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研究方法

化学研究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研究方法

化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字:高中化学 教学方法 措施

引言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帮助学生获得以后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方法和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情操, 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

高中化学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的目标是育人,学生应该是教学中的主体和核心。教师的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来展开。新课改标准下的化学教学要求学生更多的参与和思考,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自己定位为引导人,是授人渔者而不是授人鱼者,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意识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真正成

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更多的是老师的讲解,方式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中国的长久存在是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障碍。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更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传统局面,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主动性不够。同时,教学资源和设备的更新缓慢,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二、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情境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 学习能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综合起来, 而且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也可以和真实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教师应带着问题进行教学, 教学要有问题意识, 问题对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知识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作用, 教学中学习材料转化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 激发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和认知的冲突,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注意力集中,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并尝试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对于“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 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①现代技术已测出乙醇的分子式C2H6O, 它与C2H6分子结构有何不同, 请画出它可能的结构简式。②乙醇的结构简式是CH3 -O-CH3 还是CH3CH2OH? 请通过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说出你的看法。③你认为乙醇的分子结构应该怎样? 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有问题的驱动, 积极思考, 既掌握了乙醇的分子结构, 又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可以说, 这些的问题具有较高思考价值,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来, 对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益处。

2、注重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是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化学教学成果检验的重要标准。实验是将化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化学

生对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化学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中运用化学理论知识。同时,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水平的有限,必须针对实验展开详细的讲解,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操作中的指导性,以确保实验效果。在演示和讲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真实的过程中感受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动脑、动手。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沟通配合,同时相互帮助提高。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实验的总结,高中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促进学与思、思与行的结合,更好的促进实验效果,避免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仅停留在观察和有趣的表面。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简易的课外实验,让学生们在实际中去运用,以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发现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化学教学的科学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展现了化学学科的科学魅力。

3、以学生为中心, 实施探究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在学习中落实三维目标。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经历;强调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所谓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科领域或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动手研究、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学生使用类似科学家探究科学问题的方式, 来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和思想、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知识整理、实验探究、上网寻找资料等), 是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实施探究式学习,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性, 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在教学中我深切的感到, 探究式学习特别适合涉及化学基本原理的化学理论课, 这些化学理论课运用探究式的教学, 不仅不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 反而能够得以提高。抽象的概念、难懂的原理和枯燥的规律和因此变得亲切生动, 重点印象深刻, 难点得到化解, 在这样的教学中认知目标和体验目标相辅相成, 和谐共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 而不会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惠萍.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0(45).

化学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二、中学化学史教育的形式

1.集中形式与分散形式

集中形式,是把一个单元里有关的一些知识(理论或概念)集中在一起,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排列起来,组成新的知识体系来讲授的教学形式。

集中形式的化学史教育,应本着“有论、有史、有人、有事”的原则组织内容,即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有令人信服的化学史资料,有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动人事迹,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选的内容应是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近代化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都可采用集中形式讲授。

分散形式是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地穿插引入化学史的形式。

2.单元起始课和单元总结课

课外活动是除课堂教学之外,进行化学史教育的另一种有效形式,并经常采取如下活动内容:①开设化学史选修课;②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③介绍化学最新发现及发展远景;④组织阅读有关资料,看科技电影;⑤参观科技展览等。课外活动开展化学史教育的优点,一是内容可以相对系统,二是形式可以活泼多样。

三、中学化学史教育的方法

1.重视学生学习心理,设计有效学习循环。

教师构思教案时,应注意以下学生学习心理:

①学习目的、动机、兴趣——即动力因素。

②激情、自信感、欲钻研——即状态因素。

③成绩、成果、成功愉——即成果因素。

充分发挥化学史作用,设计有效学习循环:

2.采用启发式

中学化学史教育也应以启发式作为整个教学法的指导思想,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

3.尝试发现法

在化学史教育中,只要有可能,就应以实验和假说为中心,以学习自然科学方法论为重点。应使学生了解以下基本过程。

4.教学手段问题

进行中学化学史教育时,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幻灯、电影、录像、电视、广播、电子计算机等。

5.语言问题

由于化学史的教学,绝大部分还需靠讲授法进行,所以务求“语言美”。

化学教育中美育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化学教育中美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

化学学科中涉及许多大自然的天然景观和丰富矿藏,他们所展示的壮丽河山,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自然的情感,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

2.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智能培养

许多调查表明,由于不少化学变化具有艳丽多采、现象奇特的特点,所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这种强烈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促进智能的培养。

3.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化学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据有关方面统计,仅直接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化工产品,每年就有成千上万种问世。其中不少产品除了实用以外,还具有五光十色的图案美和造型美。我们在化学教育中注意融合这些内容,就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

4.激发学生追求美的良好愿望

许多化工生产的工艺管理和实验的操作技能技巧,蕴含着布局巧妙的工艺美和高超娴熟的表演美。让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中的厂房设计、工艺流程的安排、生活环节的衔接、管道的婉蜒起伏、物料的吞吐、仪表的控制、环境的安排,会使他们感到整齐、对称、调和、匀称、节奏、和谐、舒坦。观看教师演示实验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能够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良好的愿望,久而久之,就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使化学教育中的美育进行得更为有效呢?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化学教师自身的美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诱发美感,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

3.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

浅谈作业批改的德育功效

作业批改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及至进一步升华所必需的手段,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贯彻实施《****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时,应该赋予作业批改新的内容和功效,使其成为科任教师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通过作业批改,能及时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和个性特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生作业中流露出的个性特点是鲜明的,不加掩饰的,无论是从字体、字形、作业完成情况,还是作业、作业本的整洁程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应能大致把握。所以通过作业批改的有效途径,从而为进一步把握其思想脉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作业批改,能加强师生间的心灵交流与信息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信任与理解。作业的及时批改与分发,架起了师生课外交流的桥梁,从中可以互通信息。教师批改作业时鲜红的“√”号,既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肯定;教师批改作业时醒目的“×”号,既是对学生无声的批评,也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正确评定作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1.“数字分值”评定;

2.“语言分值”的评定。

化学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药化学 研究思路

中药是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武器,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疗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质量监控亟待改进,特别是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人难以理解,成为中医药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发展的严重障碍。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对生活与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以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主体的21世纪,要使我国的传统中药以治疗药物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进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加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加速中药的现代化迫在眉睫。由此国家科技部倡导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而中药化学正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如何研究中药化学,是我们每个中药工作者都认真思考的问题。

1 中药化学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来,中药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对500余种常用中药进行过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了近万余种化合物[1],其中活性成分600余个,大多数为生物碱、黄酮、萜类等低极性的化学成分。从中开发出了40多种一类新药[2],如青蒿素、人参皂苷Rg3、川楝素等。近年来对极性较大的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如皂甙、鞣质、多糖等也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药理筛选模型,加上未能按生物活性导向进行分离,致使绝大多数中药和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阐明,因此对单味中药和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还未取得真正突破性的进展。

2 目前在中药化学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选题太偏 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复,选择一些极不常见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大多数毫无价值,至少在医药学上没有价值。中医药是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成果,有疗效的药材才会流传下来,疗效不确切的、无用的药材必然会被淘汰,想从不常用植物中寻找新药,笔者认为是走弯路。

2.2 研究目的不明确 中药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中医药服务的,而很大一部分中药化学工作者,一味的为研究化学而研究中药化学,以发现新化合物为荣,以发现新化合物的多少来判断科研水平的高低,而不管其是否具有药理活性。

2.3 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较少 大多数中药在民间常用水煎方式进行口服,然而中药化学工作者较少注意进行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水溶性成分大多是一些高分子成分,难以分离和鉴定结构所造成的。

2.4 不注重复方的研究 中药很少以单味药来运用,多以复方形式在临床配伍应用,但是由于科研难度的较大,目前复方药物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少见的。

2.5 与药理研究相脱节 这一方面有实验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自身的思想问题,部分中药化学工作者认为找得到找不到化学物质是自己的事,有没有药理活性是药理的事,与己无关。

3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充分注意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及临床积累的丰富经验。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我们筛选新药要比西方盲目的筛选有针对性。我们参考中医药理论不只是看中药的功能主治,还要看它的煎煮服用方法、配伍应用、采收加工炮制等,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得益于传统中医药学的典型例子。我国自1967年起筛选治疗疟疾的中草药三千二百多种(包括青蒿,但未成功),均未获满意结果。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接受抗疟新药研究的任务,命屠呦呦任课题组长,她以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整理出一册以640余种为主的方药集。在此基础上,以鼠疟、猴疟为动物模型,筛选200多个方药,屡经失败,经用现代方法结合古代用药经验,特别结合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青蒿一把绞汁服,可以治疟”记载,考虑可能有温度、酶解等影响因素问题,反复改进提取方法,终于1971年10月发现青蒿的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有100%的疟原虫抑制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3]。

3.2 研究重点要放在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上,不要只认准新化合物这条路。对一些中药原理方面的阐述,意义重大。如乌头炮制解毒,何首乌炮制后降低泻下作用等。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是要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中药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七情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提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从而达到对中药基础理论的科学阐述,最终构建现代中药理论体系。这也是防止中药现代化向中药西药化方向转化的保证。

3.3 要与药理研究工作紧密联系。在现代中药化学的研究过程中,从药材的提取、粗分、细分、纯化到得到单体一直与药理工作相联系,始终对有药理活性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得到活性成分的机率才会增大。否则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极可能丢失,且丢失也难于察觉。与药理工作紧密联系还可以在药材、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等不同化学层次进行综合评价,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

3.4 重视民族民间药的研究。研究民族民间药用资源是我国中药的宝库之一,各少数民族积累了不少天然药物用药经验。有些民族在其长期的使用中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如藏药、蒙药等。民间药物靠代代口述相传,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一般来说,民族民间药物,疗效确切,且处方较小,从中发现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的机率很高。

3.5 注重药材中微量成分的研究。随着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过去未知的药材中所含的微量成分被发现,其中不乏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成分,如人参和三七中的环肽,可能是一类新型活性成分。

转贴于

3.6 体内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当作为口服药物应用时,只有那些能被吸收的成分才是活性成分研究的目标。将药材的水或醇提取物给大鼠服用后,收集血清、尿及胆汁样品,比较投药前后的化学物质差别。随后分离纯化投药之后在血清、尿及胆汁样品中出现的新成分,鉴定它们的结构,探讨它们的活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该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研究,用以明确中药复方以何种形式进入体内,进入体内后如何变化,药物配伍对血中成分的影响,把握中药复方的内在实质。

3.7 构效关系的研究 构效关系的研究是以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同类化合物,用适当的药理模型筛选,分析比较活性与无活性分子的构象差异,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在本学科中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很少,基础相对薄弱。近5年来仅有3项相关研究,即对14种新人参皂苷抗吗啡成瘾的构效关系研究、对黄芩的抗焦虑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和对广西5种抗癌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及构效关系的研究[4]。一些中医药工作者认为,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已经不再是中药。笔者认为,做为一项基础研究,探讨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研究,如何保持中医药的特色而不备西药化,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3.8 加强对复方药物的研究。中药复方研究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阐明中药方剂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将中药方剂推向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依然所知甚少,中药复方研究尚未走出一条中医药独特的道路。

3.8.1 中药复方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目前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还过多地集中在寻找与单一药效作用相关的单体成分,对复方多成分共存状态下的化学——药效相关性的系统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药质量标准的控制上也多采用测定其中某一单一成分。②中药复方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虽然逐年增加,但绝大多数也仅限于药效学的观察,而且由于没有中药化学工作者的有效配合,方剂组成多不稳定,药效重现性较差,难以准确反映复方的药理学作用。

3.8.2 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总体思路是:①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并非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有化学成分含量及种类的变化,如:柴胡和赤芍配伍后,既有成分的增溶现象,又有成分的减弱现象,同时还有新峰产生[5]。显然,将单味化学成分提纯,在配伍的方法,不能反应中药复方的特色。②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中药复方采用多途径、多靶点、整合调节机制发挥药效作用。中药作用的多样性给活性成分研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难。因此在追踪分离活性成分过程中,像西方那样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很难合理说明中药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应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以便尽快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③在目标活性成分为等剂量条件下进行目标活性成分、单一药材及复方的药效学对比,探讨复方的组方依据及作用原理。④标准处方和标准汤剂的研究,用现代药理学手段确认标准汤剂的药效。中药复方多水煎服用,按照制定的标准工艺做成标准汤剂,采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正确表达与确认标准汤剂或其冻干粉的临床疗效。此项工作是整个中药研究的前提。⑤采用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医药理论,中药用药讲究整体,是多组分协同作用。对复方的研究中药复方由多味药材组成,每种药材均含有很多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尽管其中一些已被提取、分离和鉴定,但仍有很多是未知的化合物。因而对中药复方除了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外,还应从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其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该法也同样适用于单味药的研究。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药学工作者共同的努力,进行多学科合作,结合中医药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长期深入持续性研究,根深叶茂,厚积薄发,为中药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果德安.浅谈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草药,2003,34:9~11.

[2] 刘建利.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与新药研发[J].中草药,2003,34:73~77.

[3] 杨光华,饶淑华.青蒿素发明发现的方法学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7,18(12);641~644.

[4] 刘屏,王昌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项目评述[P].中国天然药物,2003,1(3):129~131.

化学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复纲实验反思纠错

冲刺阶段高三化学复习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求复习中在全面中讲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

一、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本”是指课本、教材,“纲”是指《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纲》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及“样题”等重要信息。从中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要充分认识到《考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考试大纲》的研究,如今年《考试大纲》中.删去“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删去“思维能力”中“(4)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当然也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实验复习,提高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由实验推导和验证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化学概念、原理和物质性质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能力也会为许多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历年高考化学试题十分重视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但是考生在实验试题上的答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这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就是考生在学习化学时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重视不够,动手实验的机会太少,而在实验操作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更显不足,因而在高考中暴露出实验能力差距较大。例如:2006年理综实验题(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题目考查了带有一定思考性的化学实验操作,还考查了考生的文字表述水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绝不是靠死记硬背书本就能解决的。有些实验试题的解答,首先要考虑化学反应原理的科学性,其次才考虑实验操作的科学性。

在最后阶段的实验复习中,考生应尽量创造机会多实践,并且在解答实验题时,把答题过程当作动手做实验来对待,同时要加强书写的规范性,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三、建立知识结构,突出主干知识

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被利用。所以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应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知识。

化学中的主干知识包括基本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重要的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重要的非金属氮、硫、氯)、有机知识(包括烷、烯、炔、芳、醇、醛、酸、酯)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中的若干个知识点。对于这些主干知识一定要加重复习,具体到每一种物质的性质复习也要有所侧重,可以按照平时老师交代的重点知识复习,也可以根据高考出现的频率去复习。研究近五年高考我们发现,尽管考点有120多个,但是常考的知识点却比较稳定:

1.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结构简式

2.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无机;有机

3.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和结构简式

4.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5.实验设计

6.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7.元素周期表知识及其应用

8.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9.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10.同分异构体

11.有机反应类型

12.醇、醛、酸、酯的衍生关系

13.简单定量计算;统摄、归纳的能力

在复习中最忌讳的一种情形是总感觉到有许多知识点自己没有复习到,看到哪一道题都担心高考会考到,这种心态实际上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经过半年的集中训练,高考中可能出现的题型学生都见过。退一步说,高考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题型,那也绝不会正好和你看到的那道题吻合,这种概率近似为零。

四、及时反思和总结,严格纠错

反思是进行有效学习,获取有效知识的有效措施,所以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要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习惯。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还可以优化,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要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反思融会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对无机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生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种类的繁多。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穿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结构图,教师不要全部包办,要在学生自己归纳整合后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意识整合过程中的不足。:

认真做好考后分析。每次考试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失分原因,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重视做题和考后的纠错。复习中常用的纠错方式有:一种是在试卷或参考书上把错题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第二种方式是专门备一本错题笔记本,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错题集上,并且寻根求源以防再错。第三种方式是把纠错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出纠错点,标出该点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因及简易分析等内容。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努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五、看练结合,优化应试策略

有两种极端的认识必须更正。一种是认为高三最后阶段不做练习,只是看错题,归纳知识点;另一种则是认为这一时段应该大量做难题,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不做练习”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在高考中只知道如何分析,却不能正确地书写,至少是不能准确规范地书写。因为长时间不进行训练,会使手生,对题意的理解也会感觉困难。有大量的统计结果表明,陌生度的增加会使考生得分率明显下降。而“大量做难题”更不可取。因为这样做除了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和导致自己的信心不断遭受打击之外一无是处。这和我在前面所提到的积极的心理暗示正好相反,所以提醒有的同学,一定注意。

解题需要的一是知识,二是策略,三是心态。这三者中哪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导致失分。因知识和策略造成的失误可以认为是知识性失误,而一些笔误、计算失误及某些习惯性错误可以归结为心理失误。要解决“高考化学得高分难”的问题,优化考试心理是高考复习不可忽略的一环。面对一套题,应该有稳定的心态,在按题号顺序作答的前提下,可适当采用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同学科、同类型)的策略,以最佳状态去克服慌乱急躁、紧张焦虑和丢三落四的情绪,对会做的题,要特别注意表述准确,考虑周到,书写规范,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解题时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又要重视复查环节,还要敢于放弃。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只有关注了时间,就有了时间,就有了效率,就有了速度,就有了紧迫感,就有了机智。时间长了,就自然达到“平时训练当大考,大考自然当小考”的境界,高考时心态自然就会平和了。

参考文献:

化学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一、科学化概念教学的方法

化学课程的学习中首先需要学生理解与掌握一些核心概念,这是学生继续深入知识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很多化学概念由于十分抽象,且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没有太大关联,使得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时有很大的认知障碍。教师在试图化解这些教学问题,构建高效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法。可以对于概念的关键点进行提炼,引导与帮助学生找到理解概念的核心;也可以采取带领学生层层剖析概念的方法来获知概念的内在含义。具体来说,还需要结合特定概念来设定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实施方法,找到真正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模式,并且结合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与点拨。基于这样的背景逐渐深入的概念教学才能最终收获理想的教学成效。比如,在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章内容时,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很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一概念时很难越过理解认知上的障碍,教师再深入解释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状态。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转变,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于物质的量的概念就可以应用归纳方法来帮助学生得到这个概念的实质,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增加形象感知,通过感知积累形成概念,最后到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化学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大量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从中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进行提炼,并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方法来进行推导,最终得到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数目粒子集体,慢慢在头脑中形成对于这个概念的基本认知,这样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才能真正形成与产生。

二、科学化实验教学的形式

实验教学在化学课程中极为重要,很多实验不仅考查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水平,还考查学生对相关的实验知识及实验背后涵盖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类考题已经朝着越来越开放、综合程度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实验类习题往往可以最大程度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基于这些实际情况,教师很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且要让实验教学以更加科学化的形式展开,注重从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学生上实验课堂的收获。比如,在讲授氯水性质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应用科学实验法,让学生先提出对氯水性质的假想,然后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来验证各自的假想,包括氯水的漂白性、氯水的酸性等,这些性质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设计来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实验教学中涵盖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教师要在组织与设计实验教学时首先开放自身教学思路,多融入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的参与,让学生积极思考与探析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各类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实验的科学教学。

三、科学化理论知识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