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民俗文化的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民俗文化遗产 保护 博物馆 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81-01
随着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文化也有了保护的意识。我国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随着历史的发展遗留下来许许多多的民俗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国民族精神和价值的体现。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这些民俗文化遗产也在逐渐地消亡,这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十分的不利。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积淀,对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面对民俗文化遗产逐渐消亡的现状,在以后的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要从民俗文化保护的角度下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我国博物馆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一、突出地方民俗特色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长期积淀,具有明显的地方民俗特色,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承载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博物馆在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今天,是一项公益文化基础设施,不仅是一个城市和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更是这个地区民俗精神的重要体现,承载着这个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印迹,是文明的汇聚之地。博物馆还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最直观的场地。学者们研究的文化遗产、所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都能通过博物馆向公众直接传达,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从而让公众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华夏文明。因此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地方民俗特色的最好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民间的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充满着民间的乡土气息,从而也为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要不断地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让富有民间乡土气息的文化遗产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去。
二、加强民俗文物的征集
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民俗文物的征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拓展建设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要对民俗文物进行专项的征集,拓展博物馆藏品的渠道。在当地进行深入的调研,深入到当地的群众中去,整理出科学的、真实的图文资料。其次,要对现有的博物馆藏品制定出展览计划,根据当地民众的需求策划展览的主题,发挥现有藏品的重要价值。再次,博物馆建设属于一项公共基础设施,要加强与收藏界团体以及社会人士之间的联系,拓展博物馆建设的途径,动员广大的社会群体广泛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当中,保障博物馆的建设能够顺利展开。最后,要积极拓展博物馆的业务,丰富博物馆的藏品,积极与社会或者个人收藏爱好者联系,为个人或者团体提供免费的展览业务,为博物馆的藏品提供重要的补充。
三、做好民俗文物的展示
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藏品,更要发挥好这些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博物馆现有藏品的基础上进行大力的展示和宣传,发挥藏品的社会教育功能,让人们更加广泛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有的藏品基础上组织展览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区的民俗文化。另外,要在现有藏品的基础上在民间大量征集民俗展品,丰富藏品的内容和类别,展示的过程中策划成专题进行分类展览和陈列。要注意的是展览的藏品不需要很高级,要与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民俗相一致,贴近民众的生活,得到民众的认可,例如可以展示一些民间的老师傅所做的工艺品,与民众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老物件等。人们在看展品时能够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探寻展品背后蕴涵的丰富的内涵和民俗文化内涵。
四、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博物馆是一项具有社会职能的公益性设施,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调动公众的参与度,借助社会和民众的资金,扩充博物馆的内涵。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走出去,参与到馆外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展览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要不断引进其他地区的展览和活动的主题,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博物馆的展览当中,加大与社会团体或者个人的合作力度,向社会各界征集民俗文物,丰富博物馆文物的形式和内容。
五、总结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当中要不断创新形式,保驾护航民俗文化遗产,展示民间群众的智慧,增添民俗文化的内容,增强民俗文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课程设计
一.课程概况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导游证考试中作为导游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是一门涉及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边缘交叉的人文学科。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朴淳厚、瑰丽多彩的中国民俗风情,进一步认识到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对学生而言,掌握多彩多姿的民俗风情旅游的内容和特点,能够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开阔知识面,更好地为游客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民族、民俗的概念、民族民俗与旅游的关系、中国民族概况,掌握中国部分民族的民俗风情。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民俗文化知识接待各民族的游客,做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向其提供个性化的导游服务;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设计出民俗旅游产品。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具备以下素质: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二.课程改革情况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一是通过到旅游企业调研,征求听取行业一线管理人员对教学内容的意见,结合专业实际,在教学上体现出来;二是以及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旅行社学习,跟踪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并在教学中加以指导,使学生能掌握最新最实用的技能,实现和工作岗位的对接。三是通过对毕业实习生座谈会调查得知,了解学生实际工作状况。
通过以上的方式,在在教学内容上更多考虑到职业岗位方面的需求,包括学生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重新选取符合旅游专业实际新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思路上基于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采用将该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对内容重新整合。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调整
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在授课时将注重 “理论+实践”的教学改革过程。在总结积累之前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从内容设计到组织形式,努力探索,按照本课程教学目标,积极调整课程设计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采用了“四环节”模式
1.课堂讲授:校内教室中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课程内容,穿插组织提问、答疑、讨论、辩论、学生讲解和演示等互动式教学活动。
2.现场操作:就某个民俗现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准备工作进行现场操作。
3.分组调查:布置课题,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找出相关资料并做成课件,并将课外调查的内容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结合。
4.民俗景区模拟导游
实地考察一个旅游民俗文化景区,对整个旅游民俗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以带团导游为案例组织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的特点,以导游模拟实训室和当地的旅游景区为教学现场,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现场教学法。课堂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1.现场教学法
导游模拟实训室是主要教学现场。现场教学法是知识的再现,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知识。分两个步骤:一是教师的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明白民俗事象;二是学生的实际操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的目的是加深巩固学过的知识。实际操作分单个操作和分小组操作。操作之后小组展开互查互评,写出操作报告或体会。
跟团实习是的第二个教学现场。争取与当地的一些旅行社签订协议,选择汽车为交通工具旅游团,让学生跟团实习导游,进行真枪实弹的实习演练。进入角色前,老师布置作业;实习结束后,旅行社和老师共同对他们进行评价。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分为案例导入法和案例分析法。案例导入法就是以案例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切入新的知识。案例分析法是针对知识点列举案例,由学生讨论、评议,教师归纳。可以先由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由每位学生认真地研读相关的材料,再与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由各组提交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就某一个民族的案例,规定学生在课后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文献信息等,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小讲座、演讲等形式进行旅游文化知识的实践运用,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举一反三,让学生能触类旁通。
3.项目教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知识要素来设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力求切实可行,具备可操作性、科学合理性、有代表性。项目设计选取当地特色及地方文化作为载体,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本课程的特点来进行课程安排和设计;并采用分总式的教学方式,由点及面,从小到大,由小项目来带动整个章节的学习,最后通过一个综合项目对全部的文化知识强化。通过项目安排让学生参与,从感到知识不足,渴望了解,至找资料,再至认证,最后掌握知识,最终通过项目训练提高能力。
4.讨论式教学法
在讲解各类民俗事象的性质、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这类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我们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基本程序是:学生看书,老师给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阐述观点――学生辩论(持不同观点)――教师归纳总结。讨论式教学避免了老师一个人灌知识的枯燥乏味,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导游创作讲解某一民族导游词进行讨论在讨论式教学中,对于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方面的意见。
5.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选择民俗事象――找出疑点――查找资料――分析讨论――释疑。在民俗文化中,有许多迷信的东西,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明确了什么是该继承和发扬的,什么是要抛弃的,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采用“驾证式”考核,在成绩表中反映两个成绩即理论总评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主要考核项目有
1.民俗旅游产品设计。
考核学生是否具有熟练运用所学的民俗文化知识,在接待中做到尊重各民族游客的风俗习惯,并向其提供良好的个性化导游服务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任一少数民族。设计一条从家乡出发去该少数民族的旅游行程。
2.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核学生能否顺利掌握本学科的学习重点,并能初步运用相关理论去分析解剖实践中的相应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任一少数民族。分析归纳与总结该民族的民族饮食文化结构及特点。
三.课程改革成果
(一)实用性强
民俗文化是学生考取全国导游证和省景点导游员必考的理论内容之一,通过课堂学习,强化了学生对考证内容的熟悉。
(二)技能大赛发光发热。
在参加省乃至全国导游技能大赛,除了考试的理论内容与民俗相挂钩外,在学生的才艺表演上,民俗文化也功不可没。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完全实现在多媒体教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主讲教师不仅要灵活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自制课件开展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还应指导学生自制学习课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舒惠芳.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关键词:民族艺术;美术教育;价值;教学形式;时代感
一、民族艺术在现代生活得到的关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在现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艺术在现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个个宣传民族艺术的、研究民族艺术的、发扬民族艺术的个人或机构在不断的成立涌现。
(一)传统服饰艺术的延续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世界各国的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装化、机能化是其主要特点。世界服装界曾把旗袍誉为中国的国装,这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说是汉、满、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的结晶。它的演变又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国际性,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旗袍在现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它适应现代生活的机能性以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它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民族艺术也会转化为世界性,在“洋服”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民族服装更应视为珍宝,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二)岭南民俗艺术的延续
岭南地区的“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祭祖和庆丰收的仪式,由岭南地区的瑶族所创,以后逐渐失传。六年前,云浮市文化局找到一个70多岁的老先生,根据他的记忆和一些史料,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终于复活。在第三届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禾楼舞》经过了再次编排,音乐和动作也更丰富,使岭南民俗艺术得以延续。
(三)四大名著的延续
中国古典名著商标正在狂遭日本网游企业抢注,2006年3月初,当这则消息在中国人间传播开来的时候,四大古典名著只剩《红楼梦》没有被日本企业抢注了。其中,日本巨摩公司向我国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的“水浒传”商标已通过初审进入公告期,而《三国志》为期三个月的商标异议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就在去年,端午节域名遭一家韩国公司抢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不知道有多少体现我们民族艺术文化在消失。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们就只用考虑怎样将民族的再发展。而要发展民族的文化却既不能脱离当前国际的环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违历史的洪流。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回到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民族艺术
(一)“技”的传授方式
“技”的传授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完成的,呈严密的封闭状态。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技艺向精深圆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机制,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
目前,这种“技”的传授仍然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诀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口诀往往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既利于学习,又便于记忆。
(二)“艺”的传授方式
另一种属“艺”的那一类具有某种学术层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国时期的画家曹不兴就已留名青史,晋代画家顾恺之则因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传神论”,更是名播遐迩。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许多才华横溢的艺匠,纵然创造了精妙绝伦,价值恒久的艺术珍品,也只能落个寂寂无闻的佚名者。我们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倚重怡情悦性,陶冶情操的。
在中国,纯精神意义的美术之所以受重视,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比较重视个体内心世界的修炼,以求通过个体身心的平衡和稳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平衡,而对物质世界则较少进行分析性的研究和探索。“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
三、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反映
在现今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严格。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是主体,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是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一)民族艺术在课程内容上的体现
1.国画课程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其所能地通过观察,凭借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允许他们的感觉方式和能力自由地去表达。只有当学生开始明白自己的表达得到重视时,他们才会以更大的兴趣去努力学习。美育专家说: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启蒙作用。因此,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师作品,了解国画大师们的作画风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师的作品直接临摹,让学生一下子就开始触摸艺术顶峰的作品。
2.剪纸课程教学
剪纸是我国典型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普及和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是民族民间风俗活动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因而剪纸教学必须要渗透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不然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以剪刀为主要工具,纸为材料,通过多种手法制作成各类形象的民间工艺。它融合了剪纸技艺、绘画造型、想象创造和多种审美意识。纸虽植根于民间,但其文化底蕴相当深广,有着极强的人文性。往往跟民间的生活、风俗紧密联系,并在寓意丰富的剪纸中,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学生通过了解剪纸,在剪纸艺术的熏陶下,生活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剪纸的魅力,健全人格,促进审美情趣的养成。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进行创新活动。
3.皮影课程教学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其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的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同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于皮影这一艺术形式的了解,更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中国是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现代的美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艺术在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1.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艺术
通过开设民俗欣赏课,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通过收集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师要根据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图幻灯、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并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民俗欣赏课的开设还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初等的内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诵读为主,如各种脍炙人口的童谣、儿童故事、童话剧本等;中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题,可以采用影视和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的电影、电视、地理、历史、各种文艺节目;高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进来,自排自演中国的民俗文化。
2.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南京文化部门曾组织过一次“南京民俗文化”夏令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带领学生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馆址——甘熙故居古建筑群,了解南京民居特色;观看南京地区民俗、民艺系列展演活动;聆听中华古典诗词楹联协会袁裕陵老师精彩的、深入浅出并富含知识性、趣味性的《古典诗词楹联趣味》知识讲座;欣赏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场演奏会和传统皮影戏、口技表演;品尝南京传统风味小吃的同时,进行南京民间饮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在吃的同时,对民间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现场向南京地区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剪纸、折纸、葫芦画、魔术等民间传统艺术,极大地扩充了孩子们精神文化生活。把民俗文化夏令营作为时光隧道,把营员们带回到已远去的岁月,亲身感受我们祖祖辈辈传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束语
我们现在在社会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保持民族艺术能得到发展。在学生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发展中能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扬州剪纸;扬州民俗;剪纸造型;剪纸题材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64-02
剪纸,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人们用这一精致的手工艺来记录了日常生活百态,记录了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人生理想、文化精神。扬州剪纸以其画面精巧与雅致,在国内享有盛誉,是为江南剪纸的代表。
民俗文化是对民间风俗文化的统称,是依附于人们的情感、生活习惯、等产生的文化。在数百年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下,扬州民俗文化演绎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扬州剪纸在这种结构中呈现出了独特的形象特征各内涵意义。
在扬州,每当举行婚丧嫁娶、庆诞贺寿、祭祖祭神、迎年过节、招魂送病等重要文化活动时,往往要用红色或者黄色纸张来剪成各式图案来装饰环境、展示心灵、寓意含义。如在立春之日,人们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春幡,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清明前后,士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烧纸钱,挂彩笺(幡胜),用来祭奠鬼神;迎新年时则要有门花、窗花等。各种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剪纸图案几乎贴满了人们全部的民俗生活。
剪纸是民间生活土壤上长出的文化树,活态的民间生活传统造就了剪纸,剪纸又维系了民间活态传统的持久存在。
一、民俗文化对剪纸题材的影响
扬州剪纸题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福”、“禄”、“寿”、“喜”、“丰”五个关键字主题,以及花鸟、山水、人物、鱼虫等自然万物。这些剪纸题材的流传必然和扬州百年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扬州剪纸真诚而朴素,凭借着典雅、细致、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技艺扎根于民间,适应着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要求。
扬州地处江南地区,农业发达,形成了长期的农耕社会结构,人伦和血缘纽带维系的家庭单位,以祭祀为保障的家族传统,以及以地缘特点聚集而居的社区形式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在这种以家庭为单位背景的条件下,人们不断的传承,创作和积累这种生活所赋予的思想、品格、精神和情感。扬州人民骨子里的人生目标和终极理想都是盘桓在由农耕社会结构所限定的圈子里――婚丧葬娶,健康长寿,多子多孙。人们在剪纸中就深刻的表达了这一情感。
在农耕社会的影响下,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望、家庭的幸福、农作物的丰收、生命的长寿,都通过剪纸艺术来表达了强烈的期盼。这些理想愿望总结起来,就是扬州剪纸艺术中常见的“福”、“禄”、“寿”、“喜”、“丰”五个关键性主题词。
“福”是一切美好愿望的核心,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甲骨文中,“福”字的形状是在神前装酒的器物,因此有富裕之意。发展到如今,则有幸福美满,福气安康的含义。在扬州各地区,每当新年来临,人们都要在门上贴上“福”字,五福临门等,象征着来年顺顺利利,福气已经降临。扬州剪纸中,人们将“福”描绘成其他图案,如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等。
“寿”是人们对生命不断延续的追求。古人有“六十为寿,七十称老,八十为耄,九十为耋,百岁曰期颐”之说。逢过大寿之时,都要剪“寿”字张贴在家里各处,在寿桃上也要摆放“寿”字,象征着年年益寿,长命百岁之意。扬州剪纸中,还出现龟、松、鹤、桃等形象,也是有“寿”字之含义,剪纸作品有“松鹤延年”“龟寿”等。
“丰”是指产业丰收,衣食无忧的理想要求。在农耕经济的影响下,人们对产业的大丰收十分的期盼,人们用“鱼”来表达这一含义,鱼有年年有余,鱼兆丰年之意,因此在扬州剪纸中,有吉庆双鱼,喜庆丰收的图案。
另一方面,扬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有着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地处南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河湖密布,自然条件优越。扬州的花卉种类多样,山水温润秀美,为剪纸造型题材的选取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环境。
在扬州剪纸的题材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有名的精品,其题材也都跟花卉有关。如清代有名的剪纸家包钧,其作品《设色草虫册页》种就有很多关于花卉的作品,花叶,豆荚,刻画的栩栩如生:叶脉,花瓣细致入微,而且花草设色的十分精妙,过度自然,包钧的剪纸效仿中国传统工笔绘画章法,剪成后再加以设色,如果不加说明,观者会以为这真的是一副工笔画。清代李堂《蔗余偶笔》中记道:“道光年间有包钧者,扬州人,最工剪书画,称为奇技,所剪上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嘉庆时著名文人陈文述有诗咏云:“剪画聪明胜剪花,飞翔花鸟泳苹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又如张永寿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百花齐放》、70年代的《百菊图》和80年代的《百蝶恋花图》三步剪纸集,都是花卉题材的大作。不仅如此,几乎在任何扬州剪纸上都可以看到花卉的题材,无论是贴在窗口玻璃上的剪纸,还是供欣赏性的装饰品剪纸,都有花卉图案的存在。
其次,扬州民俗生活对扬州剪纸题材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人生礼俗中的四大环节,包括诞生,婚嫁,祝寿,丧葬,是每个人生历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婚嫁民俗更是人生礼俗中的至关紧要的一环,对扬州剪纸题材的影响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品。
以“送彩礼”,“迎娶”为例。迎亲前一天,新郎的兄弟等人到女家去发嫁妆,送去“四色礼”,“六色礼”等,这些礼品商大都要贴上大红剪纸。到了女家后,要先吃三道茶(甜茶、清茶、点心),然后发铺盖。铺盖中有脚盆,马桶、马桶(现改为痰盂)内放五子:子孙蛋(红鸡蛋)、红枣、染成红绿色的白果、花生、莲子、象征“五子登科”。所有礼物上一律贴上双喜红字彩花。
送嫁妆时,要在所有物品上贴上剪子大红喜字。在陪嫁的箱子里除衣物外,还放有为公婆做的孝顺鞋,为丈夫和小叔子做的新鞋,给姑子的手帕和给未来孩子做的“小狗鞋”。箱子的盖子上面也一定要有红色的大红喜字。
在此过程中,凡是双方婚嫁来往所用物件、用品包括陪嫁品,迎娶工具等也都无一列外要遮盖,张贴剪纸。
婚嫁这天,在女方陪嫁的被子上,家里的窗户上、门上、迎亲的汽车上、包括办喜事的婚贴上、请帖上都要剪大红双喜字,剪“五子登科”,“金玉满堂”等喜庆的图案。
作为婚姻习俗中的剪纸,色彩缤纷,以静态喜庆色彩,平面造像方式配合鼓乐,鞭炮于嬉笑哄闹胜,营造出一种热闹,欢乐而隆重的婚礼气氛。其主要内涵同其他婚姻文化意义一样,都是追求祝福吉祥、爱情婚姻、人口繁衍等,所以剪纸题材大多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鲤鱼闹莲,鸳鸯卧莲,双龙戏珠凤戏牡丹,鸳鸯偶合,白头偕老,金鸡牡丹,蝶恋花,鸾凤和鸣,莲生贵子,麒麟送子,榴开百子等,图案多样,内容丰富。或运用象征手法,或取谐音,或取象形,或取喻意,如以一支笙一支桂花,撒上几粒枣子来比喻:“早(枣)生(笙)贵(桂)子”。
除婚嫁礼俗外,人生礼俗中还有不少环节也对扬州剪纸的题材有一定的影响,如丧葬礼俗剪纸。丧葬剪纸主要是以制作纸扎、挽花、挂帘、献祭、筒纸、铭旌等为主,一方面又象征哀悼死者,表达丧生之痛,另一方面有祭祀祝愿之意。这种习俗自古传承,在《恩县志》里有:“初丧悬纸钱以挂于们,谓之招魂。”《庆云县志》里:“唯初丧及前二,孝子皆城隍庙焚纸钱招魂。”
扬州葬礼在古礼中又叫“卒”,扬州民间俗语中又叫“挺尸”、“停尸”。汪曾祺在散文《我的家》中云:“一是要在正堂屋停灵,也只好同意了”。又如《广陵潮》第六十四回中云:“先生挺尸在床,少不得夜间还要延僧放瑜伽焰口。”
在以往还是土葬习俗的时候,扬州地区多将逝去的人下葬在土里,土葬最主要的葬具就是棺材,在棺材上面要剪各式的剪纸,以祭奠死者,这种剪纸俗称“寿材花”。在棺材的头上要剪一个圆形的寿字,周围绕有五只蝙蝠,俗称“五福捧寿”;棺材两侧要剪有“八仙庆寿”的剪纸;棺材尾要贴上莲花,称之为“脚踏莲花上西天”,棺材头要贴有仿“大门”剪成的图案,门的左右两边剪男童和女童各一个,称为“金童玉女”,两扇门之间要留有缝隙,中间要写上逝者的名字。如逝者为男性,两侧则要用“双龙戏珠”来装饰;若为女性则用“凤凰戏牡丹”,棺材盖上饰有“五福捧寿”的剪纸图样。
在丧葬剪纸中另一个最为常见的就是纸钱。一般用草纸剪成圆形方孔如铜钱状。人离世要在家中办悼念仪式,,以供亲人来吊唁。家中需搭设灵床,灵床前面要摆放供桌,桌旁要放一个烧纸的火盆,通常称为“聚宝盆”,家人要不断烧香添纸钱,民间素以“送到阴间死者要花的钱”。但凡移动灵柩、出殡家属就会在前面路上撒纸钱,称为“买路钱”,以此来取悦鬼神,使死者能够升天。
悼念仪式上还要亲人出资请人折纸,扎纸是用纸和芦柴扎糊纸轿、纸马、轿车、纸人、电视、洗衣机、别墅、金银山等现代人使用的那些高档家具,还要扎一个象房子一样的东西下面挂着一块红布,在红布上面写着死者的出生年月和去世的日期,挂在大树的顶端这叫“竖名丁”,也叫“幡”。随着下葬之后,这些纸扎都要在坟地烧掉。纸扎虽然不能称之为剪纸,但纸扎上运用了大量的剪纸作为装饰,从这个角度来说,纸扎是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有力的载体。
二、民俗文化对扬州剪纸造型的影响
我国的剪纸艺术,在造型上大致可分为南北两类,北方剪纸质朴、淳厚,生活气息浓郁,南方剪纸清秀,娟美,灵气生动。郭沫若先生曾这样称赞南方剪纸:“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而扬州剪纸当属南方剪纸,其造型精、秀、灵、雅。
扬州剪纸造型具有的“明朗、朴实、单纯、自然”的格调,也是受到扬州民俗文化的影响。扬州“竹”的特色就是“瘦”和“清”,梅花宜”瘦“不在肥等,扬州的瘦西湖也是以“瘦”为美,很多诗句都是用“瘦”“秀”来称赞瘦西湖的美,例如在《游扬州》中说道“西湖瘦处情偏好”,赵丹《扬州纪实》:“最是妖烧西子瘦”,林散之《题瘦西湖》:“环肥燕瘦各知名”等等。扬州出名的盐商小院,皆小巧玲珑,如何园个园等,都是以小博胜,包括其花卉盆景也以不盈尺为佳。不难看出扬州人的喜爱和特色。扬州剪纸的天然秀美之姿,具清新纤巧之质也因此而来。
以扬州剪纸大师张永寿的剪纸风格来看,由于受到扬州民俗文化的影响,其艺术风格处处体现了扬州的瘦、美、秀风格,并总结了“尖、圆、方、缺、线”五字技艺,即圆如秋月,尖似麦芒,线如胡须,方如城砖,缺如锯齿”的技艺。从他剪梅的技法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收到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剪一朵梅花,花的形状,花瓣的厚度,藏在花朵里的花蕊,都被刻画的栩栩如生,不仅如此,从以往简单的五个花瓣儿平面的图已经发展到层次分明,立体感很强的梅花,用二维的手法展现了三维的效果,而且剪出了梅花的意境美,这是占尽风情的雪中之梅,那是凌寒独自开的空谷之梅。
扬州剪纸的造型和布局也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扬州剪纸的一大特点是“剪中有画”,寓意深刻,这是区别其他剪纸最大的特征。扬州剪纸构图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局部看整体的构思,形成精巧雅致的构图手法。在花卉的刻画上,采用着重刻画花卉的主题部分或截取其造型的某一特定角度,用二维的手法表现出三维的空间,根据造型在剪纸内容上的联系,使用夸张造型或者组合的手法,使图案更加的丰富,秀美。
张永寿的《百菊图》,就十分具有扬州剪纸的特色。张永寿的剪纸艺术中以最盛,这和他对的酷爱密不可分,“胸有千百菊”才能剪出这各不相同的,因此刻画百朵时,在形状相同的情况下,意境却各不相同,讲究以"形"传"神",是他创作《百菊图》的一大特点,一朵真常常花瓣繁多,而一朵剪纸繁中求简,夸张概括。每朵花的形状刻画的十分逼真,花瓣,叶子都符合客观实际,而花的形态千姿百态,如花的正面和反面有着不同,清晨的和黄昏的形态又各不相同,不同颜色的也刻画的各具特色,“粉蝴蝶”之菊,颤颤然如蝶恋花心,“罗汉须”之菊,卷曲曲真似罗汉之须,“西施院纱”之菊,有如清溪流纱,拂水遏漾,“十丈珠帘,之菊,仿佛珠帘倒挂,风动帘开。
扬州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十分珍贵的民间手工艺之一,是扬州传统民间社会特有的民俗文化形式。扬州剪纸唯美,灵秀,雅致的风格特点与扬州地区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也在剪纸世界里放射着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1]王贵生.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贾涛.论扬州剪纸造型艺术特点[J].美术大观,2012(06).
一、环县道情皮影概述
一般认为,环县道情皮影始于宋代。又被当地群众称为“小戏”、“灯影戏”等。在宋代以前,由秦陇文化与当地的其它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互相影响,不断交融而成。随着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道情皮影是一种集口头文学、美术、民间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当地群众情感世界的反映,往往在祭祀、节庆等时候,使用道情皮影进行演出助兴。这种艺术形式雄浑大气,反应了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博大而豪迈的情怀,道情皮影深刻地影响了甘肃省陇剧的形成,不仅是环县文化,而且是西北文化代表性的文化资源。
二、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功能
(一)放松功能
这种娱乐功能主要能通过其所具备的趣味性、自由性、欢快性体现出来;趣味性:甘肃民族民间音乐之所以能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最主要是其既有一定的“游戏”成分在其中,又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使群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充分得到放松。自由性:虽然甘肃民族民间音乐演唱具有一定的规则,但相对于其它音乐形式,在内容和旋律表达上,要自由的多,给了歌者一定的表达主观情感的空间,使其能将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对客观世界,以及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感所思融于其中;欢快性:这些音乐很大程度上是粗犷奔放的乐律,欣赏这些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对心性的“按摩”可以使群众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尽情排遣一身的疲劳。
(二)传承功能
在当今信息时代,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包括甘肃省民族民间音乐在内的民族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生态”破坏严重,大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就能在某种程度上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甘肃民族音乐歌词,很多内容是朋友之间、情人之间互相劝诫,以及长辈对晚辈的教导,内容包括遵纪守法、做人做事的方法等等,既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又有丰富的经验总结,透露出劝诫者或教导者的苦口婆心。道情皮影中“说”的部分,故事情节往往反映了人们对“仁义”的崇尚,都是民俗的反映和总结,反映了一种约定俗成价值观,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其实就是接受和传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