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武术教学计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我校2007年进行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中的培养目标与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的培养目标相符合,该培养目标的特点是培养目标更加宽泛,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充分显示了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二、课程体系的比较与以往教学计划比较,新教学计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科课程增设了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体育基本理论知识课程,删除了无实际意义的学校体育卫生学。
(二)与以往教学计划比较,新教学计划的最大特色是在学科课程部分,该部分缩短了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等课程的学时数。虽然这些课程的学时数缩短,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要求并没降低,相反在专业课中强调“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专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爱好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特长项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方案的培养目标符合新时期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上增设了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课程,为以后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和技能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便于学生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新方案在基础运动技术和技能开设的基础上,开设专项课程,学生在掌握其他技能和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爱好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特长项目,充分体现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提高我校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二)建议
虽然新课程设置与我校以往课程设置比较有较大的改进,但在实践中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改进:
1.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
2010年秋季,甘肃省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前几年对必选教材与自选内容穿插教学的实验与研究,我们认为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穿插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并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政策下,可以很好地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选项教学改革实践的主要步骤
1.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学校师资、场地器材、各年级教学班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实施方案。实践研究的时间为三年,所有参与实践研究的教师清楚实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熟悉方案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和主要工作。
2.选择设立选修模块的项目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校体育教师专业特长和学校场地器材,以及本地传统体育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6个项目水平五的内容作为学生选修模块,田径和健康教育内容为每个学生的必修模块。另外考虑到个别有能力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我们将选修模块水平六的内容和田径个别内容(跨栏跑、三级跳远等)定为选修1的内容。
3.讨论制定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基本模式
根据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在教务处、教研处的指导下,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我校选项教学的基本模式,即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穿插教学、选修模块“走班”教学的模式,上报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基本形式就是高一、高二年级每周两节课,一节按原行政班上必修模块内容,另一节打破原行政班,按选修模块的项目重新组班,学生按项目“走班”上课;高三年级每周两节课全部按选修模块的项目重新组班,学生按项目“走班”上课。
4.根据教学模式排出课表,选派体育教师
教务处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穿插教学模式排出课表。高一、高二年级每周两节课,一节必修课按原行政班排课,另一节选修课将同一年级4~5个班分为一个组,同组的班级安排在同一节课;高三年级每周两节课都为选修课,4~5个班分为一个组,同组的班级每周两节课都安排在同一节课。学校根据现有体育教师专项和教师个人的特长,6个体育教师每人负责一个选修模块教学,必修模块的教学,6个体育教师按原行政班教学。
5.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标准
体育教研组讨论研究制定了“金昌市一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标准”。标准包括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必修、选修模块教学内容和学分课时分配、教学计划、测评办法和测评标准。上课教师按照计划设计教案和组织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教研组定期集体听课、评课,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和备课组活动集体讨论、修改、完善。
6.学生选项
每一级学生在新生军训期间,学校统一组织学习学校课程实施标准。开学第一周的体育课,体育老师上室内课,安排讲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标准和教学模式,指导学生选项。
7.场地划分和器材配置
为了有效利用场地器材和保证选项教学场地器材的需要,我们对选项教学的场地进行了合理的划分,三大球在各自的场地上课,健美操在舞蹈室上课,乒乓球在综合馆上课,武术根据教学内容在田径场或者综合馆上课。在器材的配置上,学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三大球保证每2个学生有一个球;乒乓球拍和上课用球全部由学校提供;武术和健美操配备了相关器械和音响设备。
8.健康教育教学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必修1学分(18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我校规定高一高二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前一周统一安排健康教育内容教学(按行政班在教室由指定的体育教师上)。每学期4课时并安排一次测试,根据测试成绩核算为0.25学分。
二、选项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选项报名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选项教学报名遵循的是自愿性和均衡性原则,尽管我们在报名前采取了一些措施和办法,规定高一、高二两学年至少选修三个不同的模块,对每个行政班选修各模块的人数也做了一些规定和限制,并且做了大量的选项指导,但在报名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1:选修各模块人数不均衡,甚至差别很大,如篮球、足球项目人数较多,而武术和健美操人数较少。有些学生在我们的均衡原则下,虽然选修了这个模块,但是对这个模块的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策:一方面加强引导,另一方面改变项目名称和教学内容。如我们将健美操改为形体,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很多男生都开始主动选择该项目;将武术改为传统和趣味项目,增加了跳绳、踢毽子和趣味、拓展训练内容,选报该项目的人数大大增加,基本上有效解决了各项目人数不均衡的现象。
问题2:连续选项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喜欢某个项目,如篮球、足球或者乒乓球,他们就连续两次选报该项目,而我们6个老师负责6个项目,对一个项目不能分成两个班进行教学。
对策:一个项目班分两个组,第一次选报的学生为一组,按水平五的内容进行教学和测评;第二次选报的学生为一组,按水平六的内容进行教学和测评。教师重点指导水平五的学生,水平六的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练为主。
2.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1:必修与选修的学分分配不合适。主要是田径类项目,作为运动技能系列的必修内容,《标准》要求至少必修1个学分(18课时)太少。教材中田径类项目包含的内容很多,虽然一部分属于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的内容,但大多数属于锻炼性内容,需要学生经常学练,有的甚至要“课课练”,18个课时根本无法完成教学,同时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田径类项目作为“运动之母”,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意志品质培养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体操的部分内容应该作为高中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
对策:将教材中田径运动的内容进行整合,按3个教学单元分配,在高一、高二年级安排三个学期进行教学,每学期18课时,1个学分,共3个学分;将单杠、双杠和技巧的部分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在高一、高二年级安排一个学期作为必修内容进行教学,18课时,1个学分。
问题2:《标准》指出,一个模块由某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般为18学时,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根据高中课时计算,每学期有38个课时,每学期就要安排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事实并非如此,体育课在室外上,受外界因素干扰很多,很难保证课时。一些模块特别是选项模块在保证上满18个课时的情况下,学生也不能进行较系统的学习。
对策:选项模块安排36个课时,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2个学分,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穿插教学模式下,每一学年选择一个选修模块完成较系统的学习,这更加符合终身体育思想和新课程的理念,同时对选项人数不均衡的问题也是一个解决途径。
问题3:一线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贯彻落实《标准》的需要存在相当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标准》5个目标领域和400多个目标的理解以及如何和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联系方面;(2)各地新思想、新模式、新教法在体育教师选择教改方向上带来的困扰以及对各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方法的梳理和定位方面;(3)新的评价思想和评价内容方面。基层一线教师是《标准》的直接执行者,要将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和基层体育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标准》贯彻到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解决差距。
对策1:内因和外因双管齐下,加速基层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
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首先必须使教师转变观念,统一思想。(1)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考察学习。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这几年我们每个教师都有两次以上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的机会,对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标准》、提高业务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2)制定校本学习培训制度。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一节组内公开课,两周一次教研活动,由学科室主任组织落实。在备课组活动时,首先对本周的公开课进行说课、评课,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对下一周的公开课进行集体备课;在教研活动时,我们集体学习课程《标准》,集体讨论制定各单元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评价办法,集体讨论在实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所有这些保证了实践研究的正常进行,也转变了教师的观念,统一了教师的思想和认识,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对策2:发挥集体智慧,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通过集体讨论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统一对新课程提出以目标引领内容的认识。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每个单元必须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都有一个具体目标,而课时计划成为教学单元中的片段,内容必须有连贯性,它的教学目标必须围绕具体目标,为具体目标服务。教学计划的制订,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教师教学过程必须严格按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同时在集体教案上都留有二次备课的空间,便于各个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
教研组规定,全体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保留以往体育课堂教学中好的精华,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学习方式,始终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好的学习方式贯彻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另外要求每个教师及时完成课后反思和单元小结,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在备课组、教研活动时提出来,大家集体讨论解决。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根据《标准》的要求,教师在建立评价体系的时候,每个模块或单元规定的测试项目和评价标准,必须保证课程性质,同时要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并且规定过程性评价占单元测评成绩的40%,知识、技能占6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作用,保证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规定和措施使我们的实践研究充分发挥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有效解决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快速的提升。
三、选项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效
1.确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穿插教学的选项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在高中阶段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树立了终身体育的意识,2013届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都学会了一项或几项锻炼身体的方法,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制定并逐步完善了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实施办法,形成比较完善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的模式。
3.基本完成了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标准,完成课程各教学模块的教学计划、进度以及课时计划的电子稿,实现资源共享。
2006年在江苏省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培训中听取了孟文砚、倪胜勇等专家的报告后受益匪浅,在回校后将专家的先进的经验和学校的特点结合起来并初步实施,经过一学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二合一”模块教学
南通地区的体育新课程改革能取得初步的成功与当地的浓厚的文化与体育底蕴是分不开的,尤其有着一批优秀的体育工作者,“二合一”模块教学为南通市教研员倪胜勇老师提供并在我校成功运用。所谓“二合一”是指:把传统的单元与课时两种教学计划合二为一,形成模块教学方案。在确定每个项目模块学习目标及其统领下,对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对完整的架构,力求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我校必修与选修的模块设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加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塑健康体魄,具有健康素养,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根据本课这一总目标,确定了我校课程教学模块内容。
(1)必修模块内容
A.田径:快速跑3课时、中长跑4课时、接力跑3课时、跳高(介绍)2课时、三级跳远4课时、铅球(介绍)2课时,合计18课时,在高一年级集中完成。
B.健康教育
第一章:自学参与和科学锻炼2课时
第二章:促进身体健康5课时
第三章:促进心理健康5课时
第四章:培养社会适应能力2课时
第五章:奥林匹克运动2课时
第六章: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1课时
合计:18课时
(2)等候模块内容安排
A.选项内容:在尽可挖掘体育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我校现有条件,新学年可供学生选项的内容有篮球、足球、软式排球与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女)、武术、体操与健美操。
B.选项内容安排:确定每个模块(项目)为18课时,高中三年设置为水平五。
高一年级:制定单元教学计划1、单元教学计划2、单元教学计划3;
高二年级:制定单元教学计划1、单元教育计划2、单元教学计划3、单元教学计划4;
高三年级:制定单元教学计划1、单元教学计划2、单元教学计划3。
如:高一年级篮球:
单元教学计划1:主题:基本技术(18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2:主题:基本技术、战术(18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3:主题:基本技战术、裁判能力培养(18课时)
(3)课外选项问题:学校成立课外讲座(时间:课外活动和双休日活动),校本课程体育俱乐部及学校各项运动队,鼓励有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在完成11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修复更多的学分。凡参加上述组织的活动满18课时可得到1个学分。
三、模块教学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它主要是指模块教材的容量控制。模块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时间来实现教学目标,而这一时间有限(通常为一学期),除了必要的讲授外,还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消化,否则教学效果则不言而明。故而,一个模块的内容不能超量,但同时又不能不足量,“过”与“不及”均不好,量的大小要恰到好处,大到充实、饱满,小到精炼、实在。因此,一定要控制好模块教材的容量,并抓住模块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体现体育与健康的魅力所在。
(2)质的把握
主要是指模块教材的难度系数控制。模块教材即不可过高过难,也不可容易操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难度系数稍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系数,教学才有感召力。正如美国的教育家克伯屈所说的:“学习太容易是一种危险。”教学难度系数太小,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涣散注意力,从而放松警惕,诱发伤害事故;难度系数太高,超出大纲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又会望而却步,丧失信心,无法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情趣。固然,模块教材的选择应有一定的层次性、科学性,经过学生的自身努力能获得成功。
(3)度的把握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新课改
《甘肃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实施指导意见》要求:从2010年9月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进入新课程的实验阶段,各地应当大力推进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目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等内容,探索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课程体系。[1]经过近三年的实验,初步构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新课改模式。为了总结经验,本文对我校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取得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深入思考,为我市普通高中实施模块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示范作用。
1 模块设置
1.1《新课标》对模块设置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健康教育专题和田径类项目为必修内容,至少必修1学分,而其他五个项目为选修内容,必须修满分。学生每学习一个模块的某一运动项目满18学时,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学分。[2]
1.2我校的模块设置
我校结合体育资源状况,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出发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初步设置了健康教育专题、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武术五个教学模块。
1.3 对策
1.3.1 除健康教育、田径两个必修模块外,选修模块还嫌单一,建议学校应在体育师资和场地器材有所改善后再进一步充实选项模块。
1.3.2 应以艺体办学特色学校发展为契机,积极引入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如锅庄舞、健美操、形体、舞蹈、瑜伽等教学内容。
1.3.3 新兴运动项目无论在锻炼身体的意义上,还是在娱乐性等方面,都是对传统体育教材内容的一种最佳补充方式。[3]建议应在重视对传统项目进行改造的同时,精选适应时代要求,学生参与度高的新兴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
2 模块教学计划
2.1《新课标》对教学计划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意高中体育课每周2课时,健康教育专题共18学时。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包括根据《新课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具体目标的要求将其转变并确定为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要注意根据水平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富有针对性的模块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合理分配到每个学期,以便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和要求,全面达成课程目标。
2.2 我校的教学计划
根据季节、气候特点,结合我校课程资源、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认真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3 对策
2.3.1 选项课引入的时间过早。建议选修课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留有一定时间让教师与学生相互了解,促成相对稳定的行政班集体的建设,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时间了解高中的新课程方案和学校课程开设情况,逐步熟悉选择课程。
2.3.2 田径模块安排不够合理。田径类项目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意志品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建议田径模块教学不宜在某一个阶段集中完成,可以将它们化整为零,安排在三年的教学中。
3 师资状况
3.1《新课标》对师资的要求
教育部《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高中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规定学生与体育教师的人数比为300∶1,学生班数与教师人数比为6∶1。[4]
3.2 我校的师资状况
我校历来注重吸引和培养体育教师,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学习。现有教师10人,从职称看: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人,中级教师4人,初级教师1人;从学历看:研究生1人,本科生9人;从性别比例看:男教师9人,女教师1人。
3.3 对策
3.3.1按教育部《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文件中规定的体育师资数量来看,我校体育教师缺编较大,所以现有体育教师工作量较重,建议补充体育教师时重点引进民族民间体育和新兴运动项目类毕业生。
3.3.2《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五章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女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高中女体育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果女体育教师过少,甚至没有女体育教师,就会严重影响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完成。
3.3.3在中学体育教学领域,似乎“多能”体现的实用价值要比“一专”来得更大些。所以建议教师多兼顾、多学习其他专项的技能,尽量做到一专多能。
综上所述,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是学生的权利。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让学生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能。建议在组织学生选项时,一般不提倡学生“一选到底”的做法,让每一位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至少要选择两到三项运动项目的学习。在实施选项教学中,不能把学生体质的增强放在一边,建议在每一节课中有针对性地穿插体能练习的内容,各项目的学习和练习具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以期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和谐统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实施指导意见[R],2010.
关键词:体育大专生;教学基本功;教学实践
1.研究对象
我校2008级体育大专生,共79人。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79份,收回79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达98.7%。
2.2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大专生教学基本功的研究文献。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编写教案基本功
体育教案是实施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行动计划或教学方案。从表中可看出,学生编写教案较好以上者不到一半(42.3%),而较差和差却分别占了19.2%和9.0%。其主要存在组织练习方法不具体、忽视练习要求和课后反思等问题。
3.2队列队形、口令指挥基本功
队列队形、口令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好体育课、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调查显示,有19.2%的学生队列队形、口令基本功较差或差,主要存在队列变换、行进间转法等问题。
3.3讲解与示范基本功
准确、重点突出、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动作名称、要领的理解。而准确优美、利落大方的示范动作,能给学生以完美精确的印象,建立正确的视觉表象,便于学生模仿,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表中看出,讲解与示范基本功一般的人数占28.2%,较差的占9.0%,不少学生在讲解与示范结合运用时,专业术语不熟练,且不能很好地表达动作。
3.4预防与纠正错误基本功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选择有效的手段,预防或及时纠正错误的一种方法。调查显示,39.8%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一般(24.4%)或较差(15.4%),主要是动作感知和自我预防与纠错能力较差。
3.5保护与帮助基本功
体育大专生应基本掌握自我保护、为他人保护、利用器械的保护与帮助等要领和手法,同时还要学会选择适当的位置,把握准确的时机。调查显示,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较差(一般及以下占46.2%),如:站位不太合理,时机掌握不当。
3.6组织体育游戏基本功
体育游戏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竞赛因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大专生要面向小学体育实践,了解小学体育游戏和教材和教学方法。调查显示,学生组织体育游戏的能力整体较强,这与我校开设体育游戏课并重视其教学有直接关系。
3.7组织教学基本功
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各种教学基本功在课堂上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标志。调查中发现,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一般(39.7%),不能较好的胜任体育教学工作。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体育教学实践机会较少以及教学中教师对其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3.8体育实践基本功
体育大专生要在会教学的基础上,学会课余活动、小型运动会的组织、竞赛与裁判等实践方法。从表中可看出,学生体育实践能力较差和差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9.5%和11.5%。
4.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体育大专生教学基本功与小学体育的教学要求仍有些差距,特别是在组织教学、体育实践等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其基本功的训练。
5.建议
5.1调整体育教学计划
应将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体育教学大纲之中,确保基本功训练的授课时数,并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在各门专业课教学中逐步贯彻实施,不断提高。
5.2完善体育课程考核制度
在体育实践课考核中,应增加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考核,可采用:技术动作占30%、理论占30%、教学基本功占30%、平时成绩占10%的综合评分方法。在考试中可采用示范动作与讲解其要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以调动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锻炼其能力。
5.3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教学基本功训练
在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学科中,可充分利用教学开始和准备部分的时间,在教师严格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具体要求地安排学生轮流实习环节的锻炼,并对其实习情况作出评价和指导,使学生逐步熟悉课堂常规和准备活动的组织过程。
5.4抓好教育实习环节,提高学生体育教学能力
教育实习必须引起学校和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加强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改革和完善教育实习的形式、内容、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和标准,使教育实习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
5.5加强体育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结合学校体育竞赛计划,以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制定比赛规程、编排秩序册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如校运会,组织学生参与裁判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5.6定期对学生进行教学基本功过关考核
联系小学体育实际,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在一、二、三年级可分别进行队列队形、口令、少儿广播操、韵律操,体育游戏和创编徒手操,编写教案、组织教学等的过关考核。
6参考文献
[1]霞.论体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