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化学 教学方法 优化

所谓“优化”的教学方法,即是指在整体考虑的基础上,经过对数种教学方法进行优选、组合而得到的最优或较优为教学方法。这种优化的观点,是前苏联现代教育家巴斑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提出来的。巴斑斯基曾运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整体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认为教学过程存在着联系的相互影响,在整个活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他指出,教学必须按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条件,来制定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在规定限度的时间内,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过程的优化中,教学方法的优化是主要的方面。由巴斑斯基的理论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教学过程的优化――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我国教育界的先辈们也曾提出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也是我们优化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那么,怎样去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方法呢?

一、考虑化学教学的特点

优化化学教学方法,必须突出化学教学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化学实验教学特点,突出实验教学,一方面,是考虑实验具有鲜明的直观教学的效果,是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是考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化学教学的理论思想

关于化学教学的理论思想有两个函待解决的大问题,一是如何处理知识学习与智能培养的关系问题;二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对前者,有的老师认识是不清楚的。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太深,他们依然认为双基掌握了,智能自然而然就发展了,不需要单独去培养。因此,教学中只抓双基传授,不讲智能发展。我想有这种思想的老师,应从我们培养的学生存在着高分低能现象的事实中得到启发,有所醒悟。根据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结果,我们知道,掌握的知识多,不一定智能水平高,只有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中刻意培养,智能才能得到发展。反过来,智能的发展,又会促进知识的学习,只有这两方面都注意,学生才能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人才。

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问题,同样有一些老师的认识是模糊的,这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得满堂灌、填鸭式现象依然存在,这对教学目的的全而实现是不利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如果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转化,就无所谓认识,更谈不上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于由教师的“自控”来启发、指导学生达到“自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会知识和技能,自己去发展智能――即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

中学化学教师所接触、了解的教学方法是丰富纷杂而又各有特色的。教师只有分析明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弊端,才可择优而取,恰当运用。教师接触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传统课堂教学法中的讲授法

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这是我们今天化学教学所不足取的。但是,改进的课堂讲授法,如凯洛夫的课堂讲授法,以科学的认识论为指导,通过感知、理解、巩固、掌握四个阶段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这是符合教育的简约性规律的。单以这一方面来讲,是应继承和发展的。

2.发现法

发现法是布鲁纳教育思想的产物,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和探索,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己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能充分发展智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它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但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违背了教学过程的简约性规律及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而且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有较好的实验设备,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必须较高等。这些弊端及限制条件,决定了发现法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不可能大面积、经常性地使用。

3.问题解决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应用所学得的知识和材料,通过进行实验、分析、推理、计算等以取得对问题解决的效果的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发现法所具有的所有优点,且费时较短,对设备条件要求不高。但是它同发现法一样,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忽视教师的主导用。

4.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由教材设计好学生学习为程序(或由计算机没计),学生只按照程序,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学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进步。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各种水平的学生自学,学生学习是稳扎稳打。但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学生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学生独立地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易培养和发展。另外,还弱削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5.属于启发式范畴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

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化学是高中生所学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在高考的成绩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化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理论教学,平常对一些化学实验常常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往往提不起对化学课堂的兴趣,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对一些化学现象并不能通过实践去思考,这样的化学课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乏味的,自然课堂效率并不高。新课改后对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下,使学生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高校自主学习能力。可见,以往的化学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新课改对化学课程的要求。

二、化学课程创新的教学方法

1.教师充足的准备是打造一个高效化学课堂的基础

在新课改后,化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要求,熟悉新课改后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只有弄清楚了目标,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高中学校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中学化学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上课前并不怎么备课,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学校方面应该制订一些相关的规定,使化学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去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教师可以交流各自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这样教师就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科学,这样更容易完成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任务。化学教师在平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保持着一个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发展迅速的化学教学中不落伍。

2.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是非常琐碎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后,对课本内容更容易理解。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两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这两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章的内容,使学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化学课本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关于氨知识的学习中,化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做化学实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对这些化学现象牢记于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对这些化学现象进行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中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化学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实验中学习更能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为实现新课改后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中化学教师要在课堂前做好备课,保证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网络,在化学实验中,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一、强化理论知识

任何实践活动是由理论知识支撑的。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国画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强化初中生的理论知识,让初中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习绘画技能,以此提高初中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和效率。

中国画集聚中国文化内涵,其特征之一是自然性。因此,教师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时首先需要强化学生绘画的自然性,不为画而画,不受具体规则的束缚。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中国画当作抒发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用画表达自己的心声,并用画描绘意境。美术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诗情画意”的教学理念,任何画作都是诗的具体体现,任何诗都是画的另一种形式。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利用古诗词营造具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中国画表达作者的意境与现实的火花。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又可以让初中生在相对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感受中国画和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初中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促使初中生自主投入到中国画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美术课堂国画教学过程中,因国画教学本身难点的限制,美术教师只是把国画教学当作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认为让学生看看画、听听讲解就够了。但实际上,初中生早已有了较为独立的思想,他们认知事物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美术教师需要抓住初中生这一特点,摆脱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的弊端,从初中生的心理出发,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美术教学的要求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让初中生直观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学习和欣赏的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从网上下载资源,以视频或者音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国画大师绘画技巧以及中国画的具体步骤。国画作品中不乏色彩绚丽的作品,也不乏技巧高超的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中国画作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具体的作品,让学生观看名家是如何运用色彩和技巧的。例如,齐白石作的作品――《虾》,教师利用多媒体作具体展示,可以让学生领悟画中的虾的生动具体的形象和齐老高超的绘画技巧。

美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教师也不能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教学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需要适度选择多媒体,在国画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透过自己的讲解领悟中国画的内涵。

三、培养探究意识

初中生是学习的主体,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受旧观念的影响初中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学习上没有主动权,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现阶段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指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美术作品。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教学要求。当然,美术教师还需要营造一个较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身意见的勇气。

有的学生因为自身学习能力水平的限制,在理解和分析中国画作品时会产生纰漏,难免会失误。美术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学习程度制定教学方案,因材施教,不能因为这些学生的失误而打击学生信心,对学生进行否定以及批评。教师需要利用不同层次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初中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材插图;教学方法;角色扮演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0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强化呈现方式的直观性,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教科书编者较为重视图片的选用。例如,粤教版九年级《化学》就编入上百幅直观、生动的插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研究表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图像,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图像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合理或充分地应用教科书插图展开教学,降低甚至忽略其教育价值。鉴于上述问题,笔者以氯化钠生成示意图为例,分析插图应用问题,为广大教师使用插图提供参。

1、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材料为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中的氯化钠生成示意图(见图1)。此图以漫画方式形象地解释了化合物形成的微观过程,将宏观与微观有效结合起来。

研究对象为参加某省骨干教师培训初三化学教师,共计33名,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方法,具体如表1所示。教师按要求阐述,针对氯化钠生成示意图,说明个人在日常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问卷统计完成后,针对各教学方法中插图的理解与应用情况,访谈各位教师的看法。

2、结果与讨论

2.1 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阐述的“学校常用教学方法”分为: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以此为基础,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归纳教师关于氯化钠生成示意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三种,具体的分布情况见图2。

2.1.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共有33%的教师采用此种方法,其中9%的教师采用直接讲授法,24%的教师采用形象比喻讲授法进行教学。

直接讲授法是指教师直接按知识点讲解插图。形象比喻讲授法是指运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讲授。有的教师将两种原子比喻成两位同学,将电子比喻成橡皮擦,通过借橡皮使二者成为好朋友;有的教师将其比喻成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的教师将其比喻成产品开发商和产品生产商,进行电子产品的交换。或者将钠原子和氯原子比喻成两个身体有轻微残疾的人,一人长有2根拇指,另外_人没有拇指,将第一个人的手指移植给第二个人;比喻成甲有7个面包,乙有9个面包,乙给甲1个等等。也就是说,通过物品的交换,两者分别形成Na+和CI-,从而达到稳定结构,而形成好朋友或者进行均分或者需要的人得到了所需的东西等,就意味着形成了稳定的氯化钠。

这样的教学使知识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节约教学时间,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形象比喻讲授法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够增加教学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记忆深刻。但是,未强调数目的比喻对于此知识的解释不够完备,而有些强调数目的比喻又不够恰当:一个人有2根拇指而另一个人没有拇指或者一个人有9个物品,另一个人有7个物品并进行均分等比喻,容易混淆学生对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的认识。

2.1.2 讨论法

讨论法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合作,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共有27%的教师采用此种方法。同时,根据教学流程还可划分为教师引导一学生分析和学生分析一教师总结两种。

9%的教师采用教师引导一学生分析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读图,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分析插图的含义,讨论得出结论。具体流程为:①教师提出“8电子稳定结构”的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思索氯原子和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成原因和氯化钠晶体的形成过程;②学生带着问题理解插图,展开讨论并口头表述氯化钠形成原因和过程;③教师总结归纳。

18%的教师采用学生分析一教师总结的方式,即先由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插图,思考钠离子、氯离子及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然后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图片中微粒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变化。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两种流程的讨论法都体现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被访谈的教师表示,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讨论时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之中,容易出现形式化的情况,不能充分体现出各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指导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2.1.3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家谢夫特倡导的一种以社会互动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让学生先表演问题情境,借此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形成处理这些情境的恰当方法。

40%的教师采用此种方法。18%的教师让学生上台表演时没带道具:一个学生扮演钠原子,一个学生扮演氯原子,按图进行对话,教师总结;或者一些学生扮演钠原子,一些同学扮演氯原子,通过电子的交换,两两变成好朋友。22%的教师让学生上台表演时携带道具:不口渴的女生提一瓶水给口渴但没水喝的男生;扮演钠原子的A同学把不喜欢吃的榴莲给扮演氯原子的、喜欢吃榴莲的B同学;安排5人一组,每人1个头箍,头箍颜色不同且分别代表钠离子、氯离子、自由电子、钠原子和氯原子,学生上台表演氯化钠形成过程;两个学生先赤脚,让手提3只鞋的学生给手提1只鞋的学生1只鞋子,以便更好地走路等。

通过角色扮演,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道具,更可准确地描述电子传递过程。本次调查中涉及的道具有水瓶、榴莲、卡纸、小球、卡通图片和鞋子六种,可见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榴莲是否必要,赤脚是否合适,有待考证。而3只鞋子和1只鞋子之类的编排,和先前比喻一样,不能准确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忽略了“8电子稳定结构”这一知识点,将生活中均分的思想错误用于解释化合物的形成。

2.2 插图在教学中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2.1 插图在教学中的理解情况

对10位教师进行的访谈结果显示,只有1位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充分吸收了此插图中的关键思想,充分展现出此插图的教育意义。其他教师均表示:无论他(或她)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很少会根据插图分析两个原子的细微差别,两个离子的细微差别和同一元素原子和离子的细微差别。只是觉得插图更加形象生动,分析的时候还是从知识的角度人手,对插图未进行分析和深入理解,忽略插图的教育功能,见图3。可见,此插图在教学中的理解程度较低。

2.2.2 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60%的教师认为在讲授过程中,无论是直接讲授法还是形象比喻讲授法,都只是教师的口头讲述,很多教师都没有使用到教科书中的插图,只是在黑板上绘制钠原子和氯原子变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然后进行简单讲解: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变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形成氯离子,两者结合生成氯化钠。最后总结离子概念和氯化钠生成过程。

70%的教师认为讨论法与讲授法相比,更能发挥插图的作用。因为无论教学流程是教师引导一学生分析还是学生分析一教师总结,在讨论之前,学生都需要认真观察教科书中的插图,分析插图所代表的含义。但是,5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讨论存在形式化的情况:有些学生并没有参与讨论,而有些学生并没有分析插图,只是在观看旁边文字解释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采用角色扮演法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插图的最大功用,但仍有30%的教师担心角色扮演时间太长而影响教学进度。同时,无论是有道具的角色扮演,还是无道具的角色扮演,教师反映它们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在对两者的原子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后,直接进行角色扮演,忽略插图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可见,此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此插图的教学,有的通过讲授法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有的通过比喻讲授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有的通过讨论法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基本理念;还有的通过角色扮演法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教师对插图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应用程度也相对较低。而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多将生活中均分的思想错误用于解释氯化钠的形成。

3.2 教学建议

除了氯化钠插图外,教科书中还存在大量插图,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卡通、素描、统计方柱、实物等等。为了帮助教师选取最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理清插图分析思路。插图教学中出现问题,首要原因可能是对于插图的分析较为粗糙所导致。插图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教育价值,需要认真剖析其教学意义。可采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点及面”的分析思路,将各个知识点、教材中的各个部分与图片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分析每个部分代表的含义以及发生各种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真正领会插图中的关键思想。

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纺织化学;课程教学;可行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43-01

纺织化学是一门工科院校纺织工程类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在纺织工程学与化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前提和条件下形成的新型学科。纺织化学在纺织科学中应用化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原理,所以它需要掌握的内容比较复杂,重点和难点知识比较多,再加上纺织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教学法是现阶段纺织化学课程教学中最适用的教学方式,它能有效解决纺织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其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纺织化学”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个独立的项目进行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和最终的评价等活动,学生在进行这个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对项目内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教师角色转为督促和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部或者部分进行学习行为的组织和安排,并围绕项目中遇到的难题进行集中思考和自主解决,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项目教学法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教学手段。

(二)纺织化学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原因

1.课程的自身需求

“纺织化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根据有机物的分类进行章节划分,具体来说就是按照有机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应用这一固定流程来分节介绍。这种内容组织方式使各章节中的知识点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和纺织专业的应用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纺织化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复杂的教学内容失去学习兴趣,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就是课程知识点的断层。

由于项目教学法所设置的“项目”一般都包括多门课程或者一门课程中多个方面的知识,大大加强了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为了完成项目,而自主探究化学学科与纺织专业应用之间的相通点,从而提高了纺织化学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应用在纺织专业上的化学技能。

2.社会的现实需求

现阶段的纺织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明显不符合社会实际的技能需要,教学内容的陈旧导致了与纺织专业相关的化学原理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的纺织生产中,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不能为社会培养符合其真正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很多学生由于纺织化学的“不实用”,参与这种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

项目教学法由于其自身具备较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能通过在任务的布置中联系实际生活和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更具时代性的任务目标,学生通过目标完成的过程不仅学到了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还掌握了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纺织化学课程学习的热情,将被动学习知识转为主动接受技能,提高了纺织专业学生对社会的适用性。

二、“纺织化学”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实例及影响

(一)学习纺织中涉及的化学物质名称

学习纺织中涉及的化学物质名称的项目需要学生记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化学物质,是一种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学习和教学项目,鉴于纺织专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熟识有机化学,比如原先合成纤维中涤纶的合成项目,主要包括氢键、共价键、分子间力和分子极性等内容,将所有与合成纤维中的涤纶有关的化学物质进行总结,集中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能实现与专业的联系。

在学习纺织中涉及的化学物质名称的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不用对化学物质的结构进行逐个分析,具有比较直观的内容,针对性比较强,实现了与专业的直接挂钩,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化学物质与专业课的联系和应用过程,促进化学与纺织专业的有机结合,通过在纺织专业中进行化学物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打破传统的在化学内容学习中插入专业内容的生硬教学模式,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提升学生对纺织化学教学内容的吸收效果。此外,这种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需要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相关教师的积极性。

(二)掌握纺织中化学物质的合成

学习纺织中化学物质的合成与来源的项目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物质在纺织中的实际应用技能,包括纺织中所涉及的化学物质的合成原料、反应温度和反应催化剂等等,比如将纺织中的各种染料和纤维等为任务目标,了解涤纶的发现、发展以及生产情况和合成涤纶的原料及方法,学习涤纶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纺织中的具体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在讲解各个化学物质时,才顺带对其合成做些讲解,不符合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实际需求,但是通过掌握纺织中化学物质的合成项目的学习,学生能提高对化学物质的认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对化学物质的合成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情况和实际技能,完成纺织化学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为纺织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改进应用于纺织中的化学工艺

改进应用于纺织中的化学工艺的教学项目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物质在纺织中的应用技能,并且熟悉不同的环境条件引起的化学变化对纺织产品的影响,所以是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提高项目,比如由于涤纶具有较低的吸湿性,所以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了解决涤纶吸湿性的项目任务目标,学生通过对涤纶性质和结构的分析,明确影响其吸湿性的因素并制定适合的改善方式,实现提高其吸湿性能的目标。

通过对这种项目的学习和研究,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纺织化学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并在将掌握的化学知识应用到专业研究的过程中巩固了化学和专业基础,促进了学生对纺织市场的了解,通过掌握纺织专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化学基础水平及其在纺织专业方面的适用技能,形成一定的专业创新能力。

结语:

在纺织化学的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改变当前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高、课程内容不能真正适用于社会岗位需要的形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发展性,因此,纺织专业的教师应该将项目教学法广泛应用到纺织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对纺织化学理论和技术的掌握,并且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纺织生产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增强其在未来岗位中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张春花.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纺织化学"课程教学的尝试[J].纺织教育,2010(1)

[2] 孙宏.纺织品CAD课程项目教学法探讨[J].纺织教育,2010(1)

[3] 贾格维.应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探索[J].纺织教育,2011(6)

[4] 赵勤. 纺织化学教学探讨[J]. 科技信息,2011(02)

[5] 吴惠英.项目式教学模式在纺织专业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