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防医学的意义

预防医学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预防医学的意义

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随着医学发展的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地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恰好契合于当前这种健康理念。“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追溯其源流,综述其现代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现代中医治未病事业作抛砖引玉之用。

1 理论研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论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此为开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先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为防止病邪的侵害,告诫人们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的小金丹方“服十粒,无疫干也”,更是开创了药物预防之先例。

蓝氏[1]对中医“治未病”的源流进行疏理,认为《内经》是治未病理论的奠基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叶天士《温热论》在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上均有新发展。边氏[2]则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探讨治未病的临床意义。

张仲景注重与临床结合,故而比较偏重于“有病早治”、“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中的《脏腑经络先后病》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段论述是张仲景治未病“既病防变”思想的集中体现。另外,在本书中多处论述体现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如《血痹虚劳病》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既曰平人,是病象未显,但脉象已改变,从脉象改变上揣知其人有虚劳。《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平人无寒热表证,若有短气不足息的见症,就应预知其有里实。《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风水尚未发,但从上气喘躁等症状推测病者欲作风水,即先以汗法治之。

《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设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以收全功。这段论述体现了“防其复发”的治未病思想。

故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内经》、《难经》基础上,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现代卫生学角度而言,汉前基本上处于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阶段,《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三级预防(病残预防)观念。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虽注重温病治疗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但对险恶危急之证则强调客邪早逐的原则,以消除致病的根本原因。如邪入营分而见斑疹隐隐,必须“急急透斑为要”,故用清热凉血之剂,使营血热毒得解,以防邪陷入里,造成内闭外脱之险证。同时,叶天士强调先证用药的原则,如“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隔散,散其无形之热。”本病虽在上焦,但三焦同治,注重泻下,釜底抽薪,以防无形邪热积于肠腑和肠中糟粕相结而成阳明腑实之证,故清下合用以及早截断病势。“先安未受邪之地”,则更突出了叶天士治未病防其传变的思想。叶天士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如对素体阳气不足者,治疗时注意顾护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即患者体质不同,则用药有别。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未雨绸缪之计。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反复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均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均包含了治未病的思想。

现代医家在古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术理论观点,对中医治未病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认识。姜氏等[3]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几个方面。胡氏等[4]对《易经》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观是《内经》防治学说的精髓,总称之为“治未病”,而其源盖出于《易经》,并具体比较分析了《易经》的防患未然与《内经》的未病先防、《易经》的不药而愈与《内经》的既病防变的思想。毕氏[5]从熵理论阐明熵病与未病的一致性,分析熵病的病机,说明调理熵的变化以防病治病的重要性,强调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先进性。张氏等[6]对《内经》“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进行了理论探讨,总结分析出“治未病”指导治疗尚未发生疾病,而人体阴阳平衡已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时,重视整体调节,注重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应用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保持健康无病。认为努力探讨传统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原则和办法,开展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柴氏等[7]分析了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系及其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建议要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尤其是中医的全科医生。一二级医院应以全科医生为主,不宜过细分科;着重培养心理医生,开展心理矫治,更多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体系,体现“形神统一”观,使更多的心理、情感、思维等问题在萌芽状态得以解决。还要建立、健全医学气象预报、环境医学检测等,防患于未然。庞氏[8]将“治未病”在中医肿瘤学中的应用与西医肿瘤学的三级预防结合研究,认识到在西医学肿瘤病的控制战略中,癌症的三级预防是指:一级预防,是病因学说的预防,也就是在癌症未发病前预防其发病;二级预防,是指已经癌变则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级预防是预防其复发转移。可以看出,现代医学的肿瘤病三级预防战略,与中医的治未病的未病之前的摄生养慎,已病后的及时治疗、防其传变以及瘥后防止复发的理论大有暗合之处。故而,“治未病”思想对肿瘤病临床、用药、调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程氏等[9]以中医“治未病”预防思想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对针刺及艾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作了初步研究,得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现代主张的三级预防概念十分相似,以及古人“治未病”十分倚赖于针灸疗法,但在具体应用中,艾灸应用则多于针刺应用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对针灸治未病这一理论的系统性理解,以期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使之具有更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进行了现掘和理解,对我们的中医治未病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2 临床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医治未病理论契合于现代中医预防医学、亚健康状态的医疗保障的临床实践,其应用正逐渐推广开来。龚氏[10]对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改变现状的方法,包括改变陈旧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引进高新技术、提高诊察技能,开展临床科研、设立未病专科等设想。王氏[11]在阐述“治未病”理论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的基础上,指出“治未病”理论在临床实践中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思想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其二,诊察手段局限落后,缺少客观检测依据;其三,宏观辨证的意义常被忽略,应有作用不能发挥;其四,临床科研落后,不能促进“治未病”临床实践。并针对主要困难,提出设想建立“亚疾病”概念,推动“治未病”理论的深人发展,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无病有证的治疗。李氏等[12]认识到“逆针灸”作为“治未病”主要手段之一,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并对此作了详细综述。周氏等[13]综述总结了灸法“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情况,提出灸法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无毒副作用、方便经济等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王氏等[14]研究指出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其积极参与到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对解决未来13亿中国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以及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在进行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基础上,使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实践研究中有了可循途径[15-20]。

在具体疾病的治疗方面,治未病思想同样在指导治疗方面意义深远。董氏[21]从临床与理论结合的角度出发就温病高热中治未病学说的具体应用作了探讨,提出了温病高热急症的治疗除采用顺应性疗法的同时采用“治未病”的方法。主张“卫气同治、气分早下、三宝早用、气营血三联”等具体治法。王氏等[22]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以扶正为主,补肾为辅,扶本固肾,对症治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陈氏等[23]根据多年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及SARS继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医中药的辨证用药,可以减轻术后下肢肿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形成,而运用适当的中医传统锻炼方法,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肌力和髋关节功能,为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及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孙氏[24]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总结,就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以及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强调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胰岛素抵抗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陈氏[25]根据多年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经验及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在广东省中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三个层次,贯穿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这样的功能定位,将治未病中心分为三个板块:“体质辨识体检中心”、“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和“传统疗法中心”。三个部分以中医体质学说为主线,相互贯穿,相互补充,环环相扣。这为我们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治未病”实践的广阔前景开创了良好的开端。

总之,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在当今人口老龄化、疾病医疗负担加重为基础的广泛社会问题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的医疗策略和服务模式成为众望所归。中医“治未病”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中医应抓住机遇,适应变化,拓展自身生存的空间。

3 参考文献

[1]蓝毓营.“治未病”源流述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9):48-49.

[2]边玉麟.五脏相关治未病临床浅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2):145.

[3]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209-210.

[4]胡永信,于亚丽.对《易经》与《内经》“治未病”的比较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0,16(5):7-9.

[5]毕鸿雁.熵理论与中医“治未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353-354.

[6]张景明,陈震霖.亚健康的防治与《内经》治未病理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20-21.

[7]柴可夫,钱俊文.“治未病”学术思想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J].甘肃中医,2002,15(5):5-7.

[8]庞德湘.《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与肿瘤病学三级预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171-173.

[9]程洁,李忠仁.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4(3):49-51.

[10]龚婕宁.“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的改变[J].中医药学刊,2003,21(1):132-133.

[11]王红梅.“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71-1672.

[12]李晓泓,李辉,翟景慧.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意义及其应用特点[J].中医药学刊,2003,21(5):651-652.

[13]周鹏,赵仓焕.浅谈灸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865-866.

[14]王琦,董静,吴宏东,等.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践健康促进[J].中医药通报,2006,5(3):1-4.

[1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16]王东坡,王琦.论体质分类研究的源流及其科学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6):374-376.

[17]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J].中医杂志,2006,47(4):250-252.

[18]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1.

[19]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20]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17.

[21]董少群.“治未病”在温病高热急症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5):6-7.

[22]王永梅,符林春.从“治未病”入手论治艾滋病[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12-13.

[23]陈卫衡,刘道兵,张强.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继发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J].中医杂志,2004,45(4):317.

[24]孙云霞.试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预防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中的应用[J].甘肃中医,2006,19(10):5-6.

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0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1-0001-02

中医预防保健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指在固定场所由专业人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相关技术、手法、产品及知识等,以满足服务对象保养身心、改善体质、预防疾病、辅助治病和促进康复的需求。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在规范我国预防保健服务市场、提高预防保健服务水平、促进中医预防保健学术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现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 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现状

由于时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践需求亦日益增加。随着国家的支持和重视,以及监管力度的增大,各类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日益增多。

1.1 预防保健是中医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

预防保健是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43号)明确提出中医“治未病”标准为中医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和权威学术团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大力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并初有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09年起先后出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基本规范、服务机构标准等管理类标准,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服务内容、服务设施等多角度提供指导规范。2006-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共21项相关技术标准,为服务实践过程中技术操作提供专业指南。

1.2 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

根据属性分类,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类。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其他两类标准则分别是对预防保健服务中的技术及管理等事项进行协调统一。

从总体来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但目前已的标准规范以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主,基础标准尚不足。2010年,经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立项的《保健服务业分类》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41B03)

通讯作者:彭锦,E-mail:

(项目编号为20100122-T-469)2项国家标准经过2年的调研撰写,于2013年在中国保健协会休闲保健专业委员会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规定了保健服务业分类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原则及基本分类方式,填补了预防保健服务基础标准的空白。

1.3 现有服务标准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部分在市场上出现较早的预防保健服务,从国家到地方,从技术、工作到管理,各层面均有规范可依。以保健按摩(包括盲人按摩)为例,“保健按摩师”和“足部保健师”早已作为2种国家职业标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管、组织专业培训,以规范从业人员准入资质,保障服务质量。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4部委2009年出台《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后,各省、市、自治区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办法。部分地区还进一步制定了工作和技术标准,以确保地方监管落到实处。

标准化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环节。随着中医推拿按摩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了一系列按摩保健行业技术标准,其中,对9项按摩保健技术,从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他服务技术如沐浴、足疗和药膳,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标准规范。2006-2008年,上海、南京、扬州的相关机构分别了地方沐浴、足浴行业经营和管理技术规范;2008年,商务部出台了《沐浴业经营技术规范》、《足浴保健经营技术规范》;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足浴保健、中药药浴保健、藏药药浴等技术规范,中国药膳学会《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标准》等。但是,就对该服务行业进行规范而言,现有标准无论从数量还是功能上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预防保健服务领域标准规范的空白区域仍非常巨大,从基础研究到体系构建方面均有待加强。

2 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的思考

随着社会对“治未病”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行业机构正逐渐壮大。为规范服务市场,保障消费者利益,本领域标准化工作已被国家提上重要议程。

2.1 加快学科发展,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体系

标准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尽管有几千年的实践历史,但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中医预防保健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现状为“基础研究薄弱、理论体系不完善”,而中医预防保健

服务标准化的发展正受此制约。因此,要加快学科的发展步伐,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科研投入,应重视基础研究,完善理论体系。

由于市场的需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的实践常先行于理论。许多服务技术尚不明确机理、适应症、适应人群,未进行有效性、安全性等评价,就已在市场上付诸实践,这有损消费者的利益及身心健康。因此,在步骤上不能等待基础研究和理论体系构建完善后再着手制定标准,而应齐头并行。集合行业专家的智慧,从目前预防保健服务的现状进行反思,明确主次,逐步完善标准体系框架构建。通过标准的制定、推广、应用、反馈和修订这一螺旋上升过程,指导基础研究的方向及促进理论体系的完善,进而推动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发展。

2.2 “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服务标准应用推广

一项标准生命力的体现在于推广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应用主体是企业。因此,如果仅由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进行标准化,那么,在推广应用环节必将遇到阻碍。

标准化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所用的最高层次途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标准化更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确保能够有效指导并服务于实践。为此,必须在政府部门监管下,由科研机构和行业学会进行专业指导,邀请相关企业参与,结合专业培训机构,实行“产学研用”相结合,共同完成标准规范的制定。这既能保障标准的专业质量,又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还能通过企业推广、培训等有效渠道进行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企业参与的同时,要启动企业监管机制,规避防范不法企业借制定标准之名聚集钱财或垄断市场。此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应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因此,在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尤其当涉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核心技术时,应保证中医专业机构的参与。

3 结语

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感染;重点环节;控制

医院是各种病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各种病毒、细菌的高度聚集地,容易导致一些易感人群发生感染。医院感染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除生命威胁外,还会增加患者经济等方面的负担,对医院医疗质量及安全水平也有一定负面影响。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我院实施了重点环节管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A组为常规管理组,患者为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住院者共500例,男性204例,女性296例,年龄在0至79岁,平均年龄为(43.9±10.6)岁;B组为重点环节管理组,患者为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的住院者共500例,男性201例,女性299例,年龄在0至81岁,平均年龄为(42.4±10.8)岁,患者来自医院各个科室。两组住院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实施常规管理,包括院内消毒、医院感染监测和统计、一次性医疗设器具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B组在A组基础上实施重点环节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手术中严格遵循全天候无菌操作及相应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1];由专业部门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2)导尿管插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定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措施,及导尿术流程,成立质量控制小组,组织定期、不定期检查;加强医护人员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培训;实行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感染管理部门每天下病房督查规范制度落实情况[2];3)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预防与控制:加强医护人员消毒意识,合理使用呼吸机;加强培训,促使医务人员熟知相关预防技术及控制措施;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感染管理人员每周2~3次对呼吸机质量进行检测,搜集相关数据,为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肺炎提供依据[3];4)血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动态、持续教育;PICC治疗中,成立静脉导管药物治疗小组,提高护士操作技能和操作技术[4];严抓PICC操作的每一环节,强化环节质量控制;5)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监测、报告和记录工作;注重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5];加强诊疗环境清洁和消毒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医院感染情况以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6%,B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2%,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其不仅可增加患者发病率、病死率及患者的痛苦,加大医务人员工作量,降低病床周转率,还给患者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活动中侵入性操作越来越多,如动静脉插管、泌尿系导尿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监控仪器探头等,在诊治疾病的同时,可能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同时可损伤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菌容易侵入机体,引起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导管相关血行和呼吸机相关肺部等感染,此外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应用治疗,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去平衡,耐药菌株的增加致使病程延长,增多感染机会,因此,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除一般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外,还应加强重点环节感染的管理控制。从我院实践结果来看,通过实施重点环节管理,医院感染管控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提升,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在医院诊疗活动中,需认识到医院重点环节管理的重要性,不断规范落实预防措施,以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梁鸿才,程明礼.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新理念与抗菌药物管理[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01(4):373-374.

[2]张悦,夏玲.规范管理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6):1930-1933.

[3]王海波.ICU呼吸机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10):229-230.

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贫血,缺铁性 中医疗法 口服液 血红蛋白测定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combined with iron dextran oral liquid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its influence on related blood indexes

Wang Cuicui Zhou Changming Wang Lan Zhang Yu Zhang Hu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an Uni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combined with iron dextran oral liquid on children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related blood index. Methods A total of 90 children with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anuary 202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45) and study group(n=45).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ron dextran oral liquid,and the ones in study group were added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on the basis of iron dextran oral liquid. The clinical efficacy, symptom disappearance time,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changes of blood indexes, such as hemoglobin(Hb),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and 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study group was 98%,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8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time of disappearance of all kinds of symptoms in study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fter treatment, Hb, MCH and MCV in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study group was 2%, which was lower than 18%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combined with iron dextran oral liquid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s significant,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mission of symptoms and improve the related blood indexes, and it has high security.

Keyword:

Anemia,iron-deficiency; TCM therapy; Peroral liquids; Hemoglobinometry;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属于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贫血性疾病,在6个月至2岁儿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其发生主要是因患儿挑食或家长添加辅食不合理等,患儿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或不增、面色苍白等,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异食癖、匙状甲等症状,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目前,临床对于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主要通过补充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铁剂来改善患儿症状,但仍有部分患儿疗效不佳[1]。近年来,中医预防保健逐渐受到临床的重视,且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2]。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了中医预防保健联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效果及对其血液指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2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10个月~5岁,平均(2.5±0.8)岁;病程2~10个月,平均(6.4±2.2)个月;贫血严重程度:轻度24例,中度21例;临床症状:乏力32例,食欲减退25例,面色苍白21例,体重下降12例,肝脾肿大10例。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9个月至5岁,平均(2.5±0.8)岁;病程2~9个月,平均(6.4±1.8)个月;贫血严重程度:轻度22例,中度23例;临床症状:乏力33例,食欲减退27例,面色苍白23例,体重下降11例,肝脾肿大1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贫血严重程度及临床症状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1)年龄≤5岁;(2)临床资料完整;(3)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自愿签署加入研究同意书。(2)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者;(2)心、肝、肾、肺功能障碍者;(3)先天性代谢异常者;(4)慢性感染性疾病者;(5)中途脱离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单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每次服用5 mg右旋糖酐铁口服液,3次/d,在治疗过程中切勿食用乳制品,防止影响铁元素的吸收,同时对患儿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监测。研究组于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基础上增加中医预防保健: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中医预防保健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对患儿家长加强健康教育,尽可能地防止患儿因饮食不节、用药不当等导致脾胃损伤,同时让其知晓谷盛气盛,饮食均衡、充分,脾胃之气方可充盈,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当以补精益气;(2)饮食指导:嘱咐患儿不可挑食,确保营养均衡,防止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同时,注意为患儿合理添加辅食,若有必要可在患儿食物中适当添加铁元素,确保铁元素的补充;(3)保健措施:遵循“辨证施养”“三因制宜”原则为患儿制定中医预防保健疗养方案,涉及药膳与膳食的营养搭配、中医情志护理及中医运动指导等方面,其中药膳与膳食营养搭配方面即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一些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制成食物供患儿食用;中医情志护理即通过移情易性、顺情解郁、情志相胜等方法来改善患儿的情绪状态;中医运动指导即指导适龄配合患儿进行中医保健运动,包括“太极拳”“五禽戏”等。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参考《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3]进行疗效评价,根据患儿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水平变化并参照其临床症状变化进行疗效评价,若患儿Hb≥100 g/L,红细胞计数>3.5×1012/L,同时各类临床症状也彻底消失评为治愈;若患儿Hb明显上升,但未达到上述标准,红细胞计数>3.5×1012/L,同时各类临床症状也有所缓解评为有效;若患儿Hb未明显上升或出现下降的情况,红细胞计数也未明显上升,各类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改善或加重评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有效率之和。(2)症状消失时间:比较2组乏力、食欲下降、面色苍白及肝脾肿大消失时间。(3)相关血液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后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及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水平的变化。(4)不良反应:比较2组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症状消失时间、Hb、MCH及MCV均以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44/45),高于对照组的8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症状消失时间:

研究组各类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相关血液指标:

治疗前,2组Hb、MCH及MC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b、MCH及MC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相关血液指标变化比较

2.4 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45),低于对照组的1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表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近年来,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发生与患儿体内铁元素的缺乏存在着直接关系,患儿发病后会出现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及面色苍白等症状,情况严重时还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部分患儿因病情未得到积极控制,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导致患儿死亡[4,5]。目前,临床对于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主张采用铁剂来补充其机体铁元素,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属于临床补充铁元素的常用铁剂,含有右旋糖酐络合物、氢氧化铁等成分,可有效提高患儿机体内铁元素水平,从根本上纠正其贫血症状,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6,7]。但在实际临床治疗中,仍有部分患儿的相关血液指标未能达标,疗效不太理想,且存在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等不良反应,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下降[8]。因此,如何更好地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成为现阶段儿科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中医预防保健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一种理论认识及技术方法,属于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率不断升高,且获得了临床与患者的一致认可[9]。本研究对研究组患儿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基础上增加中医预防保健,并与单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相比,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0%;研究组各类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基础上增加中医预防保健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促进其症状改善。分析原因:中医预防保健可有效地帮助患儿家长正确、充分地认识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对其日常饮食、运动及生活等方面进行自检,分析患儿存在的不良习惯并通过为患儿制定中医预防保健疗养方案给予积极纠正,从而有助于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及运动等习惯,对其病情改善具有重要意义[10,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研究组Hb、MCH及MCV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18%,提示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基础上增加中医预防保健有助于改善其相关血液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付媛媛等[12]学者指出,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采用中医预防保健联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不仅可改善其相关血液指标,还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儿生长发育,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在于中医预防保健可促使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及运动等习惯,提高其营养摄入的均衡性与针对性,进而有助于改善其机体营养状态,促进其相关血液指标的恢复;同时,通过制定并实施中医预防保健疗养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诱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患儿治疗依从性提升,保障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预防保健联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其症状缓解,改善相关血液指标,且临床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武艳霞.健脾益气生血汤联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7,49(8):95-97.

[2]张龙,陈玉,余小文,等.应用TOPSIS法和RSR法综合评价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满意度[J].预防医学,2020,32(3):262-266.

[3]李欣红.升板止血汤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7,32(4):25-29.

[4]朱斌.健脾生血颗粒联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对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8):132-134.

[5]汤洁英,高结明,王翠捷.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7,14(10):21.

[6]武永斌.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效果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20,41(2):145-147.

[7]刘电波,郑伯平,罗立颖,等.金双歧联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J].北方药学,2020,17(1):32-33.

[8]迟红.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3):186-188.

[9]顾益玮,章璞,梅久红,等.社区中医预防保健综合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5):50-51.

[10]丁书明,李果,齐旭萍,等.基于“肾生髓,髓生血”的中医理论预防儿童营养不良所致贫血的效果[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4):125-127.

预防医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规范化护理管理;环境质量;消毒灭菌质量

医院感染指的是住院接受治疗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具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获得但是在出院之后发生的感染[1]。医院感染是大多数医院不能避免的问题,其出现会延长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给患者恢复造成影响,同时,也危及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2]。近年来预防医院感染成为了大多数医院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到一种理想的护理管理方式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分析了在预防医院感染的过程中规范化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5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75例。研究组男性41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1.56±3.54)岁。常规组男性39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40.89±3.62)岁。患者均知情同意。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开展医院感染

预防工作,做好感染源的管理与定期检测,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加强探视、陪护管理,做好一次性无菌用品的管理工作,并根据患者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做好保护与隔离。研究组采用规范化护理管理开展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具体如下。1.2.1加强培训在预防医院感染的过程中强化护理人员的认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就要加强对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首先,要让护理人员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手卫生保持方法,让患者了解应该如何去防护职业暴露,指导怎样去处理医疗废物。同时,护理人员也要掌握可能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各种原因,针对性的掌握消毒灭菌与隔离的方法,并结合实例来讲解医院预防医院感染的方法与措施,让其有医院感染预防、管理的意识。1.2.2完善医疗设备管理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做好相关医疗设备的检查与管理工作,尤其是对用于消毒与灭菌设备的管理,应该定期进行检测,评价其消毒与灭菌的效果。同时,胃镜、肠镜以及手术用具等部分侵入性医疗设备需要反复使用,就需要完善这类设备与物品的严格消毒与灭菌,进而将可能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1.2.3规范无菌管理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落实各项无菌技术,杜绝医源性感染的出现,严格落实手清洁、衣帽、口罩等佩戴。同时病房应该定期的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消毒与灭菌,做好床单、被褥等个人物品的及时更换,严格做好导管等辅助治疗物品、仪器与器械的管理,落实无菌管理制度。1.2.4健全监管制度在实际的护理管理工作中要做好各项制度的监督与落实,建立一个完善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定期检查各个科室有关于感染相关指标控制合格率,如果科室不达标则应该进行通报批评和责令整改,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查,直到合格为止。1.2.5完善消毒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的过程中其相关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复杂,管理的范围也很宽泛,因此就应该根据感染发生的危险性进行管理区域的划分,在日常诊疗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疾病和所属科室来针对性的划区域收治患者。同时在穿刺、注射等相关治疗操作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人一管和一人一手消的制度,各种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则应该统一到消毒供应室进行清洗、消毒、打包以及灭菌,同时不同科室、区域的清扫用品也要分别放置于不同区域,每次使用结束后要消毒处理,放在固定区域备用,在此基础上患者出院、转科后需要严格进行终末消毒操作。1.2.6健全医疗操作管如果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则要进行严格的管控,做好用药的记录,并做好有关与抗生素使用的宣教与教育,保证每一位护理人员均能够掌握抗生素的药理知识与配置要求,为了保证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也需要在细菌培养后确定抗生素的种类。同时,在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勤洗手,及时消毒、灭菌,尽可能避免交叉感染情况的发生。

1.3评价指标

本研究评价指标包括医院感染发生率、环境质量、消毒灭菌质量以及护理水平等相关护理质量指标。医院感染类型: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与泌尿系统感染。护理质量借助自制护理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和统计,共设计的统计项目与内容包括环境质量、消毒灭菌质量与护理水平,每一项内容的最高分均为1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护理质量越高[3]。1.4统计学处理收集研究数据并将其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完成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统计学分析,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33%,低于常规组的1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环境质量、消毒灭菌质量和护理水平评分比较研究组环境质量、消毒灭菌质量和护理水平分别为(8.53±1.06)分、(9.05±0.87)分、(8.62±1.14)分;分别高于常规组的(6.15±1.01)分、(6.54±0.87)分、(6.19±0.91)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74、t=6.392、t=1.535,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