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遗文化教学设计

非遗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遗文化教学设计

非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浙江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教学基地

音乐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习俗改变,有许多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临自生自灭,拯救、传承迫在眉睫。将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设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是培养传承人、继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途径。本文着重阐述浙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剖析浙江音乐教育的实力,提出建设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的构想,以供研究探讨。

一、浙江音乐非遗资源丰富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相当多的骨哨,是一种乐器,这说明大约在距今6000年到7000年之前已有原始音乐,而且浙江的传统民间音乐也极为丰富,有许多项目已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音乐有10项:嵊州市的嵊州吹打,舟山市的舟山锣鼓,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族民歌,杭州市的古琴艺术(浙派)、江南丝竹和十番音乐(楼塔细十番),遂昌县的十番音乐(遂昌昆曲十番),嘉善县的嘉善田歌,岱山县的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平湖市的琵琶艺术(平湖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传统音乐有3项:泰顺县的畲族民歌,象山县的海洋号子(象山渔民号子),平阳县的道教音乐(东岳观道教音乐)。

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音乐共计32项,其中,第一批7项:江南丝竹(杭州市)、畲族民歌(景宁县)、嘉善田歌(嘉善县)、舟山渔民号子(舟山市)、舟山锣鼓(舟山市)、嵊州吹打(嵊州市)、奉化吹打(奉化市);第二批11项:浙派古琴艺术(杭州市)、楼塔细十番(杭州市萧山区)、畲族民歌(建德市)、鼓亭锣鼓(富阳市)、山歌(金华山歌、仙居山歌、江山廿八都山歌)、吹打(洞头龙头龙尾、平阳吹打、苍南吹打、上虞吹打、磐安吹打)、平湖派琵琶艺术(平湖市)、塘工号子(海盐县)、缙云丝竹锣鼓(缙云县)、遂昌昆曲十番(遂昌县)、竹溪锣鼓(松阳县);第三批7项:渔歌(富春江渔歌、嵊泗渔歌)、越窑青瓷瓯乐(慈溪市)、竹乐(安吉县)、道教音乐(平阳县东岳观道教音乐、苍南县教正一派科仪音乐、松阳县月宫调、洞头海岛道教音乐)、天台山佛教音乐(天台县)、汀州吹打(云和县)、独角台场(缙云县);第四批7项:十番锣鼓(余姚十番、常山县新桥十番)、绍兴派古琴艺术(绍兴市)、渔工号子(舟山市普陀区)、畲族民歌(平阳县)、山歌乐清撞歌(乐清市)、丽水吹打(丽水市莲都区)、道教音乐(上虞市太极祭炼音乐、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

二、浙江音乐教育实力雄厚

浙江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实力雄厚,拥有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职业艺术学院音乐系等高等教育机构,在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基础上筹建的浙江音乐学院已正式动工。这为建设以高校为龙头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江音乐教育拥有全国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全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单位。有音乐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音乐学、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设有音乐学(教师教育)、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舞蹈学、艺术教育等本科专业和成教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与表演本、专科专业,及音乐教育、声乐、钢琴、器乐、舞蹈、艺术教育、作曲与指挥等教学系。有南宋乐舞研究中心、张世祥小提琴国际教学研究中心、艺术学研究所、浙派琴筝研习所、音乐教育研究所等音乐研究机构,设声乐表演理论与教学、钢琴演奏理论与教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理论作曲、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

浙江音乐教育师资实力雄厚,现有音乐专任教师近200人,其中正高职称近30人,副高职称60余人,博士、硕士40余人,聘任外教20余人,有3人入选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浙江音乐教育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教学设备和环境。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资料室藏有中外音乐专业图书、期刊、唱片和光盘4万余册(件),拥有面积约13000平方米的全国一流音乐教学大楼,内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视听实验室、MIDI制作室、数码钢琴教室、合唱教室、合奏教室、舞蹈排练厅和琴房,并有一座现代化的音乐厅。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建有藏书17万册的图书馆、600坐席的音乐厅、30个教室的教学楼、300间琴房的琴房楼及功能齐全的实验楼、体育馆等各类教学设施。浙江职业艺术学院音乐系除了拥有足够量的专业大课教室、排练厅外,还拥有琴房397间(大专258间,附中139间);钢琴350台(其中有斯坦威大三角演奏琴1台,教师教学用的雅马哈三角琴21台);有电钢琴教室2个、音乐专用多媒体教室4个、电脑音乐制作室1个。有能容纳398名观众的室内乐音乐厅和容纳928名观众的实验剧场各一座。此外还有音乐欣赏室、音乐资料室、录音棚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专业配套设施。这为音乐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和演艺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浙江音乐教育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先后邀请来自奥地利、美国、德国、法国、乌克兰,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浙讲学。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2007年开始与乌克兰卢甘斯克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办学,两院优秀学生进行互派培养。

在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基础上筹建的浙江音乐学院,校址设在杭州市西湖区之江版块象山区块,占地600亩,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校区建设已正式动工,预计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未来的浙江音乐学院除了教学设施,还有音乐厅、大剧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大剧院内还将设有大剧场、小剧场和电影放映厅,其中包括一个IMAX影厅。这些场所都将向公众开放,成为社会文化服务窗口。学院将集教学功能、科研创作功能和社会培训功能于一体,打造一个良好的音乐艺术学习交流场所,就像一个开放的音乐博物馆。

以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职业艺术学院音乐系等高等教育机构为基础,以浙江音乐学院筹建为契机,打造浙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应为最佳选择。

三、建设音乐非遗教学基地的构想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创造了条件。高校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规范的教学管理、系统的专业训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规范培养提供了保证。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是其他单位不能替代的。高校能否倾情投入,将直接关系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败。”[1]在具有音乐教育基础的高校,通过传承队伍专业化、专业设置正规化、教材编写形象化、人才培养定向化、教学方式网络化等举措,建设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应是不二选择。

1.传承队伍专业化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方式应将依赖于传承人的“口传身授”、带徒学艺逐步转变为以专业教师招收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形成一支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教师经过音乐系统学习,理论基础深厚,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研究、演奏功底厚实,但缺乏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应组织一批中青年高校教师分工负责深入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所在地,或邀请传承人进校,拜传承人为师,重新学习,全面掌握技艺,以保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薪火相传,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2.专业设置正规化

“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将教育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域,从教育的视野去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2]目前,我国还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列入国民教育系列,更未设置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在杭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和联合开办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相关高校具有教学基础,具备率先开设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专科专业的条件。可考虑在浙江师范大学或杭州师范大学开设本科专业,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专科专业。鉴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专业的教学设备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经验较丰富,而且与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本一致,因此可率先开设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科教学试点。

3.教材编写形象化

编写生动、形象的教材是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习的基础,每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编写应包括起源、演变、乐器特点、理论基础、基本功法、演奏技巧、难点解析等进行系统阐述,更应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录音、录像等方法,甚至动漫等手法制作形象逼真、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光盘教材。力求深入浅出、一招一式生动形象,既便于学习,又利于深入研究。

4.人才培养定向化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人才的培育要从属地幼儿教育、中小学开始,定向育苗,并在高校建立特长生定向招生机制,与属地传承人带徒相结合,招收经属地推荐、热爱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专业基础、有培养潜力的特长生。这批学生通过校内外基地的系统教育和专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化培训,成为新一代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毕业后再返回原地从事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有这样一支新生骨干力量必将大大提高属地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5.教学方式网络化

为了使在校学生教学方式更生动、形象、逼真,并满足社会上拜师学艺和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需求,应由设有音乐院、系的高校牵头,建设全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远程网络教育基地,开展网络化教学。这对营造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氛围,培养传承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浙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全民积极参与,相关高校全身心投入。只有充分利用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发挥教学实力,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力量,采取改革创新举措,才能在国内率先建成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发挥其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丁永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