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证医学的三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中医学 证据
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模式或理念,是1972年由英国内科医生、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创立。经过几十年发展,循证医学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其实践应用更是随着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建设和微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不断完善、并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成为当前国际临床医学的热点之一。
1 循证医学的定义及特征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当前的最佳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明智、深思熟虑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的、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信息来诊治病人。同时EBM要求医生把个人临床经验与最新临床试验研究成果相结合,用于指导临床实践[1]。循证医学与以往的经验医学模式相比,在评价结果的指标、证据的来源、研究方法以及样本量有不同的要求。它更强调利用发表的文献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对证据进行严格分级,对医学文献评价分级的实践指南提供指导,并充分考虑病人的需求和意愿解决具体临床问题。EBM越来越重视解决临床问题的特殊方法,那就是要认真、明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的最好证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愿望,对病人作出医疗决策,其内容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2)医师自己的工作能力;(3)病人的意愿和选择。如果脱离了 “三要素” ,那就不是循证医学,而是经验医学。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遵循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本质所在。循证医学中的证据主要指临床人体研究的证据,包括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康复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
2 循证医学实践
2.1 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别 循证医学实践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提供和最佳证据的应用。证据提供者参与制造、收集与评价文献,提供最佳证据,主要是由一批颇具学术造诣的临床流行病学家,各专业的临床学家,临床统计学家,卫生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医学科学信息工作者,共同协作,根据临床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大规模、长期、双盲、随机对照等实践行为产生大量的数据和结果,对文献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及综合最佳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证据[2]。证据使用者是从事于临床医学的医务人员、医疗管理和卫生决策的决策者。
2.2 循证医学实践过程 循证医学的主要实践过程主要为五个基本实践步骤:(1)针对具体病人提出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2)高效率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3)严格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依据研究结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医疗决策;(5)对临床实践后的效果进行评估。
3 循证医学证据来源
3.1 目前有大量可供医学信息资源可供查询,循证医学信息资源按其资源类型可分为原始资源和整合资源。原始资源是进行医学循证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主要通过检索医学文献数据库而得到。如:MEDLINE(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开发的一个大型书目型数据库)、EMBASE EMBASE(国际著名出版公司Elsevier Science编辑出版的大型生物医学及药学文献书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Library(Cochrane协作网创建的获取循证医学资源的重要的数据库)。
3.2 循证医学期刊 刊载以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二次研究文献为主的杂志有:美国《循证医学杂志》、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杂志俱乐部》、英国《循证护理杂志》、《中国循证医学》和《循证医学》等。
4 我国循证医学发展的现状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自1996年开始筹建,1999年正式批准注册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五个中心。1999年中国中心主任被选为世界Cochrane协作网指导委员会成员。目前,国内临床医学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多数医疗单位的临床研究仍停留在叙述性临床病例总结的水平,临床研究方法十分混乱,方法学比较落后,研究水平很难跟基础研究相比。EBM在我国临床诊治实践、撰写论文、开展临床科研等方面的应用还非常薄弱。但就目前国内的总体现状来看,EBM还是一个新领域,特别是在如何提供证据、产生证据方面,所开展的临床科研工作远不能满足EBM方法学的要求。
5 存在的问题
5.1 循证医学研究结论与客观实际存在差距 医学研究同其它科学研究一样,都是为了揭示客观世界的秘密。尽管循证医学比经验医学有更大的样本,用随机对照分组的办法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手段,使研究样本的意义最详尽地反映出来。但是,不管样本多大,方法如何科学,与研究对象所代表的实际情况,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第一是由于原始性研究存在各种缺陷,以及发表文章的偏倚和研究者的偏倚,再加上课题本身常常存在设计上的缺陷,所以目前循证医学所提供的 “证据”,都有一定的偏倚。第二所谓的 “证据” 并非不可改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文献的发表,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5.2 功利因素对循证医学的干扰 由于循证医学研究要求的大样本、双盲、对照的研究方式,使研究的规模相当庞大,耗资巨大。由于每开发一个新药制药公司均要投入巨资,一旦失败经济损失常常高达数亿美元。制药公司受巨大的利益驱动,导致不少阴性结果被刻意隐瞒,难以为世人所知,故其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功利的干扰必然在课题设计、实施和对结论的解释等许多方面表现出来[3]。由于功利的干扰使得研究结论不能展示全貌。
5.3 中医药运用循证医学的困扰 传统的临床评价多依赖中医专家和医师在临证实践过程中对个案病例或系列病例的经验总结,缺乏严格设计的前瞻性试验研究,其明显的不足在于偏倚难以控制,结果经不起重复。中医药临床试验20余年来呈不断增长趋势。但这些年的临床研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4]。这些问题包括:研究设计与报告的质量不高,随机方法应用不当,没有足够的样本量,观察指标不明确,易于发生偏倚,所以无论是证候或是疗效判断指标都难以达到规范化和量化;报告的疗效可重复性低且疗效指标多为临床症状等 “软” 指标,缺乏长期随访所获得的终点 “硬” 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等)。这些问题均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其试验的科学价值很难得到国际认可。导致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在设计、实施和报告中均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随机分组方法的描述、盲法的使用、依从性及疗效定义等方面。
循证医学仍不成熟,还面临如何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的巨大挑战。全世界的研究者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来摸索如何运用高质量原始研究生产相应证据,而这将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在研究产生相应证据的基础上制定循证指南并且在确保临床决策符合患者价值观和喜好确保循证实践的实施将是未来循证医学的发展方向。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原理用于卫生政策领域并且持续增长也将是循证医学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 HaynesB,HainesA.Barrier,sandbridge stoevidence based diracal practice[J].BMJ,1998,317(3153):273,276.
[2] 蓝群.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 370371.
关键词: 急性甲型肝炎 疗效 预防
甲型肝炎是一个古老的、大家所熟悉的常见病、传染病,遍布全球各地,目前,WHO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报告150万甲肝病例,专家估计实际发生的病例数是报告病例数的5~10倍。由于这种疾病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甲肝对各国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现在美国每年的这项医疗花费超过4亿8千万美元。由于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这种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在不同的地区也得到不同水平的控制,但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表现为较高的发病率和局部的流行甚至暴发。即使在发达国家,在部分地区、部分人群中也表现较高的发病率,在一些地方也难免发生程度不同的由于食品污染等原因而造成的暴发。因此甲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在全球疾病预防控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甲型肝炎发病特点与我国现状
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 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查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尚待进一步研究。
甲型肝炎在流行地区多见于6个月龄后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人中较少见。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甲型肝炎是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肝炎,从它对个体健康的危害看,它造成肝脏的炎症,引起的症状相对较重,对那些原来有慢性肝病或肝脏损害的病人如果感染甲型肝炎更易引致肝功能的衰竭危及生命,这些也是不能忽视的。
甲肝从感染到发病(潜伏期)约30天左右起病急多有发热、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呕吐、腹痛或腹胀)明显,尿色加深,巩膜、皮肤黄染,肝肿大。黄疸病例较多,大约在65%以上,病情较轻,并发症少,病死率低,不易转成慢性,但传染性较强,容易出现流行。
我国甲型肝炎的流行状况在全球比较来看仍是属于高、中流行水平的地区,所表现的高发病率和不同程度的流行以及局部的暴发,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从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分析来看,首先是传染源的广泛存在,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甲型肝炎的发病率约100/10万,估计甲型肝炎病例数1.2×106/每年抗-HAV流行率是80.9%;估计既往感染HAV人数约高达960×106。第二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复杂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人民卫生知识和卫生习惯状况很不平衡,为此,为此水、食品等的污染、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都易造成传播流行。第三在易感人群上,我国地域辽阔,甲型肝炎的流行水平也有所差异,而随着开放、人口的流动,就容易造成传播流行。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卫生防病工作的开展,甲型肝炎的发病水平逐年下降,这是好事,但由于甲型肝炎在社会上传播水平的降低,人们被感染的机会也相应减少,易感人群将会累积增多;在疫苗接种采用人工的方法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来看,由于我们还没有统一的免疫指导策略,疫苗接种也还要自己支付费用,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在整个卫生状况方面还存在许多隐患,如果在某个方面出了问题,就会引起程度不同的流行甚至暴发,我们甲肝防治工作任重道远,丝毫不能放松,而且要不断加强。
二、甲型肝炎预防与控制
1、从根本上说,应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普及卫生常识,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2、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特别是在甲肝流行区,不仅隔离现症患者,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并隔离现症换制周围的隐性感染者。
3、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加强饮食、水源及粪便的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共用餐具消毒,最好实行分餐,生食与熟食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防止污染。
4、保护易感染者,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两种方式。
使用疫苗有效地预防控制甲型肝炎在国内外均有很多经验和体会,我国很多地方在较广泛地使用疫苗接种后均收到有效降低发病率的效果,而要从长远的预防控制来看,应该有比较明确、科学的免疫策略的指导为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甲肝中度流行区应该将甲肝疫苗加入儿童常规免疫程序,并维持高的疫苗覆盖率(85%~90%)才可以产生预防效益。
三、结束语
做好甲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工作也是我们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部门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进入循证医学的时代,让我们在医疗卫生决策时注意“证据、资源和价值倾向”三要素,具体到甲型肝炎的预防控制上,要注意科学证据的收集分析,也要注意科学证据的创造,充分吸取科学的经验和成果,通过监测的数据确定重点人群,分析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如何获得最好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考虑当地的资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各级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制定出预防控制甲型肝炎的规划和策略,将会使我们的预防控制甲型肝炎工作更深入、科学、有序、经济、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