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动康复学

运动康复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动康复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运动康复学

运动康复学范文第1篇

运动功能的康复

急性期(早期卧床期)康复保持良好,进行被动运动,床上运动训练和开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基本程序如下:①正确的卧位姿势: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过渡性、时间不宜过长)。②床上坐位:首先要保持患者躯干的直立,为此可以用大枕垫于身后,髋关节屈曲900,双上肢置于移动小桌上,防止躯干后仰,肘及前臂下方垫枕,以防肘部受压。③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应早期开始,急性期可在病房实施。一般每天做2次,每次10~20分钟。做各关节及各方位的运动2-3次。④正确的椅子及轮椅上的坐姿:与卧床相比,坐位有利于躯干的伸展,可以达到促进全身身体及精神状态改善的作用。因此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早离床,采取坐位。但是,坐位时只有保持正确的坐姿,才能起到治疗和训练的目的。治疗者应该随时观察患者的坐姿,发现不良坐姿并及时纠正。⑤转移动作训练:可分为床上的转移(仰卧位的侧方移动和翻身),床上起坐、自床向轮椅的转移、起立等。⑥上肢自我主动辅助训练:肩部及肩关节的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必须从早期采取措施,既能对容易受损的肩关节起到保护作用,又能较好地维持其活动性。主要应用Bobath握手的方法进行练习。⑦活动肩胛骨:活动肩胛骨可以在仰卧位和健侧卧位或坐位下进行。

恢复期康复

上肢功能训练在这个阶段应通过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的方式,将运动疗法所涉及的运动功能通过作业疗法充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不断训练和强化,使患者恢复的功能得以巩固。因此,这个时期运动疗法师和作业疗法师应密切的配合,确定患者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理解训练内容和项目的主要目的。

下肢功能训练恢复期下肢功能训练主要以改善步态为主。具体的训练方法有:踝关节选择性背屈和跖屈运动,双下肢作步行状、自立位向前迈出患侧下肢,患侧下肢负重及平衡能力,向后方迈步,骨盆及肩胛带旋转。

感觉障碍的康复

很多偏瘫患者在运动障碍同时伴有感觉障碍,出现感觉丧失、迟钝、过敏等,会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因此若将感觉训练、运动训练截然分开收效甚微,必须建立感觉一运动训练一体化的概念。

在偏瘫恢复初期,往往把训练和恢复的重点放在运动功能方面,这是一个误区,治疗者应该对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给予同等重视并加以训练。

运动康复学范文第2篇

1. 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性瘫痪、脊髓炎症或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神经衰弱、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

2. 运动器官疾病 包括四肢骨折或脱位、脊柱骨折、关节手术后、颈肩腰腿痛、脊柱畸形、关节炎、烧伤后瘢痕形成、骨质疏松等。

3. 内脏器官疾病 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内脏下垂、消化性溃疡等。

4. 代谢障碍性疾病 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

5. 其他 肿瘤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艾滋病、戒毒后等。

从现代运动治疗学范畴来看,疾病的急性期或因各种原因卧床的重症患者,仍然可以实施适当的运动疗法,例如对昏迷患者(如颅脑外伤或脑血管意外)可以做肢体的被动运动,以预防关节挛缩和肢体僵硬;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可以自己完成远端肢体小关节的主动运动,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治静脉血栓形成。因此,疾病的急性期或重症患者同样可以实施运动疗法,关键在于选择好适当的治疗项目,掌握好适宜的运动量。

对一些强度比较大的运动治疗,特别是全身性的主动运动,如医疗体操、医疗行走、肌肉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等,运动疗法的相对禁忌症主要为感染性疾病、发热(体温38 ℃以上,血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器官功能失去代偿,严重衰弱等。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运动疗法的适应病种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具体的治疗技术有哪些呢?总的说常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节活动技术

2. 关节松动技术

3. 软组织牵伸技术

4. 肌力训练技术

5.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包括常用的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技术),我们今天首先从第一个方面开始介绍。

一、关节活动技术主要用于改善和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利于患者完成功能性活动,常用的方法根据是否借助外力分为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三种;根据是否使用器械分为徒手运动和器械运动两种。

1. 主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温和的牵拉作用,能松解疏松的粘连组织,牵拉挛缩不严重的组织,有助于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最常用的是各种徒手体操,一般根据患者关节活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内容可简可繁,可以个人练习,也可以将有相同症状的患者分组集体练习。主动运动适应面广,不受场地限制,缺点是运动强度一般不太大,在重度粘连和挛缩时治疗作用不太明显。

2. 主动助力运动常用的有器械练习和悬吊练习。

器械练习利用杠杆原理,以器械为助力,带动活动受限的关节进行活动。应用时应根据病情及治疗目的,选择相应器械,如体操棒、火棒、肋木,以及针对四肢关节活动障碍而专门设计的练习器械,如肩关节练习器、肘关节练习器、踝关节练习器等。器械练习可以个人参加,也可以小组集体进行,由于趣味性大,患者很愿意参加。

悬吊练习利用挂钩、绳索和吊带组合,将拟活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使其在去除肢体重力的前提下主动活动,类似于钟摆样运动。悬吊练习的固定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垂直固定,固定点位于肢体重心的上方,主要用于支持肢体;另一种是轴向固定,固定点位于关节的上方主要是使肢体易于活动。

滑轮练习利用滑轮和绳索,以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活动。

3. 被动运动根据力量来源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治疗人员完成的被动运动,如关节可动范围内的运动和关节松动技术;另一种是借助外力由患者自己完成的被动运动,如滑轮练习、关节牵引、持续性被动活动等。

运动康复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动损伤 医学处理 康复手段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94-01

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损伤对运动员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不仅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而且严重者还可使人残疾、死亡,给人们带来极坏的生理心理影响,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我们必须对运动损伤的发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把运动损伤发生率及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下肢高于上肢,是由于运动员在运动中的下肢经常受到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加上整个身体的重量,负担过重,肌肉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就容易造成踝扭伤、膝扭伤、膑骨痛、半月板损伤等。又由于经常受到对手的侵害,容易造成创伤或骨折等。运动员在做急停、变向、启动加速跑时,由于膝、踝等关节受到运动方向和力的变化,使下肢关节的负荷加重,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交叉韧带或副侧韧带等撕裂。常见的运动员损伤有肌肉拉伤、肌肉撕裂、脱臼、韧带扭伤、半月板受伤、跟腱受伤等。以下是对国家少年女子曲棍球队队员伤病情况的调查表:

伤病情况肌肉韧带拉伤扭伤脱臼创伤骨折其他受伤人数258525百分比50.016.010.04.010.0对于运动损伤,医学上常采取以下处理方法及康复手段:

(1)冷敷法。对场上受伤的运动员立即采用冷敷法是至关重要的。甲烷喷雾剂是每位教练员必备的基本治疗器械。但这种方法对肌肉扭伤、脱臼和肌肉压伤等病状只能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因此,一旦出现血肿现象,绝对不能喷射甲烷,而必须采用冰袋消肿法。但要注意冰袋内装的冰块应小一些,可以盛在小布袋或小手帕内,放在伤口处。这种冰袋要每10分钟更换一次,冷敷时间至少1小时。在处理血肿时,切忌使用皮肤发热涂抹剂或用酒精消肿,因为这样处理会扩大充血面积,加重内出血。冰块摩擦血肿虽然延续时间较长,但由于伤口始终处于0℃状态,所以效果极佳。

(2)按摩疗法。按摩的手段主要是揉按、搓捏、捶打、研摩和推拿。这种具有古老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应该由富有经验的专门按摩师来进行,因为他们能根据运动员的受伤时间和部位采用准确的手法。此外,还有一种小按摩疗法。这种按摩法实际在内装小射流的浴缸内进行。根据受伤的轻重,可以在两上大气压的状态下任意调节水的射流力度,这种疗法在西方较为流行。

(3)特殊疗法。生理疗法为治疗运动员伤病提供了多种手段,其中一个重要的疗法就是中国传统的拔罐疗法。这种疗法对风湿痛、腰背酸痛、肌肉压伤、头痛、腹痛等疗效甚佳。通过拔罐的吸力帮助引流或排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现代的治疗仪也为运动员迅速恢复健康提供方便。

(4)运动疗法。经过上述治疗后,运动员受伤的部位恢复了正常活动,那么就应该开始积极、主动的自我运动疗法。如游泳、骑自行车、慢跑以及做操等。当然,伤愈初期的运动员在进行上述运动时,千万注意不能过量。否则,就会造成受伤肌肉组织的进一步恶化,加大出血面积,使本来已经开始产生新陈代谢变化的肌肉细胞发生逆围,肌肉组织会硬化或停止新组织的生成。所以,适量的运动能帮助受伤的运动员迅速康复,否则适得其反。

(5)肌肉拉伤的疗法。由于比赛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原受伤部位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在比赛当中大量的出汗引起体内盐分损失过多时,极易造成肌肉拉伤。该症状最容易发生在运动员突施爆发力快速跑动、运动方向的转变以及快速跑动中骤然停顿等时。这时,由于肌肉束的弹性瞬间超过极限而过度拉长,造成肌肉内部充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产生肌肉撕裂。发生这种情况时,运动员必须立刻中止比赛,由队医采取按摩法缓解肌肉组织的痉挛状况,然后在伤处捆上夹板或绷带。如果疼痛加剧,则应立即将运动员抬出场外,应马上运用冷敷法治疗。2小时后,采用热绷带包裹患处。24小时待疼痛缓解后,即可用按摩法或超声波仪继续治疗。

(6)肌肉撕裂的治疗。肌肉拉伤后如再继续加大运动量,就极易发展成肌肉撕裂。这时,肌肉就会产生针扎般的剧痛,导致受伤部位失去活动能力,这就可以判断为肌肉撕裂。其症状为受伤部位的肌肉组织无弹性且松软无力。视觉上的印象是几小时后皮下会出现凹陷,这说明肌肉撕裂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血肿。出现肌肉撕裂后,必须立刻采取冷敷法,至少延续1小时。此后,还需裹上绷带。24小时后应尽量每天均进行冰块按摩或每次10分钟的冷水按摩浴以及超声波治疗。3~4天后,受伤运动员可进行适量的放松性训练。一周后,可慢跑。如果没有不适的感觉,即可开始参加训练。

(7)脱臼的治疗 关节相连接的骨骼部位受到外力的强烈撞击,就会出现扭曲、错位或者失去正常的外形,轻者会通过医生令其迅速复位。重者可合并大结节、韧带和肌肉、淋巴结以及软骨部位的损伤。出现脱臼现象时,首先要避免受伤部位继续承受压力和负载,缩小受伤部位的血肿面积。然后,经过X线透视以确定脱臼的确切位置。此时,受伤人一定要静卧,以防止内部继续充血。对伤处先施用冷敷法,手工按摩脱臼处以缓解受伤肌肉组织的进一步恶化,然后再通过超声波和拔罐疗法解除肌肉的疼痛。当受伤关节恢复常态后,说明脱臼已解除,关节已复位,然后再尝试着恢复运动范围。

(8)韧带扭伤的疗法。当韧带扭伤时,肌肉神经会产生撕裂般的疼痛,并经常伴随着产生肌肉拉伤的膨隆。一旦发生韧带伤,应立即采取冰袋冷处理。如果扭伤严重,则必须在患处用石膏绷带固定,持续14天。此时采用夹板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若伤势不重,治疗途径有热敷法、蜡疗、热风湿带法以及冷热对应疗法。稍后,即可采用拔罐和超声波治疗。亦可采用按摩方法,但绝不可超越患者痛感的限度,否则适得其反。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从事适量的力量训练,逐渐恢复韧带功能,切不可急于求成。

(9)半月板受伤的治疗。半月板受伤通常是由于失足滑倒、强烈跳跃使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引起。半月板一旦出现伤病,必须由医生处理。在受伤严重的情况下,则只好进行手术治疗。

(10)跟腱受伤的治疗。跟腱往往在剧烈的外力作用下和长时期超负荷运动的情况下发生病变,变引发难以忍受的疼痛。一旦出现跟腱伤病,首先用冰块反复擦摩,也可用冷热交替方法进行冷热敷,亦称此法为“休克疗法”。冷敷法后,要采用手按摩方法使跟腱舒展,使小腿部分的肌肉组织恢复弹性。此外,还可辅以超声波和拔罐方法配合治疗。

运动康复学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就常规护理与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的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相较对照组肌力在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有明显改善(P

【关键词】康复治疗;护理干预;脑出血;术后运动功能

脑出血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和常见,具有高致残疾率和高死亡率,即使患者抢救成功,通常会伴有多种运动、感觉和语言障碍,临床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31-71岁,平均58.3岁。文化程度:32例初中以下,48例初中以上。患者均经磁共振或CT确诊,其中脑叶出血14例,基底节出血25例,脑干出血16例,丘脑出血25例,16-81mL出血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行常规脑出血治疗,临床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在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停止发展、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2d内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早期康复治疗 在患者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停止发展、生命体征稳定后的2d内,此期以保持良好的仰卧位和侧卧位,并以训练及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为主。具体方法为:患者行交替侧卧、仰卧或半侧卧位,床为备有气垫的功能床,主要为健侧卧位,为防止患肢肩关节或上肢牵拉受伤,2-3小时行1次翻身。患侧肢体在每次变换后用软枕垫好,预防肌肉挛缩和足下垂。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外旋、肩外展、前臂后旋上肢,同时做五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屈伸膝关节、内外旋髋关节、屈伸足趾及屈踝关节运动。采取坐位法,对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在训练前后做好密切观察,若有出冷汗、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需立即取平卧位纠正。

1.2.2稳定期康复治疗 发病3-4w开始,以在床上开展主动运动为主:桥式运动:平卧,屈曲双膝,护理人员协助扶患者的双膝关节,协助其臀部抬起。Bobarth握手 将患侧五指帮助患者分开,患侧手由健侧手带动作上举运动。起坐训练:属患者在患侧腿下方将健侧腿伸直,将患侧腿带动至床边,后向侧卧位转换,躯干用健侧前臂支撑,渐呈直立位,并在床边坐立。

1.2.3恢复期康复治疗 从发病后3-4w至半年,嘱患者在此期行站立、床椅转移、上下楼梯及步行的训练,并做好日常生活的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食等,可对患者在训练时做好鼓励和诱导,并调动患者及家人参于的积极性,同时应和家属做好沟通,使其可督促患者正确完成训练全程。

1.2.4护理干预 心理干预:患者心理均因机体突然瘫痪、工作生活及自理能力丧失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紧张、焦虑、恐惧,并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极度消沉,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做出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给予耐心的开导、解释和抚慰,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应对治疗和康复。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呼吸道感染、褥疮、便秘、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正确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健康宣教:就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同时包括基本病因、对机体的危害等,让患者对预后了解并充满信心,注意饮食调节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做好观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w,选用6级评定法(Brunnstrom布伦期特伦),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进行评定,基本痊愈:肌力恢复至Ⅵ级;显效:肌力恢复至Ⅱ级以上;有效:肌力提高至Ⅰ级;无效:肌力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计量数据行t检验,数据以均数±平均差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相较对照组肌力在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有明显改善(P

3讨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医学科技的提高,脑出血临床病死率在近年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存活患者中大部分均遗留功能障碍,呈不同表现程度,致残率达75%[2-3],对患者及家庭带来了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故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工作能力。

脑出血以运动功能障碍形成的偏瘫为最常见的致残方式,但其中有部分患者并不是因瘫痪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而是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未采取正确措施,致使关节发生畸形、性痉挛、肌肉萎缩及挛缩等,其依据的理论基础为大脑可塑性和神经再生性,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科学、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治疗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提高及修复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临床上行常规护理时需提高警剔,临床一般认为在脑出血2w内病情会因功能锻炼而导致出血再发和病情加重,但也有报道指出脑出血患者在行早期活动后脑出血病情加重及再发的比例并未增加,故临床采取正确,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可有效防止痉挛的发生,减轻病情,通过早期、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及心理、日常生活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神经功能的致残程度显著降低,促进了恢复肌体肢体动运功能的进程,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国良主编.脑外科危重急诊抢救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51-373.

[2] 王爱红,王云,胡培.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5,19(1A):37-39.

[3] 燕铁斌主编.现代康复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51.

运动康复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早期康复;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80-01

随着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技术的普及,脑出血患者存活率明显提高,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降低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患者的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根据康复训练介入的时间不同对32例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对照性研究,以探讨早期康复治疗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09年3月我科住院的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并达到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标准,行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均为首次发病,病灶位于单侧大脑半球,出血量30~50ml,存在中重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32例患者分为两组,早期组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59岁;病程7~14d。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0岁;病程3~6月。

1.2 方法: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内科支持治疗,管理血压,脑保护治疗,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护理,调动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①早期组:患者脑出血发病24h内行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治疗,配合降颅压,脑保护等常规药物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无意识障碍及明显精神症状,7~14d即转入康复科实施系统的康复干预,依次分阶段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急性期卧床时良肢位保持,各关节的被动活动,从简单屈伸开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健侧肢体同时协调配合训练[1]。每次10min,电动直立床每次10min,1次/日;逐渐增加主动运动,更换训练,利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作屈伸,内外旋及桥式运动等,每次20min,2次/日。恢复期根据患者康复评定结果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下一步训练方案,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训练,及ADL训练。训练方法参照Bobath、Brunnstrom、PNF等技术具体操作,训练程序,下肢按无支撑坐位训练-床上躯干肌训练-床边起坐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的程序进行。上肢按肩-肘-前臂-腕-掌指关节功能训练的程序进行[2],每次30min,2次/日。②对照组于术后3-6月才开始系统的康复干预,其训练内容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情况制定包括主被动关节活动,转移,坐站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及ADL训练,对肌肉萎缩患者使用低频电刺激,智能康复训练器做主动或被动训练性活动,对痉挛患者使用反射抑制肢位和持续性牵伸手法等。

1.3 评定指标:2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康复训练3个月时采用Fuge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3]评定肢体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ADL。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s)采用表示,t检验及χ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 结果

康复训练前FMA评分对照组明显高于早期组,ADL评分相近,康复训练3月后,FMA评分和ADL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2组间比较,早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目前对于早期康复的时间界定是指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即可开始[5],应无昏迷,对疼痛和不适有反应,无明显精神症状,能配合康复训练。并不一定要求患者有良好的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