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防医学的意义

预防医学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预防医学的意义

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为世界所中仰慕,从上古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在近7000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进行发现、实践、探索、总结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其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等预防医学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哲学智慧。研究其深邃的预防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当前特别是生活、工作方式日渐西化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井喷式和低龄化发展趋势的严峻形式下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同时对促进全民健身和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以及疾病的转归也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1.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大胆探索和艰辛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有显著的文化基因烙印,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丰富多彩。其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体对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预防医学思想。

1.1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不同,先天禀赋不同,所生活的地域、季节、气候不同以及生存条件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种类、几率及愈后就会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身体特征;同时认为疾病在早期会表现出特有的征兆,可以通过面色、脉象、身体状态、大小便等外象并经医生的“望、问、闻、切”进行观察、判断,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有针对性地用食物、药食两用物质或药物对身体进行调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个体化的疾病预防观正是传统预防医学的独到和高明之处,值得肯定和推崇。它与现代预防疾病采取的“千人一方,万人同药”有极大的区别,虽然现代医学可通过体检来提早发现疾病,但只有当生化指标出现异常或临床征兆已经发生时才能发现,对主观表现出来的不舒服、不适应等亚健康症状,现代医学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即使是有某些指标的异常如血糖的升高,现代医学仍缺乏个体化的预防措施。因此强调针对个体体质、地域、季节、气候、饮食习惯等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差别对待,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季节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因为是个体化的,所以有十分理想的强身、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效果。现在在我国江南、江淮、闽南等地区在季节变换时,有请中医开膏方、吃膏方的传统,显然绝大多数是进行疾病预防、身体调理和日常保健而非治疗疾病。因此现代预防医学应充分吸收传统预防医学的个体化疾病预防的精华、特色和优势,既注重人群预防的研究,也应有针对性进行个体化的疾病预防研究,尤其是根据个体体质、地域特点、季节、性格和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地对疾病进行个体化预防,中西医结合以期达到更好地预防疾病的目的。

1.2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体是一个和谐、有机和充满生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神经、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动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影响的,并与自然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饮食等有密切关联。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疾病预防法则;总结了四时变化对人的情志、气血、

脏腑、经络影响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日月星辰变化,地理环境及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关系等。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疾病预防的总原则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总结出了许多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俗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秋风凉,添衣裳。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这个道理。人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时还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在气温极热或极冷时,人体的自然调节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就发明了空调,以改变室内环境,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现代医学证明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圆缺等都会影响人体的情志和脏器功能,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预防疾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来养护身体。例如春天万物生发,人的情绪应随自然一样心旷神怡,生机勃勃;这时稍晚睡觉,早点起来;提升精神状态,与自然和谐;在饮食上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如适当吃一些大枣、山药、刀豆、南瓜、扁豆、西红柿、核桃、栗子、鱼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萝卜等对助升阳气有积极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则会使疾病加速发展。可见古人早就发现并观察到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思想。

1.3疾病预防变化的辨证观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根本规律,在疾病的预防上其显著的预防医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样,因为“疾病预防”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为自然界是最和谐的。“象”的根本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使疾病预防方法“变”,不同年龄的“变”会使疾病预防手段“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对疾病预防的要求也在“变”。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疾病预防的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要“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疾病预防”的观念、方法和生活行为方式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1.4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

中国传统的疾病预防医学思想特别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时,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使之不发展到严重或危险的境地。还强调不但要治病,还要防病;不但要防病,必须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有应对之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此在预防和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讲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脏器发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来,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疾病预防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促进全民健身

2.1传统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预防疾病的方法、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还特别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说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人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不仅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还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主张不谋而合。传统预防医学思想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

2.2促进全民健身

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更新,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医疗卫生在发展进程中,逐渐由以往传统的模式向预防、保健和主动式的服务方向转变,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本文关于《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现实研究意义方面,本文通过对《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分析,提出《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医学教育中,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就当前《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而言,《预防医学》在课堂中的教学存在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对《预防医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教授时,仍采用以教材为主的理论满堂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1]。教师只是将教材中枯燥的内容转化到多媒体课件中,使本身是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过程中,无法与实际的操纵情况进行结合,只能够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对其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相对较差

在《预防医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极为重要的,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应对相应的预防知识有较为熟悉的理解,才能够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内容的学习。目前《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也体现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差[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课程不是十分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相关的预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搭配也不够合理,通常是理论性课程较多,而实践教学内容较少,致使非预防学专业的学生无法对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实践,影响学生对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二、《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一)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在分析《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过中,首先非预防医学专业要加强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对当前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学生普遍存在对《预防医学》课程忽视学习的情况,反复强调《预防医学》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使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并了解未来在医学临床中的医生,不仅要具有能够在临床中对患者实施治疗的技术手段,同时也要具有能够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和保健的能力[3]。另外,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加强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视过程中,也要鼓励非预防专业学生将所学知识向家人和亲友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重要性。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分析《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过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发展。一方面,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师要采用现代化先进设备展开教学,通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将《预防医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运用多媒体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比如通过小视频展开对相关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转变教学方法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师要转变以往注重理论教学的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项目导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渐加深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加强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由此提升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

在医学教育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于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4]。一方面,非预防医学专业在对相关教师聘用过程中,要聘请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经验丰富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在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加强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促进《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发展。

结语:

就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而言,《预防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能够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关于《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研究,主要从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相对较差两方面,对《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研究《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前存在相应教学问题的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黄晓,贺莉萍,李军,等.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05(04):69-70.

[2]李雨U,崔念,潘晓放,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初步优化与改革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03):35-36.

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时安排紧凑,学习效果不佳

预防医学课程设置较多,临床课程学时有限,课程安排紧凑,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需教授完教材要求的内容,课堂进程快,学生们难以接受,且学生忙于应付过多课程的学习与考试,学业负担过重,处于死记硬背的被动局面,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无暇参阅课外书籍,对扩大学生知识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1.2教学方式陈旧,实践环节薄弱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是临床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方式。受学时限制等原因的约束,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无法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上得以应用。“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实践课受重视的程度不够,部分重要的临床技能实践无法在预防专业中开展。相对于临床医学的临床教学基地而言,预防医学的临床教学基地师资相对薄弱,设施较落后,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临床教学基地。

1.3教学内容落后,学科界限明显

新技术的发展使不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预防医学需要这些学科的综合和应用。但现今预防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多为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的缩减,不能有效地结合这些新兴学科的进展;而且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独立性大,横向联系少,不利于培养全面的预防医学人才。

1.4重视程度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德国公共卫生学家RichardSchagas说:“公共卫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成功的牺牲品,在发生重大灾难后,他们意识到应该加强公共卫生,但当疾病从记忆中消退后,公共卫生又重新从其脑海中消失。”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主干学科,预防医学教育在无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其重要地位难以得到重视,而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其得到的重视也通常只局限于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使得预防医学教育投入低且改革进展缓慢。

2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1引入国际标准美国的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是从已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人员中选拔培训出来的,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及较高的科研水平、高效的协作能力。美国预防医学教师协会ATPM于1999年重新修改和完善了“医学教育中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教学的建议”,对医学生应具备的预防知识和能力作了详细描述,为医学院校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提供了操作指南。对照国际教育标准,结合我国的现状,将预防医学教育以目标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力求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医学教育体系。

2.2编写预防医学专业专用临床教材

会同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方面的专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联系我国实际,撰写专门供预防医学专业学习用的临床教材;或使用临时讲义,突破教材的限制,体现临床新进展、新动态、补充新知识,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多种教学资料结合,打破临床、预防自成一体的框架,促进学科间的配合,让学生更为系统、有机地学习临床医学。

2.3改进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在国内外许多医院校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预防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中较少应用。可以积极探索和实践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中的PBL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临床课程的兴趣,促进其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加强临床实践

改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基地设施落后情况,提高师资力量,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除了常规临床实践教学,可以引导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结合本专业特点,采取指导老师负责制,成立实习课题组,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或积极参与到临床实践基地的疾病防治普及工作中,撰写健康教育宣传册等。将临床医学的技能与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群体卫生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信息化教学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应用现状

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在医学生的培养方面普遍采取“2+1”或“3+1”教学模式”,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时间跨度较大,并且很多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有所欠缺,对后续临床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造成很大影响。针对这样的教学难题,各个高校也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多学科融合教学”等在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应用。这些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由于教学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严格来讲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无大的区别。

2.存在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新型教学模式推行受阻。虽然已有新型教学模式提出,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新型教学模式应用的并不广泛,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又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学生认为“翻转课堂”中教师-学生的角色转换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负担,失去了学习兴趣。(2)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信息化技术不够成熟。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深度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并且能够形成基于能力本体的教学理念。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各方面原因,大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3)评价方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匮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也有一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依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发展和自主能动性,不利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推进。

二、信息化教学在预防医学中的改革实践

1.利用全时空学习环境进行翻转课堂教学

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使传统教学过程向课前及课后延伸,这样就可实现随时随地的全时空学习[1]。全时空学习实际上是将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课前、课中以及课后阶段[2]。这三阶段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果。并且在时间地点上更具有自由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能动。这样,翻转课堂更易实现[3]。翻转课堂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获得课中阶段所需资料,在课中阶段加以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再由教师引导,补充。

2.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学生学习行为

身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分析技术已经大面积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对于教育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搜集教学、学习行为的原始资料,应用相应软件分析后,可帮助教师及其他教学行为实施人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教学进程、教学效果等情况,并可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策略。这个过程的实施一方面可以让学时实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改正自己的不足,对整个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3.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放、共享、即时互动

开放性、共享性和即时互动的互联网技术运用,可以促进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的互补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在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远程的在线手段向专业实践导师学习研究设计、资料搜集、案例分析等实践性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专业实践者有需求的时候,将存储于云端的理论知识实时分享给他们。这样的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让学习有需求的学生及时的获得相应的知识支持,也可以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任务驱动教学法,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如今在英国、北美、亚洲等许多地区被广泛的引进和使用,由此足见其重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要通过自己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来获取知识和构建意义框架。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医学人才,教师要积极地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到预防医学教学中去,通过创造教学情境、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优势。本文将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预防医学;应用分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口头传授、黑板板书、教师演示的教学模式已逐步的向启发、点拨的教学模式发展。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正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1创建预防医学教学情境,为任务驱动教学营造教学氛围

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只有营造出活泼热烈的教学氛围才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同自身的情感表达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及质量。我们知道教学环境包含了各种显性及隐形教学资源,教学课堂离不开教学环境。首先,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教学,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重视生成教学资源环境。课堂技术可以呈现出书本所容纳不了的内容,例如背景材料、实验过程、自然景观等等。因为社会是在变化的,所以教师对于这些教学资源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进行教学情境的创建,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人类和环境这一章的讲解时,教师不可能将环境这一概念的事物实体化的带入课堂,但是教师却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通过视频的方式,将一些像是土地沙漠化等环境现象播放给学生观看,之后教师就可以在这基础上,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又例如,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做出决策,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生成课堂辅助学习情境。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的完成自己所布置的任务,就需要向学生提供一些辅导和帮助。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导学专栏,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同时教师还可以创建网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及时的指导,进而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

2准确定位任务、教师、学生,完善任务驱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积极地把握任务、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确的定位这三个名词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可以更切实的完善预防教学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任务是教学的主线,作为核心的任务设计是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所以教师要做到准确的定位任务,积极地将任务的趣味性、开放性、真实性等特性发挥出来。任务主要涉及的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教师在这些理论知识中选择适当的任务主体,使学生可以进一步的对已获取的技能和知识进行自我整合,进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教师而言,教师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主导者,这一特点同时也符合了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在这个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和进行,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在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过程、方向、结果等作为线索,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系统性的评估,给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学生是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极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表现,教学的任务设计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任务的设计还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都可以有所得。当然考虑教学任务难易程度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设计任务要具有差异和梯度,以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到任务学习中的机会。

3重视课上课下的合作交互,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新优势

在预防医学教学中,为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就需要师生、生生,甚至是人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首先是生生之间的交互。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途径,例如新闻组、公告栏、聊天室等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及时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交流感情,更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其次是师生之间的交互。师生之间的交流既包括一对一模式,又包括一对多的模式,良好的交流有助于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只有拥有良好的交流模式,才可以形成一个集体,进而实现合作自主化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行为要做出及时的引导。而学生为了维护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则需要尊重教师,做到不懂就问。最后是多媒体与人之间的交互。课堂技术可以很好地让教师将学习技巧等录制成视频放到网上,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自行观看,从而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做到良好的交互和协助,任务驱动教学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总而言之,随着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剧增多以及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够培养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了。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时候,培养出创新型、开拓型的预防医学人才,就必须积极在预防医学改革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5,18:8-9.

[2]李娟.中职数学“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