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循环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

1循环经济的产生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不得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在生产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对消费群体而言,应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对消费而言,应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

(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美国著名的杜邦化学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把企业作为试验循环经济的实验室,把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运用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之中,通过放弃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和原料,采用高产率、低副产品、低废物排放的技术,以及回收利用副产品和废弃物的新工艺,仅5年时间就使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70%。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尽管“零排放”对企业来说是困难的,但那是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目标。

(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所倡导的工业生态系统,要求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后,由于产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如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消费生命周期为8~10年,计算机为3~5年等,这就意味着目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尤其是那些一次性用品,如包装盒、饮料罐、食品袋、电池等,用毕即丢,每时每刻都在污染环境。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因此较早地重视并建立了废弃物分类回收的社会网络体系,使日本包装废弃物回收率高达88.9%,废旧家电的回收率达到50%以上。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4.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从经济角度看,废物利用也取得了成功,目前废物利用年产值400亿欧元,就业人数达24万人;废物处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就业发展动力。日本2000年召开了第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多项环保法规,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在环保技术和产业上迈上了新台阶。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辽宁、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5.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5.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200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仅列世界第28位,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5.3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还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5.4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物资源化,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消费资源减量化的难度很大,造成企业资源再利用的社会环节不健全,提高了“循环”的财务成本。比如垃圾分类设施在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随意乱扔垃圾,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

6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6.1制定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四川省一些大型企业在生产中已经引入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但规模小、层次低、影响面窄。因此,应当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根据四川省的建设纲要,按照地域和产业特点,在全省建立若干个循环经济圈:在长江流域建设以能源、煤、建材粉灰的综合利用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在重庆、宜宾等沿江城市建设以化工、冶金、建材和城市污水处理等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以峨嵋山、黄龙、九寨沟为核心,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循环经济圈;依托成都的科技优势,以成都为核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循环经济圈。

6.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6.3强化政策导向

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排污收费,通过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环保、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资源调剂的信息平台,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6.4加强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

充分依托本省的一批国家级研究、设计单位和高校的技术力量,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开展攻关,解决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矿山尾渣、化工生产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互补技术,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予以必要的扶持。

参考文献

1孟赤兵.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中国经济

Multinational Company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bstract: thesis major discuss follow subjects: multinational company direct; world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investment in china; the direct investment contribute to china economy.

Key words: multinational company; direct investment; china economy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性大,可带动技术出口和管理知识的转移,以及参与对的管理与投资等。跨国公司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可以实行不同的方式。第一种直接投资是以参与经营为目的,收买外国企业或收购其股权,并派出人员实际参与经营管理。但是取得控股权并不是直接投资的唯一特征。另一种直接投资是对外发放许可证和缔结技术协定形式,拥有技术和商标所有权的公司,经常通过发放许可证给被投资国企业参与国际经营活动。许可证协议有许多不同类型,许可证协议有独占的非独占的,其期限有长也有短,发放许可证取得报酬的也不同,可以一次付清,也可以在特定的期限内按销售额一定的百分比收费,作为发放许可证的企业,它力求在协议期间保障自己对技术实现一定形式的控制,其具体方法包括从协议中列入有关就市场的专门条款,或者从领取许可证的企业那拥有一定的股权,而这种占有股权的方式就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范畴。

在中国有些跨国公司只是出资金出技术的一部分,并不占合营企业的控股权,但是派出人员参与经营管理,所以应该认为这是直接投资。有些企业只是以其技术专利,或其商标等无形资产参与合营,在中国最大股份为不超过25%。如的X尼在中国内地只是以其商标投资大中国内地的企业,并派出人员参与监督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法(如是否雇佣童工等违反劳动法这样细的事情进行监督,以免损害的X尼产品在儿童世界的声誉),这虽然看起来像是许可证贸易,因为的X尼并不是生产企业的股东,但是其真正参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所以这也是真接投资的一种形式。

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和中国的引进外资

现在我们所处的世界经济体系是以完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为主导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商品和资本可以自由流通,劳务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自由流动(劳务的自由流动主要是只能从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流动,而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受到限制。)各国的利率,汇率和股价都紧密地互相连动。这个体系对资本非常有利,让资本可以自由地向报酬率最高的地方流动,进一步造成全球资本市场的迅速成长,结果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资本循环体系,资本被位于中心的七个国的和资本市场所吸住,然后以借贷和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方式,被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等方式供应给这七大工业国为代表的以外的边陲市场,只要这个资本循环体系维持运作,就可以凌驾其它的力量,资本将会带来很多益处,不只是产能的增加,而且是生产方法和其它新发明的改善。不只是财富的增加,而且是经济的综合,因此各国无不全力吸引并设法留住外资,并使吸引外资的目标优于其它的社会目标。

全球的市场经济体系有中心和边陲之分,中心提供资本,边陲使用资本,中心和边陲之间进行生产、消费、商品及劳务的交换,对于边陲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心的东京、纽约、伦敦等金融货币市场筹集到资金,国际金融财团是否愿意将资金投向该发展中国家,有几项指标是很重要的,第一就是该国的负债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重,每年必须偿还外债的本息占出口的比重,该国的外汇储备额等。我国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的内债有几仟亿人民币,外债有一仟多亿美元,但我国的进出口基本平衡,但最关键的是我国有几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且这个数额还在不断增长,而我国的进出口的外汇收支基本平衡,那么这几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哪里来,这主要就是来自每年几百多亿美元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这每年几百多亿美元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全球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巨型的循环系统,通过世界著名的股票、债券市场,把资本吸向中心,然后再向边陲分配,而主权国家在这个体系中像是一个活门,当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在扩张时,活门可以打开,当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在紧缩时,活门可以关闭,限制资本的流出,一般来说,我国的外汇管制制度,对跨国公司汇出外汇的审查政策,对限制外汇资金的不正常流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国际收支中,贸易帐和资本帐的平衡也很重要,贸易帐的国际收支赤字可以通过资本帐的盈余来抵消。我国的贸易帐收支基本平衡,而资本帐不断盈余,所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

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国民宏观经济的贡献

在我国到为止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如下的产业领域。①垄断竞争型的行业,主要是家用电器、机械制造业、高农业、食品行业等工业制造业和饮食服务业等,也有一些分布在商业零售企业和物流运输行业。②房地产和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如公路建设,桥梁建设,港口码头和电厂建设的项目。

中国每年吸引外资在几百亿美元以上的规模,是世界上第二大外资引入国,每年给国民经济以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的积累总是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因此资本的有机构成实际上是不断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断扩大的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例逐渐增大,可变资本的比例逐渐缩小,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不变资本表现为生产资料的购买,可变资本表现为劳动力的支出,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然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的优先增长,反映在我国引进外资上就是跨国公司直接投入到中国内地的资本用于不变资本开支,即机器设备等的支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用于可变资本支出,即劳动力方面的支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尽管用于可变资本支出的绝对量是增长的)。这个过程表现为,当跨国公司将资本第一次直接投资于中国内地用于直接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业时,所用的机器设备投资和用于劳动力投资所占的比例,相对不高,即刚开始时是劳动力密集行业,但是由于跨国公司们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加剧,于是跨国公司们在中国市场的第二期投资时,只好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投资,这样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好,劳动效率更高,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不变资本在投资中的比重上升,在第三期投资中,将会使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于是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再次上升,这个过程反映在我国吸引外资过程,刚开始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然后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不断地技术更新,在追加投资中,使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不变资本的支出不断增加,于是开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型。这表现在我国社会宏观经济条件下就是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生产资料的科技含量不断扩大,社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中,用于包含更高技术的先进机器设备为代表的生产资料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西方经济学的加速-乘数原理告诉我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投资,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跨国公司每年对中国内地的几百亿美元以上的直接投资必将对我国的内需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跨国公司大量的新一轮的技术更新的机器设备支出的投入,使投入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通过乘数原理,产生新一轮的连锁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为了满足这新一轮的需求,通过加速原理,导致了对生产资料等的更大需求,这表现为跨国公司在以后的投资中,跨国公司再会投入更先进的机器设备,导致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支出中,用于机器设备的投资优先增长,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加大,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1]吴能全《广东三资绩效》中山大学出版社

[2](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杨《跨国企业学》经济出版社

[3](英)J。H。塔格特M。C麦克德莫特《国际商务》中信出版社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现状路径

一、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目前还仅仅局限在最高的领导层、少数部门、少数地方、少数人的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一个大气候。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多数指标却呈现出反向的增长:环境污染加剧,“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我国七大江河水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资源危机凸显,资源紧缺,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常年缺水,且资源利用率低、消耗快;生态安全日益严峻,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已经严重打破自然界本身的循环,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末端治理,是一切从人类的利益出发,并不顾及对其他物种的危害,其缺陷表现为:末端治理需要较大的投资,运行费用高,建设周期长,并且污染治理与经济收益相矛盾;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低,可以收回利用的原材料被排放,加重了资源浪费与环境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不规范,忽视了环境容量,只注重排放浓度的控制。另外,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是将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仍然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资源供应枯竭,最终将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2.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似乎计划经济体制在起作用。这种认识存在着片面性。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宏观调控作用的非对称性,即宏观政策存在一定的盲区,这是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只有在以单一计划配置资源的传统经济体制下,排除市场的作用,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才能在政府的严格计划下进行,并且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第一,政府必须拥有十分健全的信息储备系统;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要基本一致;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决策队伍,而这种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却是难以实现的,这就必然导致宏观政策失效,从而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的产生。第二,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经济越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便越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处在自由竞争的状态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起着主导作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非对称性问题,也就是市场的作用存在盲区,单纯靠市场的作用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即对于环境污染、废弃物的处理,不受到市场的约束。因此,必须通过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严格的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加载到企业成本中去,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体制

1.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产业市场,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发展环境产业市场,关键是充分利用环境产业的成本――效益型驱动体制;社会大众对更高生活质量追求而形成的消费需求驱动机制。将“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扩充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市场;二是生产活动源头无废或少废产业市场;三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多元化经营市场,包括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和可再生资源再加工和综合利用市场,以及垃圾末端处置和能源转化市场;四是相关科技产品市场。

2.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完善其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可见,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一是研究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间生态链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二是节约能耗和物耗,污染或无污染工艺,包括清洁生产工艺;三是开发各类预测模型,以确定经济效益与循环率、资源再生费用;以及产品价格等因素之间的联系程度;四是降低材料的浪费,研究新材料以替代有毒材料和污染材料;五是开发资源再生技术,特别是废家电、废电池、废电脑及废灯管等特种废物的再生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理论经济和科技。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得到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正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并向其展示我们的成果,彼此联合起来,为人类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为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环境贸易,追踪并学习其先进理念和科技。

三、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几条有效路径

1.首先,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在经济、管理、环境专业高等教育中,设置循环经济相关课程;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在生活中优先使用和采购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为这些产品培养稳定市场。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国民必须履行循环社会的义务,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法律、法规和制度作保障。西方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走在世界前列,其中美国颁布并付诸实施的《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和《家电循环法》、《建设循环法》和《汽车循环法》等法律法规,促进了人们在生产、消费、流通、废弃整个过程中对物资的有效利用,限制了资源浪费,减轻了生态环境的负担,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有关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法规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里程碑。今后,要尽快制定相应的《国家绿色消费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律,制定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

2.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扭转防治思路的重要途径。从废弃物的循环和回收再利用可大大减少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来看,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其主要是转变生产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基本措施。我国长期不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度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愈来愈不容忽视,再加上经济、科技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生态压力,遏止环境恶化,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刻不容缓。

3.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革现行传统的GDP统计方法,建立以生态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绿色GDP核算体系,这样,才能正确地了解发展的成果,对政策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目前,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成为人们判断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经济成绩的最主要依据。但这种GDP没有扣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损耗所造成的损失,使得人们难以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变动的情况进行科学全面的估量,甚至会无视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损耗的存在。绿色GDP占传统GDP的比重越大,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4.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环保产业是循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是国民经济和就业岗位新的强劲增长点。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增加废弃物的回收、资源化和再生利用环节,更是要带动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或者说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环保产业对于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曹凤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必要选择》,选于《环境决策背景》

[3]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载于《自然资源学报》,1995年第3期

[4]吕国平:《新资源观》载于《资源・产业》2000年第9期

[5]冯之浚等:《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互动循环体系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融资难问题长期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担保行业快速成长。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在政府扶持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402家,在保余额总计19120亿元,其中融资性担保16547亿元。然而担保业是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存在着较强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同时兼具公共服务功能。近几年来,部分担保公司铤而走险,违规操作,致使出现资金链断裂,影响到市场的健康运行。

二、我国担保业监管现状

从我国的担保业监管现状来看,担保公司具有金融性,担保产品又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我国现有的法律难以对它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位,也给其有效监管带来了不便。

2009年2月3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了我国金融担保公司的监管主体,将对金融担保公司的监管权力交给了地方政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担保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监管、权责不明的状况,有的省市指定金融局负责监管融资担保机构,有的省市指定工信委,有的指定发改委。

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对担保公司已颁布了不少规范性文件。然而,第一,我国现有的监管法律法规过于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担保公司监管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基本来自于国务院各部委,制定主体多样,其他的监管规则或标准通常是分散在不同文件当中,没有制定专门的、系统化的监管规则。第二,现有的监管法律法规内容不全面、不具体,无法对担保公司的活动进行有效监管。有关金融担保公司的准入标准、日常风险管理以及市场退出等内容都缺乏具体明确且统一的规定。

基于此,有必要提高我国担保业监管有效性,防范担保风险,帮助担保业健康发展,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制。

三、提高融资性担保业监管有效性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的担保监管有效系统包括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目标、监管效果、监管法规。

(一)监管主体

在目前担保业监管主体缺位的情况下,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效能,能促进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对政府监管人员进行融资性担保专题监管培训、统计制度培训等、指导监管部门做好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对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高管人员培训,提升融资性担保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监管水平。地方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监管组织机制,加强人员、经费的有效配置,加快推进建设监管信息系统,建立日常持续有效的监管模式,完善监管手段,利用评级系统对不同经营状况的担保机构区别监管,促进优胜劣汰,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和强制力。

(二)监管客体

在融资担保的市场中,担保机构不是孤立的个体,作为监管者也应考虑到其他参与人的利益和担保公司利益的平衡,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尽可能地考虑各项因素。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中心企业服务,担保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自身收益得不到保证,就无法扶持中小企业了。担保费是担保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担保行业的担保额只能按照注册资金放大10倍,1亿元注册资金可以有10亿元的担保额,但是现在大型担保公司大都是放大8倍左右,小型担保公司在5倍左右。大型担保公司放大8倍担保,收费3.5%,1亿元每年顶多有28%的毛利,再扣除员工等成本、风险代偿和坏账损失,利润不到10%。仅靠担保服务收入是不足以支撑一个民营担保机构的良性运作。为了生存,就有了挪用客户保证金、占用客户贷款资金和自营高利贷等“灰色地带”的存在。一部分合规经营的担保公司为减少代偿的损失,利用反担保措施分散风险,过多的反担保要求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增大。在担保公司、中小企业、银行三者之中,银行的实力最强,处于主动地位。担保公司介入银企信贷后,一旦企业不能还款,银行损失减轻了。由于两者地位的差异,银行往往对担保公司提出苛刻的条件,担保机构要承担100%的贷款损失风险,进一步加剧了担保公司风险与收益的不平衡,增加了违规的诱惑。

(三)监管目标体系

目标是评价担保业监管是否有效的前提。确立证券市场监管目标,也是提高担保监管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担保监管作为政府规制的手段,帮助担保公司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支持“三农”,维护信用担保系统的稳健运行,保护消费者利益等都是监管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担保监管的终极目标是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促进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的进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担保监管的中间目标是维持一个健康的担保业环境,主要包括稳定性、效率性、公平性。融资性担保行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监管,存在机构规模小、资本不实、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一些担保机构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等活动,严重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担保业的监管应以稳定作为基础,防范担保业的风险,只有保证稳定的担保市场,才能实现上述终极目标和提高担保业的效率。担保业作为服务性行业,监管机构要促进担保机构的竞争和活力,满足多层次、多领域、差别化的融资担保需求。公平性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处理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银行之间的利益冲突。担保监管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同情况下的侧重和实现路径,是监管者依据具体情况进行的差异化监管。

(四)监管法律法规

增强担保监管有效性,需要有完整的担保机构监管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一部完善的法律是监管强制力重要体现。提高监管有效性,最大化各方参与人的利益,实现监管者与参与者的共赢。监管是指运用法律手段来实现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的行为,因而担保监管体制和法律制度是监管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因此,应把制定专门的担保法律作为法律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融资担保机构创造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保障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五)监管措施

对担保业的监管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审查审批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监督检查手段跟踪担保公司经营状况,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电子系统,实现监管的信息化,对于潜在风险及时预警。监管部门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如会计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一起来提高监管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基于上述分析,在措施的实施上需要加大规制的强制力,对违规者必须严厉的惩罚,阻止违规者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违规的企图。

(六)监管效果

对于担保业监管的效果的评价,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担保业监管收益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指标来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衡量监管效果的标准主要有:融资性担保代偿率,损失率,融资性担保贷款不良率,准备金余额,担保责任拨备覆盖率,担保责任拨备率和案件发生比例等。对担保业监管成本的评价中,包括监管者承担的直接成本,包括监管人员的工资、机构建设等行政预算支出、执行成本。监管还会带来间接成本,监管导致的效率损失和道德风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担保监管是一个系统。担保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监管也要在动态中跟进。监管主体制定担保监管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执行贯彻整个监管流程。监管主体确定监管的目标,担保监管的起点是明确目标,根据监管效果评价体系来对当前担保市场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做出决策,根据法律法规,采取具体措施。担保市场的活动再反馈回监管效果评价体系,传达给监管主体。由此,监管双方互动,不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薛菁,侯敬雯.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参与主体利益冲突与均衡分析[J].商业研究,2012(6).

[2]陈革章,季建奎.构建以再担保为核心的担保监管体系.金融理论与实践[J].2006(8).

[3]李毅,向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信用担保缺失研究.金融研究[J].2008(12).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 自然资源 危机 可持续发展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0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24-01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状况不乐观: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地域分布的空间差异大,组合错位,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利用配置不甚合理;自然资源质量差别悬殊,低质资源比重较大,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大多数分布于不易开采地区,呆滞资源较多,开发投资大[1]。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涉及国计民生的淡水、耕地、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供应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分析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危机并提出对策建议是当务之急。

1 当今中国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危机

1.1 淡水资源不足,用水短缺程度加剧

我国属于多水患型国家且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少,水资源利用面临着四大问题:一是水旱灾害频繁,并有加重趋势;二是自然生态脆弱,易造成水土流失;三是水体污染严重,降低水资源利用的功能;四是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待完善。据研究,到2030年水资源的形势极其严峻,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下降到1760 m3,中国将整体进入用水紧张的国家行列。

1.2 耕地资源紧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低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用地规模不断增大,非农建设占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等原因致使耕地减少过多过快。当前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耕地资源减少,土地利用不合理;二是耕地质量下降,资源利用可持续性低;三是土地耕种经济效益差,集约化程度低;四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利用难度大;五是农村外延扩大,“空心村”浪费耕地资源。

1.3 能源消费形势严峻

当前能源消费面临着多种严峻形势。一是能源消费逐年增长;二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中国各种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资源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对环境的污染大,从而决定了该结构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也体现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性(图1)。三是能源使用效率低,消费大量能源所带来的产值不高。

1.4 大宗矿产品资源利用形式紧张

我国重要矿产品的总体产量保持增长态势,供应能力不断提升,但是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由于中国钢铁、铜、石油等大宗矿产品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每年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的旺盛需求。我国利用国外资源的方式还相对单一,大多数是以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在国外投资开发资源、有控制权的份额矿产品占进口量的比例相对较低,使重要资源和战略资源受制于人,增加能源利用风险的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2 中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我国应坚持走可持续开发与利用资源的道路。以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促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致力于构建中国国土空间的“三大战略格局”,即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2],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国民经济发展区域推动中心,形成主体功能区,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2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建立新型资源观

要维持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应对自然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在整个循环体系中的综合利用及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新型资源观,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转化效率,发掘自然资源内在潜力以及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要加强管理,遏制浪费,扩大宣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每个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3 加强资源创新的技术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缓解供求矛盾

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项目的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要将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高效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要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和利用率,切实改变粗放型生产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资源的综合研究,开发新能源,降低资源的物质与能量损耗,提高产出率。

2.4 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庞大的资源消耗量,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增强资源保障持续性。同时要加大对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降低煤炭等传统高碳能源的消费数量,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积极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把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资金技术密集且能耗小的产业上,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2.5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3]首先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的探索与思考。其次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保护好资源和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 结语

要全面认识中国的自然资源,既要看到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占有量严重短缺的一面。因此,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积极探索新资源,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循环发展的经济道路。保护好生态环境,切实解决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着力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刘成武,黄利民.资源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