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提升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提升能力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提升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提升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提升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语教师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教学能力

身处广泛接触外国人群,外来文化的现今社会,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仅仅是升学,研究,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多广大的外语爱好者希望学习外语来达到直接与外来文化面对面的目的。近距离地感受异域文化的洗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身份的人。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作为文化学习的工具,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作为载体,文化无法顺利地传播,同样,没有文化,语言就失去了表达意义的价值。无论从外语教学本身出发,还是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都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适应越来越频繁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与日常往来。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准确地运用语言于交际中。实际上,现在语言学专家提倡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教学模式,“它能使外语使用者具备对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异同的文化敏感性,并有能力随时随地与外国人进行平衡并适宜于两种文化的交流”。

二、现今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学校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外语教师是从事跨文化教育的主体,除了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外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成为一名文化的传播者。使学生从容面对无可避免的与外来文化的接触。“新型的教育阐释学则首当其冲地要求教师担当起文化‘调解人’,而不仅仅是传授者或干事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从事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

由于几十年来,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影响,目前的外语教师中大量存在对目的语文化的缺失,或是一知半解,“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据中国外语教育中心对48所高校的900多位外语教师进行的调查,有33%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从来没有在目的语国家生活或学习经验,30.8%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对掌握并传授相应的外语文化知识力不从心。目前国内介绍跨文化的资料,重复多,面狭窄,这也是阻碍主要通过间接材料获取文化信息的外语教师构建个人文化知识体系的障碍之一。

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跨文化教育成分严重短缺。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师,“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十教学法”是其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周燕,2005),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开设,零星依附于语言技能模块内;非师范类毕业的外语教师,知识框架内跨文化教育内容微乎其微,因为许多非师范类的院校此类的选修课根本不开。目前的情况是,尽管教师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新形势下急需培养“未来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尤其是教学目标的评估上缺乏具体、明确、细致的标准,致使跨文化教育处于无纲可循、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李俊芬,2006)。

三、教师自我跨文化教学意识提高的途径

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习惯传统以词汇、语法结构为中心,侧重于语言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是学习理论,分享经验,实践创新的过程。

1.学习跨文化教学知识,构建扎实的理论体系

既然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教师教学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那么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理论体系是决定跨文化外语教学成败的基石。

构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世界观等,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更要构建教学中的理论体系。包括明确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评价与分析,从而把文化和语言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既是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张红玲,2004)。

2.亲身体验跨文化冲撞,做学习经验的分享者

每个人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都无可避免的烙上了各自的文化身份,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往时都会无意识地使用其文化参考框架。但这种文化身份不是唯一的,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士直接面对接触,教师会经历很多文化冲撞经验,包括失败的经验,从而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适调,对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文化参考框架,使自己成为拥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人。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像学生一样,乐于充当学习者,多给自己创造真实在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包括主动与外籍人士交流,接近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有机会到国外旅游,考察,学习等。同时,教师也应该多参加短期的长期的跨文化培训,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书籍作品,浏览国外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来自主学习跨文化案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来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的这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手材料,是学生在以后的真实情景交往中不可多得的经验教训,也是培养学生与外籍人士交流意愿的推动力量。

3.充分发挥教师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实践创新

教师提升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反思

学生的数学反思习惯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反思意识,教给学生反思方法,逐渐养成学生的反思习惯.

1.反思概念,深刻理解,把握本质

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掌握概念,才能在头脑中建筑起数学大厦.因此,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主要阵地.概念教学的本质是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表象,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概念图式.概念教学中,当学生获得言语信息后,应当引导学生反思:它有哪些特征?

2.反思定理,切实把握定理内涵

数学中很多定理都是用非常简练、严谨的语言表述的,它不利于学生初学时对定理的理解和把握,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定理进行反思.

3.反思解题,提升能力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把解题过程分成四个步骤:(1)理解题目;(2)拟定方案;(3)实行方案;(4)回顾.学生得出了数学题的答案,并不意味着解题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度思维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深化认识,提升能力.

①反思解题思路:学生在解完一道题后,往往就心满意足,不再思考,这就错过了提高升华的的机会.绝大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总在不断尝试,不断修正,解题思路并不十分清晰.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数学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过程清晰化、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一个数学解题结束后尽力去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心理活动,反思自己做的到底对不对?哪里有疑问?一开始自己是怎么分析题意的?中间遇到了什么困惑?如何解决困惑?运用了什么知识点?涉及到哪些思想方法?解题的易错点是什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以后解题时应如何避免走弯路?等等.

②反思解题方法:很多数学问题都有多种解法,寻找出多种解法,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还有其他方法吗?哪种方法最优?

③反思解题规律:很多数学问题有共同特点,解题有共同的规律,找出这些规律,有利于学生看清问题本质,掌握解决方法.

④反思问题的变式或推广:对数学问题进行变式或推广,既能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题目的解法,又能促使学生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进行积极思考,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思问题本身,对问题进行变式或推广.

二、合理实施各项举措,促进学生反思

反思需要花费时间,含有自我质疑的成分,学生往往在内心容易产生抵制情绪,不愿意反思.所以单凭教师的的引导、示范,不足以形成反思的技能和反思的意识,教师必须要实施各项举措,促进学生反思.

1.向学生说明反思的重要性,激发内驱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知道了做一件事情的必要性,知道做了有什么作用,知道了怎么做,才会乐意去做.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讲道理,列举事例等方式,向学生说明反思的重要性.反思的益处有:反思可以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有助于把握知识的本质,有助于发现新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升解题能力等.另外,也要教会学生什么是反思,要反思什么,怎么反思,这样,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反思的常态化.

2.留出时间,让学生反思、交流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要么老师满堂灌,要么布置很多题目给学生做,学生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很少有时间进行反思;课后,布置大量的解题作业,基本没有时间进行反思.这些都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反思.反思需要时间,故教师需要留出时间,比如在课堂上给出少量时间让学生专门进行反思,并给时间让学生交流反思所得,体验快乐.课后,布置少一些题目,留出时间让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3.撰写数学反思记录

布置学生撰写反思记录,是促进学生反思的重要举措.反思记录可以是新课后的反思,也可以是章节结束后的反思,可以是作业错题的反思,可以是考试反思,也可以是对某一道题的反思.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定期上交反思记录,督促学生进行反思.为了鼓励学生撰写反思记录,教师可以评选优秀反思记录,进行表扬激励.

4.运用检测评估促进反思

教师提升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增强趣味;科学练习;提升能力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教学现状中的弊端

(1)练习课组织方法单一。大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于练习题,往往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导入的方法单一、导入过程甚至一句话概括,因为导入没有趣味性,所以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出题模式陈旧,仅是大量罗列相关习题,既没有设置多种题型,也没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而且在练习教学时,只是学生先机械性的做题、之后教师对答案了事。这样的组织方法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收益,反而使教师讲解过于劳累,学生学习效率不佳,甚至学生在心理上也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排斥感。

(2)练习题型针对性不强。首先问题存在于在对于学生的阶段认识上 。学生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是承接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的过渡阶段,故而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都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是题型上的问题,题型的难易程度数量尚未完善。最后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设置练习题时,并没有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练习课效率低下。教师过于依赖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往往形成一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套路;在教师教学思想中形成一种硬性任务,从而没有更多的师生间互动; 教师往往忽略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也没有针对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实践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二、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的有效性方法

(1)增强趣味,精心设计。对于课程的导入,最好是自然生动的导入,也可以采取从个别学生中引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因为贴近生活,可以更好地引起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兴趣。

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练习题这样设置如下:芳芳不小心把作业中的一些数字弄脏了。

■比0. 大,■比0.4小。

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当然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学习程度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有必要注重的。制定练习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言之有物”,做到“实”“专”“精”不要过大过虚,因为它对学生的练习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只有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难易结合,科学练习。怎样将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设计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呢?就需要把握好对题型的难易程度。题型不能过于复杂,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无法真正投入到练习题的训练中,课堂效果显然不会理想。题型太简单则激不起学生对于练习题的挑战心,也达不到检验和巩固新知识的效果。教师要合理设置小学数学高年级的练习题,做到难易相结合,不能重此轻彼,失去教学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抓住重点,在掌握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能力之后,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对题型进行适当的设置,然后针对设置的“坡度”,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点和新知识点巧妙的贯穿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智力,达到练习的最好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整理与复习中有这样两个

问题:

请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设置的第一个问题,针对的是班级大部分学生,且难度并不大,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并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显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难度相对增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

在练习题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先稳固打好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做题时进行层层推理、举一反三等多种思维运算。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关键就是要学生清晰掌握计算法则,按法则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

(3)师生互动,提升能力。在近年来的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深入课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上,教师应该以真诚和友好的心态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并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练习题效果作出评价,从而达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对于练习题的结果,教师务必要带领学生去总结和反思练习题的对和错,并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发言总结自己的做题情景。教师可以借课堂小结的机会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教师可抓住小结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①你在生活中发现了那些数学问题?把它们写下来。你能解决吗?

②快要上中学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体现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而且还能启发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运用抽象思维和创新的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并能培养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去发现和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

结语: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真正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设计与实施的教学工作,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主体,适应时代的要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是永恒不变的定律。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挖掘小学高年级特定阶段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真正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将知识更好地理解,从而达到和谐、高效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盈盈,肖晓羽.数学(五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

[2]王双.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中小学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学

研究,2010(4).

[3]肖晓羽,胡琴竹.数学(六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教师提升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 正确认识教材资源

1.教师和学生要转变观念,明确考纲与教材的关系

现行语文教材就功能和性质而言,更多的是要体现人文性,就教材的理念而言,更多着眼于提高语文素养。但语文“工具性”的性质不能弱化,只能强化。对于考试而言,教材是提供知识的工具库、素材库,其重要性不容置疑。

因此,笔者认为考纲与教材是同位的关系,两者可以互相交叉,即教材可以成为考试的内容,而考纲可以作为教材内容的浓缩。知识是语文金字塔坚实的塔基,技能是语文金字塔坚固的支撑,而素养则是建立在知识的塔基和技能的支撑上高耸入云的金字塔顶。没有了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支持,素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随时可能轰然倒塌。

由此可知,高考复习中,要力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得到双赢。

2.高考语文复习莫丢教材,化教材资源为备考资源

多年的实践证明,高考复习不能丢弃课本。注重回归课本、回归教材是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保证,因为无论高考试题怎样变化,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需要的基础知识和进阶技能。

只是现行教材并不是直接把高考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摆在我们面前。教材固然是一座资源库,但它不会自动变成应考的资源,只有深入其间去发现、寻找,才能变为珍贵的备考资源。这就需要教师不倦地发现、挖掘与创造,把分散的知识点系统梳理,使之形成有用、有序的考点、练习点,从而将教材资源改造成丰富的备考资源。

二 化教材资源为备考资源的方法

1.通览全局,梳理知识

教材要分册,但高考复习利用教材要通览全局,统揽知识。笔者根据所在省份的高考考查点,从课文教材的大分类上提出几点参考建议:(1)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约120个重要实词;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固定句式;名句典故。(2)古诗鉴赏知识点梳理。如常用意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题材内容;主要诗人生平和风格;名句典故等。(3)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警句、妙语等。(4)客观题类知识点梳理。如课文中字音、字形;成语等。

以上所述知识点梳理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梳理时可适当参考教材外的资源,但范例应尽量引用教材的内容。

2.活用教材设题演练,在教材中提升能力

高考语文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考生复习若只是停留在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层面,势必要吃大亏。能力的提高又需通过科学有序、持之以恒的训练方能见成效,而这恰恰是教材所存在的巨大欠缺。为此,要想方设法应用或改造教材中的资源,甚至要创造性地设题,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以提升能力。(1)文言文设题:按照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知识板块综合性设题是应有之意,在“文章的分析和概括”设题方面也可做相应的探索尝试。(2)诗歌设题:分项设置若干简答题。(3)现代文阅读设题:选取教材中适合设题的课文,按照高考命题的方式,设置3~4题,可以就重要词语和句子、主题思想、方法结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等设题,此为常规题;也要选择文本中最有探究价值的角度或问题设题,此为探究题,多为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对语文的能力考查层级最高。此外,课后现成的习题就是很好的题目,我们不妨借用。

3.建议作文与教材相结合,从课文中转化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是写作的素材宝库。考场作文一怕审题,二怕缺少素材,而写作素材的积累有赖于平时主动积累整理课文素材,考场上灵活地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的话题结合起来,找到契合点,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教师提升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对数学教师产生亲近感

正所谓爱屋及乌。如果学生不喜爱数学教师,自然很难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建立在对数学教师喜爱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对数学学习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就必须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

1.有爱心。陶行知提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真诚地热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爱,才能对教师产生好感,才能主动打开心扉接受教师,进而对所任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细心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喜爱与信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

2.有活力。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玩,喜爱新鲜有趣的事物。学生的特征与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师本身要具有活力,这样更能打破年龄界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方面,自身要有活力,教师从外在上就要带给学生强烈的青春气息,感受到年轻的活力。另一方面,教学要有活力,要学会借助一些简笔画、多媒体、实物等增强教学的活力,使学生眼中枯燥的数学教学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将生活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的影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非常关注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明确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从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现有生活经验出发,在鲜活的生活素材中提取数学问题,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可以让学生懂得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提升学习动力,使学生形成持久有效的学习兴趣。

1.从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出新知识。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我让学生回忆前段时间学校所组织的公园游玩活动。共有教师10人,学生120人,公园的成人票每人30元,学生票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让学生来设计最佳的购票方案。熟悉的生活场景唤起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进而对两位数乘法产生关注。

2.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在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知识点后,我让学生去测量家中电视机、冰箱、洗衣机、饭桌等物品的长与宽,然后求出他们的面积,或是让学生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等。这样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厌学情绪滋生,易生厌倦感。为了培养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全面改革,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以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学习欲望。

1.互动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改变知识的单向传递,在师生间、生生间开展积极的探究活动,实现多向互动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双主体,师生一起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互动。

2.小组合作学习。即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小组的力量,在小组内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进行多种意见的交流,进而达成一致见解。一般将学生按好中差的比例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就教师提出的某一问题,或是学生间的分歧来进行合作交流,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

3.多媒体教学法。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媒介、教学手段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向学生图文并茂、声像兼备、亦动亦静地展现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求知。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能力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加强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课堂练习,新知的讲授占用大部分时间,只能将练习作为课外作业来完成,或是简单机械地做教材上的练习,这些都并未达到预定的效果。对于练习的重要性我们要高度认识,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要为学生的课堂练习预留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枯燥的练习会让学生心生厌倦,认为练习无非就是写写算算,而逐渐对练习失去兴趣。为此我们要对教材上的练习进行改编,必要时可以完全放弃教材上的练习,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全新的习题。根据学生的生活与基础来创设各种练习情境,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完成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2.丰富形式,让学生快乐完成。练习并不只是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解答,可以设计找错、改错、竞赛、抢答、游戏等多种形式,真正实现变被动完成为主动完成,让学生快乐而积极地完成。

3.开放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封闭式习题只有一个答案,与此相对的开放习题则可能有多种答案,这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达到对知识的重新组合,这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更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