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ofmaterial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financialstatement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本免费毕业论文来自酷-
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应用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72-02
一、研究背景
本世纪初,安然审计失败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堪称会计史上的“9.11”事件,安然审计失败说明传统审计招数失灵,制度基础审计已不能满足现代审计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下列主要因素的影响使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成为必然。
1.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审计领域同样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问题,从而促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降低审计成本成为事务所提高审计效益的主要手段。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也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提出来的。从长期趋势来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情况下,能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以降低审计成本来缓解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经济压力。
2.审计风险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众多管理舞弊和审计失败案件的发生,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的诉讼越来越多。公司经营失败后,投资者为了减少损失,把公司的经营失败风险也归咎于注册会计师的失职, 目的就是希望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这样,注册会计师或成为公司管理层的替罪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责任。这种变化,使得审计人员不得不重新思考审计风险的内涵。为了使审计迎合社会公众的期望,必然要扩大审计风险的内涵。
3.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缺陷。无论是制度导向审计还是控制风险导向审计,都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对企业管理控制方面的审计风险进行了有限的控制,但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宏观环境和战略风险的分析和评价,无法从源头上把握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大小和范围。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无法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审计期望的差距不断扩大。审计期望差距是指社会公众期望注册会计师应毫无遗漏的发现被审单位的严重舞弊行为,但注册会计师无法保证察觉所有舞弊行为。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公司财务舞弊导致的审计失败案例不断发生,审计期望差距的扩大,必然引起公众的不满和诉讼。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和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是对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等基本方法在一定范围内的保留,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审计模式。它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为导向,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判断、分析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通过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达到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同时通过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现代风险审计的模型可以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表现为被审单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各种风险总和。这种模式按照“战略风险透视一经营环节问题分析一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一具体审计目标的分解一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的确定”思路,将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提供一种既能保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思路。要求审计人员从更广阔的视角发现与报告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有着如下特点:(1)重心转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转移。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放在审计测试上,忽视了风险评估,没有将审计的重点放在高审计风险领域,造成了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风险评估,将审计的重点放在了高审计风险的领域,做到了有的放矢,真正体现了以风险为导向的思想。(2)风险评估方式改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线同时作战,相互印证,提高效率,这也叫并行作业,非常有效,可以形成对客户的前后夹攻。(4)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风险评估是将客户置于广阔经济网络中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网络,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及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因此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确定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相对于传统的基础制度审计而言,企业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能导致企业各方面审计成本的提高。主要原因是:首先,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必须从行业、环境、企业目标、性质、战略、内部控制等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并对重大错报风险做出评估,这个过程必然会加大审计成本。其次,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需要运用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复杂审计方法,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最后,审计风险准则的变化,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熟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各个流程以及在审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增加了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投入。
2.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技术有待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理念、审计方法、职业判断、执业责任等方面有很大的调整、变化和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它不仅需要对产生会计信息的内部控制系统等做出评价,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层诚信度等所有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否则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就成为空谈。
3.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审计业务时,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的整体经营环境,实行风险评估,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因此,必须建立强大的审计信息系统,以便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等。而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对行业风险、企业战略及经营风险缺乏了解,相关信息储存明显不足,信息系统建设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导致风险评估不够准确,这些都会严重地影响审计结果,审计容易出现失败。
4.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法律诉讼风险的增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师运用组织判断来分析被审计客户风险,审计师可以在其认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实施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而这种职业判断是否正确,风险分析是否合理却很难评估,工作效果无法量化。而在我国各级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和同业复核中,对审计质量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程序。我国目前出台了《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会计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对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中的建议
1.完善审计程序、提供增值服务、合理提高审计收费。对于企业而言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而增加的审计成本,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一方面,应高度重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制定完善的审计总体策略和合理的具体审计计划, 以减少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力求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另一方面,注意提供增值服务,例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改善企业的人员结构、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建议,甚至为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献言建策,当客户意识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存在增值服务,并为企业带来增值服务时,就可以在审计成本、审计收费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进而可以合理的提高审计收费。
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重构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是审计人员防范审计失败的关键,也是其执行审计业务的立身之本,尤其对提高他们的职业质量、有效地揭示重大舞弊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应该努力拓展审计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及时调整培训工作思路,改善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 使其不仅仅精通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经营目标和战略及其相关经营风险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建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应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收集、存储、更新注册会计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内容以及客户所在行业、企业战略的相关信息、各种审计案例等资料,并按类别、行业等分类,以便使会计师事务所更方便地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同时要引导注册会计师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保证其风险评估所需各种信息资源的及时、充分和可靠。政府部门、银行、证券公司、行业协会等单位及企业信息应及时上网,实现资源共享,以推动社会建立企业信用体系。
4.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为了有效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要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因此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第一,在《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文件中明确界定普通过失、重大过失和欺诈行为的界限,增强审计法律的可操作性。第二,改变以行政责任为主,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辅的法律现状,落实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第三,健全诉讼机制,简化诉讼程序,严格业务检查制度,加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熊建伟.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财会通讯,2008(2)
2.廖文凯.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审计与理财,2008(7)
3.李芳.浅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9(4)
4.黄艳蕾.浅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9(1)
5.胡郑利,杜莉.试论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在我国的运用[J].经济师,2008(2)
【关键词】 中美两国; 审计风险; 比较
一、中美两国对审计风险的认识比较
(一)对审计风险的认识过程
1.对审计风险的认识,西方国家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对审计风险认识的萌芽阶段(1748年―20世纪30年代)。
二是对审计风险的初步认识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麦克森・罗宾斯公司案件加速了人们对审计风险的认识。该公司年报总资产8 700万美元中,有1 907万美元是虚构的资产,其中存货1 000万美元、销售收入900万美元、货币资金7万美元。而担任该公司十几年审计的普赖斯・沃特豪斯会计师事务所未对应收账款进行询证,也没有对存货进行实际盘点,就出具了“正确适当”的审计结论。该事件使审计人员开始认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危害性。
三是对审计风险认识的逐步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审计诉讼案件大增,赔偿数额越来越大。如1993年美国某州的一个法院作出决定要求“六大”之一的普华会计师事务所赔偿渣打银行3.38亿美元的损失。前些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安然事件和现如今的美国次贷危机下的房地产企业等都对审计风险敲响了警钟。
2.对审计风险的认识,我国大体上有两个阶段:
一是对审计风险认识的萌芽阶段(1980年至1992年)。
二是对审计风险的初步认识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发生了震惊全社会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审计案件。有关审计人员都无视执业风险而犯下了严重的工作过失,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行政处罚,有的还追究了刑事责任。
还有陆续发生的蓝田事件、银广厦事件、猴王事件、黎明股份与湖北立华事件等。
(二)审计风险的概念比较
1.《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中指出:审计风险是审计师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意见的风险。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第三条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笔者理解审计风险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可将其理解为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中美两国对此的表述差异不大。
2.美国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1981年美国审计协会的《审计标准说明》第39号建立了一个风险模型:
最终审计风险=固有控制风险x分析性检查风险x账项余额测试风险
1983年,该协会在其的《审计标准说明》第47号中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
到目前为止,我国审计界仍然采用美国提出的审计模型。
(三)审计风险的特征和成因
1.审计风险的特征一般包括审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审计风险损失的严重性、审计风险形成的全过程、多因素性、审计风险的可控性五个方面。这一点中美两国审计同行基本认可。
2.审计风险的产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般可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其中: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审计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如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审计对象的日益复杂化和审计内容的日益广泛化,对审计依赖程度的提高和审计影响意见的扩大,审计方法本身的原因等。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指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如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差异,审计人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等。
在审计风险的特征和成因方面两国审计人员的认识基本一致。
二、对美国安然公司审计失败事件的思考
在考察期间,对于美国出现的诸如安然公司审计失败的事件,笔者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思考一:既不应夸大独立审计在监管中的作用,也不应将企业因舞弊倒闭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审计人员。无限地拔高独立审计在监管中的作用,只会将审计人员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同样,将企业因舞弊而倒闭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审计人员,既不公平,也无助于我们冷静地剖析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
思考二:不要过分崇拜市场的力量,民间自律不见得是最佳选择。安然事件表明,“看不见之手”总有失灵的时候,完全依赖市场力量和民间自律进行会计审计规范是不切合实际的。从审计规范的角度看,审计人员行业协会要同时扮演“守护神”和“监管者”的角色,本身就存在着利害冲突。
思考三:既不要迷信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也不可神化独立董事制度。美国式的公司治理历来是倍受推崇的,也是我国的重点借鉴对象。美国式的公司治理十分注重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这种强调独立董事功能的公司治理模式,当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安然事件表明,独立董事并非万能。
思考四: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安然事件表明,诚信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审计人员需要诚信教育,律师、银行、中小投资者等市场的参与者,以及政府官员、监管机构等也需要诚信教育。
思考五:不要迷信“五大”会计行,“五大”的审计质量不总是值得信赖。安然事件后,许多新闻报道的资料显示,“五大”的审计质量令人担忧。20世纪90年代美国加州奥然治县破产案、巴林银行理森舞弊案也把毕马威、德勤、永道卷入了代价高昂的诉讼。类似案件不胜枚举,表明“五大”的审计不总是值得信赖。
三、内部审计领域中审计风险问题的深入分析
(一)内部审计领域风险的判断
非常有意义的是,笔者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在众多发生重大风险和危机的企业事件中内部审计往往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业务的独立评价活动,它是一种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衡量和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在于能为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提供帮助,如果不能提供这种帮助,或者说不能尽其“帮助”的职责,那么内部审计的存在和发展就失去了意义。
在考察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美国不少企业、机构的内部审计外包的比较多,从专业的角度看,外包审计确实可以解决企业、机构内部的用工负担,且外包审计可以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但如果企业、机构的管理层不能很好地发挥外包审计的作用,或者因为企业、机构必要的商业秘密需要,对外包审计需要一定程度的限制措施,所以外包审计的效果和风险防范需要正确的认识。
近几年来,在我国由于社会审计扩展服务领域,向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企业为节省成本和开支,削减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不断将内部审计部分或全部地对外承包给社会审计,使内部审计的发展壮大变得愈发艰难。可以说,内部审计生存危机问题是当前内部审计职业界面临的最大风险。内部审计职业界当前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内部审计更好地为组织服务,从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内部审计避免生存危机的途径
1.美国的主要做法。在国外,内部审计部门要每年进行一次可供审计事项的风险评估,它包括确定可供审计的事项,确定风险因素,评估风险因素等三方面的工作。
――确定可供审计事项。主要包括:相关的政策,程序和业务活动,某一账户余额或财务报表中的某一个项目,主要合同和方案,某基层和职能部门,各业务系统、财务报表等。这些事项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审计项目,也可由其中几项或全部构成一个审计项目。
――风险因素。为保证对所确定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的结果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总体风险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事项的重要性来确定风险因素。如为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所面临的道德环境和压力;职员的知识和技能,职员的数量及其变动情况;竞争条件;与顾客、供应商和政府条例的冲突情况;管理决策和会计预算等。
――评估风险因素。目前许多国外组织的内部审计纷纷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来达到风险评估的目的,如美国阿莫科公司的“风险评估矩阵”就是一个很好的风险评估案例。
2.拓展服务领域。根据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审计,是内部审计渡过其价值危机的有效方法。国外的内部审计界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内部审计组织纷纷开展质量审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积极开展自我风险评估控制。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风险意识。控制风险评估(CSA)也是当今内部审计为组织提供服务的有效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技术或审计类型,近年来在美国等国家得到广泛采用,并开始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间传播和借鉴。控制自我评估方法包括计划预备工作、单独的研讨会、系列的联席会议、报告和行为方案的实施等一系列过程。
四、内部审计防范风险的最佳对策――审计方法的正确选择
当前内部审计防范风险应着眼于改进审计方法,内部审计采取的方法是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已经不完全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必须尽快改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代替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提高审计质量。
(一)内部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的特征
在内部审计领域,内部审计人员更多的将风险基础审计中的“风险”扩大为企业或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不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风险,并将其作为审计项目及其审计范围、重点的依据。
一是在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别。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评估不仅用于确定单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重点,而且用风险标准来确定审计项目。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环境中观察业务过程,从而给组织增加更多的价值。
二是改变了过去那种内部审计人员根据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和内控系统的历史运营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做法,更注重风险和组织的未来。
三是在内部审计领域,风险基础审计中的“风险”一词更多的是指组织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关注风险也就是关注组织现存的各种经营风险及组织为降低经营风险所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
四是与制度基础审计比较,运用风险基础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中,不是确认和测试控制,而是确认和测试管理部门为降低经营风险而采用的方法和方式。
五是采用风险基础审计,其内部审计报告更容易被接受,管理部门也更理解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风险基础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关注组织的风险,可帮助组织更加安全有效地经营,不断有效地增加组织的价值。
(二)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
一是评估固有风险,确定重要领域。
二是了解内部控制结构,进行控制测试,评估控制风险。
三是根据估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水平,确定检查风险,从而选择审计方法,制定实施性审计方案。
四是实施实施性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
五是提出审计意见和结论。
(三)审计风险计量公式
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各个环节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控制方法进行实质性测试。风险基础审计运用的审计风险计量公式是: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是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的条件下,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在编制具体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考查固有风险对各重要账户或经济业务所产生的影响,或直接认定固有风险很高。确定固有风险通常应考虑的因素有: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管理人员特别是财会人员的变动情况;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的情况;经济业务的性质;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容易产生错误的报表项目;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结果的重要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的复杂程度;确定账户余额时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会计期间尤其是临近期末发生的异常及复杂交易;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和事项等。审计工作开始时,并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用来改变固有风险,然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评价来确定风险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修正审计方案。固有风险与检查风险成反比,与证据的数量成正比。
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能避免或发现某经济业务或会计账户内发生重要错弊的风险。当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时,这种风险就会很高。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来确定控制风险水平的高低。一般说来,内部控制越有效,控制风险越低。与固有风险一样,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成反比,与证据的数量成正比。
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未能发觉并纠正财务报表的重要错误,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也未能发现这些错误所承担的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水平取决于所选用的分析技术,所依据的分析模式,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以及判断差异情况的根据等因素。实质性检查风险水平受到抽查的数量和方式,使用的检查程序和手段,抽查过程中审计人员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检查风险决定审计人员计划收集证据的数量。当检查风险确定得较低时,审计人员必须收集大量的审计证据。相反,当审计人员愿意承担较高的检查风险时,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就少些。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对检查风险有直接影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越高,审计人员就应当将检查风险确定得越低。此时,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就越多。
风险基础审计大量运用了风险分析方法,这种风险分析方法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只有审计人员认为审计风险已经控制在可容忍水平范围之内,才能就审计事项表达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 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
关键词:审计,金融危机,风险
1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及历史沿革
1.1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其所基于的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在充分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但是如果存在企业高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捉襟见肘了。
1.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将传统风险导向模型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进而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此审计时应首先考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进而找出财务审计的风险点,针对风险点设计相关审计程序,将对风险的判断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
2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的现状
2.1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国际的应用已较为普遍,尽管2003年10月份。IAASB才开始逐渐将风险导向引入审计过程,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却在时间方面走在了审计准则的前面。毕马威、安永等都建立各自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如毕马威1997年提出的BMP(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审计模式,后来安永开发出的“全球审计方法”以及普华永道开发出的“普华永道审计方法”。
相比较而言,我国审计起步较晚,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对传统审计方法比较熟悉,而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比较陌生,审计过程中主要关注会计报表认定层次的风险,没有意识到企业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法律及监管环境、目标和战略、经营风险等方面也会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没有针对不同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2.2新审计准则的实施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全面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进入实施阶段。
新的准则框架体系中专门制定了《计划审计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重大性》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5项审计准则,强调了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有效的指导了审计实务。推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CPA行业的运用。
2.3金融危机爆发提高了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就我国的企业而言,至少存在着经济下滑风险、盲目投资风险、现金流风险、做假帐风险、政策来回忽悠变动的风险等等。
与此同时,会计师行业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中注协于2009年4月7日《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促进行业平稳发展的意见》。要求全行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关注企业持续经营风险、财务舞弊风险,指导事务所高度警惕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
因此,中国本土事务所应真正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加大风险评估力度,在审计时更加关注企业现金流风险和公司做假账的风险,同时不仅要判断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技术等等,还要了解环境的新发展,比如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导致对金融产品加强监管等等。
3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的制约因素
(1)本土事务所规模和人员结构不足以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事务所多角度、全方位地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这要求事务所有一定规模,拥有多领域专业人才,能在所内进行专业分工,从而根据不同行业面临的不同风险进行全面的研究,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然而,本土事务所面临的现状是:规模普遍较小,市场份额低,而众多小规模事务所承担要一定的组织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增加其成本负担,又因为其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导致其无法按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同时,内资所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其隐含的知识老化限制了风险导向意识的形成,因此大部分本土事务所仍较多采用传统风险导向模型,关注认定层次错报,未能对企业宏观层面经营风险进行有效判断。
(2)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层诚信度等所有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因素都做出评价,这对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较高要求,注册会计师要有丰富的经验,对各行各业都有所了解,才能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正确评估。
然而在我国,审计人才资源的开发、培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长期以来,本土事务所在员工招聘使用方面过于强调其会计审计背景,这导致本土事务所员工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严重雷同,无法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知识的多元化要求。
(3)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善,诱发职业道德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新准则中原则性要求多程序性要求少,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是否勤勉尽责缺少科学的判定标准,更强调注册会计师个人的执业操守。这无疑加大了外部监管的难度。同时,多数本土事务所由于规模小、客户数量较少,审计失败造成的信誉损失、财产损失和客户流失成本较小,在引人风险导向审计时,由于审计成本加大,政府和协会监管难度加大,事务所牺牲职业道德获取违规收益的情况不可避免。
(4)信息库建设速度滞缓。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要在风险评估阶段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这需要强大的且不断更新的信息库予以支持。
但目前在我国,一方面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很不完善,导致注册会计师难以获取充分可靠信息,即使获取信息也难以判断被审计单位诚信;另一方面,出于成本的考虑,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库建设也不健全,无法满足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所需信息的要求,进而阻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落实。
4我国CPA行业的发展方向
(1)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
会计师事务所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走规模化道路不仅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竞争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更有利于审计资源的整合,专业人员的技能共享,使事务所有能力在所内设置专业化团队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风险的需要,同时可投入更多审计资源将风险评估贯穿整个审计阶段,以全面贯彻风险导向理念。
2008年11月29日,天健光华会计师事务所与重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合并;12月19日,安徽华普、辽宁天健和北京高商万达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宣布合并;12月21日,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和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金融危机环境下,两月三起合并,表明我国CPA行业正在做大做强,化危为机,提高自身竞争力。以满足风险导向审计要求。
(2)改变人员结构,提高执业人员专业素质。
首先,本土事务所应加强对年轻审计人员的吸收,改变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现状,同时年轻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更前沿,对于新信息接收速度较快,这将有利于推进风险导向理念的形成。
另外,事务所应注重引入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从而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不同环境更有效的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更重要的是应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后续教育的管理工作,以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为顺利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打好基础。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道德水平。
职业道德教育不应流于形式,应从实质上来强化,使职业道德成为注册会计师的内在品质,引导其在审计执业中客观、公平、公正,勤勉尽责,同时,应健全审计职业道德体系,强化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情况的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惩罚,建立审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他律走向自律,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道德水平的最高目标,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始终坚持以信为本,坚守职业道德,强化风险意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关键词】 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唯一的委托人”,突出了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责任的重大,所以,对于注册会计师给使用人带来的损失,注册会计师及所在的事务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而且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但是,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及其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规定,加大了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从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会计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
三、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脱钩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强化了责任,增加了风险。在新的情况下,事务所必须在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这包括审计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制度,还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认真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加强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再次,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 最后,要慎重考虑出具何种意见的审计报告,千万不可草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风险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应根据风险的不同情况,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拒绝表示“同意”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以转移、分散审计风险。
五、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
事前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当局两个方面,客户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管理当局方面主要有管理者的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事中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降低、转移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的风险控制等。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主要是指对上述审计人员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六、确立适当的收费标准,切忌只求经济效益,不问审计风险的做法
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业务迅速扩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许多执业人员却无视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这一问题,抢客户,压价收费。创收意识加大了收费的随意性,却严重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质量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注册会计师的收费应以服务质量、工作量大小、参加人员层次的高低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市场风险的大小,按规定标准合理收费,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七、执行适应的审计秩序,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合理的审计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计划,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集中审计资源于高风险审计领域,确保识别所有重大差错或非法事项,最终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把风险控制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可以说,审计风险的防范本质上就是质量控制的问题。
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办法是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准则。它规定了审计工作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建立一套严密的、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在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严格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事务所可以选择业务较全面的客户,选派审计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注册会计师对每一重要客户的年度审计做出一份标准的审计工作底稿,以供其他人员执业时参照。这样既便于有效地理解准则,又有实例可供参照,提高了作业的标准化,减少了执业的随意性。
八、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有关法规的健全
(一)签订业务约定书
业务约定书可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和受托方的审计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这样一旦发生法律诉讼才有可能将审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
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风险。但保险公司还未开展责任险业务,因此,行业协会应积极与保险公司磋商,努力促成该项业务。尽管这不能排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审计风险损失。
(三)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
当前的诉讼案中也暴露了注册会计师在法律上的弱小,如“深口袋”责任、“集体诉讼”方式、对证券法理解上的分歧等等,极易造成会计师事务所的败诉。因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团结起来,利用自身的影响促成有关法律的修正,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尹维吉力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