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展状况

科技发展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发展状况

科技发展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技术 前沿展望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现代人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思维。计算机的出现及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各方面,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未来的计算机科学将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已经成为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很多信息。例如:获得期刊文献、获得各种资讯、了解天气状况、各种新产品的信息、世界经济及军事的发展趋势等。每当人们在悠闲地环境中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各种层出不穷的电子新产品时,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习惯,更促进了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使得地球村的实现逐渐成为一种可能。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目前,只要人们登录各大新闻网站的科技板块,就会发现各种新型的电子产品已经占据这些板块的大半江山。这些电子产品是如何发展成这样的先进状态,未来它们又将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呢?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说明了这一切。

人类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算盘、帕斯卡计算器、布莱尼茨机械计算机、巴尔其的差分机、阿塔那索夫-贝利计算机、ENIAC计算机等的发展。人类直至1946年2月14日产生了ENIAC,计算机才正式投入使用,人类才正式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它原本是为了计算导弹而设计的,但是由于其设备的造价十分昂贵,只能局限于在军事领域使用。直至1982年,人类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产生,计算机才逐渐走向普通家庭和一些中小企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的家庭已经完全拥有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例如: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等,这些先进的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三、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具有的特性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广泛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而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计算机来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世界风光、网络购物。再例如:一些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超级强大运算能力代替了人类对商业数据和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计算机这棵参天大树已经逐渐渗透到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军事等多个领域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广泛性的影响。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智能性和专业性

随着计算机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微电子、集成电路、半导体晶体管等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计算机也正向着智能性和专业性的方向发展。例如:计算机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者的需要来对计算机进行各种更新与改装,有的还可以为用户量身定做各种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这充分体现出计算机在应用领域中更为人性化的一面,也充分显示出计算机在个应用领域的专业性。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

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更加快捷、更加广泛的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来提高个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另外,计算机在工业中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过程、辅助设计过程、信息管理、集成制造等方面的完成都是由计算机的通信技术和程序编程来实现的。在教育方面,计算机的实用性更为突出。例如:现代教育中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来完成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更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生物计算机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种建立在脱氧核糖酸基础上的分子计算机正在逐步演变成现实,已经有科学家实现了使用脱氧核糖酸进行简易的数据计算和存储的操作。它主要是采用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生物芯片作为集成电路板,因此具有机构小、集成密度高等特点,运算速度比现代最先进的计算机要快一万倍。同时它还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

(二)光子计算机

这是一种以光信号进行逻辑运算的计算机,它是由集成光路、激光器透镜等组成的。它具有耗能低、速度快、计算能力强的特点。

(三)量子计算机

这是一种根据原子或者原子核的量子力学的特性进行工作的。它是建立在量子效应构建的一个完全以量子为基础的计算机。它主要通过链状分子聚合物来表示0和1这两种二进制状态。量子计算机最大的特点是每秒计算可达一万亿次,并具有类似于人脑的容错性,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原始数据能够自动绕过出错部分继续计算。

总之,计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发展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重要改变。

参考文献:

[1]王晓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

[2]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08)

[3]邱志明.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作者简介:

科技发展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骨科护理发展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医学技术的发展,骨科医学也在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护理对象的转变,使得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骨科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和患者的要求,护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想出对策,以更好地促进骨科护理的发展。

1骨科护理的新发展

1.1疾病谱与病种的改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受伤的患者成了现代骨科主要的护理对象,他们往往表现为多发骨折、粉碎性骨折,甚至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此类患者以青壮年为多;单纯的四肢骨折、脱位等则以老年人为多。

1.2老年骨科护理需求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占骨科患者数的30%~35%,老年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增多。以往老年四肢骨折的保守牵引治疗也逐渐被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所代替。年龄从50~60岁扩大至80~90岁。同时高龄与手术后非手术并发症有明显相关性,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而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1],这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1.3诊疗手段的发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骨科医生所能应用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项目日新月异,特别是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加,由于高龄患者不能耐受长期卧床,骨折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患者明显减少,外科手术干预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严重开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毁损面临截肢的肢体,经过清创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皮瓣移植的保肢手术。关节置换拟股骨头到全髋、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都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书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4护理对象的需求在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患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折患者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患者要求再次手术、恢复肌力、重返社会,关节重建患者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手术、最优质的护理。

1.5护理对象康复地点及模式的发展骨科患者需要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并发症等特点,再加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部分患者需要在医院治疗康复的基础上,逐渐扩展护理的范畴,提供专门化的护理服务[2],进一步发展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在国际范围内,均有一种新的趋向,即重视在家里给骨科患者(包括术后患者)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因为大多数骨科患者的康复过程是长期的,无法长期住院完成。K.S.Lin等观察了一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康复患者和家庭康复患者的功能结果,发现两者相同。类似的研究提示:只要加以指导和监测,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来说也是有益和有效的[3],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针对骨科护理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1)常见病的变化要求骨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维、果断的处事能力,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同时要拓展知识面,不仅掌握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还要掌握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针对老年患者知识层次低,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应勤、细。巡视病房要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要勤,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及健康宣教要勤。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的看护能力。观察病情要细,不仅要观察手术的局部情况,更要观察全身情况。交接班要细,做到床头交接班,当面讲清、看清,避免意外发生。(3)由于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一种疾病症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护理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应多与医生沟通,参加医生查房及术前讨论,使护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加强护士的在职继续教育。而且要根据职称、工作年限,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培训。随着国内外护理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需要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护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骨科护理需要专门化、细分化,骨科需要开展社区和家庭护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科护士。骨科护理的发展需要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多种类的、个性化的服务,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护理专家。国外大量研究证实,临床护理专家的出现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骨科护理的发展与骨科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4]。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老师指出,“要抓好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5],使我们的护理队伍形成一个“T”字形的人才队伍。(4)随着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加强沟通,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缩短护患距离,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5)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到家庭康复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在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康复的锻炼,还要教会家属如何督促协助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门从事骨科患者的康复工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骨关节疾病已日益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甚至导致残疾。1998年WHO在瑞典隆德召开会议,决定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项针对骨与关节疾病的运动[2]。“骨关节十年”给骨科康复护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骨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平台,要培养专科康复护理的人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的开发应用。护理专业内部的分化程度也在增加。专科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们骨科护士在忙于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科学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晨

【参考文献】

1童小峰.骨科护理的新趋势及对策.河北医药,2003,25(1):62-63.

2许红潞,张瑞芳,陈晓玲,等.从“骨关节十年”谈专科护士发展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3,3(1):25-26.

3卓大宏,骨科康复学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3):242-244.

科技发展状况范文第3篇

>> 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发展及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学程教育发展及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机构库的建置发展及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设立背景、现状、特征及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学位论文授权及开放存取的现状 台湾地区的科研机构及其发展状况 台湾地区中学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及启示 台湾地区出版业发展的现况\问题及启示 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企业e—learning的发展分析及启示 台湾地区电子认证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 台湾地区结构型商品市场发展特点及启示 台湾地区发展民营银行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台湾地区银发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发展特色及其启示 台湾地区成人教育立法概况及启示 台湾地区微观领域公共参与形式及启示 台湾地区征地补偿的经验及启示 台湾地区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及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捐赠情况及其启示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马郁凝,柯皓仁(台湾).以关注本位采用模式探讨大学教师参与开放式课程之研究[J].图书资讯学刊,2012,(6):117~153.

[7] Bates,T.Oers: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EB/OL].[2011-05-09].Available from: http://tonybates.ca/oers-the-good-the-bad-and-the-ugly/.

[8] 抢华文教育市场,台教育部门推新型在线学习模式[EB/OL].[2013-02-07]..http://.cn/hqgj/jryw/2013l-02-07/content_8241551.htm.

[9] 台湾“教育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EB/OL].[2009-04-09]. http://edu.tw/pages/list.aspx?Node=1252&Type=1& Index=9& 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10] 台湾中央研究院咨询研究所.台湾创用CC计划[EB/OL].[2005-11-01]. http://creativecommons.tw/twcc.

[12] 王龙,丁兴富.开放课件运动的国际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8):23~28.

[13] [19] 洪嘉飞.台师大与交大开放式课程使用评估之研究[D].台湾:台湾师范大学,2011.

[14] 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参与式学习文化[J].中国教育网络,2011,(5):24~26.

[15] 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J].远程教育杂志,2010,(5):68~73.

[17] 周祥.MIT开放式课程材料与高等教育理念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21~123.

科技发展状况范文第4篇

最近几年,在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投资方面,吉林省做了足够调整,加大了相关的投资力度与重视程度,据统计,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从2004年的684205元增长到2011年的891338元,涨幅为23.24%,变化较为明显;与此同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来源的渠道也不断拓宽,从2002年-2011年的十年间增加了就非工业企业、事业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渠道;再者,科研与试验发展的领域也逐渐深入、不断细化,其领域扩展到交通运输、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这些变化对推动学科建设和经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投入状况

从吉林省高等学校投入科技人力总数来看,近年来呈稳步增加趋势。从总量上看,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处于我国中下游水平,不但与发达省市有较大差距,而且在东北三省也处于末位。但在高校师生比与R&D人员全时当量方面吉林省仍具有相当优势。

1.2 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产出情况

据统计,2011年吉林省专利申请数为3999件,其中发明专利2195件;专利授权书1021件,其中发明专利693件;有效发明专利数4378件,专利所有权转让级许可数56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677万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1件;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606项。理工农医远销申请专利书1253件,人文社科院校申请专利数6件,专利授权分别为703和4件。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在此不做比较。2011年,总计发表科技论文数27919篇,其中国外发表4155篇,仅为辽宁省9667篇的50%,黑龙江12673篇的30%。吉林省发表科技论文数在全国排17位,处于中等水平;辽宁、黑龙江分别为第8和第13位。2011年吉林省R&D研究中出版科技著作数量排在第16位,专利申请排在19位,整于中等偏下水平。

2.基于这种现状的建议及对策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高等学校,还包括政府和企业,因此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任务,是需要社会各科技与经济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参与的。在了解了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与问题后,从高等学校外部的社会因素、高等学校自身两个角度,提出适合发展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加强政府对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

转变观念,加强高等学校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职能越显重要,它不仅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高科技成果产出的发源地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地。

2.2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规建设

转变吉林省政府职能,建立适应吉林省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宏观监测和管理体制。一方面,改革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使政府由对高等学校的直接管理转化为以宏观管理为主,使高等学校成为面向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办学实体。

2.3 加大企业对高等学校资金与项目的投入力度,促进高等学校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

企业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积极参与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真正的实现产学研的合一。吉林省政府提出: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经科教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发展状况范文第5篇

【摘 要】:语文课程开发和实施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开阔学生视野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吉林省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展开调查,发现问题并深入反思,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 阻力因素;发展研究

21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号称“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2004至2006年新课程改革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江苏、天津、浙江、辽宁、安徽10省先后拉开帷幕。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2007年吉林省成为第三批改革实验区之一。2010年吉林省首批接受新课程实验的学生进行了高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成果受到高考的检验。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公主岭市、松原市、范家屯镇、乾安县6个地方15所不同层次的高中进行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深入了解了吉林省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现状。调查显示以吉林省为代表的第三批课改实验区与首批和第二批课改实验区在不同程度上遇到了相同的挑战。

一、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现状

吉林省语文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上。调查显示94.1%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开设了语文选修课,这一数据比例远远超过认为所在学校没有开设语文选修课的学生,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与地方教育改革政策的成功实施。

其次,语文选修课的实施逐步深入。我们发现,高二学生对选修课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高三学生,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随着语文选修课逐步深入地开展,学生对选修课的了解在逐步加深。

第三,合理正确地开设语文选修课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扩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调查显示,在124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44%的学生认为语文选修课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15.9%的学生认为语文选修课的增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18.8%的学生认为语文选修课的增设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无疑说明语文选修课开设的成功之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五大目标“积累 整合”、“感受 鉴赏”、“思考 领悟”、“应用 拓展”、“发现 创新”。

第四,学生对语文选修课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们发现69.8%的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前景满怀信心,绝大多数学生十分看好新课程改革的贯彻,新课程改革有较为广阔的学生基础。

吉林省语文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这也几乎是多数课改试验区遇到的普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的了解程度低。调查显示,47%的学生表示对语文选修课不了解,10.4%的学生对语文选修课持无所谓态度,其中持了解态度的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也十分单一。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尽管多数学校成功开设了语文选修课,但是对语文选修课实施的真正目的并不了解,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语文选修课教材编写存在缺陷。调查中多数学生反映教材知识冗杂、实用性低、名目繁多、学有所限,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第三,教师授课方式传统单一。我们发现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传统授课方式都处于主导地位,而探究式、讲座式等学生期待的理想授课方式所占的比重却微乎其微,这种由师单一授课的方式,无疑不利于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

第四,学生缺少选课的主动权。尽管我们对语文选修课实施理念的理解是“把握选修课实质的关键是要以‘选’字为先”“一是选修课的主体应该是学校、是教师、是学生。”“二是明确选什么,即学习内容是什么。”“三是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1】但我们发现,语文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并没有选课的主动权,而是教师怎么教就怎么学。

第五,对考核方式评价不一。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将语文选修课纳入高考体系加重了他们的学业负担,语文选修课的合理考核方式应该是相关的能力测试。

吉林省高中语文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但我们更多的要看到它在贯彻过程中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的实施过程是与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背离的。观念、教材、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缺陷都有其深刻的根源,这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阻力因素。

二、语文选修课实施的阻力因素

高考制度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的态度,高考制度评价的单一性是阻碍语文选修课实施的最关键因素。高考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分数为录取的单一评价标准,“一切以高考为目的”则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的普遍心理,这就必然导致三者对语文选修课了解程度低、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

师资匮乏是语文选修课实施的重要阻力因素。与传统必修课相比,语文选修课具有创新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应用性、拓展性等特点。师资缺乏、教师整体素质低下、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阻碍了语文选修课的顺利实施。

选修课教材自身不足阻碍了语文选修课的顺利实施。“缺少精品教材”“编写队伍中缺少一线语文教师”【2】等原因导致编写者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使得编写出来的教材脱离实际,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再者,编写过程中的粗糙与疏忽也导致了教材知识冗杂、实用性低、名目繁多、学有所限,这无疑进一步阻碍了语文选修课的实施。

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均衡是语文基础设施在实施过程中的又一阻力因素。一方面,与大学相比,高中场所有限、多媒体等高技术新科技教学成果少,使得语文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实施效果水平差。另一方面,地区学校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也阻碍了语文选修课的顺利实施,这种地区间教学基础设施的失衡严重阻碍了语文选修课的开展。

语文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碍值得我们进一步发展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调动各部门的重视,以促进语文选修课的顺利实施。

三、语文选修课的发展研究

观念上,增强对语文选修课的重视。充分了解语文选修课的根本理念“强调个性发

展的观点”“突出地方乡土特色”“确立活动学习的思路”【1】,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理念,树立持续的学习发展观。

教学方面,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必修课到选修课的变革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识,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采用灵活、多元的授课方式授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自身角色转变,使自己成为“欣赏者——营造自由、自主的课堂环境”“参与者——师生构建学习共同体”“支持者——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帮助”【3】等多种角色。

教材方面,创建高素质的教材编写团队,研发高品质的教材。高品质的教材是语文选修课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教材编写队伍是研发高品质教材的前提。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课程目标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实事求是。

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国家、地区、学校等多方共同支持。扩大投资力度,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落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变地区教学设施不均衡的局面,促进语文选修课的顺利开展。

评价方式上,建立多元评价体制。吉林省作为第三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课程改革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未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6条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和区别;评价应根据不同情况综合不同的方式”。【4】

综上所述,语文选修课程的贯彻实施,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景是光明。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各教育部门、各教育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实现与国家新课程改革宗旨相适应的语文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 潘冠海.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在认识.语文教学通讯[J].2009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