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动医学和运动康复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运动功能不同程度恢复卒中患者被动运动任务时大脑的激活差异。方法对20例卒中患者分别行双侧腕关节被动运动的功能MRI扫描,采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 结果 不同恢复程度的卒中患者患肢腕关节被动运动激活脑区不同:恢复较好者,以对侧感觉运动区(SMC)、同侧小脑、双侧辅助运动区(SMA)激活显著;恢复不好者,远隔部位激活较显著。患者健肢激活脑区及面积均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 对侧SMC及SMA对运动功能恢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健侧大脑半球的代偿作用对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影响较大。
【关键词】 卒中康复,功能磁共振, 运动系统,神经重塑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hand motor area in the patient with cerebral infaction during passive wrist movement with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s Twenty stroke patients were scanned while they were performing the passive movement tasks with their right and left wrist and SPM2 was adopted to process the fMRI data and to localize the functional areas. Results The area activated in different degree of recorvey were different:for the subject with better recovery, contralateral sensorimotor cortex, ipsilateral cerebellum and bilateral SMA were activated; the patients with relatively bad recovery have significantly activation in some distant area. Conclusion Contralateral sensorimotor cortex and bilateral supplementary are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Key words] stroke recovery; functional MRI; motor system; neuronal plasticity.
脑卒中后40%的病人通过治疗可康复,说明功能康复的潜力较大。但目前对康复的机制和康复的决定因素目前还不十分了解, 脑卒中后脑功能恢复与重建过程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脑组织究竟如何恢复,一直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功能磁共振成像具有无创性、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1-4],可以在活体进行,在当前的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研究中有重要价值。本组实验在笔者以往正常老年人腕关节被动运动研究的基础上[5],进一步分析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为康复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卒中患者20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62.6±9.3岁,初发缺血性单侧梗死患者12例(DWI证实),累及右侧患者9例,左侧11例。病例入选标准:①首次缺血性脑梗死所致偏瘫,不同程度运动性偏瘫为主,无肌张力增高,认知能力较好,能够配合实验;②无药物成瘾及酗酒史,既往无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病史;③经中国人利手判定标准调查,均为右利手;④于发病后2个月入组行脑功能实验;⑤无MRI检查禁忌症。实验设计方案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并同意。所有被试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公司1.5T超导型Eclipse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中先使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获取18层横轴面T1W1解剖图像。接着采用BOLD技术, 应用单次激发成像梯度回波序列,在T1WI同样的层面上进行功能成像。然后对每个受试者作全脑容积扫描以获得全脑3D图像,容积扫描3。
3.任务设置 本实验采用组块设计。运动任务设置为腕关节的被动背伸运动。腕关节放置于自制腕关节背伸托板上,其最大抬高角度为45°,由固定的辅助实验人员利用该托板被动抬高腕关节。运动频率为1Hz,由E-prime编成声音频率为1Hz的文件,由磁共振机EPI序列脉冲控制计算机自动同步播放。辅助实验人员通过特殊脑功能刺激装置(深圳市美德医疗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耳机接听声音指令对受试者进行腕的被动运动及休息。被动运动18s,休息15s,共重复5次,以休息状态开始,休息状态结束,时间共180s。所有受试者先进行左腕、后进行右腕的被动运动时的EPI扫描。
4.神经运动功能量表评定 本实验对缺血性卒中后患者进行 运动量表的测量,判断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运用的量表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l(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指数,Fugl-Meyer(Fugl Meyer assessment, FMA)中的上肢评价法,量表的评定由康复科固定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评定。
5.统计学处理 采用MATLAB平台的SPM2软件系统对fMRI实验数据作统计分析。计算SMC(sensorimotor cortex,感觉运动皮质)、PMC(premotor cortex,运动前区)、SMA(supplementary motor area,辅助运动区)激活的差异及偏侧性指数(laterality index,LI)。观察不同程度脑卒中患者SMC、PMC、SMA激活的差异及偏侧性指数的差异,评价功能重组在运动恢复中的作用,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 果
1.根据患者NIHSS,MBI, FMA等结果评价患者恢复程度并将患者分为3组:A组:恢复较差者(患肢腕关节已无功能)6例;B组:恢复中等者(患肢腕关节已远部分功能恢复)7例;C组:恢复较好者(患肢功能与正常者无区别)7例。
2.三组激活脑区分析比较结果
1.根据患者NIHSS,MBI, FMA等结果评价患者恢复程度并将患者分为3组:A组:恢复较差者(患肢腕关节已无功能)6例;B组:恢复中等者(患肢腕关节已远部分功能恢复)7例;C组:恢复较好者(患肢功能与正常者无区别)7例。
2.三组激活脑区分析比较结果
图1 三组患者腕关节被动运动激活脑区
A组15号患者:患侧肢体肘关节以远大部分功能丧失,恢复不好,患侧激活图可见两侧额叶、基底节区、岛盖区明显激活,两侧SMC、SMA、PPC、PMC、小脑均有激活,但面积较小,表现为整脑大范围激活;健侧激活图表现为对侧SMC、SMA、同侧小脑激活,PPC及PMC斑点状激活,接近正常组激活模式。
B组2号患者,患侧肢体腕关节及手指部分功能丧失,患侧激活图可见两侧基底节区、岛叶激活,双侧SMC、CER激活,对侧PMC激活,除去基底节区、岛叶激活,余脑区激活模式已接近对照组激活模式;健侧激活图表现为双侧SMC、CER、对侧SMA、对侧PMC斑点状激活,接近正常组激活模式。
C组16号患者,患侧功能完全恢复,患侧激活图可见两侧SMC、CER激活,对侧SMA、PMC激活,余脑区激活模式已接近对照组激活模式;健侧激活图表现为双侧SMC、SMA、CER,对侧PMC、PPC斑点状激活,接近正常组激活模式。
2.1三组患者腕关节被动运动激活脑区部位不同(图1):①A组患侧被动运动时,主要运动功能区(SMC-IL、双侧SMA、PMC-CL、PPC-CL)激活较少,前额叶、岛叶、基底节区及扣带皮层双侧大面积激活较显著;②C组患侧被动运动时,主要运动功能区激活较明显,前额叶、岛叶、基底节区及扣带皮层等脑区未见明显激活,与健侧激活模式较接近;③B组患侧被动运动时,脑区激活模式居于较差及较好两者之间。
2.2三组患者腕关节被动运动激活脑区面积不同:①患肢运动:三组间,(见表1)双侧SMC、SMA及同侧小脑半球的激活面积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C组激活面积较大,A组激活面积较小,其他脑区与运动恢复无明显关联。②患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的SMC激活区,A组与C组偏侧性指数有差异,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即A、B组在对侧SMC激活面积增多的同时,同侧(健侧)SMC激活增加的更为明显(见表2)。
2.3①三组健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激活脑区部位较接近(见表3),均表现为SMC、SMA、PMC-CL、PPC-CL的规律激活,前额叶、岛叶、基底节区及扣带皮层未见明显激活;三组健肢被动运动脑区激活面积无明显差异,均接近正常组患者激活模式。②恢复较好的患肢与健侧诸脑区激活中(见表4),健侧对侧SMC激活体积较患肢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患肢运动双侧SMC、SMA、CER激活面积及F、P值(P
讨 论
运动功能重组的fMRI研究大多采用横向[2]及纵向模式[3]。横向(cross-sectional)研究是指在卒中后某个时期进行的脑成像研究。研究脑卒中后受损运动功能重建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卒中病人康复后与正常人的区别及患肢与健肢的区别。大多数的研究对象是脑卒后功能恢复良好的病人,而对功能恢复不好的病人报道较少,这是因为研究时的任务多选择为主动运动,本实验克服了以上的局限性,采用了被动腕关节的运动任务研究卒中后脑功能的改变。
脑损伤后功能重组的机制包括系统内和系统间的功能重组。系统内的重组是在同一系统内,相同或不同水平上出现代偿。系统间重组是指由另一个在功能上完全不同的系统来代偿。我们发现脑卒中C组(恢复较好者)患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激活的主要脑区,即激活面积较大的脑区依次位于对侧SMC、同侧小脑和双侧SMA,与前期实验正常组平均脑激活方式较一致,而恢复不好的患者则激活更多其它的脑区,如岛叶、基底节区、额叶、扣带皮质,这些区域多呈双侧大面积激活。这与Weiller[5]、Ward等[6]诸多国外研究者研究结果较一致。对于对侧小脑、PMC、PPC等非主要运动脑区恢复较好者与中等者、较差者无明显差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脑梗死后不同时期均可以观察到这种患肢运动所引起的广泛脑区激活[3]。本实验中岛叶、基底节区、额叶、扣带皮质远隔部位的激活可能就属于系统间重组的模式。未完全恢复患者中以岛叶、基底节区、额叶、扣带皮质远隔部位的激活较明显,即以系统间重组为主;而恢复较好者未见此种脑功能重组模式的出现,而仅仅表现为脑区面积的明显增大,向正常组激活模式靠近,及系统内重组为主。因此,考虑可能是系统内重组对患肢运动功能的有效程度更高一些,或者是系统内重组达不到完全康复的水平时,进而才依赖系统间重组来弥补部分功能。
对于恢复程度不同的患者激活脑区的不同面积中,双侧SMC、SMA及同侧小脑半球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恢复较好者激活面积较大,恢复差者激活面积较小,其他脑区与运动恢复无明显关联。这说明双侧SMC、SMA及同侧小脑半球的激活对于患肢功能的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对侧SMC损伤灶周边区域激活及同侧SMC的激活对功能恢复的重要作用也见于多位学者的报道[6,7]。
患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A组与C组偏侧性指数有差异,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即A组在对侧SMC激活面积增多的同时,同侧(健侧)SMC激活增加的更为明显。健侧半球SMC的激活参与了很重要的功能重组。国外学者song等[8]也发现了健侧半球对运动功能恢复起到一定作用。动物实验发现,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实验性脑梗死后老鼠的运动功能,并导致健侧半球运动皮层树状突的生长[9]。
脑卒中组恢复较好者患肢与健侧运动功能无明显差别,激活模式较相似,但对侧SMC的激活存在差异,考虑患侧大脑SMC激活模式与健侧脑SMC皮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患肢运动时通过健侧脑功能可以充分重组补偿,故运动功能还可以保持正常水平。而健肢被动运动激活脑区较一致,且脑区激活面积无明显差异,均接近正常组患者激活模式。
可见主要运动功能区及辅助运动功能区对运动功能恢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主要运动功能区及辅助运动功能区受损激活减低时,远隔部位亦参与代偿激活,但其代偿功能在运动恢复中作用较有限;健侧大脑半球的代偿作用对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影响较大,而健肢运动时,患侧大脑对其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卒中后患者联合正常组老年人的fMRI研究能够较为明确地得出不同恢复程度患者脑区激活的差异性,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Hlustik P, Solodkin A, Noll DC, et al. Cortical plasticity during three-week motor skill learning[J] . J Clin Neurophysiol,2004,21(3):180-191.
2. Cramer SC,Shah R,Juranek J,et al. Activity in the Peri-Infarct Rim in Relation to Recovery From Stroke[J].Stroke,2006,37(1):111-115.
3. Binkofski F, Seitz RJ.Modulation of the BOLD-response in early recovery from sensorimotor stroke[J] .Neurology. 2004 ,63(7):1223-1229.
4. 尹昳丽 杨小庆 刘斌。正常老年人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计算任务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 6 (4): 7-10。
5. 刘圣华,储成凤,杨明。fMRI观察正常老年人腕关节被动运动下脑激活区[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1):8-11。
6. Schaechter J D , Perdue K L .Enhanced Cortical Activation in the Contralesional Hemisphere of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in Response to Motor Skill Challenge[J].Cereb Cortex, 2008; 18(3): 638 - 647.
7. Yun-Hee Kim, Sung H. You, Myoung-Hwan Ko, et 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Induced Corticomotor Excitability and Associated Motor Skill Acquisition in Chronic Stroke[J].Stroke, Jun 2006; 37(6): 1471 - 1476.
8. Song Y M ,Lee JY ,ParK JM,Yoo BW,Roh JK.Ipsilateral hemiparesis caused by a corona radiate infarct after a previous stroke on the opposite side[J].Arch Neurol,2005,62(5):809-811.
肩袖损伤常被误作肩周炎
老李是某单位的行政干部,平时喜欢羽毛球和乒乓球运动,身体一直感觉很好。不过,近一年来却被反复出现的右肩疼痛困扰,刚开始他还以为是肩周炎,天天做按摩、理疗,老李自己也在家里每天做爬墙、钟摆运动和梳头等动作。三个月过去了,疼痛还是不能缓解,抬肩无力,夜间疼痛难忍。最后做了磁共振(MR)检查,最终被确诊为“肩袖损伤”。
总医院骨科医院骨病关节科主任黄华扬指出,肩袖损伤与肩周炎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市民甚至一些医生往往以为肩痛就是肩周炎,以至于误诊误治。由于肩袖损伤和肩周炎都有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症状,鉴别存在一定的困难。黄主任说,如果出现患肢上举无力,高举过头顶时疼痛明显,被动活动范围大于主动活动范围的情况,就得高度怀疑肩袖损伤,需到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以明确是否肩袖损伤。
运动并非肩袖损伤的直接原因
排除了颈椎病,又不是肩周炎,那么老李为什么就得了肩袖损伤呢?黄主任说,肩袖是肩关节周围的四块重要肌肉,它们保护着肩关节,并支配肩关节活动。而肩袖损伤指的就是肩袖肌腱的撕裂,所以抬手的时候就会感觉疼痛。
老李喜欢打羽毛球、乒乓球,扣杀的时候都要肩膀用力。此时,肩关节外展,特别是略带内旋的外展位姿势,肩袖肌腱受到不断挤压、摩擦和牵拉,易引发肩袖损伤。但是,这些运动并非老李肩袖损伤的直接原因。
黄主任认为,由于肩关节是人体中最灵活的关节,也是最不稳定的关节。这个特殊的部位,通常都是在退变的基础上,肩袖的强度减低后发生外伤而导致肩袖的断裂。可以说,人年轻时,肌腱的韧性足,很难撕裂。但年纪大时,肌腱质量迅速下降,而且由于常年使用而与周围骨骼发生磨损,加上运动时的牵扯,很容易出现肌腱的撕裂。
保守治疗无缓解可手术
黄华扬说,目前,人们对于肩袖损伤的认识很不足,不少市民甚至有些骨科医生都常常误认为肩痛就是肩周炎,进行不恰当的按摩、理疗及功能锻炼。其实,这些治疗很难起到治疗效果。
肩袖损伤最主要的两个问题:疼痛和功能障碍。对于轻度的肩袖损伤,可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在肩峰下间隙进行封闭注射以减轻疼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封闭注射一般不宜超过3-5次,以免出现肌腱断裂。
如果保守治疗3-6个月后,病情无明显缓解甚至加重的患者,建议采用手术治疗。黄主任说,由于肌腱已撕裂,肌腱往往有明显的回缩,打针吃药这样的保守治疗方法对于肩袖损伤难以奏效。手术治疗可以将撕裂的肌腱缝回到骨头上。目前,对于肩袖损伤,用肩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是治疗肩袖损伤的首选手术方法。
肩袖损伤、肩周炎的病因及症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肢体康复训练;动作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05-01
"特殊儿童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即智力、听觉、视觉、肢体、语言、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特殊儿童肢体康复训练是指对在肢体等方面有缺陷者通过身体练习,以增强体格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帮助缺陷康复、培养个体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1.完善康复工作流程
1.1 认真、细致地做好评估是康复训练的前提条件。评估是康复训练的前提。了解、评估患儿的功能状况、主要障碍、发展潜力,为设定动作学习目标、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康复教师必须要把评估表做细、做精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发现孩子现阶段所具有的动作能力,并找出需要特别处理的肌肉和骨骼变形情况。如果评估有误,那么描述主要问题、制定训练计划时就会出错,身体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
评估还应是全面的,不仅仅是运动功能,还要注意从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及心理发展出发,考虑这些因素对孩子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1.2 依据评估的结果设计相应的动作。肢体障碍儿童综合能力较差,动作学习缓慢。动作康复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素养,针对不同肢体障碍的孩子,制定出个别化的最佳疗育策略,设计适合他们的动作,改善他们的感知觉,启动他们的能力。若学生感觉学习困难,我们就要把目标定得更细,使其更容易接受。例如可以把目标拆成若干个有顺序的小计划,一个一个地追,最后大目标也就达成了。
1.3 按照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要做到抑制异常姿势,同时还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地逐步对孩子进行正确动作的诱导、训练。依据平衡疗法的观点,我们要把患儿的肌肉张力拉到平衡状态,这样他的知觉就会跟着调整,为接下来发展其他能力打好基础。根据我们的观察,脑瘫孩子的肢体障碍以痉挛型和徐动型居多,而智力落后和自闭症孩子以松弛型居多,且同一类型的孩子现有能力和障碍部位也有区别。因此,对他们的训练方法就要因人而异,用最适合的活动刺激他们的神经反应,使他们的身心依照人体神经发展的自然顺序不断地得到修正。
2.采用恰当的康复手段,提高身体障碍儿童的训练效率
2.1 与动作需求儿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许多肌张力高的孩子J知一般都较好,肌肉张力通常都是由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造成的。这样的孩子越聪明,对自己身体本体觉的认识越不清楚,紧张情绪就会反过来增加他异常的肌张力,进一步强化异常的姿势。对于这些孩子,有些康复教师利用他较好的认知来开展动作学习,反而会使他更加紧张,从而积累更多的合并症状,后续的能力就越不容易发展出来。而肌张力低的孩子,也可能会因为害怕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导致学习意愿不高。因此,他们就会消极地对抗,甚至逃避。对于他们,进行的动作训练量即使很大,效率也不会有多高。
2.2 巧妙地进行诱导,让孩子主动地完成动作。在肢体障碍儿童的运动训练中,我们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孩子不配合,达不到训练的要求;或者孩子什么都不会,不知如何下手等。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应经常采取一些诱导方法来帮助孩子。
例如,有个非指令听从型的孩子,康复教师让他做"跪走"的动作,他不愿意去做,就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对此,教师采取了适当的诱导方法:在他面前横放一个滚筒,让他跪着,手扶滚筒,并利用适当的增强物(例如孩子喜欢的玩具、食品等),吸引孩子去推着滚筒完成"跪走"的这个动作。于是,训练就变成了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孩子便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坚持较长的训练时间,而且不容易感到疲劳。
2.3 多与家长进行沟通,推进家校康复协作。学校的康复训练毕竟时间有限,为了强化康复训练效果,必须提升家庭康复训练水平,实现学校、家庭康复的协作。因此,学校应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与家长采取同步激励的措施,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协助者、实践操作的监督者,帮助家长了解并掌握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以更好地应用在家庭日常康复中。康复教师要教授给家长一些易于操作的动作训练手法,设计一些适合在家庭环境开展的康复训练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支持。要让家长充分考虑到孩子现在所处的运动年龄而非生理年龄,让孩子做一些适合当下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 徐秋鹏. 游泳有助特殊儿童康复[J]. 游泳, 2016(1):43-43.
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都极力主张颈腰椎疼痛的病人参与预防医学协会的教育活动,让他们自己从中获益,学习如何避免再次损伤的出现。
腰痛原因:急性、慢性各不同
脊柱结构的某些改变(如腰椎间盘结构的改变)是导致急性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愤怒或焦虑会使肌肉紧张,甚至痉挛。持续痉挛会使肌肉失去正常功能,最终导致慢性腰痛。
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区别较大。肌肉、关节的突然损伤会导致急性疼痛。如扭伤踝关节,疼痛会很突然。然后,疼痛会在愈合过程中逐渐缓解、消失。而慢性疼痛则包含持续低水平的神经刺激,最终形成一定的模式。在最初的病因消除后,仍旧出现“神经记忆”。
慢性疼痛的刺激,“诱骗”了整个神经系统,甚至使病人没有损伤的区域也会出现疼痛。情感的压力和某些药物可以加重这种疼痛。借助主动运动,有助于创造身体条件,加速损伤部位愈合,干预神经系统的“盲目性”,不失为消除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常见模式:拉伸及力量训练
患有腰背痛或外伤的病人,康复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避免疼痛再次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某些肌肉常常被使用,但是,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力量会退化。这时,病人需要一位体能教练员和康复治疗师作个体化指导。根据个体的诊断和疼痛水平,康复计划可以不同。康复计划中常见以下的训练模式
肌肉拉伸如过分强调休息,不活动,损伤的部位往往会出现僵硬的情况。因此,在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建议借助可以控制的运动方式,尽可能地扩大肌肉活动的范围。慢性疼痛的病人,须花上数周或数月时间作肌肉拉伸训练,这可稳定脊柱和周围的软组织,同时改善肌肉、韧带、肌腱柔韧性和腰椎间盘的弹性。对于运动员,肌肉拉伸甚至可以改善他们的运动表现,使他们摆脱损伤困扰和烦恼。
肌肉力量训练如果背部肌肉力量强大,就不容易出现再度损伤或疼痛症状。反过来说,如果腰痛厉害,就应怀疑背部肌肉力量不足。所以,如果腰痛症状出现超过两周,就应该进行适当的肌肉力量训练(尤其是背部肌肉),以预防腰痛持续。
特别推荐:“麦肯基”和“稳定操”
有两种特殊的肌肉力量训练方式,在康复治疗的指导下,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做,将会增加疗效。
①麦肯基运动疗法该腰部运动疗法使脊柱伸展,以减少腰椎间盘产生的疼痛。从理论上说,伸展可以帮助减少腰椎间盘突出和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会导致腿痛,如坐骨神经痛,故脊柱背伸也有助于缓解腿部的疼痛。
②腰椎的稳定运动操关注、寻找病人舒适的脊柱姿势,在此上,进行背部伸肌的抗阻训练。除了保证良好的外,运动康复还能通过背伸和背屈运动(如弯腰)的循序渐进训练,保持背部肌肉的强壮,增加背部肌肉的力量。这种训练被称为促进本体感觉的技术。
自作:多做有氧运动
另外,低冲击力的有氧运动对于腰部的维系和康复也很重要。保持有氧运动训练的病人并发腰痛的概率较低。即使发生腰痛,疼痛的感觉也不剧烈。慢性腰痛而又不做有氧运动训练的病人,更容易失去脊柱的稳定性。
对慢性腰痛者,我推荐有氧康复治疗。这项治疗包含如下训练:
①水疗对于疼痛剧烈的病人,水疗提供轻松的训练方式。水的浮力减轻重力对人体的影响,可提供一种阻力最小的训练。
②步行很多人认为走路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之一,已经足够了(如步行上班或购物)。然而,这种走、停结合的行走,对于有氧训练而言却是不足的。相反,以一定节奏和步调进行持续性步行,才符合有氧训练的要求。最小训练量是每天20~30分钟。
③骑固定自行车骑固定的自行车可以提供对脊柱较小冲击力的有氧训练。这是具备舒适和让身体前向倾斜两种条件的良好训练方式。
链接:麦肯基运动疗法
新西兰物理治疗师麦肯基先生创立了一种医疗体操治疗腰痛的方法,可以帮助病人自我治疗和预防腰痛。这不仅能极大地减轻病人的痛苦,还大大节约医疗费用。目前该疗法在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
麦肯基医疗体操可简单分为四节,其动作要领如下。
第一节俯卧位,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头转向一侧。深呼吸,完全放松腰部,维持4~5分钟。
第二节在第一节基础上,头抬起,用前臂及肘关节支撑上身,使腰部尽量放松并伸展。正常呼吸,维持4~5分钟。
第三节在第二节基础上,用双手支撑上身,肘关节伸直,腰部放松,维持4―5分钟。
【关键词】 综合康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观察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3.200
临床中, 将人体颈椎的退行性脊椎病病症统称为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它主要以中老年患者为发病群体, 对于患者的健康以及正常生活会产生一定的不利作用和影响[1]。本文将结合实例, 通过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综合康复治疗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32例, 女16例, 年龄34~72岁, 平均年龄42岁。在对患者病症进行临床检查与诊断中,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诊断结论显示, 所有患者均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患者发病时间15 d~20年, 平均发病时间为5年, 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等, 并且对于患者进行旋颈试验后显示结果为阳性, 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式进行患者病症的治疗控制, 并观察其治疗效果。
1. 2 方法 在应用综合康复治疗方式进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主要以卧床休养加物理治疗以及与常用方法相结合方式实现患者病症的治疗控制。①在通过卧床休养的方式实现患者病症的治疗控制中, 应注意患者睡觉所使用的枕头应注意软硬、大小适中, 并且患者进行卧床休息时, 枕头高度尽量控制在10~15 cm。②在对于患者进行物理治疗中, 要注意结合患者的病理变化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式, 以帮助患者实现病症恢复。③进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 还应采用常规的牵引以及康复运动、手法按摩等方式, 实现患者病症的控制和治疗。④以手法按摩方式进行患者病症治疗中, 应注意手法按摩要适宜得当, 避免出现粗暴的手法动作, 对患者颈椎部位造成其他伤害。⑤还可以通过对患者颈背部肌肉的锻炼, 来实现患者病症的控制和治疗, 避免对患者产生更大的危害。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在进行患者病症治疗效果的评价判断中, 将患者接受治疗后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并且实现功能恢复, 能够进行日常劳作生活的情况判断为痊愈;将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与阳性检查结果大部分消失, 并且患者的功能基本实现恢复、能够进行日常工作生活的情况判断为显效;将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并且部分功能恢复, 能够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判断为治疗有效;将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发生变化, 并且患者功能没有得到改善, 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判断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48例患者在经3个月的综合康复治疗后, 18例患者痊愈, 患者病症治疗痊愈率约为39%, 17例显效, 约占比率为35%, 11例患者有效, 约占比率为22%, 2例患者经治疗后病症并没有出现好转、治疗无效, 约占比率为4%;患者病症治疗的总有效率约为96%, 并且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发生明显的变化, 常见的头晕、耳鸣以及头痛等症状基本全部消失。
3 讨论
临床中进行颈椎病治疗的方式相对比较多, 根据患者颈椎病类型不同, 其治疗方法也有区别, 以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例, 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运动疗法就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患者病症原因不同, 在临床治疗中除了需要进行运动治疗外, 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式进行共同治疗应用, 以改善患者病症情况, 实现患者病症的治疗和控制[2, 3]。此外, 在进行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根据患者病症发作的时间不同, 其治疗效果上也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发病时间越长的患者, 由于颈椎部位受到的影响越深, 因此治疗恢复起来就更为困难, 治疗效果差异性也更为突出[4]。本文中, 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接受各种方式联合的综合康复治疗后, 患者病症恢复总有效率约为96%, 治疗效果比较突出。
综上所述, 在进行颈椎病患者的病症治疗中, 首先要结合患者病症类型的不同,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进行患者病症的治疗控制;其次, 越早治疗的患者其病症恢复的越快, 对于患者产生的不利作用和影响也就越小;最后, 坚持定量的运动是治疗颈椎病的最为合理与有效方式,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咏, 冉启川, 王S. 综合康复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4(5):382.
[2] 吴, 竺永健.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医康复治疗与健康教育. 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3):732-733.
[3] 李镇锋, 王彩华, 王丽辉, 等. 综合康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颈腰痛杂志, 2013, 34(2):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