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根据海姆斯(Hymes)的观点,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了解该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在交际时就很难说出恰当、得体的话语。即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比语言能力本身更重要。然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语用能力明显低于语言能力,在实际交往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又是因为说话双方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是违反了其社会文化规约而造成的。大量例证说明,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是决定交际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为了使英语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使跨文化交流变得和谐而富有成效,交际者就必须具备双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知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要广采博览,厚积薄发,必须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即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文化,成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不同场合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所学文化因素去增强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还要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因此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至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更新教学观念

英语作为~门学科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的互动,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综合能力,即通过英语实现交流、学习及其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师过分地重视其基础的问题,许多的教学内容演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而且,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英语也像其他学科一样,陷于题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为交际载体的特性也消失殆尽,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随着现代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更加频繁,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会很多英语单词、能翻译很多英语文章的“翻译机器”,而是能够进行实际谈判、实时交流、传播文化的实用性人才。这一要求同样反映在英语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摒弃传统的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教学的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与价值,以文化教学为基点,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桥梁,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文化修养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文化教学的主动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显得至关重要。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其一是重视教师英语文化课程培训。一方面,高师院校要单独开设英语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习俗等,使师范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各教育机构要强化在职教师的文化培训,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举办文化培训班或文化讲座,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

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跨文化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根据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的教学思想,即“以实用为主,以应用能力为目的”,高职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和职业领域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语言的习得和灵活运用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认知和理解。长期以来,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中的世界观、思维及行为模式、、历史人文、社会形态等方面的了解,常常导致在实际生活或职场中语言交流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出现交际失误。高职院校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还任重而道远。

一、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语言知识结构,轻英语文化背景。

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已经得到了肯定。但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课堂教学中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课堂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脱离的做法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

客观上,由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再加上班级人数多、学时安排不够、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等因素,使得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任务很重。在这种尴尬和严峻的现实面前,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以灌输英语基础知识为主,很难把文化背景知识充分有效地融入到内容繁多的语言教学任务中。主观上,教师缺乏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主动性。一些老师对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文化教学。传统教学思路还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而文化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重很小。很多教师只将文化教学作为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辅助手段作简单介绍,点到为止。

2.教学形式陈旧,缺乏文化渗透教学的有效手段。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英语课程设置上都缺乏创新,教学形式陈旧,师生互动少。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种教学形式,第一种是逐句逐段翻译课文,然后进行一定的语法分析。另一种是把大量时间用于读单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回答问题,只对与语言点有关的句子作简单的说明和举例。显然这两种教学形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和课文讲解为重点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不能体现高职英语的特色。这种封闭式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是不可取的,需要创新。语言的教学手段应当是多维度、立体式、启发式、生动活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文化交流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学生实践少,缺乏运用语言的环境。

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少设置文化教学内容,也缺乏文化知识的交际实践环节。学生处在封闭的英语学习环境里,没有运用语言和了解文化的互动过程,得不到实践和锻炼。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运用到英语,基本没有机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人士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学生体会不到掌握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失去了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索的原动力。

二、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对策

基于上述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的现状,我就加强跨文化英语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1.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素养。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施跨文化英语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实现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其次,教师要提高实施跨文化教育的能力素养。跨文化教育对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除具备扎实的教育专业素养与学科专门知识外,还应具备基本的文化人类学素养与跨文化教育的智能。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拓展专业知识,积累跨文化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施跨文化教育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实现以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2.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对于英语学习来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意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其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易事。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中,既不能过于夸大,也不能浅尝辄止,要把握好尺度。首先,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地推崇某种文化或一味地贬低某种文化,应引导学生形成文化平等意识。其次,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讲解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再次,教师在讲解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应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探索的浓厚兴趣。通过精心设计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设置文化知识的实践环节、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让学生感觉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真实交际环境中,得到实践和锻炼,从而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培养其英语文化意识的目的。

3.增加跨文化教育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拓宽思路和视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跨文化教学目的,选择和增加跨文化英语教育的内容。跨文化教学内容除了要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外,还要具备新颖、多样、多元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死记硬背、盲目灌输的做法,深入研究各种教学法,将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到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去。具体的做法有这样几种:1.采取探索式学习方法,有效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地让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例如,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开展文化讲座,对不同形式的文学或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学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某一跨文化问题。2.运用交际法,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如新闻报道、广告、新闻广播、电视谈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把教学过程本身当作交际的过程,通过各种途径围绕题材、任务、语义概念、意念项目来组织学生进行交际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交际活动中多接触和使用英语。3.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利用研究性学习法,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就材料的内容自主地进行扩展性介绍、探索和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文化理解力,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4.抓住一些能够集中反映英美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的典型语言材料进行讲解与分析,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感受异域文化的神奇魅力。5.通过建立图书角、墙报、学习小组等形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

三、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育离不开跨文化教育。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依照实际情况,合理正确地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学习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通过长期地实践和不断地创新才能有所成效。虽然在实践中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积极面对、认真研究、坚持不懈,相信一定能找出好的跨文化教学对策,从而改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全面提高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外语教学理论系列文章之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4).

[2]祁世明.对比文化差异谈文化教学的重要性[J].宿州学院学报,2006,(6).

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加强母语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从理论上看。交际一词译自英文的communication,也有译为交流、传播等,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①交际是一种双向活动,交际的双方是动态的。也就是说,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互换的。跨文化研究的奠基人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主张将文化与交际等同起来,认为文化就是交际。而Kleinjans认为,文化包括三个层面:认知、行为和情感,它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思想、信仰、情感和行为的方式。②Geertz则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意义系统,决定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对世界主要事物的感知、认识和态度。③他的这一定义对跨文化交际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理论界没有太大争议,都认同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这一定义。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活动,需要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如果本民族文化在这种交际中缺失,只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衡,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极为不利。由此,母语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

其次,从时代的需要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政治、经贸、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也日益增多。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得到了逐渐的提升,对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育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非常注重对外国文化的学习与吸收和中外文化差异的比较,主动融入对方的文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母语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因为文化输出不足,不少国家的人们对我国文化认识不深、误解不断,不利于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交际。

最后,从教学要求来看。2004年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教学性质中把跨文化交际当做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目标上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然而,在对教学要求的具体阐述时,却全然忽视了性质和目标中所提到的跨文化交际和综合文化素养的内容。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化素养培养的要求比较明确,指出:应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即便如此,大纲仍然缺少对培养学生母语文化传播能力的规定。因此,母语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长期欠缺。

母语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途径

首先,加强母语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意识就是现时正被人感知到的心理现象。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意识到作用于感官的外界环境(如感知到各种颜色、声音、车辆、街道、人群,等等);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目标,对行为的控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行为特点,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还能意识到“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意识使人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并实现着对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意识是我们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涉及我们心理现象的广大范围,包含着我们感知到的一切消息、观念、情感、希望和需要等。对母语文化传播的正确认识、评价以及实现,都离不开母语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母语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可以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促进、学生与教师相互动等方式,分层次、多渠道地循序渐进。强化母语文化传播意识,可以使人们了解母语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有意识地提高母语文化传播能力奠定基础。

其次,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教学大纲(要求)是课程教学的指向标,它确定教学的目的、目标、要求、内容、原则、方法和评价手段等。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必须把母语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纳入各级英语教学的大纲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这一培养目标。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学同样重要,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教学地位相当,既强调跨文化交际中学习和吸收目的语文化以及文化差异比较的重要性,又注重母语文化的学习和母语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让跨文化交际真正成为一种双向的活动,实现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彼此促进,为我们国家更好地融入国际大家庭、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打下基础。

最后,在教学中切实落实母语文化的学习和母语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母语文化传播意识、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培养和提高母语文化传播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光有意识、规定和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地完成这一任务,最重要的是教学中的实施工作。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统筹规划,相互配合。第一,在目标设计上,应该突出重点,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体现文化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合理全面地描述各项目标,把母语文化的学习和母语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明确化。第二,在教材编写和选择以及课堂教学方法设计上,必须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综合考虑,有机结合,给母语文化的学习、母语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留有一席之地。同时,可以通过教学环境、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母语文化传播能力;通过将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感受母语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传播能力。另外,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母语文化和提高母语文化传播能力。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传播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要求,是我国国际交往的现实需要,也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际需要;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传播能力,就要加强母语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在教学中切实落实母语文化的学习和母语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注 释:

①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②Kleinjans.On Cultur Learning(E).Honolulu,Hawaii:East-west Center,1973.3。

③Geerc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C).New York:Basic Books,1973,89。

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培养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十分欠缺,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用主要围绕语言知识点的开展;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倾向于把上课的时间和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或翻译能力的提高上,导致学生的课后实践也是围绕于教学内容的反复练习和巩固上;加上社会和学校对语言学习者采取的主要考核方式主要是能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各种考核测试。以上情况说明当今英语教学和实践存在相当明显的认识误区和教学实践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始终放在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上,而跨文化学习的素质受到了忽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从语言教学本身来讲不仅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人文性课程。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进行有效交流,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文化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辅助成分,也是影响交际的重要因素,具有深远的育人价值。回归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英语教学以语言知识和沟通技巧传授为基础,以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和熏陶为重点。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应把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和语言背后所展现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进行完整的呈现。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所阐述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

三、大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途径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将英语作为单纯的语言进行教学的误区,从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出发,西方文化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以下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的途径:

1.教学大纲中跨文化素养的贯穿

所谓教学大纲是指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自然离不开教学大纲的制定,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同样必须采用教学大纲为主要标准。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学大纲忽略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语言教学之支撑的交际习俗、礼仪、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将无法实现语言学习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从而达不到外语学习的根本目标。

2.教材开发跨文化素养的强化

教材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大学英语教材的研发离不开基本纲要—系统语法知识、二个中心—语言知识和技巧、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为一体的培养宗旨。教师基于教材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实现学生学习异国的历史背景、习俗习惯,人文景观、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的呈现,让学生感知语言学习背后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实际教学跨文化素养的渗透

众所周知,熟练标准的语言语调,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化情景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接纳语言文化,还原语言学习的真实语境。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来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比较,取舍、参考和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有利于学生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有利于教师从某种程度上引导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有一定鉴赏能力的文化传承者和宣传者。

4.学生实践环节跨文化素养的重视

积极开展学生的课程实践活动,合理分配教学实践,开展语言课外活动、实习活动、文化实训和论文的撰写,具体表现为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讲座的开展、英美文化选修课程的增设,如:“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英美概况”、“西方文化导论”、“英美诗刊选读”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观,从文化的多元性去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其次,引导学生通过书刊阅读、网络资源等途径自觉获取文化信息,把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实现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有效转化。

5.学生综合评估中跨文化素养的涉及

鉴于我国大部分地方院校对大学英语教育的综合性评价现状,他们主要倾向于采用期中测验、期末考试等终极检验方式,以成绩高低来判断和决定学生的近期学习效果,从而造成了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模式误区,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众所周知,一个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应把跨文化素养拓展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提高测试的广度和深度,增加考核的方式和模式,全面衡量学生的考核环节,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其教学效果,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从而调整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04]1号文件.

[2].[美]洛林•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

目前,学界普遍将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在1959年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视作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书中指出“文化即交流”,作者还将“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归为文化大系统下的两个子系统,并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时间、空间时所表达出的意义存在明显的差异,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之后,众多学者纷纷对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展开了研究。Byram(1997)指出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还需具备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Spitzberg(2000)则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Lustig和Koester(2007)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语境、得体性与有效性以及知识、动机、行为组成。Perry和Southwell(2011)指出虽然研究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归纳而言,这些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能力”。

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杂志发表了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探讨了词的文化内涵,并指出在不同语言中表面上对等的词实际上在文化内涵上并不相等,从而唤起了国内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新兴学科的关注。胡文仲(1999)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文秋芳(1999)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方面,其中交际能力细分为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则分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时的灵活性。杨盈、庄恩平(2007)分析探讨了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注重意识发展、文化调适能力培养、知识传导、交际实践能力锻炼的“四合一”模式。张红玲(2009)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敏感性/意识、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四个层面。张卫东、杨莉(2012)则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细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个维度,即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交际实践,并以此作为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一个理论建构。高永晨(2014)运用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构建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文学素养现状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10月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要求》指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充实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作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要求》明确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方向,指出教师在注重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英语学习的好坏,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点讲解、轻跨文化意识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为了通过相应的考试,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死记硬背单词、短语和语法规则,没有注重对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忽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由于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不少学生本能地排斥跨文化交际活动,当面临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任务时,这些学生常常出于较强的无助感和挫败感而选择回避或拒绝跨文化交际活动,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有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愿,愿意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但是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限,他们往往自然而然地从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模式出发来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实践,忽略了对交际对象文化的顺应,所以在与外教及外国友人的交流中,这些学生常常发现自己词不达意,在交流过程中,双方的误解与困惑也频频出现。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往往以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点为主,很少涉及英美文学阅读及拓展,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视。因此,不少学生对英美文学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将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排除在语言学习之外,这一做法本质上违背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要求;还有一些学生对英美文学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他们选择阅读的文学作品往往超出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导致阅读过程中对俚语等特定表达难以理解,觉得作品语言晦涩难懂,渐渐失去了对英美文学的喜爱,最终放弃阅读。

三、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多渠道学习、体验外国文化,切实提高英语教师自身文学素养和跨文化素质 教师既是语言的讲授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现阶段,虽然不少教师正逐步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过受到教学任务繁重、跨文化交际能力考核方式不明确及自身跨文化交际实践缺失等因素的限制,课堂上,教师重语言点讲解、轻文化渗透和文学素养培养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成为广大高职院校乃至本科院校在公共英语教学上的一个共性问题。Nieto & Booth曾指出:“教师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素质,教师应当从自身入手,转变教学观念,一方面积极参加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教学培训,系统地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探索外国文化,更新、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同时,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校际交流、海外访学、外教资源、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来学习和体验不同文化,扩大知识面,拓展文化视野。

(二)从典型的涉外场景入手,结合相关文学作品,在教学和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求》明确指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要求》的指导下,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常规教学中,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语言知识的讲解与文化知识的传递并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文化对比和探索,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要求》突出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要求,并通过《交际范围表》的形式明确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需要掌握的涉外交际场景,这有利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借鉴文学作品的相关场景,引导学生阅读、模仿,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交际活动。通过梳理典型的涉外交际场景,教师能够明确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交际场景与文学作品、教材有机结合,采用短剧表演、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丰富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积极参与交际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探索和实际的交际过程中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开设英美文学类选修课、举办文化讲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每周约为6至8课时,教学课时较为有限。事实上,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点滴积累的长期过程,仅仅依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渗透还远远不够。因而,开设与英美文学相关的选修课则成为公共英语教学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通过诸如“英美文化概述”“英美文学鉴赏”“中外文化比较”等一系列话题丰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开设,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就语言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系统地、较为深入地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学校所聘请的外籍教师作为学校资源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外籍教师来自于西方文化背景,对英美文学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亲身实践者,邀请外教以文学为切入点举办文化讲座能够向学生生动地展示西方文化,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进行文化对比和借鉴,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充分利用泛在学习环境,创新地利用文学作品,把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的学习、生活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倡导学校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此基础上,“泛在学习模式”开始成为目前教育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通过问卷及访谈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接触英语的形式正逐渐从单一的课堂学习向多元化趋势转变,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很多学生都有过利用网络、移动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段接触和学习英语的经历。这一新兴的学习模式为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带来了新的契机。泛在学习环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跨文化交际资源库,更便于学生快速获取第一手的英美文学资料,泛在环境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也不再局限于文字的阅读,相关音频、视频资料更为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英美文学,对学生阅读和理解英美文学作品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泛在学习环境还极具交互性,有助于学生摆脱了纸质文档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通过一系列交互式的软件的应用,学生可以与同学、老师乃至其他文化人群进行交流,分享观点,从而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范围得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