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三本院校
中国的会计改革,关键在于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教育改革的基础在于会计教材建设与会计人才培养。因此,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校作为一所民办高等学校,顺应时展潮流,逐步成长,越来越走近社会大众的视野,被更多人接受。同时,教育部对本科层次的教育又逐步在尝试和承认三本院校(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方式)的办学方式和办学模式。要想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活动势在必行。
1 三本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基础,以介绍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内容为主,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必需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和较高应用能力的成本管理人才。但是目前三本院校的教学现状还不能够保证该目标的实现。
1.1 教材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目前,我校的成本会计课程教材主要选用的是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著名大学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主要适用于一本院校或211重点院校的学生,教材的难度较大,与我们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适应。因此,我校目前急需编制一本适合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
1.2 教学内容过于传统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计划中,仅有一个学期学习,其中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内容、计算方法等占据教学内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对于成本发挥的管理作用以及一些新兴行业如物流企业等行业的成本核算内容、方法等教学内容不足百分之十,这样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们毕业就业工作内容的需求。目前,根据我校的就业数据显示,我校的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主要是第三产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等,而对于这类企业来说,几乎不存在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则成了“废品”,而对于所需的第三产业等的成本核算方法则需重新开始学习,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创新
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依靠课堂老师讲授的方式,由于其计算公式较多,耗用时间较长,课堂的讲授效率较低;而有些老师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仅是把书本上的公式简单的复制到课件上,实际的教学效果较差,并不能使学生提高相应的实际运用能力。
1.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1)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会计任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较好,但实践功底较差,不了解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缺乏成本管理经验与技巧,很难把理论和实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实践教学不生动、不能贴近企业成本会计运行的实际。
(2)学生实习机会有限,学生学完一套成本核算方法很难加以运用。即使学生有机会去一些企业去实习,但是成本是一个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不会也不可能拿出资料让学生们计算使用,因此,成本会计实习主要靠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而欠缺企业一线实践经历,缺乏对制造业生产、流通的直观了解和认识,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1.5 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单一
对于成本会计的考核,基本采用以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方法。这种考核形式与实际账表操作相脱离,成本会计实践性极强,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掌握水平,不能直观体现出对成本会计实践技能水平的测试。
2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思考
2.1 编写一套满足三本院校学生需求的成本会计教材
课题组将按照2007年国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同时满足高等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需求特点,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和研究的经验,结合会计专业自身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法指导书、手工模拟实验、教学习题集和试题库等几个方面重点打造,针对性修订和选编会计学专业专业课程《成本会计学》,并希望打造成适用于目前三本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一门精品课程。
2.2 创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从整体发展与综合性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对于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分阶段分学期来学习。第一个学期,安排学习工业企业的产品制造过程的成本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等的学习:第二个学期,安排学习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如农业企业、物流企业、服务企业等,满足学生们将来就业工作的需要:第三个学期,安排学习目前新型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如详细介绍国外近年来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如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物流成本会计、环境成本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等,旨在改变我国成本会计信息与管理需要相脱节的局面等。通过若干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成本会计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对于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要在每个学期加以强调,使学生们能够强化成本会计不仅仅是计算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发挥管理的作用。
2.3 建立财务运作中心,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利用学校创业园资源,成立财务运作中心,对外提供财务咨询、培训、记账等服务,对内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各项实际技能的锻炼。教师利用外部企业的案例,加以整理,为教学提供实际案例。
2.4 利用我校的创业园资源,增加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我校的创业园企业开办形式趋于多样化,如有广告设计公司、小型商品流通企业等形式,我校学生可以在这些形式的企业中申请义务的会计职位。这一行为,既可以使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又可以为企业加强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有利于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为创业成功、促进就业做出贡献。
除此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于暑假、寒假时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实习,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流程,为成本核算工作提供感性认识。
2.5 利用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方式
1.实践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作用
第一,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衡量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专业实现培养目标及教育目的关键的一环,缺少了实践教学环节,土木工程专业就形不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第二,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度,提高了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了思维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对本行业的的认识。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对将要投身于未来的工作场地和土木工程实际操作规程会有所了解。
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2.1倾向于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多从属于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更倾向于学科的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教学。有的教师还承担着一定的科研任务、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致使专业实践教师在理论方面的教学结课后,对专业相关的实验及实习指导存在一定的不足。再加上教学时间、条件等等因素的限制,实验教学内容往往被压缩,实验课时被减少甚至被取消,本该由学生亲手操作的实验常常不能实现,却只能以演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薄弱。
另外,专业实习期比较短,实习计划以及考核方案不能有效完成,使得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2.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化,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
传统的土木工程具有很多的实习环节,一般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地质勘察实习、测量实习、认识各项工程实习等等。这些环节不集中,单纯为理论知识服务,单一片面,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比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大部分的题目是混凝土结构的模板工程。设计形式缺乏新意,其要求设计的对象常是办公楼、影院、茶馆等内容。其设计对象程度不深、档次相对较低。钢结构、超高建筑、大跨空间结构建筑的毕业设计不多。即便是基础工程的设计,其设计内容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基础形式,几乎没有复杂的基础形式方面的设计。桥梁工程课程的毕业设计内容缺乏新意,以简支梁桥的设计为多,其他桥梁的设计涉及较少,致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比较薄弱。而且每一项实验及设计都有现成的指导资料,内容及流程都很具体,学生们不用颇费周折,就能轻松完成相关任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还有互相抄袭的问题,严重扼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2.3 实践教学跟不上理论教学的步伐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许多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虽然理论基础深厚,但是缺乏相关的实践能力,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有的带教实习老师长期在校内从事于教学工作,而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工程设计方面的水平有限,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与工程实际脱节,很难有效实现实习计划。实践教学跟不上理论教学的步伐,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对实际工程的性质、施工要求以及施工程序缺乏深度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范围,对工程的新工艺、新方法的认知度不够,更无从谈起掌握。学生的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毕业后不能立刻胜任工作。
2.4实践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在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学资金配备不足,导致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尤其是在实践教学这一环节颇为突出。实验仪器、实验装置、耗材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均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项目资金的不足,致使实验教学的计划不能得以有效完成。实验室的仪器及装置更新不及时,许多工程的新的工艺方法实验不能开展,学生对前沿技术缺乏了解。再者,实习经费不足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缺少资金就无法与优秀的工程训练中心达成实习协议,或者造成实习时间短促,无法保证实习质量,实习效果不理想。
一、注重阅读,将其融入到语文生本教育中
生本教育理念主张:“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小学语文生本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阅读的作用,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生本教育的启发性将为小学生的语文思维的良好发展提供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师讲授知识前提下,需培养学生运用发展与多元化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进而思考语文文化中的哲学。教师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边思考边阅读的习惯,并善于通过总结加以深刻理解,并敢于表达自身情感。教师应培养学生注重总结思考,也应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与思考,从而为其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小学生语文结合阅读式感悟生本教育理念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兴趣,运用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阅读习惯。也由此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需培养学生擅用情感的观念看待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不断反思、思考,探索出一个生本教育理念发展的方法与对策。注重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文学素养的培育,进而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在生本教育过程中需懂得教会学生运用所阅读的体会及情感进行表达,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交流,以培养其活跃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通过与人交流学会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以提高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率。语文阅读学习对生本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以以上方式保证教学的进行。
例如,在小学古诗词《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教学中,教师需培养学生感受其意境。根据意境,教师可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此时,可用多媒体为其配上中华传统文化音乐风格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再结合一些作者当时的背景资料阅读,使学生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心境及情感,最终加深学生对诗词、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求知
在生本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应始终是课堂及学习、思考的主体。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不断求知,提升其学习及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并在生本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融合中,实现最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要求。在运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善于在注重问题引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小学生在语文自主学习中,将涉及大量的语文信息,而进一步通过教学讨论与交流的方式易于使学生获得较多丰富的知识,进而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学习与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也可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提升其交流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及思考解决问题的逻辑表达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注重设置问题的层次性,并结合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为学生进行教学的程序性规划,以保证小学语文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的教学质量与成效。学生也需在课堂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运用一些讨论素材来提升学习成效。通过教学讨论与交流的方式易于学生获得较多丰富知识,进而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学习与知识运用技能。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性,教师应善于使小学生在自主探讨与交流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并扩展学生的思维体系,使其逐渐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师还可运用深刻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由此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不断求知,并提升知识的吸收能力、表达及运用能力等。因此,进行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0―0041―01
我园借助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位一体‘园本教研’运行机制和模式”的研究,通过园本教研活动,帮助转岗教师在业务上迅速成长,使我园实现了跨越发展,短短一年内通过了省一类幼儿园的验收。下面就谈一下我园的主要做法。
一、完善机制,为园本教研扎实开展夯实基础
我园根据实际建立了由园长直接领导、业务部门领导具体指导实施、教师人人参与的多层次园本教研管理网络。制定了学习制度、反思制度、会议制度、教学观摩制度等较为完善的教研制度。并把园本教研各项指标纳入学期、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并出成果的教师在评优、竞选、外出参观学习等方面都给予优先和奖励。
二、三位一体,为园本教研深入开展引路导航
1.自我反思,促进教研。学以疑为始,教师心中实际的“疑”正是启动有效学习的基础。为此,在加大图书室藏书量的同时,我园为教师订阅了大量的专业期刊杂志,供教师学习。还为教师配置了电脑,让他们利用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开阔教育视野。同时不断引导、强化教师的反思能力,构建反思型教师角色,要求教师在教案中写反思,在教研活动之后写反思,随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检验预订措施的可行性,调整策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2.同伴互助,深化教研。我园注重加强教师集体之间的合作式研究,实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和协调支持。一是定期组织开展常态课督查和公开课观摩活动,通过每位教师常态课的督查和年段组健康领域、艺术领域公开课的观摩研讨,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学习;二是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扎实实施《快乐与发展课程》,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能力。通过观摩优秀案例视频、专家的讲解,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通过共同制定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园内教师结对帮扶、强化训练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发展;四是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选派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外出学习,让每位学习的教师将自己学到的内容进行专题汇报和课堂教学研讨,和全园教师加以分享。
3.专家引领,提升教研。我园采取了专家引领的教研形式,让教师及时获得专业理论上的支持。一是请兄弟园所的名师、市教科所的专家来我园做讲座,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名师、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逐步提高教师分析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邀请专家参加我园的公开观摩活动,并做现场指导与点评。将教师的个人反思和集体研讨、专家引导相结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有效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不吝啬培训经费,组织或派遣教师赴省、市、县参加各种教材、课程培训,专题讲座、现场指导活动。各类高规格的教研活动,向外学经验,及时了解吸收幼教界新的信息和动态,开拓了教师的眼界,提升了理论修养;四是注重骨干教师示范作用,培养不同梯次的骨干教师队伍,让其成为幼儿园的“本土专家”。
三、课题研究,为园本教研有效开展推波助浪
不断提升课题研究是园本教研最有效的形式。为此,我园坚持“以研促教,科研兴园”的指导思想,积极动员全体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日常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困惑建立研究专题;还通过邀请市教科所的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指导,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而且还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
四、以赛促研,为园本教研广泛开展添风助力
一、伴随新课程诞生的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是一种过程,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校本”的意蕴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校本”体现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的关系是:“校本教研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课程开发是落点,校本管理是保障”。因此,“校本教研”的要义在于其“校本”的观点;研究问题应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的主体应该是学校教师、研究的过程应该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研究的结果应直接用于学校教学的改进。因此,伴随新课程诞生的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必须为新课程服务,必须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情,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材服务。学校、教师需要什么就产生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
二、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共同发展的最佳境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为补充。校本培训是区别于上级主管部门或教师培训院校组织开展的培训而言,主要任务是侧重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研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侧重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校本教研是区别于教科所开展的教学研究而言,主要任务是侧重备课、讲课的研究,侧重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校本培训的开展,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理论和学科知识基础,因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或题目应来源于校本教研,解决校本教研中所发现的教师在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方面的不足是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本教研又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同时,为校本培训提供培训的依据。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目的都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将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有机整合,将能使这两者的内涵更丰富,指向性更明晰,效果更显著,最终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提升,学校的教学特色得以凸显。
三、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应以各种可操作的实际内容为载体。1.以课例为载体。课例校本教研体现在“提炼问题——合作设计——教学行动——对话反思”四个程序进行。
提炼问题——教学中真实的困惑与需要是校本教研的直接来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习惯,倡导教师经常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合作设计——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后,在未来的一系列研究设计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设计时主要考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会碰到什么实际问题”、“如何依据教学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怎样解决”、“采用什么策略”等等。
教学行动——将“设计”付诸于实践,引导执教教师不追逐所谓的“热点”而放弃实用,不迎合听课者的口味;引导执教教师、听课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设计,解决教学实际中的真实问题”。
对话反思——上课后,教师们带着探究的问题进行参与式集体教学评议活动,一般由“说课、议课、收集案例、写教学反思”四块组成。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课题研究不仅是中小学一项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科研活动,而且也是清醒睿智、理性远见地拓展教师学习渠道、提升教师探究能力、开展校本培训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将课题研究作为校本培训策略的独特意义在于:一是培养教师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二是历练教师实践反思探究能力;三是激发教师协作整合运用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解决本校或本人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形成了自己的校本课题系统,形成人人有课题,全员参与、协同攻关的局面,使学校课题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亮点。经过三年的努力,教师们基本达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共识。
四、应以制度和兴趣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内在需求。伴随着新课程实施过程产生的校本教研也是一次变革,必须被教师所接受,即成为学校、教师的内在需求,否则只能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和形式上的倡导,不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研格局,通过建章立制与激发兴趣等途径拉动教师积极参与的内在需求,使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制度。
五、实施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基本过程应该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的循环往复,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策略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创造开发。
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等可在此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出不同的有创造性的教研模式。如:学校引领式:“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课题研究式:“问题——综述——调查——计划——设计——实施——总结”;课例反思式:“剖析——反思——例证——明理”;问题研讨式:“收集问题——搜集资料——反思实践——改进实践——总结反思”;资源共享式:“发掘专长——引领学习——实践应用——案例分析”;自我反思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讲述故事——提炼成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