示,参与“不分科目课程”学习的高中生,其在大学的学术与社会活动方面的表现,比传统“分科课程”所培养的毕业生要好。由于学生的发展方向从高中就基本确定了,大学在招收的时候选择余地自然就少了。

2.文理分科是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根源

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以其职业群体的文明之道普及天下众生的友善良行,是医学工作者从事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些名言,放射出璀璨的人文精神光芒。但是,近年来医疗机构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和医德滑坡现象恰恰反映了医学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究其原因,文理分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文理分科淡化了教育的“人文”意识,造成了文科的失位和旁落,高尚的人文精神随之迷失。由于文理分科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教育模式,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态度和选择本能地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认为文科是兴趣,理科是前途,于是普遍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和对人文精神的崇尚。其次,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观念淡漠。过早分科使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薄弱和人文修养弱化,当进入神圣的医学殿堂之后,缺乏奉献精神和从事医疗工作应有的热情,不能贯彻好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不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以及高科技与人的关系。

3.忽视高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使高等医学教育难以完成“人文精神重塑”的任务

近年来,社会各界要求医学回归人性、恢复“医乃仁术”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高中文理分科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造成学生先天性人文素质缺陷,医学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变成了学生人文素质的“矫型班”。而医学人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和生活感悟、体验。高中教育,是国家所规定的基础教育时期,基础教育承担着“基本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可塑性将大大降低,就不能为高等医学提供高质量的生源,“人文精神重塑”的任务将难以完成。

4.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人才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未来医生同时兼备“临床角色和社会角色”,分科教育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早在20世纪早期,梁思成就撰文《半个人的时代》,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会导致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文学经典,导致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懂;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人文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性,关系到做人,而且深刻影响着灵性,影响着创造性,影响着做事。告诉我们,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以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科学的”和“艺术的”两种。荣获1981年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斯佩里通过大量统计调查证明: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思维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左脑和右脑并用,两者互相补充,整体达到平衡增益。可见,创造性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在实际运用中,它是各种方法辩证统一的复杂整合。文理分科容易造成两种思维方式的分离,不利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二、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1.文理分科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又强化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必须废除

医学人文教育的成功在于把“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应试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功利,把人看作是一种工具,追求的实际上是一张能转化为钱币的“证书”。这种狭隘的教育观,曾被马克思严厉地斥责为资产阶级的教育:“资产者唯恐其灭亡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罢了。”文理分科正是我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产物。这种教育并不是以人为本,也不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创新,它只是压制了学生的特长和性格,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种教育模式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中的表面性,在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违背了医学人文教育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宗旨,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必须加以废除。

2.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前移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细功夫、软功夫,其特点是内化和渗透。它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将人文知识内化成人格气质、修养,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素质,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等的理解,培养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从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不能单靠大学阶段“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先天基础不牢,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出现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具有不可停歇性。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其特定的成长周期,需要若干年的吸收、积累才能形成。人文素质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处在建设的过程之中,永远处于不完美的状态之中。医学人文教育想取得成功,势必要争取较高的起点,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前移,尽早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吸取人文养分,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先天基础。

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以废除文理分科为前提

(1)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更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始终肯定人是目的,弘扬人性的价值和尊严。文理分科刚好与医学人文“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背离,重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轻本体功能,重“才”而轻“人”,目中无人,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只有将其废除,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维护,人文教育的观念才能彻底更新。

(2)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充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必须不断地向医学教育注入新的人文内容。包括对生命及个人的尊重,对自然及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的宽容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有利于充实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更有效地鼓励学生从人文的角度提问、批判或评价医学范例,引导他们对重要的医疗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和理性界定,探讨医患关系规律,认识存在于医学领域的文化、社会等人文因素,健全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3)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营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心灵的养育,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一定的环境体系来承载。人文思想的养成需要富含人文精神的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去感染、教化。废除文理分科,让医学生从高中开始接受人文氛围的熏陶,才能形成一种内在的、稳定的精神力量和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倾其所爱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起一种灵性的、人性的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医生的使命,才能唤起他们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执守,唤起他们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尊严的向善动力。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临床医学;渗透

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人类追求自身存在、发展与自由,是以真善美价值理念的核心,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精神与历史精神。在人文精神中提倡的是将人的地位、尊严、价值以及自由发展放在主要位置,而在医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就是包括人文关怀、人文思想以及人文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对生命与健康的长远关爱,要求在医学中要有心的去帮助人与安慰人。在医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加强临床医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对于医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临床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的本质是是一种精神文化,主要是注重人类运用知识时的一种精神境界、道德良知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保障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1.1加强人文精神渗透是临床医学本文的应有之义 临床医学在社会发展中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同时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种结合。在我国的古代中将医学称之为"仁术",而医生则被称之为"仁爱之士"[1],由此可以了解道医生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一种结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医学模式已经有纯粹的生物模式逐渐向"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进行转变,如此医学就成为了一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的双重科学体系。从我国古代哲人对医学的论述以如今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都可以发现在临床医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性。

1.2加强人文精神渗透是高等院校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如今的临床医学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一些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同时也是现代临床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首先是在临床医学中,必须要让医学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三维知识结构,要让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知识[2]。其次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术,能够通过各种技巧解决问题。最后是要求学生必须有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同时要具备良好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品质。从这些教学目标与要求中,可以发现人文精神是一个合格优秀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同时也就为临床医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

1.3在临床医学中韩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临床医学所处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环境都发生的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传统的临床医学观念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并且会逐渐的改变现代临床医学中相关医务人员的行为与观念。因此在时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在临床医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才能够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医务人员,这样才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命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2临床医学要重视与彰显人文精神

临床医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如果要是没有控制好,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比如现代医学中出现了克隆人与人工大脑等相关的临床医学技术,这些技术多人类社会会造成怎样的影响都是无法预料。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一方面表示人类需要大力发展医学技术以保证人类自身的健康,而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突破传统观念,需要有一个新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同时另一个方面就是人类必须要警惕新型医学技术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以人为精神来保证医学技术应用的正当性。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已经逐渐的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并且更加明确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临床医学必须要重视与彰显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够为人文精神在临床医学中的渗透提供条件。

2.1学习先进文化,树立先进理念 医院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因此医院必须要将人文科学教育纳入到职工素质的培训计划中,要将人文社会科学作为职工的一个考核内容之一。通过在培训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习、在职工中普及与深化人文知识,之间培训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同时医院的医务人员也要主动积极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从而形成以人为本、对患者高度负责的一种理念。

2.2管理者要做好表率作用 医院的管理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管理技能之外,也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够成为医院人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模范实践者。医院的管理者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体制以及措施办法的过程中,要在没有环节中将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医院的凝聚力,让医院形成一种团队精神,以此来充分的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将医院的人文精神充分的彰显出来。

3在临床医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的尝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的认识到在现代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重要性。我国的社会科学院邱仁宗教授已经指出:"在现代医学中,只有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让人文精神回到医学中去,才能够让现代医学恢复到"仁术",而不是只以赚钱为目的[3]。"因此在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对于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在临床医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中,本次研究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3.1树立医学人文精神理念,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要想在临床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医学专业课的教学中就开始渗透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临床医务人员。而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先具备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够在学生中弘扬人文精神理念。我国的刘德培院士早已经指出,在临床医学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治病,更要让学生学会关爱与尊重患者。而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树立关爱与尊重患者的理念,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这种理念付诸行动。但是在我国长期的临床教育中,临床医学教育的教师通常指重视自己的专业素养,总是觉得人物素养与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在教育中并没有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中去。

临床医学中,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临床医学中能否顺利渗透人文精神的关键。因此临床医学的教师应该要积极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同时要积极的参与各种人文知识的讲座,收集与人文精神有关的素材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自觉主动的渗透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逐渐引导学生成为高尚医德与医务技术兼具的医务人员,通过相关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临床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3.2在临床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临床医学渗透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医德的培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在临床医学中融入医德也能够有效的完精渗透。同时医德也是对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临床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医德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比如在临床医学中讲到抗细菌感染与细菌耐药性的内容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目前正广泛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同时在讲一些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时,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病原体被一些当成了生物武器,从而给人类到来了巨大的危害[4]。在临床医学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为学生灌输这些人文精神,就能够逐渐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应该要怎样做才能够为人类作出贡献,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逐渐的在临床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而且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就开始渗透人文精神,能够在我国逐渐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临床医学人才,让人文精神能够真正的渗透到临床医学中,并起到最好的效果。

4结论

临床医学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的保障,临床医学更是合乎生命、关爱生命以及尊重生命的一门科学。要想在临床医学中真正的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去,不仅要在医院中注重与彰显人文精神,更需要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这样才能够促进医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结合,最终保障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到在临床医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同时本文还提出了相关的渗透尝试,最后希望在我国的临床医学中能够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使我国的临床医学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昊龙.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争衡[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03).

[2]张庆金,陈金绪,李桂成.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3(01).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意义

古人云:“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济世救人”,由此可见,医学以“治病救人”为核心,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华,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学科,其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本质属性,医学教育理所当然包含医学人文教育。

1 医学人文精神缺失造成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

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这不但要求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科学素质,更要求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的过分技术化、商业化削弱了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造成当前医学严重人文精神缺失,其深层根源是拜物主义思想泛滥,患者被异化、物化的结果[1]。在20世纪早期,梁思成就撰文《半个人的时代》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一大批“空心人医匠”由此产生,因他们欠缺“以人为本”的辩证思维和服务理念,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缺失,不断引发一系列医患纠纷、矛盾,造成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故在高等医科学院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至关重要。

2 医学人文科学的发展历史

医学的发展首先源于人类对生命的关爱,医学不是一门纯科学,而是人类情感的延伸。关爱患者体现的不仅是医务人员的价值,也是医学的尊严。没有技术的医学是脆弱的;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在中国古代,受传统医患伦理思想受儒家伦理思想和中医本身的影响,在医患伦理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容,主要包括胞以为怀、易地而观的待患之心;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的待患之道;重义轻利的取酬原则;正人正己的自律意识;同时强调患者的责任,形成了病家之道的思想内容[2]。清代医患关系的社会控制包括三个方面:政府对医患关系的控制、医生对医患关系的控制、病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萨斯和霍伦德认为医患互动可以分为三种可能的模式: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和相互参与模式。而清代的医患关系实践中,患方越是权贵或者素质较高,医生越有可能采用后两种模式,并以相互参与模式为主[3]。

3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4]

3.1 树立正确的医学教育观,加强医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在大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3.2 进一步增加医学人文课程数量 与西方国家相比,医学人文教育占总学时数的比重,美国、德国达20% ~25%,英国、日本约10% ~15%,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而我国的人文教育课程约占总学时8%,且多为选修课,仅集中在第一、二学年,多为教学形式较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课程[5]。所以,要促进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课时比例,将其贯穿于学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最好设为必修课。可适当增加校园文化、校训、建筑风格、教风学风等隐性课程的建设,使医学生们春风化雨般地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

3.3 促进医学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总所周知,评价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是“德艺双馨”,由此可见医生是医术和医德的统一。而医学行为则是医学科学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医学实践又是医学科学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统一。那么,作为医生、医学行为、医学实践之源的医学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我们可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等形式, 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素质,培养打通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的人才。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手术刀。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在对医学生的临床带教中,更要注意言传身教,尤其是要与患者亲切交流,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时甚至可起到药物治疗之外的作用。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应担负起医学人文教育的重任,这也是培养下一代年轻医学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郑大喜.医学领域里商业主义的渗透与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与社会,2010, 23(4):1-3.

[2]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患伦理思想探析.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 (1):36-38.

[3] 荀铁军.从清代小说看医患关系的社会控制.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