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美术教学 乡土教育 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周边的乡土文化正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教育资源。我们都深深地知道乡土美术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而挖掘乡土美术资源就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和优化,从而引进我们的美术教学课堂。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能够体现“大教育”观念,拓宽美术教学空间,在教学活动中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使学校、社会、自然三大教育资源交相辉映,突破时空限制,提供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空间、更丰富的思维空间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感。
一、乡土文化和乡土美术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语言文化等各种文化的统称。“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
我们学校驻地诸城,地处山东半岛腹地,山水隽永,民风淳朴,是齐鲁文化名城,这里自古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遗风千姿百态,民俗多姿多彩,极富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另外,民间传说故事、地方俗语散布乡间,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二、乡土美术文化的教育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美术教育。
2.走出校门,走进乡村,挖掘乡土美术文化,多渠道开发美术学习内容。
三、乡土文化的美术教育目标
1.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发挥地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积累地域文化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适当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编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转贴于
四、乡土文化教育的作用
1.乡土文化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美术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南北各省的剪纸都普遍接纳地方戏曲的故事形象或直接模拟皮影人物,这些戏曲又往往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各种民俗游艺活动中出现的龙灯、狮舞、旱船等往往是与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另外,乡土美术也综合着文学、宗教信仰、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大纲要求教学重视创设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美术学习渠道,增加美术学习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深入领会、加强落实,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深入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配合活动内容,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与调查研究,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深入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铺路架桥。
3.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德育的内涵
乡土文化素材是学校德育活动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识的补充。乡土文化的精髓加强了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途径。由于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农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农村社会的变革速度相对缓慢,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同时,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科学教育资源 课题研究
农村幼儿园,是指地处县以下乡镇以及行政村落所举办的幼儿园,周边环境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农业产业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林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资源,包括人类生活所接触的人、事、物、地等。如某地的河流、工厂生产的某技术产品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从中可以看出,幼儿园科学教育必须有效利用多方资源,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中人、事、物的互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养成良好的环境综合素质。在当前广大农村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各农村幼儿园经费普遍紧张,不能为幼儿提供足够优越和宽裕的科学教育资源,幼儿园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支持,也需要各园采取必要措施,使现有的农村科学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因此,探索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探究农村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也是降低农村幼儿园办学成本,提升办园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规范制度更新观念,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1.健全制度,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一是健全管理机构。总课题组明确了课题总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并以子课题组负责人成立了课题研究核心小组,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与管理。建立“总课题个人子课题课题参与者”的三级科研网络,课题核心组成员及时制定子课题计划、组织实施和总结经验,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总结。
二是规范研讨制度。课题核心组每月集中研讨一次,以专题讲座、案例研讨、活动分析、教学观摩研讨、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坚持“以研究促教学”的课题管理理念,融学习、培训、研讨为一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建立分组管理制度。建立了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吻合的分组管理制度,各子课题成立相应的课题研究教研组,教研组长由十七个课题组长担任,负责日常教研活动。在总课题的统筹下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进行分类研究,每学期开展研讨活动两次以上,负责人及时做好记录与整理,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施、有成果。
2.理论培训,建设先进理念的师资队伍
首先,在驱动阶段通过专题培训、书籍推荐、网络学习等方式,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念的培训。在开题会上,课题负责人福建省特级教师蔡雅玲老师介绍了课题申报的基本情况,解读课题实施方案,并在开题报告中结合图文并茂的典型案例,就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价值、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过程与方法、创新点及预期成果等内容进行全面的介绍。并结合国内外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趋势、教育理念等分析与比对,提倡科学活动要从生活中选题,强调科学活动要幼儿亲身经历与参与,以及要注重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等给予全面指导。
其次,总课题组创建“回归人性”课题研究QQ群,定期将国内外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开展情况分析、国内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等前沿资讯传送给课题组成员,引领组员不断丰富有关农村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理论,组建起一支强干的研究队伍。主要引领子课题成员组对泉州地区常见的植物、动物、物体材料、常见物理现象、天气雨季节变化,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人们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科学领域的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进行开发与利用研究。如安溪实验幼儿园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科学教育理论,对安溪本地的地方风味小吃、家乡风景、茶艺资源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挖掘,使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乡土科学资源有足够的认识,不断推进研究进程,通过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再次,各自子课题则根据需要,利用园内局域网等渠道,定期向教师推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与书籍,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用有效的科研方法指导实践。如永春县港永幼儿园组织教师利用“中国幼儿教师网”等网站,学习“本土资源在幼儿园主题中运用”“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利用农作物创设幼儿园环境”;又如,泉州幼师附幼创建课题微信群,分享网络上的优秀文章和有益做法,如“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导家长有效开展亲子科学探索活动的实践研究”“论幼儿园家教活动指导形式”等,拓宽教师的理论知识,为实际组织奠定理论基础。
3.调查研究,摸清实施课题的现状与问题
课题研究初期,大多子课题组根据研究需要,采用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调查,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提供真实、具体的依据,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如陈埭溪边幼儿园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幼儿对社区材料资源的熟悉情况,利用班级现有的科学区、观察区调查幼儿对材料玩法的探索情况;又如晋江市龙湖镇衙口中心幼儿园则采取组织教师上山下海开展的采风活动,进行乡土资源调查,提高教师对乡土资源的认知。
二、运用行动研究方法,积累典型教学案例
从农村科学教育资源利用、科学教育课程开发等方面组织实施课题方案,采取计划――实施――问题――反思的螺旋循环往复的边行动边研究的方法积累相关经验,并在实践中逐渐调整、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前期经验总结和课例汇编。
1.实证研究,积累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案例
课题组把课题研究与实践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每个学期,子课题组都精心策划开展形式不同,内容多样的课题研究活动。如泉州幼师附属幼儿园课题组利用农村广阔的资源,每学期均精心策划开展了形式不同,内容多样的,适合不同年龄班幼儿的亲子科学探索活动。如“烤鸡蛋”“制作冬至丸”“元宵馅的秘密”“端午粽飘香”“好玩的沙”等,为课题研究积累了大量富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德化双鱼幼儿园把社区资源有效运用到区域活动中,提高科学区域材料提供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积累了小班科学活动“狗尾草”、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陶土”、大班科学活动“石膏模的秘密”以及“好玩的电线”等典型案例;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幼儿园利用生活化、本土化的材料开展活动,形成了“生蛋和熟蛋”“糖怎么不见了”“认识螃蟹”“花蛤宝宝”等典型活动案例;永春县港永幼儿园在本土农作物资源在科学活动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中,积累了大班“向日葵的一生”“水稻与小麦”“种子”“春笋”;中班“蔬菜一族”“永春佛手茶”;小班“我们来种葱”“地瓜娃娃比大小”“香香的水果”等典型案例。在实证研究引领全园教师利用竹子、地瓜藤、葫芦瓜、玉米须、小麦杆、向日葵叶等共同创设了班级的主墙饰,以不同的材料让幼儿的动手能力获得了挑战性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中,进一步拓展课题的研讨与实施。
2.互动研讨,推进研究进程的不断深化
(1)专家引领助提高
为确保各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准确无误,在总课题组福建省特级教师蔡雅玲老师的指导下,各子课题组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不定期地邀请省市专家前往子课题组所在园所开展专题讲座和实地“把脉”。如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幼儿园邀请福建省特级教师刘志清老师来园开展“《指南》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和指导”专题讲座,并组织课题成员听取了林菁教授的“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活动区游戏的开展”、彭琦凡教授的“探索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教育”、吴荔红教授的“基于生活探究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等专题讲座,利用专家知识系统化的优势,给予课题组成员研究上的理论引领,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课题研究以来,听取专家专题讲座多达18次。
(2)观摩研讨引互动
总课题组以子课题为单位,采用滚动观摩的方式,围绕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内容,定期组织子课题组的成员开展园际之间专题观摩研讨活动。如“如何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探究式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挖掘乡土资源,丰富数学区材料”“本土农作物资源在科学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等。在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等互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各不同组别的课题组成员零距离地交流、深度地探讨,大家或述收获,或述困惑,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发散思维,碰撞智慧,梳理有益经验。如2014年3月,在晋江沙塘中心幼儿园开展各年龄段“数学区域活动观摩”;2014年4月,晋江陈埭溪边幼儿园开展中班科学活动“鞋底花纹”观摩研讨;2014年12月,在德化双鱼幼儿园以及永春县港永幼儿园开展的观摩研讨等。
(3)经验交流互借鉴
学习他人优秀方法、经验,是课题组推崇的提高研究人员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各子课题在实证研究的进程中,不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为了将这些有益的经验推广,总课题组不定期地开展“传经送宝”活动,各课题负责人将取来的“经”与大家进行分享和共同学习。如总课题组柯淑满成员作“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数学区域活动的策略研究”、施美旋成员作“优化社区资源 促进科学教育”等共计6次课题阶段成果经验汇报。
三、运用经验总结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采用经验总结法汇总相关资料,回顾研究历程,总结有关经验,反思研究得失,形成研究结论和课题结题报告。一是组织各个基地园梳理研究课例,从个人到集体、以备好一个活动验证一个活动整理一个活动为主线,精心选择适宜的农村资源进行活动实施与验证。二是组织各课题基地园拓展评价模式,将观察记录、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幼儿学习故事纳入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评价体系中。三是通过教师的自主评价确定资源的可行性与适宜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四是案例分享与交流,主要有主题活动案例展示、区域案例分享等方式进行。五是组织开展课题成果展板展示活动。共展示了展板共计16个版,涉及“利用农村资源开展亲子科学探索活动的实践研究”“农村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本土农作物资源在科学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等十七个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原则、方法、途径、评价体系等内容,通过“反思――实践――调整――再实践――反思――总结”的行动研究过程不断地提升了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借助“农村科学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研究的直接目标,很好地完成了“促进幼儿发展”的间接目标。教师与家长们有了正确的观念,在农村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进一步了解了幼儿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掌握了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幼儿教育理念一致的协同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的各类培训、研讨活动,进步显著。一是更新教育观念,不再将一些死的知识强加给幼儿,而是充分地利用周边的资源进行探究,让幼儿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发现科学现象和科学道理。二是参与大量的实践工作,开发与利用科学资源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三是改变了教学行为,建立良好互动模式。课题组的教师先后向市、区及幼师实习生开放了十余次观摩活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四是提升了教育教学智慧,积累实践经验。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学习和实践中,通过“前反思――实践――再反思调整――再实践――总结”的实际研讨形式,不断地提升了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美]阿林・普拉特・普莱瑞著.霍力岩译.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科学、数学与技术的融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类型;原则
一、地方课程的基本含义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地方课程的概念做出了明确规划:地方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开发符合国家管理政策,由地方自主进行管理的课程。这类课程包括地方的校本课程以及与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相关内容。
小学毫不例外要涉及建设校本课程和开发地方课程的问题。而地方课程的开发,必须要明确地方课程的种类和基本开发原则。
二、地方课程的基本种类
地方课程种类繁多,在本文中试图以范围、存在方式这两个标准来进行分析。
1.按地方课程资源的范围来进行划分
(1)校内地方课程资源
校内地方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辅、教参、学校场馆、礼堂、球场、景点、绿地、学校网站、信息中心、校容校貌、人文资源、校纪校风等。这些校内资源包括可以反映学校文化的无形资源,也包括传统的教育资源。这些地方校内课程资源大多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展开,在教学设计上方向大致相同。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各小学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创新,从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对课程种类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方校内课程可以开设少数民族舞蹈课程、民族语言课程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保存地方民族文化,还丰富了小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天真的时期,学习舞蹈、歌唱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外地方课程资源
校外地方课程资源包括:地方政治、经济、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人文科技馆等)、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具有不同本领、不同技能的各方人士。开发校外课程资源,一定要发挥地方资源的效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校外资源可以弥补学校课程资源有限的缺点,开发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指导课程开发的校外力量引入到学生的工作方案中,为学生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我们青岛地区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小学生进行展览馆参观活动,带学生到海底世界、极地海洋馆、海洋军事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准零点等人文景点,这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死板、不灵活的缺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经常有机会到课外走一走、看一看,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内容。
2.按地方课程的存在方式进行划分
(1)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如当地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学校的场地设备、学生用的教材资料等。在开发过程中,有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简便得多,较容易开发。
(2)无形资源
无形课程资源指的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资源。比如,学校的学习氛围、校园环境、办学经验、教学传统、当地的民风民俗、社会风气、光荣传统、历史故事等。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m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开发过程中,教育力量要善于利用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将无形的资源转化为有形的力量。
二、地方课程的开发原则
1.本土化
对于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着眼于“地方”这两个字。在开发过程中,学校教育力量要注意关注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来进行开发。边远地区校内设施、教师队伍都不占优势,开发课程资源时可以重点开发乡土资源。民间手工艺人、能工巧匠、当地风俗、乡土文化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投入开发。例如,广西宜州市在开发地方课程方面,选择《宜州旅游资源开发》《刘三姐与宜州山歌文化》《宜州地方酒的生产情况》等资源,开发了大量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地方课程,还给当地旅游文化、企业文化带来不菲的效益。
2.资源共享
建立资源集中站,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使地方课程的开发工作高效进行。教育力量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建立自己的资源共享中心,包括校际资源的共享、专题课程资源的共享、社会资源的共享甚至是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教师、学校可以利用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建立、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库,积累课程资源。这不仅可以改善地方课程资源短缺的局面,还可以培养教师、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的意识。例如,教育部启动的小学“校校通”工程,要求各地配“高速路”“高速车”,建好“车站”,都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原则。
小学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一定要根据地方课程具体情况,遵循开发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开发种类。
参考文献:
(一)乡土美术的性质
美术作为艺术类型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乡土美术是在地域性族群中传承了悠久历史的美术文化现象或者是实物载体,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活动的产物,因其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义。主要的乡土美术实物载体包括保留和蕴藏完好的族群绘画、工艺、建筑、雕塑、面塑、面具、剪纸、刺绣印染、木版画以及皮影等。受地域性和种群差异影响,乡土美术特点呈现出明显的零散性。
(二)乡土美术的发展
乡土美术一词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年代初。易英认为,乡土美术的真正起点应以 1980 年陈丹青《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父亲》的展出为标志,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和现象,与其他艺术及文化形式参与了中国社会的文艺变迁和变革。作为思潮的乡土美术与都市美术相对应产生。虽然乡土美术的概念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它作为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造活动的产物,是具有本土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
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将美术学科从技能学科提升到具有人文性质的独立学科,拓展了美术学科的内容和范畴,为美术适应现代化教育增添新元素,必然要求知识积累的多样化,而知识积累的多样化主要是通过美术学科结构合理化来体现的。乡土美术作为具有典型人文学科特征的美术内容,是构建美术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首先,民间美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艺术来源于民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格言,艺术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发展基础是漫长的社会生活变迁,根植于中国深远历史民俗文化变迁中,原生艺术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创造出使用价值和审美功能并存的现代美术形式。
美术教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联系。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乡土美术在不断被重构中,也有了与 20 世纪 80 年代全然不同的文化含义。总之,乡土美术的发展是顺应现代美术的发展,对于美术作品的创作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纸笔工具。
二、乡土美术教育的兴起
生活即教育。丰富多样的生活为各项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美术教育形式自此开始有了与传统师徒传授制不同的学校美术教育。自我国美术教育产生以来,美术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和要求都是由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也就是说,学校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大纲都是按照统一的美术教育标准制定的。乡土美术教育最早在美术教育中的形态是手工,就是手工艺、民间工艺,也是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第一个乡土美术内容。自此以后,地方学校就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也逐渐成为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乡土美术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具有一定的认同感,让学生自觉产生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加强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抢救;通过乡土美术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也能让乡土美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乡土美术走出乡村、进入市场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能促进乡土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能提高乡土美术创作者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乡土美术教育的兴起,是乡土文化发展的开始。
三、乡土美术课程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美术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合适的素材,在原有美术教育基础上,其教育价值逐渐得以凸显,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丰富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任务。乡土美术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到美术教育中,对丰富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学生美术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成就现代美术教育的一道风景线。
乡土美术课程出现在现代美术教学中,除了丰富现代美术教学之外,还为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源。从客观的现象来看,无论是学习美术还是学术性的知识,学生对西方的、现代的、新潮的东西学习速度比较快,需要的时间也比较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非常的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要重新回归与传统文化中。尤其对于美术艺术而言,更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等,都需要充分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是深入民族的文化,越能在国际中体现其价值。而乡土美术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乡土美术课程出现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价值。
(一)乡土美术课程可以丰富地方院校美术教学资源
乡土美术包括的内容丰富多彩,将乡土美术引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让传统美术教学变得精彩纷呈。举例而言,将皮影、剪纸以及雕刻等乡土美术艺术代入到美术教学课堂中,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美术课堂中以绘画为中心的美术教学内容,打破固有的美术课程标准,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现代美术,增加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使得美术教学氛围变得浓厚,培养学生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或者在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里,教师带队让学生以写生的方式去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亲身体验乡土美术文化,感悟独有的民族艺术内涵,增加学生学习现代美术的乐趣,为地方院校普及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也能有力地推动地方乡土美术教育发展。
(二)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纳斯说: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和教育的总目的相一致,而且具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美术教育是美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鉴赏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综合化和多样化,将乡土美术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中,让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促进美术学科的发展,并源源不断地发展出更具有特色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内容有所差异的是乡土美术所选取的素材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而这些常见的生活元素也都体现了当地独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点,可以通过这些原色传播现代美术思想,让原有的美术技能技巧更得以精进。通过乡土美术课程的学习,对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艺术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 乡土美术课程有利于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念
美术课程是发展的课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捕捉灵感与创作激情的艺术课程,融合社会和自然环境特色为一体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正视精神文化形成,并持续从群体劳动中源源不断地改进精神文化,不断地创新,让乡土美术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例如,著名的绘画大师毕加索正是受到非洲当地黑人的原始艺术的启发,才成功创立了立体派绘画。通过此例,可以明显看出民间劳作对美术内容发展的影响,美术理念的创新发展与民间艺术密不可分。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入乡土美术课程,有助于学生突破美术思维局限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美术束缚,以变形、夸张的形式塑造更多的美术形象,创造出新时期美术之美,多个角度展现现代美术的魅力。对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美术之美的展示表达情感,在作品中蕴含情感,借作品传递情感,让美术成为展现其情感的重要方法。
(四)乡土美术课程是顺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学相对来说,启发性与灵活性比较强,乡土美术课程正是符合这一教育标准,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现代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美术教育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的责任,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知识教育,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等典型表现添加进教材中,是顺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乡土美术经过历史积淀,门类和内涵已经十分丰富。按照其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乡土美术课程分类,可以让学生在课程领域中,亲身体验到乡土美术内涵,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底蕴,让每个美术专业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更深更广。再加上现代美术教育要求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综合化,乡土美术课程正是符合这一教育标准,将乡土美术课程加入到美术教育中,有利于美术改革重点的推广和普及,让美术课程设置达到美术教育的目标,顺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 乡土美术课程可以充实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一理念,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设计人类生活各个层次面的综合性学科,乡土美术课程体现了极强的人文学科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宗教情感和哲学思考,因此将其作为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是适应学校美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在经济信息时代下,重拾乡土文化,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在乡土美术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气息和特色文化,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进步。
四、针对乡土美术课程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选用合适的乡土美术教材
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实践课程中,要应用相应的教材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用的乡土美术教材上要多加注意。最好选择能够为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教材,其中,不仅要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还要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所选教材必须适应时代需求、适合本土需要以及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关于教材的内容,在选择时至少要包括:当地书画名家、民间工艺大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乡土艺术作品(剪纸、农民画、启东版画等);综合类艺术作品欣赏(民居、园林、书法篆刻、摄影等)。另外,所选的教材中,其编排以单元式、单课式和单元、单课组合式为主,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更加灵活地进行。此外,所选教材内容应该涉及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经济等多方面,以此有利于从情感、价值观、审美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灵活选用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
乡土美术课程属于美术学科,但同时它需要与其他学科结合、与社会现实结合,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体验、理解乡土美术。教师在讲授乡土美术课中要开拓思路,利用乡土自然资源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活动。同时,注重设计教学方案,以主题单元教学的方式或整合内容,让学生一步一步、稳步扎实地学习乡土文化和美术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互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纠正教学中的错误。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学资源;重置与整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素质教育也得到更大的推广和普及。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得新模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化音乐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探索音乐教育的时间过程。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音乐教学资源重置及整合的策略。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对音乐课并不重视,部分学校将音乐课设置为选修课程。根本没有意识到音乐课程的价值,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做不到合理、科学的安排。
2、单一的教学手段
在我国音乐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讲解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听讲和课本内容,简单的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境。这样根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任务。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知识了解作品表面,根本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含义,进而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3、音乐教师的综合水平和素质不足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绝地教学质量的好坏。但是当前很多高校音乐师资力量薄弱,根本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4、学校不够重视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忽视音乐教学。音乐教育硬件设施配备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同时音乐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可是学校往往为了节约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很少开展或者就不开展。这样对于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音乐教学资源重置与整合
1、明确素质教育目标,重新定位音乐教学资源
1)根据大学生的审美特点和兴趣,结合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的媒介产生,颠覆了传统的交流模式,诞生了新媒体概念。同时人们对媒体的利用也多元化、深层次起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注程度日益重视,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将媒体与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平台收集、积累、整理和融合教育资源。教师、学生都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查找各种资料,最大限度的扩充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更多的乐趣。凡是都有两面性,媒体教育资源在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筛选出最优价值的资源,正确而科学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在选择教育资源时要符合大学生兴趣和审美观,在传授基础音乐知识的同时,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大学生自身特色的音乐审美观。2)发现和挖掘音乐教育资源的来源,深入到生活中去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课本和网络并不是获取音乐的全部途径。将音乐生活化,走进生活,重新思考音乐的来源,体验音乐教学的真正价值。音乐是带给人们换了的,好的音乐是可以被任何阶层所接受的,它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教师在重置和整合音乐资源的过程中,要深度理解音乐概念,将实际生活中的音乐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农村,走进社区。用心聆听乡土音乐,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古朴民谣等民俗音乐搬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到最实在的音乐,这是教学实践最直接的目的。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大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在我国教师的普遍认知里,教学资源是指音乐教学材料或者音乐教学视频,但是其实人的因素尤其是学生因素是最重要的资源。大学生是高校音乐学习的主体,是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是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日趋成熟。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喜爱和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同时他们紧跟时代潮流,对新型的音乐比较有求知欲和创造力。同时,学生也会想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对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作出正确的指导,不断地提升音乐教学效果,进而充分整合学生资源。
2、发挥教师队伍正能量,整合教师队伍资源
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业务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高校音乐教学资源中,音乐教师是第一资源,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教师资源的现状是教师资源匮乏,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积极性低。作为一年月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音乐专业知识,深层次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带领学生解读音乐的文化性和生活性,减少师生间的隔阂,拉近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时代潮流,了解当下音乐发展的趋势,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经验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保障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严把音乐教师的资质观是发挥音乐教师正能量的关键。2)转变传统的教学,秉承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水平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教师的行为和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专业的音乐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专业乐理知识,了解音乐文化,可以将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作品融合起来,从而准确分析中外音乐作品的背景、情感因素、音乐特征和文化内涵等。为了更好地教学,音乐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可以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必须搞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热爱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学习和情感交流,对于学生要一视同仁,多一份鼓励和支持,发挥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音乐教学课堂的主体。3)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师生互动,提高教师的素质。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动听的音乐和传统音乐美的力量,幽默的授课方式,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传授音乐知识,还应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音乐鉴赏力和辨别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得道德情感、文化积淀和正确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音乐文化素质。教师要意识到高校音乐课堂必须建立在情感和道德基础。高校音乐教学要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理念,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将自身定位为音乐教学的引导者,将学生摆在音乐教学的主置,以人性化教育为基础,灵活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面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3、丰富和创新高校音乐教学方式
1)积极开展文艺汇演,增加实践活动。将音乐回归到生活中去,是音乐教学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教师可以联系当地的文化馆,社区文化站,定期为他们带去文艺汇演,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基层,寻找民间的音乐素材,向长辈、民间艺人身上学到大量的民间小调、地方戏曲等,将我国民间艺术传承下去。2)开发挖掘音乐教学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组一个与音乐相关的命题。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查询、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3)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可以将一些有争议的音乐知识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且让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支撑的依据,并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性。4)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增加教学资源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早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现在很多高校也加大了网络设备的配置,很多地方都有线网络的端口,无线网络的覆盖面也特别大,学生都将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音乐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教学,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化,以此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挖掘校外音乐教学资源,借助音乐宣扬素质教育精神
1)注重交流沟通,使教育多样化。音乐是全球的,哪怕是语言不通,通过音乐也可以进行情感的交流。在每个大学校校园都有和音乐相关的社团,每个社团中成员的音乐风格也是大不一样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定期进行与其他高校的社团进行交流。通过高校之间音乐人才的交流与切磋,学生可以见识到更多的音乐类型和音乐文化,有利于加强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能够推动音乐人才的培养,加速音乐教育的共同发展。此外,学校可以聘请知名的音乐专家学着在校内设立讲座,通过他们的讲解,引导学生更加全面了解音乐,完善音乐体系。2)增加音乐实践活动的量,锻炼学生音乐能力。音乐来源于生活,也要为生活服务。学生学好音乐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将音乐融入到生活中去,增加生活的多样性。想要将音乐更好地生活化,前提就是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什么样的音乐可以被打击所喜欢及接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学校现有资料了解当地的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等,了解人们对音乐喜好的侧重点。也可以了解当地是否定期都会开展文艺活动,需要哪方面的才艺,是否可以提供给高校学生经常参加文艺演出的机会,这样通过实际的现场表演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恩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能力,同时积累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3)学习乡土音乐资源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发展千年,音乐也伴随至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师。可以查询资料,或者直接深入到当地进行地方戏和民歌的了解和学习。但是在我国这种乡土音乐都面临将要失传的困境,这也是我国音乐教学需要解决的。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音乐资源带到课堂,使学生加以学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出稀有的地方音乐人才,对于民间音乐资源能起到良好的传承作用,这些音乐资源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华将得到弘扬。4)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学更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单纯知识讲授不能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因此教师探索和开发新的教育方式,从不同的方面加大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微信、报纸、新媒体已经开始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中去,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介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新媒介收集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资源,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学习,掌握音乐知识与技巧,紧跟当下音乐发展的新潮流。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知识化的发展,如何更好地综合利用资源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的质量。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思维方式,重视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转变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坚持素质教育,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自身的学习,紧跟时代潮流,以高等教育规律为基础,重置教学资源,利用优势资源,将资源利用做到极致,进一步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充满热情,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做出扎实的贡献。
作者:刘佳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