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定位;目标;建议;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44-04

Discussion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hongqing City

YE Zhi-qiang1,HE Chun-yuan2,PI Jing1,MA Qiang1

(1.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ongqing 401329,China;

2.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Chongqing 400041,China)

Abstract: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main power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atural conditions determine that Chongqing city must take the road of with its own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e. T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major problems in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goa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put forward clearl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hongqing city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target was proposed, and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6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researched. The above content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accelerating Chongqing′s ty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positioning; goals; suggestions; Chongqing city

农业科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第一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1]。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应对市场竞争,缓解资源压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2]。重庆市是一座“大城市”与“大农村”共生、“大山区”与“大库区”并存的大城市,虽然工业现代化突飞猛进,但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仍受限于自然条件的约束[3]。重庆市90%以上农村是丘陵、山地,其中山地面积占76%,因而自然条件决定了重庆市农业要立足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走现代农业之路[4,5],即特色效益型农业现代化之路。

重庆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6]。当前重庆市正按照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和“314”总体部署指引方向,围绕五大功能区建设,整体谋划,科学布局,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为支撑,努力推进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整体跃升。在深入分析了当前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定位与目标,研究探讨了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建议,对加快推进重庆市特色效益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1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1 主要成效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迅速,并取得一些显著成效。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基本构建,已基本形成“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三大板块,即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形成前后相继而又相互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科技引领特色效益型农业的发展储备了较好基础。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各类大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40余个,主要有已建成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中国畜牧科技城等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柑橘城、重庆农科城等。三是全市农业科技优势学科与优势领域影响力正稳步提升,如在家蚕基因组、荣昌猪、淡水鱼、长采收期柑橘、耐热粳稻、糯玉米、加工型蔬菜、甘蓝型黄子油菜、杂交小麦、高淀粉甘薯等动植物良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拥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使得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舞台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成效突出。据近十年来相关资料,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十分突出,已获得了各类科技奖励150多项,科技对农业增效增收贡献日益显著,其中2012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

1.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2.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将体现在通过创新活动而形成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加工业等相关联的良种、技术、方法、产品及其他技术形式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虽然目前重庆市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总量似乎已经不少,但相对于几十种作物、几十类畜禽水产品种及近百个农业小行业而言,科技创新成果数量所占比例还是过低。从2006~201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获奖情况来看,其中涉农获奖科技成果39项,占全市科技进步奖总数(808项)4.4%。然而,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仅为50%,这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农业70%~80%增产增效来自于科技进步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60%,虽然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转化率。这表明重庆市农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弱,重大突破性成果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也不够高,不能完全满足重庆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4,6]。

1.2.2 农业科技研究结构不合理,产业适用性较差 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极为广泛,从生产到加工,从产前到产后,从田间到餐桌,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均与农业科技创新息息相关。由于长期受到我国农产品供给不足影响和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僵化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往往目标单一,农业科技人员要么只重视理论研究而不够关心科技产业应用价值,要么只重视拿来就推广应用而不重视基础研究,从而导致农业科研结构不合理。重庆市农业科技独立研究起步较晚,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相对其他兄弟省(市)还不够高,不合理的科研结构表现更为明显具体如下: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基础性原创研究较少,存在重科研轻中试、重研究轻转化,重产中轻产(前)后研究,致使农业科技成果呈现出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提高产量技术多,提高品质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少;组装配套技术多,创新突破性技术少;产中技术多,产前产后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物化硬件产品技术少等特点。这些短板均表明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还不足,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适应性还仍然比较差,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的现实需求。

1.2.3 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发展条件差 农业科技发展源头是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研投入是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7]。由于农业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基础性产业,因而国内外农业科技投资主体仍然是公共财政。近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农业生产总值的0.25%左右,与国际平均水平1.00%还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政策保护措施逐渐失效,政府又不断强化民生基础保障的农产品价格调控,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十年如一日似的微幅上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很难取得生存空间。这对于受制于山地、丘陵特殊地理条件限制的重庆市而言,传统农业已不能更好地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更应该依靠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出符合区域特点的农业科技成果并推广应用,才能实现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化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但是,由于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不完全具备科技投资能力或投资积极性不够高,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所占比例仅为0.1%,低于全国2.0%的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化国家50%水平[8,9]。同时,由于重庆市定位于工业化城市,农业生产总值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投入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市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水平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导致重庆市农业科研研发平台条件日益落后,科技研发团队实力逐年减弱,突破性农业科技成果已形成越来越困难。

1.2.4 农业科技产业化滞后,企业难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重庆市农业现代化之路受自然条件和规模化程度低的严重约束。重庆市山区面积76%,其中中低产田70%、15度以上坡耕地50%,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截至2007年底,全市人均耕地仅为573 m2(刚过国际警戒线566 m2),比全国人均耕地(933 m2)和世界人均耕地(1 920 m2)都少。户均经营耕地2 000 m2,规模仅为全国平均的1/2、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导致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都难以适应生产规模化、品种专用化、经营产业和服务社会化的发展[8]。人多、地少、地差导致重庆市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十分滞后,至今全市只有极少数农业企业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科技研发体系。绝大数农业企业还仍然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成果来维持运转,缺少具有高科技含量名牌产品和技术独占性或服务独占性的产品,更缺少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市场开拓营销人才及高水平信息资源分析加工利用人才,因而目前重庆市农业企业还难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2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2.1 战略定位

根据重庆市农业自身特点和产业需求新形势,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应定位于“两个增强”。一是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和成果孵化平台的持续创新能力。以涉农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及时有效地为全市发展特色效益型农业提供科技支撑、攻克关键科技瓶颈和破解产业发展关键科技难题,并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成果示范推广。二是着眼于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核心竞争力。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主动适应市场对农产品种类及其质量安全的需求,按照“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基本思路,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夯实农业农村经济的行业科技基础。

2.2 战略目标

重点推进以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目标,提高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达到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现代农业高技术应用成效明显,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优化,科技研发实力显著增强。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抓住我国拟建设1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这一机遇[10],以建设长江上游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基本目标,争取多角度进入国家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更多的区试、试验、示范基地成为国家级试验站,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在农业关键产业科技创新上,重点在农作物良种、优质高效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主导产业上,争取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到“十二五”规划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

3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建议

3.1 实施“三个带动”,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目标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带动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深化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领域研究,增强区域农业特色资源研发能力,着力推动种质资源创新、生物特色育种、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农药、农牧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二是强化优势产业,带动农业整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重点以柑橘、生猪、粮油、草食牲畜等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以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地道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搞好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落实试验、示范、推广、研发项目,提高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全市传统农业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创新农业科技研发合作机制。抓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机会,深化与国内外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各类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构建开放式的区域性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内外交融、合作共进的科研队伍,以带动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农业科技发展格局。

3.2 构筑符合重庆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一是建立以公益性科研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研发核心。重庆市农业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有西南大学、重庆大学涉农院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水产科学研究所以及区属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涪陵农业科学研究所、万州水产研究所等,这些机构主要承担基础性、关键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各个农业科研机构还应该在自己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多下功夫,努力在各自的方向上独树一帜,同时培育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建成全市农业科技研发的核心。二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农业相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毫无竞争优势,加上重庆市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对推广难度大、费用高、风险大、社会生态效益好而直接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政府应继续起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使之成为科研机构的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技术等研发成果的中试基地,才能不断向企业输送高新科技成果,提高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逐步形成重庆市农业企业特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3.3 构建区域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重庆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进程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2008年起全国农业科技工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目前,重庆市已有1名首席科学家、19名岗位科学家、12个综合试验站进入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设立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根据重庆市的特点,相关部门已组建了相应创新团队,对粮油、生猪、蔬菜、柑橘、蚕桑、茶叶等主导产业和对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分别设立技术研发中心,进行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更多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3.4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建立农业科研基础性科研投入机制,以科研机构编制人数为基数,预算基础科研工作经费;依靠政府设立的“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专项,加大农业基础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引导农业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通过市政府及区县理论的政策引导,逐步使农业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特别是对那些困难农业企业,要在科技创新上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农业科技。重点加强资本市场运作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向农业科技投入,努力拓宽吸引外资、个人等多元农业科技资金投融资渠道,也可加强农业研发机构与农业担保公司等经济组织有机衔接,多渠道融资,以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少的瓶颈问题。四是加大对科技资金投入的引导。鼓励引导资金向重点农业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投入,特别是向被列入到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任务中重点发展领域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5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全面提升人才队伍质量

一是在搞好人才体系布局。从全国层面来看,在国家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中,重庆市优势学科尽可能争取列为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综合试验站,其科技人员进入科学家岗位。从重庆市层面来看,高层次科技人员分布不均,科技平台分布不均,区域性差距大。全市4.9万名农业高层次科技人才中,90%集中在主城区,其余10%分布在万州、涪陵和永川。虽然全市有4万余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在各区县和乡镇,但普遍学历不高。科技机构的90%分布在“一圈”经济区,80%的科技机构集中在主城区。因此,在人才结构布局上,要建一支基础实力雄厚、研发工作过硬、能理论联系实际、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也要建立一支推广转化成果能力强、能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承担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的单位要有计划地培养、引进和交流国内外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和综合交叉学科人才。到2015年,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应提高,避免人才断层和知识结构单一。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支农民技术员队伍。

3.6 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战略,引领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一是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道路。对科技开发能力和经济实力较强的科研单位或科研部门,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对科技成果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及生产销售,形成科研(育种)、生产、经营、示范推广、质量检测和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也可以与龙头企业合作实施产业化经营,主要利用农业龙头企业资金、生产经营体系优势,科技成果以出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转化科技成果,重点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展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增强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针对重庆市传统农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特点,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和成长需要优良的孵化环境,尤其是对初创阶段的中小农业科技企业,需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增强创新能力,并制订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税收优惠等政策,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管理科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马晓燕. 统筹推进重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N].重庆日报,2012-05-17.

[2] 李丽莎.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722-5724,5726.

[3] 唐园结, 何兰生, 邓 俐, 等. 探析重庆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之路[N].农民日报,2012-11-05.

[4] 陈 钧, 刘小磊. 重庆立足“四化”发展现代农业[N].重庆日报,2013-07-18.

[5] 王泽农. 重庆“四化”并举主攻特色效益农业[N]. 农民日报,2012-11-13.

[6] 柏振忠.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4):39-41.

[7] 郭文宝,马 青.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90-20192.

[8] 谭华玲. 重庆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9.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第2篇

(一)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资金环境有待优化资金不足往往导致技术创新不力,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据相关资料显示,日本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强度为3.4%,英国的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为2.29%。而山东省这一比例仅为1.3%,远低于发达水平。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分配不够合理,科研与生产脱节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一方面,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分别隶属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农业科技人员又分属于各个研究所、高校,其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直接由单位和上级领导决定。这样一来,必然出现农业创新与农业生产的“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此外,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对农业科技的评价,往往停留在上。这就导致多数农业科学家、教授,把主要的精力、时间和经费花到了怎样发论文上,而不是如何解决农民急需的良种、良法问题。

(三)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作为农业大省,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才。但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与现实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农业技术人员中,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37%。据有关统计资料,山东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一方面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农业研发机构中的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另一方面又因环境、待遇等因素,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变得相对困难。大学生中学农专业的人少,学农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力争不搞农业的却很多,最终分到农业科研单位、部门的却又想方设法要跳出“农门”的也为数不少。而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导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关科研院所反映,近年来每年科研人员的流出率为职工总数3%~5%,而且是以副研究员以上的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流失为主。

二、优化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

(一)增强创新意识,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农业科技创新有着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迫切要求政府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鼓励农业科研创新的法规,以法规规范国家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用法律保障农业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继续保持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主渠道地位,特别要保证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的资金需要。二是构建利益协调的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拓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渠道。鼓励、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拨款投人、辅以科技贷款、社会投入、自身创收反哺等多元化、多渠道的投人体系,逐步改善农业科研手段,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制度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保障。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管理,形成综合协调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让一切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项目可以由政府整体安排,对于应用性的研究项目应由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诱导科研机构进行研究。总之,政府创造公平、宽松、自由的政策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产值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科技才会出现原始创新,农业与国民经济及其部门才可能协调发展。荷兰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稳定经费投入密不可分,荷兰农业科研经费60%以上来源于政府的投资。因此,政府应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加大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一是加强对农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资金投入。2012年新修订的《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第七章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年增长幅度应当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二是加强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设备和人员经费投入力度。三是加强农村科技基础研究领域的财政投入。四是加强在正外部性强、知识产权难以保护以及重大科技项目上的投入。此外,政府不应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唯一主体。目前,在美国,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研发投入约占全国研发投入的70%。与国外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科技研发不同,我国私人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的比例不足2%,且科研投资高度集中于农作物。因此,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应稳步推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转变,引导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应用研究,与政府形成合力,共同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第3篇

摘要以山东省为例,回顾了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和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山东省农业科技机构虽然经过几次积极调整,科技体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交叉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除开发、推广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1.4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1.5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1.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2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思路和目标

总的思路是: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2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2.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2.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2.3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

以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4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我山东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2.3几点建议

2.3.1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2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2.3.3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2.3.4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第4篇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实践基础不协调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当前的农业基础做出成效。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着眼于农业产量,而忽视了农业其他环节的创新与发展,造成了科技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农业发展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造成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实践基础不相协调。

1.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效果差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效果不理想。一方面,农村的劳动力受教育的范围与城市差距大,80%的农民不能很好地运用科技的创新成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村的劳动力大部分都进城去从事有发展潜力的第二、三产业,剩余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大大遏制了农业发展的脚步。

1.3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不足

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不足。不足的财政支持使得各地方的农业科技创新的设备落后,仅仅运用常规的调研设备很难进行科技创新的突破;不足的财政支持对科技创新人员的社会保障方面也造成影响,待遇低、条件差和科研的难度大、周期长更是加剧了人才的流失,农业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不容乐观。

1.4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与体制不配套

目前,在农村仍发挥着作用。一方面,小规模的农村经营使现代化的机械技术、组织配套技术和工程技术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仍是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使有些科技创新成果未融入到农业的发展进程当中;另一方面,信息交流渠道是科技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但农村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不仅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接收新出台的政策和相对应的农业信息,也阻碍了上层领导对农村科技创新成果的接收,造成了政策与体制不配套。

2农业科技创新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财政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努力改善科研设备和物质条件。同时,国家也要制定出与农业基础实践相适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与关注,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大力开展对农民科教的培养

农民是农业以及科技创新成果得以有效实施的主体,低文化素质的农民则是阻碍科技创新成果实施的最大问题。因此,国家要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教培养,对于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成果实施的主体———农民,更要加大对其培养的力度,这不仅要求农民在农业经营上有着过硬的技术支持,更要求其在思想上认同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储备,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将农民武装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实施。

2.3努力扩充高素质科研人员队伍

人才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推动力,但农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停滞不前。因此,国家应努力扩充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队伍,建立起人才合理优化的重要机制,并通过财政支出和政策支持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改革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

农业科技创新的局部性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要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突破传统条块格局的分割,加强农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的创新和科研项目低水平的重复利用,要在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新出多个科研项目,而非一个科研项目使用多年。

3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第5篇

1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加快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步伐。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可以有效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农村的农业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传统的农业技术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提升农业发展,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只有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1.2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我国的农业发展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要解决我国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必须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数量,解决农业产品供需矛盾,满足市场的需求。

1.3可以有效地提高新农村建设进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主要的推进手段,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民增收渠道发生显著变化,一些新问题也随之产生,这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必须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1.4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农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和谐社会,一直是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果,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目标。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就不会出现农业科研成果的运用和推广,就不可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抑制。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才能更好的保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

2.1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充足的财政支撑可以保证我国农业科技持续有效的创新发展。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受国家整体财力不足的影响,长期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但总体而言,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对偏低,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投放总量相对不足,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开发缺乏资金保障,科技开发缺乏后劲。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资金大部分投向了传统农业,种植业比重过大,新兴农产品的资金投入不够,这严重抑制了我国新兴农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发展较晚,许多农业资金很难找准市场,使在农业科技活动中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现行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限制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民增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学科结构发展不合理,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过低,不仅成为我国制约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瓶颈,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体规模呈现上升态势,但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没有将技术创新和创新人员的相关利益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人员较多的集中在传统种植产业,而新兴农业人才相对偏少,农产品加工人才、农业标准质量管理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这种技术人员缺失、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转型是极为不利的。

2.2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

者,同时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动者,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用推广的重要技术保障,他们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水平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民增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学科结构发展不合理,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过低,不仅成为我国制约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瓶颈,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体规模呈现上升态势,但我国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没有将技术创新和创新人员的相关利益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人员较多的集中在传统种植产业,而新兴农业人才相对偏少,农产品加工人才、农业标准质量管理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这种技术人员缺失、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转型是极为不利的。

2.3农民对新技术吸纳能力较差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科技知识转化的效果,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虽然现在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但是在农村居民中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依然较低,农村居民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技术停滞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支付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农业科技培训费用。这些障碍不利于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群体的形成,导致现有农业技术应用基础薄弱,以农业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困难,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4农业科技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应的科技体制的配合,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组织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各部门管理混乱、职责定位不清等问题。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研工作取向发生偏差,研究取向并不是面向社会,而是面向上级有关单位,将争取科研资金做为首要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各科研机构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协作,造成科技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缺乏仃效的信息沟通,致使科研成果无法及时有效的推广和应川.不能形成相对稳定和规范的管理体制,整体优势难以发挥。

3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3.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通过科技力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业科技投人足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要不断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投入体系,完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3.2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支持。要对现有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改革,不断完善科研机构的设置,形成覆盖全面的科研体系。要建立一支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不断的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鼓励其参加学习并促进知识升级。同时,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各类复合型人才。要加强同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的联系,加强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考核力度,按照课题和成果的完成程度以及社会效益、适用效果等指标进行考评,形成公正廉明的用人机制和人才成长条件,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创造有利环境。

3.3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加速农业科技转化的主要力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村居民接受新科研、新成果的能力。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落实领导责任制。要成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促进农民农业科技知识的更新,对农民当前在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了解问题所在。要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措施。要创新培训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形成功能齐全的培训新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要不断整合现有农村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法。这样才能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农业科技得到更有效的推广和使用。

3.4完善农业科技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农业科技组织管理运作体系,对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不断地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机制,改革现有机构设置隋况,形成合理的组织机构体系。要创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经营形式,充分发挥各类运行模式的效能,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与转化力度。各级地方科研机构要加强联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合作机制。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推广的主导作用,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了解“三农”发展过程的需求,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完善体系发展,不断整合各方力量,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运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