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可行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设计 人才培养 重构 应用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20-02
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因此当下迫切需要建立起跟上时代步伐的人才培养模式。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在保留传统书本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加入实践类的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地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印证,重视教学、课程安排、设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大大提高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到来,在对环境设计专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机遇。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需要改变,要确定更加符合时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适应时展的专业型环境设计人才。
(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设计类产业的快速发展,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也从传统的应用型过渡到应用技术型,尤其在环境设计行业方面,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在量上有所提高,更是在质上有着更高的硬性指标。
当前,各大院校的设计类专业都在不断进行完善,通过开展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地融入到设计行业。但是,设计行业是需要以灵感、创新和审美为依托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设计的发展步伐。这就要求高校要依据设计行业的特点,对环境设计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制定全面的培养目标,夯实设计专业知识。
(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
首先,应当拒绝单一的培养模式,拓展培养思路,并加以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辅助,如“慕课”“微信”等手段。其次,增加与其他学校、企业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再次,完善评价系统,综合全面地进行评价,完善师评的同时,增加互评、自评、实习企业评价等。最后,提供更多的可以实习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大胆走出去。
三、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
(一)对课程设置进行修改
课程的设置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停地进行调整和改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在刚入学的第一年,主要以基础学科、文化课程为主,设计系可以不对专业进行具体细分。二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特长进行具体的选择,并开始学习识图、制图、环境设计等。三年级,增加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课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四年级,以社会实践为主。
(二)工作室的有效推广与利用
学校应当破除班级的界定,选出专业的教师设立工作室,把学生的业余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在工作室,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的学习,也可以参加设计比赛,尤其是社会上的大型设计类比赛,这样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能学到别人的长处,获得提升。工作室的推广与利用,能够有效地解决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少这一问题。另外学生还可以参与导师的项目工作,导师对学生进行广泛培养,重点选拔,适当进行奖金的鼓励、研究生的保送等,把学生从荒废的业余生活吸引到工作室中来。
(三)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课堂进行教学的同时,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实践。实践的内容可以多样化,比如企业参观、到其他院校的交流学习、写实、市场考察、建筑物参观、知名设计作品的点评等。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去北京进行中期的考察活动,参观四合院、水立方、B巢、颐和园等景观,了解学习设计理念,也可以到中央美院、首都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学习,还可以去故宫博物院看一看古人的设计作品。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自省不足之处,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加强合作
1.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合作
学习环境设计,不能只是单纯地学习与设计有关的科目,也要提高其他专业课的水平,如音乐、文学等。心中有爱,设计的作品就会有灵性;心中有美,设计的作品就会鲜活。“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是那样的寂静与平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又是那样的盎然生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是那样的大气磅礴。把这些古典的元素加入设计中去,会让设计作品生花。
2.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强大的人都有弱点。每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有其特别之处。多与其他院校合作,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企业获取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招聘高校毕业生,因此学校应当与企业之间长期合作,一方面学校能够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习空间;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实习生的日常表现,来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
(五)打造高精尖的教师团队
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环境设计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能力,更需要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设计构思。在以前的教学模式当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成长进步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要过硬,除了应有的学历水平,还应当具备出色的实践经历,如真正参与设计了哪些作品,获奖的有哪些。学校还可以通过聘请校外设计名人定期进行讲座来提高师生的设计水平,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当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够新颖
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多为年长的教师,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教学内容却相对陈旧。年龄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制约,导致他们很难突破固有的教学习惯。教学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俱进,导致学生灵感无法爆发。
(二)设计制图缺乏水平
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就是进行设计制图,当灵感在脑中形成,学生应当有能力将其展现在图纸上。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制图的过程中,缺少正确的方法,这就造成设计尺寸误差大,比例掌控失调等诸多问题。
(三)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是以班级为单位,甚至进行评比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这就造成了无法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无法有效锻炼每位学生。一部分学生甚至会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五、针对传统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策略
(一)完善学分制度
学分只是学生完成学习的一个参考,并不能成为全部。适当调整评价体系,调整师评、自评、互评、企u所占比例。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能够把创新设计思路表现在具体设计中,才是教学目的的真正实现。
(二)明确培养方向
在确定培养方向之前,应当充分调查社会需求,清楚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设计人才,明确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能够完全顺兴社会发展的人才。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参考,摸清行业发展规律,定位准确,对症下药。
(三)改革教学模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为学生灌输教学思想与设计理念;课下更应该让学生走近设计。设计创作不是空想,而是要符合建筑物的特征,注重应用性。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设计也应当因地制宜。通过实地考察,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设计。
(四)打造高端教师团体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师,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前沿的设计理念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应该为设计专业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走出去才能了解外面的行业发展前景与需求,才能带回有价值的设计理念与教学思路。但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因社会实践或设计作品而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胡议丹.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思考[J].才智,2015(12).
[2]梁旭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3]潘慧锦,陈淑飞.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6).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将人的生存空间环境营造的更好,其本质就是将空间的物质形象艺术化。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更得注重学生的实践积累。当然,专业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老师传授得到,但设计的风格和个性形成以及设计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却很难通过书本和课堂传授,而是需要学生经过实践的浸润和磨练才能建立起来。根据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现状,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需几年的实践历练才能成为成熟的设计师。而这个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将专业知识、文化艺术基础素养逐步转化成独立的设计思想和审美观。其实如果学校教学课堂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可以节约设计人才培养的时间,也有利于培养出更为优秀、更有创造力的设计师。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是需要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合培养实践型的学生。
二、环境艺术专业制图课的特征
设计的专业性是把设计思维和概念转化为现实、具体的物质形象的过程。因此设计从业人员需要把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实际生产相结合,在了解物质材料与成形工艺的基础上,熟练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如制图等表达设计意图,最终形成实体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基础制图课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更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因为制图不仅需要学生有基本的画图能力以及对环境艺术的理解能力,更需要学生把自己对环境艺术的审美观念具象化。制图不仅是创作的过程,更是学习成果呈现的过程。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制图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实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三、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制图课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制图课程反映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而设计思想需要传承和延续,师生之间必须经过具体的时间与项目的磨合才能得到真谛。要想贯注这一教学理念,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教学体制与学位评估条件。国外包豪斯和赖特设计学校已经实现了设计课程的实践性。他们实行的是对大学本科设计教育的补充的“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因为工作室既具有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即将设计图变为实体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教学的场所。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室可以共同参与将设计图变为实体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物体,并从实践中找出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得到提高。这不仅仅能将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化,同时也能让学生与社会真正接触,可以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不会与社会需求脱轨;而且这样的工作室可以将教学实践与盈利相结合,能最大程度把教学成果作用于社会。同时,在制图教学中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有效对学生加以社会实践的引导,让制图的设计一室更好地反映现实,服务于社会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核心优势在于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依据岗位点开发课程标准与体系,打破专业壁垒与界限,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突出了教学的实践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有技术、有思想、有个性的多维度人才。“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学校的课程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强化了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继而可以扩宽就业渠道,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找到行业需求点,也能让学生提早体会规范、专业的行业管理模式,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较高的创造力和项目执行力,更具备较高的行业素质。
四、“项目工作制”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问题
关键词:行动导向;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环境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7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1996 年,在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的决议,并且这个决议在 1999 年正式颁布。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也就是说,职业学校的教学应与其相对应的职业行动紧密结合,在培养方案的结构设置上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传统的专业学科体系,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为主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组织教学活动方面,要求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专业学科体系来制定教学内容和组织课堂,而是按照实践性的工作过程来规划课程内容、设计课堂结构、设置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实践性的生产活动为核心,通过剖析和完成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传统的教与学的双方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实际操作,以教师为导引进行辅导和咨询,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点的培养。由此可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模式:
(1)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模拟教学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给学生重复训练的机会,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一直是哈佛商学院MBA 教学的代名词,它已在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剖析案例,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整个思考运作的过程,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3)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将一个相当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于学生独立完成,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及评价均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则指导、提供咨询与疑难解答。通过一个个项目的进行,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提高熟练运用专业和职业技能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角色扮演。
通过对某个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使学生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学生作为参与者或观察者,置身于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行动学习和体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得到有机结合为以后尽快胜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
《环境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运用空间、设施、绿化、雕塑和小品等设计要素,以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对各类环境景观进行合理设计的一门专业性课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通过培养现场分析能力、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方案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设计创造意识,能够承担各类不同类型的私人景观用地、公共景观用地等设计项目的设计工作。
本课程根据行业、企业专家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的职业能力分析,紧密结合城市及周边城市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与设计师、施工员、制图员等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室内设计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本人在教学中主要尝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同时结合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明确职业能力
通过职业岗位分析,融合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明确室内设计职业能力;突出职业活动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工作任务,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环境景观设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包括:
1、专业能力
作为环境景观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包括:能熟练进行环境景观工程项目实地勘测与考察;能熟练掌握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技术知识;能熟练掌握各种环境景观设计要素的功能特点、设计要点和表现手法;能准确陈述环境景观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能熟练掌握环境景观制图规范;能熟练陈述环境景观设计图纸绘制的基本内容及注意问题;能熟练使用各类软件(AutoCAD、Photoshop、sketchup、3damax等)绘制环境景观的平、立、剖面、结构详图及效果图等设计图纸;能运用环境景观设计图纸准确表达设计思想;能根据客户需求及项目任务书,熟练完成环境景观整体方案设计制作和实施方案;能熟悉各类环境景观装饰材料并根据项目要求、造价要求合理选择材料和工艺;能够完成环境景观设计项目的工程预决算,进行建筑装饰施工工艺指导,并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查,协助完成设计项目的施工管理与竣工验收;能根据设计方案,编制设计文本。
2、方法能力
环境景观设计人员的方法能力包括:能正确查阅、收集和处理设计资料并针对任务筛选有用信息,有计划开展工作;能根据工程项目任务的要求,进行任务分析和分解;能了解业主需求,并能根据环境功能、投资情况、地方特点和人文要求等,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设计联想与创新能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31
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如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上海松江新城空气污染事件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节课的主题正是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定位
新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三维目标。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应弱化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突显后两维目标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接受环保情感的熏陶,逐步树立环保意识。
2.教材的创新处理
本节课如果按常规教法,难免枯燥乏味,而新课程鼓励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1)课的初始阶段,配以优美的配乐诗朗诵,唤醒学生保护自然、关爱地球的情感。
(2)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添教学内容:如江苏省环境监测数据,酸雨的发生率;大量视频资料;京都协议书的签订;以及以辩论的形式来介绍新能源的优缺点等,这些都丰富了课堂的内涵,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结课与开头呼应,再以儿歌的形式使本节课充满人文气息。
3.实验的创新设置
书中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存在着如下不足:(1)二氧化硫气体是课前收集,在储存运输过程中,易泄露污染空气;(2)不能解释酸雨的成因;(3)趣味性不强,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书本实验的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效果良好。
①按图1装置连接好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在燃烧匙内装入硫粉,点燃硫粉,放入钟罩,塞紧橡皮塞。
③等硫燃烧停止后,将注射器与导管连接,推动活塞注水。
④取水槽中形成的模拟酸雨样品,分别加入植物叶子、镁条或锌粒、大理石,观察现象。
二、学习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让学生欣赏美丽大自然的图片,聆听美妙的音乐,并配以优美的诗朗诵,继而转入人为破坏环境的图片,从而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件呈现):[图片一]美丽的大自然; [图片2]工厂上空排放出滚滚黑烟。
设计意图:
以图片、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再以两组图片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美好的环境正在被破坏,从而确立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初步激发环保意识。
2.实验探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一)探究酸雨的形成
活动1:从煤的组成元素入手,共同探讨分析煤燃烧后产生了哪些气体?分别对环境造成了哪些危害?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说说书本上酸雨形成及危害探究实验的不足之处,可以进行什么改进呢?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书本实验的不足,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权威的意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活动3:演示改进后的实验
取少量硫磺粉在燃烧匙内燃烧,燃烧结束后通过注射器向胶帽内注入水,使水从很多小孔中喷洒而下,该场景正好模仿了自然界中的降雨。接下来取下注射器吸取水槽内的雨水,分别放入树叶、镁条、大理石,并同普通水作对比。
活动4:观看视频:酸雨的警示
活动5: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验的启示和视频,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酸雨对我们生活及环境的影响,各小组畅所欲言。
总结归纳:(课件呈现)[图片]受酸雨腐蚀的森林、建筑物、河水中漂浮的鱼类等,说明酸雨对于农业、植物、建筑物、水源、人体等均有危害。
设计意图: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学生都能体验到个体悟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活动六:教师展示一些环境检测数据,如2008年江苏省酸雨的发生率为39.8%,有上升趋势,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无锡,酸雨的发生率为83.1%,在江苏省中是最高的,因此防治酸雨迫在眉睫。
活动七:(小组讨论)防治酸雨的措施:使用脱硫煤、使用清洁能源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从而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在措施的讨论中引导学生从产生二氧化硫的源头入手分析,并指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才能彻底防治酸雨。
[关键词]非正式环境;科学学习;结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TH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14-03
科学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还是一种社会历程,科学家会因为新证据的发现不间断的更新科学知识使得科学学习更加复杂,它的发生不应该局限于学校、培训机构。以往片面地重视通过学校里的科学课程增进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解,往往忽略了存在于非正式环境中的隐性科学知识。为此欧美研究者成立了非正式科学研究协会,通过研究在非正式环境中有可能产生的学习结果以及如何评价这些学习结果,来识别良好的科学学习经验的来源。
1在非正式环境中科学学习结果的范围
至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发现许多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同一层次水平上的结果可能被分为:认知(知识和理解)、情感(态度和理解)、社会交际能力以及具体的物理行为。Rickinson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认为有更深层次的结果,如在户外冒险活动中能积极影响青少年的态度、信念和自我认知(自立、自信、自尊)的一系列学习结果[1]。
以上描述了非正式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学习结果,但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无法深入了解非正式科学学习,大量潜在的结果是观察不到的。本文主要借鉴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观点,认为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学习有六种学习结果[2],主要如下:(1)产生经验、兴趣与动机学习;(2)理解科学知识;(3)验证科学推理;(4)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反思科学;(5)参与科学活动,并使用科学语言工具的能力;(6)发展科学学习者的自我认同能力。
在非正式环境中,这六种结果关系紧密,随着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深入层层递进。身份认同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果是值得再深入讨论的,一些关于身份的概念强调个人信念和态度,例如这些信念和态度通常用在何种程度上认可诸如“我对科学有种正面的情感”、“我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之类的说法;其他关于身份的概念聚焦于通过对话和即时交互的其他特征来建立身份的方式,这些交互将参与者定位在特定情境的角色中和可获得的身份地位上。后者被广泛认为经历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学习者参与到科学活动中,从刚开始的感觉(相对不稳定)过渡到形成一定的态度和价值(稳定一点)再发展到树立信念(非常稳定)。研究者们认为从这个维度上来说,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的情感结果,在特殊的学习环境和经历中主要包括经历个人心理的发展、社会技能的熟悉、知识的掌握这一阶段。同时研究者们主张非正式学习中有可能产生的身份认同和相关的情感结果不应该简单的从认知或者技能分离出来,而是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发展科学学习者的身份认同与其参与的科学活动密切相关,如博物馆环境中学习者的身份建构,Rounds[3]认为学习者即使没有全心全意欣赏展品,只是有限地注意到一部分,但是毫不影响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因为非正式环境提供了一个不用深度认知参与的特殊领域也能参与身份建构的机会。Hull and Greeno[4]描述了一个电路板工厂工人的身份变化,这些变化随着其在工作场所长期接触的新符号特征、交流方式、管理系统以及个人认识而不断变化。
2评价非正式环境中科学学习所面临的挑战
评价通常被认为是用来测评个体是否掌握了某一项技能或者知识的一种手段,在学校环境中,大体上使用考试和测验来判断个体学习的成效。在非正式环境中,如何有效评价参与者的学习成效?与学校测评又有何不同?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
首先,发生科学学习的非正式环境是多样化的,如博物馆、科技馆、水族馆等非正式场馆;其次,参观博物馆和其他经过设计的非正式情境,这些活动都比较短暂和孤立,将一次参观的效果从促进正态的学习结果的总体因素中分离开来比较困难;再次,这些环境中发生的科学学习都是在参观过程中出现的,并且是事先无法预定的。这就使得人们很难系统控制情境中的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他们是否掌握预期目标。而且在非正式环境中进行科学学习的参与者所获取的学习结果受到性别、年龄、家庭情况、教育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也需要长时间的了解和探究。
人们通常鼓励非正式环境中的参与者利用情境中可获得的资源来达成其学习结果。如果单独评估个人的表现那就低估了其他因素在非正式科学学习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因为它没有考虑到环境中的物质材料和人类创造的资源,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合作和问题解决作用的同伴角色也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对结果的评价存在困难,但是欧美研究者已经开始着手并成功地克服了这些困难而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对非正式环境中学习的评价采用了多种教育和社会科学方法来记录数据,包括问卷调查、结构化和半结构化访谈、小组讨论、参与观察、日志、出声思考、视觉记录、录影和录音等方法。
3开发合适的评价
3.1评价的三个标准
开发评价方法的第一步是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在非正式环境中,首先要确定目标群众即学习者,但不能简单的采用人口统计学的方法,同时要理解目标群众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有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信念。事实上,确定结果和目标群众在评价过程中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要求深入理解目标群众过去相关的非正式经历以及在将来的非正式经验中有可能获得的能力。
一旦学习目标和目标群众确定了,接下来就是设计测量这些目标的方法,学者们根据大量实验提炼出评价方法的三个标准。首先,评价过程中必须陈述科学活动设计者预期想得到的结果,评价不仅要指出认知结果,还必须指出非正式环境能有效促进参与者智力、态度、行为、社会参与等能力的范围,可以参考上文所提到的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提出的六种结果;其次,评价方法应该与参与者经历的种类相符合,即非正式情境中采取的任何评价活动 都不应当削弱有效学习的特征;第三,使用的评价必须是有效的,能够测量预期设置的目标或者结果。总之,评价方法必须捕捉到目标群众可能经历的所有学习范围,并且根据学习经验的本质特征,以正确可靠的方法证明学习的确发生过。Goldman[5]等研究者针对青少年设计出一种在线互动教育游戏:“狼的追逐——玩中学”(WolfQuest),即参与者只有了解狼的生活环境及行为特征才能打败狼,为此想获胜的参与者就必须学习相关知识。这款多人在线游戏的设计者根据学习目标使用在线问卷调查,在不打扰参与者参与的基础上搜集数据进行评价,正是体现了以上三个标准。
3.2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使不同的评价方法论和数据搜集方法有意义,研究者必须考虑到研究什么(本体论)、怎样研究(认识论)以及为什么研究(价值论)这三个问题,这个思路能够间接反映情境、课程、教育学和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的相互关系。本文主要从几个案例来呈现在非正式环境中科学学习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者们在设计非正式科学学习经历时,通常使用一种被广泛认为是“黄金标准”的随机分配原则。Lebeau及其同事[6]组织中学生到科学研究中心参观,前提是给学生预设了目标,在目标设定的情况下学生展开自主学习。27所中学学生被随机分配到三个实验组,提供给第一个实验组一副地图让他们自己参观科学中心;给第二个实验组一副地图和一个工作单活动表,他们会被问及哪三个地方是他们最想看的,哪两个地方不感兴趣以及哪个地方是想驻留时间最久的;为第三个实验组提供一副地图和工作单,但是要求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三个组的学生们完成了一份前后测的调查问卷,研究者在活动结束后使用随机的、前后测的评价方法发现在参观科学研究中心之前,为学生们提供科学研究中心环境、展品等相关信息后,会严重影响学生在参观中所表现的好奇心强度,同时证明目标设定对学习者在参观学习环境中能起到很好的维持探究和反思的作用,这与上文提到的评价三标准相契合。
非正式科学研究者经常在自由选择的学习经验中使用话语分析法研究文字话语来获得个体认知过程的深度理解。Leinhardt、Tittle和Knutson[7]调查了日记作为一种记录学习经验的工具在博物馆参观中获得的意义的研究。目标群众是15名成年人,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带着目的性参观任何博物馆,要求在参观结束后尽可能记录3~5页关于参观的经历。邀请专家研读5遍日记,根据参观的目的、环境的影响和认知过程进行编码。通过大量的叙述性分析可以发现由参观者在日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理解依赖于参观的目的、参观的环境以及他们自身的认知过程。
在非正式环境中,聚焦于评价的实践研究通常依赖于活动期间的视频和音频记录,这些记录稍后被进行分析以作为证据来证明某些技能,比如提问、说明、推理、解释、争论以及将概念、方法或推测运用到新的情境之中。Meisner 和 Hindmarsh [8]对录像的一些片段进行了研究,揭示展览是以何种方式鼓励特定形式的合作式参与、建模以及和陌生人之间的交互。研究者使用录像分析探究了一系列有关学习者是如何理解自然和物质世界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与物质之间的交互以及向他人展示如何去做一件事。Stevens[9] 以及他的同事使用了博物馆地面上的视频注释系统来促使参观者去反思自己及他人是如何与一台交互式科学显示器进行交互的,同时对他们的活动与反思进行视频追踪以供其他人进行探索和讨论,这些追踪可以作为后续对学习进行互动分析的数据。
4结语
尽管在非正式学习领域中人们对什么是最重要的结果以及什么是最合适的评价方法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是对非正式学习结果性质的一些核心假设基本达成了一致。上文提到了六种学习结果,覆盖了众多的用以研究和理解个人学习的方法,它们从关注于认知和概念变化的方法延伸到最关注参与和身份变化的方法。
在评价科学学习前,研究者和实践者应当问自己:评价机制与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在相关方式上是否都具有相似性?情境中的学习者是否已经具有足够的机会来学习并展现预期的结果?这两点不明确的话,很难对学习者已经学到什么或者是非正式环境促进科学学习的有效性做出合理推断。
参考文献
[1] Rickinson M,Dillon J,Teamey K.A Review of Research on Outdoor Learning.[C]//London: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King’s College London,2004.
[2] Bell P B. Lewenstein A W Shouse.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 People,Places, and Pursuits[M].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9:14-17.
[3] Rounds, J. Doing identity work in museums[J].The Curator, 2006,(2): 133-150.