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诚信经营概述

企业诚信经营概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诚信经营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诚信经营概述

企业诚信经营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信行业;诚信;问题;对策

一、通信行业诚信概述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消费者对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诚信经营,品牌经营,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拥有更多的忠诚客户,才能有更大和更稳定的市场份额。

(一)通信行业特征

通信行业不提供实物产品,其本质是服务行业,通信运营商的收入,来源于为客户提供的电信服务,因此,电信服务就是通信运营商的立身之本。建立一套有效的客户服务体系,将成为各大运营商提高利润的主要途径,诚信服务、优质服务是通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

(二)通信行业诚信经营

通信企业诚信经营,主要体现在为客户提供的通信服务,包括电信业务和其它服务。通信企业要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电信业务,同时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具体内容有业务宣传、营业窗口服务、通信工程安装、通信质量保证等。

二、企业诚信经营比较分析

服务是通信行业的本质,以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是通信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稳定客户关系,是建立在客户对企业信赖的基础之上。打造诚信服务品牌,就要增加客户消费透明度。由于通信行业特征,客户的通信消费,只能以运营商的计量为准,客户难以重复计量验证,这一点有别于工业企业生产。因此,通信运营商的诚信,成为客户关注的热点。目前,提供“透明的、放心的”消费清单,是赢得客户信任的基础。

(一)行业间经营诚信比较分析

“充值卡过期作废”、“投保容易,理赔难”、“本店商品售出概不退换”、“欠交物业管理费六个月以上的住户,物业公司有权停水停电”。我国消费者对这些条款和现象都不陌生,但是,日益成熟的消费者,对“霸王现象”和“霸王条款”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二)通信行业内部诚信比较

在价格诚信方面,广受好评的是中国移动,其次是中国联通,而评价最差的是中国电信。这样的调查结果,增强了企业危机意识,促使通信运营商加强诚信建设,规范通信市场行为。多年来,政协委员不断质疑移动双向收费,要求单向收费。直到2008年,移动公司对此才有所松动,准备改进资费政策,但是,还没有完全实行单向计费。可见,随着通信市场规范管理加强,运营商对诚信经营,其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

三、通信运营商诚信问题

(一)经营中的诚信问题

一些电信运营企业,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价格提供服务业务。世通假账事件、Qwest通信涉嫌虚报利润等欺诈案,极大损害了通信公司的诚信。

(二)服务中的诚信问题

虚假广告宣传,欺骗用户;格式化合同、违约不负责、电话卡余额不返还、短信陷阱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小灵通掉线,覆盖范围小而无法通话却继续收费。

(三)互联互通中的诚信问题

个别主导电信经营者,出于“保住用户阵地、维护自身利益”的狭隘意识,在与新兴电信企业网间互联时,不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互联协议,而是以各种借口拖延网间业务开放,人为设障,降低互通率和互通质量,损害了互联他方及电信用户的利益,磁卡电话这一矛盾十分突出。

(四)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

以排挤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提供服务业务的不正当竞争,一轮又一轮的恶性“价格战”,电信企业网络间的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电话卡的随意打折、IP电话接通率不高、CDMA移动手机不畅等等,这样的竞争是一种无序的竞争态势,势必影响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虚假广告宣传,散布假信息,电信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对用户的不尊重、不信任,甚至进行欺骗行为。

(五)企业履约中的诚信问题

近年来,电信运营企业在通信管理局、行业协会的倡导下,为共同规范电信市场,制定了行业自律公约,在协约中,各企业都本着诚信的原则,以自身的品牌、信誉向政府、企业同行、消费者做出了规范市场、诚信经营的庄严承诺,并表示自愿接受公约的约束,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四、通信消费者诚信问题

(一)用户频繁换卡

因为不需要办理任何身份证明和登记材料,一些人利用话费结算的滞延时间,恶意欠费,把手机卡打爆,扔掉换新卡。

(二)恶意欠费

取消电话初装费后,电信运营商经营风险骤增,恶意欠费现象大幅攀升。欠费者向电信局申请延期缴款,然后无限期地拖延时间,以及个人使用假身份证,在出租屋登记装机之后,又不停地变换地址,使电信部门难以找到事主。

由于各种用户欺诈行为,盗打电话、拖欠拒交话费、伪造身份注册以及网上商业诈骗等,通信公司蒙受巨额损失。据统计,全球每年由于电信用户欺诈行为,所造成的损失约占电信营运收入总额的5%。2001年,我国因盗用通信设施、用户恶意欠费的损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占营运总收7%,户均60元,并且,这个数字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巨额欠费无疑会给运营商增添经营压力,扭曲企业财务信息,甚至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效益的增长。

五、诚信问题原因分析

(一)监管部门公信度不够

从2000年开始,国家设立了中央以人事权为主的电信管理体制,实行信息产业部、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对电信市场的两级管理,由于授权不充分、职责不明确、队伍不成熟等原因,一些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某一家运营商的代言人。这样,监管部门在市场竞争中,调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时,角色错位,信用缺失。

(二)管制政策和手段滞后

在电信市场改革初期,为了引入竞争机制,我国实行的是非对称管制政策,非对称管制是促进有效竞争的一个常用手段,它可以用扭曲的政策校正市场的扭曲。但是,随着新的电信竞争格局的形成,不对称管制成了一种某些电信运营商的保护政策,使市场竞争的主体处于不公平地位。

(三)通信法律不完备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电信业如何通过法律、法规,调整电信监管部门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关系、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已是摆在中国电信业面前的一个紧要问题。国外电信业大多是先立法、后改革,我国是改革超前于立法,至今只有一部《电信条例》,从而导致竞争规则不完善,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的权威受到影响。短信息服务,以惊人速度发展,同时也暴露出诸多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负面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离不开法律的规范,而现行的法律对此还是空白。

(四)欠费中的法律漏洞

电信运营企业与用户,是平等主体的民事关系。长期以来,电信用户一般是先消费后付款,致使电信欠费和恶意欠费现象相当普遍,而且对一些恶意欠费者,难以避免和追究。其原因,电信立法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恶意欠费占欠费用户总数的40%-50%,其拖欠的费用占了85%以上。

(五)通信技术防范欠缺

目前固定电话未能做到适时计费、适时出账;欠费难以形成防范和催交合力;未建立固定电话充值系统,无法做到从源头上防范;未建立反欺诈联盟及数据库,各运营商各自为战,“抢拉”客户,为用户欠费提供了可乘之机。

(六)欠费工作管理松懈

近年来,由于通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着发展、服务的巨大压力,重市场开拓,轻对欠费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具体表现在营业把关不严,用户资料修改不及时,欠费催交网络不完善,特别是为了增强开发市场力度,对商考察不严,素质差的商,为了增加业务收入,放松对用户资格审查,如认可复印身份证开户,从而增加了欠费概率。

(七)取消初装费

2001年7月1日,国家取消了固定电话初装费,用户装机费用降至几十元(除终端设备外)。承诺使用一年以上,甚至赠送话机等。因此,当欠费超过百元后,有些用户就弃机,另装或转用其他通信工具,从而形成欠费。

六、诚信问题解决途径

(一)用法律来约束诚信

建立诚信体系,必须依靠法律保障。我国已经把诚实信用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并在多部法律中做出明确规定,但从实践来看,仅有这些法律规定还不够,还须制定信用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加强诚信建设,建立企业、组织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在全社会建立诚实信用受益,失信者受损,违法者受惩的机制,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全社会动员,着力构筑社会诚信体系,主要包括:

1、大力营建社会诚信氛围,培育社会诚信意识。只有全社会确立了强烈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评判标准,才能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经济生活中,恪守最基本的准则,珍惜个人和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2、营造、整治企业诚信环境。企业诚信环境的营造和整治,要立足于治本与治标、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尤其要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诚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构筑企业、个人诚信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诚信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公众举报监督制度,从物质、精神上鼓励公众检举企业、个人诚信缺失状况。

(三)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是社会公共服务自律性组织。政府要结合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查、自纠、自管的自我约束功能,这有利于形成企业互相监督、自觉守法、公平竞争的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电信企业诚信制度

1、建立企业诚信文化,使恪守诚信变为每一个电信企业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防止企业信用危机产生。企业诚信文化方面的建设包括:首先,将诚信经营上升到企业理念的高度,把诚信经营的理念,融入员工的潜意识。让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让员工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和标准,把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的准则,转化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其次,电信企业应加强内部诚信教育,树立诚信经营的道德思想观,这是企业内部诚信经营的基础。此外,应加快建设电信企业内部诚信经营管理机制,促使企业形成诚信的良好氛围。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突出诚信,建立员工岗位信用制度、职责信用制度,并逐渐延伸到员工的个人生活信用。最后,建立健全公司诚信管理评价机制,将员工诚信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定期按相关制度和标准对企业进行诚信评估。

2、建立用户信用管理制度。实施对用户进行信用度的评价、对用户的消费过程进行监控、对信用等级差的,以及上了“黑名单”的用户,进行及时地清算和处理,从而引导和规范用户的消费行为,营造良好的诚信消费环境。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电信行业,要加快培育信用观念,健全信用制度,完善信用体系,这对促使电信市场有序进行,保证电信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容.企业竞争力之源[N].赣南日报,2005-03-29.

2、王宁.电信欠费的原因及对策[J].亚太经济,2002(6).

3、关蓉晖.简论诚信文化[N].光明日报,2005-01-11.

4、付连辉.诚信引领企业制胜的法宝[N].鞍山日报,2003-08-15.

5、王振富.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之本[N].文汇报,2004-01-20.

企业诚信经营概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C2C 电子商务 信用 博弈

一、引言

近年来,基于C2C电子商务网站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模式,消费者能够借助C2C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实现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产品交易。

中国互联网协会DCCI数据中心公布的第七届互联网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C2C交易规模为1410.4亿元,同比增长89%;预计2011年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增长率为62.5%。与此同时,虚拟市场产品的不可触摸性、交易的匿名性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在线交易的非人格化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使虚拟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即交易风险增加。虚拟网络中交易双方仅是通过聊天软件进行沟通,难以获知对方的实际可信度,由此给一些投机者可乘之机,使得各种网络欺诈现象频繁发生;产品信息主要是由卖方在个人网页上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进行说明,买方在收货之前并不能感知到产品的实际质量和功能,所以常会出现因实物和卖方描述不符而发生的交易纠纷。C2C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日益突出,也成为C2C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鉴于此,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对C2C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C2C个人信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信息不对称

如同大多数市场上都存在着“柠檬问题”、信号发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的问题一样,在电子商务市场中也存在这些问题。但是,C2C电子商务还存在其信息不对称的特殊性:如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导致的海量信息的出现,由网络虚拟性引起的虚拟空间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等。

(二)缺乏法律的制约和保障

国家发展电子商务还缺乏明确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电子商务标准等。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保障,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严重滞后,急需加强。

(三)国内个人、社会商业信用机制尚未建立

C2C电子商务面对的主要是普通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当卖家和买家在网上完成拍卖商品的所有权转让后,货款支付和商品实物转移是让C2C电子商务头疼的问题。在C2C模式下,由于绝大多数电子商务网站不负责拍卖物品的库存和配送,交易双方都是普通的用户,信用度很低,这时采用传统的支付方式:货到付款、款到发货等都可能会出现交易欺诈现象,比如买家支付了货款却没有收到货物;卖家发了货物却没有收到货款;买家收到货物与网上购物的不符等。

三、博弈论与电子商务信用问题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游戏理论或竞赛理论,研究博弈情景下参与各方理选择的理论;也是关于竞争者如何根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变化采取最优策略和行为的理论。其中的博弈又称对策或游戏,是若干个人在“策略相互依存”情形下相互作用状态的抽象表达。在博弈情境下,每个人的福利或效用不仅取决于他自己的决策、行为,也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进而言之,个人所采取的最优策略取决于他对其他人所采取的策略的预期。

电子商务各主体在选择自己的交易和管理行为时,在线企业、消费者和管理者等决策主体的决策总是相互影响的,电子商务信用的高低是在线企业、消费者和政府间多次博弈和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博弈论是分析电子商务信用形成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电子商务信用的博弈分析

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博弈论对具有相互影响的决策有较强的解释力。从各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矛盾看,虚拟市场在某一时点或时间段内信用风险的大小是市场中不同的市场主体间反复博弈的一种结果:当博弈结果是(信用,信用)时,则虚拟市场有较高的信用;当博弈结果是(欺诈,欺诈)时,则虚拟市场有较低的信用。这种形成机制是从电子商务某一主体和外部其他主体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讨论的,因此,可称之为外部形成机制。电子商务信用形成的外部机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电子商务中的交易者在选择信用模式时,总是受其交易对手(如买卖之间)和其他相关利益者(如管理者)决策的影响,交易对手和相关利益者的选择是决定交易者选择决策的主要参数,通过其决策函数进行交易者的效用函数,从而影响交易者的决策。因此,博弈论对电子商务信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四、C2C电子商务中的博弈论模型

(一)基本假设

为了便于分析,在不影响研究结果的前提下,做如下基本假设:假设一个C2C交易或一个博弈情景中只有两个参与人,即消费者和卖家,并且他们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参与人在选择策略时,把其他参与人的策略当作给定,不考虑决策对他人决策的影响;市场有关信息是完全的,即参与人对相互的特征、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有准确的知识;两人在做出决策之前都不知道对方的行动,可以认为他们的行动是同时进行的,即二者之间的博弈是静态博弈。

(二)静态博弈模型及其解

假设市场上存在两种卖家:诚信(如是描述商品属性,合理定价,获取正常利润)、欺诈(夸大商品的属性,将产品高价出售给消费者以获得较高的利润)。针对这两类卖家,有两种消费者:对商品满意,接受;对商品不满意,拒绝。若每笔交易涉及的电子商务平台使用费为S,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S ,交易过程中,业务处理费用为F。若卖家诚实经营,则售价为P1 ,并且获得丰厚回报――信用积分Z;如果欺诈经营,则其售价为Pn (一般Pn >P1 ),但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被发现,则严重惩罚,扣除一定的信用积分,在一段时间内封锁其店面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号,并有可能接受罚款,其付出的总代价为D。如果消费者对商品的效用评价为X(一般P1 <X<Pn ),则一笔交易的博弈模型,如下表所列。

假设消费者购买的概率为a,卖家诚信经营的概率为b;卖家“欺诈”经营时,被发现的概率为q,考虑一次交易(博弈)过程中,买卖双方的期望收益。

当卖家“诚实”经营时,消费者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将选择“购买”。当消费者“购买”时,卖家的选择取决于其在不同策略下的期望收益。

如果( P1 +Z)>(Pn -qD),卖家选择“诚实”,此时该模型具有唯一纳什均衡(购买,诚实)。

当( P1 +Z)<(Pn -qD),卖家选择“欺诈”,此时消费者又选择“不购买”,卖家又只能选择“诚实”。因此,该博弈模型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对其求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对消费者,其期望收益为:

E(a)=(a,1-a)

=ab(Ph-P1)+a(X-Pb)

求其最大期望收益:

=(Pn-P1)b+X-Pn=0

则b* =

对买家,期望收益为:

E(b)-(b,1-b)

则a*=

因此,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

a*=

电子商务博弈模型讨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消费者以

的混合策略选择(购买,不购买),而卖家以 的混合策略选择(诚实,欺诈)。

对消费者而言,消费者在多大程度上会购买产品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卖家经营时所面临的奖惩程度(D、Z)及欺诈经营时被发现的概率q;二是不同策略下所设定的价格差额(Pn -P1 ),并且与前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这说明:随着平台运作规范性的加强,当卖家诚信经营可以获得丰厚回报,欺诈经营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并且如果欺诈经营很容易被识别,则卖家不敢轻易冒险,这就使得他们必须循规蹈矩,诚信经营,客观描述商品属性,合理定价。在这样一种良性的市场状态下,消费者更乐于在网上购买所需要的产品,其“购买”的概率就增加。反之,如果卖家伪装商品属性可以从中获得高额差价,则其不正当获利丰厚,同时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消费者更多地就拒绝了该产品,其“购买”的概率就降低。

对卖家而言,策略选择与其欺诈经营时的不正当收益直接相关。如果诚实及欺诈经营时设定的价格差额(Pn -P1 )越小,消费者的效用损失(Pn>X)越小,则其不正当收益就越小,选择“诚实”的概率就越大。这意味着卖家通过欺诈经营额外获得的利益并不可观,因此没有必要冒险。

五、结论与建议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信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机制,保障我国C2C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提高交易合作的持久性。在一次性博弈情况下,交易人依据自身收益最大化原则,通常是不会选择信任的,而在重复博弈中能使交易者走出“囚徒困境”,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另外,根据“触发战略”的原则,双方交易应尽可能分步完成,以促使对方采取合作的态度,维持长久的合作关系。

第二,提高政府的监督和惩罚力度。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的经济制度,提高发现欺骗诈的概率,加大惩罚的力度,才能使交易者诚实守信,增大交易的概率。好的合作政策必须清晰,要让合作者和不合作者都能很快地发现双方合作或不合作的条件和规律,并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从而使交易者采取守信的态度。

第三,建立真实、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信息是市场交易者是否守信的重要基础,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交易中,市场信息量增大,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建立一个真实、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将成为约束失信行为产生的关键。通过信息的传递,提高守信和失信者的透明度,实现市场的自我净化功能和信用机制的良性循环。

第四,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我国相对滞后的信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失信行为,使守信成为市场交易者理性的选择,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陈仲常.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博弈论分析[J].企业经济,2003 (6).

[3]陈佳.电子商务企业如何解决信用问题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新

企业诚信经营概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徽商精神 经营理念 儒家文化

一、古代徽商概述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俗称“徽帮”,又称“新安商人”。这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商帮,曾雄踞华夏商界达三百年之久。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的问世,更推动了徽商的发展。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超过这一比例。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及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著,其次是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二、徽商的经营理念

1.诚信经营理念。徽商将讲究诚信、明辨义利的道德观反映在追求品质和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上。他们以“信”取“利”,注重商品质量和信誉,歙商吴南坡就非常重视信誉,他以“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为指导思想,给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品牌,顾客不必考虑质量问题就可以放心购买其商品。通过良好的道德伦理建立了和谐的商户和客户关系,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利”,还吸引了一大批的人才,并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

2.重视文化的观念。历史上徽商又称为儒商,因为他们亦商亦儒,商儒结合。“读书好,经营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徽商热衷于兴建书院,延请名师,加强对下一代的培养。有的亲自督促本族的子弟读书,有的出钱资助本族或本地的子弟参加科考。向儒、好儒使徽商不同与其他商帮,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其气质、判断力自然要高,在商海中善于审时度势,捕捉有利信息,使自己赢得竞争优势。

3.赴国急难的爱国思想。作为活跃于明清商业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徽商在致富之后,不忘回报社会,积极捐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举凡建义仓、修水利、筑道路、兴学校等等,无不在其捐助范围之内。嘉庆十年(1805年)黄淮大水后,歙县盐商鲍漱芳集众输银300万两,用于抢救恢复水毁工程。徽商这种牺牲暂时利益造福社会的义举,赢得了社会和灾民的普遍信赖和爱戴,在广大社会群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为其商业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厚商业利润的获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以德为先,知人善用。徽商选人以德才为本,德是先决条件。徽商在人才的选择上首先会考虑宗族子弟,当然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也会寻求优秀外族人才。清末胡开文墨业的老板,用诚心不但打动了技艺高超但桀骜不驯的奇才汪绥之,随后还招募了很多类似的人才,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徽商对待下属都能宽厚仁慈,耐心教导,同时还会给他们充分的权力和最合适的岗位,发挥他们的长处,使人才的价值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三、徽商精神的现代启示

1.诚实守信、以义生利的经济道德基础。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如果大家不自觉遵守诚实守信的游戏规则,很容易造成信用风险。在当今和国际接轨的市场化环境中,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经营理念,其实就是一种品牌的建设和管理,其无形价值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这一点无须质疑,而且这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一步。

2.德才兼备、宽厚待人的待人之道。企业一切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家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使得家族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有必要借鉴徽商合资经营、委托经营的理念。家族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要建立起基于能力观的人才招聘及培养观念。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使之具备今后接班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从吸取外部优秀的人才,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其为自己服务。

3.诚意敬业、开放创新的职业精神。徽商成功的另外一个关键就在于其诚意敬业、锲而不舍。即“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的“徽骆驼”精神。 现代安徽的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徽商文化对其经营发展的指导意义,开始从徽商精神中去挖掘和弘扬自己的企业文化。比如,安徽古徽州坐落地黄山烟草公司便通过对历史及本企业现状的深入挖掘,提出了“徽骆驼”文化,而且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4.市场经济伦理建设。徽商的历史经验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有坚持普遍主义立场,自觉的将相关者的利益纳入企业发展的考量之中,自觉得承担对政府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合作者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现代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精神源泉和发展动力。从近期四川大地震我们企业的表现来看,我国的很多企业都能够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慷慨捐助受灾地区。比如王老吉仅仅是一家饮料企业,国难当头,却能慷慨捐赠一个亿,此举也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企业销量直线上升。

参考文献:

[1]许 峰:论当代工商企业对古徽商的继承和发展.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高慧娟:徽商精神的现代价值.江淮文史,2006年第6期

[3]程必定:徽商兴衰的文化解读.徽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企业诚信经营概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品牌认知;品牌维护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1-0064-02

众所周知,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帮助。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具有良好形象的企业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好感和谅解,能够优先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有良好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建设建筑企业容易获得合作伙伴,有利承揽建设工程项目。因此,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其品牌形象的塑造意义十分明显。

一、建筑企业品牌形象概述

建筑产品的固定性与施工场地和施工队伍的流动性,是建筑企业的特征。建筑企业形象是社会各类大众对企业的综合评价,是企业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然而当前建筑企业品牌形象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

(一)品牌认知问题

品牌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文化、个性的无形组合。它是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的美誉度、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等的综合体现。建筑企业对品牌的理解往往单纯强调企业的知名度,而忽略了品牌的其他组成部分。由于这种误区,导致建筑企业很难全面把握品牌的内涵,更无从做起,培育并升华品牌。一些建筑企业认为,只要有了知名度,企业的品牌塑造就成功了。另外,在广告宣传方面,建筑企业很少研究企业的广告风格,企业的理念、宗旨、个性等揉合进去,构造企业真实全面的品牌形象,而是单一的针对某项工程封顶,或企业获得某项荣誉等方面进行宣传,缺乏系统、规范和规模,也就不能让公众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品牌,企业的品牌优势也不能充分地展示。

(二)品牌维护问题

品牌之所以被信赖,是因为其受制于商业道德和规范限定。维护品牌就是要恪守自己的承诺,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等代价,都必须遵守这说一不二的原则。企业建立品牌的过程,就是孜孜不倦实践其承诺的过程,市场竞争的法规成为品牌道德的约束。另外,企业集团内的成员之间为争抢某项工程,不惜竞相压价,甚至中伤兄弟单位的做法,则是不珍视品牌,损害品牌形象的一种短期行为,一种不利于品牌成长的功利主义。

建筑产品投入大、生产周期长、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不可移动、批量生产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一般消费品有很大的差异。其品牌的塑造也比一般消费品困难,因此大部分建筑企业对于品牌经营不重视,有的建筑企业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品牌,但与国外建筑企业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尚未树立起正确的品牌战略意识,营销手段单一。

二、建筑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策略

建筑企业品牌的塑造,关键是在企业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做到诚信为本,智慧为魂,理念为纲。企业品牌建设的基础是科学的品牌战略。品牌战略的目标应该是形成品牌资产,提升品牌价值和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核心竞争力。要想让公众认识企业,企业就必须在品牌识别、品牌定位、品牌个性、传播策略上下功夫,而这些正是建筑企业所缺乏的。

(一)着力塑造过硬的项目品牌

项目形象指的是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文明工地建设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和素质,必然会通过施工现场来体现,竞争环境中的投资者也必然要通过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来认识企业。所以说,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成为建筑企业塑造形象展示水平的“窗口”。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是将生产要素在建筑企业现场进行“优化配制、动态管理”。推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工作重心转到工程项目上,内在的动力和机制使项目品牌真正成为建筑企业品牌的主体。

确定项目品牌规划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前提。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色,策划能够代表企业形象的品牌语言和品牌形象,明确本企业品牌的内涵、重点和关键。其次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品牌战略实施规划,确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和长期性推进目标、推进计划、推进措施、监督与衡量标准,进行有效统领和监控。为此,企业必须将实施品牌战略的思想注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之中,并制定中长期规划,同时据其确定各时段应达到的目标,对目标宜量化成指标,以便考核。例如,企业必须确定每年创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地区级各类奖项优质工程数量,顾客满意度等等,并将这些量化的指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

(二)服务诚信,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品牌意识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同时也是诚信经济,作为建筑企业,必须恪守诚信经营理念,把诚信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承诺的一定兑现,绝不食言。建筑企业要与业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重发挥人格魅力,尽其所能帮助业主解决困难,为业主分陇,凭高尚的人格赢得业主的信赖,进而赢得市场美誉度。把诚信体现在对业主全过程的服务上,只要是已施工的工程,就要对工程质量负责到底,即使竣工后也要做到随叫随到,解除业主后顾之忧。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社会公众形象,是实施品牌经营的关键,也是企业灵魂之所在。企业要注重改造内部人文环境,建立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开发人才以及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工人才,对人才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要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安全质量意识,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新性,建立一支理想崇高、精神顽强、技能高超、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为塑造品牌企业打好基础。要根据企业优势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增强群体合力,提高社会美誉度、知名度,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双向沟通,促进企业品牌的扩散和延续。

(三)推行企业品牌公共策划

公共关系战略是建筑企业树立品牌在公众心日中的形象,强化品牌于消费者之间利益关系,提高品牌知名度,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关活动。它既能起到外扬企业文化,又能起到内凝企业职工的作用,是使企业品牌绽放异彩的有效途径。建筑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除了在产品质量、技术、管理等方面技高一筹,成功的公关策划,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建筑企业可开展诸如“鲁班文化节”、“业主投诉日活动”、“建筑工程精品展示会”、“高新技术成果推介会”以及在企业出现质量、安生事故后应对危机而采取的运筹公关活动,以转危机为良机。品牌公关策划必须找准切入点和关节点,选准时机,伺机而动,发挥公共公关一石多鸟的作用。同时公关策划活动要处理好与政府、媒体等方面的关系,公关策划重在创新,博取精彩,出人意料,给人惊奇,借势造势。

在宣传时,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软硬兼施的宣传手法。硬宣传即广告,软宣传即新闻公关宣传。硬广告企业都在用,而软宣传的方法却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在行。新闻的创造最好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与形成,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创造新闻必须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当然更重要的是,创造新闻还必须注意结合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焦点,比如关心弱势群体、民工工资、环保节能等社会的焦点问题。建筑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传播这些正面信息,以扩大品牌能够切实影响到的群体,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若要公众认识企业,企业则必须在品牌识别、品牌定位、品牌个性、传播策略上下功夫,而这些正是建筑企业所缺乏的。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充分认识以上因素对于品牌塑造的重要性,加强品牌规划设计,创造品牌的独特个性及品牌定位,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坤岳.以品牌塑造建筑施工企业[J].建筑,2002,(1).

[2]张菁梅.论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战略[J].建筑经济,2005,(8).

企业诚信经营概述范文第5篇

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1月1日起将扩大到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此次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包含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及有关业务活动等共18项应用指引,为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系统保障。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与实践来看,无论是对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部控制建设是与企业成立同时产生的,并存在于企业整个发展过程中,保证企业顺利运行的重要活动,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的效率和效益目标、 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目标、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目标(COSO报告)。这一目标描述既反映了企业内部的需求,又包含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约束。 从政府部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要求实施的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应用和实践带有“要我做”的特点,而源自企业自身需求的内部控制实践又具有企业“我要做”的特性,厘清企业内部控制应用与实践现状,将这两种要求的具体目标、范围、内容有机统一,是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基础。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一)调查目的 通过此项调查以求掌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状况第一手资料,发现目前企业内控实践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推动内部控制规范的应用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意见,为企业提高内控水平在途径、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

(二)调查指标构成 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与实践情况的调查主要以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内部控制各要素实际状况的了解,发现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整体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符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围绕内部控制要素,确定具体内容,全面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构成,根据多年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所取得的相关成果,可将五大要素的具体内容划分为17个子项、34个细目,如表1所示。 调查问卷主要依据这一指标体系设计,针对基础指标设置观测点的具体问题。 在开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通过对选项赋值按规定权重统计获得对各级指标的量化计分,而鉴于本项调研的目的主要着眼于宏观管理方面,不同于对单一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因此在这一指标框架下设置的观测点具有本题研究的特殊性,不同于开展单个企业评价而带有较明显的选择性。

(三)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类别与企业内控现状观测点两部分构成。

调查对象类别:(1)受访人员。本项调查受访人员全部限定为企业财会人员或取得财会岗位任职资格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增强调查问卷观测点的可比性,同时为今后加强对财会人员管理和后续教育培训提供参考。(2)企业类别。本项调查将受访对象企业按照行业划分为:工业、批发业、零售业、建筑业、其他行业。按照企业规模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其他规模企业。按照企业性质划分为: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其他性质企业。企业样本类型广泛能够保证统计数据的覆盖面和良好的代表性。

内控现状观测点。对企业内控现状按五要素划分共设置了27个观测点,其命题概述如下:

(1)内部控制环境:a1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认识是否强调企业效率效益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a2对内部控制的学习是否具有迫切性;a3企业制定有完善的岗位职责文件;a4企业是否制定有专门的内部控制制度;a5企业是否制定战略目标;a6企业是否明确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并灌输给每位员工。

(2)风险评估:b1企业是否有经营及财务预警机制;b2企业是否制定有完善的管理制度;b3企业是否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和修改制度;b4企业劳资关系是否融洽。

(3)控制活动:c1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备;c2企业对各岗位人员是否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c3企业各部门是否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c4企业是否实施全面预算;c5企业各部门是否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c6企业是否经常发生辞退员工的现象;c7企业每年是否至少定期进行一次以上的财产清查。

(4)信息与沟通:d1工作中是否容易与领导就工作想法和意见进行沟通;d2企业账实核对是否达到完全相符; d3企业生产经营中业务记录是否真实可靠;d4企业出纳是否存在不及时开具收付款单据的现象;d5企业会计凭证是否有专人审核;d6企业是否存在内外两套账。

(5)内部监督:e1企业领导是否对下属工作情况非常清楚;e2企业是否实行岗位责任制;e3企业是否设立有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e4企业近年是否发生过重大亏损。

为了保证调查样本和调查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笔者随机选取全市范围企业相关人员作为受访对象,采取无记名方式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并全部收回。在填写之前向受访对象声明调研仅用于本题科学研究,对受访人员及其所在企业信息将完全予以绝对保密。所收回的全部问卷按企业类别进行分类,对每一企业类别问卷检查其完整性,随机对各类有效问卷取样,共计有314份问卷纳入采样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分项分析 调查中受到普遍肯定的项目包括:(1)受访者中有90% 选择了企业制定有专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反映出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较高。(2)企业明确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并灌输给每位员工也达到85%,表明大多数企业具有建立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3)企业各岗位人员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的达88%,表明企业在员工素质方面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4)企业生产经营中业务记录真实可靠一项是所有调查项目得到肯定最多的选项,达到了91%。 这与84%的受访者肯定企业会计账簿体系没有内账、外账区分相照应,表现企业信息的可靠程度相对较高, 但其7% 的差异则耐人寻味。(5)有84%的企业实行了目标责任制, 这对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尽管如此,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也反映出企业在内部控制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1)受访人员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认识偏重于追求企业经营效率效益目标,而忽视内部控制其他目标,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在防范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性方面存在局限性。(2)仅有62%的受访者认为对内部控制的学习具有迫切性,表明目前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学习尚不重视。(3)仅有3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完备的,说明企业尽管都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整个控制体系尚不完备。(4)工作中能够容易与领导就工作想法和意见进行沟通的仅占31%,表明企业内部沟通信息渠道存在一定问题,将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际效果受到影响。(5)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仅为65%,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还较为薄弱。近三分之一的企业未实施全面管理。(6)有5%的受访者对企业是否存在内外两套账给予了肯定回答,虽然这一比例看起来不高,但仍不可忽视其出现的原因。(7)有10%的企业近年发生了重大亏损事项,表明在全球进入后经济危机时期,企业仍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仍存在较大的隐患。

(二)综合分析 根据所收回的问卷经过统计获得数据见表2,对观测点分别以饱和权重计算的受访者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五个方面持肯定态度的平均值见表3。肯定程度较高的为控制环境、内部监督,而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三项因素相对较低。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中得到普遍关注,在观念、组织等宏观层面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生产经营业务控制方面还存在较多不尽如意之处。

从控制要素具体来看,风险控制、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在整个内部控制应用中处于落后地位。企业普遍存在控制手段较为薄弱的问题。作为内部控制“工具”的控制手段主要涉及企业全面预算、内部信息传递与沟通、信息系统及合同管理等。全面预算是企业编制的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所作的预先安排,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实施的管理模式。而目前总体上来看,仍有相当数量企业未建立预算管理制度。这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偏离企业战略目标及短期经营目标,存在盲目性。与此同时,企业信息与沟通不畅将影响企业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而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甚至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

企业在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业务及事项所实施的相应控制较为薄弱,对资金运动、资产管理、销售管理、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未能有效地加以分析和控制。这会导致企业在风险事项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从而使企业遭受损失。

四、结论

此次调查取得的大量数据还可以进一步作更细致的研究,根据目前的分析,针对所反映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和实践现状,企业自身、政府相关部门和理论研究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关键业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企业是开展内部控制的主体,企业应从生产经营管理出发,抓住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关键业务内部控制体系。而关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分析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建立关键控制点,实施控制又需要改进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保证信息的完整、及时、准确传递。逐步健全内控机制,培育内控文化,使内控理念和制度深入人心。

(二)相关部门在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我国经济宏观管理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企业主管部门及地方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在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是指导作用,发挥政府部门职能,抓住我国财政部新颁布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的契机,利用行政职能号召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形成一种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的氛围。其二是纽带作用,主管部门在推进企业内部控制中可以将企业与高校有关研究人员联系起来,既满足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需要,又发挥高校专业资源的优势,合力形成多赢的格局。其三是支持作用,可以组织企业负责人及会计人员学习内部控制指引,通过培训和学习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支持。

(三)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创新 《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的颁布为企业内控提供了应用操作指南,而企业内部控制是随着整个经济和企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多重性,企业内控实践切入点的多样性,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内控建设的创新,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结合问题等都有待理论界开展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