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经济基础及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1.1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于发展区域
农业经济的必要性农业经济一直是一个较为弱势的竞争型行业,其弱势性体现在市场的全面竞争特性,以及农业经济面临的经济再生和自然再生的双重考验方面,不仅受到市场需求的挑战,也同时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挑战。而培养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有利于改善这种弱势的地位,建设特色的、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不仅可以扩大区域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以及知名度,更可以促进完整的、现代化的农产品产业链,稳定农产品的产量,并且改变一些特色农产品的弱势现状。
1.2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于提高农民
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必要性河南省各级政府历来重视农民的增收以及农业的增效,建设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势必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途径,增加农产品在区域范围乃至全国范围的销量,提高农产品的品牌附加效益,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农产品品牌建设也可以立足区域特殊情况,依托本地的有利、特色的优势,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条的稳定延伸,扩大种植面积和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知名度,长久地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做出实际的贡献,并为国家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夯实基础。
1.3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于推广本省
知名农产品的必要性品牌现如今已经是每个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销售的战争便是品牌的战争,建设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不仅有利于本省的农产品销售以及增值,更有利于提升本省的形象和知名度,形成互相促进的品牌累积效应。对于省内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一定要遵从有特色、有优点、有新意的品牌建设要求,并且大力实行品牌推广计划,使本省拥有特优、名优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1.4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于确立农产
品知识产权的必要性走出国门,当前国际市场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农产品,不应当觉得农作物都是相同的产品,应当树立起应有的特色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确立本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独占效应,这样才有走出省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本钱。这同样是我国在面临世界市场冲击时的主要问题。对于河南省来说,作为一个粮食大省,确立自身的独特农产品品牌,以及发展品牌的独立自主性,对于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必要的。总而言之,随着全球农业贸易进程的加快,全球化的农业经型,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不仅仅是河南省自身的发展目标,更关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竞争力。所以,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发展在各个方面都是十分必要以及紧迫的。
2农产品品牌建设特殊性分析
农产品的品牌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品牌形象的特殊性,农产品品牌不仅仅带有农产品销售方添加的主观品牌形象,还具有国家的认证标志。一方面,农产品带有生产方的个人特点,以及对农产品的理解和叙述;另一方面,农产品品牌需要通过国家的标准认证才能成为合格的商品。这是农产品的一大特殊性。另外,农产品的品牌特殊性还体现在对于拥有主体的特殊性,在农产品品牌的创建过程中,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即农民由于千家万户小规模以及分散性的特点,生产规模、标准化程度以及资金实力和广告宣传水平不足,往往不能自主地创建品牌,需要在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或者销售企业中进行品牌的建设,这往往导致农民作为第一生产方不能从农产品品牌效益中获取足够的收益,也较为影响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产品的品牌特殊性同样体现在地缘性上,农产品中的一部分如农作物作为植物受限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即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具有环境的依附性,像是中原地区广泛种植小麦、玉米等经济型作物,所以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反映,更应考虑作物的环境适应性,这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农民的种植热情,进而影响到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地缘性同时体现在农产品的受众范围,以及流通半径等等因素,这些都是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难题。农产品在初级品牌建设阶段,还有着商品附加值较低的特殊性。初级的农产品通过较为简单的加工过程,以及不长的工作时间,以及不统一的生产过程品质差距,不能快速地形成有规模的经济效益,使得品牌的成型期较一般商品来说长得多。
3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优势与机遇
河南省位于整个中国的中心区域,四通八达,优势明显。同时,河南省地域辽阔,农产品种类多且具有品牌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也不在少数,例如新密大枣、中牟西瓜、信阳毛尖、巩义石榴等等数十种,获得国家绿色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的农产品也不在少数。这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的农产品种类和品质分类中都是相当重要的地域优势。河南省作为承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运输优势,拥有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农产品运输的主要手段:公路运输,河南省的公路体系已经成为了全国公路体系的交通枢纽中心,可以在一天的时间内覆盖大半个中国的主要城市,为大批量的农产品运输提供了基本的运输能力,这是农产品品牌特色建设的必要条件。随着郑州航空港的规划与建设,曾经较为短板的空中运输通道也逐渐充实起来,整个河南省对外的空中线路丰富了许多,辐射区域更加广阔,甚至包括了国际的农产品运输通道建设。这在要求农产品新鲜度和及时性的当今是巨大的优势,为发展各种短时保存的特色农产品如新鲜蔬菜、新鲜鱼畜等,扩宽了品牌空间,提升了国际发展潜力。交通优势紧密结合物流业和“互联网+”形成互相促进的高速发展产品通道,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为农产品品牌的广而告之带来了优势。并且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交通部门的引导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道路路网服务和运输质量也不断提高,这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大力扶持也是河南省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一大优势,同时也是机遇。自从1999年的《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以来,河南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并且从政策和组织以及资金等各个方面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进行扶持和鼓励,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不仅提高了农业经济的经济效益,更以农产品质量为基础,加强了农产品的品牌质量后备。同时,近年来国家对中原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也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基本政策支持,政策提出坚持稳粮强农的基本政策,解决好三农问题,这种政策以及在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下,发展中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就如顺水推舟。各项政策和体系的推进优势,是河南省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巨大优势。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品牌的推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农户或者农产品销售商足不出户便可以把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推介到全国甚至全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占到了整个贸易额的10%,而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的推广、销售和运输都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农村的电子商务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更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变革的主要手段,两者相互协同,相辅相成,为河南省的特色农业品牌效应建设和推广增添了源源不绝的新活力。
4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与主要问题
前文提到了河南省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与条件,但是当前河南省内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而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不小的发展,但也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发展。下面从取得的成就以及仍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近年来,由于政策的扶持,以及农业经济环境的良好势头,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不小的发展。(1)品牌数量逐渐增加在省级政府以及各个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下,结合河南省的各项优势农产品,近年来,河南省的名优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各地的农产品自主特色品牌建设的热情有所提升,企业与农业结合发展农产品品牌的经济合作模式,也逐渐成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新路径,结合企业的资金以及品牌建设经验,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品牌被发掘出来了。(2)品牌品质提升明显在品牌数量渐长的良好势头下,河南省也对新的农产品品牌进行了品质的监督,确保了农产品品牌质量安全,制定了绿色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过程规范,确保了农产品品牌的优良形象和品质。在大量的农产品品牌涌现的同时,确保各个品牌的生产过程规范合理,并努力推行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管理规章制度,虽然农产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品牌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但是近年来,河南省对于农产品品牌质量品质保证的工作仍取得了一些进展,使得一些粗制滥造的劣质农产品大范围流通的现象有所减少。这为今后发展名优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积累了重要的工作管理经验。(3)为农业创收显著农产品品牌的大量涌现,也为河南省的农业经济带来了相应的增益,品牌效应带来的是市场的扩大化以及用户群的增多,这直接增加了农业以及农民本身的经济收入,而农产品品牌自身逐渐发展成熟,营销手段包括宣传、包装等等手段也间接或者直接地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进步是基于农业品牌经济之前的空白。由于河南省农业地区广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时间不长,基础较差,所以发展的势头良好并不能代表可以无视省内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初级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品牌意识薄弱,品牌建设的引导方向模糊。农产品的建设在许多落后的农业地区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大部分的农民群众认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工作是政府部门或者企业部门的事情,导致品牌的建设从最根本的地方便无法保证品质,这是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关知识宣传的短板。由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即使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部分农户也不能积极参与到品牌建设过程中来,而部分乡级政府甚至自身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引导地方农户和企业的品牌建设,这难免对品牌建设的发展不利。二是农产品品牌竞争无优势,产业较为薄弱。河南省内的部分地区,建设农产品品牌颇有成果,但是缺乏相应的产业经验和建设手段,导致农产品品牌的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非常低,仅仅停留在手工制作的阶段,农产品的运输、保存等等环节也是“旧壶装新酒”的单纯替换。这导致农产品品牌的竞争能力不足,无法长久立足相应的市场。技术的匮乏直接的结果是,农产品的加工较为粗糙,产品形象得不到保证,进而导致市场变小形成恶性循环。高新科技的农产品以及精加工的农产品数量稀少,无法形成有力的市场组织,大部分农户各自为战,导致品牌分散无法形成凝聚力,这些综合起来导致了农业品牌产业的薄弱,竞争力堪忧。三是农产品品牌推销过程的问题。在当前的品牌建设过程中,许多的农企和农户的经营核心仍停留在单纯的农产品方面,品牌只是附加的销售手段,缺乏相应的品牌建设意识以及品牌形象的维护意识。这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在农产品的推销过程,不仅仅是优质的农产品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品牌商标的推广,使之深入人心。只有精优的品牌包装建设,将农产品打造成名优的特色品牌,才能经得起市场严酷的考验,才可以形成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
5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建议
针对河南省当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优势、机遇以及具体的建设特殊性,以及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当前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和手段,给出相应的几点建议:(1)加大品牌意识的培养力度河南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一个主要的问题便是基层农民的品牌意识淡薄,因此要加强品牌意识的普及学习,培养农产品销售主体的品牌营销意识,树立主观的品牌形象意识,这是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先决条件。各级政府应当鼓励企业与农业相结合,企业带动农业,通过企业丰富的品牌营销经验带动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大力发展企业农业相结合的龙头农产品品牌,在成为名优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主体的同时,带动一些中小型农产品品牌进步,作为其发展的目标,促进当地农产品的总体品牌建设。(2)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监管制度农产品品牌作为一个商标,其必须要经过市场的积淀和考验,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而一个成功的品牌质量是其根本的物质保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生产管理体系对于一个成熟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来说必不可少。政府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部门应当突出抓好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确保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宣传引导和实施力度,更要做好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确保品牌销售中的各个途径的质量安全。对于农户个体的农产品品牌做到质量认证,销售途径合理,对于大中型的农产品品牌企业,应当有具体的安全标准认证,做好质量监督,确保产品质量被消费者认可,经得起市场的冲击,稳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3)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竞争力农产品品牌的销售,根本来说是其产品质量是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是否得到市场容纳的过程,而农产品要从根本上扭转其土特产的形象,就要确保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含量,注重农产品的科技创新。在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力度的基础上,增加对农产品高新科技研究的投入,确保农产品的精品形象,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在相应农产品方面的应用,建设名优的农产品品牌。(4)加强对品牌及农产品资源的保护品牌建设后更要加强对已有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要增强企业和个体的法律意识,保护自身的品牌形象不受非法侵犯,做好品牌的注册和申报工作,防止农产品品牌遭到非法的盗用,造成品牌的丧失。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违法的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农产品品牌的经济效益和法律权益。对于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品牌权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农产品资源本身的保护,在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中,特色应当作为重点的特征。河南省的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应当特别注意对各种名优农产品资源的保护,确保农产品品牌的基础不受到工业污染、住房建设的侵犯。加大对名优农产品的保护和改进力度,并且适当地引进优良农产品物种,保持农产品的丰富性。这样才能确保农产品品牌特色创建的顺利进行。
作者:安书方 单位:许昌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婷,阮帅.浅析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4,(19).
[2]张传统.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泰安271018)
[作者简介]孟祥东(1990-),男,山东邹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通讯作者:薛兴利(1962-),男,山东临朐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 文章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存在明显差别,并且构成了复杂的利益驱动机制网络,其中在利益驱动机制的层次归属上,政府的需求层次最高,其次为农村能人、普通社员,而企业、合作社自身与非社员则处于较低需求层次。在当前的利益驱动机制下产生了排斥机制与阶层分化等问题,对此试探性地提出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利益驱动层次等措施加以解决。
[
关键词 ] 多元参与主体;利益驱动机制;排斥机制;阶层分化
一、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当前学界、政界乃至商界聚焦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的利益驱动机制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在经济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其研究的核心内容,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所在 [1 ]。经济利益作为农民进行合作的基础与纽带,同时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利益共同体,必然会产生利益冲突,需要建立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利益联结机制较弱,以服务联结模式为主,利益分配机制表现为多样性、不规范性等特点,应通过组织内部制度和外部环境的优化加以完善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方式、利益分配方式及利益激励机制对其经营绩效均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3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保障与促进社员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社员间必将围绕利益的产生与分配形成繁琐的权、责、利关系,并形成促进或阻碍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机制主要涉及合作社与其社员的利益关联方式和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 [4 ]。总体来看,目前专门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利益机制的成果并不是很多,且多侧重于合作社、社员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驱动机制,未能较好涵盖包括政府、企业或收购商、农村能人(村干部、大户等)、合作社、普通社员、非社员等在内的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政府政绩的追求、社会地位的改善、自身价值实现等内容也纳入利益驱动机制的范畴。结合山东邹平县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此外,为便于表述在文中所使用的合作社均指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村能人、普通社员、非社员。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拥有不同的资源和多元化的利益追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由低到高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并非绝对固定的,是可变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第一点是每个人都有需要,某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的需要才出现;第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之前,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之后,其他的需要才会显示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马斯洛强调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此外,需要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以及受教育程度也直接相关。
(一)多元参与主体的单向利益驱动机制
1. 政府的利益驱动机制。中央政府出于发展农业的考虑,希望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地方政府在上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下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方面是出于发展当地农业经济的需要,真正希望当地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收入增加,走上富裕道路,尽快建成较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从财政中获得更多的“政策性经费”,包括直接划拨给相关部门的专项经费,也包括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奖励资金中分享的部分。此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可作为基层政府官员的工作考核与职位升迁的重要依据。
2. 企业或收购商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或收购商的最大追求便是利润最大化。在“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下,企业可以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充足优质原料,例如邹平县毛张山药合作社,常年保障稳定3000亩左右的山药种植面积,为当地山药加工企业保障了原料供应;在企业领办合作社模式下,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社实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某粮食加工企业以合作社的名义流转了1500亩土地,用于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此外,企业还可直接或间接获得“政策性优惠项目”,包括政策性扶持资金和税收减免优惠等。例如东来农机公司领办合作社,公司与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均为同一人,获得的政策性扶持资金不仅用于合作社发展,也用于东来农机公司的发展,且公司在农机维修等项目上免缴所得税。
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驱动机制。此处主要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通过社与社间的合作(联合、整合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拓展经营项目,扩大服务经范围,获得更多的收益,还可增强自身实力,获得优秀示范社的评选资格,获得更多政策性扶持资金。以邹平县福生源农机合作社为例,该社仅能提供耕耙服务,与邻村张套农机合作社联合以后,便拥有了农药喷施的服务项目,2014年为2900余亩耕地提供了耕耙与农药喷施服务,获政策性扶持资金4万元。
4. 农村能人的利益驱动机制。农村能人即所说的农村精英,这部分主体往往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或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具有灵活的经济头脑,拥有较多的资金与人际关系资源,能够掌握较多政策信息。现实中,农村能人领办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是出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相关服务,亦或是借助独有的人际关系或信息资源获取“政策性扶持资金”,一般为“核心社员”,在合作社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农村能人除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外,对于社会地位或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也是十分重要的驱动力。例如韩店镇韭久香蔬菜合作社的领办人是村支书,通过成立合作社从县财政一次性获得了50万元的政策性扶持资金,主要归合作社发起人支配。村支书同时作为村干部与合作社负责人,积极跑市场,在寻找收购商时往往需要自己垫付部分费用,即自有资金为社员提供了便捷的蔬菜销售渠道,获得了社员的极大拥护,该村支书也曾经坦言“忙活是为了混个好名声”。
5. 普通社员的利益驱动机制。普通社员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正式社员,却不是管理层或发起者,这类社员往往对合作社管理的参与较少。普通社员参与合作社一般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虑,只要加入合作社能够获得比不参加高的收益就会参加,可以是通过合作社获得高于市价的价格,也可以是通过合作社节约相关服务的成本。例如在穆旺狐狸养殖合作社,普通社员加入合作社的主要动机之一便是通过合作社购买疫苗每支可省0.5-1.5元,社员的养殖规模平均为100只,仅这一项便可节省50-150元,加入合作社既节省了直接成本也省去了一部分交通费用。
除了经济利益,社交的需要也是重要的驱动力。先生认为农村社会是是一种差序格局,每个人通过血缘与地缘构建自己的社交圈子。当某个合作社成立之后,核心社员的亲朋们为了显示“自己人”的势力,往往会主动或较容易被说服参与合作社,同时同村人为了显示整个村集体的团结,避免被孤立也会积极参与本村的合作社。例如韩店镇安裕粮食种植合作社,6个发起人中,3人为同一宗族,另外3人与之前的3人存在姻亲关系,全部社员共94人,除1人为发起人亲戚外,其余93人均为本村村民。
6. 非社员的利益驱动机制。此处所指的非社员是指不在合作社社员名册之上,也不被合作社认为是本社社员但与合作社存在一定的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农户。这类主体主要分布于合作社所在村或周边村落。这类主体之所以与合作社产生联系目的为了获得合作社的正外部效应,主要是合作社开拓的市场,获得较社员低但较市价高的价格。此外,经常与合作社联系可以有更多机会成为合作社的正式社员。同时也存在部分非社员仅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有利条件却不加入合作社的情况,其驱动力是拥有生产经营的绝对自主权,加入合作社后担心这种权利可能会部分或全部丧失。以码头前安甜瓜合作社为例,合作社拥有近500亩的甜瓜基地,成立了甜瓜市场,收获季节收购商大量聚集,附近村庄种瓜的非社员也会到此出售甜瓜,但收购商为这部分非社员所提供的价格比社员所得到的价格低0.2-0.5元,但这部分非社员不必像社员那样受统一管理,自己可随意调整种植结构或经营项目。
(二)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网络
将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合作社为中心进行组合,便会得到一个更加复杂的利益驱动机制网络,与前一部分单向的利益驱动机制相比,在这个利益驱动网络中将会更加直观地看到多元主体间的双向利益驱动机制,如图1所示。
1. 在合作社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网络中,政府为合作社提供政策、资金等内容,合作社则应当实质性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政府提供期望的政绩;政府帮扶农村能人搞合作社,农村能人则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服从政府安排,包括与政府分享政策资金、提供政绩等;政府为企业提供政策性扶持,企业则向政府让利并提供政绩;企业为农村能人提供项目或让利,农村能人为企业组织农户,并让渡部分合作社控制权;普通社员为合作社提供形成规模效益的条件,合作社则满足社员对经济利益与社交需要的追求;非社员追求合作社正外部性,合作社也需要非社员作为其发展的后备资源;合作社与其他合作社进行合作,实现增强实力与分享经济利益的追求。
2.多元参与主体拥有不同的利益驱动机制,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将其划归不同的层次,着重解决不同层次存在的主要矛盾,这对于深入研究和完善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政府发展合作社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好农业经济,使国家与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这体现了政府“受尊重的需要”与“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这是政府发展合作社最根本的动力;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既获取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可将其归属于企业“生存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农村能人希望通过合作社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无形利益(社会地位等),体现了对经济安全与社会地位的追求,可归为“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与“受尊重的需要”;多家合作社联合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期间相互合作、的合作社组成利益共同体,体现了某种利益归属感,可将其归属为合作社“安全的需要”和“社交的需要”,其中保障经济安全的需要是最根本的驱动力;普通社员希望通过合作社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保障自身经济安全,加入合作社还可获得某种归属感,可将其归为“安全的需要”与“社交的需要”,其中保障经济安全是最根本的驱动力;非社员最为关注的是通过合作社获得的经济利益,也是一种保障经济安全的需要,可归属为“安全的需要”。
从不同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的归属层次来看,政府的需求层次最高,其次为农村能人,普通社员,而企业、合作社自身与非社员则处于较低需求层次。
三、不同模式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益驱动机制案例分析
实践中合作社的参与主体有的涉及到图1中的所有主体,有的则只涉及其中部分主体,但其利益驱动机制均能被图1所涵盖。
(一)“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村能人+普通社员+其他合作社+非社员”模式下的利益驱动机制
以邹平东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例。东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由东来农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王允泉发起,对合作社拥有绝对控制权。该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农业部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为其提供各类政策扶持,并积极帮助其评选“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获得了较高额度的奖励性资金。同时该合作社负责人参加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例如该社负责人作为示范社代表参加农业部及《经济日报》的某些专栏活动。政府部门对合作社发展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与指导性建议,合作社的发展同时也展现了政府部门所做的努力获得了应有的成效。同时东来农机合作社负责人也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望,在当地极受群众的尊重。
东来农机合作社依托东来农机公司和福田雷沃重工公司,以优惠价格购买800余万元的农机,着力提高合作社农机装备水平。合作社不仅以优惠价格购买农机设备,而且在农机使用过程中为农机企业提供大量设备使用信息,使农机公司不断改进产品,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东来农机公司通过村干部联系农机户,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同时村干部也从农机公司获得了一定的“辛苦费”。依托自身形成的综合实力与淄博、滨州等地签订服务合同,使分散的农机户通过合作社获得足够的作业面积,同时还可享受由东来农机公司与合作社共同提供的各类维修服务。东来农机合作社还与其他多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凭借多家合作社的综合实力到河南等省外地区承揽业务,例如到河北等地承担了规模为4000亩机械深松作业项目,各合作社平均单机获利2万余元。
目前,只要农机户到东来农机公司购置农机便可成为东来农机合作社的成员,获得合作社提供的各种优惠项目与服务项目,不再为“找活干”和“挣钱难”而担忧,农机户也可以顺利从非社员变为正式社员。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到现在,合作社社员总数增加了70%以上。社员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合作社综合服务实力的增强,合作社更有能力承揽大型作业项目。
在本例中,东来农机合作社与政府部门联系密切,受政府政策性扶持较多,每年可获取50万左右的扶持,而与政府部门联系较弱的一般农机合作社则很难得到政府给予的扶持资金,产生了一种与政府联系松散的合作社被排斥在了合理分享政策性资金扶持的机制之外;与此同时,由于是东来农机公司发起,合作社成为工商企业的附庸,使得合作社自治与独立的原则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排斥。
(二)“政府+农村能人+合作社+社员+非社员”模式下的利益驱动机制
以韭久香蔬菜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在县农业局引导下成立,发起人为村支书,负责组织韭农入社。县农业局帮助其申请无公害韭菜基地建设,为其提供50万元配套资金,合作社获得资金后,15万元用于建设,其余资金由村干部支配,其中一部分留让给相关政府部门,实现了合作社与政府部门分享政策性资金。同时政府将该合作社的发展作为政绩内容,将其列为重点宣传对象之一。
合作社在村边建立了批发市场,收购商每天按时前来收购韭菜及少量其他蔬菜。社员们只需将收获的蔬菜从地头运到村头即可,节约了自己零售的许多交易成本。有了市场后,社员们不再为卖菜难担忧,规模也逐渐扩大,目前,多数社员户均已由3亩扩展到5亩,春韭上市季节每日可出货5万斤左右,近3年来每斤韭菜的平均收购价格维持在1-1.5元左右,收益较为可观。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成为正式社员入社的动力所在,同时他们的入社行为也是对合作社发起人的一种肯定。周边村庄的农户受种植韭菜可获得较高收益且具有稳定市场的驱动,也纷纷加入种植韭菜的行列,并将所种韭菜送到合作社建立的市场上销售。同时,许多邻村的非社员韭农多次找到合作社负责人希望加入合作社,其中已有5人顺利加入合作社,成为正式社员。在此过程中,作为合作社发起人的村干部一方面获得了政策性受益,另一方面又通过建立市场等形式从社员、非社员与收购商的交易额中提成,每斤约提取0.1元,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与东来农机专业合作社类似,韭久香蔬菜合作社作为规模大且与政府联系密切的合作社,比周边的小型合作社获得了更多政府的资金扶持;同时,该合作社由农村能人组成的“核心社员层”为追逐更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对合作社会加强控制,在现实中不会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中规定的“民主原则”处理合作社事务。农村能人基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优势以及现阶段社员民主管理意识不高等现状,对合作社拥有极大的控制权,在政策性资金的使用与盈余分配等方面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进行分配(例如将50万扶持资金中的30万用于合作社之外的项目),这就将普通社员排斥在了民主管理机制与合理分享合作社收益机制之外。
(三) “农村能人+合作社+社员”模式下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安裕粮食种植合作社为例
安裕粮食种植合作社由6个拥有宗族与姻亲关系的村民发起成立,共有94位社员,其中6个发起人在本村的亲朋好友均已入社。这6个发起人中有2名村干部,其余4人在村中也具有较大影响力。合作社统一购置生产所需农资,以购置化肥为例,2014年以每袋低于市价8元的价格为社员购置化肥452袋,仅这一项每户社员平均可节省38.46元。社员从中得到了切实的优惠,对合作社十分拥护,对合作社发起人也较为尊重。合作社发起人在获得社员用户的同时还从农资销售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奖励。在这一模式下,农村能人为了“名利双收”成立合作社,社员为了降本增收,也为了体现对宗族或村集体的忠诚加入合作社。
在该合作社中,按照年收入来看差异非常大,其中6个发起人年收益为8万元以上,普通社员年收益为3-5万元。非社员所能从合作社获得的经济安全保障低于普通社员,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更少。经济基础的差异将会使农村能人、普通社员与非社员之间的分层越来越明显。在前两个案例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发起人或农村能人在合作社中均比普通社员的收入高出很大比例,例如东来农机合作社核心社员年收入约为15万元,普通社员仅为7万元左右,差异十分明显。
四、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现阶段,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的确有效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但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在该利益驱动机制下产生了“强社排斥弱社、工商企业排斥合作社原有管理主体、核心社员排斥普通社员”的排斥机制;在合作社的多元参与主体利益驱动机制的分析中,同属于农民阶级的农村能人、普通社员与非社员由于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其利益驱动机制的层次也是不同的,核心社员与普通社员间产生了较大的收入差距,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阶层分化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力量。亟需对当前的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进行完善,加快建立能够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二)启示
1. 完善管理机制,削弱排斥机制。一是加强合作社专项财政资金的管理,保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财政资金落实到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资金帮助;通过划拨给相关政府部门足够的运行经费和加强监督等方式减少或杜绝政府相关部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长久的分享政策性扶持资金的合作关系。二是完善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与产权机制,保障民主管理与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的实现。三是严格审核与监督企业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杜绝企业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义从事非农产业等。
2. 提升利益驱动层次,防止过度阶层分化。一是加强农村能人尤其是党员的思想建设,使之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农村能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同时增加为社员服务的动力。二是普通社员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达到追求更高利益追求的目的。现阶段应当重点提高社员对合作社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使社员获得较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真正积极参与合作社社务,不断提高在合作社中利益追求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2.
[2]宋言东,蒋秀莲,张雪峰. 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的建构——基于江苏省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2,(10):121-124.
[3]赵彩云,王征兵,邹润玲. 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3,(10):121-125.
[4]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构建问题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52-58.
[5]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成员合作行为与组织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6]叶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7]杨灿君.关系运作对合作社获取外部资源的影响分析——基于对浙江省27家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4,(02):9-17,92.
[8]潘劲.合作社与村两委的关系探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4,(02):26-38,91.
[9]崔宝玉,谢煜.农民专业合作社:“双重控制”机制及其治理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14,(06):60-67.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国家航天政策的指导下不断优化在航天技术创新中人财物的配置。(2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航天投资体系。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竞争,释放市场活力(2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分)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2分)解析
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和所学理论知识,可从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航天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多元的航天投资体系,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释放出活力;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完善奖励激励机制,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等方面具体谈如何推动航天技术创新、开启航天新时代。考查方向
宏观调控、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企业解题思路
本题设问的角度较为宽泛,材料中的关键句提示也不明显,所以解答本题应根据类似主观题常用国家政府、企业主体方面进行分析措施。可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政府对重大工程物力财力的调配,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企业要发挥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等。易错点
题目属于措施类,考生可能将其答成意义类,也可能存在措施的对应主体不明确。27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2分)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有助于提高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对确保信息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2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分)我国的航天事业从零起步,到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最终实现与太空实验室的成功对接,体现了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不断发展的。(2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2分)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更加努力创造新的辉煌。(2分)解析
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创新观的相关知识。材料中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有助于提高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实用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成功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考查方向
联系观、发展观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