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雕刻的特征

雕刻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雕刻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雕刻的特征

雕刻的特征范文第1篇

 

一、引言

 

问卷调查和量表在商业和医学等各种学科领域内的广泛存在和跨境流动,导致问卷调查(量表)的翻译已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翻译和研究类型,跨越了语言学科的范畴,而成为了一种量表本地化的一个必要过程。本文将研究问卷调查内容的科学性特征,并从此而出发,研究问卷和量表在翻译和回译中的相关技巧。

 

二、翻译——问卷本地化中的关键而脆弱的一环

 

问卷(量表)由于涉及到巨额商业利润和科学研究结果,对于科学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可谓非常高。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往往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科研内容之一。而其中涉及到跨语言问卷(量表)的本地化的时候,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翻译——也成为了多方焦虑的因素。

 

比如这样一个问卷问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s)do you 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about,如果翻译成了“您同意以下哪个……的观点”,则会构成一个非常关键性的(critical)的错译。事实上,以上这个句子的含义是:您认为以下哪些……符合以下的陈述。而这个问题几乎贯穿整个问卷调查,可以说重复的次数最多。错译的文本如果直接拿给答卷人,则肯定会使答卷人误解,从而导致数据的污染。如何尽量避免问卷调查的结果不受到翻译的负面影响,成了多方关注的问题。

 

三、问卷可译性的问题

 

Farhan Kamrani(2011,p228)认为问卷翻译的第一步,是要让问卷本身有很高的可译性。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使用较小词汇量范围内的词汇,熟悉的词汇,提供词汇的背景知识,用两个不同的措辞用语来进行调研等。但是这些原则都是从词汇的层面上提出来的,并没有涉及到句型的问题。

 

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则以上所举例的问卷问题句型非常拗口、别扭。直译过来:以下哪些选项您同意以下陈述。而即使在汉语中,比较通顺的表达也是:以下哪些选项适合以下陈述。

 

如果用英文比较简洁明朗的语句来表述的话,则是:Which of the following …(s)do you think fit the following statement。而之上所举例的选项:Change the way people buy…and interact with…companies。虽然句型本身是比较简单的定语从句,却也引起了误解。如果以易懂明晰的表述作为标准的话,则以上的选项可以刻意加上定语从句的标志:that,即:Change the way that people buy…and that people interact with...companies。事实证明,单个译员所进行的单向翻译并不足以保证问卷翻译的准确性。以上所出现的错译可能会通过校对、回译等方法检查出来,并加以改正。但是问卷(量表)的科学性要求并不止于这些。

 

四、如何实现问卷(量表)结果的客观性要求

 

问卷调查和量表研制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翻译和回译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科学手段。那么作为科学的手段,对于翻译和回译过程的某些不利因素,例如肖锦银(2010年)所提出的语言的不完全对应问题,翻译中目标语扩增,译者的能力和时差,评论者的立场等在量表研制的科学背景之下,其负面影响被最小化了。

 

首先,Farhan Kamrani(2011,p228)提到翻译不是保持问卷调查结果客观性的手段之一。问卷翻译的第一步,是让问卷本身具有很高的可译性。问卷的语言本身有一些要求:(1)尽可能使用较小词汇量范围内的词汇。(2)使用熟悉的词汇。(3)为词语提供背景知识。(4)冗赘的原则(the rule of redundancy)。他引用Campbell(1968)的观点,认为每一个概念都应以两个不同的措辞用语的问题来进行调研。如果这两个或更多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类似的数字,则调研者可以对问卷的信度有更大的信心;而且在调研者声称:他的问卷调研结果并不是由于翻译错误而导致,才会有更大的可信度。

 

(5)背景信息原则(the rule of context)。难点词汇的上下文背景信息应尽可能充分地提供。这些原则对问卷调查(量表)的制作和本地化给予了方向和指引,可以说非常实用。虽然只是一种词语层面上的使用指引,而在句型层面上则并没有涉及。要提高问卷本身的可译性,还需要在问卷(量表)的制作中实现句法的简单化和明晰化,并将简单明晰的句法和句意作为问卷(量表)制作的指引原则,并具体化为明确的要求,则会更有帮助。业界似乎并没有类似的指引。

 

其次,问卷(量表)结果的客观性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翻译和本地化项目来实现。量表的制作和跨文化适应是一个非常严谨繁复的过程,有着各种已经验证的翻译模型和方法,比如Brislin模型,比如WHO-QOL跨文化生活质量研究问卷翻译法,对翻译(回译)人员的语言、职业、专业背景、人数等的规定,对回译版本的数量的规定、对回译版本的reconciliation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再次,问卷和量表结果的客观性,还需要另外一个层面的调适。在翻译到另一个语种之后,问卷和量表经常会需要进行专门的对等性和文化相关性的研究。在对等性方面,会进行翻译和回译。

 

而关于文化相关性方面的问题,却涉及到了对问卷(量表)内容本身的修订,例如对量表(Scale)本身的跨文化修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货币量表。答卷人个人信息中有关家庭月收入总额的信息,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决不能进行简单的货币换算而已,必须由专家根据目标语国家和文化以及经济水平等进行适应性修订。而有关问卷和量表的结构效度和可靠度的验证有时是通过实地测试来进行的。结构效度的验证通常会用到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配对t检验用来检验其内容的效度。可靠性系数被用来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比如1997年慢性病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IT)采取IRT分析技术和改编的Delphi技术来确保量表的质量。

 

最后,问卷和量表结果的客观性,还需要原文、译文和回译文之间的互动。问卷和量表的翻译和本地化虽然从原则上而言是单向的,是需要忠实于原文的,是围绕原文为中心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最根本的原则却是调查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数据的真实性。相较而言,原文不再是中心,译文也不再是副本(在合同翻译中译文文本就等同于副本,在遇到争议的时候,以源语文本为准),而是和原文同起同坐的、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研究和调查文本。如果在翻译、回译、调适、检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原问卷和量表的不明确之处,是需要对原问卷和量表进行修订的。这样就形成了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五、一般意义问卷(量表)翻译质量的保证手段

 

问卷的翻译和本地化很多情况下是不需要如同科研量表那样大动干戈的。以上的有关问卷(量表)的翻译和本地化论述是一种最高级别的、非常理想化的状态。事实上很多从一般问卷到科研量表之间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六、结论

 

问卷和量表翻译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成为了一种跨学科的团队合作,超越了单个译员的工作范畴,也超越了语言工作者的工作范畴,而成为了科研工作的一部分。而事实上,翻译的质量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信”、“达”、“雅”所能涵盖的了,而是进行了扩展,包括了原文本身的可译性、问卷和量表结果的客观性甚至原文的修订。这一切标志着翻译已融入了各个学科的范畴之内。

雕刻的特征范文第2篇

CNC雕刻技术是传统雕刻技术和现代数控技术结合的产物,它秉承了传统雕刻精细轻巧、灵活自如的操作特点,同时利用了传统数控加工中的自动化技术,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先进的雕刻技术。精雕雕刻CAD/CAM软件——JDPaint以其独有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布局提供了完备的精确制图和艺术绘图的混合设计能力。JDPaint的雕刻CAM功能提供了丰富的工艺控制和刀具路径优化功能,更好地解决了小刀具的加工效率问题,大大提高了产品加工精度和成品加工速度,推进了工匠型雕刻劳动上升为工业化专业生产的进程。本文以在JDPaint中构造老鹰为例,阐述了雕刻加工的应用。

1、雕刻特点

CNC雕刻的主要加工对象为文字、图案、纹理、小型复杂曲面、薄壁件、小型精密零件、非规则的艺术浮雕曲面等,这些对象的特点是:尺寸小、形态复杂、成品要求精细。CNC雕刻只能、而且必须使用小刀具加工。CNC雕刻对象的特点是图案复杂,细节丰富,造型奇特,成品精细,要实现这样的加工要求,则必须使用小尺寸的刀具作为基本加工刀具,雕刻刀具的刀尖小的不足0.5毫米甚至到0.1毫米以下。使用小刀具进行雕刻是CNC雕刻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雕刻产品的尺寸精度高,产品一致性好。雕刻流程如图1所示。

2、雕刻加工应用的加工行业

CNC雕刻在工业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模具业,主要包括紫铜电极和石墨电极的加工、五金冲模和精密冲头加工、鞋底模具加工、滴塑模具和公仔模具加工、钟表零件加工和轻型CNC加工、压花辊轮和圆柱体工件雕刻、首板(样板)模行加工等。CNC雕刻在广告行业中主要用于沙盘模型,广告标牌和文字标志的制作,文字图案清晰精细,镂空字和图形边缘光滑,镂空图案内角R小是广告雕刻的主要特点,CNC雕刻以其特有的小刀具加工方式,在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上可满足广告制作的精雕细刻的要求。而CNC雕刻软件的艺术绘图和艺术浮雕曲面造型功能能为广告人提供一个新的求新创异的手段。

3、JDPaint雕刻加工应用

以JDPaint中构造老鹰为例进行阐述JDPaint雕刻加工的应用。图2为老鹰的原始图象。图3为描图后的结果,并删除原网格曲面。进入JDVirs环境,选择图3中所有的二维图形元素后选择“模型->新建模型”命令,把“XY步长”改为:0.06,然后确定,系统自动生成一略大于选择的二维图形元素的包围盒的基面。

3.1构造老鹰的基面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如下:截面形状:椭圆截面;基准高度:0.05;高度效果:限定高度0.10;表面特征:整体光滑;边界角度:45;拼合方式:叠加。构造结束后效果如图4所示。

3.2构造身体部分的曲面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如下:截面形状:椭圆截面;基准高度:0.15;高度效果:由高度;表面特征:整体光滑;边界角度:45;拼合方式:取高。移动鼠标到老鹰的身体部分轮廓处,当其改变颜色时,单击鼠标左键,构造结束后效果如图5所示。

3.3构造两条腿的曲面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如下:截面形状:椭圆截面;基准高度:0.15;高度效果:自由高度;表面特征:整体光滑;边界角度:15(左腿),30(右腿);拼合方式:取高。移动鼠标到老鹰的左右腿轮廓处,当其改变颜色时,单击鼠标左键,结果如图6。

3.4构造两根翅骨部分的曲面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截面形状:椭圆截面;基准高度:0.15;高度效果:自由高度;表面特征:整体光滑;边界角度:60;拼合方式:取高。移动鼠标到老鹰的翅骨部分轮廓处,当其改变颜色时,单击鼠标左键,结果如图7。

3.5构造尾骨部分的曲面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截面形状:椭圆;基准高度:0.15;高度效果:自由高度;表面特征:整体光滑;边界角度:30;拼合方式:取高。移动鼠标到老鹰的尾骨部分轮廓处,当其改变颜色时,单击鼠标左键,结果如图8。

3.6构造翅羽部分的曲面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截面形状:椭圆截面;基准高度:0.15;高度效果:自由高度;表面特征:整体光滑;边界角度:20;拼合方式:取高。结果如图9。

3.7构造尾羽部分的曲面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截面形状:椭圆截面;基准高度:0.15;高度效果:自由高度;表面特征:整体光滑;边界角度:40;拼合方式:取高。结果如图10。

3.8构造身体及尾骨上羽毛部分的曲面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截面形状:椭圆截面;基准高度:0;高度效果:自由高度;表面特征:整体光滑;边界角度:20;拼合方式:叠加。结果如图11。

3.9构造头部羽毛部分的曲面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截面形状:圆弧;基准高度:0;高度效果:限定高度0.05;边界角度:85;边界处理:只做闭合区域;拼合方式:叠加。结果如图12。

3.10构造两条腿上羽毛部分的曲面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截面形状:椭圆截面;基准高度:0;高度效果:自由高度;表面特征:整体光滑;边界角度:30;拼合方式:切除。结果如图13。

3.11构造鹰爪部分的曲面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截面形状:椭圆截面;基准高度:0;高度效果:自由高度;表面特征:整体光滑;边界角度:60;拼合方式:叠加。结果如图14。

3.12构造眼球

选择区域浮雕命令,设置参数:截面形状:椭圆截面;基准高度:0;高度效果:自由高度;表面特征:整体光滑;边界角度:40;拼合方式:叠加。结果如图15。如所创建的刀具路径如不需修改,则用鼠标右键选择创建好的浮雕刀具路径打开下拉菜单,选择机器工作命令,此时需要将Z轴最高点设为0,便于加工浮雕物体前的对刀操作。生成加工浮雕物体所需的NC程序,然后在指定的文件目录下将程序传送到数控雕刻机机床上,对所需的雕刻刀具设定好工件坐标系后,选择此程序即可进行浮雕物体的加工,一般加工浮雕物体所需时间较长。

雕刻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脸盆架家具;雕刻艺术

[中图分类号]TS66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1.017

湘西地区居住着苗、侗、回、瑶、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在民间遗存下来大量功能各不相同、形态各具特点、风格各有差异的民俗家具[1],在这些民俗家具简朴含蓄的外形和精美的雕刻装饰之中,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湘西地区民俗家具丰繁复杂的雕刻艺术在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交互影响之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蕴涵了湘西人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民俗的观念和情趣。

笔者在近1个月的对湘西地区民俗家具调研中发现,脸盆架家具是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比较有特点的民俗家具之一。脸盆架家具体量虽然不大,功能也较单一,但是其雕刻艺术极富特点:雕刻题材多样;技法丰富;民俗文化鲜明。

一、 雕刻题材:再现百姓日常生活

脸盆架家具因其特定的使用环境,往往与百姓生活、劳动等方方面面有更多、更直接的关联。雕刻的内容和题材大都表现民间喜闻乐见的劳动场景,或耕于农田,或嬉于溪水,一派平和天然的农家乐场景。农事、织布、纺纱、渔猎和砍伐等劳动生活场景,是脸盆架家具上最常使用的雕刻题材[2]。这些雕刻题材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内容和劳动生活情趣,表现了农家的恬静之心。同时,传统历史典故、历史神话和戏曲故事也是比较多见的雕刻题材(见图1)。

访谈中得知,湘西脸盆架家具大多是祖辈留传下来的,且多数是作为姑娘的陪嫁物品。它们基本上是由杉木或柏木制成,还有少数是由楠木或椿木制成。这种家具的整体结构分上下两部分,雕刻装饰多在其上端,下部分立柱头等以圆雕的动物作装饰。脸盆架足的造型多种多样,有三弯腿的兽足,也有马蹄足,整体多为六角形,适合摆放于角落。由于这些祖辈留传下来的脸盆架大都制作年代久远,家具构件难免有残缺和损毁,部分雕刻图案的题材内容已漫漶不清,不易或无法辨识。与此同时,湘西民间木工雕匠在制作时由于受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注重讨口彩、图吉利,常常大胆突破,把许多不相干的内容和题材融于脸盆架家具的雕刻之中。通过反复比较雕刻内容和题材,询访有关木工雕匠,以及咨询相关专家,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可初步确定其雕刻内容和题材的基本类型:一是民俗生活场景,如纺线、采桑、织布、农耕、祭祀、鱼猎等;二是民间戏曲故事,如《三国》《水浒》《说岳》《封神》等;三是民俗神话人物,多为

“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 、“刘海戏蟾”和“八仙”等;四是其他,如祥云山水、文字器物、花鸟鱼虫之类。

二、雕刻技法:以线概括,以意造型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先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泽原野之中,他们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无策,极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且“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也对先民的世界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先民就把生产劳动、工艺创作与自然环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所闻、所看、所思、所想都受着大自然的影响。“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就是其世界观最好的写照[3]。

脸盆架构件不同对于雕刻题材和技法的选择也不同:脸盆架搭脑的雕刻多选择对称的纹饰,形体起伏变化比较大,采用透雕或者镂空雕;脸盆架背屏多选择戏剧人物题材,使用高浮雕、浅浮雕、线刻技法等;脸盆架两侧的倒垂牙子多用几何纹饰,左右对称,以烘托中间的背屏、镜子。脸盆架框架一般饰以黑色漆,底色为红色,凸出的形象饰以金漆,整件家具的装饰华丽浓艳、色彩鲜明。

1.以线概括

民间雕工匠人一般对光影明暗视而不见,脸盆架家具的雕刻不论是平雕、浮雕或透雕技法,雕刻创作的基本形态都是以线构型,是线与立体的结合。一直以来,线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被赋予独特的民族特性。同时,线造型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因为如此,民间雕工匠人从意象观物、本质造型出发,把立体的题材按个人的思维加以抽象、提炼和加工,去除繁缛细节,运用线的语言实现造型。线造型语言不仅具有描摹形态的能力,而且足以直接唤醒我们对于日常某种劳动、生活和环境的体验或情感,从而成为状物或抒情的载体。正是因为线造型语言的这种特殊性,脸盆架家具雕刻的造型手段与造型思维才得以实现高度的统一(见图2)。

2.以意造型

湘西地区脸盆架家具的雕刻题材,不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草,更多采用的是具象雕刻手法,但在造型技法上使用大胆的夸张手法。如人物题材往往雕成头大身小,即便是花鸟、动物或风景题材的雕刻,仔细观察后,其形象并不像题材本身那么“真实”,但是人们仍然能够感觉到雕刻形象的真实存在,这种真实其实是意象的真实。民间雕工匠人在塑造雕刻形象时寻求的是形象趋势语言,是在对整体造型态势有很好把握的基础之上,通过借助造型趋势的“动”和“活”以破除雕刻题材表面的“静”和“呆”。充分利用夸张、暗示等手法,突出雕刻题材造型的稚拙、质朴(见图2),使得少数民族民间家具雕刻艺术

呈现出精神与物质相交融的特征。湘西地区脸盆架家具的雕刻造型艺术虽然也受到外来民间文化的冲击和融入,但更多的是湘西地区各个少数民族质朴民俗文化的积淀,其中主要的是基于生命本体的文化进化活力。脸盆架家具雕刻艺术所表现出的活跃、夸张乃至幽默好玩的态势,使脸盆架家具整体形象更加鲜活。

三、雕刻理念:遵循民俗文化审美诉求

在湘西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始终不断,但是,这方水土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都具有同化外来文化的能力。这种文化魅力反映在脸盆架家具雕刻文化中,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彼此和谐:一方面遵循传统的程式化要求,传承民族和地域的历史命脉和共同的生命基因;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雕工匠人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生命个体的生存意义,让传统文化在前进中顺势延展。

吉庆祥瑞、平和天然的民俗文化是脸盆架家具雕刻的主要文化追求。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清代改土归流后的湘西地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盛、家兴人旺、吉祥平安更是普通民众的心声。整体来说,湘西民间脸盆架家具雕刻的主要文化追求大多出自老百姓的朴素生活意愿,表达的是对幸福美满和财富的热切渴望。[4]

在湘西民俗文化中尤以龙和凤的艺术文化最具典型性。“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图腾与自然神的综合演化物,因此在湘西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中至今还保留着从形式到内容几乎大同小异的“招龙”祭祖民俗。“凤”在湘西地区被认为是“通天使者”的形象,被湘西人赋予了极为不一样的灵性。可以说龙凤图案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符号。脸盆架家具上龙的雕刻形态无论是写实或写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粗犷而又生动流畅的曲线构成,缭绕盘旋的“龙”表现出强烈的动势和韵律感(见图3)。“龙”在脸盆架家具雕刻中被表现成或五彩斑斓,或腾挪闪躲,异常的美丽和生动。自古以来,龙凤就是最高的吉祥神物,故有“龙凤呈祥”的成语。[5]龙凤图案不但是帝王权威的象征,也是夫妻间美满结合的象征,还是世间一切物质与精神的阴阳调和的象征。因而,湘西地区脸盆架民俗家具上的龙凤图案始终保持质朴、明朗、简练、生动的民俗风格,具有浓厚的民俗生活气息。此外,“金榜题名”、“鹿鹤同春”、“五蝠捧寿”以及如“刘备招亲”、“郭子仪祝寿”、“大闹天宫”等历史戏曲和神话故事,也都常常是脸盆架家具雕刻中所采用的民俗文化题材。采用含蓄和隐喻的设计方法也是传统脸盆架家具雕刻的创作手段,如“凤穿牡丹”,把牡丹和凤凰作为家具雕刻形象,有“富贵吉祥”的民俗内涵;“麒麟送子”的民俗解读就是祥瑞降临、圣贤诞生;“喜鹊登梅”则体现了人们期盼国泰民安的朴实心愿。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是我国民俗艺术文化造型的重要理念。这一重要理念在脸盆架家具的雕刻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表达。[6]

四、结语

湘西地区以林木、农耕、渔猎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相对封闭的交往方式,使得这块湖泊、山岭与丘陵共存的土地既重视吸纳外域文明,同时又坚守自身的理想信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家具始终围绕“人”这一主题,抱着“也坐,也卧,也思想”的审美态度去创造美、享受美,野性的本真和民俗文化的特质孕育了充满神秘色彩和无穷魅力的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民俗家具,并最终成就了其雕刻艺术之美。脸盆架家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

张秋梅.湖南民间家具的研究[J].装饰,2006(10):34.

[2]郭建国.湘楚民间木雕造像的艺术意蕴[J].装饰,2006(4):43.

[3]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34-36.

[4]张青.庄禅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家具特征[J].装饰,2007(2):51

雕刻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灵璧磬石 吴河江 线刻 工艺特色 传承

千百年来,灵璧磬石雕刻承载着我国灵璧磬石工艺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工艺特征与持久的艺术影响力,是我国雕刻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灵璧磬石雕刻作为一门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2010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试通过以吴河江及其线刻工艺为典型,对灵璧石雕刻和线刻工艺传承状况与现实境遇进行分析,就传承状况、革新与发展以及风格特色三个方面来一窥灵璧磬石雕刻艺术能够持久传承的缘由。

一、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传承状况

灵璧磬石作为中国四大观赏石之首,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成为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它的雕刻工艺更是磬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璧磬石的雕刻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作为皇室贵族祭祀或祭孔的器具,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较高水平。灵璧磬石雕刻后期吸取了汉代石刻线画以及古代优秀的雕刻工艺,形成了它自身独树一帜的雕刻手法。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经过千年的积淀,在历代能工巧匠的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舞台,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展示中华文明的作用。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表现手法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继承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美术师,其中宿州市灵璧县磬石线刻工艺师吴河江、赵君等人为此中的代表人物。灵璧点睛斋的主人公吴河江,是一位深识磬石之美,又能够创造美的优秀工艺大师,他的线刻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对灵璧磬石雕刻方面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2010年,灵璧磬石雕刻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河江作为安徽省省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灵璧石线刻工艺品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得金奖。基于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以及在我国传统工艺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的称号。当然,任何成功的取得皆非偶然,自幼就喜爱书画、篆刻的吴河江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初,他应招进入灵璧县工艺厂并因其表现突出,被送到上海漆器雕刻厂继续深造,为其以后研究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克服诸如材料和工艺方面的诸多困难,推陈出新创作出“磬石茶壶”。为了弘扬磬石线刻艺术,吴河江查阅了大量的线刻绘画书籍,观赏国内的优秀石刻线画,并对石刻手工作坊进行了实地的考察,积极借鉴我国从古至今不同地区的优秀线刻技艺,融会贯通,转益多师,兼收百家之长,又自出己意,走出现代工艺美术的创新之路,使磬石雕刻艺术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并根据灵璧磬石的特点调配出雅致的着色颜料,对灵璧磬石雕刻做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创作尝试,为古老的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随着当今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在现实机遇下,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道路,在保留传统雕刻工艺精华的同时,合理地发展、创新成为灵璧磬石雕刻艺人们的当务之急。吴河江对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精湛追求,使其作品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让人深切体会到灵璧磬石雕刻艺术的精美和神奇,领悟到中华灵石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吴河江对于灵璧磬石雕刻工艺的革新与发展

放眼我国工艺美术的“百花园”,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无疑是一朵艳丽的“花朵”,在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史和民间审美文化中有其特殊的价值。灵璧磬石雕刻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且它的传承是连续的、不断创新发展的,因此,在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更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焕发全新的生命力。是以,在国家加强传统工艺保护的进程中,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对于灵璧石雕刻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也不断加大力度,成绩斐然。另外,高校、学术界对灵璧磬石雕刻的学术调查与研究,还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收藏家、艺术家的关注与收藏,都为灵璧石雕刻艺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吴河江的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在保持自身独特审美欣赏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天然的肌理纹路,游刃有余地将具有深厚功底的线刻技艺与灵璧磬石独特的材质纹理结构完美结合,那些灵璧磬石自身所具有的纹路经过创作之后成为线刻艺术品完美的一部分。吴河江线刻技法功底深厚,通过其孜孜不倦地努力,创作出了一批题材广泛、精美绝伦、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灵璧磬石线刻工艺品。如《清明上河图》《金刚经》《永恒世界》等都是其微雕线刻的代表作,屡次斩获省级、国家级大奖。

《金刚经》是在10.5×11.1厘米的灵璧磬石板材上,采用正楷繁体微雕5600多字,是吴河江凭借其顽强的斗志,克服重重技术上的困难,不断改进雕刻技术,在材质硬度大、并不适合进行微雕的灵璧磬石上进行雕刻,创作出的首件微刻佛家经典线刻工艺品。线刻工艺给吴河江带来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思,也给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探索之路上带来了无尽的信念与力量。就吴河江线刻画工艺的代表作而言,其用半年多的时间刻绘的《清明上河图》,是在90厘米长、8厘米宽的磬石板上采用微雕技法雕刻而成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风俗画的无限魅力,还给人带来了一种“磬石名传几千年,河江线刻亦无情。清明上河一览后,似乎真游汴梁园”的艺术享受。

如今的磬石雕刻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一件件前所未有的精美磬石雕刻艺术品不断涌现出来,使磬石雕刻艺术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简约而不简单的线条,情感丰富的内容,匠心独运的构图,使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在中国线刻艺术界独树一帜。 吴河江很多优秀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使得灵璧磬石工艺声名远播。

三、吴河江灵璧磬石线刻的工艺特色

灵璧磬石雕刻,其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代表着灵璧磬石雕刻的发展方向。吴河江运用中国古代山水绘画中的线条,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线刻艺术的神奇魅力,集中体现了中国东方哲学的美学思想,并对当代雕刻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吴河江孜孜不倦地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灵璧磬石线刻艺术的创作中。在继承传统线刻工艺的同时,取百家之长,既能传承又善于推陈出新。虽然灵璧石线刻工艺历经了千百年的沧桑变化,但其线性意识和线性表现作为创作艺术之魂一直贯穿其中,经久不衰。吴河江将线性艺术作为他一生的研究课题,并通过线性艺术向我们传递了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他用自己的方式对灵璧磬石雕线刻工艺进行继承、发展、创新,其线刻技艺继承前人博大精深的传统,坚持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坚持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之精神,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当代灵璧磬石雕刻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吴河江创作的磬石茶壶为磬石工艺品增添了一个新门类新工艺,在并不适合雕刻的球面上脱稿创作,每根线条起止、承接和呼应的力量感,变化丰富的节奏感,线条组合的立体感,使每一个茶壶都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韵味,不仅填补了“磬石无壶作”的空白,而且把磬石茶壶行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克服种种困难配制的磬石雕刻、刻专用颜料,诞生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也给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如今,吴河江的创新还在路上,灵璧磬石雕刻、线刻技艺的创新也还在途中,但他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无疑会给灵璧石线刻工艺带来新的突破。

社会是养育灵璧磬石雕刻发展的土壤,灵璧磬石的发展不应该只依靠传承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让更多对灵璧磬石雕刻艺术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使灵璧磬石雕刻文化不断成长。只有不断发展、完善灵璧磬石雕刻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底蕴三个体系,才能更好地将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延续下去。灵璧磬石雕刻独特的文化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使灵璧磬石雕刻工艺焕发勃勃生机,保持灵璧磬石雕刻旺盛的生命力。

四、结语

灵璧磬石雕刻的传承之路还存在不少困难,这种线刻工艺的发展和探索之途还很漫长,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对灵璧磬石雕刻传承人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要想更大限度地走入民众的视野,成为国家级“非遗”,甚至是石刻艺术的典范,除了手工艺人们的坚持不懈和努力探索,还需要社会不同阶层的接纳和推动,也离不开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有了更多向世人展示的机会,不同的文化交流更能激发灵璧磬石雕刻工艺创新的潜力,灵璧磬石雕刻将会给中国的石刻艺术带来不庸于俗、不流于众的独特魅力。■

本项目为安徽大学国家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工艺与产业化调研(国家级、项目号N31314024);安徽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安徽省民间美术实践教学》;2014年安徽大学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民间美术》(校级教研项目J1011854002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纯军.论灵璧石文化在当代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2]赵焰.石与鬼――关于灵璧石[J].江淮文史,2010(05).

[3]宋康年.形神兼备,意韵并蓄――读几件灵璧石[J].收藏界,2011(05).

[4]余凯莉.灵璧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

张恒达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雕刻的特征范文第5篇

1、雕刻的葫芦寓意“福禄双全”,取自葫芦的谐音“福禄”。葫芦雕刻分为两种:葫芦雕和刻葫芦。葫芦雕区别于其他葫芦器的主要特征是既非单纯的范制,也非单纯的雕刻,而是将范制、雕刻、火绘、拼接组合融为一体,成为一门综合的葫芦器工艺。

2、雕刻葫芦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中、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阴刻出所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 “描写”。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雕刻”。画面刻好后,再在葫芦上下饰以环形卐字图案,最后配上化学或银质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