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针对以往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覆盖面较低,参与人数较少的问题,要首先构建全员参与的兴趣平台,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按照相关要求组建本人研究方向的多人一组的兴趣组。要求学生每人每年至少选取一方面兴趣科研创新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选择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校外课题,特别是与本专业学科发展相关联的科技项目。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二级学院要成立兴趣小组结合平台,就某一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研究并以此为依托突出抓好拔高平台,这一平台建设是出成绩见效果的关键,要普及与选拔并重、质量与效益并存。多视角就是多角度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比如:科技创新要强化诚信治学教育,倡导学术文明;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研究方法,研究习惯,研究态度及研究意识等制定探讨研究计划方法;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上要引入目标管理、精细化管理、项目管理等科学性管理方法与理念等等。多举措就是激励机制效果突出,实施机制切实可行。比如:浓厚学术氛围开办“博士及教授讲坛”;研究生与本科生“结对子”实行一帮一,一助一,多帮一创新团队建设;实行学分置换制度,参加“全国计算机嵌入式设计大赛”并取得名次的同学在相关课程学习时候可以免修;要有一批甚至是一大批有热情肯投入的教师,学校要通过制度建要求并鼓励教师引导带动学生搞科研搞创新;每年投入相对较多资金支持学生进行科研立项并按照科研立项正规程序引导学生撰写立项书及答辩,获得学校资金项目支持的要进行过程监控与管理,要出成果见东西。
注重成果积累与转化,形成学、研、产良性循环不看广告,看疗效。科技的事情最终还是体现在应用上,理论源于实践而最终应用于实践并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重在培养,但绝不是只开花不结果,因此,成果必须要积累,可以面向市场的必须经过合理的包装进行转化。高校应该建立自己的“大学生创业中心”[2]实现大学生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变。可以考虑引进实力雄厚企业的实验科研基地,弥补学生科研实习的不足,依托实验室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打造学、研、产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互动机制。取得收益的科技产品要把效益的一部分反馈到学校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中,增强学生创新的硬件设施,设立专项“科技奖学金”,从制度上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的热情,从实际上让那些具备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学生们从成就感上得到应有的回报,以群体提拔个体,以个体典型示范群体。同时,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会对毕业生就业与求职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对具备创新能力的同学是情有独钟的。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是创新,一个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创新,那么学生的创新就是学校发展的外在显现。
拓宽渠道,完善可持续性培育体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低,他们将来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限制,生存就要受到威胁,学校声誉就会受到影响,学校品牌就会被拖累,学校发展就要面临从新洗牌,这是一个我们教育者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因此,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必须着眼于未来,面向社会,可持续可发展,要变“阶段性”为“长期性”、变“局部性”为“全局性”。学校上下应该牢固树立素质能力教育思想,全员参与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过程;全方位开展,做到学生科技创新“六进”即:进课堂、进公寓、进实习、进社会、进设计、进人心;建立学生与教师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术梯队,形成科技创新“传、帮、带”。实施过程要课程化不要课余化;一手抓科技创新指导与服务,一手科技创新市场的培育与服务;走出去,开拓科技创新市场,项目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请进来,广开科技创新渠道,真正把教育融入社会,溶于时代进步。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可行性策略是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能力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等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国内部分高校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也是可以借鉴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实行UROP(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计划[3],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也有独到之处。除此之外,学校各社团组织特别是科技类社团应该重点扶植并应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成为学生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教师创新的播种机。诚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相对情况下适合的只是暂时的,可行性策略也要相机抉择,学会改变实现自我创新。
作者:孙平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从而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二、课堂中讲求民主的教学作风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给每一个学生以均等的发言权利,为每一个学生制订适合于他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以致形成严肃而活泼、既有民主和谐又能自由争论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中充满激情和个性色彩
热烈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是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原因。教师要时常保持良好的心情走进课堂,让学生时刻看到自己的微笑,并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感动学生,用自己激情饱满的表演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四、改变单向课堂教学结构,创设双向、三向课堂教学结构
在双向、三向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注式讲解,使学生开始独立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合作探究,共同讨论,相互启发激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发展进步,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也极佳,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五、建立友好的师生人际关系
关键词:工商管理;供电企业;科技创新
一、引言
对于供电企业来讲,科技创新是必然之举,也是在整个电力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有效措施。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
(一)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活动的统称,具体指的是借助新型的管理模式以及生产工艺,对新的产品进行研发,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所以,科技创新又被分为技术、知识、管理创新等不同的板块,涵盖着资金、知识、制度等多个不同的要素,是创新元素以及创新的个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的支持,营造出科技创新的氛围、提供出科技创新的路径,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所以,作为现代化的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工伤管理的模式,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企业制度体系进行优化,从而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
(二)工商管理体系支持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所设计的领域以及主体较为广泛,因此政府在对组织作用进行发挥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倡导企业对自身进行科技创新的职责进行明确,准确掌握市场的动向,为科研人员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以及流程,科学地支配科研资金,做好科技成果的测评工作。与现代经济市场结合起来,站在内部以及外部体系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评判。而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为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指路明灯。
(三)工商管理文化氛围促进科技创新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工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水平,尤其是在文化氛围层次上,企业有必要营造出尊重知识、人才以及科技创新的企业文化,从而有效带动企业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需要逐渐构建起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促使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站在企业内部体系构建的角度上,将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与自身综合水平的提升挂钩。这样不仅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素养水平的提升,也能够完善科技创新的流程,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除此之外,以科技创新构建起的企业文化体系将创新的元素充分融入科研活动中,提升了科技创新的连续性,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能够助力企业更好地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挑战。
三、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一)强化科研队伍创新意识在供电企业内部,对工商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与科技人才息息相关,因此科技创新体系与工商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供电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企业逐渐关注高端科研人才的引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人才招聘的渠道进行有效优化,为企业招聘更多高科技技术性人才;其次,对目前在岗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将其打造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而这些高水平人才在对工商管理内容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也能够促使工商管理体系内容以及模式的改革。
(二)用科技创新带动工商管理体系创新供电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平稳运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随着科技创新机制的出现,科技促进生产的理念得以实践,也是对科技管理体系进行创新的尝试,这主要表现在管理思维拓展、科研项目成果展示等方面。随着科技创新带动工商管理创新工作的深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核心技术得到了升级,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推动力。
四、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企业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做出一定的调整,在创新以及思考中实现前进。供电企业需要正视工商管理体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工商管理的内容带动科技创新,并且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在工商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促使两者成为互相促进的个体,为企业实现长足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赵丽君.浅析工商管理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J].工商管理,2018(7):82.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着力点
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谈到:“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理应在培养爱创新、会动手、能协作、勇拼搏的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有所作为。但地方高校因受硬件、软件等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相比211、985高校还存在一定差距。地方高校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团队建设、资源配置、氛围营造三个着力点精准发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的关键点
(一)构建系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网络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网络多以学校团委为主体,二级学院分团委(或团总支)为抓手,通过学生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或科技创新部,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对接。其管理团队的主干力量是学团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一方面从管理角度来看,团队构成不完善、不系统;另一方面从其工作职责来看,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仅是他们工作的一小部分,繁重复杂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经常使他们力不从心,不但得不到认可,甚至还可能会遭到教师、学生的抱怨,致使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受到打击,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下降,达不到预期效果。对此,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网络,明确管理团队主体责任。如潍坊学院建立了包括学校分管领导、团委书记、二级学院分管科研副院长、团总支书记、学生骨干为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网络,划分责任,明确分工。同时学校还成立了潍坊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以学校学生处、团委为主体,以二级学院团总支为抓手,在各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配备中心主任、主任和成员,明确科技创新管理团队责任,积极进行各类科技创新赛事的通知、宣传动员、团队成员组建和选拔、指导教师配备、比赛准备的协调等相关事宜,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
(二)培养稳定的专业化指导教师团队
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师生教学相长的重要实践拓展途径。而有些地方高校对于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学校、二级学院没有设置大学生科技创新委员会等相关组织机构,对指导教师的选拔、配置、待遇等进行统筹规划。目前,指导教师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或赛事时,自己联系熟悉的专业课或者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作为指导老师。然而,这些教师通常承担较重的教学或科研任务,甚至有些老师还同时承担学生管理工作,日常工作任务较重,无暇顾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指导教师缺少丰富的指导经验和具体的学习、培训规划,尚没有形成规范化、经常化的培训和培养机制,使得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层次低,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作用甚微,学生的有些创新想法处在“想象”阶段,难以实现。对此,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专业特点,以学生涉及到的科技创新赛事为平台,采用校外引进、校内选拔培养等方式,将热爱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事业心强和责任感强的专家、教授或专业教师,充实到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队伍中来,互相配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形成阶梯状指导教师团队,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从初步设计、立项、申报书撰写、答辩到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和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顺利、踏实有效。
(三)选拔积极性高的学生创新主体团队
科技创新,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为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可以引导和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即加入一个创新团队、参加一次创新创业活动、选择一名创新指导教师,并配套多项激励措施,如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综合素质测评、各类评优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发展学生党员等各项工作中,将科技创新项目做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指标;对参加校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获奖、科研成果、获得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所创作的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和团队均给予创新学分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热情;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前沿课程,制定学分置换的办法,出台省级以上获奖的奖励办法等,大大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二要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梯队的培养,可以采用普遍引导和重点培养结合的方式,既要提高科技创新的参与面和覆盖面,又要加强科技创新骨干力量的重点培养,发挥他们的“传帮带”和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的保障点
(一)制定完善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做好长效机制建设
学校要结合实际出台指导教师激励措施,落实指导教师的待遇。如教学工作量的置换、科研任务的等效、业绩津贴的发放、评优指标、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优先推荐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教师的业绩考核、教学评价、业绩津贴发放及教师岗位聘任联系起来,调动和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也使一部分确有专长的教师能够专心的从事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同时,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热情和激情的必要手段。对此,学校应从创新学分认定置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完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自2009年,潍坊学院相继出台了《潍坊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量计算办法》、《潍坊学院创新学分实施办法(试行)》、《潍坊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试行)》,且目前已落实各项成果奖励10万元,在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条件配备,并给予必要的资金物质支持
总体而言,地方高校普遍给予指导教师和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所提供的资金和物质支持还很不充分,有的专业教师或学生甚至要自己购买实验器件等创新所需物品,没有专项的、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影响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激情,难以保证科技创新稳定有序的开展。对此,潍坊学院制定了《潍坊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实施办法》,实施7年来共支持了381个研究项目,支持经费近60万元,形成《成果汇编》5册;学生获得专利授权91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此外,改变以往封闭模式,推行实验室开放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多种仪器设备,并鼓励支持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实验,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创新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冰箱、微波炉、空调等生活设施,进行人性化管理,保障学生实验、比赛等环节的顺利开展。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多维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对于软硬件处于劣势的地方高校来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科研项目较少,学生除毕业设计、实践课程、课程设计等环节可以和专业老师讨论问题外,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一些学生自发成立的科研兴趣组织也往往因缺乏有效指导而影响到良性发展[2]。同时,地方高校难以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数量少,建设不完备。以潍坊学院为例,目前仅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学生科技创新仅仅是依托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社团等进行的小范围的、零散的创新,且创新团队依托比赛临时组建团队多,长期团队少[3],没有形成团队的长效培养机制,致使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成果数量有限,科技创新项目层次较低,很难扩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挖掘校内外创新实践资源,不断拓展创新载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因此,潍坊学院结合学校实际,整合校内创新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多维科技创新实践平台[4],密切联系地方产业特色和产业结构,瞄准学术前沿领域,凝练研究方向,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践的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平台不断创新,全面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创新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开展概括、抽象、归纳等积极的思维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出创新思维。
三、推动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的动力点
(一)结合专业认知和社团活动,加强创新宣传,培养创新意识
地方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意识淡薄,氛围营造不浓厚,未提前对为什么创新,如何创新,怎样创新等进行全面系统宣传和引导,缺少前瞻眼光和超前意识;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亦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选择的项目很多,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热情、参与度大打折扣[5],没有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理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是一些同学缺乏攻坚克难的毅力和挑战困难的信心,不愿意花时间、费脑筋深入思考,坚持钻研和研究,影响了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而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他们认为科技创新就是理工科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创新意识薄弱,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不大,对学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也了解较少,对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理论体系、团队建设等更是处于模糊阶段,缺少系统的科技创新理论知识。对此,要以科技创新社团、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组织更多的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到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实践,从听课到自己积极动脑思考,从筹备思路到做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可以查缺补漏,不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浓厚创新氛围。
(二)报道科技创新比赛实况,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
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拓展学生科技创新宣传工作的空间与途径,提高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可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板、数字校报、微信公众号等不同途径和平台,将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等大型比赛的视频、参赛实况、获奖奖项、比赛感悟等多媒体素材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和推送阅读,供学生观摩。近年来,潍坊学院学生在全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获奖1970余项,在校生获授权专利91项,其中在“挑战杯”和“创青春”竞赛中,获得6项全国奖励、86项山东省奖励,获得全国优秀组织高校奖1次、山东省优秀组织奖8次。通过对学生参赛及获奖情况的宣传报道,提高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活力,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三)发挥创新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而解决农业经济深层次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应用科技创新这一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1 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政府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发展现代化农业体系,应用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发展已成为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各农村地区根据其资源分配和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相应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解决。
1.1农业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1.1.1产业化和机械化的加快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化数量也不断增加,从原来的小型个体承包逐步发展扩大,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各项制度措施不断完善。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在2000~2006年间增加了132%,龙头产业的发展则更为迅速。而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更是促进了产业化的发展,如水稻收割机、自动插秧机以及与农具相配套的大中型拖拉机等农机产品的上市,大大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水平和农业操作的效率。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后,不管是农业的产业化规模还是作业的效率,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1.2化学和生物技术的推进化学和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药在研发中不断地改进,使其对害虫的针对性更强,而在农产品中的残余量则大幅度地下降,既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又降低了害虫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而在化肥的使用中,也充分考虑了其对环境的影响,单靠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已不再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更多的是需要探索如何运用生物技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
1.2农业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1.2.1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依靠技术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1)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科技成果的研发。而从目前的现状看,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各项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农民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使用科技成果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农民是成果的主要使用者,而如今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其对创新成果的购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1.2.2农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意识是创新成果的研发、推广和使用的前提。政府需要创新意识,才能督促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宣传;农民需要创新意识,才能主动学习了解创新技术和成果,接受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变化。而根据现有的调查显示,部分地区政府并没有对农业创新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多数农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仍习惯性地从事着传统型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最终导致的是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偏低。
1.2.3创新成果推广转化不足满足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是通过推广和转化完成的,但目前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主观角度观察,首先出现的问题是专业推广人才的匮乏,服务质量不高导致的推广效果差。目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数目少,不能满足科技推广的需求,而且多数从事人员素质偏低,已经不再适应目前推广形式的发展要求。
2 农业科技创新对策与措施
2.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政府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对建立和健全创新投资体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督促企业与农民的积极参与,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对于科技创新人员予以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保证研发者对农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于农业科研机构按照相应需求从农业工程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稳定的经费补助,以此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其真正用到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上。此外,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风险,故需要从财政、税收等政策上对企业和农民予以支持,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对科技创新的研发和推广。政府有选择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推动,做到点面结合,对于开发重要科研成果的企业实施相应的资助和税收减免政策,充分体现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