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41-01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高度重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对体育态度、情感与体育习惯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印象只是跑、跳,对体育学习没有一个正确而科学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生态度、习惯的培养相结合,同时要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与锻炼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参与动机、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如跑步中的速度和耐力素质是最基本的,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初中生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益处。但是一提起跑步,尤其是长跑,学生们叫苦连天,经常是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课。经过调查我发现学生普遍对足球感兴趣,因此我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比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踊跃地参与到了比赛项目中来,这样使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素质在无形中得到了发展。

二、发挥体育教师的榜样与导向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在体育教学中一个动作反复强调多次所取得的效果可能远远比不上教师的亲身示范,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不热爱体育活动,上课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平时也不注重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那么如何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呢?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必须做好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首先,要热爱体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体育,热爱教育工作,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热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一起展开自主学习,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训练。其次,要具有扎实的体育知识,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教师要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体育知识,要熟悉与了解各种体育项目,能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能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再次,要有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要积极锻炼身体,积极参与晨练等,不论严寒酷暑都要坚持。这样教师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耳闻目睹,从而加强养成教育。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为什么要做和怎样做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他们大都希望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调节身心,获得精神享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四、发挥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推动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的努力。”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继续锻炼的强烈意识, 形成长久稳定的学习动力,长期坚持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是否达标为体育评价的唯一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与全方面,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敢于挑战、勇攀高峰,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推动作用,以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与动力参与到今后的体育活动中,在活动中养成习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当学生灰心时,要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推动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体育教师创新运用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正确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体育相关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广大学生能长久的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凤敏.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学周刊・C 2012(10)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体育游戏教学 遵循原则 注意事项

一、引言

体育游戏是从社会生活游戏中发展和派生出来的一种游戏形式,其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深受学生喜爱,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成的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较难与教学实际需要一拍即合。因此,怎样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编创更为有趣、新颖的体育游戏,是摆在每个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师主导性原则

教师主导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课中的引导与指导的作用。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游戏中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进行管理,以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

2、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游戏,纠正游戏中的错误。

3、制造游戏中欢快紧张的气氛。体育游戏虽然是体育手段的一种,但同时也是一种游戏,游戏是一种娱乐,它必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能起来。好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带有欢快、紧张、热烈的气氛。但在很多情况下,还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制造或加浓这种气氛,使学生们在游戏中更加投入,玩得更愉快,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制造适当的游戏气氛是游戏教学中的一种教学艺术。

4、掌握游戏结束的时机。一个游戏做多少次或者做多长时间最为合适,要靠教师从运动负荷量、学生的情绪、所花时间长短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然后选择适宜的时机结束游戏。

三、教育性原则

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种辅助手段,不仅应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而且还应具有思想教育的价值。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体育游戏这一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游戏的教育性必须与游戏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结合并融为一体,要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如,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可编创有一定动作难度的“支撑跳跃”、“障碍跑接力”等游戏;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集体主义精神,可采用分组竞赛的游戏形式及个人得分与团体积分相结合的记分方法等;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构思完成游戏的方法时,教师可留有一定的余地,借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此外,体育游戏的名称既要能反映游戏的具体内容,又要包含一定的教育意义。游戏后的奖罚也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力求合理可行。

四、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原则

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遵循健康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即在选择体育游戏内容时,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采用的游戏形式要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的养成,应避免选择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或容易造成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游戏内容和形式;体育游戏的内容、组织形式、运用时机等应具有科学性;体育游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富有趣味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游戏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此外,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游戏活动时,教师还要考虑运动场地、气候等实际情况,要对游戏中的注意事项加以必要的说明,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五、兴趣原则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是产生注意的源泉。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集中注意,专心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学生听到自由体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能够引起他们对体操表演的兴趣。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

六、经常性原则

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体育锻炼的直接作用是促进体内异化作用的加强,进而得到恢复过程同化作用的加强,加快体内物质的合成,从而使机体内部的物质得到补充。在体育锻炼对人体给予刺激的过程中,每次刺激都产生一定的作用,这种刺激使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得到强化,机体结构和机能产生新的适应,不断增强体质。如果坚持经常锻炼,使之成为作息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会形成生物钟节律,有助于提高锻炼效果。反之体育锻炼时断时续或长时间停止锻炼,已形成的动作技能就会消退,身体各种机能、素质就会慢慢减弱。因此,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运动水平,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已取得的锻炼成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保证锻炼时间、次数、强度的衔接性和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经常性锻炼的要求:⑴合理地安排锻炼间隔,在每天的生活中,要有规律地坚持体育锻炼,合理安排时间,开始可隔日一次,适应后再增加次数;⑵锻炼后产生肌肉酸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随着机体的适应会逐渐消失,在此之间,锻炼者要有毅力去完成每次锻炼的内容,保证锻炼时间和质量,不断增加锻炼的信心;⑶锻炼要持之以恒,体质的增强和素质的提高,都是经常刻苦锻炼的结果,而人的运动能力,也不仅仅是运动器官的能力表现,往往取决于内脏器官、血液循环系统等整个机体的适应过程。同时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个复杂的协调过程,要从不适应过渡到完全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要通过不间断的锻炼,达到从量变到质变。

七、安全性原则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创编体育游戏时应特别注重惯彻安全原则,对游戏的各个环节均应作“安全检查”。⑴看设计的动作是否容易引起伤害事故;动作幅度较大时,应考虑避免发生肌肉拉伤的具体对策。⑵看游戏的组织教法是否合理?在使用投掷或负重器械时,要考虑避免因器械使用不当或掷出、拾回投掷器材的时机不妥而发生的伤害事故。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肢体障碍 运动康复 身心康复 三位一体专业团队

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特殊人群,随着人权意识提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的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在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形势下,跨入大学校门。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程度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及以人为本、生命关怀等社会理念。实施“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模式”,尤其是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愈发重要。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这种观念提出后,并没有对整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产生很大影响,主要由于这种模式的使用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很高的要求,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专业运动康复医学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协作组。所以有效改革和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适合特教学校的体育课教学管理机制等都没有具体体现和落实。

肢体障碍指因肢体器官损伤或功能缺陷而导致的肢体活动困难,如下肢截肢者行走能力降低,使个人日常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受到限制。体育教育对他们来讲只是“自由活动”的一种形式。

基于这种现状,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课教学上,突破以往研究成果的束缚,以2012届电子商务专业三年高职学生(均为肢体障碍大学生)为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实行“多重障碍・多重干预”,成立“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对肢体障碍学生进行全面身心康复训练,达到重返社会、融入社会的目的。

1.“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1.1利用“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评价等方面综合建立肢体障碍学生的健康档案,正确掌握肢体障碍大学生的各方面指标,为肢体障碍学生体育教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2与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研的《肢体障碍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构建研究》课题相依托,利用在研课题取得的相关基础测试体质健康数据,为教学提供研究依据。

1.3根据“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提供的健康档案,对肢体障碍学生进行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分类,开具运动处方。

1.4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可以有效建立改进残疾人体育教学模式、内容和评价方式及标准,推动残疾人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

2.“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的实践价值

残疾人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特殊意义。超越缺陷,通过意志、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同时促进康复、陶冶情操,增强生活信心和勇气,推动平等参与。

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必须把握好特殊体育教育这一环节,有效利用以专业团队为理论指导的“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考察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探索体育锻炼态度、锻炼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肢体残疾青少年与健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进一步说明体育锻炼对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1肢体障碍人群由于肢体残疾造成运动功能受损,造成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健全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健全人。人格因素、残疾年限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肢体残疾者具有内倾、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征。

为改善这种状况,成立“康复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师”三位一体为主导的专业团队,共同进行专业交叉点融汇,进而形成学思路,推进“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教学模式。

3.2心理健康教师对样本进行焦虑、抑郁、不适应心态行为等初步测试;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周步成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标准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等心理评价。

3.3康复治疗教师提供样本身体残疾数据,利用教育部推荐的体质健康检测设备进行体质检测,康复治疗教师从医学角度对样本最大耐受力及残疾躯体指标进行评价,针对肢体障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分类,并对教学准备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3.4针对肢体障碍学生的体质个性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估、教学诊断、教学评价。在医学康复、心理测评的指导下进行肢体障碍体育教学。

3.5残疾人体质差异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全面测评,研制形成的测量数据可以改进体育课授课方式,提升、增强残疾人体育教学成果,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

4.具体教学方法

4.1数据采集法:利用体质健康检测设备对监测样本进行体质健康数据收集,数据测试包括肺活量测试、台阶测试实验、握力测试、坐位体前屈测试、仰卧起坐测试、立定跳远测试、800/1000米跑步测试。

4.2问卷调查法: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周步成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样本进行标准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等评价。

4.3观察法:了解残疾学生的体育课堂行为表现,加强疏导和教育,并及时寻求适宜的教学方式。

4.4个案研究法:针对分类的残疾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

4.4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水准,体现课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指向性。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第4篇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地在班上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体育课、活动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面对班上“文弱书生”的体能现状,首先就是使学生的观念转变,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从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家长会做起,配合班主任向家长、学生宣讲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德智寄于体”,健康第一,才会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存在,使学生与家长产生共识,使学生自身对体育课、体育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学生才会自我充电。在抓住学生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契机,让体育素质教育迅速占领宣传阵地,利用初三的黑板报广泛宣传。为了贯彻体育素质教育,抓好初三体育课、活动课教学,根据学生的体能现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体能分组强化训练,以点带面,抓好学习尖子体能及差生的转变工作。

例1:熊倩同学在第一次体能立定跳远测验为零分时,还是无所谓的态度,班上许多同学都关注着她的情况,面对典型的文弱书生,教师耐心的指导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转变她的体育意识,强化和布置她在课外要自觉加强锻炼,告诉她要逼出自己的潜能,在平时遇有楼梯不要走上去,而要跳上去,并号召全体同学监督她,几个月后,她的立定跳远素质就达到满分,还带动了其他同学。

例2:周宇翔同学,文化成绩是第一名,可在体能测验,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均为零分,是一个典型的轻视体育素质重视文化的“文弱高材生”,且在上体育课时有病无病经常请病假,独自躲在教室看书。针对该生的思想,让大家都来关心他、帮助他,同时教师利用每天的课间操,在操场单杠练习场地上等他,让他伴身边好友一同前来参加锻炼,教师及时保护、帮助他们练习,风雨无阻,雨天教师为他撑伞,从不间断,终于使他在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体能素质达到测试满分,而且从此,他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校“三好”学生。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建体育馆;群众体育;现状;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国家开始发展体育事业来促进人民身体健康,近些年来,各地方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重修或改建,同时对体育设施进行完善,从而来满足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体育场馆是体育领域的基础设施,不仅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载体和物质基础,为建设体育强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和县新建体育馆。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已掌握的文献,查找相关书籍、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科技档案等的研究成果和有关文件,研究发展的有关史料,并通过因特网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2)调查法:本研究准备去和县新体育场进行实地的调查和到和县体育局查找新建体育场建成后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和承办的体育比赛。

(3)数理统计法:通过数理分析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计算,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4)逻辑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取得的数据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和县新建体育场馆现状调查

新建体育场馆的概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和县全民健身中心位于和县城北新区,依傍新一中而建,环境优美,是一块理想的生态运动场地。总投资3000万,总占地115亩,其中核心建筑体育馆为4层建筑,占地面积4623平方米,建筑面积12068平方米,内设3198个座位。核心体育馆内包括办公室、篮球训练馆、综合训练馆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全民健身中心室外采用全开放式供公众健身锻炼,馆内大部分对公众开放,可以承办球类、武术等大小型比赛。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群众对新体育馆的设施设备地理位置是肯定的,新体育馆设施设备对促进全县体育事业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2.新建体育场馆对和县群众体育发展促进情况调查

(1)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我县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分布。由此,体育馆要针对中间人群来参与体育锻炼的宣传,更好地推动全县全民健身服务,而且群众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更倾向于对抗性小、运动强度适中、对身体条件没有过高要求的运动项目。因此,体育场在管理中要充分考虑锻炼群众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场地,更好地为群众锻炼服务。

(2)群众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群众参加体育活动锻炼次数的规律还不是很固定,一周只是偶尔无规律参加的占到了44.3%,而能一周3次及以上参加锻炼的群众却只占到10.9%。在这方面,我们体育场应该加强宣传,并给予一定的健身方法指导。

3.新建体育场对承办大型体育比赛情况调查

对体育新体育场进行实地调查与访谈得出,新体育馆建成后相继承办全国性比赛1次,即全国摔跤锦标赛。全省性比赛1次,安徽省城市争霸赛。全县性比赛数次,即和县“久工建业杯”篮球比赛等。从调查访谈的结果可以看出新体育馆建成后为我县承办省级以上体育比赛提供更多的机会,对全县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结论

本文和县新建体育场馆促进全县体育事业发展调查,结果表明限制体育馆促进全县体育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场馆开放的情况及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开展群众体育培训辅导情况、缺少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全民健身的宣传不足等原因。建议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加大全民健身资金投入,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制定体育场馆完善管理制度来解决限制全县体育事业发展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认识体育场馆全面开放的重要性

体育场馆对群众全面开放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超出体育场馆自身的价值,所以要认识到体育场馆全面开放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新体育馆中的设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提高全县群众的身体素质,推动全民健身积极地发展。

2.完善场馆管理制度

新体育馆应该逐步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开放方式、开放时间、收费制度、财务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步调一致,使体育场馆能够更好地运行。

3.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和开展群众体育的培训辅导

体育场馆通过承办大型体育比赛来和开展体育运动培训辅导来宣传全民健身,从而提高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裘荣.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经营和管理模式的探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