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英语教育;人文精神;培养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也是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种时代,社会上的职业定性将逐渐趋于模糊,人们职业选择将呈现多元化,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多次转换社会岗位和社会角色的趋势将会加剧。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授以文理多种学科的广博知识,拓宽其知识面,优化其知识结构,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为会生存、善学习、敢创造的复合型和综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科学教育可以在受教育者的一生中产生功用。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根据中西人文精神的传统阐释,可将人文精神进一步细化理解为:第一,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品格;第三,当代人文精神重视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
英语是一门学科,但它更是一门语言。所以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地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而应作为一门语言来教学,体现语言中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要注重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也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所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英语教育函括道德、人文、语言、文化等方面。
针对英语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倡导新世纪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呼声愈来愈高。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关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如何才能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呢?
(一)体现英语教师的人文关怀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无论进行何种教育,观念是先导,而教育者是观念的承载者。 因此要增强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必须从教师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正确观念入手,否则就不可能有切中要害的措施,也不可能有“真刀实枪”的实效。一个受过真正教育的人,绝不仅仅是一个学富五斗的饱学之士,更应该是一个在生活情趣、思想品质、胸怀气度、理想抱负、价值判断等方面都健全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人。概而言之,以人为本的教育旨在全面关怀人的成长,培养真正的人、完整的人。
2.提高英语教师人文修养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和主导,决定了他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年龄愈小这种影响力愈大。因此,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心理素质,注重人际和谐以及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义务和权利等。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挖掘课本教材的人文内涵
英语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材料。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祖国,了解世界,了解人类,唤起对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努力奋斗,为国争光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外的使此二者发生联系的媒体都是教育媒介,在这里主要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方法等。以英语课本内容为例,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因素,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全部过程之中。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于课堂教育中意义非凡。特别是学习长达数年之久的英语学科,它“实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与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进行倾心的精神交流,使受到基本的道德意识、人格精神、人生理想、处世之情直至生存意识等的教育,从而学会认识社会、现实、人生,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培养既有不屈传统和权威的个性,又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敏锐。
(三)开发校园英语环境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职
总理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并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技之长在手,作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人文精神素养则相对匮乏。夏宝龙书记在2015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富有人文精神,高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地方,大学生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人群,最关键的就在于人文精神”。正如著名教育家杨淑子所说:“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而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当前高职院校尤其是工科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人文价值观迷失,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在工科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必须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重视起来,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有技能、有修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本文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该校的一些经验做法来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人文情怀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正如著名科学家严济教授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讲课是一种科学的演说,教学是一门表现艺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也要掌握教学的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老师在上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不能生搬硬套,以免出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类的笑话。同样的,大学生人文情怀的激发跟教师上课教学方法和课堂内容关系也很大。为进一步激发同学们人文情怀,我校以思政课为平台,有机融入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积极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人文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这些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更加“立体化”,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尤其以晚会形式开展教育,晚会是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下,结合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而产生的。整台晚会的创意、筹划、组织、出演均由师生合作完成,通过师生自主原创的节目设计以及思政课堂作业的舞台呈现,生动地映射出思政课堂的教学创新活动和成果。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人文精神沃土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可见它在人才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这个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那么我们的道德教诲――要爱护生物和美好的事物,要做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人等等,都会成空洞无用的词句”。因此构建切实可行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构建以大型文艺团体为基础的文化平台,通过团体的氛围影响学生。例如我校的南岸茶社,通过茶社活动的举办,使一大批学生受到艺术熏陶,辐射面广。第二,充分挖掘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即时”教育。我校公共账号“机电青年”就是很好的一个宣传平台,日常的正能量的事件都会及时推送,让同学们第一时间感受到身边的人文光辉。第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社团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非上课时间,校园广播里播放经典音乐,既给单调的校园环境增添了色彩,又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同时利用“双休日课程”平台,在周末时间给一些同学进行人文素养培育。每个学期学校都开展品种丰富多样的双休日套餐,例如中外影视经典赏析、书法指导、茶文化课、国学经典著作导读等旨在增强同学们人文素养的课程,通过一种愉快的上课方式灌输人文精神,提高同学的人文素养。
三、实践上课互相结合,共同铸就人文光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高职院校正在大力研究和推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首先,我校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指导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关注,同学们可以将实习期间的实习记录写在微信里,指导教师可以观看进行评语。指导教师每人一个记录本,在同实习同学交流的时候,都会做好详细的记录,针对同学们的疑惑给予详细回答。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且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都有重要帮助。其次,学校每年都组织大一新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学校侧重引导学生深入到偏远地区,去了解国情、民情,去感受特色风土人情,去锻炼意志和品质,去增强自己的人文情怀。我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根据自身学院特色开展活动,在帮孤助残、环境保护、社会调查、家电维修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受到了实践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多学实践团队受到了当地媒体的报道。总之,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个性得以释放,同时摆脱了“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氛围”,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了国情、省情和民情,让他们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
四、教师注重自身提升,做好人文精神导师
作为教师首先就是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魅力去感化学生,去熏陶学生。如何提高自身魅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做好学生的人文精神导师。
首先,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文史哲和美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学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来赢得学生的认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我校每年会进行优秀教师、“潜心教学奖”等各种优秀教师评选项目,通过这些奖项的评选去几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其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境界。我校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指导育人工作的口号,就是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增强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优点。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校某系提出了“人人都有闪光点”的学生工作口号,在教学中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善于自省。“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自己就要做好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起到模范作用。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90
目前我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是高等教育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却难以实现。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桎梏,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各类教育中实用主义严重,特别是培养合格技术工人,蓝领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更是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实训课程排满了学生的课表,而语文等文史类课程日趋边缘化。反观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往往又是基础知识十分匮乏的初高中毕业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都十分有限,如何将他们培养成真正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人文精神的培养必不可少。职业教育不能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语文课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发挥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中“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中职教育应该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在开展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还必须放到重要位置。要努力做到以人文教育促进专业技能教育,达到培养具有较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但中职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人文教育在当前中职教育中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一是重技能的培养模式导致语文等人文学科得不到重视,语文课教学课时十分有限;二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文化基础课程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并非专业课程不重视,认为语文水平的高低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没有直接影响,语文课在学生那里得不到重视;三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偏重教授实用性强的知识,习惯进行知识的灌输,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到位。以上这一系列原因就造成了当前的学生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不高,理想信念缺失,法律意识淡漠,以至于人文精神在当前也就无从谈起。
2 何为人文精神及人文精神的作用
人文精神是存在于我们人类内心,是对自我关怀,具体表现在对自身尊严、价值、命运的关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及追求,对人类文明遗留下来的各种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珍视,对自我能实现完美人格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期待。人类被誉为万物之灵,也在于我们珍视人文,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都有着自己最珍贵的人文财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不仅仅是精神文明的象征,也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至关重,它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纽带,也是激励这个国家和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反观我们的中职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的教授,更重要在于对学生身心的重塑,特别是在当前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十分普遍,他们的身心健康急需得到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越发重要,健全的人格,完善的身心,无疑对于任何一个人都具有积极作用。
3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中职教育中语文相较于其他课程,是一门尤其能凸显人文精神,启发学生人文意识的学科。同时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语文对于学好专业课程,对于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的提高,对于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也能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不可或缺。而现实情况令人担忧,在教学方面始终是偏重技能的培养,人文精神缺失,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中职毕业生如何能成为民族复兴,振兴民族工业的基石。所以语文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同时有着重要人文教育功能的语文课,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使命。语文作为中职生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人文学科,通过语言文字等知识的传承,让学生的身心受到有益的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达到人文精神所要解决的,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的问题,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与其他人处理好关系,在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学会与周召环境和谐相处。因此,中职教育要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必要。
4 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培育人文精神
4.1 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人文精神
第一,教师必须具有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如何把不利的人口负担变为有利的人力资源,教师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任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文化、有尊严,都要依靠今天教师的辛勤培育。
第二,教师要积极维护教育的公正。实现社会公正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天职,当前社会存在各种不公平现象,但是教育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能为每一个受教育对象提供相对公平的学习环境和向上流动的机会,我们当前所面对的中职学生就是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需要帮助他们改善生存状态,使他们看到通过勤奋学习,实现自己上升的通道。中职教师要在教学中,抛弃应试教育的那种刻板的、唯分数论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
第三,教师要宽容和善待每一个学生。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做到与学生一起感同身受,关心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期待和受挫时的沮丧心情,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去体验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酸甜苦辣,包容他们的错误,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宽容和善待学生,是教育的一种有益方式,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点拨。
4.2 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熏陶学生的身心
我们教学中面对的中职学生基本都会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尽完美的家庭环境、义务教育阶段不适合的教育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加之他们自身素质和修养有限,这样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如虚荣享乐、行为散漫、自制力差、自私偏激、盲目自信或自卑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掘教材中的有益营养,利用语文课程内容相对丰富、表现人物和事件比较多的题材,紧扣课文的语言,挖掘课文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深入体会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和事件所蕴含的意义,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领悟,在对课文的学习中孕育他们的人文精神。比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这一小说时,引导学生辨别是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虚荣心的代价和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物质享受对自己的危害,同时学习主人公敢于担当的精神;讲到余光中的《乡愁》,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乡、对亲人的那一份情感,对父母亲情的认识;再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等古代文学的讲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感受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文明。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从语文课文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人或事物,通过学习课文与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结合,让学生自己产生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的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自我的人文素质。
4.3 发掘语文教学中的道德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很多人看来中职学生是应试教育下淘汰下来的“差生”。这样的学生基本都有着内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等共性特点。在生活和学习中这样的学生又往往不愿多付出,贪图享乐,自己的人生目标模糊,对待学习缺乏动力。有一些学生只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对自己道德和修养的要求。他们在与人相处,尊师重教、礼貌礼节上做得十分不足,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文精神的缺乏。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道德因素,用持之以恒的耳濡目染和感同身受方式地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让课堂所学成为学生自身道德水平提升的推动力,最终经过积累和积淀,成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多选择能启发学生理想、信念和梦想的文章,讲深讲透。讲到孔子、孟子,可以着重向学生讲解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凌然正气。讲到杜甫,可以发扬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情怀,激发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高尚情操。同时教学中还可以多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家人,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引导,使学生对学习有信心,使他们感受到作为未来劳动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更多的理解他人、理解父母、理解社会,逐步激发他们心中的正能量。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学既具有实用语言工具的作用,又承担着播撒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净化身心的作用。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坚持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对中职毕业生作为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才能职业教育领域开辟出人文精神培养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人文精神;价值
实践既是按照对象的本性改造对象的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一种为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人的目的性的自觉能动的活动。人们实践的成功必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人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理念下培养的人是有广博的见识、心智得以启发、有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人,这是需要学生花费许多努力的。这个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对于大学生增强宽厚知识基础,把握技能,对人生有正确领悟,对美形成科学态度都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研究性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一、关注尊重人的意愿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模式或学习过程,这里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领域、跨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仿照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科研能力的学习过程”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价值,弘扬人性与构建人格活动的一种意识。人文精神包括尊重个人自身也包括顾及他人、社会还包括关注人类的一种感悟、态度和准则。教育是培养这种意识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尊重人才能谈得上为人,因而具有尊重人的意愿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人的灌输说教,不顾人的原有想法,这是片面。他们没有看到思政教育的核心就是平等对待人,尊重人的意愿,承认个性差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受教育者才会真正接受教育者的影响与渗透,做出自身的选择与判断。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重要过程。大学生已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而且学校也提供一定的研究条件,他们对基于课堂学习又高于课堂的知识有主动探索研究的欲望,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适宜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空间和其他资源,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有益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环节一般包括: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得出成果课题汇报总结。每一个过程都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满足学生思想、思维的需要。予以他们自由的空间,从选题开始,以学生为本,考虑他们的兴趣与专业,到最后成果的形成,视他们的研究情况形成研究成果方式的多样灵活性。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接受性学习方式学生被动地位,更注重对问题解决的主动探求,这个过程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的意愿,让学生懂得与体会到在此基础上人的主体性能发挥巨大的能量。从而使学生具备这种最基本的关注尊重人的意识与情怀。
二、提供促进发展的条件是培养人文精神最现实的体现
尊重人的意识要在现实条件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研究性学习提供学生发展的条件,使关注人,追求人性的人文精神在提供的条件中得以实现。通识教育既是人性教育,也是全面素质教育,因而这种理念下的教育就应该是最注重对人的发展提供条件的。
1.肯定人的价值、赞扬真正人性和树立正确理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重要内容
人文精神既包括意识基本层次的尊重,也包括高级层次的信念。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精神,这既与社会制度有关,也与社会发展方向有关,人文精神是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阐释和反击与之相左的思潮。思政理论课担负着传播理论的重任,理所当然要对意识形态进行阵地巩固。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高终极关怀的理论,这条主线贯穿于全部理论,并且也是始终如一的目标。因而思政理论课必须培养学生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点正是肯定了学生的能力与价值,让他们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当然并不是完全自由,研究过程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真正得以发挥。学生对这种信任人,肯定人的价值的做法是认同的。
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开展校园或社会调查,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其中,对现实观察和分析,提高思考认识能力,从而选择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研究性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与实践去领悟对人的价值肯定、弘扬人性的价值理念与树立正确理想。虽然多元化文化是存在的,每个人的主体意识不同,但是一些共同的人性之光,是会得到不同时代与国度人的认可。人文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思政理论课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当前要培养大学生弘扬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热爱民族与人类、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精神,肯定人的价值、赞扬真正人性和树立正确理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重要内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一个完全纯粹的而又抽象的理论问题, 是人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必须含有的,有具体的意义与价值。
2.促进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最高体现
通识教育理念在培养“完整的人”方面既指人的知识也包括人的能力与思想,尤其要有丰厚的人文涵养。这种理念与关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认为人的发展最终应当是自由而全面的,在教育中不断提供人自由全面的条件,是真正尊重人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中最高的体现。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单纯规范和转变人的思想,他们忽视了其实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最需要从人性出发,传播科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讲求为人为事的正确道理,提供实践的条件等。思政教育本质追求的是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让人逐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目标实现而言,人要达到目标,能够对人生对社会有真正正确的感悟,要求人有能够发展的条件,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技能。把目标变为现实必须有实践的过程,这些条件能够让其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因而要达到真正的人文精神,必须培养与提供人发展的条件,否则,容易陷入空谈。
从研究性学习本身而言,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特点,在相对宽泛的时间与空间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体。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同专业学生把专业以外的广阔知识整合起来学习;培养表达、批判、写作、协调等能力;把学到的思维方式运用实际分析,不断去思考创新;通过研讨分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这个过程是学生得以发展不可缺少的实践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来看,就是要培养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规范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研究的问题,分析中增强自己思考能力,提高觉悟。这与人的要求发展是相统一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发展,不断使得自身向真善美发展。
3.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反思过去教育基础上,力图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作为手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这对人的潜能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通识教育理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密切相关,创新人才的思维是具有创造性的,并且还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与独特个性,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精神提供精神保障,强调的宽厚基础、整合知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知识结构,强调的能力方法也有助于启发创新思维。通识教育理念下采取的研究性学习从对创新人才培养来体现人文关怀也有重要价值。
从大学精神而言,创新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大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也是人自身的迫切需要。而且,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具备,就是对人的突破发展意识观念、思维方式、知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有了培养,这正是关怀人,真正促进人发展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而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探究意识,是否获得积极体验,是否对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提高,是否能找到新问题新思路新办法。或许研究成果不是有很大影响力,毕竟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在这方面有重要的功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方面体现人文精神,得到到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青睐。
三、把个人、群体与类是统一起来对待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正确态度
人的实践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凡是人的实践都是社会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性,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个性。然而人的个性的实现尤其是积极个性的完成离开他人是不行的。
从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性学习方式来看,整个研究的过程是大家一起合作分享完成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人沟通、合作、分享、互助学习提高的平台,对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协作精神,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逐步增强使命感责任心,乃至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有思考都是有利的。
从人文精神的内容来看,不仅体现对个体的存在需要、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满足,也包含对群体利益需求的考虑,还进一步拓展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研究性学习既有个人自主学习也有协作组织研究,从中体验个人的生存发展是与他人与社会分不开的,个人的能力实现与集体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对待自身层面上形成积极参与生活实践、自主自强、有正确的信念和人生目标;在对待人与人关系层面上,做到关爱别人、人际和谐、知情达礼;在对待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认识到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积极参加保护地球环境活动,热爱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这些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的是人与自身、人与人、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
四、把科学精神统一在人文精神中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教育要培养的人究竟什么是最根本的,应当说,教育一旦离开了人性的培养,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培养,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对于人来说,技能与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在培养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时,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是更为重要的内容。
从社会发展来看,科学精神必须与人文精神结合,才能使发展更为可能。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合实践证明,凡是二者能有机融合,理性与情感、求真与求善求美、个性与社会、物与人尺度达成和谐统一,就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家们用生命捍卫科学真理,这就已经深深地证明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凡是二者分离,过分重视科学精神,会造成社会科学与伦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生态、人与经济等一系列两难的问题。由此带来的环境破坏、道德水平下降进而造成信仰危机等给整个人类危害也正在日益凸现,而解决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
从大学教育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注来看,不可否认,当今社会过分侧重于自然科学及技术,大学在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也随之而来。表现为较多关注知识操作技能,而淡化甚至忽视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和世界等的考虑,不注重思考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和人性。这种气氛下虽然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是健康的,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还有种种缺陷,令人担忧。庞海芍在《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一书中通过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做人品质排前几位是: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协作精神、诚信、进取、遵守道德规范。这种失衡不仅损害人的健康发展,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中的实践也会带来不可预期的后果。因而大学教育平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甚至更倾向人文精神这个具有根本性决定意义的方向,去充实大学生的心灵,是非常迫切的。
从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发展关系来看,二者是融合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源头和归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出现一开始就呈现交错发展的,人们要对哪些问题进行认识最初就是为了人的生产需要,从满足人的角度出发研究自然界。虽然这是最初最朴素的,但是也是本质的。其实这两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致的。“有些精神(例如创新精神)既是科学精神又是艺术精神,有些精神(例如为人类服务的精神)既是科学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有些精神(例如奥林匹克精神)则既是科学精神又是体育精神。”之后二者的分分离离,或是某个方面或是某个阶段的,带来的危机也日益显现,这种分离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完全按照科学的规律行事,忽视人性的追求势必造成人性的扭曲甚至社会的畸形。二者因为分离带来的危害也就从反正证明二者应该是统一的。人们还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意蕴和科学成果应用的前景之广阔性受制于其所凝聚与体现的人文精神之丰厚性。”只有在高尚人文精神指引下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有利于人类发展。
从研究性学习过程来看,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本来就有这两种宝贵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讲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人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态度与能力程度,这种精神是帮助人形成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坚持理性等的态度或信仰。人文素养主要指对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重视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价值尊严,追求人的完善,这种精神强调的是对善或美的价值判断。这二者结合使人在追求真与求善从而达到美。在科学精神中那种培养严谨、认真、专一的态度正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精神状态,因而研究性学习能把科学精神统一在人文精神中让学生有所体验。研究性学习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让文科背景学生学会尊重规律、事实,勇于探索并坚持真理,让理工科背景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处理好科学技术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科学技术最终也一定要为人服务,科学还具有深刻的伦理价值,人文精神是最根本的,因而把科学精神统一在人文精神中是合理与实在的。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价值目标和道德规范的综合,大学教育应该把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灵魂常态化。研究性学习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对涉及现实学习生活及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协调合作探究。不仅在研究中提高了自己的主体意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造性,而且让自身人格、利益得到尊重满足,并学会关心他人需要、社会进步、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杨四耕.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J].教育科学,2002(2).
[2]孟建伟.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
[3]刘惊铎,赵世超.凸显人文精神: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哲学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1).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或者在工作中,要知道尊重别人,做事或者办事,要尊重别人的人格,要懂人心.假如学生毕业以后,或许很有能力了,自己会尊重手下的员工,制订的制度也比较人性化,并且能遵法守纪,尽量做一些对社会、国家、别人有益的事,不会唯利是图.人文精神有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因此,人文精神的教育应该包含以下几点的内容.
1.教育要以人为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因此,新课程教育要以人为中心,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尽量挖掘、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将培养学生的目标与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
2.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育具有时代性,当期,各国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创造性的人才,因此,新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受社会的欢迎,无法为国家输送需要的人才.
3.教育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意识有很广泛的内容,不仅需要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准,还要包含对待资源有道德,对待环境有道德等等.人不是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是社会的人,必然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因此,在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时候,需要有群体意识、环境意识等等.
4.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热爱自己祖国,勇于为祖国的利用奉献一切的学生.要求教育学生,为了祖国的昌盛,民族的兴旺努力学习,将来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多做贡献.假如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社会责任感,即使他的能力再强,也不会维护祖国的尊严,也不会为我们的人民多谋福祉.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他会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会忘我的工作.根据人文教育的要求,以及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老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质量观念与人才观念,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需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道观与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人格完美的人.教师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还应该体现在育人上.因为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物理、化学等理科老师,总认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是文科老师的事,自己只顾传授科学知识就行,其实,理科老师也一样肩负着对学生的育人责任.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做好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呢?笔者在此谈谈个人的感悟.
二、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
1.以物理学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物理学的发展史一部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用物理学的发展教育学生,使学生从这个发展史中吸取科学家在研究物理问题过程中的教训,老师可以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如,伽利略以实验为根据,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布鲁纳为了真理敢于献出生命;我们宋代的沈括最早的记载了磁偏角,足足比西方早了400多年.可见,物理学生的发展史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生动、感人,是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好材料.
2.从物理的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新教材编写的十分有特色,既有语言的描写,也有精美图片的呈现,它对初中学生来说富有感染力,使学生愿意读它、研究它.比如“运动的世界”内容里,有三峡大坝的图片,它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大坝,给学生以民族的自豪感,并使学生产生向往的欲望.学习惯性知识以及用电知识的时候,要教育学生懂得安全知识.如,驾驶车辆,必须系好安全带,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不能超速、超载;日常用电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用电的常识,避免短路或者过载的发生,如果发现触电病人,要知道如何进行急救.在学习机械效率、能量守恒定律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要尊重自然,保护好自然,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绝不能对资源滥开滥挖.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时候,还可以补充讲解一下历史上曾经有人研究永动机的妄想,因为它违背了科学原理,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注定失败的.在学习原子能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下我们国家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介绍一下钱三强、邓稼先等等的伟大事迹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的热情.
3.利用物理学的实用性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